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發布時間: 2025-10-04 18:31:25

A. 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

農業(Agriculture)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 八年級 地理農業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農業教案:

教學內容

課型 講讀 課時 本期總第 節

教學

目標 1、知道農業生產的部門構成,理解 種植 業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部門。

2、記住農業的概念,理解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3、知道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

4、理解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

5、學會閱讀“中國農作物分布”圖,並能指圖說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分布特點。

6、通過分析我國南北方土地資源的差異與自然條件的關系,說明我國糧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異,提高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7、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以農業為基礎的重要性,樹立科教興農的觀點,並對學生進行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等思想 教育

教學

重難點 重點:用實例說明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出現差異的原因。

教學准備 要求學生課前熟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 學 活 動 預 設

時間 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發展各種產業,對於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發展農業就特別重要了。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產業哪些屬於農業?種植水稻、伐木、 飼養 牲畜、 捕魚 、采草葯、生產桌椅。我們歸納一下,什麼是農業?

講授新課:

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產品大多直接或間接來源於農業。

觀察圖片“主要農業部門”,從反映的內容看,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

什麼是農業?

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稱為農業。

[提問]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發展農業非常重要,你能說一說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嗎?

這么多人需要吃飯、穿衣,糧食、棉花生產很重要;

工業生產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活動1]請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補充例證,具體說明農業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種植業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業能提供的食物

漁業能提供的食物

林業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種植業的產品作原料製成的衣物

用畜牧業的產品作原料製成的衣物

用畜牧業產品加工製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業產品加工製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過渡]我國是一個大國,東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條件差異很大,造成農業的地區分布存在很大差異。

通過查找資料,並結合讀圖“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你能歸納出我國各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造成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嗎?

在讀這幅圖時,可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2)它們的界線在哪裡?(3)東西兩部分各有哪些農業類型?(4)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麼?(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麼會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6)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7)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於天然林?哪些屬於人工林?(8)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西部地區:氣候乾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天然草場廣布,大部分地區以畜牧業為主。那裡有我國四大牧區。因為降水稀少,農區小而分散,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其中,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北方與南方地區:東部秦嶺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

[閱讀] 讀圖“我國南北方農業分布圖”,認識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

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類型。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的影響,我國農作物的地區分布有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

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的地區分布呈現“南稻北麥”的格局。

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點。

棉花生產,北方以棉花為主,形成了x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活動] 在我國西南部的山區中,農作物的種類、耕作制度隨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請你在教材圖“山地垂直氣候景觀”中的適當部位填上如下四組內容,並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為什麼該地會呈現這樣的分布規律?

A.雙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適宜發展林業、牧業;

C.玉米、蕎麥、燕麥,一年一熟;

D.玉米、小麥,一年兩熟。

[結論] 山區的農業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有規律的分布的。

[小結] 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很大,造成農業生產和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有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說出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因素;

2.說出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的基本標准。

【教學准備】

自製相關課件、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我國各個地區都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和不足,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不同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區。

講授新課: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活動1]

參考教材圖“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回答:

(1)糧食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與自然環境有什麼關系?

(2)以下各地區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活動?為什麼?

太行山區 B、華北平原 C、內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

(3)完成教材的活動“城市地區農業帶的分布”

(4)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果樹,應該安排在什麼地方?山區應該進行什麼樣的農業生產活動?

(5)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大的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回答:自然條件(包括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交通、技術、市場、設備等)

[活動2]

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的事例都比較常見,你能舉出哪些事例呢?並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

[小結] 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做到“因地制宜”,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問題1] 我國人民的生活從飢餓貧窮到溫飽小康的轉變說明了什麼?

回答: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現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重大轉變。

[問題2] 我國農業仍面臨著哪些嚴峻的挑戰?

回答:人口增加、耕地不斷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問題3] 長江中上游地區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退耕還湖 都使耕地面積減少,會不會影響糧食生產?(結合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回答)

回答:由於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不會影響糧食生產。

[問題4] 對圖“我國的主要商品糧基地”進行分析,讀出我國九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請思考:(1)這些地區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麼? (2)為什麼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3)為什麼要建立商品糧基地?

回答:

(1)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2)當地人口稠密,糧食消耗量較大。

(3)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提高糧食生產的能力,是關繫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

[活動3]

學生將教材提供的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表格數據轉化為統計圖,看看哪種統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成就?

閱讀教材活動,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並畫出一幅流程圖。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並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請畫出流程圖,並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 有什麼好處?

結論: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對環境沒有損害。

3.下面材料是關於我國不同類型地區農業建設方向的敘述。與同學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

西部地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1)“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地理條件。

4.說出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西部地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兩個對策: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提高糧食生產的能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八年級地理農業重要知識點:

1.關於農業的概念。農業的概念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其中,種植業的結構包括糧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經濟作物等。

2.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從中國實現現代化來講,農村實現現代化是瓶頸,是關鍵;正因為如此,對於國家決策者而言,農業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

3.關於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在我國領土上,最大的農業地域差異首先是東部和西部。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西部地區氣候乾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在東部和西部,又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在東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其實,嚴格地說,在西部也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是廣大的乾旱氣候區,農業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業發達,祁連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業為主的地區,牲畜、農作物和林木都帶有高寒地區的特點。但上面所說的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從教材的圖上並不能看出來,教師在這里可以先不講,講到青藏高原的時候再補充說明。

4.地形與農業生產。第105頁的閱讀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況下,坡度大於18°就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我國政府要求,坡度大於25°的土地不得發展種植業。除了坡度的影響之外,還有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這一點在第101頁的活動2有所體現。

5.教材中提到了發展我國農業的兩個主要對策,一是建立商品糧基地,二是調整農業結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多種經營。在介紹幾個商品糧基地時,需要特別向學生強調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陽湖平原盡管有著很大的發展糧食生產的優勢,但由於考慮到三江平原地區濕地的保護,以及兩湖應起的生態作用,於是我國將這些地區變成了生態功能保護區。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6.關於“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糧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圖上找到,但三大棉區只顯示了一個,另外兩個分別在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的中南部。總之,這部分內容一定安排學生落實到圖上。

B.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六章《台灣省》教案

希望能幫助你!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台灣省的位置、范圍、面積等基本概況,以及台灣島、彭湖列島、釣魚島的分布。
2.使學生了解台灣省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學會分析農產品和森林分布與其氣候、地形的關系,培養學生區域地理的分析能力。
3.使學生知道台灣省的經濟特點,了解其「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
4.使學生認識到台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1.台灣省的地理位置、范圍。
2.台灣省農產品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台灣的工業發展和分布。
教具准備:台灣省CAI(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以學生喜歡的台灣歌手周傑倫,愛看的台灣娛樂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和「TV三賤客」引入台灣,還引出台語──閩南語,上課時,請會講閩南語的學生來說說閩南話或唱閩南歌,並讓學生欣賞由台灣人作曲作詞並演唱的贊美詩,體會閩南語。
[教授新課]
[地圖演示]讀圖分析台灣省的范圍和位置,並指出北回歸線的位置,由此分析台灣的緯度位置,得出台灣是熱帶、亞熱帶氣候,四面環海,使台灣的氣候溫暖濕潤,生產各種熱帶亞熱帶水果。
[學生活動]讀圖分析台灣地形特點(由台灣鐵路分布原因引出地形分布),並認識台灣的重要城市:台北、台中和台南,高雄和基隆。
[學生活動]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完成課本P34活動題2。
[教師承轉]以上是課本的第一個標題,課本的第二標題是「美麗富饒的寶島」。美麗是指什麼?富饒呢?(有許多迷人風景,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富饒指物產豐富)下面,我們在輕快的高山族音樂中盡情欣賞一下台灣的美景,並看看有哪些豐富的物產。
[多媒體音樂放映]音樂中圖片自動放映。
[地圖演示]台灣主要農礦產品的分布圖
[學生活動]看圖完成P36活動題2,並分析圖6.25台灣氣溫和降水的分布,並嘗試用圖6.26分析台灣樹種十分豐富的原因。
[歸納總結]完成P36全部活動題,整理答案。
教學反思:本節課我主要以一首台灣贊美詩引入,導入時我把歌詞放映出來,讓學生先讀一遍,再聽歌,更好比較普通話和閩南語的區別,激發了學生的興興趣。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將對台灣緯度位置的認識與氣候物產聯系起來,加強了知識的前後聯系和邏輯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過渡銜接時,我用了課本標題,既突出知識的整體,又自然地引出下文。這種方法,實踐證明是成功的。總之,這節課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突出了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講解時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效果不錯。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台灣的范圍,知道台灣由台灣島、澎湖列島和釣魚島等島嶼組成,所以,我們說釣魚島是屬於中國的領土,但是為什麼一些日本人現在已經把釣魚島寫入了日本地圖呢?釣魚島為什麼成為中日長期以來爭議的領土呢。釣魚島問題怎麼來的呢?
[學生活動]講述釣魚島的認識
[教師總結]講述釣魚島問題的由來。(釣魚島問題資料附於教案最後)
[講授新課]
[學生朗讀]P37「出口導向型經濟」。
[圖片演示]圖6.28,學生分析台灣出口貿易的變化
[教師講解]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地區和國家比較落後的原因的以及台灣如何實現經濟轉型。
[提出問題]台灣利用哪些優勢和有利條件發展工業?
[學生回答]課本圖6.27
[教師講解]四個有利條件,並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什麼條件也比較重要嗎?請讀P38閱讀材料後回答。
[學生活動]讀P38閱讀材料得出另一個重要的條件──政策的強力支持。(教師結合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性突出這個條件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讀圖回答]圖6.30台灣主要有哪些工業部門?這些工業主要分布在哪幾個城市?這幾個城市的分布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活動]完成P38活動題,回答以上問題。並思考P39第3活動題。
[教師講述]P39第3活動題。
[讀表6.1]分析台灣產業產值的變化,從數據角度把握經濟的變化和發展。
[學生活動]完成台灣產業變化的折線圖。
[教師小結]略
[課堂練習]
1.判斷
台灣的出口商品中農礦產品占很大比例。
2.選擇
台灣產業構成中( )
A.第一產業最高 B.第二產業最高 C.第一、第二產業為主 D.第二、第三產業為主

附釣魚島問題資料: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沒有對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提出異議。但是,後來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強迫清政府簽定了《馬關條約》,而攫取了台灣及附屬各島嶼。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把台灣歸還中國,卻把台灣的附屬島嶼釣魚島等私自交給了美國託管。60年代末,聯合國一委員會宣布該島附近可能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日方立即單方面行動,先是由多家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著又將巡邏船開去,將島上原有的中國標記毀掉,換上了標明這些島嶼屬於日本沖繩縣的界碑,並給釣魚列島8個島嶼規定了日本名字。1971年,美日兩國在簽定歸還沖繩協定時,擅自把釣魚島等島嶼劃入歸還區域。這一交易遭到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1972年,中日兩國在恢復邦交的談判中,雙方從中日友好大局出發,同意將釣魚島列島歸屬問題擱置,留待以後條件成熟時解決。可是,日本一些敵視中國的國會議員提出要中國承認日本對釣魚島擁有主權。日本政府順應右派要求,出動巡邏艇和飛機對我國在釣魚島列島海域作業的漁民進行監視。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局勢和國家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日本再次將手伸向釣魚島,日本右翼分子在釣魚島上修建燈塔,企圖使燈塔列於海圖上,以便讓國際社會承認釣魚島是日本領土,還豎起「太陽旗」和紀念死者字樣的木牌。這些活動,都得到日本政府的縱容和支持。

C. 八年級地理東北三省教案

東北三省是中國東北方向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總稱。 八年級 地理東北三省的教案該怎麼設計呢?下面是我為您帶來的八年級地理東北三省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地理東北三省教案設計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范圍,並對區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在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

3.閱讀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區域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

4.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5.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 方法 ,歸納區域內主要的地理差異。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各類地形圖、直方圖的判讀,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增強學生從地圖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討論,培養與他人合作的 學習態度 。

2.通過對東北自然環境凱螞彎的學習和欣賞,增進學生對東北三省的進一步了解。

3.使學生通過分析不同地理要素對雪期長短的影響,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東北三省的自然環境特徵。

2.難點:分析並表達東北三省自然環境的差異及原因。

三、教學策略

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歸納 總結 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五、教學設計

導入盯悶新課:播放東北代表性圖片(背景音樂:大東北)。

教師:你能說出圖片當中描繪的大東北的樣子嗎?想進一步了解那裡的自然地理概況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秘白山黑水──東北三省。(書寫板書)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要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徵,需要了解哪些自然地理要素,你還記得嗎?

學生:根據提問回答。

設計意圖: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將要學習區域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考查學生區域地理要素的分析能力,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

新課教學

活動一:航拍東北

教師布置任務:出示“東北三省在全國的位置”圖及東北三省經緯網地圖。

提問:東北三省的位置在哪兒?利用地圖你能描述出來嗎?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游戲:異口同述

選擇一組同學,逐個描述東北三省的位置及范圍。要求:不可出現重復的地理事物,限時1分鍾。

2.動手填圖

在導學案中,將渤海、黃海、朝鮮、俄羅斯填到相應的位置,並將中國四至點填到相應的位置。

學生分析歸納: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緯度位置高,瀕臨渤海、黃海。

教師總結:黑吉遼,好風光,大東北,好地方。

內蒙河北在身旁,朝鮮南俄羅斯北。

緯度越高越凍嘴,靠近渤海景更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快速讀圖的能力,學生在游戲中鞏固知識,培養學生的 發散思維 和地理表述能力,最後通過學生動手填圖,明確東北三省的范圍和相對位置。

注意事項:填圖時,注意強調各地理事物的位置,並教會學生如何描述相對位置。

活動二:俯瞰東北

教師布置任務:出示東北三省分層設色地形圖,將地形區名稱覆蓋。

物悶提問:俯瞰大東北,地形有何特點?你能 說說 嗎?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游戲:尋音找山河

播放各地形區代表的歌曲,讓學生在大屏幕上快速地找到它們。教師簡介各個地形區的概況。

2.動手填圖

在導學案中,將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填到相應的位置,並將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填到相應的位置。

學生分析歸納:地形以平原、山地為主,東北平原是我國第一大平原。

教師總結:黑吉遼,好風光,大東北,好地方。

三江水把人滋養,興安長白護身旁。

山環水繞平原廣,白山黑水美名揚。

設計意圖:講練結合,在身心愉悅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和掌握。通過學生動手填圖,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注意事項:1.填圖時要注意圖中各地理事物的位置;2.對於有分界意義的地理事物,如長白山等,做簡要的介紹。

活動三:尋根東北

教師布置任務:如果讓你找一個地理事物代表東北,你會選什麼?老師會選黑土地作為東北三省的代表。

出示黑土在我國的分布圖及黑土的自述(即成土的氣候條件資料)。

提問:東北三省的氣候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學生自學教材內容及自學材料,然後回答問題,如有困難可以適當進行小組討論,討論中遇到問題,可以請老師幫助。

1.出示東北三省所處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地圖,分析東北三省氣候的總體特徵。

2.區域內又有哪些差異呢?分析大連、長春、哈爾濱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並進行歸納,得出結論。

3.通過東北三省雪期始期、終期和雪厚分布圖,明確區域內的氣候差異並簡單分析原因。

學生分析歸納:東北三省氣候冷濕,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

教師總結:黑吉遼,好風光,大東北,好地方。

夏季溫暖冬漫長,冷濕氣候季風強。

雪期規律看溫度,地形海陸也要想。

設計意圖:學生按步驟完成,即說特徵──辨差異──析原因,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對氣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教師利用設置的問題和引導,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合作意識。

注意事項:

簡介雪期的計算方法:用12-降雪最初日期+降雪的最終日期,例如漠河的降雪最終日期是6月14日,最初日期是9月7日,雪期就是: 12-9.7+6.14。

由於此活動有一定難度,教師應注意指導並鼓勵同學之間交流、討論。

課堂小結:東北三省山環水繞、沃野千里,白山黑水間書寫著東北人的豪情和果敢;黑土廣布、氣候冷濕,林海雪原中流淌著東北人的熱情和眷戀。希望同學們有機會去親身游歷東北的山山水水,感受東北的 文化 ,體驗不一樣的東北。

六、教學 反思

本節內容不應該是自然要素的簡單介紹,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認識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並明確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是本案的重點。為了落實課標的要求,設計了可以串聯成一條主線的活動,通過游戲、填圖的方式,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但是氣候環節的講述,還應該挖掘更好的方式,降低難度,從而認識各自然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初步運用地圖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格外注意激發學生讀圖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讀圖,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通過情境創設、互動游戲、動手填圖等環節,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同時可以讓學生熟悉地圖,構建“心理地圖”,真正達到“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相關圖片並結合已有知識,了解東北三省主要的農作物。通過對農業發展狀況的了解,分析東北三省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條件。說出東北三省的商品糧在我國的地位及這種地位的形成原因。

2.通過分析相關資料,了解東北平原濕地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分析形成原因並思考解決 措施 。

3.通過分析相關資料及地圖,說出東北三省的工業特色,並從資源和交通上說出其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4.通過讀東北三省部分工業中心的工業結構圖,說出其工業結構特點及形成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各類地圖的判讀及資料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強學生從地圖和資料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組織學生討論,培養與他人合作的學習態度。

2.通過對東北三省農業建設和工業發展的介紹,增進學生對東北三省的了解。

3.通過對東北三省工業未來發展的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說出東北三省農業生產與氣候、地形、土壤之間的聯系。

(2)說出東北三省的工業特色,並從資源和交通上說出其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2.教學難點

(1)說出東北三省的商品糧在我國的地位及形成原因。

(2)通過工業結構圖,說出東北三省工業結構特點及形成原因。

三、教學策略

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歸納總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五、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情境引入

設計意圖:在上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了東北三省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給本節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選取學生易於接受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內容的趣味性。

新課教學

情景一:初來乍到

教師布置任務:出示東北三省特色的美食圖片,引入東北三省的農業。

承轉:你了解這些誘人的食物嗎?東北三省的農業有何特點?我們跟著黑土大叔和甄實誠的鏡頭一起去一探究竟。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根據課前學習內容簡單認識東北三省農業的基礎知識。

設計意圖:從食物入手介紹農業,增強生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欣賞圖片,思考圖片中的事物出現的原因。

情景二:農業的昨天、今天、明天

教師提問:你知道“闖關東”嗎?那時的東北是怎樣的景象?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對課本和學習資料的分析,簡單介紹北大荒的歷史。

教師總結:形容當時的景象,人們常說“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葦塘”,闖關東的人憑著果敢和執著,在這片土地上寫下了不朽的詩篇。我們跟著鏡頭繼續去尋找。

設計意圖:介紹“闖關東”的歷史,引出東北三省農業生產歷史(曾經的北大荒)。拉近距離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提問:黑土大叔現在的生活怎麼樣?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對資料和數據的分析,明確北大倉已成為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思考其形成的主要條件是什麼?

學生分析歸納: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地廣人稀,農業技術水平高。

教師總結: 可見,東北三省的農業發展日新月異,已成為我國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這當然離不開東北三省優越的自然環境,那麼東北三省的農業“明天”將如何發展呢?讓我們跟著鏡頭繼續探尋。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分析問題,明確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教師提問:黑土大叔希望看到的濕地是什麼樣子?請根據手中資料分析回答。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學案材料的分析,思考濕地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教師總結: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的發展,是東北三省農業明天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資料,了解東北三省濕地的作用及現狀,同時回答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承轉:自然要素對農業有何影響?

教師布置任務:出示東北1月平均氣溫圖、地形分布圖、土壤圖片,引導學生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思考。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對地圖及圖片的分析,總結農業與地形、氣候、土壤之間的關系。

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分析圖片,提煉觀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景三:工業蛻變之路

行程一:東北三省的尋寶之旅(東北三省的資源狀況分析)

教師提問:(出示東北三省的主要資源儲量數據)東北的寶指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閱讀地圖及數據,分析東北三省資源的特點。

學生分析歸納:東北三省資源豐富。

設計意圖:以輕松的話題引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學習作鋪墊。

行程二:工業城市及工業部門的定位

教師提問:(出示東北三省主要資源和工業城市分布圖)如何利用這些資源發展經濟,請你根據工業城市分布圖,分析工業城市的分布與資源、交通之間的關聯。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探究工業城市的分布與資源、交通之間的關聯。

學生分析歸納:工業布局靠近礦產資源產地,集中分布在鐵路沿線。

教師總結:東北三省依託豐富的資源、便利的交通,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等為主的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創造了多項“工業之最”。目前,這里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分析問題,明確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行程三:東北現象之我見

教師提問:(出示東北現象的資料)東北三省工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是什麼?你怎麼看?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制約東北三省工業發展的因素,分析東北三省工業發展滯後的原因。

學生分析歸納:資源減少,環境惡化,產品結構單一,等等。

教師總結:曾經的成績不能成為東北發展步伐停滯下來的理由,面對資源枯竭、設備老化和產品結構單一等問題,如何突破瓶頸尋求發展,才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行程四: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師生交流、討論“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你有什麼對策?”並行之成文,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可以通過討論和交流,探尋東北三省工業未來發展的對策,這樣設計可以降低難度,教師利用設置的問題和引導,初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合作意識。

課堂小結:

曾經的“北大荒”是“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如今的“北大倉”是“玉米大豆產量高,商品糧基地地位高”;曾經這里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如今這里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協調農業生產與濕地保護之間的關系、探索工業發展的新路,才是關繫到東北未來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六、課堂反思

本節課涉及對農業和工業的認識,對於大部分的同學來說,興趣點不高。因此,我選取對話的形式,串聯並呈現工農業發展的歷程,這樣處理不會讓學生有距離感,並且樂於學習。通過對農業歷史的介紹和工業發展歷程的解讀,讓學生進一步地認識東北三省,並教會學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問題。當然,本節內容不單單是工農業歷史的簡單介紹,而應該是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認識經濟地理與自然要素之間的聯系。

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初步運用地圖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格外注意激發學生讀圖的興趣,讓學生主動讀圖,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通過情境創設、互動問答、同伴互助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同時可通過分析材料和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做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課堂檢測】

■課後探索問題:針對東北三省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你能為東北三省的人們提出怎樣的建議?按照你的設想,大慶的工業結構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八年級地理東北三省重要知識點

1.位置

東北區包括黑、吉、遼三省,位於我國東北部,與朝鮮和俄羅斯兩國接壤,大部分處在中溫帶。

2.地形和氣候 山環水繞、平原遼闊的地形特徵。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冬季大面積分布的積雪和凍土改變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證了土壤有較好的墒情,有利於農業生產。但熱量條件不足,早霜冷害影響農業收成。

3.重要的農林生產基地 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麥,雜糧,春小麥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甜菜、亞麻,東北甜菜產量佔全國的一半以上。遼東半島是國內外著名的蘋果產地。東北平原西部的防護林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防護林,長達800千米,被譽為“綠色長城”。東北山地有“東北林海”之稱,森林資源豐富,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森林採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紅松林區。林區出產的貂皮、鹿茸、人參素稱東北“三寶”。

4.豐富的石油、煤、鐵資源 東北是全國生產石油最多的地區。主要油田有大慶、吉林、遼河。大慶油田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原油供應基地。著名的大煤礦有撫順、雞西、鶴崗。聞名全國的鐵礦有遼寧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東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煤炭、化學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

熱點內容
今天我們做怎樣的班主任 發布:2025-10-04 20:38:38 瀏覽:559
如何治療的靜脈曲張 發布:2025-10-04 18:59:22 瀏覽:890
八年級上地理教案 發布:2025-10-04 18:31:25 瀏覽:724
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發布:2025-10-04 18:15:20 瀏覽:294
止觀美術館 發布:2025-10-04 16:35:31 瀏覽:728
新站教師 發布:2025-10-04 16:09:47 瀏覽:46
熱敏灸教學視頻 發布:2025-10-04 15:53:29 瀏覽:27
老鬼教學視頻 發布:2025-10-04 15:14:22 瀏覽:964
高二歷史期末考試 發布:2025-10-04 14:34:53 瀏覽:205
物理加速技術 發布:2025-10-04 11:32:06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