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規律

歷史規律

發布時間: 2020-11-19 11:57:55

『壹』 歷史規律有哪些

歷史是有規律可循的,它見於事物的發展規律,大亂大統占不長,急散遇急收,大陰對大陽,急陰對急陽,急後是緩,緩是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如水中浪,大起大落中變得多,小起小落變的少。歷史有整體的習慣力量,它前後要續力,秦要漢象,隋要唐象,民國要共和國象,漢朝我不怎麼清楚,隋朝的二世之亂與唐朝二世之亂有一定的象相處,秦二世和李世民都對兄弟下毒手,武則天應其節律生大變。

『貳』 歷史運動的規律是什麼

對於個別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馬克思也有明確的看法。他認為,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恰巧某個人物在一定時間出現於某一國家,這當然純粹是一種偶然現象。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人除掉,那時就會需要有另外一個人來代替他,並且這個代替者是會出現的——或好或壞,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是會出現的。偉大的人物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偉大的作用。但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個別人物的作用總是受歷史的條件制約的。

歷史的發展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後來恩格斯為了反對有的人對唯物史觀的簡單化,還提出了歷史發展的「合力」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是把作用於社會歷史的各種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個復雜的動力系統,是它們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甚至把許多人的意志力量也看成是一種「合力」。但是,這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現實:歷史過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其最終的決定力量是社會生產力。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所闡明了的歷史運動的規律。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按照辯證法的觀點,在人類的命運中,除了不固定本身外沒有任何固定的東西,除了變化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不變化的東西;只要注意觀察歷史的不可阻擋的進程,看到歷史的車輪是怎樣無情地駛過一個個帝國的廢墟、常常毫不惋惜地毀滅整整一代人,充滿了偶然突發的事件,但歷史發展的總航向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唯物史觀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毫無疑問,歷史唯物主義會把人類關於自身歷史的研究提高到一個空前的高度。

『叄』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定律

1,象牙筷定律。
2,兔死狗烹定律。內
3,包圍定律。容

4,敵戒定律。
5,朋黨定律。
6,黃宗羲定律。
7,五世而斬定律。
8,權大欺主定律。
9,皮毛定律。
10,槍桿子里出政權定律。

『肆』 歷史有什麼規律

歷史規律與歷史趨勢

否認了歷史規律自然也就會否認依據歷史規律來判定歷史趨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波普在口頭上並不否認歷史趨勢的存在,而是認為,「規律和趨勢是根本不同的兩回事」,「被解釋的趨勢是存在的,但它們的持續存在依賴於某些特定的原始條件的持續存在(這些原始條件有時又可以是趨勢)。」(同上,第92、101頁)他甚至說,歷史決定論的「主要錯誤」是把規律和趨勢相混同,從而把趨勢看成「無條件的」。

這里有一連串的問題需要澄清。首先是如何說明條件和趨勢的關系。波普沒有說明「某些特定的原始條件」是什麼,而只是用這樣一種含含糊糊的說法否定了社會發展趨勢和歷史規律的聯系。肯定趨勢依賴於條件,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條件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波普所謂趨勢依賴於條件的論點,不過是在最一般的意義上肯定了社會趨勢形成過程中存在著因果關系,至於這種因果關系是如何發生和實現的,還是沒有作出任何說明。可見,波普只是空泛地談論趨勢和條件,而有意避開趨勢和規律的關系,結果是條件和趨勢的關系也完全說不清楚。當然,條件和規律是有聯系的。條件既是一定的規律得以形成的依據,也是一定的規律發生作用的基礎。規定社會發展趨勢的,是其自身發展的內在根據。這種內在根據不是別的,正是社會自身所具有的規律。條件對於社會發展趨勢的形成也是起重要作用的,但它是通過社會發展規律而起作用的,說到底,它只是社會規律藉以發生作用的條件。條件總是相對於一定的規律才是條件,離開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任何因素都不成其為社會發展的「條件」,就是說,離開社會發展的規律,條件起什麼作用、如何起作用等等都無從談起。

肯定社會發展趨勢以社會發展的規律為根據,當然不意味著趨勢等同於規律。人類社會是一個由多種因素、多種過程所構成的有機系統,其間充滿了極為復雜的、可以導致多種演化結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關系,因此在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歷史階段上,社會生活體系本身所具有的規律並不決定社會的演化必然朝向哪個方向,而只是決定演化的可能性空間。這個可能性空間中究竟是哪一種可能性成為主導趨勢便取決於現實的具體條件,這個「條件」即是前面所說的同規律相對區分的條件。顯然,人在社會演化的可能性空間中並不是消極無為的,而是可以做出選擇的,因為現實的具體條件是可以改變的。人認識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把握了社會在一定歷史階段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以及各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的條件,就能夠通過強化或抑制歷史條件起作用的方向,或者說通過改變條件和創造條件促使其中某一種可能性變成現實。而條件的改變又顯然是同這個歷史階段上的人的價值選擇直接相關的。這表明社會發展的趨勢既以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內在根據,又必然包含著社會歷史主體的價值選擇。波普所謂「被解釋的趨勢」的持續存在「依賴於某種特定的原始條件的持續存在」的論斷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沒有什麼始終不變或「持續存在」的原始條件,條件總是在變化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改變自己的生存條件的歷史。隨著條件的變化,社會規律發生作用的方向和方式乃至社會規律本身也會變化。把歷史趨勢的存在歸因於特定原始條件的持續不變,只能說明波普仍然沉溺於近代的形而上學思維之中。

肯定社會發展趨勢也包含著社會歷史主體的價值選擇,這並不意味著社會發展不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所謂社會發展趨勢既是指社會歷史演化的可能性,也是指人們歷史活動的一般趨向。因此社會發展趨勢是否包含歷史必然性,既要看社會發展是否具有客觀的規律性,當然也要看人類歷史活動在其最基本的價值取向上是否具有一致性。歷史的辯證決定論從對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即物質生產活動的分析中對於後一個問題同樣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馬克思看來,物質生產活動既是人們滿足自身生存的物質需求的活動,又是體現人的實踐本質的自由、自主、自覺的活動。自主性、自由性、自覺性是人類活動的基本特徵,也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的價值。唯物史觀確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所推進的歷史過程既是經濟和社會不斷地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推進的過程,也是人們不斷地追求自主性、自由性、自覺性的過程。不管人們對自主性、自由性、自覺性的追求在不同的民族或國家中有怎樣不同的文化表現形態,不管這個追求經歷怎樣的曲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總是朝著人的自主性、自由性、自覺性不斷深化和擴大的方向發展。

以上論述說明,一方面,人們的活動要受社會歷史客觀規律的制約,不能超出客觀規律所規定的社會發展的可能性空間;另一方面,人們在這個可能性空間內又有選擇的自由,即可以改變客觀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使其中最符合於人們的價值理想的可能性成為某個時期社會發展的主導趨勢並爭取其實現。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客觀規律性與人們歷史活動的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而這種統一正是歷史的辯證決定論的精髓。

歷史趨勢與歷史預見

所謂歷史預見是指對歷史發展的趨勢或可能性的揭示,唯物史觀從歷史規律和歷史趨勢的存在推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可以預見的。歷史辯證決定論這一關於社會發展的可預見性的觀點遭到了波普的最猛烈的攻擊。在波普看來,承認歷史進程的可預見性是歷史決定論的核心,他相信自己已經成功地找到了反駁歷史決定論從而也是徹底摧毀歷史決定論的「純粹的邏輯理由」。這個「邏輯理由」是一個簡單的三段式推論:1.人類歷史的進程受人類知識的增長的強烈影響;2.我們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學的方法來預測我們的科學知識的增長;3.所以,我們不能預測人類歷史的未來進程。

波普對於自己的推論相當滿意,認為經過這樣一個推論就可以宣布歷史不可預測,「歷史決定論不能成立」。(同上,第1頁)但當我們仔細推敲波普的推論時,卻不難發現,這個三段式推論是在一系列不可原諒的理論「疏漏」中進行的。其中,最關鍵的「疏漏」是:斷言人類知識的增長不可預測是沒有充分根據的。知識的增長固然與知識創造者個人的才能、品德、境遇以及知識創造過程中各種偶然因素密切相關,因而確有不確定性的一面。但是,如果把知識的增長放到社會進步的歷史過程中進行考察,而不是把它理解為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我們就會看到知識的增長及其對社會進步的強烈影響亦取決於兩方面的社會條件:其一,知識資源的歷史性傳承和積累;其二,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需求對知識的「選擇」。就前者而言,一種新知識的產生總是以歷史地積累起來的知識資源為基礎和前提,以往文化發展的成果包含著孕育新知識的種種智力因素,新知識的創造者只有充分佔有這些知識資源才能真正有所作為。因此,依據人類知識業已達到的程度及其所面臨的新問題,人們是可以大體上預測出知識增長的未來走向的。就後者而言,人類知識是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因素交互作用並通過這種交互作用而對歷史進程產生「強烈的影響」的。一種科學知識或技術知識只有在被現實的生產過程所吸收,從而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的時候,它才能對人們的物質生產、經濟過程乃至歷史進程產生影響;一種關於社會變革的理論,只有當它把握了真實的社會矛盾或社會問題,並能夠被更為廣大的社會成員所接受時,它才能實際地影響社會進步的過程。因此,盡管知識本身的增長有其不確定性的一面,但現實的生產活動,或現實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卻對知識的運用產生一種「選擇」作用,這種選擇作用可以使人們用「合理的或科學的方法」從社會經濟、技術、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社會條件來判定哪些知識可以被吸收或接受,並推測出這些被吸收和接受的知識將對社會發展進程產生何種影響。而且,我們越是能夠准確地把握使知識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就越能准確地預測知識的影響作用。在很多情況下,當某種知識缺乏的時候,生產活動或社會進步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會激發人們去學習、創造這些知識。因此,真正推動歷史進程的現實力量是社會物質生產力的發展以及這個發展所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知識之所以能夠對歷史進程產生強烈的影響,是因為它能夠融入這個現實力量中,能夠融入現實矛盾和問題的解決中。沒有融入這個現實力量的知識,是不可能對歷史進程產生任何影響的。僅僅從知識增長的不確定性出發,是不能徑直得出「歷史的未來進程不可預測」的結論的。

波普爭辯說:「我的這個論證並不反駁對社會進行預測的可能性……我的論證只是根據歷史發展可以受到我們知識的增長影響這一點,來反駁對歷史發展進行預測的可能性。」(同上,第2頁)這又回到了前面討論的問題,實在無須再說了。對社會進行預測和對歷史發展進行預測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波普並沒有說清楚,但他的主要論點實際上不僅否認了歷史預測的可能,而且也否認了社會預測的可能,因為他明確地說:「我的證明在於指出了任何科學預測者——不管是一位科學家還是一部計算機——都不能用科學方法預測它自己的未來結果。」(同上,第2頁)按照這個說法,科學存在的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科學存在的基本意義就在於能夠通過把握研究對象的客觀屬性和規律,揭示事物系統演化的可能性空間,從而為人類活動提供某種意義上的預測。盡管存在著事物內部關系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但科學預測揭示出事物演化的可能性,使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活動促使有利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可能性變成現實,並避免「壞」的可能性變成現實,至少將其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就是依賴這種預測而存在發展起來的,這正是人類活動不同於其他動物活動的地方。

總之,歷史的辯證決定論完全肯定歷史主體可以在社會演化的可能性空間中進行選擇。這是它的辯證性之所在。這種選擇之所以可能,正在於人們可以對社會發展的趨勢作出預測。而選擇和預見所以可能,則在於每一種演化的可能性都以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根據,並依賴於一定的條件。從歷史規律、歷史趨勢和歷史預見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可以說明,歷史的辯證決定論,即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正確的、邏輯上十分嚴整的歷史觀

『伍』 歷史規律的詳細解釋

規律的人們所揭示的一個范疇。對他們來說,歷史規律也是客觀實在,是指歷史發展過程中多次出現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質共同性的歷史現象及其內部和外部的本質聯系。揭示歷史規律,是人們透過歷史表象探討其深層因果聯系,揭示歷史發展中普遍性、統一性、必然性的努力的表現;是人們不滿於對歷史的膚淺描述、並希望歷史可以資鑒現實、預示未來的想法的表現。由於對歷史規律的揭示是對無法感知的歷史深層結構所做之抽象性認識,所以有可能投上更多的主體性影響,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歷史規律是上述人對於上述歷史現象及聯系的主觀抽象和歸納。這就是說,有些曾被認為是歷史規律的東西,後來被歷史證明並非規律;另有些曾被認為是偶然現象的東西後來則被歷史證明是規律,因此歷史規律又是歷史規律性認識的產物,這種認識往往要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局限。由此可見,歷史規律一方面是人類社會中確曾存在過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又因無法經驗地求得和立即通過實驗加以證明而具有主觀色彩,因此是特殊的東西,它與自然規律既有相同處,又有不同處。這正表明歷史科學是一門特殊的科學。

『陸』 歷史學定律有哪些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綉,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馮夢龍)
果然,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而諸侯叛,亡其國,自身「赴火而死」。
為什麽事態會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了普希金的偉大,因為我們都很喜歡他的那個《漁夫與金魚的故事》。那個醜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過想要一個新木盆。第一個願望被滿足之後,第二個願望接踵而來。一個接一個,胃口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仍舊只有一隻舊木盆。
世人的貪欲,不都是這樣?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
君王的貪欲,更為可怕,因為他擁有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
《詩》雲,「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這里所說的商鑒,究竟要我們鑒什麽?
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雙筷子或一隻木盆。只是大壩一旦決了口,洪水便會一瀉而下。
看一看那些貪官,只要收了第一筆賄金,以後的事便不由他了。
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麽薄弱。一旦坐上權力的交椅,有幾個人能拒絕這第一次?
其二,整個過程是「進行性」的。
「進行性」一詞是我從醫學書中借用來的。像癌症,就是進行性的。不斷地發展,不會中止,也不會逆轉,一直進行下去。
殷紂王身邊,雖有比乾和萁子這樣的賢臣,卻無法勸阻他。依靠臣下的勸阻來制約至高的皇權,其有效性顯然不足。所以,事態的發展有其必然性。
其三,「其亡也忽焉」。
《左傳,荘公十一年》:「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這里的「忽」字,意為迅速,突然。
洪水潰堤,轉瞬之間,一瀉千里。
李自成打進北京,一生事業達到巔峰。由巔峰而至於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轉瞬之間。
殷紂王之後,兩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陳勝、王莽、陳後主、隋煬帝、黃巢、朱溫、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蔣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殷紂王,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國之君,他給後人留下了什麽?留下了兩個字,「殷鑒」。
無法節制的權力+無限膨脹的貪欲=殷鑒不遠。
黃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窯洞中向毛澤東提起「其亡也忽焉」這樣的歷史規律,因此,有人將這個定律稱為「黃炎培窯洞定律」。

『柒』 歷史規律總結

[推薦]高考歷史、文綜歷史專題復習【全部完成】
中國近代史復習•知識梳理
中國近代史: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五四運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五四運動-1949新中國成立
第一單元 清朝晚期(上)
這一單元講述近代中國19世紀40至60年代的歷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
注意:從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資本主義侵略引起的中國社會兩大這方面概述這一時期同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提示本階段中國歷史發展所呈現的時代特徵。
1.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工業革命影響下,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命線。 19世紀40-60年代,西方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用侵略特權把中國逐步變成其商品市場與原料
2.中國社會的變化:
(1)政治方面:
A.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由此引起的諸方面的變化
.中國社會階級狀況與階段關系發生深刻變化
農民階級
地主階級:分化:
第一次鴉片戰爭:抵抗派與投降派。
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派與頑固派
民族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C.在遭受外來侵略的新形勢下,中國社會各階級表現出政治態度與行為上的復雜性。
(2)經濟方面:經濟形態的變化與經濟成分的變化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並呈日益加深的趨勢;出現外國資本主義企業;19世紀60年代-70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引進大機器生產,開始經濟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發「和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背景與影響)
一、背景
19世紀上半期中國全面落後於西方
清朝統治危機四伏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
從經濟、政治、外交等三方面進行中西方比較,可推出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根本原因)與中國戰敗的必然性
二、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英國走私鴉片與中國禁煙。(原因、影響,1839虎門銷煙成為導火錢)
三、經過
1.時間 2.過程 3.進軍路線 4.清政府的抵抗與妥協 5.戰爭結果:戰敗簽約(危害)
四、影響
1.政治方面:社會性質、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發生變化。
2.經濟方面: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商品經濟發展,日益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出現外國資本主義企業(早期資本輸出)
3.思想方面:萌發「向西方學習」新思想
(1)原因 (2)核心 (3)內容:注視西方、介紹西方、學習西方的人或專著
(4)局限性 (5)意義
五、性質與失敗原因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與為什麼說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
一、原因
1.根本原因: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
2.直接原因:
外國商品滯銷
修約要求被拒絕
3.導火索(借口)
二、經過
1.時間 2.過程(兩個階段) 3.結果(條約及危害)
三、影響
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政治、經濟)
(三)太平天國運動(★理論性較強)
一、興起的原因與准備
1.原因
(1)階級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國資本主義-重要原因
(3)自然災害嚴重-直接原因
2.起義的准備
洪秀全 創立拜上帝教,發展會員,展開反封建斗爭
從事宗教理論建設 思想特點(三者結合)
撰寫文章表達農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
二、經過
1.前期:興起與發展的過程(戰略進攻階段)
(1)興起:爆發,初步建立政權,正式建立政權
(2)發展:
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內容評價,為什麼是空想?)
軍事上的全盛:北伐失利,西征、東征勝利(目的、將領、結果、影響)
2.後期:轉折和防禦和失敗的過程(戰略防禦階段)
(1)轉折:天京變亂(原因、概況、結果)
(2)防禦:組織新的領導核心;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內容、評價);軍事上的防禦戰
(3)失敗: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太平天國的失敗
三、失敗原因與教訓(*為什麼說是舊式農民戰爭)
四、性質與歷史功績(*為什麼是農民戰爭最高峰?與以往相比的新特點)
(四)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19世紀70年代以前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
一、打開中國市場進行商品輸出
1.攫取中國海關管理權(四步)
2.走私鴉片(與打擊販毒聯系)
3.商品傾銷、原料掠奪:中國日益陷入資本主義市場,成為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概況與後果、1865年第一次正當貿易出現逆差)
二、販賣華工(與販奴貿易聯系)
三、早期資本輸出:表現形式與危害
*經濟侵略的後果,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聯系
(五)清朝政局的變動
一、總理衙門的設立(目的、設立、職權、影響)
二、辛酉政變與借師助剿
1.辛酉政變(原因、經過、結果、影響)
2.借師助剿(原因、經過、影響)
三、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原因、表現、影響)
(六)洋務運動(★影響及失敗原因的分析)
一、洋務派與頑固派
1.出現的背景
2.代表人物
3.各自主張(異同點)
二、洋務運動
1.概念(*自救運動)
2.階段(前期與後期)
3.主要內容(軍事工業、民用工業、近代海軍、培養人才)
4.評價
進步性:引進科技、培養人才、客觀上刺激資本主義產生;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
局限性:未走上富國強兵道路,最終失敗
影響:
(1)政治上:未對清朝封建制度作任何改革,但客觀上造成無產階級隊伍的發展,進一步改變了中國的階級結構。
(2)經濟上:
引進機器大生產,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創辦的企業,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抵製作用
一些企業包含某些資本主義因素,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刺激和誘導作用
(3)思想上: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將向西方學習付諸實踐,擴大了地主階級中的影響
舉辦新式學堂,組織留學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開了缺口
6.結果和失敗原因
(七)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歷史條件、特點、影響)
一、歷史條件
1.資本主義萌芽 2.資本主義入侵 3.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 4.洋務運動的誘導作用
二、興起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的時間和地點
2.早期著名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3.民族資產階級誕生與來源
三、意義
1.近代工業的出現,表明中國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間瓦解解體中的自然經濟
2.伴隨近代工業的出現,中國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先後誕生了。
3.催生了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四、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與原因
(八)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及早期狀況
一、產生的時間與地點
二、頒布與來源
三、特點
1.具有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優點
2.自己的特點:
革命性最強
與農民階級的天然聯系,便於結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爭
未形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罷工為手段,不斷進行自發斗爭,帶有愛國主義色彩,初步顯示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力量。
第二單元 清朝晚期(下)
本單元講述近代中國19世紀70年代前後至20世紀初的歷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時期。
注意:從資本主義(帝)對中國的侵略的資本主義侵略引起的中國社會的變化兩大方面描繪這一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概況,揭示本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
1.資本主義(帝)對中國的侵略
19世紀六十年代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企圖在政治和經濟上(資本輸出)瓜分世界,中國遭受更嚴重侵略:70年代邊疆地區新危機;80年代中法戰爭;19世紀末瓜分中國狂潮;20世紀初八國聯軍侵華及以後政變侵華政策為 經濟侵略(不再發動大規模戰爭)和以華制華,扶植代理人破壞中國革命。
2.中國社會的變化
(1)經濟方面:
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困境中獲得初步發展
B.洋務運動徹底破產,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斷
C.中國日益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命脈完全為帝國主義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B.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國無產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對嚴重的民族危機在態度和行為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3)思想方面:
A.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廣泛傳播,形成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逐漸成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C.近代以來,農民階級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新歷史條件下,演化為「扶清滅洋」
(一)邊疆地區新危機和中法戰爭(中法戰爭是六七十年代邊疆地區新危機的繼續和縮影)
一、中國邊疆地區的新危機
1.背景:國際: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加緊對外擴張
國內:清政府的腐敗和奉行妥協政策,進一步加劇危機
2.概況:
(1)西北 (2)西南 (3)東南 (可聯系新疆、西藏、台灣問題)
二、中法戰爭(1883—1885年)
1.背景
(1)19世紀70年代,法國向帝國主義過渡,加緊對外侵略(高利貸帝國主義,對外資本輸出要求強烈)
(2)19世紀70年代,法軍大舉向越南北部進攻,攻佔河內等地。
(3)法軍的侵略遭到黑旗軍打擊(紙橋大捷)
(4)1883年底,法軍進攻駐越清軍,戰爭爆發
*直接原因:法侵越,進而打開中國門戶
2.戰爭經過
(1)時間 (2)過程及重大戰役與李鴻章政策
(3)結果:法國計劃被粉碎,茹費理內閣倒台;不敗而敗,簽約(為什麼不敗而敗?);台灣設行省
3.條約及影響
(二)甲午中日戰爭(★戰爭爆發的原因與影響)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制定「大陸政策」(?) 2.列強的默許縱容 3.朝鮮東學黨起義
*戰前中日主要社會狀況的比較
日本: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向帝國主義過渡,成為「帶有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自身不足,需從對外擴張中彌補。
中國:洋務運動(第一次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未達富國強兵目的。反而在邊疆新危機後,西南門戶被打開,進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無從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與日本差距進一步拉大。
二、戰爭經過
1.時間 2.戰爭過程及重大戰役及李鴻章清政府政策、愛國官兵的犧牲
3.結果:戰敗簽約;三國干涉還遼(結合戰前歐洲情況分析原因;概況;後果-日俄矛盾)
三、條約及危害
1.條約內容
2.危害
A.對中國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體略)
B.對遠東國際局勢而言,日本乘勢加強對朝控制,成為東亞強國,日俄矛盾激化
C.對列強侵略而言,表明列強對華侵略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
四、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
1.原因 2.表現 3.意義
(三)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經濟瓜分和以租借地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紀末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2.直接原因:中日戰爭的慘敗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現
1.經濟上:擴大資本輸出
(1)資本輸出: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貨款,投資辦廠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國的原料,廉價勞動力攫取利益的一種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貨款(原因、概況、貸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搶奪路權(概況、影響)
③搶奪礦權(概況、企業特點、影響)
④爭相開廠(概況、企業特點、影響)
2.政治上:強占租借地與劃分勢力范圍
(1)本質目的:實行直接的殖民統治 (2)概況(英國強佔台灣的三個過程)
(3)影響:對華掠奪達到高峰;面臨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促使救亡圖存運動興起
三、美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
1.背景 2.內容 3.實質 4.影響
(四)戊戌變法(狹義上是指「百日維新」,但須掌握廣義上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一、背景
1.民族危機 2.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 3.階級條件
4.思想條件:
(1)19世紀60年代以後,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代表人物、主張、局限性)
(2)19世紀90年代康梁的維新思想
康有為的活動、代表作、思想特徵、意義
梁啟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張
、經過
1.開始:1895年「公車上書」
2.發展 時間:1895-1897年
表現:《中外紀聞》 學會,車內設立學會報館學學堂五十多所(著名報館學館)
3.高漲: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論戰內容、影響)
4.頂點:百日維新(施政綱領,變法開始(1898.6.11《 》),變法內容及評價)
5.失敗:戊戌政變
三、戊戌變法的意義與教訓
1.意義(三點)
主觀原因(根本原因與主要原因)
2.失敗原因 中國資本主義基礎的
客觀原因 列強不支持
頑固派勢力異常強大
3.歷史教訓(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
(五)義和團運動(★比較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運動)
一、背景
1.反洋教斗爭的發展 2.德國強占膠州灣
二、經過
1.揭開序幕:1898年山東冠省趙三多起義(義和拳)
2.聲勢大振:1899年發展到山東直隸許多州縣(扶清滅洋;1899年改稱為義和團;袁世凱山東鎮壓)
3.迅猛發展:1900年,義和團進入京津地區,清政府改剿為招撫,企圖控制利用
4.提出口號:扶清來洋(評價)
5.反擊八國聯軍侵略(廊坊楊村阻擊戰;天津保衛戰、圍攻北京西什庫教堂)
6.悲壯失敗:清政府改扶為剿,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
三、歷史意義與教訓
1.性質
2.作用
A.粉碎瓜分中國企圖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為以華制華(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擊清統治,加速其滅亡
*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比較
(1)背景:前者是國內階級矛盾高度激化的產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標;後者是19世紀末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矛盾尖銳的產物,反帝是首要目標。
(2)性質: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後者是反帝愛國的農民運動。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處。
(4)局限性:農民階級局限性與時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點。
(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戰爭目的
1.把中國推入殖民地深淵,使之成為共同奴役的對象
2.鎮壓中國人民反帝斗爭以(義和團運動),維護侵略權益
二、戰爭經過
1.爆發:1900年夏,八國聯軍進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戰
2.攻陷天津,聶士成陣亡,成立都統衙門
3.攻陷北京,分區佔領,成立聯軍書信司令部
4.結果:中國戰敗簽約
三、條約及影響
1.條約簽訂、內容及危害
2.影響
(七)辛亥革命(狹義是指武昌起義,廣義是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一、歷史背景
1.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國內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新政:原因,時間,內容,性質,後果)
3.奠定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
4.群眾基礎具備
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領導人:1894年孫中山開始早期革命活動,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時間、隊伍壯大、宣傳中心、宣傳方式與內容、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主張)
3.組織上: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與革命派的形成(興中會成立概況、主張、意義)
4.軍事上:1895年的廣州起義,以武裝起義邁出民主革命第一步
三、革命形勢的發展
1.領導人:1905年孫中山被推舉為中國同盟會總理,成為公認的革命領袖
2.思想上:提出革命綱領(舊三民主義的提出、內容、評價);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原因、內容、影響)
3.組織上: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背景、時間、地點、領導人、政治綱領、機關刊物、組織機構、性質、意義)
4.軍事上:發動武裝起義,如: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時間、領導人、概況、影響)
四、辛亥革命(狹義上的武昌起義)的爆發

2.武昌起義:過程、勝利原因、湖北軍政府及黎元洪、起義後的革命形勢
五、革命的高潮
1.帝國主義「嚴守中立」(原因、實質、後果)與袁世凱的崛起
2.中外反動勢力壓力下的「南北議和」(背景、代表、地點)
3.政權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1)成立:時間、首都、國旗、政府性質
(2)內外政策:內容、評價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內容、目的、性質、評價
4.清朝覆滅: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
六、革命的失敗
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1)過程
(2)原因:革命的軟弱性,革命陣營的渙散;立憲派、舊官僚的進攻;帝國主義的干涉(表明、目的);袁世凱的實力與反革命的兩面手段
七、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與教訓
1.性質
2.歷史功績:政治上,思想上,經濟上,國際意義
3.結果:取得一定勝利但最終失敗
(1)勝利之處:推翻清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共和國;頒布《臨時約法》,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失敗之處:革命果實被代表了封建地主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的袁世凱篡奪,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社會的性質,沒有完全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4.失敗原因:(1)主觀原因:A.根本原因: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性和軟弱性
B.主要原因:綱領問題、群眾基礎(農民問題)、政黨問題、軍隊問題
(2)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力量過於強大
5.教訓:在帝國主義時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上www.pep.com.cn. 上面挺詳細的

『捌』 歷史的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

中國的歷史,一直到現在都存在這樣一種規律:我們把社會的構成分為三個層次,上層——中央的權力核心,過去是天子現在則是中央政府,中層——官僚集團、士人(或稱為知識分子)集團,農耕時代的地主、工商時代的資本家,下層——普通的人民。理論上說,在信息的傳遞與處理都存在「時間差」的時代,中層是連接上層與下層,組織社會力量從事生產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同時,中層又必然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而其位置與構成又決定了,這個階層相對於上層和下層,在人員素質和資源控制力上會更具有優勢。一旦社會體制對中層的自我膨脹失去控制,則社會結構便會趨於畸形。

歷朝歷代,當權力集中於上層,財富相對平均的分布於下層,中層相對受到抑制的時候,通常則是王朝的鼎盛時期,而歷史上王朝走向鼎盛的過程,其實也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而在鼎盛時期過去之後,中層開始做大,權力由上至下,財富由下至上,都開始向中層集中。在古代這就表現為朝堂上,上不能治下,皇權逐步被架空,民間土地兼並愈發嚴重,同時士大夫階層在擁有大量土地的情況下又無需繳稅,政府財政的負擔最終只能由生活愈發困難的平民來承擔,這最終將導致王朝經濟走向崩潰。與此同時,中層,或者說是精英階層自身,也開始逐步走向自我封閉,拒絕新鮮血液的輸入,從而成為一個小圈子,並最終腐化、瓦解。至此,國家體系便無可逆轉的走向了崩潰,而扭曲了的社會結構在王朝的崩潰中將會被打破,歷史便開始進入下一個循環周期。

『玖』 歷史規律是什麼意思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講,歷史發展是有一定必然聯系和規律的,但是這種客觀規律的發生離不開主觀人為的改變。比如說,我國歷史朝代更替的規律,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等。所以也就可以理解為說是人類社會對於相同或相似事件的認知導致事情的發展呈現出相同或者相似的變化。

『拾』 歷史的發展規律是什麼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表明: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成為統治者,而誰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被歷史前進的齒輪碾得粉碎。 因為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熱點內容
英語基礎1 發布:2025-05-11 01:46:36 瀏覽:45
燕趙教育 發布:2025-05-11 01:34:11 瀏覽:24
圖形與幾何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00:17:53 瀏覽:419
上海高中化學知識點 發布:2025-05-10 23:57:31 瀏覽:826
教師的福利待遇 發布:2025-05-10 23:09:53 瀏覽:485
陸房中學 發布:2025-05-10 22:10:05 瀏覽:982
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發布:2025-05-10 21:23:02 瀏覽:29
水晶缽教學 發布:2025-05-10 20:40:56 瀏覽:433
教師長工資 發布:2025-05-10 18:56:59 瀏覽:826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