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歷史
① 成都出過那些歷史名人
1、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
5、楊廷和
楊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號石齋,漢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學家楊慎之父。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楊廷和年少成名,十二歲時鄉試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歲時中進士,授翰林檢討。明孝宗時為皇太子朱厚照講讀。正德二年(1507年)入閣,拜東閣大學士,專典誥敕。劉瑾誅後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
② 成都有什麼歷史名勝古跡
1、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由都江堰而產生的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學、水文物、水神學等。
如「二王廟」、「伏龍觀」、「觀景台」等處的人文景觀;改建魚嘴挖掘出土的東漢李冰石像和「飲水思源」石刻;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學色彩的祭祀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的水文學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2、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的組成部分。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
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3、芙蓉古鎮
芙蓉古鎮位於成都平原,距成都市區5公里,緊靠成都市區繞城高速公路,芙蓉古鎮是溫江依託成都發展的第一門戶,又是成都面向川西擴張的第一站。
經過河堤整治、屋面造型、城牆圍砌等共3期的主體工程實施,一條寬12米、長1200米的仿古一條街終於橫空出世,一個嶄新的川西「芙蓉古鎮」崛起在蓉城近郊,成為成都市民閑暇時近郊遊玩的好去處。
4、文殊院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始建於隋大業年間。康熙三十六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集禪林聖跡、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綉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
5、望江樓
望江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樓公園內,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起來的。望江樓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望江樓,又名崇麗閣,是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築,屹立於錦江畔,高39米,共4 層,建於清光緒十五年,下面兩層四方飛檐,上面兩層八角攢尖,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閣基有石欄圍護。朱柱碧瓦,寶頂鎏金。
③ 成都歷史簡介
司馬相如
揚雄
常璩
薛濤
歐陽炯
黃筌
王郒
吳縝
費著
楊慎
謝朝恩
卓秉恬
伍肇齡
張慎儀
周達三
吳虞
昌圓
彭家珍
藍田
王光祈
李郔人
王良
李家鈺
王銘章
周太玄
劉咸郕
李一氓
艾蕪
羅南輝
字數限制事跡自查
④ 「成都」的歷史
西周時期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2001年2月8日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3]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並蜀國(首府成都)、巴國(首都重慶)。公元前 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宋元時期
謠朝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 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元軍攻佔成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中央政府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後簡稱「四川省」。
明清時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康熙年間,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制,設四川布政使司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⑤ 成都歷史各時期的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等
歷史各個時期的成都: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華陽)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東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國兼並蜀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西漢元封五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三國時期成都為蜀漢國都。延康元年,曹丕篡漢,次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政權始於昭烈帝劉備,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蜀郡為成都府,作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為尹。
後梁開平一年(907年),朱溫滅唐,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割據川蜀,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和「後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峽四路之一)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使當地的生產和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23]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
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康熙年間,清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並繁榮至今。清朝設置四川省於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府。
民國元年(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清廷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
民國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置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成都市。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撤銷四川省,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
1952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後,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市之一。
1994年5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通過,將計劃單列市確定為副省級市,成都加強了省級機構統籌規劃和協調的地位和作用,成為全國15個副省級市之一。
(5)成都的歷史擴展閱讀:
成都簡介: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 特大城市,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8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面積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GDP15342.77億元。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有國家級科研機構30家,國家級研發平台67個,高校56所,各類人才約389萬人;世界500強企業285家。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祥地, 中國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
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名勝古跡,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先後獲世界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 、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城市 、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 、中國十大創業城市等。 2016年4月,國務院明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2019年3月1日,成都獲得202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辦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都
⑥ 重慶和成都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四川盆地古代有兩個國家分別是巴國和蜀國。巴國屬於周朝的諸侯國和楚國一樣巴國國君被周天子封為子爵。巴國國君姬姓,蜀國是甘肅過來的氐羌人建立的國家不屬於諸夏的范疇,所以沒有被分封,沒有爵位,雖然蜀人也參加了伐商的戰斗。巴國大部分都都城就在現在重慶朝天門一帶。蜀國的都城應該在成都附近。
秦滅巴蜀後,設立郡縣制。
在重慶建立巴郡和巴縣,巴郡以後幾次改名江州,楚州,渝州,恭州,最後改名重慶至今。2300年來巴縣一直存在,49年以後巴縣地盤縮小了不少,但一直存在,97年後改名巴南區。
蜀國那邊建立蜀郡和成都縣,蜀郡隋改名益州,後復為蜀郡,唐代又改名益州,再次改回蜀郡,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始為成都府,至今。成都縣自秦代設立以來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都一直存在,五十年代被撤銷。所以真正2300年沒改名字的是那個被撤銷的成都縣。
成都在農耕時代平原有明顯的優勢,農業發達,所以後來取代關中平原成為新一代的天府之國,加上成都的位置處於盆地的底部背靠青藏高原前面又是天塹的蜀道,所以一直是割據勢力最好的抗衡中央的地方。所以成都成為唯一一個沒當過中央王朝一天首都的古都。
元明以後工商業開始發展,至此作為作為雲貴川渝的門戶?重慶的經濟開始發展,大量雲貴川渝的物資通過重慶朝天門經三峽走向全國,那時候開始的重慶就是西南首屈一指的城市了。國父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里建議設立一都四京,把重慶作為西京,後重慶升為院轄市,抗戰時期作為陪都,遠東反法西斯中心,49年解放後成為直轄市統管整個西南,後撤銷直轄市後和四川西康合並繼續從省級降為副省級城市,重慶在新中國每個時期的十大城市榜里從來沒有落過榜。97年再次成為直轄市。
重慶成都都很輝煌,一個在近代,一個在古代,就像一副對聯寫的一樣,重慶自古雙重慶,成都從來未成都。重慶代表現實,成都代表理想,西部人民不正是需要現實和理想嗎?
⑦ 成都名稱的來歷
「成都」系氐羌語,「成」為蜀人自稱,意為高原人;「都」意為地區,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
拓展資料:
關於成都名字的由來還有另外兩種說法:
「成都」兩字是中原人對蜀語的一種音譯。當時古蜀人稱自己的都城(成都)為""」,也即蜀都的意思,因為古代的「蜀」字讀音為""」。中原漢人把蜀都音譯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國最後的都市,雖然夕陽無限好,但是已近黃昏了一一就在古蜀開明王朝遷都不久,秦國的金戈鐵馬碾碎了開明王朝的美夢,古蜀國的歷史也隨之畫上了句號,因此成都即「最後的都市」;
古代蜀地蠶叢氏發明了城墉,因而蠶叢這支部落又被稱做「崇墉」。隨著朝代的更迭,到古蜀國開明王朝時,其部族仍稱「崇庸」或「庸成」,簡稱為「成」;而「都」的意思無外乎「人之所聚亦曰都」,所以就稱開明王朝的首都為「成都」了。
成都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公元前4世紀以前成都就為蜀國的都城,據《太平寰宇記》記載:「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日成都。」秦置成都縣。1930年設「成都市」。成都,簡稱「蓉」,因五代孟蜀後主時,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芙蓉城」,簡稱「蓉城」或「蓉」。
⑧ 成都有怎樣的歷史與發展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公元前4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成都自古為西南重鎮,三國時為蜀漢國都,五代十國時為前蜀、後蜀都城。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文化遺存豐富,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秦漢以來,成都就以農業、手工業興盛和文化發達著稱。漢代成都與洛陽等並列為五大都會之一。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像磚和畫像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蜀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
宋元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
作為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成都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就有216處之多,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蜀王陵、永陵、金沙古蜀文化遺址等更是中外聞名。
今天的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的風土人情彰顯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恆久魅力,孕育了「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更平添了一分迷人的現代氣息。
⑨ 成都的歷史由來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
1、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
2、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擇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裡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天府之國」了。
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戰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