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民族歷史

民族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26:36

Ⅰ 少數民族歷史傑出人物有那些

1、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明代壯族抗倭巾幗英雄。她在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的危急關頭,不顧58歲的高齡,親率廣西6000俍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沖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明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Ⅱ 少數民族中那個民族的歷史最悠久

羌族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又稱「雲朵上的民族」。主要以游牧為主。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炎帝率其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少部分西遷南遷,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頻繁地提到「羌」這個字。
《詩地理考》曰:「羌本三苗之後,居三危,今疊、宕、松諸州皆羌地。」《史記·五帝本紀》雲:「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

羌族風情—狄少英國畫作品
同表達,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炎帝集團部落眾多。
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聯盟敗給黃帝部落聯盟。炎帝部落聯盟大部分隨炎帝與黃帝部落聯盟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漢族)。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藏族、彝族、納西族以及今天的羌族。羌族自此誕生。

Ⅲ 中國歷史上消失的國家和民族有哪些

匈奴是其中一個消失的民族。

在秦漢時期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歷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中國古代的匈奴和歐洲的匈人(匈奴)沒有血緣關系,不是同一民族。

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

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3)民族歷史擴展閱讀: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除了退守巴里坤的呼衍部,其餘加入鮮卑聯盟。

除少量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也許成為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的祖先;南下的匈奴是主流,前後南遷者超過百萬:包括南匈奴部眾和加入鮮卑南下的北匈奴部眾,繼續活躍於五胡十六國和北朝。

匈奴帝國崩潰後,持匈奴旗號的部族勢力仍舊長期存在,如陝北匈奴郝散、郝元度兄弟(西晉末年起義領袖)、匈奴宇文(後建立北周)、匈奴賀賴頭單於(後與拓跋部合並建立北魏)、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建立北涼的沮渠蒙遜等,持續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成為中華民族的祖源之一。

Ⅳ 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有哪些

1、猶太人 民族歷史:3500年

猶太人(Jewish),或稱「尤太人」,是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族群。希伯來(猶太)語:乃是指猶太教民,或者更籠統意義上所有猶太族人(也被稱為猶太民族),是族群體既包括自古代沿傳下來的以色列種族,也包括了後來在各時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猶太宗教的人群。

從廣泛的角度,猶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嚴格的宗教奉行者。根據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30萬人居住在美國。

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僅佔全球總人口的0.2% ,上述數據也包含了自認為是猶太人但沒有歸屬於任何猶太社團組織的人群。

2、阿拉伯 民族歷史:3500年

阿拉伯人,泛指西亞和北非講阿拉伯語的居民。「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

主要分布在西亞,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等國,估計約2.3億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特徵。

在蒙昧時代,只有阿拉比亞的游牧民族貝都因人被稱為阿拉伯人。大擴張之後倭馬亞王朝建立,只有源出阿拉伯半島、血統純正的人才有資格自稱阿拉伯人。

擁有高貴的身份;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文明的融合進一步加強。阿拉伯人這個概念,逐漸包括了帝國屬下所有使用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的各族人民。

3、阿伊努 民族歷史:3000~4000年

阿伊努人(阿伊努語:Ainu),或翻譯成愛努人、愛奴人、阿衣奴人,居住在俄羅斯庫頁島和日本北海道。有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新石器時期早期(約六、七千年以前)就從通古斯北部和東南亞遷居到日本。阿依努是他們混血產生的民族。

某些學者認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們在某個時期控制了遠東廣大地區後分布在本州諸島。隨著日本的一些部族逐漸向北方移民,他們的地盤日益縮小。

從公元七世紀後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稱為「蝦夷」,系夷狄之意,這是日本人對占據日本外族或土著的稱呼。大約從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起逐漸地改稱為阿伊努人。也有人說他們是繩文人(繩紋族)後人。

4、印度斯坦 民族歷史:3500~4000年

印度斯坦族,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

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1947年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5、波斯 民族歷史:4000年

波斯帝國興起於伊朗高原的古國。波斯人屬印歐語系的一支,約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葉從中亞一帶遷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爾斯地區),有十個部落(六個農耕,四個畜牧)。曾一度處於米堤亞統治之下。

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

在國王大流士一世 (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干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境內包括70個民族。

約18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

6、希臘 民族歷史:4000多年

希臘、南塞普勒斯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多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使用希臘語,屬印歐語系希臘語族。文字有古希臘文與新希臘文之分。多信東正教,少數信天主教和伊斯蘭教。

由古希臘人與其他民族混合而成希。分布在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是一個世居於希臘及愛琴海一帶的民族,已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

目前希臘人主要居住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希臘諸島及塞普勒斯,以至世界各地,總人口約1.7千萬。

公元前2000年亞該亞人、愛奧尼亞人、伊奧利亞人、多利安人等希臘部落從巴爾干半島北部進入後,同化了佩拉斯吉等土著居民,在前8~前6世紀,建立雅典、斯巴達等奴隸制城邦國家。同時,相互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稱謂——海倫人,即古希臘人。

7、瑤族 民族歷史:4500多年

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為2637421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自稱「勉」、「金門」、「布努」、「炳多優」、「黑尤蒙」、「拉珈」等。

瑤族祖先為盤古,居住地區多為亞熱帶,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間,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 風景秀麗。因其生產方式、居住、服飾和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

又有「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平地瑤」、「坳瑤」等稱謂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

8、亞述 民族歷史:4500~5000年

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兩河流域的北部,亞述人的部落興起。到了公元前8世紀後期,亞述國已經成為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

亞述人在人種上有著許多閃族的特點:長臉鉤鼻、黑頭發、多胡須、皮膚黝黑。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窮兵黷武。

9、 苗族 民族歷史:5000年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942.6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

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

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1]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10、愛斯基摩人 民族歷史:5000~年

愛斯基摩人(Eskimo)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總人口約13萬(2000),分別居住在格陵蘭(5.3萬)、美國的阿拉斯加(4.1萬)、加拿大北部(3.4萬)和俄羅斯白令海峽一側(約2千)。

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

11、羌族 民族歷史:5000~6000年

中國最古老民族——羌族(現集中於中國西部)羌族,炎帝正統後人,甲骨文就是古羌族人的通用文字,種族歷史不下於6000年,現存約31萬人。

作為炎黃子孫,你知道我們民族的起源嗎?炎黃子孫的起源,實際上是來自於中國上古時期的兩個重要民族,一個是古老的華夏族,另一個則是古老的羌族。華夏族經過千百年的吸收融合,逐漸轉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

而古老的羌人經過千百年的分化與融合,一部分融入漢民族,成為了漢民族重要的成員;更多的則是經過逐步分化,成為今天十幾個獨立民族的重要源頭,這些民族的族源史都與古老的羌族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12、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亂等因素,漢族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客家人繼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Ⅳ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傳說的民族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有的傳說如下:


傳說一:遙遠的古代,如今的青海湖底,還是一片茫茫草原,天然牧場。遠處丘陵起伏,到處水草茂盛,牛羊咩咩,牧歌聲聲。這里,還有一個奇異的神井,淙淙甜水,流成一條清湛的小溪,無論是早年或者澇季,井水既不會乾涸,也不會泛濫成災。牧民就在這里居住,靠著肥沃的草原和神井,飼養牲畜,過著衣食無愁的平安日子。後來,這里出生了一個大智者,名白馬江乃。他住在神井邊上。一面刻苦地做學問和修行,一面給往來行旅布施神井的水。行路人喝上這水,立刻解渴生津,精神倍增。不久,白馬江乃為了修行深造,決心到加嘎爾(印度)去求法。行前,囑咐他的徒弟說:"我走後,你要繼續給往來行人施水,但施罷水,一定要蓋好井蓋。"只是他忘了把不蓋好井蓋的利害告訴他的徒弟。 白馬江乃西行求法之後,徒弟按照他的囑咐,繼續每天施水。一天傍晚,徒弟施罷水,忘了蓋上井蓋。睡到半夜,被水聲驚醒了。朦朧中還沒來得及抓住井蓋,水就把他沖走了,水繼續從井中洶涌而出。沖啊,沖走了田舍房屋,沖走了一群群牛羊。沖走了世世代代在這里安居的人民。這里變成了汪洋大海。 白馬江乃當時剛走到西南邊界,忽然覺得心驚肉跳,他預感到一定是神井溢水成災了。

於是不暇思索,隨手在腳下抓起一座山,口中念念有詞,這座山一下子飛到海面上,端端地落在井口上,壓住了噴涌的大水。當時,在如今青海湖西的一個山洞中,住著一個千年熊精,名叫者摩。他一見海水淹沒村莊和人畜,正在幸災樂禍,夢想洪水泡天,天下大亂,他好乘機一方稱霸。沒料想到,井口被從天上飛來的山堵住了。他想,這一定是自馬江乃乾的,別人是沒有這么大的法力的。嫉妒之心,把他引出山洞,鑽進水裡,拼上全身的力氣,掀開了大山,往水裡一推。水又洶涌澎湃,濁浪奔騰,溢個不住。這座被推進水中的山,就是現在的海心山。白馬江乃,在途中感到海水仍在不斷地涌溢,心中納悶,但救地方要緊,他又抓起了兩座小山,用法力祭起,飛來壓住了井口。但不久又被熊精掀掉了。白馬江乃無可奈何,只得放棄深造的願望,趕回湖畔,驅逐了熊精,止住了井水噴涌。這兩個被第二次掀掉的小山,就是現在的海心西山和鳥島。你若不信,有機會你去旅行時看看,現在中國西南部兩藏邊境上的一條山脈,中間就有三個大豁口,那裡的土質、顏色,和海心山沒有兩樣。


傳說二:很早以前,千里草原上只有一眼清泉,一塊石板蓋在其上,泉水長流不溢。周圍居住的放牧百姓,飲水後必須把石板蓋好,否則將會大禍降臨。有一年,吐蕃王朝宰相隆布嘎爾父子逃亡來到這里,兒子飲完水忘記蓋石板,泉水便洶涌奔瀉出來,越來越大,千里草原變成了汪洋大海,成千上萬牧民被海水淹沒。此事震憾了天神,天神將印度赤德山崗的峰頭搬來壓住了海眼,青海湖和海心山就這樣形成了。


傳說三:相傳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給一隻由神變來的獼猴授戒律後,命它從南海赴西藏雪域高原修行。這只獼猴來到雅隆河谷的山洞中潛修慈悲菩提心,一個女魔施盡淫慾之計,引誘它說:「我們兩個結合吧!」獼猴回答:「我是觀音菩薩的徒弟,受命來此修行。如若與你結合,就會破了我的戒行。」女魔說:「你如果不同我結合,我就只好自盡。因為我前生註定要降為妖魔,你我成不了恩愛夫妻,日後我必定成為妖魔的妻子,並生下無數魔子魔孫。那時,雪域高原將成為魔鬼的世界,萬千生靈將遭殘害。所以,希望你答應我的要求。」與女魔結成夫妻會破戒,若不與婦魔結合又會造成大的罪惡。內心矛盾的獼猴返回普陀山,請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說道:「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

你能與她結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後代,是莫大的善事。作為菩薩,理當見善而勇為,速與女魔結成夫妻。」獼猴與魔女結成伴侶後,生下了6隻小猴,它們性情與愛好各不相同,在果林中各自尋食生活。三年後,當獼猴前去探視子女們時發現,它們已繁衍為500隻,林中果實即將枯竭,生活凄慘。老獼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於觀世音菩薩,並遵聖者之命從須彌山取出天生五穀種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經耕作便長滿各種穀物。猴子們因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變短了,也能說話了,逐漸地變成了人,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Ⅵ 中國哪個民族歷史最悠久

就我所知 中華上下好像是5000年 赫哲族大約6000年?
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靺鞨,元明清時稱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敖其鎮的敖其村。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我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

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優秀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的明確記載。眾多史籍和出土文物表明羌族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最早進入農牧兼營,且以養羊業著稱於世的民族。

古代羌人並不是單一的民族,中國西北部的甘、青地區有眾多的部落土著民族,這就是歷史上統稱為「羌」的民族。

徐中舒在《羌族史》序言中指出:「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分布在中國西部各地。他們原來就是一個農牧兼營的部落,按《說文·羊部》解釋:「『羌』、西戌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又釋:「羌……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此為號。」《後漢書·西羌傳》還釋:羌,「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穀,以畜牧為主。」《羌族史》敘:「實際上羌和姜本是一字,『羌』從人,作為族之名,『姜』從女,作為羌人女子姓」。故章太炎《西南屬夷小記》稱:「姜姓出於西羌,非西羌出於姜姓」,這說明羌、姜是興起中國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

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記載表明,殷商時期,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已經是十分活躍了。當時奴隸制的殷王朝經常俘虜羌人去當奴隸,可是在殷王朝中卻有羌人的首領作官。公元前1088年之時,周武王以周人為主並聯合了羌、蜀、盧等部組成軍事聯盟,推翻了暴虐的殷紂王朝。

殷商時,羌人活動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大都在河(黃河)、湟(湟水)、洮(洮水)、岷(岷江上游)一帶,而以黃河、湟水、賜支河為中心。

公元前5世紀中葉,羌人在與秦人頻繁友好的往來和相互影響的基上,開發山林,發展生產,河湟地區出現了農業。春秋戰國時期,戎分布極廣,名稱亦繁,至東周以來,以「羌」泛稱的諸戎大量涌進中原地區。公前4世紀末葉,秦獻公時起,一部分羌人開始向西南及西北大遷徙,有遷到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安寧河流域,有的則遷往青藏高原。

公元前206年,漢代封建王朝強盛。漢武帝時,在甘肅走廊設立了河西4郡,此時仍居在西北的羌人有許多逐漸向內遷徙,附居塞內而與漢族錯居,從事農業生產者亦日益增多,私有制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地走了封建制度的軌道。此時羌人,有先零、研種、燒當、封羊、勒姐、女若、廣漢、武部等部。各部落統治階級互相掠奪。從漢武帝時起,羌人大量地內附定居,以後逐漸被當地漢族同化。

隋唐以來,岷江上游一帶的羌人,處在漢族人民和興起於雅魯藏布江域的吐蕃人之間,成為漢族地區和吐蕃聯系的紐帶,中原的鹽、茶、布、生產工具與邊區的馬匹、葯材、皮毛的交易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政治、經濟聯系較為密切,這些地區的羌人,從唐朝起就有很大一部分要求「入籍」,成為唐朝管轄的地區,而另一部分則處於吐蕃政權的統治之下,定居岷江上游部分地區。

岷江上游的羌人,據《四川古代史》載,系秦漢及其以後時期從河湟一帶遷來的羌人與當地原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今羌民族。漢代以後,西北部的羌人經過兩次較大的遷徙,來到岷江上游地區。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次是隋唐時期,當時岷江上游已定居著被稱為西山(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的統稱)諸羌人的羌人部落。隋唐時期由於吐蕃王朝向東擴展,河湟一帶的羌人相繼內遷,其中一部分到了岷江上游的茂州一帶,這些人逐漸成為岷江上游羌族地區的主體民族。說到岷江上游羌人的來歷,在羌族人民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遠古時候,羌人曾有一次大遷徙,其中一支後來定居於岷江上游。此時,羌人的祖先遇到一支「戈基人」;他們身強力壯,羌人與「戈基人」作戰,屢戰屢敗,准備棄地遠遷,幸而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才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並在頸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終於戰勝了「戈基人」。此後,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羌人為報答神恩,奉白雲石為最高天神,這種習俗相傳至今。這段傳說,實際說明了羌人歷史上遷徙的一段真實歷史。這個傳說和史書記載及考古資料結合起來印證,就知道氓江上游的羌人最遲在漢代就已定居於此。

岷江上游地區是古代一些民族往來的走廊,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岷江上游和雜谷腦河沿岸,陸續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近來又在茂縣、汶川等地發現和出土了完整的彩陶等器物,它們與隴西、隴南的馬家窖文化類型的器物相似。據1976年在茂汶縣發掘的石棺葬墓及出土文物考證,羌人的先民在秦漢時就已居住、生息在這塊土地上,並已由游牧轉為定居生活。據《羌族簡史》敘,從隋唐至宋代,我國境內的羌人,除在岷江上游還有一些聚居的村寨,繼續保持著羌人的基本特點外,其它地區的羌人,大都發展為藏緬語系的各族或者先後融合於漢族及其它民族之中。

同源於古代氏羌集團的羌族,崇拜氂牛的同時,也崇拜白石。

四川境內岷江上游阿壩藏族自治州所屬的茂縣、汶縣、理縣、黑水一帶羌族地區,其民居房頂女兒牆正中或轉角處砌築的塔子「納薩」頂上,多置有五塊、七塊、九塊不等潔白的石英石。羌語稱之為「阿渥爾」的這些白石,既是色調灰暗的羌族碉房的一種耀眼的裝飾。更是當地羌族群眾心目中至高無上的聖物,是神靈的化身,是各種神靈駐足人間的居所。而中間最大的一塊,即為神聖無比的天神「阿爸木比達」的象徵。羌族群眾熱衷於將白色石塊作灰色住居醒目的裝飾物,這與羌族源遠流長的尚白心理不無關系。而在潔白的石塊上面賦予崇高的神性加以崇拜並形成普遍信仰,這又與廣泛流傳於羌族中的《羌戈大戰》史詩大有關系。

《羌戈大戰》是一部描述羌族初期形態的英雄史詩,是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史詩以神奇的色彩、高昂的格調描述了有人和神共同參與的羌人與戈基人大戰的始末,贊美了羌族祖先的英雄形象及光輝業績。生活在岷山草原一帶的羌人,突然慘遭從北襲來的魔兵——戈基人的燒殺擄掠,羌人原來的九支宗系被戈基人四處沖散,各自逃生。曾經得到太陽神傳授本領的大哥阿巴白構只得率其子孫避於祈尕山中。本來通曉天事、神事、人事的阿巴白構,由於逃生途中將羌文經典不慎遺失並被白毛公山羊偷吃了,因此一時「天事人事都茫然」。此時,戈基人又尾追不舍,羌人只好與戈基人血戰於祈尕山間。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之下,羌人的兵馬損失大半,阿巴白構射出的支支神箭,也未能阻止戈基人的猛烈攻擊。羌人慘敗的哀號聲驚動了始祖木姐,木姐見其子孫遭難,立即從空中拋下三塊白石,指令三塊白石變成三座雪山,阻擋住戈基人的追擊,使羌人得以脫險。羌人脫險後,在木姐的指引下,來到熱滋大草原重建家園,子孫不斷繁衍,牛馬不斷發展,出現一片繁榮景象。三年過後,戈基人又來侵犯,阿巴白構只得又率眾與其血戰於蘇脫山上。由於勢均力敵,雙方難分勝負。此時,天神對這場戰爭進行干預。由於從不敬神的戈基人偷吃了填滿天界的牛而觸怒天神,天神便給羌人以白雲石、藤條作武器,而將白雪團、麻稈給了戈基人,讓雙方對打。結果,戈基人被打敗並「大部摔死岩下邊」,羌戈大戰以戈基人慘敗逃亡、羌人獲勝重建家園而告終。為報答神的恩惠,羌人慾向神獻祭,但不知神為何物。民眾領袖問:「我們祖先打滅戈基人用何武器?」眾答曰:「用堅硬之棍打勝,用白石打滅戈基人。」領袖雲:「白石打滅戈基人,即報白石可也。」眾人稱善,各覓一石而返。於是乎白石便被賦予神性,成為天神阿爸木比達的象徵。

文明造就了自由,野蠻造就了苦難;自由孕育著理智,苦難釀造了信仰。正像希伯來人面對無邊無際的磨難和無法逃避的死亡而把求生的希望、幸福的幻想、熾熱的情感異化為對萬能之主耶和華的信仰一樣,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獲得天神啟示和幫助的羌民族,也自然而然地將生存的慾望、幸福的幻想和熾熱的情感異化為對天神阿爸木比達的信仰,將無形的天神以及眾多神靈轉化為有形的白石並加以虔誠的崇奉,從而形成廣泛的白石崇拜現象。而羌族傳統民居建築上面擺置的象徵天神阿爸木比達的白石、實際也就是白石圖騰崇拜的一種遺跡。

和岷江上游的羌族群眾一樣,居住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所屬冕寧、越西、甘洛一帶的藏族群眾,也熱衷於以白色的石塊裝飾自己的住居。用作住居裝飾的這三塊、五塊或七塊潔白的石塊,被按照大小順序依次平放在屋脊上,有的也被置於大門的門楣或前牆的窗楣上。這些白石,除了具有裝飾作用,同時也是崇拜的對象。因此,新居落成時,要請祭司主持專門的宗教儀式,置放這些白石,使之由普通的只有裝飾作用的白石,演化成為神聖的具有一定神性的靈物。這些已經具有神性的白石,除了平時不許隨便觸摸、亂搬亂動,有求於它時,還需宰殺專門飼養的牛、羊、豬、雞等製作供品進行祭祀。說到藏人與白石的關系,廣泛流傳於當地藏族民間的神話故事是這樣說的;很古很古的時候,宇宙混湘不開,世界萬物皆無,惟東方白地出現一片白海和一塊白石,天神紐姆阿布見到以後,便吹了一口神氣,化作一隻白鵬,飛往白石上棲息。天長日久,白石便懷孕,生下一隻猿猴。之後,這只猿猴又生下了他們的直系祖先。從此,他們世代崇奉白石為神,並且自稱為「布爾日一爾蘇」,意即、「『白石之後」或「來自於白石的人」。

將白石裝飾於住居之頂,並賦予神性加以崇拜,這一古老習俗由來已久。羌族、藏族有關神話故事對此的解釋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這些神話故事的產生時代均十分久遠,也就是說,羌族、藏族白石崇拜觀念的產生及其崇拜習俗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這兩個民族形成之前的原始社會時期。而這個時期,正是圖騰崇拜盛行的時候,所以,和羌族的白石崇拜一樣,冕寧、越西、甘洛一帶藏族傳統民居上面所裝飾的白色石塊,也是圖騰崇拜的遺跡。

佛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一書關於圖騰本質的討論,引用法國人類學家雷諾歸納的圖騰信仰之十二個特徵,第十個特徵是:「圖騰動物能夠保護和警示它的部族。」佛洛伊德也認為:「圖騰總是宗族的祖先,同時也是其守護者;它發布神諭,雖然令人敬畏,但圖騰能識得且眷憐它的子民。」由於圖騰具有保護部族成員的作用,信仰它的人們自然也就會視之為保護神,虔誠相信它的神威和力量,毫無保留地置身於它的保護之下,並將圖騰象徵物或佩帶在身上,或安置在家中,以求隨時得到圖騰的有效保護而免於遭災罹難。於是,圖騰保護意識又與避邪靈物信仰相互混融,相互揉合,並逐漸演化為人們心目中的避邪靈物,從而將鎮壓、驅除、威懾、抵禦一切侵擾人們日常生活秩序、危害人們耕耘勞作的邪惡污穢的殷切希望,寄託在這些圖騰象徵物上。納西族傳統民居宅院大門左右兩側作為董神、塞神象徵的錐形石頭,羌族碉樓上面作為天神阿爸木比達象徵的數塊白色石英石等等,除了是一種保存於民居建築的圖騰遺跡,同時,也是由圖騰象徵物轉化為避邪靈物的實際例證。這種例證。在別的一些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築中也多有遺存。

Ⅶ 少數民族歷史文化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人口480.684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其中雲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隨忽必烈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通海蒙古族從祖國西北大草原來到雲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鳳山腳下,已有740多年的歷史。700多年來,與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憑自立自強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把杞麓湖之濱、鳳凰山之麓建設成了魚米之鄉。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語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
主要分布地區:內蒙古、遼寧、新疆、黑龍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歷史】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兇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並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後,即展開對外征戰。沿著他們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由於所到之處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壞,因此被視為「魔鬼的騎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面平原。在頂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並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佔有大部份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份的越南。

在十三世紀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鐵木真所統一。鐵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強大的統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統治所有海內(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這個目的也幾乎達成了。起初,他只有大約二萬五千個戰士,爾後則透過征服其他游牧民族來增強實力,並在1211年攻擊中國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佔北京,這場戰役造成三千萬的中國人喪生。其後蒙古人轉往西方,在1220年時,奪取在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貿易城市布克哈拉,整個個城市被夷為平地,居民亦慘遭屠殺。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闊實魯完成中國北部的征服,繼續向歐洲推進。他在1240年攻毀基輔並向匈牙利進攻。闊實魯在1241年死於征途中,迫使大軍立即折回以解決繼承的問題。當蒙古的統治者把軍事焦點集中在中東和中國時,歐洲地區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消滅了回教的「刺客團」,並在1258年攻佔回教徒的首都巴格達,城中十萬民居被屠殺。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高級的奴隸兵,為回教軍隊的一種)在今天的以色列打敗蒙古人,結束了蒙古人對回教和聖城的威脅。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他在1279年完全佔領中國,並建立元朝。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卻被季風吹翻艦隊,導致重大的損失。1294年,忽必烈死於中國,蒙古的政權自此在亞洲和其他地區衰落。1368年,建立於的中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個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統的戰士,宣稱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並爭取在中亞地區的蒙古領導權,企圖恢復蒙古帝國。此人名叫添穆侖 (意即「瘤子」添穆,歐洲人稱之為帖木兒,亞洲人稱之為毀滅王子),憑藉十萬名以騎兵為主的大軍,橫掃俄羅斯與波斯,以回教徒為主要攻擊目標。1398 年,他洗掠德里,屠殺當地居民達十萬人,隨後並轉往西方,在敘利亞打敗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敗大批的奧圖曼帝國土耳其軍隊,但隨即折返。1405年,他發動軍隊入侵中國,卻在同年死於征途之中。他喜歡掠奪財富和發動大規模的屠殺,但在位期間卻沒有考慮過設置一個穩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後,由兒子們所繼承瓜分的廣大國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蒙古族歷史悠久,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那時只是蒙古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這個部落的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以後逐漸西移。各部落之間競相掠奪人口、牲畜和財富,形成了無休止的部落戰爭。13世紀初,成吉斯汗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落,建立了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1219年西征,版圖擴大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368年元朝滅亡。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甘肅省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9月1日)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12月5日)
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1日)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7日)

【禁忌】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是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薦骨、四肢、肋骨、胸椎、羊頭,有的地區還要加羊心、羊肝、直腸和羊肚。製法是將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鍋,水溫上升後,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開,並經常翻動。腸、肚、心、肝和燎好的羊頭另鍋煮爛。另配調料。開宴時將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盤子里,尾巴朝外,羊頭上要刻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時主人要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先動刀切割,然後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須煮羊胸脯肉給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別。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餚。

【宗教】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金銀製成。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團結互助的風尚,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眾人圍成一圈,一邊舞蹈,一邊擊掌高歌。近幾年與內蒙古的親戚來往增多,開始舉辦「那達慕」盛會,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參加。

【節慶】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那達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內容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後,又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經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裡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裡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後,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節日後,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幹完這些農活後,工匠們又成群結隊外出承包建築。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把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用炒米做「崩」時加羊油、紅棗、紅、白糖拌勻,捏成小塊,就茶當飯。未經蒸炒的糜子多用來與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餅;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西部阿拉善、鄂爾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麵粉做成饊子狀的「章汝」的習慣。東部的哲里木盟盛產蕎麥,用蕎麥粉烙制的煎餅是當地較有特色的一種食品。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婚俗】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開始談婚論嫁。小夥子的父母委託信賴的說親人,擇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說親。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夥子就收下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這事就此定了下來。冬天是舉辦婚禮的好日子,經雙方選定日子後,新郎家於傍晚時分到姑娘家接親,至此婚禮已經開始,民族風格濃厚、趣味橫生的各種婚禮節目連續上演,一直到東方發白;接親的隊伍才跨上駿馬,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進發。在離新郎家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迎親的隊伍到家後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一一行磕頭禮並敬酒。眾人也會興奮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歡樂在草原上盪漾。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

Ⅷ 有關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少數民族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

我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1.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來源於在國內土生土長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淵源產生在我國以外的地區,根據他們移入的不同情況,又可分出幾種類型。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我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朝鮮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我國。也有一些民族遷入我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我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我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2.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各民族起源的直接族源,出現時間普遍較晚些,但多數也都在唐代以前。如蒙古族源自室韋,維吾爾族源於回紇,哈薩克族起源於突厥,藏族源於吐蕃,彝族源於烏蠻,白族源於白蠻,壯族、黎族源於俚,侗族源於僚等,分別在漢代、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已經存在和形成了。直接族源在唐以後才出現的民族很少,滿族的淵源女真是在宋遼時期才由(革末)吉人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是各直接族源中起源最晚的一個。這說明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很久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這些古老的民族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長期的交往和滲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大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3.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系非常復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歷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只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只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歷史的延續關系。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系;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系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後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里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二)在民族的形成發展方面。當代的民族都經歷了非常曲折、漫長的演變過程。表現在:

1.當代的每一個民族,雖然形成的歷史時期不同,但在民族形成以後的發展中,沒有哪一個自起源到現在始終保持著當初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相反,都摻雜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先後融合、吸收、同化、滲入了許多其他民族成員。那些被同化或收入的民族,有的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有的其分支又與他民族溶合後形成了另一個新的民族。

2.多數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經歷了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過程,首先是通過民族活動范圍的大體確定,使民族共同體得到進一步地穩定與發展。但不同民族向地緣關系轉化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通過建立獨立的民族地方政權來實現的,是在先產生國家政權的基礎上,逐步使部族之間在經濟活動生活習慣、語言與意識等方面趨向一致,從而完成民族的轉化。如藏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彝族等。

有些民族,從沒有獨立建立過國家政權,是通過中央政府設置行政機構的方式,使他們的地緣關系得到確定,而後逐步完成民族的轉化。這樣的民族較多,苗、瑤、侗、壯、土家、黎等民族都屬於此種情況。

3.民族起源的遠祖先民出現的時代相差非常懸殊,但完成民族的轉化、形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時間卻非常接近。當代民族的遠祖先民,有的遠在舜禹時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時出現。藏族的先民室韋是南北朝時才出現的。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時間,絕大多數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間。唐宋兩代是我國當代少數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時期。只有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個別民族,由於流動性大,無穩定的活動地域,或由於其他原因,形成時間稍晚了些。如回族、哈薩克族形成於明代。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只有五六百年。這是由於到唐代,封建中央政權更加鞏固,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疆域不斷擴大,行政區劃逐漸穩定。這些對連續地區少數民族的轉化與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民族地理分布的演變方面。當代少數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重新再分布的問題。歷史上每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地域范圍。但是這些民族形成初期確定下來的共同地域,隨著民族的興衰和發展,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體有三種情況。

1.有些民族,自形成以後其活動的地域范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當初的狀況。南方多數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這種類型。如藏族自七世紀吐蕃興起時就活動在現在分布的高原大部分地區;彝族一開始形成時就居住在雲南西部橫斷山區和以四川大、小涼山為中心的兩個地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這種分布格局;黎族的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居住海南島上,以後雖然由於漢族的遷入,使他們的范圍逐漸縮小到五指山及其以南地區,但從來沒有擴大到海南島以外地區。其他一些民族,如台灣島上的高山族、湘鄂川黔交界處的土家族,以及廣西的壯族、侗族等,現在的地理分布與民族形成初期的活動范圍基本一致。

2.多數民族形成以後,由於政治歷史和社會經濟等原因,有的分布地域范圍比原來的擴大許多,有的與原來的發祥地已毫無地域聯系。滿族和蒙古族,他們的發祥地分別在東北黑吉兩省的白山黑水之間和蒙古高原東北部的草原地區,以後這兩個民族都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央王朝,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統治全國的需要,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被推翻後雖然大部分已撤走了,但目前的分布范圍仍然遠遠超出當初的東北和蒙古地區。發祥地在遼寧的錫伯族、發祥地在大興安嶺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發祥地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明清兩代,由於軍事征調,一部分離開了發祥地,錫伯族、達斡爾族到了新疆,維吾爾族到了湖南、雲南等地。還有原新疆的哈薩克族,建國前因受反動軍閥盛世才的迫害,一部分被迫流散到甘肅青海等,至今仍有一些哈薩克人居住在那裡。

3.我國當代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中,還有一些跨國的現象。這也是在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屬於這種類型的民族有:朝鮮族,是形成於朝鮮半島而後遷移到我國來的,並一直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特徵;蒙古族,由於歷史政治的原因,一部分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族,原來起源、形成和活動地區,都屬於中國的領土,後來因為沙俄割佔了我國大片土地,並推行「土歸民隨」的政策,使哈薩克族的相當一部分成了前蘇聯的國民;其他如南方的傣族、苗族等,發祥地都在我國境內,後由於遷移流動,一部分分布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鄰國境內。

Ⅸ 朝鮮族的民族歷史

史前時期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一般觀點認為朝鮮民族是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而衍變而來。

檀君朝鮮

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神話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中。

辰國

辰國被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聯邦制的國家。從辰國能與衛滿朝鮮抗衡並能派特使到漢朝的角度上看,辰國應存在穩定的中央集權。三韓中的辰韓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辰國之王。

箕子朝鮮

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朝鮮《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前三國時期

這一時期鐵器被廣泛生產和運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主要分布著扶余、高句麗、沃沮、東濊等部落國家。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其中的真番、臨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後又吞並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三韓聯盟。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
三國時期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統一新羅時期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時期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按協議與宋朝斷交,並獲得鴨綠江以東故地。並在以後兩次戰爭中擊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後,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發動抗元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期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內亂,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面臨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朝中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熱點內容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
2017美術生高考綜合分 發布:2025-05-12 00:20:15 瀏覽:883
清風校園手抄報資料 發布:2025-05-11 21:08:53 瀏覽:612
安溪是哪個市 發布:2025-05-11 19:17:34 瀏覽:708
京芳教育 發布:2025-05-11 14:06:12 瀏覽:943
雲南白葯膏多少錢 發布:2025-05-11 12:53:15 瀏覽:566
師德師風演講稿標題 發布:2025-05-11 11:22:34 瀏覽:520
小小的船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11:06:30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