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生物
① 在海底一萬米的深度,究竟有多麼恐怖的生物存在
地球是一顆岩質行星,在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有著71%面積的海洋,而海洋是一個物種豐富的世界,遠比地面上的生物種類要多,而人類目前能夠探索的海洋只有5%,還有95%的海洋還是人類的盲區,那裡到底是什麼樣了我們還不知道。
相比於探測地底世界,海洋對於人類來說雖然仍然有許多神秘之處,但是已經可以探索一部分。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也讓潛水設備越來越先進,目前人類已經有能力潛入深達一萬米的深海進行探索,那麼海底一萬米到底有多麼恐怖?
可能很多人也去觀測過美麗的海底世界,認為海底並沒有那麼可怕,可是海底一萬米情況卻完全不同,那裡的恐怖是我們普通人無法想像的。就拿人類現在初步的探索,已經對海底萬米以下的世界充滿了激動和恐懼,那裡到底有什麼?我們聽聽科學家是如何說的。
深海仍然是人類探索的一個盲區,那裡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神秘。相信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未來會有更加千里的潛水設備,當人類有一天能夠隨意自由進入深海探索,相信海深中的秘密也會不斷被揭開。而且萬米的海底也是最接近地底深處的地方,通過深海或許我們還可以進入地底世界探索。
② 海底的生物是怎樣生存的
海里雖然有無數大魚、小魚和其他生物,但它們從來不會為糧食發愁,因為海里有無數可供小魚吃的浮游動物,而且,供浮游動物吃的浮游植物,其繁殖率大得驚人,30天內就有1億後代被繁殖出來。不過,卻一定要有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才能使浮游動物獲得糧食。所以,一般來說,海洋里的生命是要依賴陽光的。
浮游動物隨晝夜日光的變化在海中沉浮,這種在海中上下移動的幅度,大約為150米,因此海洋生物多數生長在這樣深度的海中。
然而在1977年2月間,當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在太平洋東邊,厄瓜多以西,赤道附近的加拉巴哥地殼裂縫一帶,第一次調查和研究深海的溫水出口處時,卻無意中在25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5個「沃洲」,每一處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如蛤、蟹、管形蟲等。
25位科學家,對這項新發現都深感驚奇。在那樣深的海里,既然沒有食物,就不會有生物存在,但那些動物從何而來,它們何以生存呢?
他們打開由小型研究潛艇「阿爾文」號帶上來的深海水樣時,那充滿臭蛋氣味的硫化氫終於使他們的理論獲得了有力的支持。
他們認為,海水經地殼裂縫,在高度的壓力和熱度下,水裡所含的硫酸鹽便變成硫化氫。而這種含有臭味的化合物,就隱藏著深海里有生物存在的奧秘。某種細菌借硫化氫而產生代謝變化,得以繁殖;而較大的生物,甚至蛤則從細菌獲得所需的營養。這么一來,在漆黑的深海底下,一種陽光以外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維持了一系列的生命。這種程序叫「化學合成」。在深海里發現這種作用,這還是第一次。
2400米深的海底,水的壓力大約達到每平方厘米0.3噸。在那裡,水溫本應接近冰點,但溫水出口處附近的水溫則約為12℃~17℃。在加拉巴哥裂縫約幾英里的范圍內,在生物生存的區域,由西邊起,第1區有很多比餐碟還大的蛤(35厘米左右)。第2區有很多已死的牡須,可能因那一區內的溫水已停止流出,沒有支持生命的硫化氫,於是海底便有一堆像古代野火會後遺下的殘物。第3區有些外表像蒲公英的生物,可能是一種最新發現的原生動物,它們有放射狀的細絲附在岩石上。第四區雖然定名為蚝場,實際上卻布滿了我們俗稱淡菜的貽貝。第五區定名伊甸樂園,巨型管形蟲是那裡最主要存在的生物。而每一個這種海底的「沃州」都有蟹的蹤跡。大體而言,差不多每一區都有不同的生物聚集,有些生物學家認為,當海底溫水開始湧出時,剛巧有動物幼體漂流到那附近,它們便留下來,就好像其他生物一旦發現了適合的環境,便定居下來一樣。
「沃州」以外的深海,真像沙漠一般荒蕪,只是偶爾有幾只紅色的八角珊瑚、脆弱的海星或海葵點綴在海底玄武岩石上。
全世界海洋中共有長達6.4萬公里的地殼裂縫,到底有多少海底溫水出口處呢?其中又有多少有生物存在呢?它們會使我們對深海里的生命有新的認識嗎?這些都是一些未知的謎,只有靠科學家以後的研究來揭開這個謎底。
③ 海洋生物有哪些
最大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體型最大的當屬鯨,鯨類中又以藍鯨(也稱剃刀鯨)的體型最大。
藍鯨
成體藍鯨的平均體長雄性可達25米,雌性則可超過26米。國外曾捕獲過一條體長34.6米、體重154噸的雌性藍鯨,這也是人類有記載以來所記錄到的個體最大的生物,據說僅其舌頭的重量就超過陸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體重。藍鯨不僅是最龐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體型最大的。即使是一頭剛出生的小藍鯨,體長也有7米,體重接近3噸。鯨的妊娠期約11~13個月,最長壽命80年以上。雖然鯨的體型龐大但並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潛水本領都很強:最快游速可達37千米/小時,並可數小時內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時以上的游動速度;其潛水深度最深可超過1,000米。其中屬抹香鯨的潛水本領最強,最大潛水深度可達2,200米,潛入水下的時間可長達1小時。
各類海洋生物的「巨無霸」
鯨雖然體型龐大但並非魚類,魚類中體型最大的應是鯨鯊。根據報道最大鯨鯊體長達21米,體重超過40噸。而體型最小的魚為生活在菲律賓呂宋島及馬紹爾群島的一種緞虎魚,其體長一般只有1~1.5厘米,體重僅幾十毫克,這種魚需要幾萬條才有1千克重。
緞虎魚
軟體動物頭足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王烏賊,其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7米,其中頭和軀體長6米,腕長11米;而體型最小的細烏賊體長則僅有1厘米左右。某些種類的章魚個體也很大,1973年在美國華盛頓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隻太平洋章魚腕長達7.8米,體重53.6千克。章魚腕上生有許多吸盤,具有非常大的吸力,體型大的章魚腕上吸盤多達2000個,每個吸盤的吸力約100克,總吸力可達200千克。
貝類中體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熱帶海洋的硨磲,其最大個體殼徑達1.2米,體重100千克;海藻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是太平洋巨藻,全長可達60米,能從幾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長到海面;水母類中體型最大的為霞水母,最大個體傘徑可達2.4米,腕長則可達36米;有一種被稱為絲帶蟲的蠕蟲類的海洋生物,其體長平均約4.6米,最大者可達30米。這些也都稱得上是同類當中的「巨無霸」。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當屬旗魚,最快游速可達110千米/小時,相當於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車。旗魚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體呈流線型,背鰭長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為箭狀,尾鰭發達有力,游動非常迅速。
旗魚
海洋哺乳動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過50千米/小時。
企鵝是海洋鳥類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時可達35千米/小時。
烏賊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游泳冠軍,當它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用胴體部的噴管噴射海水來產生推進力,短時游速可達32千米/小時。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游速,從中可以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海洋生物游速簡表種類旗魚箭魚金槍魚海豚鯨鯊魚企鵝烏賊燕鰩魚鯉魚游速(千米/小時)109978050373635323212會飛的魚
魚不僅會在水中游泳,有些還會離開水在空中飛翔,這種會飛的魚被人們稱為飛魚。飛魚的種類多達上百種,例如在我國南北沿海比較常見的燕鰩魚就屬於會飛的魚。燕鰩魚的體長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體呈流線型,胸鰭寬大,展開後呈翼狀。當其在水中遇到敵害攻擊或者受到驚嚇時,能以每小時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沖出海面,並展開寬大的胸鰭,像鳥兒那樣展翅在低空飛翔。有時為了增加前進的動力,延長飛行時間,燕鰩魚還經常用尾不停地擊打水面。據記載,燕鰩的最長飛行距離達396米,離開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燕鰩魚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國多米尼加以盛產飛魚而聞名,據說其周圍的海洋中飛魚的種類多達數十種,最大的種類體長可超過1米,最大飛行距離近千米。
燕鰩魚
飛魚看似會飛,但實際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為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其鰭既不能像鳥翅那樣上下扇動來產生飛行動力,也不能像昆蟲翅膀那樣不停地快速抖動來產生動力,而只能像滑翔飛機那樣,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產生的原動力,沖出海面滑翔,飛行一段距離後仍要再落回大海繼續游泳。
能上樹的魚
魚不僅有會飛的,還有會跑的,甚至會爬樹的。在我國東南沿海潮間帶生活著一種小型海水魚,學名叫彈塗魚,體長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鰭和腹鰭的肌肉非常發達,能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跳躍前進,有點像陸地動物的四肢那樣。退潮後,彈塗魚常用其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在海灘上活潑地跳動,因而也被當地群眾稱為跳跳魚或跳魚。彈塗魚有時還能利用其胸腹鰭攀爬到水邊的蘆葦上或樹叢上捕食昆蟲。
彈塗魚
會發電的魚
魚類中還有少數種類體內生長著可以產生電流的器官,能釋放出電流,用以擊退敵人,保護自己。有的種類可產生比較強大的電流。例如:電鰩的放電電壓最高可達200伏(V),完全可以擊退一些體型較大的侵犯者;而電鰻的放電電壓最高時可達600伏,甚至可以擊昏一頭大水牛。雖然它們的放電電壓都比較高,但儲存的電量有限,經幾次放電便消耗殆盡,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再次放電。
電鰩
據測量,電鰻在放電時的平均電壓約350伏,電流可大於1安培(A),瞬時放電電壓可達500~600伏、電流近2安培,功率約1千瓦(kw),最高放電電壓可以達到650伏。電鰻和電鰩釋放的雖然都是直流電,但放電頻率可達每秒300個脈沖。
電鰩的自然分布較廣,我國海域有時也可以發現。電鰻則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電鯰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羅河一帶。
懂得「免費旅行」的魚
海洋中有一種魚叫做魚,其頭頂上生有一個形狀像膠鞋底的大吸盤,它可以用該吸盤吸附到鯊魚等大型魚類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進行免費旅行,被人們戲稱為「免費旅行家」。但是,魚並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魚的勞動力,而是與被吸附魚之間存在一定的共生關系,因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魚身上的寄生蟲和食物殘渣,起到免費清潔工的作用。
魚
凍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為了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必須具備特殊的本領。例如,生活在南極海域的一種魚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會凝固,而普通魚的血液在0.8℃左右就開始凝固了。研究發現,這種魚的血液中血紅素比普通魚少96%,但卻含有大量含羥基的特殊物質,而含羥基物質常被人們作為汽車散熱器防凍劑的重要成分。在美國阿拉斯加海域還生活著一種鮭魚,即使被凍入冰塊中也不會死亡,在冰塊融化後還能照樣生活。當地人在捕到這種魚後常將其放到籃子里然後在戶外凍起來,想吃時再拿到屋裡解凍,解凍後的魚仍然是活魚。此外,生活在高緯度海域潮間帶的貝類耐寒能力也非常強。例如,我國北方沿海冬季的氣溫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間帶灘塗的文蛤和褶牡蠣經常被凍入冰中。這些貝類被凍到冰中3~5天,解凍後照樣還可以存活。
被稱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東倫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條名為「空棘魚」,也稱腔棘魚、矛尾魚或者拉蒂邁魚的特殊魚類,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轟動。因為空棘魚類的化石最早出現於泥盆紀至白堊紀,至今已有4億多年的歷史,並且被認為在2億年前就已滅絕,其中的一支——骨鱗魚,還被認為是兩棲動物的祖先。空棘魚的形態結構仍保留著古魚類的某些特徵,例如,其胸鰭骨骼與古代兩棲動物相似,能向各個方向轉動,可以在水底爬行;體內有一個類似肺的氣囊;尾鰭呈矛形,由3葉組成;鰭條不分枝;鰭與身體之間的空棘魚骨骼連接方式與古魚類相似。因而這種魚被人們稱為海洋魚類中的「活化石」。其後該種魚又曾在南非、葛摩等海域被捕獲過數條,其中1999年發現的那條還被認為是一個新種。
空棘魚
產於熱帶太平洋海域的鸚鵡螺則被人們稱為貝類中的「活化石」。鸚鵡螺最早出現於晚寒武紀,在奧陶紀、志留紀和早泥盆紀最繁盛,延續至今已有4~5億年。其外形與現代其他螺類有些相似,但鸚鵡螺貝殼的盤旋方向是沿著同一個平面,而其他螺類的盤旋方向則是三維的。此外,鸚鵡螺的殼內還被橫隔片分隔為許多個小室,稱為氣室,橫隔的中部有一個小孔,使各氣室相互連通。它的軟體部生活在最外側的一個室內,這個室稱住室。鸚鵡螺可以通過調節氣室內的氣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狀態,因而既可以在海底適應匍匐生活,也可以適應半浮游型生活。鸚鵡螺的頭部生有許多腕狀觸手,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與烏賊和章魚等同屬一大類。
鸚鵡螺
鱟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現時間比恐龍還要早,最早見於泥盆紀,同期出現的三葉蟲等均滅絕,成為化石生物,而鱟的繁衍卻一直延續至今,大約已延續了4億多年。因而鱟也被人們稱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
鱟
鱟的某些形態結構及幼體發育仍保留著古老的面貌,其幼體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的形態與古老的化石生物三葉蟲非常相似,被稱為三葉蟲幼體。鱟的外形比較怪異,在我國東南沿海被當地群眾稱為海怪,有些地方也稱馬蹄蟹。鱟的軀體由頭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組成。頭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單眼和復眼各一對。腹部較小,呈六角形,兩側生有6對銳棘,鱟腹面有片狀游泳肢6對,其中的後5對肢基部各生有書鰓一對;尾細長而堅硬,劍狀,可以自由擺動。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中,鱟屬於節肢動物,與蝦蟹同屬一大類。目前全世界僅存在5種,比較局限地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個區域。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學名為中國鱟,也稱東方鱟或三刺鱟,多棲息於沙質海底,並可潛入沙層內,過著晝伏夜出式生活,有時也能爬到海灘上活動。鱟生長緩慢,大約需要8年才能達到性成熟,成熟後的鱟常常像鴛鴦那樣雌雄成雙成對地生活,雄鱟可利用其帶鉤的附肢匍匐在雌鱟背上,隨雌鱟一起行動。鱟的雌雄個體的體型大小差異比較明顯,雌大雄小。鱟的血液比較特殊,一般動物的血大多為紅色,而鱟血卻呈藍色,這是因為大多數動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鐵離子,鐵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紅蛋白,因而血液顯紅色。而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銅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藍蛋白,因而鱟血顯藍色。鱟血對細菌的反應非常敏感,受傷後其血液能在傷口處很快凝結,起保護作用。用鱟血製成的試劑可以用於檢驗內毒素,其檢驗速度快,靈敏度高,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生化指示劑。
只見雌性不見雄性的魚
沿海的漁民常常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所捕到的魚全都是雌魚,雄魚都到哪兒去了呢?原來魚的雌魚與雄魚個體大小差別非常大,其中有的種類雌雄個體大小相差上千倍。雄不僅個體小,而且外形與雌也不太一樣,大多都附著在雌的身上,當雌魚被捕獲時它們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們注意。還有的種類雄魚發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僅起著產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的雄魚就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宛如雌魚身上的一條角刺,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因而人們捕獲的魚便只能全都是雌魚了。
魚
靠爸爸養大的海洋生物
海馬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也隸屬於魚類,但其外形與魚類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其頭部像馬,與軀體呈90°彎曲;腹部突出;體外被覆有一層堅硬的環狀骨片,好似盔甲;尾鰭消失,尾細長,可以捲曲,平時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體上。雄海馬的腹部生有一個育兒袋,繁殖季節雌海馬把卵產在育兒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馬就在育兒袋中生長發育,直到能獨立生活後才離開育兒袋。這點雖然有些像陸地上的袋鼠,但海馬看起來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馬是一味比較名貴的中葯材,有「南方人參」之稱,有舒筋通絡、補腎壯陽、散結消腫等功效。
海馬
鮃與鰈
鮃鰈魚有時也稱比目魚,地方名偏口魚,是鮃類和鰈類兩大類魚的總稱。鮃鰈魚的外形比較特殊,身體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樹葉。上側體色較深,多呈棕黃色至棕褐色,下側色淺,多為白色或黃白色;比目魚
兩隻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側,其中一隻眼位於頭的中間部位,另一隻則偏向頭的一側;口雖然也生在頭的前端,但開裂方向卻不像其他魚那樣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傾斜開裂,偏口魚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鮃類與鰈類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區分。一個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將魚體側立起來,使其頭朝向前方、偏向頭一側的那隻眼朝向上方,若兩隻眼均生在身體的左側(即體色深的一側在身體的左方)則為鮃,若在身體的右方則為鰈,也即人們常說的「左鮃右鰈」。常見的鮃類魚有牙鮃、大菱鮃、漠斑牙鮃等,常見的鰈類魚有黃蓋鰈(地方名小嘴)、高眼鰈(地方名長脖)、石鰈(地方名石礓子)、星鰈等。
鮃鰈魚一生多數時間都匍匐在海底,色淺的一側朝下,色深的一側朝上,而且上側的體色還可以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有時體色可變得深一些,有時可變得淺些,有時還能出現一些深淺不同的小斑點,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色澤一致,起保護色作用。鮃鰈魚在小時候形狀與普通魚相似,身體也是呈側扁形,兩隻眼分別生在頭的兩側,在海水中自由游動。
石鰈
但長至1厘米左右時鮃鰈魚開始下沉至海底,鮃類身體右側朝下側卧於海底,鰈類則左側朝下側卧於海底。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鮃鰈魚體型也隨之逐漸改變,身體開始向背腹方向伸展變寬,貼近海底的一側體色變淺,而朝上的一側體色變深,同時頭部朝下的一側也逐漸向背方扭轉,眼和嘴都隨之扭轉移位,向下一側的眼移向背側,嘴扭轉成斜向,經過一段時間的變態發育即變成形態基本與成魚相同的怪樣子了。鮃鰈魚體形與體色的改變是為了更好適應底棲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體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典型例子。
鰩與
鰩與,地方名有時通稱為老闆魚,也是經常棲息在海底的魚類。鰩與是兩大不同類的魚,兩者的外形比較相似,魚體皆為扁平的團扇形,後部生有一條長長的尾,游動時身體的兩側上下扇動,好似蝴蝶飛翔。兩者的主要區別是:鰩的尾為細長的棒狀,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圓片狀尾鰭,尾的上側還有兩片不大的背鰭;而的尾為鞭狀,末端細長,沒有尾鰭,背鰭大多變異為尖銳的棘刺狀。
鰩
鰩和與鮃鰈魚一樣,也是長到一定時候身體逐漸伸展而變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鮃鰈類用身體的一側著底,體形變寬的伸展方向為背腹向;而鰩類與魟類則是腹部向下著底,伸展方向是向兩側,體形變寬,因而其兩隻眼都移至背側居中位置,而不像鮃鰈魚那樣一隻眼居中而另一隻眼偏向頭的一側。太平洋海鰩是鰩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最大個體體寬可達7.6米,重1,300千克。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為什麼都不屬於魚類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等雖然都被人們稱為「魚」,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魚,而是其他類別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魚」的稱呼只是人們的習慣叫法罷了。
鯨魚學名鯨,因其外形與魚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長年生活在水中,離開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們習慣上將其稱為鯨魚。其實鯨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並不屬於魚類,而屬於哺乳動物。鯨的呼吸器官為肺,需要經常浮上水面進行呼吸,幼仔為胎生,幼鯨需要雌鯨的乳汁喂養,這些特徵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相似,與魚類則完全不同。外觀上,鯨與魚最明顯的區別是魚類尾鰭呈垂直方向,而鯨類的尾鰭呈水平方向,魚類頭部兩側有鰓裂,而鯨的頭部兩側無鰓裂,但在頭部上側有呼吸孔。
雜色鮑
鮑魚學名鮑,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海產貝類。其體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狀貝殼,屬單殼貝類。鮑的足部肥大,肉細嫩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滋補保健作用,深受廣大群眾青睞,在我國,自古就被列入「海產八珍」之中,與海參、干貝、燕窩、魚翅等齊名。全世界共有鮑100多種,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產國有澳大利亞、墨西哥、美國、日本、中國等。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鮑國,近幾年的鮑魚產量中有2/3以上為養殖產量。我國沿海自然分布有8種鮑,其中有一定產量和經濟價值的種類只有兩種,分別是皺紋盤鮑和雜色鮑。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蘇以北的北方沿海,後者則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兩種鮑中以皺紋盤鮑的味道最鮮,肉質最好,價格也最貴,為鮑中的上品。但是,兩種鮑的外形又比較相似,一般人不易區分。其主要區分方法是:皺紋盤鮑的殼孔數(即貝殼右側的一列小突起頂端的開孔數目)一般為3~5個,而雜色鮑的殼孔數一般為7~9個;前者個體較大,野生個體貝殼表面大多為綠褐色,養殖個體一般為綠色或翠綠色;而後者的最大個體一般不超過8厘米,殼色大多為紅褐色至暗褐色。
皺紋盤鮑
魷魚也稱柔魚或烏賊,章魚的學名為蛸,它們均屬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圓筒狀或者橢圓形的胴體,胴體的前部為頭,頭的兩側生有一對大眼睛,頭前部還生有10條或8條長長的腕狀足。腕足都生在頭上,這也是它們被統稱為頭足類的主要原因。魷魚的胴體一般多呈圓筒狀,頭上生有10條腕,其中的8條腕的長度略短於胴體,另外兩條腕在捕食時可迅速伸長,伸展時大約為胴體長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時則可縮至與其他腕基本等長。魷魚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進與後退靈活自如,有時簡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邊是頭哪邊是尾。章魚也稱八爪魚,其胴體多為橢圓形,頭上生有8條等長的腕,腕的長度大約為胴體長度的2~5倍,因而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前者為十腕目而後者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種類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類不小心被其咬傷或者蜇傷後會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有一種被稱為「海黃蜂」的水母,其體內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強的,毒性超過陸地生物中毒性最強的眼鏡蛇毒的毒性。該毒液被稀釋1萬倍再注入實驗生物體內,幾秒鍾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傷往往是致命的。我國沿海一些常見的大型水母類,如海蜇等,其觸手上也生有刺細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傷,輕者能引起紅腫劇痛,重者則可能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傷,大多也是致命的。貝類中的芋螺受刺激後能噴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傷後能引起紅腫劇痛。我國南方海域生長的刺冠海膽的殼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傷也能引起紅腫劇痛。
海黃蜂水母
此外,還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組織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誤食後很容易造成中毒。河豚魚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魚類了。該魚的肝臟、卵巢、血液、皮膚、眼球等均含有劇毒,被稱為「河豚毒素」,人食用後會很快引起麻痹並致死。
河魨
魚的肉白嫩細滑,味道非常鮮美,因而吸引部分人河豚不惜冒生命危險而食之,在日本甚至還有「拚死吃河豚」之說。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幾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致死的事件發生。除河豚之外,鮁魚(馬鮫)、草魚(鯇魚)等的肝臟中也含有毒素,鮐魚(鯖)等紅肉魚類儲存不當還容易產生一種被稱為「組胺」的有毒物質。某些貝類,如貽貝、毛蚶等,有時體內會積蓄一種被稱為「貝毒」的有毒物質,人們一旦食入這些毒素後,輕者可出現嘔吐、腹瀉、昏迷等症狀,重者則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體內,特別是鰓上及消化道內,容易積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後則會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發疾病。例如,發生在我國江蘇如東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攜帶病原菌而引發的甲型肝炎爆發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產品後容易引發上吐下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大多也是由於食用了不幹凈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毛蚶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擊人類,並造成人身傷害事故最多的魚類是鯊魚。
噬人鯊
全世界鯊魚約有350種,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種類才可能襲擊游泳者和沖浪者,對人類造成危害。噬人的鯊魚中以大白鯊對人類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域,對游泳者的威脅最大。此外,噬人鯊、虎鯊、雙髻鯊、長尾鯊等也能對人類安全構成威脅。在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東南亞沿海,鯊魚襲擊人的事件時有發生,游泳者經常是「談鯊色變」。
④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海底生物答案大全簡單介紹
彩虹櫛水母
這一物種令探險者們在回看錄像時仍然驚嘆不已。水下的活火山不僅能夠創造出大西洋獨特的海底風景,還是許多新奇生命的聚居地。根據研究者們的說法,這種類似於海虹的、不斷飄動的生物散發出的並不是真正的光,而是一種類似於纖毛的東西。
當它們隨著海浪擺動的時候,這些纖毛不斷地反射光線,從而在黑暗的海底產生了彩虹般的顏色。
捕蠅草銀蓮花
在一株已經死亡的珊瑚上方生長著一支美麗卻可怕的捕蠅草銀蓮花,當探頭接近它的時候就會快速地把美麗的"花朵"合上。
這種古老的生物擁有長滿刺的觸手,上面還長著叉子一樣的結構。一旦捕獲獵物,就會將其毒液注入獵物體內並送往自己的嘴邊。
"宇宙"水母
這種及其美麗的水母屬於腔腸動物科,它具有與眾不同的腸體,其中生長著生殖腺,有時候還出長出兩套觸手。
這種水母發現於水下3000m左右,環境十分寒冷。
腦袋"與眾不同"的不明生物
我們無法確定其種屬,不過根據NOAA的說法,這種獨居的"隱士"被發現於水下3770m左右。
看看這條魚
我們對這條魚如此好奇不僅僅是由於它利用兩條小前腿走路,而且還不時地從其鼻子兩邊伸出角一樣的結構。它嘴巴前面的觸手出現了分叉,魚鰭長得像大型紫色蝴蝶的翅膀。
"對於魴鮄,尤其是裝甲魴鮄來說,魚鰭的前幾節與其餘部分連接較弱,因此它們可以用來當做前肢在海底行走"。
繼續走吧,小兄弟,不過別走太快了,不然容易捅著心臟。
2. 令人吃驚的動物:戰爭中的海豚軍
現代機械引進之前,動物在戰爭中往往發揮決定性作用。例如,蒙古人對馬嫻熟的駕馭能力幫助成吉思汗帶領部下建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帝國。
在Beasts of War:The Militarisation of Animals一書中,作者Jared Eglan刻畫了在戰爭中利用一群野生動物打仗的驚人場景。在這些動物中,尤其令人吃驚的是海豚的使用。
20世紀60年年代,美國海軍第一次研究海豚。起初,研究僅局限於流體動力學方面,並希望將研究結果應用於提高魚雷性能。然而到了1967年,美國海軍的哺乳動物項目演變成一個大課題。
項目開始訓練海豚進行獵雷和保護部隊。在獵雷項目中,他們訓練海豚定位水下地雷位置,並在位置處釋放浮漂,使海軍得以安全清除武器。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類似的海豚行動在烏姆卡斯爾港清除了超過100個地雷。
此外,他們還培訓海豚守衛港口,偵查敵方潛水員。當一名潛水員靠近時,海豚將一個浮漂裝置粘到那人的背上,這個浮漂裝置會把他拖到水面。
這些動物每天釋放到公海中,自從項目開始以來,僅有幾只動物沒有回來。不僅美軍用軍事海豚,俄羅斯也有自己的軍事化海豚部門,由2014年吞並克里米亞時獲得。這個海豚部門最初是蘇聯創立的。而在三月初,俄羅斯宣布另外購買3隻雄海豚和2隻雌性海豚。
在俄羅斯2014年3月掌握此軍事部門後,相關官員稱,海豚將被訓練用於在公海巡邏,攻擊或接觸重要標志物,如海底的地雷、或者能逃過敵人安全監控的水肺潛水員--"蛙人"。
⑤ 海底最深處有什麼生物, 為什麼人類到不了海底
海底一直都是地球上的神秘區域,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的一探究竟,因此許多人都不知道海底最深處有什麼生物,所以人們對於未知的海域非常好奇,但是人類連宇宙太空都去過,為什麼人類到不了海底呢,這無疑是讓人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實在深海中有許多恐怖生物。
海底的最深處有什麼生物
世界上海洋最深的是海溝,而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它位於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南側,深度大約11,034米,在這樣的深海里,除了細菌等低等生物,甚至還有一種叫“安康”的盲魚快樂地活著,人類已經坐潛水艇下去過了,盡管船體被壓縮了整整一厘米,但是還是不能夠探索到海洋的最深處。
因此人類近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太空的探索,而對深海的探索則不怎麼上心了,如果人類的科技再先進些,想必人類一定會重啟深海的探索,還有就是海底神秘生物比較多,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人到不了海底的原因之一,並且常人對於深海的認知更是稀薄,大海可以有多深,海洋很大約占整個地球表面的71%,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米,而人類直到達過5%海域的底部。可以說絕大部分的海底人類是全然不知的。
⑥ 海洋種類最多的生物是什麼
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 marine plankton 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個別種的個體甚大。
如北極霞水母(Cyanea arctica)最大直徑可達 2米;種類繁多,隸屬於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布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1887年,德國浮游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採用"Plankton」一詞專指浮游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 意為漂泊流浪。
(6)海底的生物擴展閱讀:
按照浮游時間的長短,浮游生物可分3類:永久性浮游生物(Holoplankton),終生在水中浮游,大多數浮游生物屬於此類;階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其幼體營浮游生活,成體則營底棲生活或游泳生活;暫時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指一類非浮游生物僅因環境變化、生殖等原因,有時營短期的浮游生活,如一些底棲的介形類、糠蝦類。
對浮游生活的適應
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具有多種多樣適應浮游生活的結構和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
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
這類現象在浮游生物中很普遍。如六角網骨藻、角刺藻 (Chaeto-ceros)有細長的角毛;橈足類有細長、多毛的第一觸角和尾叉剛毛;龍蝦的葉狀幼體有扁平葉狀的頭胸部和細長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鏈藻(Melosira)結成帶狀,海鏈藻(Thalassiosira)結成鏈狀,星桿藻(Asterionella)連成星狀等。
⑦ 海里有哪些生物
鯨魚類:藍鯨,抹香鯨,虎鯨,齒鯨,劍吻鯨。
鯊魚類:大白鯊,虎鯊,真鯊,角鯊,六鰓鯊。
海蛇類:闊帶青斑海蛇,黑背海蛇,青環海蛇,鉤嘴海蛇,平頦海蛇。
金槍魚類:黃鰭金槍魚,藍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長鰭金槍魚。
海豚類:黑白海豚,灰海豚,白腰斑紋海豚,中華白海豚。
⑧ 什麼是海底生物世界
海洋中的生物可分成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和海底生物3大類。其中生活方式最特殊的是海底生物。
除了幼時在海中浮游,海底生物的一生都貼在海底度過。
植物似的海綿、海葵、藤壺等牢固地生長在岩石上,而趕海時經常拾到的沙蠶、玄蛤、文蛤等雙殼貝類都潛伏在泥沙中。
生活在海底的動物
海螺、海蟹、海參、海星、海膽、海鰈、魴紼等總是在海底爬行,幾乎不離開海底。
此外附著在海草或海藻上的蝦類、鱈魚等雖然也離開海底游動,但是因為其捕食總在海底進行,仍屬於海底生物。
日本南部海洋中珊瑚非常茂盛,本州附近則聚集著許多牡蠣,它們構成了巨大的構造物,簡直可稱之為自然防波堤。
其中珊瑚和雙殼貝的骨骼成分主要是碳酸鈣,儲藏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固化二氧化碳上起著重要作用。
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海岸,用水泥和鋼鐵加固了一半以上的海岸線。海底生物在這些人工海底上也能生存。
但這些海底生物有時也會帶給我們麻煩。吸附在船底的藤壺等會浪費燃料並減低航速,紫貽貝會阻塞海邊火力發電站或核電站排泄冷卻水的管道。船蛆、木蠹等雙殼類動物會從內部將木結構船或筏蛀空。
有趣的是,有的海底生物會掛在水面,或者靠黏液吹成的水泡漂浮在水面上。
生活在海底表面的海底生物會積極地利用海水的流動。生活在泥沙中的海底生物會分解泥沙中的有機物,大多是海洋重要的清道夫。
⑨ 生物起源於海底嗎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人只是成千上萬個物種中的一個,他們卻進化得可以發明工具,隨意殺戮著其他物種。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的捕獵技巧越來越高超,卻使得物種滅絕的速度越來越快。然而,相對於深海來說,人類卻顯得特別的無知。生態學家們認為,正是人類的"無知"挽救了深海生物的性命。
海洋是生命的誕生和孕育之地,生物的進化歷程表明,地球上的生物起源於海洋。海洋不但占據了地球71%的表面積,而且提供了99%的生物可棲息的地方。海洋不但是海洋生物的庇護所,而且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海洋不但提供給人類食物,而且主宰著地球的氣候變化和物質循環,是地球生態鏈中重要的一環。然而,人類卻不珍惜海洋,從古至今就有不少人認為海洋的包容性很強,而把海洋作為垃圾場和"排污罐",靠近陸地的淺海海域已經被人類糟蹋得不成樣子了。
目前,地球上發現了34個動物門,其中有33個動物門可以生活在海洋中,海洋中有13個門的動物可以移居陸地,只有15個動物門只能生活在海洋中。可見,海洋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好地方。地球大約是在46億年前誕生的。在地球誕生後的40億年時間里,地球上的生命,包括植物和動物,幾乎沒留下任何實質性的痕跡。然而,從距今6700萬年起,生物的種類開始增多。在距今500萬至1000萬年的這段短短的時間里,卻產生了生命的大爆發。科學家從發掘出來的化石推測,現今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門都在這一時期同時出現,而且之後再沒有產生新的門。這些新的動物門都是在海洋中產生的,科學家認為生命大爆發是與地球構造與氣候的變化有直接關系,當時大陸的漂移導致了海洋的分割,氣候的變化導致了各個氣候帶的產生,這些都為生物多樣性的大爆發提供了條件。
從500萬年前起,地球上的動物門不再增多,海洋中的生物種類卻還在不斷進化並逐步增多。然而,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的腳步加快,海洋動物的數量和種類都開始減少。目前,除開發較晚的印度洋的生物種類還在增多外,其他大洋的海洋生物種類開始減少。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因素有3個,一是對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二是海洋運輸、資源開發和污染對海洋生物棲息地的破壞,三是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導致了全球氣候變暖,從而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生態學家們認為,好在人類對深海還很無知,不然海洋物種的命運就該和陸地生物差不多了。人類的科技雖然相當發達,他們到深海的能力卻很弱,甚至低於到月球的能力。人類到外太空可以製造抵抗失重的航天飛行器,可以給飛行器充入氧氣供飛行員使用。然而,人類卻沒有辦法對付大得嚇人的深海壓力。然而,不少深海生物卻可以怡然自得地生活在這些高壓區,讓人類自愧不如。
在海洋里,每下潛10米深,水壓就增加一個大氣壓,過高的水壓會對人體造成生理影響,某些情況下超出人體的耐受范圍,還會引起病理性損傷。而且人在水中不能像在大氣中一樣自由呼吸,水壓、低溫、黑暗、水流、涌浪、水下生物傷害,以及各種潛水疾病的威脅等不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人在水下行動的自由。因此,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背上潛水裝備無止境地下潛到海底。目前世界上直接下潛到海中的最大深度紀錄是501米。越往海洋深處就越黑暗,一般在海面700米以下就是黑暗一片了,此處難以找到植物了,然而,海洋深處還是有豐富的有機質,所以深海里還是有著形形色色的動物,不少動物為了適應深海環境而變得特別奇特。世界上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溝有30多處,其中的20多處位於太平洋洋底。目前,各種載人潛艇的下潛深度一般也不會超過1000米,只有無人探測車能達到6000米以下的深海里進行科學考察。
科學家們還會繼續對深海作科學研究,以便提出一些合理的開發海洋的方案,並提出更好的保護海洋的建議。另一方面,生態學家卻希望讓人類繼續保持這種對海洋的"無知"狀態,不要去驚動維持地球長久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他們希望看到海洋生物種類能夠重新出現增長的趨勢。
⑩ 海底到底存在多少種生物
因人類現在還無法到達最深的海底去探查,也就是說無法知道最深海底有何種魚類。所以最多隻能說人已發現的深海魚所處深度紀錄是多少。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最深的海溝,它位於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其中心位置為北緯15°、東經147°30′。其最大深度達11034米。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將不能露出水面。探測深海的奧秘是極其困難的,早已有不少的登山家成功地征服了珠穆朗瑪峰,但人類至今無法乘坐潛艇下到海溝深處,海溝底部高達1100個大氣壓的巨大水壓對於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深海是一個高壓、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的溫度是2℃(在極少數的海域,受地熱的影響,洋底水溫可高達380℃)。但在深海中仍然生活著一些特殊的海洋生物。深海的魚類不會壓扁是因為它體內的壓力很大,內外抵消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想像一下魚內部的壓力和外部的壓力一樣,這樣力是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