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題

歷史題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56:57

⑴ 清朝歷史問答題(30道)

第1題
清朝一共有幾個皇帝?
答案:清朝有十二帝,但有十三朝。

原因是皇太極一個皇帝先後用了「天聰、崇德」兩個年號。古代皇帝用了一個年號即稱為一朝。所以清朝有十二帝,但有十三朝!

第2題
清朝康熙時的三藩指的是哪三藩?
A 吳三桂 耿精忠 王錫闡
B 尚可喜 鰲拜 施琅
C 吳三桂 尚可喜 耿精忠
答案:C

第3題
清朝的文官一品補子是什麼圖案?
A 錦雞
B 孔雀
C 雲雁
D 鷺鷥
E 仙鶴

答案:E

第4題
清朝康熙的南洪北孔指的是哪兩個人?
A 陳夢蕾 蔣延錫
B 曾靜 呂毅
C 洪異 孔尚任
答案:C

第5題
清朝嘉慶時期的白蓮教起義襄陽暴動的首領是誰
A 王聰兒
B 李文成
C 怡良

答案:A

第6題
道光時期的《海國圖志》的作者是誰?
A 孫士毅
B 魏源
C 王永旋
答案:B

第7題
《 ?》的作者是洪仁軒
A 資政新篇
B 桃花扇
C 長生殿
答案:A

第8題
滿洲八旗有哪四種顏色?
答案:黃 白 紅藍

第9題
在維新思潮的影響下,哪一位皇帝在哪一年毅然變法,史稱「百日維新」。
A 光緒
B 道光
C 同治
D 宣統
答案:A

第10題
簡述 同治帝 光緒帝 宣統帝的關系
答案:同治和光緒是堂兄弟 宣統是光緒的侄子

第11題
清朝政府都有哪些部門?
答案: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第12題
清初哪位大臣歷事三朝,並被賜號「巴克什」?
答案:清初被授予「巴克什」稱號的大臣有好幾位,但是歷經了三朝的只有希福一人。
希福:赫舍里氏,滿州鑲黃旗人。太祖時隨其兄碩色來歸。因通曉滿、漢、蒙古文字,被賜號「巴克什」。希福很有才華,受到清太祖、太宗、世祖三代皇帝的重用,官至大學士、太保。順治九年十一月卒。

第13題
清朝禁教政策是從哪位皇帝開始的?康熙還是雍正?
答案:康熙四十六年時,康熙頒布了「禁教令」

第14題
乾隆皇帝共()次西巡五台山。
答案:乾隆皇帝共(6)次西巡五台山。

15
八家鐵帽子王指?
答案:(1)禮烈親王代善 (2)睿忠親王多爾袞 (3)豫通親王多鐸
(4)鄭獻親王濟爾哈朗 (5)肅武親王豪格 (6)承澤裕親王碩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

16
雍正八年間,()擔任浙江總督。
答案:李衛

17
清朝自康熙開始,傳位是否都以密詔形式?
答案:清朝立嗣經歷了:貴族公推制(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遺命立儲制(康熙,),秘密立儲制(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懿旨立儲制(同治,光緒,宣統).

18
康熙朝時曾發生了( )起文字獄的案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 )一案,發生於( )時期;以及1971年發生的( );著名詩人龔自珍曾經提詩:「( )」
答案:十多,《明史》,康熙初年尚未親政時期,1971年哪裡還有文字獄?是不是1711年的《南山集》案?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19
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四部,分別為( )( )( )( )
答案:哈達、輝發、烏拉、葉赫

20
皇太極獲得傳國玉璽是在天聰()年。
答案:十

21
皇帝的生日稱()節;皇後的生日稱()節
答案 萬壽節,千秋節,

22
同治皇帝於( )歲,大婚,皇後為( )氏。
答案 同治皇帝於(16 )歲,大婚,皇後為(阿魯特 )氏。

23
入關前的兩位皇帝分別是(),()。
答案 入關前的兩位皇帝分別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24
自封「十全老人」的是()皇帝。
答案 乾隆

25
除掉和紳的是()皇帝。
答案:清仁宗睿皇帝嘉慶(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26
末代帝王是()皇帝。
答案:清宣統溥儀皇帝

27
清朝唯一一位以嫡皇子身份繼位的是()皇帝。
答案:清朝唯一一位以嫡皇子身份繼位的是清宣宗道光

28
寫出「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的詞人是()皇帝年間,()的兒子,叫()。
答案 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詞人。

29
光緒皇帝的死因是什麼?
答案 光緒死於砒霜中毒

30
乾隆朝的清漪園什麼時候改名成頤和園了的?
答案:1750年,清皇帝乾隆在這里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建成了「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五百萬余兩白銀和其他款項重建,改名「頤和園」。

⑵ 找一些歷史題目

一,選擇題:
兩河流域自古以來即有「多元文化熔爐」的美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本區是世界人種的發源地,印歐民族,閃族原居地都在此處
(B)屬平原地形,防守不易,各方民族可長驅直入
(C)文化水準較高,激起各方民族前來學習的熱情
(D)帝王胸襟開闊,喜歡廣結善緣

西亞成為世界古文明之一的主要原因是
(A)兩大河周期性的氾濫,產生的黑泥孕育出高度的農業文化
(b)政治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可以專注於文化的發展
(C)文化有所傳承,又能相爭相融,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
(D)作物生長不易,必須為生存不斷努力,乃激發出各種文明的誕生

下列有關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交互影響的敘述,何者正確
(A)因為尼羅河流量不穩定,經常不定期氾濫,為了監控水位,使埃及很早就發展出高深的測量技術
(b)西亞地區因為貿易發達,為了記錄方便,使當地的民族很早就創造出文字
(C)希臘由於平原狹小,生活空間不夠,所以所有城邦都厲行軍國主義,謀求向外拓展
(D)西亞地區由於木材缺乏,所以混凝土成為當地主要建材

就古西亞文化而言,下列哪一項成就出現的時間最晚
(A)使用陰歷
(b)六十進位法
(C)楔形文字
(D)漢摩拉比法典

蘇美人的塔廟建築,所使用的材料應是
(A)泥磚
(b石材
(C)木料
(D)混凝土

下列哪一民族在統一兩河流域後,向西擴張領土,長期與埃及帝國爭霸對抗,並使對方國力大傷,終為外族所滅
(A)亞述 (b西克索 (C)利比亞 (D)敘利亞

腓尼基人被稱為「文化的傳播者」主要的原因是
(A)善於航海經商,四處販售紫紅色的毛,麻紡織品
(b將埃及表音符號改造成拼音字母,並傳到歐洲各地
(C)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為宣揚西亞文化不遺餘力
(D)民族性熱情活潑,喜歡吸納各種新知

最能代表古代埃及國勢強盛的文物是金字塔,為什麼古埃及要花那麼多的人力建造
(A)將多餘的人力用於建造,有助於經濟成長
(b相信金字塔會帶給國王偉大的力量
(C)與埃及人相信來生的觀念有關
(D)作為宮殿,可以彰顯國威.

上古時代的蘇美與埃及,兩者的共同之處有ˉ
(甲)均採用象形文字 (乙)都使用陰歷 (丙)皆發源於大河流域 (丁)同為多神信仰 (戊)皆亡於波斯ˉ(A)甲乙 (乙丙 (C)丙丁 (D)丁戊.

下列哪一組古文明皆曾因地形的阻隔,而不利於大一統帝國的建立 (A)西亞,埃及 (b希臘,羅馬 (C)印度,波斯 (D)印度,希臘

古埃及是以哪一個領域的成就聞名 (A)應用科技 (b理論科學 (C)哲學 (D)法學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教義中,有些觀念是源自埃及,但卻「絕不包含」以下那一觀念
(A)一神論思想 (b靈魂轉世 (C)死後審判 (D)復活

西元前2000年左右,阿利安人征服並統治印度,當時他們是如何入侵這一地區 (A)攀爬喜馬拉雅山 (b橫渡海洋 (C)跨越德干高原 (D)穿過西北山隘

下列有關「種姓制度」的敘述,何者正確 ˉ
(A)社會分為四大階級,地位最高的是國王ˉ
(b社會雖然劃分階級,但個人仍可憑奮斗以取得社會地位ˉ
(C)為了說服人民謹守本分,乃創立婆羅門教來合理化種姓制度的正當性
(D)平民女子若能嫁入豪門,馬上就能麻雀變鳳凰

中國和泰國都接受印度佛教的信仰,但兩者之間卻有明顯的不同,對此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
(A)兩國距離印度一遠一近,輾轉傳播,誤差難免
(b隋唐時代將佛教中國化,自然造成差異
(C)一開始傳入的派別就已不同,時日愈久,差異愈大
(D)泰國,印度英文普及,佛經翻譯,較能得到精髓

波希戰爭帶給希臘城邦怎樣的影響
(A)使城邦產生軍事至上的思想,因而揚棄自由,改行專制
(b使城邦覺悟到小國寡民不可行,因而團結合作,組成統一的大帝國
(C)認為以寡擊眾,是自由戰勝專制,於是更致力於文化的發展
(D)從此產生宿命的心理,認為神的意志決定一切
以下哪一人物最早打開東西文化和政治上的藩籬 (A)亞歷山大 (b狄奧多西一世 (C)阿育王 (D)張騫

奧林匹亞運動會原本是古希臘的什麼活動 (A)祭神大典 (b閱兵大典 (C)城邦聯誼 (D)城邦競技

比較希臘和希臘化文化,哪一組敘述是完全正確的 (甲)前者是由許多城邦共同創造出來的文化,後者是由一統的大帝國所融鑄 (乙)前者的先驅是愛琴文化,後者是融合希臘,埃及,羅馬文化而來的 (丙)前者崇尚自由,思想比較開放;後者王權興起,思想受到箝制 (丁)前者文藝成就高,後者科學成果大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若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成語來說明羅馬共和後期貴族與平民的沖突事跡,那麼「漁翁」非誰莫屬 (A)貴族 (b平民 (C)軍人 (D)外族

羅馬帝國於西元第四世紀末年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太過廣大,分裂方便統治ˉ(b選舉糾紛,引發族群對立,只好分地統治 (C)貴族,平民沖突,造成國家分裂 (D)飽受內憂外患,統治不易.

在西元三世紀時代的羅馬,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A)人民對著伊特拉斯坎皇帝高喊「吾皇萬歲」 (b元老院的元老向屋大維尊稱「奧古斯都」 (C)被釘上十字架的基督徒含笑低聲叫喚著「阿門」 (D)一群日耳曼人正歡天喜地地封土受爵

下列哪一組民族皆曾建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甲)羅馬 (乙)波斯 (丙)馬其頓 (丁)埃及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丁

以下哪一帝國的版圖是以歐洲做為主體 (A)埃及帝國 (b波斯帝國 (C)亞歷山大帝國 (D)羅馬帝國

台中市居仁國中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二年級歷史科試題二,宗教比較題A)猶太教 (b婆羅門教 (C)佛教 (D)印度教 (E)祆教 (F)基督教 ,以上六大宗教均曾在歷史上綻放出光芒,請問:

最有階級觀念的應是 ( ).【代號】
主要以善與惡對立的觀點而成的宗教是( ).【代號】
「不是」阿利安人所創的宗教是 (A)AB (b)AF (C)EF (D)DE
(b)婆羅門教(C)佛教(D)印度教 依創立時間的先後排列應為(A)BCDˉ(b)DCBˉ(C)CBDˉ(D)BDC.

就佛教和基督教的形成背景與發展經過的雷同處,以下哪一組是完全正確的 (甲)都根源於一神論思想的啟示 (乙)都對固有的宗教教義提出改革 (丙)都曾獲得統治者的支持而成為國教 (丁)直到今日兩教的起源地依然是信徒眾多,香火鼎盛 (A)甲乙ˉ(b)乙丙ˉ(C)甲丙ˉ(D)乙丁.

三,人物配對題:歷史出了許多名人,例如甲)蘇格拉底 (乙)柏拉圖 (丙)亞里斯多德 (丁)泰利斯 (戊)希羅多德 (己)奧里略 (庚)凱撒 (辛)西塞羅 (壬)君士坦丁,請回答下列相關的問題.

有「哲學之父」之稱,主張理性,反對迷信,奠定西方理論科學基礎的是 (A)甲 (b)丙 (C)丁 (D)戊
有「歷史之父」之稱,著有歷史一書的是 (A)甲 (b)丙 (C)丁 (D)戊

熱心激勵青年自我反省,誠心向善,有「西方孔子」之稱的是 (A)甲 (b)乙 (C)丁 (D)戊.

著有理想國一書,主張由哲學家治國,強調精神永恆價值的是 (A)甲 (b)乙 (C)丁 (D)戊.

奉行希臘化斯多噶學派,有「哲學家皇帝」之稱的是 (A)己 (b)庚 (C)辛 (D)壬

四,文句辨識題:
西亞有一民族,他們信奉的宗教第一條誡律是「在我之前你不可有其他的神.」第二條誡律是「禁止兒童雕制偶像或玩偶,因為你的神我是妒忌的.」這個民族最有可能是 (A)蘇美人 (b)巴比倫人 (C)腓尼基人 (D)希伯來人

「埃及人從未對閃族的牧人王的統治者心悅誠服,西元前1600年,終於發展為熾熱的愛國運動,將異族統治者驅逐出境.」文中所稱的「牧人王」統治者是指哪一民族 (A)西克索人 (b)伊特拉斯坎人 (C)馬其頓人 (D)波斯人

凱撒的親信布魯特斯在元老院刺殺凱撒時曾痛苦地說:「我愛凱撒,我更愛羅馬.」這句話顯示凱撒遇刺是因為何種原因 (A)破壞羅馬的共和體制 (b)想要建立羅馬帝國 (C)私通敵國,密謀政變 (D)征戰無方,損兵折將

法國拿破崙遠征埃及時,發現「羅塞塔石碑」,碑文中出現希臘文和象形文字.請問碑文中出現希臘文應和哪一史實有關 (A)斯巴達攻打埃及 (b)雅典統治埃及 (C)凱撒遠征埃及 (D)亞歷山大東征

「法律是善良與公平的藝術,……我們尊崇公正,並且信奉這善良而公平的知識,分別公正與不公正,分辨被禁止與被允許的,期望能使人良善,……這是真實而非偽善的哲學.」這應是對哪一種法律的稱贊 (A)西亞法律 (b)埃及法律 (C)希臘法律 (D)羅馬法律

「西元248年為了慶祝建城1000周年,乃由輸水道注水,積水成湖,表演海戰的場面,其聲勢之壯盛,令人嘆為觀止.」以上文句應是在描述哪一民族的歷史 (A)希臘人 (b)阿利安人 (C)羅馬人 (D)波斯人

下列哪一句話最能反應羅馬人強烈的挑戰精神 (A)我來,我見,我征服 (b)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C)條條大道通羅馬 (D)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⑶ 歷史題。

(1)是禪讓制度。所謂禪讓制度是我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據說當部落聯盟首領堯年老時,召集了部落聯盟會議,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對舜經過長期考察後,就把聯盟的首領位置讓給舜。後來舜老了,也以「禪讓」的方式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讓給了禹。這種民主推舉首領的制度,歷史上成為「禪讓」制度。

⑷ 歷史題=~~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術士、儒士的事件。
【焚書坑儒事件簡介】
焚書坑儒是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成「焚書坑儒」。
[編輯本段]【焚書】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於社會逐漸進入青銅時代,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面對紛亂的社會狀況,希望通過思索和鑽研前人治世理念尋找到一條可以使社會安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的救世之路。於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並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集權王朝——秦朝建立。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需要特加註意的是,從李斯的上書可知,當時帝國所有的書籍,包括明令燒毀的在內,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備份。朱熹也雲:秦焚書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如說「非秦記及博士所掌者,盡焚之」,則六經之類,他依舊留得,但天下人無有。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沖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起義軍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而劉大魁作《焚書辨》,毫不客氣地指出:書之焚,非李斯之罪,實項羽之罪也。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帝國的珍貴藏書,就此付之一炬。可憐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聖人之微言,最終只化為若干焦耳的熱量而已。
[編輯本段]【坑儒】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術士坑殺,即為所謂的「坑儒」。
這件事是由兩個術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來,秦始皇十分迷信方術和方術之士,以為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長生不老之葯。他甚至宣稱:「吾慕真人, 自謂『真人』,不稱『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盧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極力誑稱自己與神相通,可得奇葯妙方。但時間一長,他們的許諾和種種奇談總是毫無效驗,騙局即將戳穿。而秦法規定:「不得兼方,不驗,輒死。」因此,侯生、盧生密謀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記》記載的侯生、盧生非議始皇的話來看,,諸如:「始皇為人……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上樂以刑殺為威」,明顯是用儒家口吻批評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為之求仙葯。始皇知道後大怒道:「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是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遂下令拷問咸陽400多名書生,欲尋侯生、盧生。事後,將相關460名書生全部坑殺。此一事件,後世往往和焚書並列,合稱為焚書坑儒。但究其原委,所謂坑儒,本只是對方士的一次坑殺而已。當然不能說被殺的四百六十餘人中沒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殺的主體應該是方士,但被殺者也有儒生。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故秦始皇主要坑殺乃方士術士,並非儒生。
除了坑殺在咸陽的四百六十餘人外。同時還謫遷了一批人至北方邊地。事情發生後,始皇長子扶蘇進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不僅怒而不聽,還使扶蘇離開咸陽,北監蒙恬於上郡。
[編輯本段]【影響與評價】

加快了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但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和秦始皇採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意義
雖然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並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成功;但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不利於社會發展,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並且手法殘忍,殘暴。
荀子學派法家學派與孔孟正統派儒學的斗爭,集中表現在中央集權(地主政治)與分封諸侯(領主政治)的爭論上,終於爆發了焚書坑儒的大破裂。前二二一年,初並天下,以丞相王綰為首的群臣,都主張在離秦較遠的燕齊楚等地分封皇子為王,獨廷尉李斯反對分封。秦始皇從李斯議,確定行施郡縣制度。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齊人淳於越倡議,主張學古法,分封皇子功臣為諸侯。丞相李斯斥儒生不師今而學古,各尊私學,誹謗朝政,惑亂民心,建議禁私學。辦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國史記以外,別國史記一概燒毀;除了博士官所藏圖書,私人所藏儒家經典和諸子書一概送官府燒毀。下今後三十天不送所藏私書到官府,罰築長城四年。聚談詩書的人斬首,是古非今的人滅族,只有醫葯、占卜、農作書不禁。民間求學以吏為師。秦始皇從李斯議,實行了焚書法令。前二一一年,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逃走,秦始皇大怒,活埋術士四百六十餘人。這個焚書坑儒的野蠻行為,反映出當時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極端尖銳。李斯主張中央集權,是適合時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學派(與韓非派法家合流)卻是一種極端壓制人民的政治思想。王綰、淳於越主張分封諸侯,是違反時宜的,他們所代表的儒家孔孟正統派(包括陰陽家與神仙家)卻是講仁義的政治思想。政治上學派上的斗爭一直發展到大慘殺,把孟子學派的儒生大體殺盡(東漢趙岐說),李斯算是取得了勝利。但是,焚書坑儒,絲毫也不能消滅學派上的分歧,而且還促成了秦朝的滅亡。秦始皇實行李斯的主張,皇位的當然繼承人長子扶蘇,替孔孟派儒生說話,秦始皇發怒,使扶蘇到上郡(在陝西綏德縣)監蒙恬軍。前二一○年,秦始皇出巡,在路上病死。李斯怕扶蘇繼位,自己不得寵信,與宦官趙高用陰謀抑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為秦二世,偽造遺詔殺扶蘇、蒙恬。不久,胡亥趙高又殺李斯。秦失去頗得民心的扶蘇與擁有威望的大將蒙恬、丞相李斯,政權落在胡亥、趙高手中。胡亥厲行督責,昏暴無比,是完全的獨夫,秦崩潰的條件全部成熟了。
趙政的極端做法,導致的是秦王朝的短祚,僅持續了15年。晚唐詩人章碣在其《焚書坑》一詩中寫道:「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造就了中國「大一統」格局
「焚書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殘酷暴戾的證據,被後世天下學人唾罵了兩千多年,以至於現在某些人一想到這個歷史事件,仍然耿耿於懷,恨不能掘墓鞭屍,恨不能穿透兩千多年的時空,對秦始皇敲骨吸髓。這種仇恨實際上是後來的文人們潛意識裡面的集體恐懼,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從感情上來說,老僧也覺得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手段過於激烈,對當時的儒生們的確是太過殘酷,他完全可以採取更緩和的一些方法。不過如果要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最好從該事件產生的效果來評價,而不要採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標准。那麼焚書坑儒的歷史效果是什麼呢?我認為通過這件事情之後,造就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格局。
先來看看「焚書坑儒」的實質,「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暴力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而當時最大兩種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採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當時六國貴族,也借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所以,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幾個儒生茬之後,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就開始了,手段是激烈了點,但客觀效果明顯的。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後的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正式形成。此後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漢朝的「尊儒」,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實際上從漢朝以來,所有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陽儒陰法」,或者是「實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採用儒家觀點,實際上卻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統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學說教化百姓。法家強調的是權、術、勢,古人把這些東西當成是帝王術,作為駕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仁和禮最大的益處就是從道德上形成行為自覺,而不用採取暴力措施,是維護等級制度的好工具,所以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學教化天下。而當年秦始皇由於沒有認識到可以儒學是可以利用的,所以採取了激烈手段。焚書坑儒這種手段是愚蠢而又殘暴的。它毀滅了古代許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難以彌補的損失。
[編輯本段]【成語與典故】
【詞目】 焚書坑儒
【同義詞】 燔書坑儒 (fán shū kēng rú)
【發音】 fén shū kēng rú
【釋義】 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 比喻對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殘。
【出處】 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示例】 滿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殺了民族思想的人。(梁斌《紅旗譜》四二)
【用法】 作主語、謂語、定語、賓語;指文化專制
[編輯本段]【損失】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制思想文化而採取的措施。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關系發生的激烈變動,學術界呈現出一種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局面。至其末年,諸國由分裂歸於統一;與之相應,思想文化也出現了力求兼收並蓄、冶熔各家學說於一爐的趨勢。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運用封建國家的權力,強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統制政策。焚書坑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宴群臣。博士淳於越重提恢復分封制的主張,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反駁指出,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史記·秦始皇本紀》),如不禁止,不利於政令的貫徹執行,統一局面將遭破壞。因此建議:凡《秦紀》以外列國史書皆焚毀;除博士官外,私藏《詩》、《書》、百家語者,限期交官府燒毀;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知情不舉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面,罰四年築城勞役;僅醫學、卜筮、種樹(農業)之書不燒。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李斯建議,下令施行。這就是焚書事件。次年,又發生了坑儒(實際上坑的是術士)事件。從性質上講,坑儒是焚書的繼續,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為求長生不老,寄希望於方士尋覓仙葯。因此,方士盧生、侯生等很受寵幸。

⑸ 歷史題!…。

法國,作為協約國的一員
工業革命
如何看待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標志著生產力的進步,生產力的改變標志著社會的進步,所以科技能推動社會進步,是人類文明的階梯和標志!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新科學技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第一生產力,成為增強綜合國力的核心資源、戰略資源、是一種能夠產生高附加值的財富,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從經濟發展上講它是生產力 ,從政治上講它是影響力,從社會發展上講它是推動力,從軍事上講它是威懾力 。而從馬克思哲學思想出發考慮,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科學技術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自然也有它的利端和弊端。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善良的人們可以利用它來為人類服務,為人類造福,而邪惡的人們卻能用它來危害人類的生存。這是科學的使用方式不當造成的,也就是說是由於人類濫用科學造成的,如果恰當地使用科學,只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技術越來越多的環保技術已經運用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當人類變得理性時,技術之劍所開辟的將是一條通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科學技術只要人類加以合理利用必然會惠及後代!這是一把這樣的劍,它是雙刃的,可以用作不同的目的,如果用它來做好事的話,那麼,它就可以產生好的結果,如果用它來做壞事的話,它就可以產生壞的結果。這就是說,同樣的一把劍,使用之後所造成的後果是好的還是壞的,取決於使用它的人的目的。它本身是雙刃的,有它的兩面性,一面可以用來做好事,另外一面可以用來做壞事,或一面可以帶來正面作用,另外一面可以帶來負面作用。科學既可以用它來維護正義,除暴安良,也可以用它來傷害百姓。這並非只是無奈,更重要的,是把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減少、降低。列寧有一個重要觀點,他說:假象也是本質的反映。既然假象也是本質的反映(當然,是曲折的甚或扭曲的反映),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並非假象,是否也反映了本質呢?這頗值得深入思考和討論。我傾向於是。這是由於科學技術本身的不成熟或缺陷、科學技術的不當應用或對後果的控制不力而造成的。 科學技術是人類智慧與勞動的結晶,是人類文明哺育出的最精緻絢麗的花果。它曾帶給人類以輝煌的過去,也必將帶給人類以燦爛的明天。我們要從容地揮動科學技術這柄長劍,開辟出一個嶄新的、繁榮的、和平的新紀元!

⑹ 歷史題目

改革措施
政治
整頓吏治
公元472年(延興二年),政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
變革稅制
公元475年(延興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斗、長尺、重秤。
頒俸祿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頒布俸祿制,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
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離職時移交下任。[2]
改革官制
太和年間,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
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標准,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勛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謂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後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遷都洛陽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決心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到洛陽。為了這個,他怕大臣們反對遷都的主張,先提出要大規模進攻南齊。

北魏遷都洛陽
有一次上朝,他把這個打算提了出來,大臣紛紛反對,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惱火說:
「國家是我的國家,你想阻撓我用兵嗎?」
拓跋澄反駁說:
「國家雖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國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險,哪能不講。」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宮里,再單獨召見拓跋澄,跟他說:
「老實告訴你,剛才我向你發火,是為了嚇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覺得平城不是個用武的地方,不適宜改革政治。現在我要移風易俗,非得遷都不行。這回我出兵伐齊,實際上是想借這個機會,帶領文武官員遷都中原,你看怎麼樣?」
拓跋澄恍然大悟,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張。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從平城出發,到了洛陽。
正好碰到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到處道路泥濘,行軍發生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戴盔披甲騎馬出城,下令繼續進軍。大臣們本來不想出兵伐齊,趁著這場大雨,又出來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
「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是給後代人笑話。如果不能南進,就把國都遷到這里。諸位認為怎麼樣?」
大家聽了,面面相覷,沒有說話。孝文帝說:
「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往左邊站,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一個貴族說:
「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麼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
許多文武官員雖然不贊成遷都,但是聽說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擁護遷都了。
孝文帝把洛陽一頭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裡的王公貴族宣傳遷都的好處。
後來,他又親自到平城,召集貴族老臣,討論遷都的事。平城的貴族中反對的還不少。他們搬出一條條理由,都被孝文帝駁倒了。最後,那些人實在講不出道理來,只好說:
「遷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還是卜個卦吧。」
孝文帝說:
「卜卦是為了解決疑難不決的事。遷都的事,已經沒有疑問,還卜什麼。要治理天下的,應該以四海為家,今天走南,明天闖北,哪有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說我們上代也遷過幾次都,為什麼我就不能遷呢?」
貴族大臣被駁得啞口無言。
遷都洛陽的事,是仿效先祖的美事,就這樣決定下來了。[3]
經濟
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穀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家。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家,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
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4]
創三長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長製取代宗主督護制,採用鄰、里、黨的鄉官組織,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2]
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對租調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
新租調規定:
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
文化
禁胡語
孝文帝實施漢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將語言改變,規定不再說鮮卑復合語。
而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魏書‧咸陽王禧傳》記載孝文帝言:
「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改漢姓
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復姓),改為單姓。以下是一些例子:
拓拔(皇族)元姓
獨孤劉姓
丘穆棱穆姓
步六孤陸姓
賀賴賀姓
賀樓樓姓[5]
尊孔子
孝文帝遷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孔。又給予孔子後裔土地與銀錢,讓他們可以繼續祭祀這位祖先。

⑺ 歷史題,具體

1.不同意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淫於《四書》《五經》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准則。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後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於謙、海瑞,其高風亮節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並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後,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庄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發為僧,具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後人借鑒。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於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於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記》《西遊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裡的作品。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里,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再次,八股文為後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雲:「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文在這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里,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驗實在是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葯。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於一時,可謂並非偶然。
復次,八股文對後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的成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楹聯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之後。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了楹聯的體制。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郁鬱勃勃,蔚為大觀,產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個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鍾」,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里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麼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後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後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義,而經義之不成文又有甚於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並不是它從娘肚子里就帶來的毛病。

2.同意
首先是它敗壞了讀書種子。士人為了掙得功名,皓首窮經,揣磨聖賢的言行和時文的程墨。到了後來,連經書也不讀了,只「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顧炎武《日知靈•擬題》)。清代徐大椿有譏刺士人的《道情》說:「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生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漢祖是那一朝皇帝?案頭放高頭講章,店裡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噓唏。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據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二引)這類讀書人究竟於世何補?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憤而指出:「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甚至有人認為,明代亡國,就是用八股試士的緣故。「崇禎末,有人擬一儀狀雲:『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婦兩口,奉申贄敬。晚生文八股頓首。』貼於朝堂,亦憤世疾俗之忠言也。」(見呂留良《東庄詩集•真進士歌》自注)甲申之變,崇禎自縊,這一儀狀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讖語。
其次是它缺乏實用的價值。八股文一意代聖賢立言,遠離現實,只能作為博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別無它用。像歸有光,既是時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雖然二者同樣當行出色,但是人們唯獨記得他「直據胸臆,信手寫來」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抒情記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樣絕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門知縣書》)。因為八股文缺乏實用的價值,所以一經趕下歷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詩賦,當不再被用作考試工具時,仍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於當今猶未衰竭。誠然,八股文也間曾有過實用的個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觸及到時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抒風月之情懷,像近人楊度《「顏淵季路侍」章》寫共產主義者理想,都不過是個別士人的偶爾筆觸,或個別才子的一時逸興,終至成為歷史的絕響。
三是它形式主義嚴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規戒律,諸如怎樣破題、承題、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轉、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在字數上也限定為五百或七百字。繁瑣的程文格式,驅使人們只能亦步亦趨,不敢逾閑半步。顧炎武《日知錄•程文》指出:「文章無定格;立一格而後為文,其文不足言矣。」後來有人對這種程文爛調,仿墨卷作比語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實中懷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維,曷勿考記載而誦詩書之典要;元後即帝王之天子,蒼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億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時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廟之朝廷?」只求形式,了無內容,架床疊屋,時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題了無新意。《四書》《五經》總共只有那麼多字數,那麼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題目呢?數百年裡,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作過了題目,都被無數的士人做爛了,於是便出現了所謂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兩截,以至長或短、有情或無情截搭題,等等難以枚舉的命題門法,斬頭去尾,語句不通,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無奇不有。所以顧炎武《日知錄•擬題》感嘆道:「今日科場之病,莫甚於擬題。」咸豐年間,俞樾為河南學政,割裂《論語》「異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陽貨欲見孔子」,出無情截搭題《君夫人陽貨欲》,語涉輕薄戲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題《王速出令反》,言若謀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檢舉,又事出咸豐時期,文網已不是那麼嚴密,只怕人頭都得落地了。

⑻ 歷史試卷,帶答案

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測試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下列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選出的正確答案填入答題卡相應題號空格內。
中國近代史是列強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歷史。完成下列各題
1、如果聽任鴉片泛濫,那麼數十年後,中國「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是誰給道光帝的上書內容( )
A、李鴻章 B、張之洞 C、林則徐 D、魏源
2、右圖是中國一著名的皇家園林被洗劫、焚毀後所剩的斷壁殘垣。第一次洗劫、焚毀該園林的外國軍隊是( )
A、英軍 B、八國聯軍 C、英法聯軍 D、法軍
3、近代史上,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 )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俄國
4、《馬關條約》中嚴重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條款是( )
A、賠款白銀2億兩 B、割讓台灣等地給日本
C、關稅協定 D、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5、有關《辛丑條約》的內容中哪項最能說明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
A、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
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C、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D、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中國近代史也是向西方學習、進行近代化探索的歷史。完成下列各題
6、洋務運動創辦的軍用工業是( )
A 、江南製造總局 B、湖北織布局 C、開平礦務局 D、漢陽鐵廠
7、洋務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是( )
A、使中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 B、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C、解除了清政府內外交困的統治危機 D、完全阻止了外國經濟勢力在華的擴張
8、小明的爺爺早年參加了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這個政黨是( )
A、興中會 B、光復會 C、中國同盟會 D、華興會
9、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包括()
①民族主義 ②民權主義③民主主義④民生主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某校歷史興趣小組要實地考察辛亥革命起義所在地,他們應該去( )
A、 北京 B、上海 C、廣州 D、武昌
11、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A、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12、中國科舉制度廢除是在( )
A、1905年 B、1906年 C、1911年 D、1919年
13、新文化運動中,首先提倡白話文的是 ( )
A、陳獨秀 B、李大釗 C、胡適 D、魯迅
14、一位老人生於1850年,卒於1905年,他這一生可能經歷哪些事情?( )
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⑤辛亥革命 ⑥新文化運動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完成下列各題
15、對於中共一大的描述,下列哪項最准確( )
A、開天闢地 黨的誕生 B、生死攸關 歷史轉折
C、革命聖地 延安精神 D、抗戰勝利 舉國歡慶
16、下列與國共兩黨合作無關的是( )
A、黃埔軍校 B、北伐戰爭 C、抗日戰爭 D、井岡山會師
17、 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
A、南昌起義 B、廣州起義 C、秋收起義 D、武昌起義
18、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其意義在於( )
A、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 B、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C、是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D、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19、在紅軍長征過程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轉折性會議是 ( )
A、中共一大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八七會議
20、陝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中唱到:「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呦,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歌詞描述的是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的感人場景。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的( )
A、遵義 B、瑞金 C、吳起鎮 D、會寧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圍繞此主題完成
21、如果以「勿忘國恥,以史為鑒」為主題出一期板報,下列素材應選擇( )
A、南昌起義 B、九一八事變 C、西安事變 D、重慶談判
22、全國性的抗戰開始於 爆發後( )
A、七七事變 B、九一八事變 C、五四運動 D、柳條湖事件
23、毛澤東曾寫道:「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抗日戰爭期間,在「彭大將軍」的指揮下,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是( )
A、台兒庄戰役 B、百團大戰 C、平津戰役 D、遼沈戰役
24.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 B、日本帝國主義的投降
C、蘇聯紅軍進攻東北日軍 D、美國向日本國土投擲兩枚原子彈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完成下面題目
25.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國共實現分治 B、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C、籌備政治協商會議 D、爭取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
26、為進行教育,某中學師生來到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開始進入大反攻的革命老區,他們去的地方是( )
A、延安 B、北平 C、大別山 D、井岡山
27、解放戰爭中被陳毅稱為:它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的戰役是( )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
愛國主義是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不同的內容。
28、「五一」假期,小紅在某地旅遊時看到一尊詹天佑的銅像。這是為了紀念他主持修建的_______,這是中國自行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它的建成振奮了民族精神。( )
A、京張鐵路 B、淞滬鐵路 C、唐胥鐵路 D、滇越鐵路
29、自古以來,狀元是最受人羨慕的尊稱,而工商業則是被人看不起的「末業」。在清末偏偏有一個狀元「捨本逐末」,實業救國,此人是( )
A、康有為 B、詹天佑 C、陳獨秀 D、張謇
30、在抗日戰爭中,許多歌曲給與人們無窮的力量,其中《義勇軍進行曲》傳唱大江南北,表達了曲作者的愛國情懷,它的曲作者是( )
A、田漢 B、冼星海 C、聶耳 D、徐悲鴻
二、列舉題(17分)
31.請列舉下列信息相對應的歷史事件。(8分)
(1)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創近代探索路
(2)變法圖強為目標,挽救危亡看康梁
(3)三民主義為指導,終結帝制樹新風
(4)民主科學為旗幟,思想解放頌馬恩
32、(9分)在中國近代史上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請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三位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以及與他們有關的歷史事件。
三、材料分析題(25分)
33、(13分)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遺策,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等,皆已實現。惟第三期之滅亡滿蒙,以便征服中國領土尚未實現」
——1927年日本「東方會議」以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二:「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萬勿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致張學良電
材料三:「你現在就是拿槍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改變!」
——1936年12月7日下午,蔣介石對張學良的談話
請回答
(1)①材料一中「滿蒙」的「滿」是指近代中國哪一地區?(2分)
②日本為把這一地區變成它的殖民地而製造的事件是什麼?(2分)
(2)通過材料二可以看出,蔣介石對日本侵略這一地區的態度是什麼?(2分)
(3)①材料三中蔣、張談話後不久,張學良等實行「兵諫」,這一事件指什麼?(2分)
②中國共產黨在處理這一事件上所提出的主張是什麼?(2分)
(4)這一事件的解決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3分)

34.(12分)
材料一:20世紀初,法英美等國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在會議上提出取消外國在中國一切特權、廢除「二十一條」等合理提案,遭到和會拒絕。會議竟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侵佔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
材料二:「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五四運動學生們打出的標語口號。
材料三: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青春作伴,激情飛揚,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又有15名優秀青年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們中有志願到西部支教的志願者;有勇於開拓創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銳意進取的青年企業家。
請回答:
(1)2009年是五四運動多少周年?材料一反映出這場運動的導火線是什麼?(4分)
(2)根據材料二,說說五四運動的性質?(2分)
(3)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產生的重大影響是什麼?(2分)
(4)材料三中提到的15名優秀青年獲得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崗位,卻在同唱一首青春之歌.這就是五四運動給我們留下的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五四精神。請說說你理解的五四精神是什麼?(4分)

四、讀圖問答
35. (13分)2009年是南京解放50周年,也是解放戰爭勝利50周年。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之稱,在近代發生過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1 圖2
(1)在南京,哪個國家與中國簽訂了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請用一句話概括該條約對中國社會有何影響?(4分)
(2)圖1是小華同學去南京某紀念館參觀時拍下的一張照片,請根據這張照片看出該館是為紀念什麼事件而修建的?對此事件,你有什麼感想?(4分)
(3)圖2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黨總統府時的歡慶場面。請回答,這一場面的出現與解放戰爭中的哪一場戰役有關?(2分)
(4)南京見證了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請說說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的主要原因。(3分)

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八年級 歷史答題卷

一、選擇題(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列舉題(17分)
31.請列舉下列信息相對應的歷史事件。(8分)

(1) (2)
(3) (4)
32.根據提示寫出下列歷史人物的名稱。(9分)

(1) ;
(2) ; (3) ;

三、材料分析題(25分)
33、(13分)
(1)(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4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2分)
(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讀圖問答
35、(13分)
(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2010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八年級 歷史答題卷答案
一、選擇題(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D D B A B C C D C A C C A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A B B C B A B A B C C A D C
二、列舉題(17分)
31.(8分)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32.(9分)(1)(3分)林則徐、左宗棠、鄧世昌、
(2)(6分)人物與事件一一對應即可
三、材料題(25分)
33(13分)(1)(4分)東北地區 九一八事變
(2)(2分) 不抵抗政策
(3)(4分)西安事變 和平解決
(4)(3分)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了團結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34.(12分)(1)(4分)90周年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
(2)(2分)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3)(2分)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4)(4分)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愛國精神或敢於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35. 看圖回答(13分)
(1)(4分)英國;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4分)南京大屠殺 ; 歷史不能忘記,否則歷史將重演 。永記國恥!振興中華! 勿忘國恥(意思對即可)
(3)(2分)渡江戰役
(4)(3分)我黨的正確指揮;人民百姓的支持;我軍的英勇精神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⑼ 歷史題~~~

1 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百姓關注,國家重視。申報世界遺產的重要條件之一是遺產本身必須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請從歷史角度說出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的理由
大運河開挖與七世紀隋煬帝時候,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規模宏大,長兩千多公里。溝通五河跨六省,成為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當時鞏固了隋政權,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而且一千多年來對後世經濟文化交流影響巨大,同我國長城一樣,享有世界聲譽,是世界聞名的古代水利工程。無論從本身建設技術歷史影響上都有著巨大的價值。

2 史稱「得人者昌,失賢者亡」。試結合唐太宗至唐玄宗時期百餘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並總結其經驗教訓。

唐太宗時善於用人,任由任命房玄齡杜如晦在宰相,重用魏徵,勇於納諫,廣開言路,出現了貞觀之治的治世局面;武則天時繼續採用太宗重視人才的政策,選撥人用了一大批賢才如姚崇宋璟等,使得社會繼續發展,國力進一步強盛,後世贊譽其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玄宗時注意任用有才能的姚崇宋璟等,結果出現開元盛世,而後期玄宗任用不當,重用楊國忠李林甫等,導致國家衰落引發了安史之亂。
治理國家,用人是重要一環。應該公正選撥,重用人才,善於納諫,聽取不同意見,才能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3 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我國的文學藝術繁榮興盛,而科學技術則由發展轉為停滯。概述這兩種文化現象的具體表現和特徵,並分析形成這兩種文化現象的社會原因。
明清我國文學藝術繁榮表現在古典小說創作進入成熟階段,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優秀文學名著;戲劇表演為城鄉人民重要文化活動。許多劇作家寫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如湯顯祖的《牡丹亭》就是傑出的代表;清朝中後期,北京戲劇百花爭艷,十九世紀中期,形成了京劇;明清的書法比以前普及,行書草書見長,出現了董其昌等一批優秀書法家;繪畫以山水花鳥為主。明末徐渭揮灑自如氣勢磅礴;清朝揚州八怪進一步發展,流傳廣泛。
明清的科學技術轉為停滯,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優秀成就:建築上的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築傑作,紫禁城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明長城蜿蜒六千餘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明清時期還涌現出了一批科技巨著,如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一部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總結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反映了明代手工工場生產面貌,強調人類要與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此書被稱為中國是七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同時期徐光啟寫成《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網路全書,記載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技術與理論,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
明清時期我國封建社會進入衰落期,封建君主專制高度強化,思想控制進一步加強,統治階級重農抑商,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我們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技術交流,學習不到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中國古代科技重總結輕創新的特點也是的科學技術發展出現停滯危機;而同時由於社會發展,經濟繁榮,人民群眾要求文化娛樂,社會動盪,也提供了人們反思的素材機會,明清的社會危機,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經濟的資本主義萌芽,軍事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等使得社會出現反封建的民主思潮,文學藝術上反封建特點鮮明,文學藝術創作成就斐然。

4 元朝對我國統一多名族國家的發展有哪些貢獻?
元朝實現了全國大統一,使得我過多民族國家有了重要發展;建立了行省制度,鞏固了政權,創立了我國省級行政區域的基礎;創立宣政院正式管轄西藏;創立澎湖巡檢司,開始正式管轄台灣與澎湖;正式管轄千里長沙{今天的南沙群島};民族融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高潮:漢族人大量來到邊疆為其開發作出貢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潛入中原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同漢族長期雜居通婚等已經同漢族人沒有什麼差別;元朝時嗨正式形成了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5 你認為少數名族政權與漢族政權的戰爭有何影響?
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之間戰爭給雙方的人民特別是漢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破壞,威脅到了她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但同時戰爭也使得雙方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人口的流動,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

6 從戰爭結果看,南宋與少數名族政權簽訂和議,對此,你的看法如何?

簽訂和議是雙方誰也無法消滅對方力量均衡導致對峙的結果,一方面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帶來了一定時期的和平。雙方因此堅強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但不可否認,首先對於宋政府將是一種屈辱的和議,繳納歲幣更是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7 簡述南朝時江南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8 (1)寫出科舉制創立、完善、廢除的朝代
隋朝創立唐朝完善清朝廢除【清末】
(2)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常設科目一般為進士明經為主;還有常科的科目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熱點內容
葯物化學習題 發布:2025-05-14 04:23:45 瀏覽:642
教育培訓章程 發布:2025-05-14 04:13:05 瀏覽:63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庫 發布:2025-05-14 03:21:37 瀏覽:461
小學語文拍手歌 發布:2025-05-14 02:17:21 瀏覽:531
魔獸有哪些 發布:2025-05-14 01:45:05 瀏覽:911
微生物標本採集原則 發布:2025-05-14 01:41:26 瀏覽:769
泰益欣生物科技 發布:2025-05-13 23:45:47 瀏覽:206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
胃有哪些 發布:2025-05-13 21:28:01 瀏覽:31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