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吉林歷史

吉林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3:05:30

『壹』 1840到1978年吉林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有哪些歷史人物

1803年(嘉慶八年)清政府廢止禁令。
1878年(光緒四年)吉林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
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清政府完全處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惶惶不可終日之中。光緒帝欲憑借改革地方政治來挽救垂危的統治。他首先發布諭旨:裁撤東北三將軍,設立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吉林省正式建制,稱吉林行省,設吉林巡撫(吉林省第一任巡撫為顧肇熙),省會設於吉林市。
1908年,吉林省組成巡撫衙門,吉林將軍、吉林分巡道隨之廢除,吉林巡撫成為吉林省最高民政長官,並兼理旗務。同年,吉林省仿照關內行省之例,先後在省下置四路分巡兵備道。
1912年:吉林省作為南京臨時政府和22行省之一,區劃沿清舊制不變。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下詔退位。268年的清朝統治與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4月15日,袁世凱下令各省督撫均改稱都督。陳昭常任吉林省都督。
1926年:中共北滿地委在吉林省建立長春支部。
1930年:於和龍縣葯水洞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邊界狀況是:西界奉天,北界黑龍江,南至圖們江外韓國,東界蘇聯。
二十世紀初,東北成為俄、日帝國主義進行殖民擴張的角逐之地。在「五四」運動的推動和後來「五卅」運動的影響下,吉林大地不斷掀起反帝愛國斗爭風潮。民族工商業有所發展,出現了更多具有近代規模的城市。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吉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正式建立,以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定都「新京」(今長春)。1934年,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偽滿洲國地圖
1931年9月19日,日軍佔領長春、四平等地。21日,吉林城淪陷。吉林省代主席、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降日。11月12日,吉林省抗日政府在賓縣成立,誠允任代理主席。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蘇軍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吉林光復。
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在長春成立吉合區黨委。同時成立吉合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周保中。轄區包括吉林、合江以及松江之珠河以東地區。這是吉林省建立的第一個省級人民政權。同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撤銷吉合區黨政軍機構,成立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員會。同年12月27日至30日,在永吉縣岔路河鎮召開吉林省人民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55人,列席代表9人。
吉林省政府成立後,其轄區、省會駐地、工作機構、派出機構等,幾經變動。吉林省政府成立時,省屬市縣已由1945年11月10日中共吉林省工委成立時轄屬的3市23縣,調整為轄長春、吉林2市和長春、榆樹、德惠、九台、通陽、永吉、蛟河、舒蘭、磐石、樺甸、敦化、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16縣,至1946年5月下旬部分市、縣被國民黨軍佔領之前,均已成立了市、縣政府,轄區人口650餘萬人。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政府把東北劃成9省,吉林省領長春、吉林2市和永吉、榆樹等18縣1旗。
1945年11月25日,中共永吉地委徵得駐吉蘇軍同意,成立吉林市民主政府,至1946年5月28日隨軍撤出,吉林市被國民黨軍隊佔領。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復建吉林市政府。
1945年12月27日,吉林省政府在永吉縣正式成立,周保中任主席。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維持會」。11月,在中共組織下成立吉林省政府,省會設在吉林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民國政府劃分原東三省為九省,吉林省領長吉2市和永吉、榆樹等18縣1旗,省會設在吉林市。同年11月,在中共組織下成立吉林省政府。
1946年5月,共產黨軍隊從吉林市撤出,國民黨在此成立了吉林省政府。
1948年3月9日,中共佔領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遷至吉林市。
1948年10月19日駐長春國民黨守軍分別起義,投降,長春解放實現吉林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1日,長春市政府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屬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屬,東北劃分為6省。
新中國建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2個專區、 1旗、22個縣和1個工業特區。
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原屬吉林的乾安縣共同組建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原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劃歸吉林省管轄。東北6省改為4省,吉林省與黑龍江省、遼寧省以兩省新劃歸吉林省的市、縣界線為省界,與朝鮮、蘇聯國界仍舊。
1954年9月27日,長春直轄市改為省轄,省會遷往長春。[1]
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1縣1旗劃歸吉林省,1979年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從此,吉林省行政區劃延續至今。

『貳』 吉林省的歷史沿革是怎樣的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進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
前37~668年間,高句麗活躍於吉林省,曾定都於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央政權時戰時和,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唐朝和新羅聯合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聖歷元年(698),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先天二年(713)受唐玄宗冊封始號渤海國,統治了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後曾定都和龍和琿春,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
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貞祐三年(1215)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隸屬於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順治十年(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吉林將軍轄區大體包括松花江、綏芬河、牡丹江、圖們江流域,西起開原威遠堡邊門,東至烏蘇里江兩岸和庫頁島在內的沿江及海中諸島,北起外興安嶺至日本海及黑龍江下游,南至長白山區。
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設吉林巡撫,省會設於吉林市。光緒帝嘗試通過政治改革挽回清朝內憂外患的局面,他首先發布諭旨:裁撤東北三將軍,設立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
1908年,吉林省組成巡撫衙門,吉林將軍、吉林分巡道隨之廢除,吉林巡撫成為吉林省最高民政長官,並兼理旗務。同年,吉林省仿照關內行省之例,先後在省下置四路分巡兵備道。
1912年吉林省作為南京臨時政府的22行省之一,區劃沿清舊制不變。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下詔退位,268年的清朝統治與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4月15日,袁世凱下令各省督撫均改稱都督。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吉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正式建立,以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定都「新京」(今長春)。1934年,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蘇軍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吉林光復。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1948年10月19日,駐長春國民黨守軍起義投誠,長春解放。自此吉林省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1日,長春市政府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屬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屬,東北劃分為6省。
新中國建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2個專區、1旗、22個縣和1個工業特區。
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原屬吉林的乾安縣共同組建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原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劃歸吉林省管轄。東北6省改為4省,吉林省與黑龍江省、遼寧省以兩省新劃歸吉林省的市、縣界線為省界,與朝鮮、蘇聯國界仍舊。
1954年9月27日,長春直轄市改為省轄,省會遷往長春。
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內蒙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劃歸吉林省管轄。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哲里木盟和白城地區的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從此,吉林省行政區劃延續至今。

『叄』 吉林省的歷史

漢至隋朝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

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前37~668年間,高句麗活躍於吉林,曾定都於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原政權時戰時和,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唐朝時期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羅聯合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冊封「渤海國」,統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後曾定都和龍、琿春。

宋遼金時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金貞祐三年(1215年)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金天興二年(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時期

元朝隸屬於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時期

明朝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朝時期

清順治十年(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清乾隆五年(1740年)頒布了「流民歸還令」,對山海關以東地區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吉林將軍轄區大體包括松花江、綏芬河、牡丹江、圖們江流域,西起開原威遠堡邊門,東至烏蘇里江兩岸和庫頁島在內的沿江及至長白山區。

(3)吉林歷史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吉林省共轄8個地級行政區,包括7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遼源市、白城市、松原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另有長白山管委會 。長春市是副省級市。吉林省人民政府駐長春市寬城區新發路329號。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菜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東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鹹味都比較重。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肆』 求吉林的歷史故事歷史文化歷史名人古跡

吉林市是一座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城,其原名「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的城池。19世紀吉林是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早在3000多年前,這里已是氏族部落的集居之地。明朝此地為「烏拉國」,明永樂十八年遼東都指揮使劉清奉命來松花江上造船,因此吉林市又有「船廠」之稱。公元1673年吉林建城,1674年康熙東巡時賦詩《松花江放船歌》,詩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1676年船廠改稱吉林烏拉。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成立吉林市政府。1954年前是吉林省省會,是中國惟一一個市名與省名相同的城市。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特產:「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
四大景觀:霧凇奇觀/滑雪天堂/白山松水/滿族風情

『伍』 吉林的歷史

吉林建置始於清順治十年(年)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式更名為「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簡稱「吉林將軍」。 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見證地,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商品糧生產基地。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1萬年前出現的「壽山仙人洞」、「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古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舜、禹至夏商周時代,吉林省境內的古代民族就開始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隸屬性質的貢納關系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形成了肅慎、濊貊、東胡、山戎、夫余等民族地方政權。

(5)吉林歷史擴展閱讀:

吉林地方風俗--東北大秧歌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陸』 吉林市的歷史

吉林市是東北著名的古城,已有三百多年建城史。

『柒』 吉林省有多少年歷史

★★吉林地名的由來
吉林是吉林烏拉的簡稱。吉林烏拉是我國滿族語言的譯音。據《吉林通志》記載:"吉林謂沿,烏拉謂江"吉林烏拉-意即沿江。除此外還有"小吳喇"之稱,這是為了區別於"大吳喇",即今永吉縣烏拉街。為了統一稱謂與寫法,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下令"通稱吉林"。從此,"吉林"成為法定稱謂。
由於吉林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木材,又深廣浩大的松花江,適合大船航行,為了鞏固東北邊防,反擊外族侵略,明清兩代都曾在此設立船廠,故吉林又有"船廠"之稱。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東巡到吉林時,曾賦詩數首,其中一為《松花江放船歌》詩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一句。(據《扈從東巡日錄》及《吉外記》)從此,吉林又有了"江城"的雅稱。
★★吉林歷史沿革
吉林歷史久遠,早在40000到70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沃土上勞動、生息和繁衍。
按時間順序 周為肅慎地,漢為挹婁、扶餘地,唐為渤海地,遼為上京、東京等道,金為上京、咸平等路,元屬遼陽行中書省,明為女真地,領於奴兒干都司,清初為吉林將軍轄區,清末民初為吉林省。
地理民族 除漢族外,還有三大族系,一為肅慎族後改為挹婁,勿吉,女真,滿族,主要居於東部;二為夫余族及分支高句麗,夫余居西北部,高句麗居南部;三為東胡族的烏桓,鮮卑,契丹,室韋(蒙古)等族, 主要居於西部地區。
公元1644年,清統一中國後,在全國設18個省,因東北是清朝的發祥地,故為滿族獨占的禁區,不設行省,而設盛京(後改為奉天)、吉林(滿語為沿江之意)、黑龍江三個轄區。當時吉林的區域為,東到日本海,南到圖們江、鴨綠江,北臨鄂霍次克海,西接黑龍江、哲里木盟。光緒年間,逐步增設吉林府、長春府、五常廳、雙城廳、伊通州,1907年(光緒33年)廢將制,改行省、設吉林巡撫,統管吉林全境。中華民國成立後,沿襲了清朝的行政區劃。全省分4道、37縣。政權體制亦幾經變化。1931年「九.一八」 事變後,東北淪陷,東北被肢解為19省,吉林省僅轄1市、1旗、17縣。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吉林省人民政府建立,轄1個專區,20個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1個專區、22個縣和1個工業 區。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乾安縣並設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 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 縣劃歸吉林省管轄。同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遷至長春市。1969年,將內榮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1縣1旗劃歸吉林省,1979年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一、涉及吉林的幾個重要事件
明清兩代為開拓東北邊疆,鞏固邊防,抵禦外國侵略,先後在今天吉林城設廠造船。明代的船廠在今吉林市豐滿區阿什哈達摩崖石刻附近;清代的船廠在今吉林市船營區臨江門大橋以西附近。
明初造船 明朝為了經營東北邊疆地區,適應招撫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廣設衛所,於永樂七年(1409)設奴兒干都司,治所在黑龍江下游的特林(今在俄境,稱蒂爾),並委派內官亦失哈率領龐大的船隊,滿載穀米、衣物及賞齎物資,曾9次前往奴兒乾地區進行宣撫,每次用船25~50艘,載員1000~2000人。為了營造大批船隻,選址於今吉林市南郊松花江畔阿什哈達地方設造船廠。江右岸陡壁上的兩處摩崖文字至今猶存,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司都指揮使劉清,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此,洪熙元年領軍至此,宣德七年領軍至此。
建立烏拉王國 明嘉靖四十年(1561)海西女真烏拉部七世祖布顏(始祖為納齊布錄)以武力收復烏拉諸部,在今吉林市城北35公里的烏拉古城建國稱王,國號烏拉。強盛時期所控地域相當遼闊,葉赫以東、圖們江以西均在轄內。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大軍親征,滅其國。

『捌』 吉林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吉林歷史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省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1萬年前出現的「壽山仙人洞」、「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省古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
舜、禹至夏商周時代,吉林省境內的古代民族就開始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隸屬性質的貢納關系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形成了肅慎、濊貊、東胡、山戎、夫余等各民族地方政權。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進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
前37~668年,高句麗活躍於吉林省,曾定都於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央政權時戰時和,最後為唐朝和新羅聯軍所滅,設置安東都護府。 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
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713年受唐玄宗冊封始號渤海國,統治了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後曾定都和龍和琿春,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
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 貞祐三年(1215)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隸屬於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順治十年(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1740年(乾隆五年)頒布了「流民歸還令」,對山海關以東地區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
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 吉林將軍轄區大體包括松花江、綏芬河、牡丹江、圖們江流域,西起開原威遠堡邊門,東至烏蘇里江兩岸和庫頁島在內的沿江及海中諸島,北起外興安嶺至日本海及黑龍江下游,南至長白山區。
1800年,增設長春廳,為長春建制之始。1803年(嘉慶八年),清政府廢止禁令。
1860年,中俄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原屬吉林省的沿海地區被割讓給俄國,吉林變成了內陸省。
1878年(光緒四年)吉林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
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設吉林巡撫(吉林省第一任巡撫為顧肇熙),省會設於吉林市。光緒帝嘗試通過政治改革挽回清朝內憂外患的局面,他首先發布諭旨:裁撤東北三將軍,設立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
1908年,吉林省組成巡撫衙門,吉林將軍、吉林分巡道隨之廢除,吉林巡撫成為吉林省最高民政長官,並兼理旗務。同年,吉林省仿照關內行省之例,先後在省下置四路分巡兵備道。
1912年吉林省作為南京臨時政府的22行省之一,區劃沿清舊制不變。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下詔退位,268年的清朝統治與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4月15日,袁世凱下令各省督撫均改稱都督。陳昭常任吉林省都督。
1926年:中共北滿地委在吉林省建立長春支部。
1930年:於和龍縣葯水洞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邊界狀況是:西界奉天,北界黑龍江,南至圖們江外韓國,東界蘇聯。
二十世紀初,東北成為俄、日帝國主義進行殖民擴張的角逐之地。在五四運動的推動和後來五卅運動的影響下,吉林大地不斷掀起反帝愛國斗爭風潮。民族工商業有所發展,出現了更多具有近代規模的城市。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吉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9月19日,日軍佔領長春、四平等地。21日,吉林城淪陷。吉林省代主席、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降日。11月12日,吉林省抗日政府在賓縣成立,誠允任代理主席。
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正式建立,以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定都「新京」(今長春)。1934年,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
1932~1945年期間,吉林省為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場,這一時期有楊靖宇、魏拯民、王德泰、王德林等抗日英雄。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蘇軍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吉林光復。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在長春成立吉合區黨委。同時成立吉合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周保中。轄區包括吉林、合江以及松江之珠河以東地區。這是吉林省建立的第一個省級人民政權。11月10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撤銷吉合區黨政軍機構,成立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員會。12月27~30日,在永吉縣岔路河鎮召開吉林省人民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55人,列席代表9人。周保中任中共吉林省政府主席。
吉林省政府成立時,省屬市縣已由1945年11月10日中共吉林省工委成立時轄屬的3市23縣,調整為轄長春、吉林2市和長春、榆樹、德惠、九台、通陽、永吉、蛟河、舒蘭、磐石、樺甸、敦化、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16縣,至1946年5月下旬部分市、縣被國民黨軍佔領之前,均已成立了市、縣政府,轄區人口650餘萬人。
1945年11月25日,中共永吉地委徵得駐吉蘇軍同意,成立吉林市民主政府,至1946年5月28日隨軍撤出,吉林市被國民黨軍隊佔領。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維持會」。後把東北劃成9省,吉林省領長春、吉林2市和永吉、榆樹等18縣1旗。
1946年5月,共產黨軍隊從吉林市撤出,國民黨在此成立了吉林省政府。同時中共發起了四次「四平戰役」。
1946年11月,在吉林東南部發起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成功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
1948年3月9日,中共佔領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遷至吉林市。
1948年10月19日,駐長春國民黨守軍起義投誠,長春解放。自此吉林省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1日,長春市政府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屬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屬,東北劃分為6省。
新中國建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2個專區、1旗、22個縣和1個工業特區。
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原屬吉林的乾安縣共同組建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原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劃歸吉林省管轄。東北6省改為4省,吉林省與黑龍江省、遼寧省以兩省新劃歸吉林省的市、縣界線為省界,與朝鮮、蘇聯國界仍舊。
1954年9月27日,長春直轄市改為省轄,省會遷往長春。
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1縣1旗劃歸吉林省,1979年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從此,吉林省行政區劃延續至今。
2016年2月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長春新區的批復》(國函〔2016〕31號)同意設立長春新區。長春新區范圍包括長春市朝陽區、寬城區、二道區、九台區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約499平方公里。

『玖』 吉林省的歷史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採集業,但滿、蒙古、朝鮮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於東部山區。宋代時又建金國(女真)。明以後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採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海國,勢力達於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布了"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築有柳條邊牆。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採集。嘉慶八年(1803)廢止禁令,光緒四年(1878)吉林又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清初,自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為吉林省設制之始。其所轄范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會設在吉林,轄區跨今吉、黑兩省大部分地區,下設吉長、濱江(哈爾濱)、依蘭(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20世紀初始建鐵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吉長、四洮、吉敦、天圖、沈吉等線,日偽時期又修通了長圖、長白、 牡圖、拉濱、 白阿、梅輯、鴨臨等線。這些鐵路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官馬驛站交通系統和區域聯系方向,哈爾濱及其所聯系的地區也由吉林省析出。從而加強了長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拾』 關於吉林的歷史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漢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採集業,但滿族、蒙古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於東部山區。宋代時又建金國(女真)。明以後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採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海國,勢力達於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布了"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築有柳條邊牆。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採集。嘉慶八年(1803)廢止禁令,光緒四年(1878)吉林又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清初,自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為吉林省設制之始。其所轄范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會設在吉林,轄區跨今吉、黑兩省大部分地區,下設吉長、濱江(哈爾濱)、依蘭(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20世紀初始建鐵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吉長、四洮、吉敦、天圖、沈吉等線,日偽時期又修通了長圖、長白、 牡圖、拉濱、 白阿、梅輯、鴨臨等線。這些鐵路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官馬驛站交通系統和區域聯系方向,哈爾濱及其所聯系的地區也由吉林省析出。從而加強了長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熱點內容
做愛的教學 發布:2025-05-21 03:39:29 瀏覽:183
傑肽生物 發布:2025-05-21 03:31:26 瀏覽:234
風暴教學 發布:2025-05-21 01:54:07 瀏覽:649
一年級語文上冊二單元試卷 發布:2025-05-20 23:20:20 瀏覽:349
初二數學期末考試 發布:2025-05-20 22:00:40 瀏覽:127
裸體校園 發布:2025-05-20 21:56:21 瀏覽:950
廣州英語四級 發布:2025-05-20 21:53:57 瀏覽:970
三年級下冊語文日記 發布:2025-05-20 20:31:44 瀏覽:233
生物雲計算 發布:2025-05-20 19:54:23 瀏覽:368
鬼畫符怎麼畫 發布:2025-05-20 19:49:34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