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清遠歷史

清遠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5:42:29

『壹』 清遠有什麼歷史古跡

金雞岩(金芝岩)

位於清遠市區東北五公里處,是古代拱衛清遠城的重要關隘,更是通往清東飛來峽的交通要道。登臨山頂,可俯瞰全城美景。
金芝岩仙洞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歷代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諸多詩文和題刻,如有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著名外交家、詩人方信孺;明朝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翰林院編修黃佐;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學者屈大均,清朝的廣州知府孫繩祖,著名書畫家、翰林院編修關槐,廣東巡撫、兩廣總督阮元,翰林院編修史譜,南海舉人、書法家熊景星等。

有葛洪煉丹處


飛來寺
清遠市城北23公里。為南朝梁武帝時僧人貞俊、瑞靄創建。初名正德寺,唐稱禪居寺、廣陵寺,廣慶寺。南宋理宗賜額「廣慶禪寺」、「峽山飛來廣慶禪寺」等。雄踞峽山北岸,依山臨水,山門正對峽江。跨進山門,大雄寶殿前有廣東僅得數棵的玉堂春,春天滿樹白花,香氣四溢。唐代傳奇小說中的《袁氏傳》,即以此寺為背景。寺後尚有飛泉亭等勝跡。附近還有飛來峽。
飛霞洞
在飛來峽中段飛來寺沿江北上4公里。過錦霞洞石牌坊,踏石階,入峽山一路去飛霞洞,一路去藏霞洞。飛霞洞建於1911年,為儒、釋、道三教合一洞府,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洞中有仙觀,規模龐大。仙觀四周還有養性樓、天台大樓、波羅密室等建築,窗明幾凈,清幽靜雅,故有仙廟之稱。藏霞洞有藏霞觀、報本祠、養真廬等建築。

觀音山王山寺

在佛岡縣英佛公路8公里處、海拔1288米。始建於唐代。但現在的建築都是後來造的。

『貳』 清遠是一座歷史名城

一、政治概況:清遠市現轄清新縣、佛岡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陽山縣和清城區等5縣1區,並代管英德市(廣東面積最大的縣級市)、連州市兩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19152.89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10, 總人口403萬人,是廣東省21個地級市之中面積最大的和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
二、歷史概況:在距今十萬年前,清遠市就已有人類活動。我市人文歷史深厚,自古便有張九齡、蘇東坡、楊萬里、韓愈、海瑞等許多的歷史名人都在這里留下鴻蹤和傳世力作,與清遠的秀麗河山交相輝映,引起歷代清遠人民的共鳴和自豪感。
1.建制年份: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清城區的前身清遠縣,是歷史悠久的縣份,建制於秦朝(公元前221年),開縣至今已經2229年。
2.名字由來: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
3.成立時間:清遠於1988年1月7號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1988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三、地理概況:
1.氣候特點:我市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是廣東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2.地形特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形的多樣性地貌。
3.地理位置:全境位於東經111 °55'--113°55'、北緯23°31'--25°12'之間,即是位於廣東省的西北部、北江中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帶上。
4.區位優勢:清遠——珠三角的後花園,她南連廣州、佛山,北接湖南、廣西,東及東北和韶關市交界,西及西南與肇慶市為鄰,乃「三省通衢」之地;是廣東省重要的商品糧、用材林、反季節以及蔬菜生產基地,也是全國三大陶瓷原料產地之一。

『叄』 清遠的歷史沿革和歷史名人

清遠歷史沿革

發布: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局) 發布時間:2009-11-09

在距今十萬年前,本域(即今清遠市域。下同)就已有人類活動。《禹貢》劃本域分屬荊、揚二州,春秋為百越地,戰國屬楚。但楚國尚未在本域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其時在今陽山境有陽禺小國,是嶺南原始部落聯盟發展的產物。

[秦漢時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國為36郡,本域今之連州市和連南、連山縣,以及陽山縣之北部屬長沙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百越,在嶺南設立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本域今之清城區和清新、英德、佛岡縣以及陽山縣的南部屬南海郡。

秦亡之際,秦將趙佗在嶺南立南越國。本域以秦陽山關為界,關南屬南越國南海郡;關之北(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屬長沙郡之地),漢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置桂陽縣,屬漢長沙國桂陽郡。桂陽縣是本域建置最早的縣份。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在本域新置中宿、陽山、含洭、湞陽4縣,劃陽山、含洭、湞陽三縣與桂陽縣並屬桂陽郡,統於荊州剌史部;中宿縣屬交趾剌史部之南海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時本域全境屬吳。黃武五年(226年)析交州東部置廣州,中宿縣隨南海郡屬之。甘露元年(265年)析桂陽、南海二郡置始興郡,本域全境即中宿、桂陽、陽山、含洭、湞陽五縣屬之,統於荊州。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始興郡改屬廣州。懷帝永嘉元年(307年)析荊、廣二州置湘州,本域五縣隨始興郡屬之。

南朝齊析桂陽縣置希平縣(治在今連山縣北部),又置齊樂郡於希平縣,屬廣州。梁天鑒六年(507年),分湘、廣二州置衡州(治在含洭);析始興郡置清遠郡(治在今清遠市區)、陽山郡(治在含洭)、梁樂郡(治在今陽山縣南部);分桂陽縣置廣惠縣(今連山縣地,一作廣德縣)。清遠郡轄中宿、廉平、恩洽、浮護、威正五縣(五縣均為漢以來之中宿縣析置)。陽山郡轄含洭、陽山、桂陽、廣惠4縣。梁樂郡轄梁樂(今陽山縣南部)、洊安二縣(洊安縣在今懷集縣西北,漢時地屬蒼梧郡封陽縣,南齊置洊安縣,仍屬蒼梧郡,此時來屬新郡)。清遠、陽山、梁樂三郡及其領縣統屬衡州。湞陽縣仍屬始興郡 ,亦統於衡州。 梁承聖二年(553年),在始興郡置東衡州(治曲江),湞陽縣隨郡屬之。梁承聖末年(555年),分湞陽東部置翁源縣,入屬清遠郡 。 陳天嘉間(560年——566年),清遠郡移治翁源,領翁源、中宿、廉平、恩洽、浮護、威正六縣,入廣州。同時,改治含洭的衡州作西衡州,領陽山郡 、梁樂郡和齊樂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入隋,地方行州、縣兩級制。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改東衡州為韶州,湞陽縣屬之。開皇十年,改西衡州為洭州 ,領含洭一縣;廢陽山、梁樂 、齊樂三郡,以三郡之熙平(同年以希平改)、陽山、梁樂、洊安、廣澤(隋初以廣惠改)、桂陽六縣置連州;廢清遠郡及所屬的中宿、廉平、恩洽、浮護、威正五縣,以郡及五縣地置清遠、政賓縣 ,與翁源縣同入廣州。

開皇十六年(596年),貞陽縣(南朝宋泰始三年以湞陽改)並入曲江縣。開皇十八年,梁樂縣易名宣樂縣。二十年(600年),廢洭州,含洭縣改屬廣州。仁壽元年(601年)廣州改置番州,清遠、政賓、含洭三縣屬之。同年,廣澤縣改名連山縣。

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置郡:連州改置熙平郡,桂陽、陽山、連山、宣樂、洊安、熙平六縣屬之;清遠、政賓、含洭三縣屬南海郡。大業十三年(617年),宣樂縣並入陽山縣。

唐改郡為州,武德四年(621年)撤熙平郡復置連州(治桂陽),省熙平縣入連山縣。連州領桂陽、陽山、連山三縣,屬江南西道。次年,在含洭復置洭州,領含洭 、貞陽(是年從曲江析置)、翁源三縣。又次年,省政賓縣入清遠縣,屬廣州。廣、洭二州統於嶺南道。貞觀元年(627年),復廢洭州;貞陽縣復名湞陽縣;含洭縣改名浛洭縣。湞、浛二縣與翁源縣改屬廣州。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本域共置六縣:屬廣州的有清遠、浛洭、湞陽三縣;屬連州的有桂陽、陽山、連山三縣。二州統於嶺南道。隋屬熙平郡的洊安縣(今地不在本域),此時也已改屬廣州。光化三年(900年),連州為馬楚所據,連州遂屬楚。

五代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劉 在廣州建南漢國,改廣州作興王府,本域清遠、浛洭 、湞陽3縣屬之。南漢乾亨四年(920年),置英州於湞陽,領湞陽一縣。乾和九年(951年),劉晟略定連州,連州及所領之桂陽、連山、陽山3縣改屬南漢。

[宋元明清時期] 宋初地方行道、州、縣三級制。淳化五年(994年)改道為路。政和元年(1111年)本境置有2州6縣:連州,領桂陽、連山、陽山3縣;英州,領浛洸(開寶四年以浛洭改)、真陽(乾興元年以湞陽改)2縣;清遠縣屬廣州。2州與廣州統屬廣南東路。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改連山縣為程山縣。慶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為英德府。

元行省、道、路(府、州)、縣4級。至元十三年(1276年)於程山縣置安撫司,領程山、陽山2縣。十五年復程山縣為連山縣。十七年(1280年)廢安撫司,置連州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散州,稱連州,治在連山。同年,升桂陽縣為散州,稱桂陽州,治在今連州,割連州之陽山縣來屬。於是,治於連山的連州僅領連山1縣。2州同屬江西行省湖南道,至順元年(1330年)改屬江西行省廣東道。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二十三年(1286年)降為英德州,領真陽、浛洸 、翁源三縣。延佑元年(1314年)廢真陽、浛洸2縣入英德州,州領翁源1縣。屬江西行省廣東道。有元一代,清遠縣屬廣東道廣州路,統於江西行省。

明地方行省(布政司)、府、縣三級制。 洪武二年(1369年),降英德州為英德縣;撤連州置連山縣;撤桂陽州置陽山縣;英德、連山、陽山3縣同屬韶州府。次年省陽山縣入連山縣;又次年改連山縣作陽山縣;與清遠縣同屬廣州府。英德縣仍屬韶州府。韶、廣二府統於廣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本域全境屬廣東布政司。十三年(1380年)析陽山縣復連山縣。十四年復設連州於桂陽,領陽山、連山2縣;屬廣州府。本域此1州4縣之建置及隸屬關系延續至明末。

清行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三級地方政制。雍正七年(1729年)升連州為直隸州,領連山、陽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析清遠、英德二地置佛岡直隸軍民廳(簡稱佛岡廳)。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升連山縣為綏瑤直隸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本域置有1 州2廳3縣:連州直隸州、連山直隸廳、佛岡直隸廳、清遠縣、英德縣和陽山縣。清遠縣屬廣州府;英德縣屬韶州府;陽山縣屬連州;州、廳直隸廣東行省。

[民國時期 ] 民國初地方行省、道、縣三級制。元年(1912年)廢州置縣:本域撤連州置連縣;撤連山綏瑤直隸廳復連山縣;民國3年撤佛岡廳置佛岡縣。於是本域有佛岡、清遠、英德、陽山、連山、連縣等6縣。佛岡、清遠二縣屬粵海道;後四縣屬嶺南道;統於廣東省。民國9年(1920年)撤去道一級,縣統於省。

民國25年(1936年),廣東省政府在全省分設9個行政督察區。本域全境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曲江)。

民國35年(1946年)置連南縣。於是本域共置7縣。

民國38年(1949年)4月,廣東省調整行政督察區劃。本域的英德、清遠、佛岡3縣屬第三專署督察區(署英德);連縣、連南、連山、陽山4縣屬第五專署督察區(署連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至12月,本域各地相繼解放,成立英德、佛岡、清遠、連縣、連山和陽山等6個縣人民政府。1950年5月,連南縣也成立人民政府。7縣由設在韶關的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旋改稱北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6年改置韶關專員公署)管轄。隸於廣東省人民政府。

1953年1月,連南、連山兩縣合並置連南瑤族自治區(縣級)。次年2月復連山縣。1955年6月,連南瑤族自治區更名為連南瑤族自治縣。1958年「公社化」運動撤小縣並大縣:佛岡縣並入廣州市從化縣;連縣、連南、連山、陽山4縣並置連陽各族自治縣。1960年復陽山縣,連陽各族自治縣改稱連州各族自治縣。1961年10月,廣州市復置佛岡縣。同年,撤連州各族自治縣置連縣、連南瑤族僮族自治縣(含原連山縣)。1962年9月,析連南縣置連山僮族瑤族自治縣(1965年改「僮族」為「壯族」)和連南瑤族自治縣。1963年7月,佛岡縣改屬韶關專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本域各縣分別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取代當地的中共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隸於韶關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3月,在韶關改置韶關地區行政公署。本域清遠、英德、佛岡、連縣、連山、連南和陽山7縣屬之。

1983年6月,劃清遠、佛岡2縣入廣州市;同時,撤韶關地區行政公署,升韶關市為地級市,下轄12縣,本域英德、連縣、連南、連山、陽山5縣屬之。

1988年2月28日,清遠撤縣建市。下轄由清遠縣析置的清城、清郊兩區和佛岡縣、英德縣、連縣、陽山縣、連南瑤族自治縣及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1992年6月,改清郊區為清新縣。

1988年,廣東省英紅華僑茶場下放給清遠市領導,1994年升英紅華僑茶場為英紅綜合經濟區(縣級),1999年3月更名為清遠市英紅華僑管理區。2002年11月,撤英紅區置英紅鎮,劃屬英德市。

1994年4月,撤連縣、英德縣,分置縣級的連州市和英德市。

1995年9月,為配合飛來峽水利工程建設、安置庫區移民,劃英德市黎溪、連江口、水邊3鎮及清新縣的昇平鎮設立飛來峽管理區(縣級)。2001年10月工程及移民工作完滿結束,撤銷飛來峽管理區,4鎮回歸英德市、清新縣。

2006年,清遠市下轄8個縣級行政區:清城區、連州市、英德市、清新縣、佛岡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和連南瑤族自治縣。

鍾偉文(清遠歷史名人) 韓 愈(清遠歷史名人) 馮 光(清遠歷史名人) 黃渠成(清遠歷史名人) 宋 華(清遠歷史名人) 馮達飛(清遠歷史名人) 馮達飛(清遠歷史名人) 馮達飛(清遠歷史名人) 黃 損(清遠歷史名人) 熊真沛(清遠歷史名人) 林名勛(清遠歷史名人) 劉裕光(清遠歷史名人) 鄔 強(清遠歷史名人) 莫 維(清遠歷史名人) 賴松柏(清遠歷史名人) 朱汝珍(清遠歷史名人)

另有一份已經發送到你的郵箱里了

『肆』 有誰知道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的歷史

歷史文化
史書記載,南嶺以南廣闊地區直至春秋、戰國時期,一直處於原始社會階段,所以沒有君王。根據《根據呂氏有時秋·恃君覽》敘述:「楊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余靡之地。縛婁陽禺、驩兜之國,多無國君。」現代中國著名古地理專家顧頡剛先生、譚其驤先生論證,《呂氏春秋》所說「陽禺」,註明「陽山」地區。這是正史最早論及陽山的文字記載。 秦始皇統一中國,在嶺南設置三郡:南海、桂林、象郡。為了加緊對這一地區管轄,設置「陽山關」,這是古地名「陽山」由來。 《前漢書》九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武帝)「元鼎五年秋季,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湟水……南粵以平,」漢武帝元鼎五年,即公元前面112年,「湟水」即今連江上游,後人為了紀念伏波將軍嘗德駐軍的地方為「將軍山」,陽山地區第一座名山由此而得名。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統一嶺南,設置陽山縣。從此開始歷代一直置縣,綿延二千一百多年。 《前漢書》二八上,《地理志》記載:「桂陽郡(高帝置,莽日南平,屬荊州。)」「縣十一。郴、臨武、便、南平、耒陽、桂陽、陽山、曲江、陰山。」正史地理志關於陽山縣記載。從此開始。西漢、東漢以來,陽山縣一直屬於古荊州管轄,不屬於南海郡管轄。 隋代置熙平郡武德四年(公元首621年)置連州,天寶之年改為連山郡,乾元之年復為連州。根據《隋書》、《舊唐書》、《地理志》記載:「連州連山郡,本熙平郡,(唐)天寶更名」,「縣三。桂陽、陽山、連山。」陽山縣舊屬管轄從隋代開始,屬熙平郡、唐武德置連州,唐天寶之年改為連山郡,唐乾元之年復為連州,有唐一代,陽山縣一直屬連州管轄。以後歷代延續,一直至清代。 陽山設縣以後,縣城史書記載甚詳。《舊唐書》四十、《地理志》三、「江南道」七。「陽山 漢縣屬桂陽郡。」隋「屬連州。神龍之年(唐中宗年號,公元705年。)移於洭水之北,今縣理是也。一名湟水。」唐中宗神龍之年以前,陽山縣城在「洭水」南,公元705年以後,陽山縣城一直在「洭水」北,陽山縣政府所在地一直在城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 唐代貞元年間,韓愈任陽山令。辦公閑遐之時常和學生區冊、區弘一起,在縣東三門灘下吟詩作賦,垂釣江邊。韓愈作於陽山的文章《送區冊序》記載甚詳。韓愈離任,北宋開始,韓公在陽山古跡揚名於世,連州刺史林概慕名訪查,為韓公讀書釣魚兩台作牌記。之後,陽山縣令明朝時為紀念韓愈常與友人在此坐磯垂釣建亭,並於磯石上題名刻字。亭為四柱四角,金黃琉璃瓦,並不見出眾,但它是建在一塊高約2.5米,長4.5米、寬1米的石台之上,頓時氣勢倍增,別具特色。明代隆慶年間,於亭後建韓文祠,在亭左臨塔溪岸邊建韓山書院。 歷代陽山古跡名勝,韓公釣魚台必在其中,俗稱「釣磯清風」。國家編定旅遊名勝大詞典有專門詞條介紹。韓公釣魚台,是陽山縣入選國家編定大詞典專有詞條之一。
參考:網路

『伍』 清遠樓的歷史變遷

清遠樓位於古城宣化正中,是張家口眾多文物古跡中的佼佼者。清遠樓,又名鍾樓,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頂的高大建築。樓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與昌平、北與廣靈、東與安定、西與大新四門通衡。與城內鎮朔樓、拱極樓成一軸線。券洞內500年前的鐵輪車轍明顯可見。樓外觀3層,內實層,通高25米,樓閣高17米,為3開間,6塔椽,前後明間出抱廈,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為綠色琉璃瓦頂,腰搪、下搪為布瓦頂。梁架斗拱精巧秀麗,循角飛翹,生氣盎然。

樓上層搪下,懸掛願額4塊,南曰清遠樓,北曰聲通天穎,東曰聳峙嚴疆,西曰震靖邊氛。樓內懸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鍾一口。該樓造型別致,結構精巧嚴謹。可與武漢黃鶴樓媚美,在國內同屬罕見,索有第二黃鶴樓之稱。該樓建築獨具一格,為我國古代精美藝術建築之一。
明朱元障第19子曾在清遠樓西側建谷王府,屯兵萬全,以御夕夷。
1744年清乾隆皇帝北巡路過宣府,撥白銀10萬兩重修清遠樓。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宣化,義和團首領大阿吾曾在清遠樓鳴鍾聚義,率眾設伏於城北煙筒山處,痛擊聯軍賊寇,殺死德軍指揮官約克上校。
清遠樓歷盡滄桑,「文革」期間遭受嚴重破壞。
1986年文化部主持對清遠樓進行了全面修復。修復後的清遠樓碧瓦青磚,金龍玉獸傲首長空飛檐翹角宏宇軒昂,廊柱斗拱披紅掛翠,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古鍾高懸,風鈴叮當,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
1988年,清遠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券洞內500年前的交織著的兩道鐵輪車轍清晰可見,可想當年車轔轔、馬蕭蕭,鞭聲盈耳、市景繁茂之景象。宣化清遠樓就像是一位歷史老人,從誕生,500多年的風雨滄桑,都珍藏在它的記憶里。1988年,清遠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清遠樓遙相呼應的宣化鎮朔樓,建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為重檐九脊歇山頂的高大建築,兩層通高15米,十分雄偉壯觀,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以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而得名。是宣府軍事沖要之地的標志。乾隆皇帝於乾隆十年巡幸口外木蘭,自多倫諾爾回鑾駐蹕宣化府,並御筆親書「神京屏翰」四個大字,由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於鎮朔樓上,成為對宣化府重要地位最貼切的評價。樓內原有大鼓一面,故又俗稱鼓樓。

清遠樓、鎮朔樓所在的宣化城,歷史悠久,北魏拓跋嗣永興五年(413年)始築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谷王朱穗拓展城廓,明正統年間建築磚牆。宣化古城周長20里,比明代重建的西安城垣還要大一些。清遠樓歷盡滄桑,1986年文化部撥款39萬元,對清遠樓進行了全面修復,修復後的清遠樓碧瓦青磚晶瑩剔透,金龍玉獸傲首長空,飛搪翹角宏宇軒昂,廊柱斗拱被紅掛翠,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古鍾高懸,風鈴叮當,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樂在景區清遠樓和鎮朔樓,都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區城內正中鼓樓北街。清遠樓在街之北端,鎮朔樓在街之南端,兩樓南北對峙,相距僅200米,各具英姿,給宣化這座古城平添了許多情趣。
清遠樓,屬明代中期建築,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成於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它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的高大建築。樓外觀三層,內實二層,通高25米。樓建在高8米、東西長28米、南北長26米的磚砌高台上,高台下有十字形拱券門洞,為宣化城的「昌平」、「廣靈」、「安定」、「泰新」四門通衢。
樓體平面布局為亞字形。樓體四面皆出抱廈,周圍有游廊,深架斗拱精巧秀麗,檐角飛翹,翼如鳥飛,生氣盎然,俏麗異常。樓頂四面層檐下,每面懸掛匾額一塊:南曰「清遠樓」,北曰「聲通天籟」,東曰「聳峙嚴疆」,西曰「震靖邊氛」。除南面匾額外,均為清乾隆朝議大夫、工科給事中吳煒所題。
樓內懸有明代嘉靖都御史郭登庸所鑄銅鍾一口,名曰「宣府鎮城鍾」。鍾高2.5米,口徑1.7米,重約萬余斤,用四根通天柱架於樓體上層中央。擊打該鍾,聲音清脆宏亮,悠揚動聽,可遠傳40餘華里,樓頂北面檐下懸掛的「聲通天籟」匾額,就是對鍾聲很好的形容。因為這鍾的緣故,所以清遠樓俗稱鍾樓。被評為中國公認最佳明星啤酒、「河北五大名飲」之一的宣化鍾樓牌啤酒,其品牌就是以此鍾樓命名的。
清遠樓建築獨特,造型精美,別具一格,全國罕見。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物,是中國高超的古代建築藝術佳作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搶救這一罕見的古代建築,1986年國家文物局撥巨款進行了全面修復,使這一文物古跡恢復了青春。

『陸』 清遠市偉誠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的歷史是從哪起源的

他們的歷史比較久了,從1993年創建的清遠市偉誠塑料製品廠,演變發展後在2015年成立了清遠市偉誠塑料製品有限公司

『柒』 廣東省清遠市連州歷史

http://ke..com/view/150476.htm#2
連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西漢初(公元前183年)立縣,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建州,稱連州。連州2000多年前便有歷史記載,許多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唐代文學家韓愈,詩人劉禹錫,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南宋宰相張浚、學者張式,明代詩人屈大均,清代學者翁方綱等文人雅士、墨客騷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詩文、墨跡和碑記。連州又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漢代伏波將軍路博德、南宋著名將領岳飛以及唐朝黃巢都在連州駐守過。當年鄧小平、張雲逸曾率領紅七軍轉戰連州,留下一段佳話。連州還是唐朝宰相劉瞻、晚唐詩人孟賓於和抗日名將馮達飛的故鄉。

『捌』 清遠有多少年歷史

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後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
??
??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
??
??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轄中宿、威正、平、恩洽、浮護五縣。還置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廣德(後改稱廣澤、連山)等縣。在含匡設衡州,領陽山郡。
??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等縣,置清遠縣、政賓縣(今清新縣濱江一帶),仍屬於南海郡。同時,廢陽山郡改置連州,把衡州改名為匡州。二十年(600年),廢匡州,其屬縣改隸廣州府。
??
??唐武德六年(623年),政賓縣並入清遠縣,屬廣州府。天寶元年(742年),連州改置連山郡。
??
??五代南漢乾享五年(921年),於湞陽縣設英州。
??
??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改置真陽郡,含匡、湞陽先後改名為含光縣、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
??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英德府改為英德路總管府,不久又降為州,並含光、真陽縣。慶元元年(1195年),真陽郡升為英德府。
??
??明洪武二年(1396年),英德州改置英德縣,屬韶州府。十四年,連州和陽山、連山二縣改屬廣州府。
??
??清雍正五年(1727年),連州為廣東省直隸州,領陽山、連山二縣。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清遠、英德兩縣劃地設廣東布政司佛岡軍民廳(相當於縣級建制)。
??
??民國元年(1912年)連州改稱連縣。民國3年,佛岡改廳為縣。抗日戰爭期間,廣東省政府北遷連縣,清遠各縣均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駐連縣)管轄。民國35年,由連山、連縣、陽山三縣劃地,新置連南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佛岡縣曾先後歸屬韶關、廣州、佛山管轄外,各縣先後由北江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管轄。1953年,連南與連山合並為連南瑤族自治(後改為縣)。1958年,連縣、連南、連山、陽山四縣合並,稱連陽各族自治縣。同年,佛岡、從化兩縣合並,稱從化縣。1960年恢復陽山縣。1961年恢復佛岡縣,屬廣州市轄。1961年,恢復連縣、連南瑤族自治縣。1962年,成立連山壯族瑤族縣。1963年,佛岡縣由廣州市劃為韶關地區管轄。1983年7月,韶關地市合並,將清遠、佛岡兩縣劃歸為廣州市,其餘各縣屬韶關市管轄。
??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1992年清郊區改為清新縣),並劃廣州市市屬的佛岡縣和韶關市屬的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縣為清遠市所屬(英德、連縣1994年改為縣級市)。
??

『玖』 歷史上的清遠名人及歷史

清遠名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號聘三,又號隘園,清遠人,清末民初法學家。光緒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老一輩的清遠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憶清遠歷史時,總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來,朱汝珍本來應該是清代末科的狀元,但是由於姓名和籍貫的緣故而與狀元無緣——
按照慣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閱評完所有考生的試卷後,從參加殿試的273名考生的試卷中挑選出10份,並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呈送給慈禧太後「欽定」。慈禧太後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見該卷雖然文詞暢順華麗,但字體卻為粗筆楷書,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體,故看後不禁連連搖頭。當她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時,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厭惡之感: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不禁讓這位老佛爺想起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人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與「誅」同音。珍妃支持光緒皇帝變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這三個字一下就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於是她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狀元之門對他關閉了。相反,慈禧覺得劉春霖這個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貴州人,便將他提升為狀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據史料記載,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發奮讀書,曾以縣試冠軍入讀清遠縣學,22歲時又憑優異成績考入廣雅書院,取列廣州府闈第一。27歲考取拔貢,以朝考一等欽點七品小京官,簽分刑部江蘇司行走,開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後,授翰林院編修。他不同於清朝的遺老,安於現狀,抱殘守缺,而是能跟時代步伐前進,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1906年,他決心赴日本東京政法大學深造,回國後任京師法律學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試貴州省主考。1930年南歸,受聘為香港大學教習;1933年任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兼附中校長。
朱汝珍不僅是一個科舉生,他還是一個抗日愛國者。抗日戰爭爆發時,朱汝珍早已是68歲的老人家,他由於受愛國思想驅使,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他在香港主持清遠公會,組織募捐、義演為抗戰籌款。香港淪陷後,他不懼日本人和漢奸的威逼利誘,拒絕與日本人合作。這期間,年事已高的朱汝珍還發動組織歸鄉指導委員會,極力幫助因戰亂流離失所的難民疏散回鄉。抗戰期間,有3萬多清遠人在香港謀生。他們大都是從鄉間逃荒走難流落到香港的農民。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平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紛紛離港返回內地謀生,一些有實力的社會社團也積極協助鄉人回鄉。當時在香港的清遠人,要回鄉又缺路費,許多人只好流落街頭乞食,病倒街頭。朱汝珍主持的清遠公會想方設法幫助難民回鄉。1942年,同鄉會要組織3萬多清遠難民疏散回鄉,但由於這時日本人已有所察覺,將公會的賬號凍結了,一時籌措不到經費,難民的處境異常艱難。後來幸經朱汝珍斡旋,同鄉會才解決了全部疏散經費。1942年2月、3月間,第一批幾百名難民從九龍步行經過深圳到達東莞虎門乘船返回廣州,再坐車回清遠。到三月底,最後一批難民也順利啟程了。三萬清遠難民得救了!
我還了解到,朱汝珍寫得一手好詩文,又擅長書法藝術,行書疏淡和平,嫻靜爽利,有晉唐遺風。他知道劉春霖、商衍鎏、張啟後也有書畫作品,便將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為「四屏」,成為當時極享盛名的書畫作品。朱汝珍著作頗多,主要有《詞林輯略》、《詞林姓氏韻編》、《清遠縣志》、《陽山縣志》等。在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大禾崗學發公祠里還保留著多副由朱汝珍所撰並書的石刻對聯。
家鄉出了這樣一個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遠人的驕傲!
清遠市博物館記載著朱汝珍的史實

熱點內容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