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索
1. 自然探索科學探索歷史探索這本書好嗎
這是一本獻給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讀者的網路全書,將為其奉上一場知識的盛宴。
1、在自然探索部分,將一起去探索各種自然現象背後的奧秘,進入奧妙無窮的生命世界,了解許多從別處看不到的知識和「內幕」,並開始一段非同尋常的地球生命之旅。
2、在科學探索部分,將去了解當今主要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核心概念、主要成就、最新應用和未解之謎等,一步步進入神秘而有趣的科學王國。
3、在歷史探索部分,將去了解世界各地多元化的代表性文明,體驗從古至今人類永無止境的旅行探險,探究醫生的職業演變和人類對疾病的認知和攻克,以及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戰爭所造成的和戰爭策略的變化。
2. 海底探索的歷史是什麼
在120年前,人們堅信深海中不可能有生物存在。但是大英帝國戰斗艦「挑戰者」號在環游世界(1872~1876)的過程中卻發現海中的環境比地面要穩定得多,在任何的深度都有生物存在。
但是深海沒有陽光,沒有植物,食物也極有限,在一定面積內不能生存太多的生物。
龍宮的傳說、亞歷山大國王潛水的傳說都說明探索海底是人類自古就有的夢想。
第一個實現這個夢想的人是美國人威廉·比布。他在1930年乘坐嵌有觀察孔的鐵球靠鐵鏈沉入900米深的海底,留下了珍貴的觀測資料。
探索海底的方法的演變
可以自由航行的載人潛水艇則由瑞士的奧吉斯特·皮卡爾教授設計製造。以汽油作為浮力物體的潛水艇從早期的「阿爾吉美得斯」號發展到「德利愛斯泰」號,並於1960年成功潛航至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的10,900米深處。
自那以後世界各地建造了大量的潛水艇。其中作為高性能科研用潛水艇的代表有:美國的「阿爾兵」號和「西克里弗」號,法國的「希亞拿」號和「諾起爾」號,日本的「深海2000」和「深海6500」。
像這樣,現在的人類科技使得人可以直接進入超過6,000米深的海底。現在人們可以直接探索的海底世界已達97%以上。
現在已經開發並製造出無人駕駛的高科技智能潛水艇,可以在危險的地方長時間地進行探測研究工作。
有人可能還記得世界上性能最高的日本「海光」號無人駕駛潛艇曾潛入馬里亞納海溝——具有挑戰性的海溝進行潛航調查。
在潛水艇之外,人們還利用拖網、挖泥機、攝影機來觀察大海。從圖像畫面來進行研究,最大的優點是可同時觀察地球的運動和環境與生物的相互作用。
3. 歷史:早期探索和反抗有哪些其歷史意義分別是什麼
1840年,成為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我們學好這段歷史,必須把握三條主線。
一、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1840年,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古老的、落後的中國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戰敗了,1842年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和英法俄又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尤其是沙俄掠奪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外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內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國又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又簽訂了《中法新約》,列強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1894年中國又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賠款達到兩億兩白銀,帝國主義強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然而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進一步控制中國,1900年八國聯軍又共同反動了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賠款本息超過10億兩白銀,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二、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盡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斗,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才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斗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裡,就在那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
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在中外矛盾加劇的19世紀末,終於引爆了中國人民的義和團運動,他們打擊的對象是外國勢力,到1900年發展到頂點,成千上萬的義和團團眾以血肉之軀和八國聯軍進行了英勇搏鬥,盡管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剿殺下失敗了,但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英勇斗爭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三、中國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弈欣為首,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督撫為首,盡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在洋務運動中,還出現了馮桂芬、鄭觀應、王韜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知識分子,為以後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創造了一些條件。甲午戰爭失敗後中華民族出現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維新派通過辦報刊、建學會、和頑固派論戰,傳播了維新思想,領導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人民的覺醒,盡管不足百日,以失敗告終,但在中國人民救國圖強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洪仁玕提出了《資政新篇》,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
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中國走資產階級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斗爭,終於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終於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在21世紀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4. 想要探索千年前的中國歷史的話一定要去哪一個地方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文化底蘊十分之深厚,可這歷史的開端到底是什麼,卻無從而知。不論是盤古開天闢地,還是女媧造人,都為這悠久歷史的開始,披上了充滿神話色彩的面紗。而作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中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所以,想要去追溯華夏文明的根源,伏羲廟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
在那裡,你可以仰望“人祖”朴實、憨厚、慈祥的面容,可以追思華夏民族遙遠輝煌的歷史,可以懷念人文始祖肇啟中華文明的豐功偉績,可以感受蘊含在歷史里不可估量的力量。如果想要探究中國文化的根源,想要去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那就不要再等待了,快去天水伏羲廟看看吧,那裡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期待!
5. 什麼是探索歷史
探索歷史就是尋找歷史遺留的謎團,揭示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意義和影響,探索人物的生平、信念、行為、生活等等各個方面
6.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
二戰後,美國和前蘇聯在德國的研究基礎上繼續從事火箭及其他航天技術的研究工作。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研製的各種類型導彈武器相繼問世,形成了導彈武器系統,同時也積累了研製運載火箭的經驗,建立了與之配套且初具規模的工業設施。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採用改裝的P-7洲際導彈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 人類要實現上天的願望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要有強大的運載工具,第二要有乘坐宇航員的先進的航天器,第三必須弄清高空環境和飛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並找到防護措施。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在這幾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載人航天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首先將載有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送入離地面181~327千米的空間軌道。尤里·加加林的航天飛行,實現了人類夢寐以求的飛天願望,開創了載人航天的新時代。
美國也緊隨其後,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Ⅱ號」登月艙在月球「靜海」區安全著陸,美國宇航員N·A·阿姆斯特朗和E·E·奧爾德林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幾千年的夢想,使嫦娥奔月的神話變成了現實,人類探索太空的成就達到了新的高峰。
自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後,在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已取得了飛速發展。從人造衛星的應用到星際探索,從月球探險到火星、土星勘探計劃再到彗星「深度撞擊」。截至2004年底,世界各國共進行了航天發射4000多次,把5500多個各類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仍在軌道上或宇宙中運行的航天器大約有1300多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研製成功了載人飛船、空間站、太空梭等三種不同的載人航天器,將500多人送入太空,有12人登上月球,並已開始建造永久性載人空間站。
7. 黑洞的探索歷史
1970年,美國的「自由」號人造衛星發現了與其他射線源不同的天鵝座X-1,位於天鵝座X-1上的是一個比太陽重30多倍的巨大藍色星球,該星球被一個重約10個太陽的看不見的物體牽引著。天文學家一致認為這個物體就是黑洞,它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黑洞。
1928年,薩拉瑪尼安·錢德拉塞卡到英國劍橋跟英國天文學家阿瑟·愛丁頓爵士(一位廣義相對論家)學習。錢德拉塞卡意識到,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排斥力有一個極限。恆星中的粒子的最大速度差被相對論限制為光速。這意味著,恆星變得足夠緊致之時,由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就會比引力的作用小。錢德拉塞卡計算出;一個大約為太陽質量一倍半的冷的恆星不能支持自身以抵抗自己的引力。(這質量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前蘇聯科學家列夫·達維多維奇·蘭道幾乎在同時也發現了類似的結論。
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比錢德拉塞卡極限小,它最後會停止收縮並終於變成一顆半徑為幾千英里和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百噸的「白矮星」。白矮星是它物質中電子之間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第一顆被觀察到的是繞著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轉動的那一顆。
蘭道指出,對於恆星還存在另一可能的終態。其極限質量大約也為太陽質量的一倍或二倍,但是其體積甚至比白矮星還小得多。這些恆星是由中子和質子之間,而不是電子之間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所以它們被叫做中子星。它們的半徑只有10英里左右,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億噸。在中子星被第一次預言時,並沒有任何方法去觀察它,很久以後它們才被觀察到。
另一方面,質量比錢德拉塞卡極限還大的恆星在耗盡其燃料時,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某種情形下,它們會爆炸或拋出足夠的物質,使自己的質量減少到極限之下,以避免災難性的引力坍縮,不管恆星有多大,這總會發生。愛丁頓拒絕相信錢德拉塞卡的結果。愛丁頓認為,一顆恆星不可能坍縮成一點。這是大多數科學家的觀點:愛因斯坦自己寫了一篇論文,宣布恆星的體積不會收縮為零。其他科學家,尤其是他以前的老師、恆星結構的主要權威——愛丁頓的敵意使錢德拉塞卡拋棄了這方面的工作,轉去研究諸如恆星團運動等其他天文學問題。然而,他獲得1983年諾貝爾獎,至少部分原因在於他早年所做的關於冷恆星的質量極限的工作。
錢德拉塞卡指出,不相容原理不能夠阻止質量大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發生坍縮。但是,根據廣義相對論,這樣的恆星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這個問題被一位年輕的美國人羅伯特·奧本海默於1939年首次解決。然而,他所獲得的結果表明,用當時的望遠鏡去觀察不會再有任何結果。以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干擾,奧本海默捲入到原子彈計劃中去。戰後,由於大部分科學家被吸引到原子和原子核尺度的物理中去,因而引力坍縮的問題被大部分人忘記了。
1967年,劍橋的一位研究生約瑟琳·貝爾發現了天空發射出無線電波的規則脈沖的物體,這對黑洞的存在的預言帶來了進一步的鼓舞。起初貝爾和她的導師安東尼·赫維許以為,他們可能和我們星系中的外星文明進行了接觸。在宣布他們發現的討論會上,他們將這四個最早發現的源稱為LGM1-4,LGM表示「小綠人」(「Little Green Man」)的意思。最終他們和所有其他人的結論是這些被稱為脈沖星的物體,事實上是旋轉的中子星,這些中子星由於在黑洞這個概念剛被提出的時候,共有兩種光理論:一種是牛頓贊成的光的微粒說;另一種是光的波動說。由於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認為是波,也可認為是粒子。在光的波動說中,不清楚光對引力如何響應。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組成的,人們可以預料,它們正如同炮彈、火箭和行星那樣受引力的影響。起先人們以為,光粒子無限快地運動,所以引力不可能使之慢下來,但是羅麥關於光速度有限的發現表明引力對之可有重要效應。
1783年,劍橋的學監約翰·米歇爾在這個假定的基礎上,在《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個質量足夠大並足夠緊致的恆星會有如此強大的引力場,以致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任何從恆星表面發出的光,還沒到達遠處即會被恆星的引力吸引回來。米歇爾暗示,可能存在大量這樣的恆星,雖然會由於從它們那裡發出的光不會到達我們這兒而使我們不能看到它們,但我們仍然可以感到它們的引力的吸引作用。這正是我們稱為黑洞的物體。
事實上,因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頓引力論中將光類似炮彈那樣處理不嚴謹。(從地面發射上天的炮彈由於引力而減速,最後停止上升並折回地面;然而,一個光子必須以不變的速度繼續向上,那麼牛頓引力對於光如何發生影響。)在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前,一直沒有關於引力如何影響光的協調的理論,之後這個理論對大質量恆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觀察一個恆星坍縮並形成黑洞時,因為在相對論中沒有絕對時間,所以每個觀測者都有自己的時間測量。由於恆星的引力場,在恆星上某人的時間將和在遠處某人的時間不同。假定在坍縮星表面有一無畏的航天員和恆星一起向內坍縮,按照他的表,每一秒鍾發一信號到一個繞著該恆星轉動的空間飛船上去。在他的表的某一時刻,譬如11點鍾,恆星剛好收縮到它的臨界半徑,此時引力場強到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逸出去,他的信號再也不能傳到空間飛船了。當11點到達時,他在空間飛船中的夥伴發現,航天員發來的一串信號的時間間隔越變越長。但是這個效應在10點59分59秒之前是非常微小的。在收到10點59分58秒和10點59分59秒發出的兩個信號之間,他們只需等待比一秒鍾稍長一點的時間,然而他們必須為11點發出的信號等待無限長的時間。按照航天員的手錶,光波是在10點59分59秒和11點之間由恆星表面發出;從空間飛船上看,那光波被散開到無限長的時間間隔里。在空間飛船上收到這一串光波的時間間隔變得越來越長,所以恆星來的光顯得越來越紅、越來越淡,最後,該恆星變得如此之朦朧,以至於從空間飛船上再也看不見它,所餘下的只是空間中的一個黑洞。然而,此恆星繼續以同樣的引力作用到空間飛船上,使飛船繼續繞著所形成的黑洞旋轉。
但是由於以下的問題,使得上述情景不是完全現實的。離開恆星越遠則引力越弱,所以作用在這位無畏的航天員腳上的引力總比作用到他頭上的大。在恆星還未收縮到臨界半徑而形成事件視界之前,這力的差就已經將航天員拉成義大利面條那樣,甚至將他撕裂!然而,在宇宙中存在質量大得多的天體,譬如星系的中心區域,它們遭受到引力坍縮而產生黑洞;一位在這樣的物體上面的航天員在黑洞形成之前不會被撕開。事實上,當他到達臨界半徑時,不會有任何異樣的感覺,甚至在通過永不回返的那一點時,都沒注意到。但是,隨著這區域繼續坍縮,只要在幾個鍾頭之內,作用到他頭上和腳上的引力之差會變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再將其撕裂。
羅傑·彭羅斯在1965年和1970年之間的研究指出,根據廣義相對論,在黑洞中必然存在無限大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的奇點。這和時間開端時的大爆炸相當類似,只不過它是一個坍縮物體和航天員的時間終點而已。在此奇點,科學定律和預言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然而,任何留在黑洞之外的觀察者,將不會受到可預見性失效的影響,因為從奇點出發的不管是光還是任何其他信號都不能到達。這令人驚奇的事實導致羅傑·彭羅斯提出了宇宙監督猜測,它可以被意譯為:「上帝憎惡裸奇點。」換言之,由引力坍縮所產生的奇點只能發生在像黑洞這樣的地方,在那兒它被事件視界體面地遮住而不被外界看見。嚴格地講,這是所謂弱的宇宙監督猜測:它使留在黑洞外面的觀察者不致受到發生在奇點處的可預見性失效的影響,但它對那位不幸落到黑洞里的可憐的航天員卻是愛莫能助。
廣義相對論相關
廣義相對論方程存在一些解,這些解使得我們的航天員可能看到裸奇點。他也許能避免撞到奇點上去,而穿過一個「蟲洞」來到宇宙的另一區域。看來這給空間——時間內的旅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不幸的是,所有這些解似乎都是非常不穩定的;最小的干擾,譬如一個航天員的存在就會使之改變,以至於他還沒能看到此奇點,就撞上去而結束了他的時間。換言之,奇點總是發生在他的將來,而從不會在過去。強的宇宙監督猜測是說,在一個現實的解里,奇點總是或者整個存在於將來(如引力坍縮的奇點),或者整個存在於過去(如大爆炸)。因為在接近裸奇點處可能旅行到過去,所以宇宙監督猜測的某種形式的成立是大有希望的。
事件視界,也就是空間——時間中不可逃逸區域的邊界,正如同圍繞著黑洞的單向膜:物體,譬如不謹慎的航天員,能通過事件視界落到黑洞里去,但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通過事件視界而逃離黑洞。(記住事件視界是企圖逃離黑洞的光的空間——時間軌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光運動得更快)人們可以將詩人但丁針對地獄入口所說的話恰到好處地用於事件視界:「從這兒進去的人必須拋棄一切希望。」任何東西或任何人一旦進入事件視界,就會很快地到達無限緻密的區域和時間的終點。
廣義相對論預言,運動的重物會導致引力波的輻射,那是以光的速度傳播的空間——時間曲率的漣漪。引力波和電磁場的漣漪光波相類似,但是要探測到它則困難得多。就像光一樣,它帶走了發射它們的物體的能量。因為任何運動中的能量都會被引力波的輻射所帶走,所以可以預料,一個大質量物體的系統最終會趨向於一種不變的狀態。(這和扔一塊軟木到水中的情況相當類似,起先翻上翻下折騰了好一陣,但是當漣漪將其能量帶走,就使它最終平靜下來。)例如,繞著太陽公轉的地球即產生引力波。其能量損失的效應將改變地球的軌道,使之逐漸越來越接近太陽,最後撞到太陽上,以這種方式歸於最終不變的狀態。在地球和太陽的情形下能量損失率非常小——大約只能點燃一個小電熱器, 這意味著要用大約1千億億億年地球才會和太陽相撞,沒有必要立即去為之擔憂!地球軌道改變的過程極其緩慢,以至於根本觀測不到。但幾年以前,在稱為PSR1913+16(PSR表示「脈沖星」,一種特別的發射出無線電波規則脈沖的中子星)的系統中觀測到這一效應。此系統包含兩個互相圍繞著運動的中子星,由於引力波輻射,它們的能量損失,使之相互以螺旋線軌道靠近。
在恆星引力坍縮形成黑洞時,運動會更快得多,這樣能量被帶走的速率就高得多。所以不用太長的時間就會達到不變的狀態。人們會以為它將依賴於形成黑洞的恆星的所有的復雜特徵——不僅僅它的質量和轉動速度,而且恆星不同部分的不同密度以及恆星內氣體的復雜運動。如果黑洞就像坍縮形成它們的原先物體那樣變化多端,一般來講,對之作任何預言都將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加拿大科學家外奈·伊斯雷爾在1967年使黑洞研究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他指出,根據廣義相對論,非旋轉的黑洞必須是非常簡單、完美的球形;其大小隻依賴於它們的質量,並且任何兩個這樣的同質量的黑洞必須是等同的。事實上,它們可以用愛因斯坦的特解來描述,這個解是在廣義相對論發現後不久的1917年卡爾·施瓦茲席爾德找到的。一開始,許多人(其中包括伊斯雷爾自己)認為,既然黑洞必須是完美的球形,一個黑洞只能由一個完美球形物體坍縮而形成。所以,任何實際的恆星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球形只會坍縮形成一個裸奇點。
然而,對於伊斯雷爾的結果,一些人,特別是羅傑·彭羅斯和約翰·惠勒提倡一種不同的解釋。他們論證道,牽涉恆星坍縮的快速運動表明,其釋放出來的引力波使之越來越近於球形,到它終於靜態時,就變成准確的球形。按照這種觀點,任何非旋轉恆星,不管其形狀和內部結構如何復雜,在引力坍縮之後都將終結於一個完美的球形黑洞,其大小隻依賴於它的質量。這種觀點得到進一步的計算支持,並且很快就為大家所接受。
伊斯雷爾的結果只處理了由非旋轉物體形成的黑洞。1963年,紐西蘭人羅伊·克爾找到了廣義相對論方程的描述旋轉黑洞的一族解。這些「克爾」黑洞以恆常速度旋轉,其大小與形狀只依賴於它們的質量和旋轉的速度。如果旋轉為零,黑洞就是完美的球形,這解就和施瓦茲席爾德解一樣。如果有旋轉,黑洞的赤道附近就鼓出去(正如地球或太陽由於旋轉而鼓出去一樣),而旋轉得越快則鼓得越多。由此人們猜測,如將伊斯雷爾的結果推廣到包括旋轉體的情形,則任何旋轉物體坍縮形成黑洞後,將最後終結於由克爾解描述的一個靜態。
黑洞是科學史上極為罕見的情形之一,在沒有任何觀測到的證據證明其理論是正確的情形下,作為數學的模型被發展到非常詳盡的地步。的確,這經常是反對黑洞的主要論據:怎麼能相信一個其依據只是基於令人懷疑的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的對象呢?然而,1963年,加利福尼亞的帕羅瑪天文台的天文學家馬丁·施密特測量了在稱為3C273(即是劍橋射電源編目第三類的273號)射電源方向的一個黯淡的類星體的紅移。他發現引力場不可能引起這么大的紅移——如果它是引力紅移,這類星體必須具有如此大的質量,並離地球如此之近,以至於會干擾太陽系中的行星軌道。這暗示此紅移是由宇宙的膨脹引起的,進而表明此物體離地球非常遠。由於在這么遠的距離還能被觀察到,它必須非常亮,也就是必須輻射出大量的能量。人們會想到,產生這么大量能量的唯一機制看來不僅僅是一個恆星,而是一個星系的整個中心區域的引力坍縮。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其他類星體,它們都有很大的紅移。但是它們都離開地球太遠了,所以對之進行觀察太困難,以至於不能。
發現「超大」黑洞
2015年3月1日,科學家稱在一座發光類星體里發現了一片質量為太陽120億倍的黑洞,並且該星體早在宇宙形成的早期就已經存在。科學家稱,如此巨大的黑洞的形成無法用現有黑洞理論解釋。
該發現對2014年之前的宇宙形成理論帶出了挑戰。至2015年的宇宙理論認為,黑洞及其宿主星系的發展形態基本上是亘古不變的。
德國麥克斯普蘭喀天文機構的研究員布拉姆·維尼曼斯(BramVenemans)說道,最新發現的黑洞體量相當於太陽的400億倍,比先前發現的同時期黑洞的總和還大出一倍。而在銀河系的中央潛伏的黑洞比太陽大20倍-500萬倍。
科學家無法解釋最新發現的黑洞為何增長速度如此快。從理論上來說,它周圍的氣體不能使它變得如此龐大。北京大學首席研究員吳學兵說:「我們的發現對早期宇宙黑洞形成的理論提出了挑戰。」他還說,「黑洞在短期內增長可能需要非常特殊的方式,或者在第一代行星和星系形成時就留有黑洞種子。但是這兩種可能性都很難用當今的理論來解釋」。
看清黑洞磁場
科學家認為,黑洞引擎是由磁場驅動的。藉助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天文學家在我們銀河系中心超大黑洞事件視界的外側探測到了磁場。發現在靠近黑洞的某些區域是混亂的,有著雜亂的磁圈和渦漩,就像攪在一起的義大利面。相反,其他區域的磁場則有序得多,可能是物質噴流產生的區域。還發現,黑洞周邊的磁場在短至15分鍾的時間段內都會發生明顯變化。
理論修改
2015年3月,霍金對黑洞理論進行了修改,宣稱黑洞實際上是「灰色的」。新「灰洞」理論稱,物質和能量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2016年1月,霍金同物理學家馬爾科姆·佩里、安德魯·施特羅明格提出了新理論:讓信息「逃逸」的黑洞裂口由「柔軟的帶電毛發」組成,它們是位於視界線上的光子和引力子組成的粒子,這些能量極低甚至為零的粒子能捕獲並存儲落入黑洞的粒子的信息。
8. 探索歷史真相,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呢
我覺得重大的歷史事件,比如說是統一度量衡,比如說是歷史上的幾次重大的變革,這些都算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並且對於中國歷史有重大的影響,比如說是商鞅變法,比如說是秦始皇,或者漢武帝時期的比較重大的變化,這些都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有名氣,或者說是影響很深遠的。
9. 探索歷史的途徑有哪些
探究歷史的方法:
1,基本的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證和編訂;
2,重要方法:結構分析和階級分析;
3,其他方法: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計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學方法、理學方法、人類學方法、民族學方法、民俗學方法以及自然科學的方法.
歷史學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理解、歷史敘述、歷史觀點和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