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長征歷史

長征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5:44:00

① 長征的歷史價值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毛澤東戰略思想的偉大勝利,是廣大紅軍指戰員英勇奮戰的結果。它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極其偉大的意義:

長征是歷史的新紀錄,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中國紅軍在長征途中,擊潰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戰勝人間稀有的艱難困苦,開辟了中國人民前進的道路。

長征是宣言書,它宣告紅軍師不可戰勝的力量。在長征途中,國民黨蔣介石妄圖把紅軍一口吃掉。紅軍在毛澤東領導下,四渡赤水,佯攻貴陽,威逼昆明,擊潰國民黨軍許多追殲部隊。

接著,又向北勝利前進。在長征中紅軍共擊潰國民黨軍410個團和無數土匪、地主武裝,佔領五六十個城市,一路浩浩盪盪,所向無敵,是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圍追堵截遭到破產。這充分證明了紅軍是英雄好漢,是不可戰勝的力量。

長征是宣傳隊,它在中國廣大地區內宣告:紅軍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紅軍不但是一支不可戰勝的軍隊,而且又是一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宣傳隊。紅軍在長征途中隨時向群眾宣傳抗日道理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尤其是紅軍進入大別山彝族少數民族地區時由於歷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閡,以及反動派的造謠欺騙,曾受到彝族三個家族的襲擊,致使紅軍長征一度受阻。紅軍便向他們宣傳、解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劉伯承還與彝族首領結拜兄弟盟友。

此後,紅軍不但安然通過,而且在沿途得到彝族人民的幫助,有些彝族人民還參加了紅軍。紅軍的宣傳,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覺悟,使各族人民深切認識到紅軍是人民解放者,認識到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才能獲得真的的解放。

② 紅軍長征的歷史原因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一、紅軍長征的歷史原因:

因為對國民黨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所以共產黨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二、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1、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尋找真理的偉大遠征

從一定意義上說,困難是政黨進步最穩固和最靠得住的階梯。真理往往都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找到的,困難是尋找真理的加速器,困難越大,人們離真理就越近。艱苦卓絕的長征使中國共產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接近、檢驗和接受真理。

2、長征中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湘江戰役失敗後,為了糾正「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會議。這次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證。

3、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長征留給我們黨最為寶貴的經驗

對於長征來說,每一次危急關頭,都可能孕育著勝利,而每一次的勝利,又都可能潛伏著失敗。長征中紅軍能一次次轉危為安,都離不開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能夠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坦然面對遇到的問題,並不斷總結教訓。

因此,長征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結果,也正是長征使中國共產黨迅速拋棄照抄照搬洋教條,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立足本國實際地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地依靠人民,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2)長征歷史擴展閱讀

長征名稱的由來: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余里的長征」。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征。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征「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餘里的長征。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於「二萬五千里長征」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③ 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勝利有著很重要的歷史意義,長征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的總方針;通過長征也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

 偉大的紅軍長征,翻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篇章。長征途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解決了關乎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三個全局性問題,即引領紅軍向哪裡去的戰略方向問題,使黨和紅軍擺脫被動局面的軍事指揮問題,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問題,從思想上確保了紅軍長征勝利。
    
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適合國情的革命道路,實行符合實際的戰略策略,這一我們黨在血的教訓和生死存亡考驗中認識並確立起來的思想路線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深遠影響。
  
偉大的紅軍長征,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紅軍長征勝利,使黨中央領導中國革命大本營奠基於西北,鞏固和發展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使其成為中國革命的政治中心,為黨和紅軍的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紅軍長征的磨難和考驗,鍛煉了中國革命力量,黨員和紅軍質量顯著提高,為黨的隊伍和革命力量的壯大、為革命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基本骨幹。
  
紅軍長征實現了我們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信心和勇氣。紅軍長征勝利,為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偉大的紅軍長征,培育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精神。
  
紅軍長征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弘揚偉大革命精神的勝利。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④ 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

一、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1、「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2、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

3、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斷發表宣言,強烈譴責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對日宣戰,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日;提出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等三項條件下,紅軍准備與任何部隊簽訂停戰協定,共同抗日。

二、然而,在黨內取得統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卻在革命的生死關頭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使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1、他們無視敵強我弱的客觀現實,反對紅軍行之有效的「誘敵深入」方針,主張實行先發制人的進攻戰略。在這種進攻戰略下,他們反對必要的游擊戰和運動戰,「要求陣地戰和單純依靠主力軍隊的所謂『正規』戰」等等。

2、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3、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兩大危機,考驗著瀕臨絕境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以謀生存、圖發展為主旨的長征隨之在中華大地上展開。

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長征的勝利,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

一、進行軍事上的戰略大轉移,實現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歷史性轉折

弱小的紅軍只能向經濟、交通都比較落後,國民黨統治也相對薄弱的中國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轉移。這樣,紅軍的戰略轉移便發展為萬里長征。各部紅軍轉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會師,並由局部會師發展為三大主力會師,終於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勝利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於西北。

紅軍長征雖然付出了巨大犧牲,但避免了黨和紅軍覆亡的危險,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擴大了黨的影響,鍛煉了黨的隊伍,使黨和紅軍由重壓下的戰略退卻成功轉變為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偉大進軍,推動實現了中國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動向主動的歷史轉折。

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就不會有人民軍隊後來的發展壯大,也不會有中國革命的重新興起和最終勝利,更不會有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長征,無可置疑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點。

二、形成中國革命成熟堅強的第一代領導核心,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

長征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仍為「左」傾教條主義所統治,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從而導致湘江戰役的失利,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而「左」傾錯誤領導人卻不顧嚴峻形勢,仍然堅持進軍湘西。

危急時刻,毛澤東同志建議紅軍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以避開敵人伏擊。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等中央多數同志支持採納了毛澤東同志的建議。隨後,紅軍出其不意進軍貴州,取得節節勝利,把國民黨的幾十萬大軍甩在後面,爭取了主動。

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重大問題的重要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紅軍長征的歷史功績,不僅僅在於實現了戰略轉移、建立了新的根據地,更重要的是,經過長征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形成了自己堅強成熟的領導核心。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為最終取得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奠定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堅實基礎

長征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任務的情況下發生的。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後,又把其侵略魔爪伸向了華北地區。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勝利會師,完成了參加抗戰的戰略集結。全面抗戰爆發後,在黨的領導下,作為紅軍繼承者的八路軍、新四軍迅速奔赴抗日前線,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紅軍長征,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沿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開辟了光明前景。

四、鑄就彪炳千秋的長征精神,樹立永恆的人類精神豐碑

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間奇跡,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長征精神,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風范,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長征精神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4)長征歷史擴展閱讀:

毛澤東在報告中,對紅軍長征的意義做了高度評價。他滿懷激情地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

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⑤ 紅軍長征有哪五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1、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機關直屬隊共七萬五千至八萬一千人,從長汀、古城向西轉移,由此開始了中央紅軍歷時兩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則被留下在項英、陳毅等人領導下進行游擊戰,開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2、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民黨軍圍剿,於9月突圍西行五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長征的紅軍。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紅一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令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向西挺進,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復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佔領青海、新疆」。

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3、紅二方面軍

紅2、紅6軍團長征,同缸四方面軍在甘孜地區會師1935年9月,國民黨軍130多個團對湘鄂川黔蘇區進行新的「圍剿」。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機動,創建新蘇區。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從湖南省桑植地區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向南渡過澧水和沅江,於11月底進占淑浦、辰溪、新化、藍田地區。

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於1936年4月在雲南麗江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

4、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主力和鄂豫皖省委從河南省羅山縣向西轉移,進入陝南,11月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此時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委員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鄭位三。

1935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西進甘肅東部,9月到達陝甘蘇區,與劉志丹陝北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會於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軍團,共約七千人。在紅一、三軍團到達陝甘蘇區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5、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中共中央對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表示極大的欣慰和關懷。7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紅二、紅四方面軍,「以迅速出至甘南為有利」,「取得三個方面軍的完全會台,開展西北偉大局面」。

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統一領導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

8月5日,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後從包座地區出發繼續北上,通過臘子口,擊潰國民黨軍的攔阻進入甘南,於9月中旬控制了漳縣、洮州、淚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_8座縣城及附近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

9月21日,張國燾違背中共中央關於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爾後向寧夏發展的決定,命令紅四方面軍撤離通渭等地西進,擬從蘭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間渡過黃河,單獨向甘北發展。27日,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迅速實現3個方面軍會師。

30日,紅四方面軍折返北進,10月9日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10月4日,紅二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開始北移,22日在靜寧以北的將台堡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5)長征歷史擴展閱讀: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

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⑥ 長征的歷史背景

長征的歷史背景: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的「左傾」錯誤指導下失敗,被迫長征。  歷史意義:完成了戰略轉移,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宣傳了黨的宗旨,發揚了革命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6)長征歷史擴展閱讀:

80多年前,四路紅軍相繼撤離苦心創建經營的蘇區,跨越萬水千山,歷盡千辛萬苦,勝利完成了這次決定中國命運的革命力量的戰略大轉移,創造了人間奇跡。

偉大的創舉必然順應時代的需求。那麼,紅軍長征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製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熱河,並侵佔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

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

1933年4月6日,蔣介石在《告各將領先清內匪再言抗日電》中宣稱:「剿共」前線的將領「若復以北上抗日請命,而無意剿匪者」,「決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斬無赦」。在蔣介石集團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相繼以失敗告終。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蔣介石集團「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遭到國人不滿和輿論譴責,甚至遭到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實力派的反對。

發表於《獨立評論》上的一篇題為《假如我是蔣介石》的文章,批評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殺政策」,它使中國變成「一大塊肥肉」,然後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在廣東的國民黨中央委員致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今日事勢,舍抵抗而外,實無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國民政府切實進行抗戰。1933年5月,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隨後收復了察哈爾省全部失地。

⑦ 長征的歷史價值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長征對於現在。

首先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長征或者長征沒有勝利,那麼就沒有新中國正是長征,保存了革命的火種,為新中國留下了未來。

我們當下所享受的生活,都是我們的革命先烈一次次的戰斗所爭取而來的。

同時即便時隔多年,但是長征對於我們的激勵依然存在,我們的先烈在那樣艱難的條件之下,跨越了25,000里的長征,度過了艱難險阻,最終到達了目的地。

試問我們生活之中的那些艱難跟長征比起來算什麼,當我們生活之中有一些所謂的無法克服的問題的時候,應該想一下長征,想一想當初的革命先烈們。

⑧ 真實的長征歷史是怎樣的

長征的實質是以疲累痛苦代替戰斗,以保存有生力量。
是在無能逃避追殺的情況下,選擇一種最痛苦的方式,讓追殺的人也畏懼這種痛苦,從而不願意追殺。
紅軍的走雪山,過草地就是如此,總是選擇最難走的路線,因為這種地方,國民黨的車輛沒法走,大炮沒法拉,而國民黨的士兵也不願意冒險走這種路。
而共產黨為什麼要走這樣的路呢?
也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時,顯然不是這樣做的,直到太多的人死去,終於不得不接受毛澤東的建議,實際上遵義會議應當說不是毛澤東思想贏得了大家的贊同,而是當時的形勢讓大家不能不贊同,如再象以前那樣,恐怕大家都要被敵人殺死。
所以,在初潰敗時,毛澤東提出的建議是根本不可能被認同的。
有人說,蔣介石在長征中並沒有太追殺共產黨,原因應當有二,一是國民黨中的一些將官與共產黨的將官有交情,例如與朱德有交情,故意放行。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願意到那麼痛苦的地方去追,本來跟著共產黨跑都已經累個半死了,再不顧命的到雪山草地上去追,還要不要人活了?國民黨的士兵不願意追,國民黨的官員也不願意去追。
共產黨在長征中的艱難達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程度呢?一貫以軍紀自詡的共產黨,竟在黨史中承認有些紅軍戰士搶劫了老百姓的物品,例如,著名的許士友將軍的下屬就曾這樣做過。這樣說不是對紅軍的指責,而是說明當時有多艱難。
而且,紅軍由長征前的八萬多人銳減到長征後的兩萬多人,很多人不是因為戰鬥打死的,相反,根據史料來看,相當多的人是病死,累死,餓死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征比人們想像的,比史料所說的可能還要痛苦,悲慘。逃命而且是非常痛苦的在逃命!正如毛澤東所說:天上飛機,地上國民黨士兵……
因此,從一般的角度來看,長征不過是一次潰逃,而且是很悲慘的潰逃,在潰逃中為了保命只好往那種連追趕的人也不願意去的地方跑,是以痛苦來換命。如林彪就是這種看法。但從戰略的意義上講,長征保存了有生力量,長征雖然比一般的逃命痛苦的多,但也為將來的反攻保存了力量。
雖然政府的史料中未提到國民黨在當時是如何評價共產黨的長征,但可以想像,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已經夠國民黨嘲笑共產黨了,之後拖家帶口的潰逃,讓國民黨當靶子打,更是會讓國民黨嘲笑,最後,共產黨為了保命,竟然往那些鳥不拉屎的地方跑,可以想像,追剿共產黨的國民黨官員在向蔣介石做報告時會如何的描述,而蔣介石及他的高級將領將會怎樣的嘲笑共產黨,更可以想像,當時的國民黨報紙會如何評價。
在這種肆意嘲笑與輕視下,對於自己嘲笑和輕視的敵人,必然的,國民黨不會太認真了,這也是共產黨在長征的後期打仗很少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想像,當中央紅軍與張國燾的軍隊相遇時,中央紅軍處於一種什麼樣的地位,經歷了那麼多的痛苦,死亡,還要受敵人與自己人的輕視。穿著如同破爛一般的中央紅軍,打了敗仗的中央紅軍,豈能得到地方紅軍的尊重?這也是張國燾叛變的原因.
在有的人看來,毛澤東的長征是宣言書是可笑的,但它是復仇的號角,承受了如此多痛苦,侮辱與輕視的共產黨要復仇。
在長征後期,在不太被國民黨追剿的時期,在那種痛苦之中,共產黨應當更多的是凝聚著仇恨。而有過這們經歷的人是最可怕的,他經歷過痛苦,他又受到侮辱與輕視,但他的心已變得堅韌,這樣的人是以一擋百,以一擋萬的。
長征在當時可稱為共產黨的奇恥大辱,為了保命,主動向那些寸草不生的地方跑,這在國民黨看來會有多可笑!這已不是單純的戰勝了,而是在戲弄自己的對手(甚至在當時,國民黨都不會承認共產黨是對手.)。
一個人受到這種恥辱就已經很可怕了,兩萬多人受到這種恥辱,將是極其可怕的。
而所謂的四渡赤水,實在是不得不為之,在當時逃命的情況下,誰願意多走路?四渡赤水是毛澤東的榮耀,但也不能不說人在急的時候,毛澤東的才能超常發揮,四渡赤水,實也是被逼出來的。
事後雖然可以成為光榮,但當時的艱難顯而易見,如果不是不得已,本就累得要死的紅軍哪會這樣做?
長征是一次真正的鍛煉,只此一次就將紅軍煉成了。長征鍛煉了紅軍的肉體,更鍛煉了他們的精神。
從此後,他們再不是一支輕浮的部隊了。事實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來,長征之前的共產黨與長征之後的共產黨判若兩人,之前的共產黨如同孩子一樣幼稚,而在長征之後,直接成長為成人。

長征在當時被鼓吹成一次宣言書,有人可能會看成這是打腫臉充胖子,事實上在部分上確是如此,那是由於需要,但也確實鼓起了人們復仇的決心。
但到了後來,就確實成為共產黨的光榮了。
究其根底,這種光榮不是由於「光榮」,而恰恰是由於恥辱,在那樣的艱難下,在那樣的被侮辱後,共產黨能重新崛起,當時的恥辱不但不成為恥辱,反倒成為光榮,這才是長征為共產黨一再提及的主要原因。
如此說既不是說誇耀,也不是貶低共產黨,而是推測當時的真實情形.

⑨ 長征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一、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二、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9)長征歷史擴展閱讀

長征原因:

原因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紅軍長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敵人實力強大,二是我黨犯了錯誤。1933年9月,蔣介石集中5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發起第五次「圍剿」。隨著戰局的發展,國民黨軍隊逐步佔領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

這個時期,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我們黨內占據了統治地位。他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否認敵強我弱的基本形勢,要求紅軍採取積極進攻的路線,使紅軍在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

蔣介石集全國的財力和軍力於一身,而中央紅軍只有不到10萬人,加上蘇區財力物力有限,劣勢顯而易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面臨失敗,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

原因二:考慮重開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動進行戰略轉移

在粉碎敵人「圍剿」已經沒有可能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戰略轉移的設想,並報告了共產國際。由於中共中央執行了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使得中央紅軍在國民黨「圍剿」下處境十分艱難。

於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主動撤離中央蘇區,前往湘西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重建革命根據地,重開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長征最終演變成整個主力紅軍的長征

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使其他各地紅軍受到國民黨軍越來越大的壓力,川陝革命根據地首當其沖。

另外,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長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敵情嚴重,創建和保存革命根據地十分困難;紅二十五軍轉移也是由於國民黨軍加強了對鄂豫皖地區的「清剿」。

堅持當地革命斗爭已十分困難。因此,各地紅軍相繼長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打破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成為直接影響長征決策、進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華北事變」則是日本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人絕不會坐視中華民族的淪亡,紅軍雖然身處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線。

在長征開始前和開始後,中共中央先後組織了兩支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即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和政治上的戰略轉變密切聯系起來,把紅軍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系起來。抗日救亡,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對紅軍長征必然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

因此,長征,由一場慘痛的失敗開始,卻醞釀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偉大的轉折;一次不得不走的艱難行程,卻最終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熱點內容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