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資料
A. 海洋生物起源的資料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物種約佔世界物種總數的10%,數量佔50%
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全世界的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空前的合作計劃,為所有的海洋生物進行鑒定和編寫名錄。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出爐了。目前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的這個計劃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預計要花上10年時間,至少需要花10億美元的經費,共有來自53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合作計劃中來,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海洋科學家可以一起合作。從2000年開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個新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根據這個研究計劃的估計,大約還有5000種海洋魚類以及成千上萬種其他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還沒被發現。
這個普查計劃希望能夠評估各種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地理分布和數量,並且解釋上述情況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個計劃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前已經瀕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區域,可以幫助漁業管理機構發展出有效的連續經營策略。而隨著成千上萬的新種海洋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將開發出新的海洋葯物和工業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這是21世紀第一場偉大的發現之旅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努力,去測量海洋的各種生物,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防止海洋生物繼續消失。」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探勘的領域,我們對於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極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學家羅納爾德·多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B. 海底動物的資料
海洋食物鏈是指在海洋生物社群中,從自營性細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開始,經浮游生物、草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的動物,依次形成捕食者與被食者的需求關系。食物鏈的結構和金字塔類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級就比前一級縮小,整個網路是由多種復雜的食物鏈所形成的。 例如最常見的:藻類--小魚、蝦子-鯊魚、鯖魚、金槍魚等 從生命演化論的角度來看,雖然各派學者對生命起源的主張不同,但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母親仍是主流看法。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間有許多小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行星彼此之間會相互撞擊,原始的地球就是在撞擊下產生的一顆火球。地面到處是火山,布滿滾燙熔岩,天空中充滿著從地球內部發出來濃密的水蒸氣,形成地球早期的大氣。 隨著碰撞次數的減少,地球開始由外往內逐漸冷卻,表層形成了薄薄的地殼;而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雨,降落在地表上,雨水長期累積在窪處,形成原始的海洋。 為什麼我們相信早期生命是出現在海洋中(其實用「水裡面」更為適合),因為當時的環境,水中比陸地來得友善。陸地的溫度不是冷,就是熱;不是狂風,就是暴雨,變化很大,相較之下,雨水形成的海洋環境顯得十分穩定,非常適合生命的誕生及繁衍。 最早的地球生命大約出現在三十二億年前,這些生命只是最簡單的生命物質,必須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到的單細胞體。經過數十億年不斷地演化,形成了現在各式各樣豐富的生命。 有關地球生物演化過程,可以用 24 小時的時間表加以說明。午夜零時,最初生命剛開始,但是直到晚上九點,生命才爬上了陸地,之前所有的生命都存在於海洋中,顯示在地球歷史上,海洋中生命的豐饒,自古已然。 據估計,現存的物種約為五百萬到五千萬種,但被記載的僅有一百四十六萬種,尚未記載的大多數仍存在於海洋中的未知角落;而全世界生物分類一共有 33 個門,海洋就佔有 32 個門,而其中的 12 個門,只存在於海洋中,陸地上根本找不到。經常親近海洋,就會發現海洋生物的物種的確比陸地上豐富許多。 海洋表面有許多微小的浮游植物、浮游動物;中層海域有回遊的鮪魚、鯖魚、魚參魚;海底層的熱泉區有美麗魚蝦貝介;潮間帶有藤壺、笠貝、海藻;河口紅樹林有幼魚、稚蝦……等。 海洋之所以能夠容納數以百萬種、色彩繽紛,又各具特色的豐富物種,和多達三~六級的海洋食物鏈,與生存空間的廣闊有很大的關聯性。 海洋食物鏈是指在海洋生物社群中,從自營性細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開始,經浮游生物、草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的動物,依次形成捕食者與被食者的需求關系。食物鏈的結構和金字塔類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級就比前一級縮小,整個網路是由多種復雜的食物鏈所形成的。 浮游植物是食物鏈最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如藻類。在陽光下,浮游植物透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變成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物質中的化學能貯存起來,並供應給第二級的浮游動物(如磷蝦)及其它草食性、雜食性動物攝食。由於大部分的浮游植物是一群小到用肉眼都很難分辨的生物,很不容易瞧出它們的型態,但從衛星照片中所呈現的大片光合作用分布區來看,它們才是海洋中的巨人。 小魚、蝦子是屬於海洋食物鏈的第二、三級,它們攝食浮游植物或浮游動物。第四、五級則是處在食物鏈金字塔的上層,如鯊魚、鯖魚、金槍魚等。 就生存空間而言,海洋生物比陸地物種幸運多了。地球總表面積是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海洋就佔了 71%,達三億六千一百萬平方公里;而海洋的平均深度是 3,795 公尺,差不多是玉山的高度,在如此遼闊的空間中,海底地形和陸地一樣,有高山、狹谷、火山。從沿岸起,可分為大陸棚、大陸坡、海洋平原、海底山、中洋脊、深淵和海溝。縱使深度不同,壓力相差極大,但是理論上海洋生物只要做好壓力調節,就可以很悠遊地在大海中沉浮、覓食、求偶、繁殖。 還有這個網站是專門關於海底生物的 你可以去看看 http://yzxx.jdjy.cn/hdsj/main/hddw2.htm
C. 關於一些海洋生物的詳細資料
白鰭鯊
俗稱:白鰭鯊 鱟鮫
學名:灰三齒鯊
英文名:Whitetip Reef Shark
學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區海域
飼養要求:水溫: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溫和 但偶有攻擊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體長:可達210(厘米)
種屬:海水魚類,板鰓亞綱,真鯊目,白眼鮫科
特徵:白鰭鯊在背鰭頂端與尾鰭處常有白色斑點
喜好:成群地棲息在熱帶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縫隙中 白天休息 夜晚活動
食物:吃魚 章魚 龍蝦 螃蟹
種名: 長吻真海豚
學名: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
英文名: Cape dolphln
別名: 繁齒海豚、 熱帶真海豚
科屬: 鯨目、海豚科 Delphinidae
形態: 體型同真海豚相似,吻突較真海豚長,背鰭中等高,位於體中部,略成三角形,不具白斑。鰭肢末端尖。體色分布同真海豚模樣,背部呈黑色,比真海豚色深,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與額交界處有一黑色帶。下頜至鰭肢前基有一條黑色帶,在口角處彎成V形。由眼沿體側向後延伸至肛門有一條淺黑色帶。上額每側具小型齒55~65枚,下頜齒51~60枚。吻狹長,為顱長的2/3,吻長為吻基部寬的3.5倍以上,上頜骨齶面的縱溝較深。有些學者認為本種為真海豚的一個亞種,系長吻真海豚。
大小: 成體體長2~2.5米。
生態: 為暖海性種。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活動,性活潑,游泳中常躍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主以群棲性中上層魚類為食。
分布: 中國東海、南海、台灣省海域
物種名稱→ 大翅鯨
拉丁文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英文名→ Humpback Whale
科→ 須鯨科
現況→ 地區性普遍
現存→ 12000-15000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1-2噸
成年重量→ 25-30噸
族群大小→ 1-3(1-15)
良好食區→ 大型族群 簡介
大翅鯨又稱「座頭鯨」,是非常活躍的大型鯨,素以壯觀的躍身擊浪,鯨尾擊浪與胸鰭拍水而知名,也是極易鑒別的鯨。獨特的尾鰭通常從遠處就可以分辨出來;近距離觀察時,多突瘤的頭部,以及長的胸鰭不致誤認。然而,沒有兩只大翅鯨是完全相同的,其尾鰭腹面的黑,白花色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獨特;因此專家能夠藉以辨認,並為全球數千頭個體命名。在繁殖區內的雄鯨素以能唱出動物界最長且復雜的歌曲而聞名。捕鯨人已經屠殺超過100000隻大翅鯨,雖然有些族群似乎正在復育中,但是現存的數量只佔原來的一小部分罷了。
行為
可能會一連躍身擊浪,鯨尾擊浪以及胸鰭拍水數次。經常浮窺;會側卧或仰卧,將一隻或兩只胸鰭舉到空中。對船隻有些懼意,但也可能非常好奇。游泳緩慢;潛水通常持續3至9分鍾(有時可達45分鍾),之後噴氣4至8次,間隔約為15至30秒;在繁殖區,兩次潛水之間通常會噴氣3至6次。當競逐雌性伴侶時,雄鯨可能變得非常強悍。攝食技巧變化多端。
別名
座頭鯨(日文「座頭」義為樂器「琵琶」,用來指鯨背的形狀。
雄/雌
頭頂與下顎有節瘤,頭部側看頗修長,背部呈藍黑,黑或暗灰色,體型大而粗壯,背鰭前方有明顯的隆起,矮鈍的背鰭基部寬大(個體差異明顯),雄性可能有打鬥留下的傷痕(通常在背鰭附近)尾鰭背面呈藍黑或黑色,下顎末端附近有圓形隆起,頭部可能有藤壺造成的環狀小疤痕以及白色的斑紋,喉腹褶有12-36道,間隔頗大,胸鰭非常長,前緣有節瘤,胸鰭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則呈白色,腹面可能完全呈黑色或白色,但通常為局部白色,尾干相對而言算窄,寬大的尾鰭後緣不規則,有許多節瘤。
鯨須
每側270-400 長須鯨的鯨須最長可達70至90厘米,寬度可達20至30厘米。鯨須和頭部一樣,具有罕見的不對稱色調:右側前1/4至1/3的鯨須呈白,乳白或黃白色,期於的右側鯨須與整個左側則都呈暗灰色(經常間雜著黃白和藍灰色的條紋)。鯨須剛毛比藍鯨的軟,呈黃白至灰白色不等。
左側的所有鯨須都呈暗灰色。
胸鰭
大西洋大翅鯨 胸鰭兩面通常都呈白的,有些則有黑色條紋。 太平洋大翅鯨 胸鰭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則呈白色。 初生4-5米,成年11.5-15米
尾鰭
中央凹刻明顯,後緣呈不規則的鋸齒狀,尾鰭有黑白花色斑塊(有個體差異)。
鯨尾揚升
大翅鯨尾鰭的後緣帶有節瘤,且腹面具黑白斑紋,非常獨特。
攝食
大翅鯨的攝食技巧是所有須鯨中最多樣,且最壯觀者。它們穿越包含磷蝦或魚群的水團,大口吞食者,甚至會拍動胸鰭或尾鰭來震懾食餌。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攝食技巧莫過於「氣泡捕魚法」:先在魚類或磷蝦群下方繞圓遊行,從噴氣孔噴出氣體,使之形成直徑達45米,包圍食餌的氣泡網。接著張開大口,從下方穿越其中心游向海面。氣泡網通常會在海面顯現一圈或一道圓弧泡沫。
頭部
鳥瞰大翅鯨,頭部寬闊且相當渾圓,約占體長的1/3。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喙形上顎(噴氣孔前方)以及下顎的大部分有一連串節瘤。節瘤的數目與位置因個體而異。高爾夫球大小的節瘤是毛囊,中心長有約1至3厘米長的粗糙毛發,可能具有某種感覺功能。 2個噴氣孔明顯,不明顯的單一縱脊從噴氣孔延伸至吻尖附近,節瘤從氣孔分布到喙端,除了沿著隆脊外,也見於身體其他部位,噴氣孔前衛突起,鯨須在比例上算短而寬:最長可達70-100厘米;最寬可達30厘米,鯨須顏色通常從黑色至橄欖棕色不等,但是偶爾會帶點白色;通常也會有灰白色的剛毛,下顎末端附近的圓鈍突起似乎會隨著年齡增長,喉腹褶。
噴氣
噴氣非常清楚且獨特呈樹叢狀,高度可達2.5至3米;與其高度相較,寬度也顯得有些大。
下潛程序
1.噴氣孔前衛與噴氣孔首先浮現海面。
2.當背鰭出現時,獨特的斜背與海平面形成淺淺的三角形。
3.軀體拱起,形成更高的三角形,此時背部的隆起特別清楚。
4.隨著尾鰭沒入水中,尾干明顯拱起,並翻滾下潛。
5.當大翅鯨將下潛角度變陡時,尾干會降得更低,並持續向前翻滾。
6.大翅鯨潛得更深時,尾鰭開始浮現海面。
7.潛水時,尾鰭多會高舉出水;但在淺水區則不然。
達摩鯊全長雄性39厘米,雌性50厘米,體正圓柱形,細長;頭稍寬扁;吻頗短,厚而肉質;眼卵圓形;口裂橫平,上唇發達,口角具翼狀厚唇褶;口角外側具一頗長之斜行深溝;背鰭兩枚,無棘,後位而頗小;盾鱗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鱗間稍有縫隙。
體背暗褐色,腹部淺色。胸鰭前方鰓裂處有一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鰭褐色,胸鰭、背鰭和腹鰭後緣具淡白色邊緣,尾鰭上下葉呈暗褐色。
身體腹部有發光器官,能發出綠光。
分布於南、北緯30度之間的世界各大洋,主要分布於中太平洋。深海小型鯊,夜晚常到水體上層,晝夜垂直洄遊,常在水深85~3500米處。
可營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魚或鯨豚身上,用剃刀狀下顎齒咬破皮膚和肉;亦捕食甲殼類及烏賊等軟體動物。雖然尺寸只有小貓那麼小,但它卻敢攻擊像海豚和金槍魚等大型獵物,武器就是靠有力的下顎咬住獵物,有時,它咬得太深而無法一下松開牙齒,就隨著大魚游上一陣子。
身體下半部發出的鬼魅樣綠光,可能是吸引好奇的較大動物的一個方法,這樣它們才有機會咬上一口。
有趣而奇異的是,原來達摩鯊的下頜能夠旋轉。它吸附在大型獵物體上,如果它想離開,會旋轉雙唇和下頜,噌地從活體上鏇下橢圓形的一塊肉,一邊吞噬,一邊走開了。
達摩鯊卵胎生。
非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加工食之。
隸屬鎧鯊亞科達摩屬。本屬第一背鰭通常不具硬棘,其基底末端約與腹鰭起點相對;第二背鰭不具硬棘;下頜牙尖,基部涵蓋整個齒根,不另具一刀狀突出。
大西洋斑紋海豚體型相當大且粗壯,在海上也頗醒目。具群居性,經常與白喙斑紋海豚,大翅鯨,長須鯨與長肢領航鯨為伍。最可能與白喙斑紋海豚混淆,不過大西洋斑紋海豚的體型較小,也較修長,而且背鰭下方的兩側都有白色色塊,並一路延伸至尾干兩側的黃色條紋處。也可能與真海豚混淆,因為大西洋斑紋海豚身上也有類似的灰,白,黑,黃相間的圖案。然而大西洋斑紋海豚的體型較粗壯,嘴喙較短,身上也沒有真海豚獨具的沙漏圖案。初生1-1.3米,成年1.9-2.5米。
別名>>
跳躍海豚,彈跳海豚,遲緩海豚,大西洋白側小海豚,大西洋白側海豚
雄/雌>>
前額和緩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背鰭呈單一的黑或暗灰色,背鰭高聳,呈鐮刀狀(成年者更加挺立),背面呈黑或黑灰色,尾干兩側有黃或黃褐色塊,尾干接近尾鰭處突然變窄,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深色條紋從嘴角延伸至胸鰭(有個體差異),鐮刀狀胸鰭呈黑或暗灰色,胸鰭末端尖銳,背鰭下方有白色帶,腹部呈白色,淡灰色條紋沿著整個身軀分布,體型粗壯,尾干非常粗,有明顯的隆脊
區別>>
大西洋斑紋海豚
浮出海面呼吸時,通常黃色與白色色塊同時浮現
白喙斑紋海豚
浮升呼吸時,浮現灰色塊
尾鰭>>
末端尖銳,後緣向內凹,中央凹刻明顯,上下兩面都呈黑或暗灰色
行為>>
具空中絕技,是快泳者。經常躍身擊浪(雖然不象白喙斑紋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頻繁)與鯨尾激浪。約每10至15秒就會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躍離海面,或僅稍稍破水而出,在頭部上方興起波紋。在某些地區對船隻頗具戒心,但也會伴隨航速緩慢的船隻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隻前進行船首乘浪;有時會乘著大型鯨造成的頭前狼。在外海發現的族群通常大於沿岸的族群。單獨或集體的擱淺事件十分常見。
何處觀賞>>
分布范圍與白喙斑紋海豚極類似。沿著分布范圍的東部,偶爾能發現出沒在范圍北界的巴倫支海南方,很少超過英吉利海峽以南。分布范圍的西部據記錄顯示,從西格陵蘭至美國科德角以北),美國緬因灣數量似乎特別多,同時大型的族群可能會溯游至加拿大聖勞倫斯河河口。在某些地區,可能會有向岸,離岸的季節性遷徙。似乎特別喜愛有陡峭海床及大陸架邊緣的地區。
鑒別清單>>
背部呈黑或暗灰色
灰色條紋沿著體側分布
背鰭下方有白色色塊
尾干有黃色色塊
腹部呈白色
嘴喙短而厚
背鰭高聳,呈鐮刀狀
體型粗壯,尾干厚實
擅長空中絕技
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學名: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中文名又叫寬吻海豚
大小:出生約1~1.3公尺,成體1.9~3.8公尺,雄性稍大,體重可達350公斤。
形態特徵:體粗壯,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會較長。體色變異大,背側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勻,至腹部色漸淺,呈淺\灰白色或粉紅色,偶有斑點。背鰭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離才可辨識)。體側、臉部及噴氣孔至吻界線有數抹黑帶。背鰭高,呈鐮刀狀,位於中背。眼至胸鰭間有細紋(少部分個體無)。體型在不同區域之海域差異大,致使其分類仍不明確。在台灣海域至少就有兩類,大類體型較粗壯,吻短,另一類體型較修長,吻長,亟待進一步研究其分類地位,目前世界趨勢是暫以一種視之。上下頜齒每側18~26枚,近岸群中較老之個體頜齒磨損厲害。
自然史:本種之研究資料較其他種類為多。群體大小多在20隻以下,們在深海區亦有數百隻之大型群體。常與其他種共群,雜交種在水族館及野外皆有記錄。根據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其社會結構似開放,即組成分子會更換,但母子關系強。在有些地區,其有固定活動范圍,而在某些地區則為遷徙性,台灣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無資料。本種性活躍,常以尾鰭拍打水面,跳躍及其他水上行為。春夏或春秋為育幼高峰。機會攝食者,即有什麼吃什麼,攝食行為變異大,可由個體捕食,群體合作,至跟縱漁船捕食。為人工飼養最常見種類,已證明其適應力高且易訓練。
分布:溫至熱帶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過南北緯45度。
幫你整理了些,能用就好
D. 海底動物的資料有那些
我幫你例舉60種左右吧!!
1,黃海馬:
http://bk..com/view/447687.htm
2,海星:
http://bk..com/view/21624.htm
3,海葵:
http://bk..com/view/24864.htm
4,小丑魚:
http://bk..com/view/5957.htm
5,珊瑚:
http://bk..com/view/1137.htm
6,女王神仙:
http://bk..com/view/101934.htm
7,皇後神仙:
http://bk..com/view/246119.htm
8,皇帝神仙:
http://bk..com/view/332553.htm
9,月光蝶:
http://bk..com/view/61755.htm
10,月眉蝶:
http://bk..com/view/137498.htm
11,人字蝶:
http://bk..com/view/168152.htm
12,藍魔鬼:
http://bk..com/view/175457.htm
13,刺豚:
http://bk..com/view/260039.htm
14,三斑海馬:
http://bk..com/view/633100.htm
15,斑節海龍魚:
http://bk..com/view/352123.htm
16,珍珠狗頭:
http://bk..com/view/68164.htm
17,細紋蝴蝶魚:
http://bk..com/view/440800.htm
18,海蛇尾:
http://bk..com/view/260389.htm
19,海膽:
http://bk..com/view/64813.htm
20,象拔蚌:
http://bk..com/view/92153.htm
21,棱皮龜:
http://bk..com/view/44409.htm
22,高腳蟹:
http://bk..com/view/435195.htm
23,葉海龍:
http://bk..com/view/352639.htm
24,水母:
http://bk..com/view/1480.htm
25,鸚鵡螺:
http://bk..com/view/7296.htm
26,鰩魚:
http://bk..com/view/8590.htm
27,石斑:
http://bk..com/view/22163.htm
28,黃貂魚:
http://bk..com/view/477027.htm
29,克氏海馬魚:
http://bk..com/view/39484.htm
30,藍點馬鮫:
http://bk..com/view/122171.htm
31,虎魚:
http://bk..com/view/22154.htm
32,刺尾魚:
http://bk..com/view/132355.htm
33,基圍蝦:
http://bk..com/view/102503.htm
34,琵琶蝦:
http://bk..com/view/397579.htm
35,龍蝦:
http://bk..com/view/30404.htm
36,東方胡椒鯛:
http://bk..com/view/454424.htm
37,橫帶此鮆鯛:
http://bk..com/view/419132.htm
38,多帶擬鱸:
http://bk..com/view/417507.htm
39,翻車魚:
http://bk..com/view/24355.htm
40,九斑刺魨:
http://bk..com/view/454061.htm
41,章魚:
http://bk..com/view/15617.htm
42,烏賊:
http://bk..com/view/66331.htm
43,杜父魚:
http://bk..com/view/24385.htm
44,鮋魚:
http://bk..com/view/108460.htm
45,白斑星鯊:
http://bk..com/view/122270.htm
46,灰星鯊:
http://bk..com/view/122314.htm
47,狗鯊:
http://bk..com/view/249687.htm
48,梅花鯊:
http://bk..com/view/23843.htm
49,網紋裸胸鱔:
http://bk..com/view/119352.htm
50,刁海龍
http://bk..com/view/1048542.htm
51,短吻三刺鈍:
http://bk..com/view/1042067.htm
52,海蛾魚:
http://bk..com/view/397954.htm
53,大頭狗母魚:
http://bk..com/view/125191.htm
54,長蛇鯔:
http://bk..com/view/119583.htm
55,黃鱔:
http://bk..com/view/24696.htm
56,石鱸:
http://bk..com/view/419130.htm
57,扁頭哈那鯊:
http://bk..com/view/42883.htm
58,錘頭雙髻鯊:
http://bk..com/view/801063.htm
59,花點魟:
http://bk..com/view/408579.htm
60,赤魟:
http://bk..com/view/36636.htm
61,尖齒鋸鰩:
http://bk..com/view/408517.htm
62,鰻鱺:
http://bk..com/view/15161.htm
E. 誰知到有關海洋生物的有關資料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種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海洋生物富含易於消化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營養價值主要取決於氨基酸的組成,海洋中魚、貝、蝦、蟹等生物蛋白質含量豐富,富含人體所必需的9種氨基酸,尤其是賴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許多,且易於被人體吸收。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物種約佔世界物種總數的10%,數量佔50%
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全世界的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空前的合作計劃,為所有的海洋生物進行鑒定和編寫名錄。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出爐了。目前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的這個計劃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預計要花上10年時間,至少需要花10億美元的經費,共有來自53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合作計劃中來,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海洋科學家可以一起合作。從2000年開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個新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根據這個研究計劃的估計,大約還有5000種海洋魚類以及成千上萬種其他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還沒被發現。
這個普查計劃希望能夠評估各種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地理分布和數量,並且解釋上述情況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個計劃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前已經瀕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區域,可以幫助漁業管理機構發展出有效的連續經營策略。而隨著成千上萬的新種海洋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將開發出新的海洋葯物和工業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這是21世紀第一場偉大的發現之旅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努力,去測量海洋的各種生物,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防止海洋生物繼續消失。」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探勘的領域,我們對於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極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學家羅納爾德·多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獸中之「王」——藍鯨
藍鯨是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全身呈藍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藍鯨的時間是1904年,地點在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附近。這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35頭大象的重量。它的舌頭重約3噸它的心臟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總重量約為8噸~9噸,腸子有半里路長。這樣大的軀體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
藍鯨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巨獸,論個頭堪稱獸中之「王」。藍鯨還是絕無僅有的大力士。一頭大型藍鯨所具有的功率可達1700馬力,可以與一輛火車頭的力量相匹敵。它能拖拽800馬力的機船,甚至在機船倒開的情況下,仍能以每小時4海里~7海里的速度跑上幾個小時。藍鯨的游泳速度也很快,每小時可達15海里。藍鯨有一個扁平而寬大的水平尾鰭,這是它前進的原動力,也是上下起伏的升降舵。由前肢演變而來的兩個鰭肢,保持著身體的平衡,並協助轉換方向,這使它的運動既敏捷又平穩。
潛水冠軍----抹香鯨
抹香鯨頭重尾輕,宛如一頭巨大的蝌蚪,頭部佔去全身的三分之一,看上去像個大箱子。鼻孔也很特殊,只有左鼻孔暢通,且位於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氣時噴出的霧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噴出的。雖然抹香鯨的牙齒很大足有20多厘米長,每側有40枚~50枚,卻是只有下頜有牙齒,而上頜只有被下頜牙齒「刺出」的一個個的洞。不過,抹香鯨習性與藍鯨截然不同它是非常利害的,獵物一旦被它咬住就難以脫身。它最喜歡吃的食物是深海大王
在所有鯨類中,以抹香鯨的潛水為最深,可達2200米。抹香鯨的經濟價值很高,巨大的「頭箱」中盛有一種特殊的鯨蠟油,過去人們誤以為是腦子里流出來的,所以叫它「腦油」其實「腦油」與腦無關。這是一種用處很大的潤滑油,許多精密儀器,如手錶、天文鍾甚至火箭,都離不了它一頭大的抹香鯨的頭部可以裝一噸這樣的油。著名的龍涎香就是這種鯨腸道里的異物,這是一種極好的保香劑,抹香鯨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橫行的暴徒——虎鯨
虎鯨也屬於齒鯨類。它體長近10米,重7噸~8噸,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
虎鯨膽大而狡猾,且殘暴貪食,是遼闊海洋里「橫行不法的暴徒」。虎鯨的英文名稱有殺鯨兇手之意。不少人在海上屢屢目睹虎鯨襲擊海豚、海獅以及大型鯨類的驚心動魄的情景。
虎鯨的口很大,上、下頜各有二十幾枚10厘米~13厘米長的銳利牙齒,大嘴一張,尖齒畢露,更顯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牙齒朝內後方彎曲,上下頜齒互相交錯搭配,與人的兩手手指交叉搭在一起的形式相似。這不僅使被擒之物難逃虎口,而且還會撕裂、切割獵物。虎鯨很好辨認。在它的眼後方有兩個卵形的大白斑,遠遠看去,宛如兩只大眼睛;其體側還有一塊向背後方向突出的白色區域,使它獨具一格。
虎鯨身體強壯,行動敏捷,游泳迅速,每小時可達30海里。游泳時,雄鯨高達1.8米的背鰭突出於水面上,頗與一種古代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相似,虎鯨因此而另有「逆戟鯨」和海中之虎的別名。
有牙的鯨—— 齒鯨
齒鯨類的體形變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圓錐狀的牙齒,但不同種類牙齒的形狀、數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僅具1枚獨齒,最多的則有數十枚,有的還隱藏在齒齦中不外露,所以也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只有1個,因此呼吸換氣時只能噴出一股水柱。頭骨左右不對稱。鰭肢上具有5指。胸骨較大。沒有鎖骨。沒有盲腸。主要以烏賊、魚類等為食,有的還能捕食海鳥、海豹以及其他鯨類等大型動物。齒鯨類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鯨科、劍吻鯨科、一角鯨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領航鯨科等8個科,大約34屬、72種。
海中智叟——海豚
海豚也是一種小型齒鯨動物。
過去人們常說,在動物界中猴子是最聰明的動物。但事實證明,海豚比猴子還要聰明。有些技藝,猴子要經過幾百次訓練才能學會,而海豚只需二十幾次就能學會。如果用動物的腦占身體重量的百分比來衡量動物的聰明程度,那麼海豚僅次於人,而猴子名列第三。
海豚經過訓練後,不僅可以表演各種技藝,例如頂球、鑽火圈……而且在人的特殊訓育下,它們可以充當人的助手,戴上抓取器可以潛至海底打撈沉入海底中的物品,如實驗用的火箭、導彈等,或給從事水下作業的人員傳遞信息和工具,還能進行軍事偵察,甚至充當「敢死隊」,攜帶炸葯和彈頭沖擊敵艦或炸毀敵方水下導彈發射裝置。
貌似家犬的海豹
在海濱公園的海豹池中,海豹整日游泳戲水生動活潑,實在逗人喜愛。若加以訓練,它還會表演玩球等節目。海豹身體渾圓,形如紡錘,體色斑駁,毛被稀疏,皮下脂肪很厚,顯得膘肥體胖。兩只後腳恆向後伸,猶如潛水員的兩只腳蹼。游起泳來,兩腳在水中左右擺動,推動身體迅速前進。從海豹的頭部看,貌似家犬,因而不少地區稱其為海狗。有時它爬到礁石上,這時它的動作就顯得格外笨拙,善於游泳的四肢只能起支撐作用。海豹爬行的動作非常有趣,因此常引起觀者的朗朗笑聲。
海豹的身體不大,僅有1.5米~2.0 米長,最大的個體重150公斤,雌獸略小,重約120公斤。
在自然條件下,海豹有時在海里游盪,有時上岸休息。上岸時多選擇海水漲潮能淹沒的內灣沙洲和岸邊的岩礁。例如,在我國的遼寧盤山河口及山東廟島群島等地都屢見有大群海豹出沒。海豹的潛水本領很高,一般可潛到100米左右, 在水深的海域還可潛到300米,在水下可持續23分鍾。它的游泳速度也很快,一般可達每小時27公里。海豹主要捕食各種魚類和頭足類,有時也吃甲殼類。它的食量很大,一頭60公斤~70公斤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公斤~8公斤魚。
深海打撈員——海獅
海獅吼聲如獅,且個別種頸部長有鬃毛,又頗像獅子,故而得名。它的四腳像鰭,很適於在水中游泳。海獅的後腳能向前彎曲,使它既能在陸地上靈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樣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後肢卻是恆向後伸,不能朝前彎曲,故不能在陸地上步行。雖然海獅有時上陸,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開敵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它們都在海上巡遊覓食。
海獅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等頭足類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體粗壯的北海獅,在飼養條件下一天喂魚最多達40公斤,一條1.5公斤重的大魚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條件下,每天的攝食量要比在飼養條件下增加2倍~3倍。
海獅也是一種十分聰明的海獸。經人調教之後,能表演頂球、倒立行走以及跳越距水面1.5米高的繩索等技藝。海獅對人類幫助最大的莫過於替人潛至海底打撈沉入海中的東西。自古以來,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著有去無還,可是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一些寶貴的試驗材料必須找回來,比如從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濺落於海洋里的人造衛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發射試驗的濺落物等。當水深超過一定限度,潛水員也無能為力。可是海獅卻有著高超的潛水本領,人們求助它來完成一些潛水任務。例如,美國特種部隊中一頭訓練有素的海獅,在1分鍾內將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來,人們付給它的「報酬」卻只是一點烏賊和魚。這真是一本萬利的好生意!
不食肉的海獸——儒艮
儒艮 在我國廣東、廣西、台灣等省沿海生活著一種海獸,叫儒艮。它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也有人稱它為「南海牛」,它與海牛目的其它動物如海牛的最大區別在於:海牛的尾部呈圓形,而儒艮尾部形狀與海豚尾部相似。除我國外,儒艮還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一些國家。 有人說它是海洋中的美人魚。
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一點也不凶。儒艮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纖維的燈心草、禾草類為食,但凡水生植物它基本上都能吃。儒艮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所以它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攝食上。儒艮體長3米左右,體重達400公斤左右,行動遲緩,從不遠離海岸。它的游泳速度不快,一般每小時2海里左右,即便是在逃跑時,也不過5海里。
儒艮體色灰白,體胖膘肥,油可入葯,肉味鮮美,皮可製革。正因為如此,所以屢遭人類殺戮,如不嚴加保護,它們就有滅頂之災。因此,儒艮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F. 海洋生物的資料怎麼寫
1、海洋哺乳動物,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如:各種鯨類、海豚、海豹、海獅、儒艮等。2、海洋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體被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3、海洋鳥類,海洋鳥類的種類不多,在中國海共記錄了183種海鳥。如紅喉潛鳥、黑腳信天翁、海燕、小軍艦鳥、海雀、白鷺、海鷗等等。4、海洋魚類,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在我國海域里,目前已記錄到海洋魚類3023種,其中軟骨魚類237種、硬骨魚類2786種,約占我國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1/7。5、海洋節肢動物,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節肢動物4362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物種的1/5。如鱟、蝦類、蟹類等。6、海洋軟體動物,在中國海共記錄到各類軟體動物2557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8。如石鱉、貽貝、珍珠貝、扇貝、牡蠣、文蛤、烏賊、章魚等。7、海洋腔腸動物,腔腸動物因其特有刺細胞,故又被稱作為刺胞動物。目前,在中國海記錄到各種海洋腔腸動物,共計是1010種,它們分屬於腔腸動物門的三個綱。8、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和高等的種子植物。
2)海洋生物介紹
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其中有閃閃發光的夜光蟲和身體晶瑩透明、隨波逐流的水母,有美麗無比的珊瑚、五彩繽紛的海葵和「頂盔貫甲」的蝦蟹,還有千奇百怪的魚類、古老的海龜和憨態可掬的海豹,更有聰明靈巧的海豚和碩大無比的鯨…遼闊的海洋中,還有種類繁多的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分為兩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如我們常吃的海帶,藻類大小懸殊,最小的單細胞藻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而最大的巨藻長二三百米,稱得上是龐然大物。高等的種子植物,如大葉藻、紅樹等,種類很少。
G. 海洋生物的介紹
【概述】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種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
海洋生物富含易於消化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營養價值主要取決於氨基酸的組成,海洋中魚,貝,蝦,蟹等生物蛋白質含量豐富,富含人體所必需的9種氨基酸,尤其是賴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許多,且易於被人體吸收.
【相關調查】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物種約佔世界物種總數的10%,數量佔50%
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全世界的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空前的合作計劃,為所有的海洋生物進行鑒定和編寫名錄。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出爐了。目前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的這個計劃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預計要花上10年時間,至少需要花10億美元的經費,共有來自53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合作計劃中來,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海洋科學家可以一起合作。從2000年開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個新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根據這個研究計劃的估計,大約還有5000種海洋魚類以及成千上萬種其他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還沒被發現。
這個普查計劃希望能夠評估各種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地理分布和數量,並且解釋上述情況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個計劃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前已經瀕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區域,可以幫助漁業管理機構發展出有效的連續經營策略。而隨著成千上萬的新種海洋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將開發出新的海洋葯物和工業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這是21世紀第一場偉大的發現之旅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努力,去測量海洋的各種生物,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防止海洋生物繼續消失。」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探勘的領域,我們對於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極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學家羅納爾德·多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類中適於海棲環境的特殊類群,通常被人們稱作為海獸。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
獸中之「王」——藍鯨
藍鯨是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全身呈藍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藍鯨的時間是1904年,地點在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附近。這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35頭大象的重量。它的舌頭重約3噸它的心臟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總重量約為8噸~9噸,腸子有半里路長。這樣大的軀體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
潛水冠軍----抹香鯨
抹香鯨頭重尾輕,宛如一頭巨大的蝌蚪,頭部佔去全身的三分之一,看上去像個大箱子。鼻孔也很特殊,只有左鼻孔暢通,且位於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氣時噴出的霧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噴出的。雖然抹香鯨的牙齒很大足有20多厘米長,每側有40枚~50枚,卻是只有下頜有牙齒,而上頜只有被下頜牙齒「刺出」的一個個的洞。不過,抹香鯨習性與藍鯨截然不同它是非常利害的,獵物一旦被它咬住就難以脫身。它最喜歡吃的食物是深海大王烏賊因此「練就」了一身潛水的好功夫。
在所有鯨類中,以抹香鯨的潛水為最深,可達2200米。抹香鯨的經濟價值很高,巨大的「頭箱」中盛有一種特殊的鯨蠟油,過去人們誤以為是腦子里流出來的,所以叫它「腦油」其實「腦油」與腦無關。這是一種用處很大的潤滑油,許多精密儀器,如手錶、天文鍾甚至火箭,都離不了它一頭大的抹香鯨的頭部可以裝一噸這樣的油。著名的龍涎香就是這種鯨腸道里的異物,這是一種極好的保香劑,抹香鯨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橫行的暴徒——虎鯨
虎鯨也屬於齒鯨類。它體長近10米,重7噸~8噸,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
虎鯨膽大而狡猾,且殘暴貪食,是遼闊海洋里「橫行不法的暴徒」。虎鯨的英文名稱有殺鯨兇手之意。不少人在海上屢屢目睹虎鯨襲擊海豚、海獅以及大型鯨類的驚心動魄的情景。
其體側有一塊向背後方向突出的白色區域,使它獨具一格。
虎鯨身體強壯,行動敏捷,游泳迅速,每小時可達30海里。游泳時,雄鯨高達1.8米的背鰭突出於水面上,頗與一種古代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相似,虎鯨因此而另有「逆戟鯨」的別名。
有牙的鯨—— 齒鯨
齒鯨類的體形變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圓錐狀的牙齒,但不同種類牙齒的形狀、數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僅具1枚獨齒,最多的則有數十枚,有的還隱藏在齒齦中不外露,所以也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只有1個,因此呼吸換氣時只能噴出一股水柱。頭骨左右不對稱。鰭肢上具有5指。胸骨較大。沒有鎖骨。沒有盲腸。主要以烏賊、魚類等為食,有的還能捕食海鳥、海豹以及其他鯨類等大型動物。齒鯨類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鯨科、劍吻鯨科、一角鯨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領航鯨科等8個科,大約34屬、72種。
海中智叟——海豚
海豚也是一種小型齒鯨動物。
海豚經過訓練後,不僅可以表演各種技藝,例如頂球、鑽火圈……而且在人的特殊訓育下,它們可以充當人的助手,戴上抓取器可以潛至海底打撈沉入海底中的物品,如實驗用的火箭、導彈等,或給從事水下作業的人員傳遞信息和工具,還能進行軍事偵察,甚至充當「敢死隊」,攜帶炸葯和彈頭沖擊敵艦或炸毀敵方水下導彈發射裝置。
貌似家犬的海豹
海豹的身體不大,僅有1.5米~2.0 米長,最大的個體重150公斤,雌獸略小,重約120公斤。
在自然條件下,海豹有時在海里游盪,有時上岸休息。上岸時多選擇海水漲潮能淹沒的內灣沙洲和岸邊的岩礁。海豹的潛水本領很高,一般可潛到100米左右, 在水深的海域還可潛到300米,在水下可持續23分鍾。它的游泳速度也很快,一般可達每小時27公里。海豹主要捕食各種魚類和頭足類,有時也吃甲殼類。它的食量很大,一頭60公斤~70公斤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公斤~8公斤魚。
深海打撈員——海獅
海獅吼聲如獅,且個別種頸部長有鬃毛,又頗像獅子,故而得名。它的四腳像鰭,很適於在水中游泳
海獅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等頭足類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體粗壯的北海獅,在飼養條件下一天喂魚最多達40公斤,一條1.5公斤重的大魚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條件下,每天的攝食量要比在飼養條件下增加2倍~3倍。
食草的海獸——儒艮
儒艮 在我國廣東、廣西、台灣等省沿海生活著一種海獸,叫儒艮。它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也有人稱它為「南海牛」。除我國外,儒艮還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一些國家。 儒艮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纖維的燈心草、禾草類為食,但凡水生植物它基本上都能吃。
爬行動物 】
爬行動物是體被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其中與海洋有關的海龜類和海蛇類等,目前在中國海共發現有24種。
海蛇
海蛇是一類終生生活於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啟閉,吸入空氣後,可關閉鼻孔潛入水下達10分鍾之久。 我國有海蛇19種,廣泛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山東、遼寧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見的有青環海蛇、平頦海蛇和長吻海蛇。海蛇可供葯用,具有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滋補強身的功效。
古老而頑強的海龜
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生活在我國海洋中的海生龜類有5種(全世界也只有7種),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島和廣東省惠東縣港口。
海龜是現今海洋世界中軀體最大的爬行動物。其中個體最大的要算是棱皮龜了。它最大體長可達2.5米,體重約1000公斤,堪稱海龜之王。
【種類繁多的海魚】
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為低級的一個類群。在我國海域里,目前已記錄到海洋魚類3023種,其中軟骨魚類237種、硬骨魚類2786種,約占我國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1/7左右。因此,海洋魚類構成了我國海洋水產品的重要基礎。
會爬樹的魚
彈塗魚體長10厘米左右,略側扁,兩眼在頭部上方,似蛙眼,視野開闊。它的鰓腔很大,鰓蓋密封,能貯存大量空氣。腔內表皮布滿血管網,起呼吸作用。它的皮膚亦布滿血管,血液通過極薄的皮膚,能夠直接與空氣進行氣體交換。其尾鰭在水中除起鰭的作用外,還是一種輔助呼吸器官。這些獨特的生理現象使它們能夠離開水,較長時間在空氣中生活此外,彈塗魚的左右兩個腹鰭合並成吸盤狀,能吸附於其他物體上。發達的胸鰭呈臂狀,很像高等動物的附肢。遇到敵害時,它的行動速度比人走路還要快。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彈塗魚,在低潮時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灘上跳來跳去,更喜歡爬到紅樹的根上面捕捉昆蟲吃。因此,人們稱之為「會爬樹的魚」。
能發電和發射電波的魚
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著會發電的電鰩,它的發電器是由鰓部肌肉變異而來的。在頭部的後部和肩部胸鰭內測,左右各有一個卵圓形的蜂窩狀的大發電器。每個發電器官最基本結構是一塊塊小板——電板(纖維組織),約40個電板上下重疊起來,形成一個個六角形的柱狀管,每側有600個管狀物,稱為電函管。其內充填有膠質物,故肉眼觀察為半透明的乳白色,與周圍粉紅色肌肉顯然不同。每塊電板具有神經末梢的一面為負極,另一面為正極,電流方向由腹方向背方,放電量70伏特~80伏特,有時能達到100伏特,每秒放電150次。人們解剖電鰩時,發現其胃內完整的鰻魚、比目魚和鮭魚,這是電鰩放電把活動力強的魚擊昏然後吞食之。因此,電鰩有「海底電擊手」之稱。
會發聲的魚
許多魚類會發出各種令人驚奇的聲音。例如:康吉鰻會發出「吠」音;電鯰的叫聲猶如貓怒;箱魨能發出犬叫聲。石首魚類以善叫而聞名,其聲音像輾軋聲、打鼓聲、蜂雀的飛翔聲、貓叫聲和呼哨聲,其叫聲在生殖期間特別常見,目的是為了集群。
魚類發出的聲音多數是由骨骼摩擦、魚鰾收縮引起的,還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門排氣等發出種種不同聲音。
海中霸王——鯊魚
在浩瀚的海洋里,被稱為「海中霸王」的鯊魚遍布世界各大洋,在中國海就有70多種(全世界約有350種)。大部分鯊魚對人類有利而無害,只有30多種鯊魚會無緣無故地襲擊人類和船隻。鯊魚的確有吃人的惡名,但並非所有的鯊魚都吃人。
鯊魚一般只吃活食,有時也吃腐肉,食物以魚類為主。
珊瑚魚的色彩與求生的偽裝
美麗的珊瑚礁吸引著眾多的海洋動物競相在這里落戶。據科學們估計,一個珊瑚礁可以養育四百種魚類。在弱肉強食的復雜海洋環境中,珊瑚魚的變色與偽裝,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達到與周圍物體亂真的地步,在億萬種生物的頑強競爭中,贏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頂盔戴甲的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是動物中最大的一個門類,在目前已知的100多萬種動物中,它約佔85%。該門類動物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附肢分節,故名節肢動物。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節肢動物4362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5。
節肢動物中的活化石—鱟
鱟的長相既像蝦又像蟹,人稱之為「馬蹄蟹」,是一類與三葉蟲(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
鱟有四隻眼睛。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只小眼睛,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說明這對眼睛只用來感知亮度。在鱟的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復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人們發現鱟的復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准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葯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此外,鱟的肉、卵均可食用。
肉昧鮮美的蝦蟹
蝦蟹是節肢動物的另一家族,同屬於甲殼綱的十足目。這類動物與人類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是主要的水產養殖或捕撈對象,其中尤以蝦、龍蝦和蟹等,在我國海洋漁業捕獲物中產量相當大,特別是對蝦、毛蝦、梭子蟹等,營養豐富,產值很高,地位更為重要。我國的蝦蟹種類非常多,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目前已發現的約有1000多種,其中蝦類400多種,蟹類600多種。
生活在我國海洋里的蟹的種類也特別多,有肉細味美的梭子蟹,有行走如飛的沙蟹,有能上樹的椰子蟹,還有背甲溝紋似關公臉譜的關公蟹等等。但是,蟹中之王卻是生活在日本海和白令海的高腳蟹。高腳蟹的身體有30多厘米長,一條腿就有1.5米左右,兩邊的腿伸直了差不多有4米,體重約7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蟹。
體色變換的招潮蟹
。蟹體的兩只螯長得很不對稱,一隻又粗又大,另一隻又細又小。每當潮水退落,它便爬出洞穴,在露出水面的海灘上來回奔跑覓食。每當潮水滾滾上漲,快要淹沒它的老巢時,它又躲進洞里,在洞口高舉著那隻粗壯有力的大螯,好像在招手示意,歡迎潮水的到來,所以人們稱它為「招潮蟹」。這種蟹的體色能晝夜變化。白天,它是黑色的,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它細胞里的色素向四處擴散,猶如撐開的大黑傘一樣。到了夜間,色素顆粒收縮成一團於是體色變淺,成為青灰色。
擅長偽裝的蝦蟹
在海邊潮間帶常可抓到一種頭胸甲好似京戲中關公臉譜的蟹,名為關公蟹。關公蟹常用足抓住石塊或樹葉,把自己身體遮蓋住以便把自己巧妙地偽裝起來而避開敵害。
蜘蛛蟹長相醜陋,為何在頭胸甲上或大螯上戴上幾朵艷麗的鮮花?不,那不是花,那是海葵,俗稱「海菊花」。蜘蛛蟹靠觸手上有毒的海葵來保護自己,以避敵害,同時也可美化自己醜陋的身軀。
有一種海綿動物常附著在寄居蟹的貝殼上海綿長滿貝殼,只留下殼口讓寄居蟹自由進出寄居蟹便靠這海綿分泌的臭昧來御敵。
【五光十色的軟體動物】
在海底世界裡,有一種會給自己造「房子」的動物,它們能從自己的身體里分泌出石灰質,作為建築材料來建造「房子」,用做自己的棲身之地,這些動物就是貝類。因為它們的身體柔軟,所以歸屬於軟體動物。它們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貝殼。軟體動物門的種類非常多,在動物界中是僅次於節肢動物門的第二大門。共分為7個綱,即無板綱、單板綱、多板綱、雙殼綱、腹足綱、掘足綱和頭足綱。除無板綱和單板綱之外,其餘5個綱的種類在中國海都有分布。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到各類軟體動物2557種,約占我國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8以上。
石鱉
石鱉屬於多板綱中原始類型的貝類,它們的顏色和岩石一樣,形狀有點像陸地上的潮蟲。別的貝類身體外面不是有一個就是有兩個貝殼,而在石鱉的身體背面,卻生長著覆瓦狀排列的、由8個石灰質殼片形成的一組貝殼。在這些貝殼的周圍,外套膜的表面還生有許多小鱗片、小針骨、角質毛等等。因此,它的背部就像是一個全身披甲的武士,別的動物很難去侵犯它。
石鱉的種類很多,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鹽度正常的岩礁海岸或鹽度較高的大洋底部。
石鱉的身體一般很小,我國常見的種類其身體的長度約2~3厘米。由於石鱉是貝類中的原始類型,所以在科學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螠蟶
在沿海的泥灘上,生活著一種雙殼類,叫作「螠蟶」。它喜歡生活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是我國沿海常見的一種軟體動物。
螠蟶的兩個水管很發達,它完全靠著這兩個水管與灘面上的海水保持聯系,從入水管吸進食物和新鮮海水,從排水管排出廢物和污水。螠蟶在軟泥灘上挖穴生活,潛伏的深度隨季節而不同:夏季溫暖,潛伏較淺;冬季寒冷,潛伏較深。平時潛伏的深度大約為體長的5倍~6倍,最深可以達到40厘米,約為體長的10倍。如果我們在海灘上看到相距不遠的兩個小孔,用長鉤觸動一下能噴出少許海水來,那麼底下一定有螠蟶。這兩個小孔就是螠蟶兩個水管伸出的地方。螠蟶的大小可以從兩個小孔之間的距離推算出來,其體長約為兩孔距離的2.5倍~3倍。
海兔
有一種叫海粉的海產品,它不僅是消炎退熱的良葯,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是我國東南沿海居民所喜愛的大眾化食品。海粉是什麼東西呢?原來它是一種貝類所產的卵,這種貝類就是海兔。
從外表看,海兔的體形確實像一隻兔子,所以它就獲得了這個名稱. 海兔是在淺海生活的貝類,喜歡生活在海水清澈、潮流較通暢的海灣,在低潮線附近的海藻間最多。它們以各種海藻為食,體色和花紋與棲息環境中的海藻極為相似,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隱蔽起來,使敵人不能發現。特別是海兔對它周圍環境的顏色有很好的適應能力。當它食用某種海藻之後不久,就能很快地改變為這種海藻的顏色。例如:有一種海兔,小的時候以紅藻為食,體色為玫瑰紅色;大的時候,以海帶為食的體色變為褐色,以墨角藻為食的體色變為棕綠色。
【五花八門的棘皮動物】
當你在海邊的岩礁、海藻間漫步的時候,你可以見到一些海濱動物,如海星、海膽、海參等。這些動物的身體表面都長有許多長短不一的棘狀突起,所以這些動物又叫作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的身體構造比較有意思,都呈輻射對稱,主要是五輻射對稱。棘皮動物全部為海產,在陸地和淡水中絕對找不到它們的蹤影。到目前為止,在中國海共記錄到棘皮動物約600種。 下面介紹一下海星、海膽、海參。
分身有術的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門的一綱,下分海燕和海盤車兩科,不過人們都俗稱其為海星或「星魚」。
海星與海參、海膽同屬棘皮動物。它們通常有五個腕但也有四六個,有的多達40個腕,在這些腕下側並排長有4 列密密的管足。用管足既能捕獲獵物,又能讓自己攀附岩礁,大個的海星有好幾千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體下側中部,可與海星爬過的物體表面直接接觸。海星的體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體色也不盡相同,幾乎每隻都有差別,最多的顏色有桔黃色、紅色、紫色、黃色和青色等。
海星主要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淺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它對我們並不陌生。然而,我們對它的生態卻了解甚少。海星看上去不像是動物,而且從其外觀和緩慢的動作來看,很難想像出,海星竟是一種貪婪的食肉動物,它對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進化還起著非同凡響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它為何在世界上廣泛分布的原因。
海星的食物是貝類。當海星想吃貽貝時,會先用有力的吸盤將貝殼打開,然後將胃由嘴裡伸出來,吃掉貽貝的身體。所以,海星的經濟價值並不大,只能曬干制粉作農肥。由於它捕食貝類,故而對貝類養殖業十分有害。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種棘皮動物,它們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全世界大概有1500種海星,大部分的海星,是通過體外受精繁殖的,不需要交配。雄性海星的每個腕上都有一對睾丸,它們將大量精子排到水中,雌性也同樣通過長在腕兩側的卵巢排出成千上萬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形成新的生命。從受精的卵子中生出幼體,也就是小海星。
另外,海星還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再生。海星的腕、體盤受損或自切後,都能夠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個新的海星。 全身都是刺的海膽
海膽是棘皮動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員,它長著一個圓圓的石灰質硬殼,全身武裝著硬刺。對居住在海底的「居民」來說,它是難以侵犯的,沒有哪個莽撞的傢伙敢去碰它。在我國南方,大都在春末夏初開始捕撈海膽;北方的大連紫海膽則是在夏秋兩季採集。這時的海膽裡麵包著一腔橙黃色的卵,卵在硬殼里排列得像個五角星。海膽的卵是一種特殊風味的佳餚,光棘球海膽、紫海膽的卵塊是名貴的海珍品。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海膽都可以吃,有不少種類是有毒的。這些海膽看上去要比無毒的海膽漂亮得多。
海中珍品---海參
在海藻繁茂的海底,生活著一種像黃瓜一樣的動物,它們披著褐色或蒼綠色的外衣,身上長著許多突出的肉刺,這就是海中的「人參」----海參。海參是棘皮動物中名貴的海珍品。在中國海有20多種食用海參,有些價格昂貴,如刺參、梅花參、烏皺輻肛參等。
在我國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沿海,在海水穩靜的海灣3米-15米深的岩礁或細泥沙的海底,生活著一種身體背部布滿大大小小的圓錐狀肉刺的海參,名叫刺參。刺參是海參中最為名貴的一種。
海參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而且還是營養滋補品,對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抑制腫瘤、延年益壽都具有良好的功效。
【晶瑩剔透的腔腸動物】
腔腸動物在分類學上屬於低等的後生動物。刺細胞是腔腸動物所特有的,它遍布於體表,觸手上特別多,因此腔腸動物又被稱為刺胞動物。目前,在中國海記錄到各種海洋腔腸動物,共計是1010種。它們分別屬於腔腸動物門的三個綱。第一個綱是水螅水母綱,典型代表動物是水母和藪枝螅,中國海已記錄456 種。第二個綱是缽水母綱,典型代表動物是海蜇,中國海已記錄39種。第三個綱是珊瑚蟲綱,典型代表動物是珊瑚和海葵,中國海已記錄515種。
輕盈飄逸的水母
在那蔚藍色的海洋里,棲息著許多美麗透明的水母,它們一個個像降落傘似地漂浮在大海里,婀娜多姿的容貌使人贊嘆不絕。
美麗的「海菊花」
陸地上的菊花,秋季開放,而在煙波浩渺的海洋中,卻有一年四季盛開不敗的「海菊花」,它就是海葵。
海葵形態繁多,有上千種,一般呈圓筒狀,體色艷麗,基部附著在岩石、貝殼、砂礫或海底。海葵上端是圓形的盤,周圍有幾條到上千條菊瓣似的觸手,它們在水中隨波搖曳,一張一合,如花似錦。
多姿多彩的珊瑚
珊瑚蟲生活在溫暖的海洋里,擁擠固著在岩礁上。
新生的珊瑚就在死去的珊瑚骨骼上生長,有的生成樹枝狀,枝條纖美柔韌。珊瑚的形狀美麗多姿:有像鹿角的鹿角珊瑚;有似喇叭的筒狀珊瑚;有像蘑菇的石芝珊瑚等等,真是五花八門。那顏色有橙黃、粉紅、淺綠、紫的、藍的、白的……五顏六色。從珊瑚的觸手數目來分,可分為兩大類——八放珊瑚和六放珊瑚。珊瑚的觸手很小,都長在口旁邊,那「肚子」(內腔)里被分隔成若干小房間(消化腔),海水流過,把食物帶進消化腔吸收。活的珊瑚蟲有吸收鈣質製造骨骼的本領。
活的珊瑚蟲死去了,新的又不斷生長,日積月累,死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骼便形成了珊瑚礁、珊瑚島。
【絢麗多彩的海洋植物】
在遼闊而富饒的海洋里,除了生活著形形色色的動物之外,還有種類繁多、千姿百態的海洋植物。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體,是人類的一大自然財富,目前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類有100多種。科學家們根據海藻的生活習性,把海藻分為浮游藻和底棲藻兩大類型。
浮游藻
浮游藻的藻體僅由一個細胞所組成,所以也稱為海洋單細胞藻。這類生物是一群具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並生產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它們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又是養殖魚、蝦、貝的餌料。目前已在中國海記錄到浮游藻1817種。
底棲藻
科學家們將棲息在海底的藻類稱為底棲藻。它們在退潮時能適應暫時的乾旱和冬季暫時的「冰凍」等環境,只要海水一漲潮,它們便又開始正常的生長發育。 底棲藻的顏色鮮艷美麗,有綠色、褐色和紅色。科學家們根據它們的顏色,把海藻分為三大類:綠藻類、褐藻類和紅藻類。
綠藻
綠藻的藻體呈草綠色。綠藻約有6000種,其中90%產於淡水,只有10%生活在潮間帶或潮下帶的岩石上。
H. 求海洋生物的資料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種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目前已經知道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
海洋動物主要分類:海哺乳動物、爬行動物 、海魚、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腔腸動物、海洋植物
I. 關於海洋生物的資料 短!短!一定要短!!!!!!!!!!!!!!!!!!!!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其實卻是動物。海葵共有 1000 多種,棲息於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從極地到熱帶、從潮間帶到超過 10000 米的海底深處都有分布,而數量最多的還是在熱帶海域。在岩岸貯水的石縫中,常見體表具乳突的綠側花海葵。在我國東海,太平洋側花海葵數量之多每平方米可達數百至近萬個。在幾平方厘米的貝殼、石塊上,也會有紫褐色帶桔黃色縱帶的縱條肌海葵,當其收縮時酷似西瓜又名西瓜海葵。此外,還有觸手眾多的細指海葵等。海葵的單體呈圓柱狀,柱體開口端為口盤、封閉端為基盤。口盤中央為口,口部周圍有充分伸展的軟而美麗的花瓣狀觸手,猶如生機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觸手的數目因種而異,但內環者大於外環,數目均為 6 的倍數,具有攝食、保衛和運動的功能。附著端的基盤,可分泌腺體吸附於石塊、貝殼、海藻或木樁等硬物上。口盤的直徑大多為幾厘米,但棲息於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口盤直徑可達 1 . 5 米之巨。海葵有著各種各樣的顏色,綠的、紅的、白的、桔黃的、具斑點或具條紋的或多色的,這些色彩來自何處呢,一是本身組織中的色素,另外來自與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僅使海葵大為增色,而且也為海葵提供了營養。生活在熱帶珊瑚礁中的幾種海葵,白天伸展著有色彩的部分使共生藻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到了晚上觸手再伸出來以捕食。
海葵沒有骨骼,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腔腸動物,代表了從簡單有機體向復雜有機體進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一種原始而又簡單的動物,只能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產生反應。海葵環繞在一個共同的消化系統周圍的每一隻觸手能決定它所接觸到的食物適宜與否,卻沒有向其它觸手傳遞信息的功能。海葵的神經系統無法辨別周圍環境的變化,只有通過實際的接觸,受到刺激才會發生反應。當海葵被觸動時,許多觸手都會發生一陣反射性痙攣,這說明有一些基本信號傳遞到了海葵的全身,但是只有直接參與和食物接觸的觸手才有抓取食物的反應。這些信號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每次接觸所產生的反應都相同。只有當食物最終進入和消化系統接觸的狀態時,其它觸手才會開始活躍起來,紛紛把自己折皺起來,這種反應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攝取食物,將食物包圍起來,送到嘴上進食。
海葵原始的感覺器官是否具有進一步的辨別能力呢?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當觸手接觸到人工放置的塑料蝦時,海葵就把它抓住,停留片刻後把它放了。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海葵的神經細胞已精細到能告訴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這樣就節省了把塑料蝦送到消化系統在那裡加以辨別而需要消耗的能量,同時也說明信息並沒有傳遍海葵的全身,因為塑料蝦每次接觸不同的觸手,捕捉的過程都會周而復始地進行。海葵環繞在一個共同的消化系統周圍的每一隻觸手都能夠決定它所接觸到的食物適宜與否,但卻沒有向其它觸手傳遞信息的功能。
海葵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但事實上,海葵並不都是永久附於一處,有的在緩緩滑行,有的靠觸手做翻轉運動,還有的能在水中做短距離的游泳。極個別的海葵還會靠基盤分泌的氣囊倒掛在水層中浮游。
海葵看上去好似一朵無害的柔弱的鮮花,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靠攝取水中的動物為生的食肉動物。它的呈放射狀的兩排細長的觸手伸張開來,在消化腔上方擺動不止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非常的美麗,向那些好奇心盛的游魚頻頻招手。雖然不能主動出擊獲取獵物,但是當它的觸手一旦受到刺激,那怕是輕輕的一掠,它都能毫不留情地捉住到手的犧牲品。海葵的觸手長滿了倒刺,這種倒刺能夠刺穿獵物的肉體。它的體壁與觸手均具有刺絲胞,那是一種特殊的有毒器官,會分泌一種毒液,用來麻痹其他動物以自衛或攝食。看來,海葵鮮艷動人的觸手對小魚來說,其實是一種可怕的美麗陷阱。海葵所分泌的毒液,對人類傷害不大,如果我們不小心摸到它們的觸手,就會受到拍擊而有刺痛或搔癢的感覺。假如把它們採回去煮熟吃下,會產生嘔吐、發燒、腹痛等中毒現象。因此,海葵既摸不得也吃不得。
海葵是一種構造非常簡單的動物,沒有中樞信息處理機構,因此,它連最低級的大腦基礎也不具備。簡單動物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於向中央消化系統輸送食物,以充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簡單的神經系統能力極為有限。海葵有根強的伸縮能力,口盤基部有發達的括約肌,體壁也有發達的縮肌和伸肌供柱體縮小或伸展。遇到危險時,會將身體收縮,排空觸手內的水,把口盤和觸手全部縮入體內。海葵在完成收縮的全部過程之前,觸手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於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兩個半小時,因此海葵這兩個半小時之內恢復不了原狀。這樣,進攻者常常在海葵的觸手重新露出來之前便喪失了耐心,放棄了侵擾。
海葵除了依附岩礁之外,還會依附在寄居蟹的螺殼上。當寄居蟹長大要遷入另一個較大的新螺殼時,海葵也會主動地移到新殼上。這樣海葵和寄居蟹雙方都得到好處。由於寄居蟹喜好在海中四處游盪,使得原本不移動的海葵隨著寄居蟹的走動,擴大了覓食的領域。對寄居蟹來說,一則可用海葵來偽裝,二則由於海葵能分泌毒液,可殺死寄居蟹的天敵,因此保障了寄居蟹的安全。
海葵除了與寄居蟹互利共生之外,還與一種小丑魚共同生活。小丑魚的體表能分泌粘液,以防止海葵刺細胞的蜇刺,如果人為地除去粘液,它們也會被海葵蜇得落荒而逃。當海葵依附在岩礁上動彈不得時,這種紅身白紋的小丑魚會在漂亮的觸手處游動,以引誘其他的小魚上鉤。海葵在捕捉到獵物,飽餐之後,小丑魚就可以撿食一些殘渣。此外,小丑魚遇到敵人攻擊時,就趕緊逃到海葵的觸手間躲避。總之,小丑魚以海葵為避難所,而海葵藉著小丑魚以獲得更多
J. 海底的生物的資料有什麼
這些給你當做作業,怎麼都夠了啊!
在美國加州蒙特雷外海,有一座藏在海底的峽谷,最深處超過3000米。那裡陽光永遠無法到達,那裡游弋的海洋生物全部奇形怪狀,那裡就是怪物海溝!為了了解深海生態,海洋生物學家靠遙控潛航器深入這片幽暗的水世界,發現了仿若來自外太空的生物:它們會偽裝、會發光,還會給自己「蓋房子」。
「西方飛行者號」科考船搭載著「怪物海溝水族研究委員會」的全體成員前往怪物海溝所在的海域,
隨船攜帶的是遙控潛航器「鯊魚號」。「鯊魚號」可以隨時放下母艦,它上面攜帶有特殊浮標,還有高科技、敏銳的攝像頭,能悄無聲息地「游」在所有海洋生物身邊,捕捉它們在水裡最真實生動的一面。所有畫面將通過光纖傳遞到「西方飛行者號」上的監控屏幕。於是,一群科學家成天待在黑暗的控制室里,盯著屏幕看「鯊魚號」傳送回來的影像。那是一場迷人的展示,讓科學家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怪物海溝和地球上其他地方的海域是如此不同,在那裡,終年沒有陽光、氧氣非常稀薄、水壓巨大、沒有任何海洋植物,生存條件相當惡劣,生物對此做出各種適應,最終的結果是,這里的海洋生物幾乎全部是捕食高手,而它們,從形狀到習性,其奇特性遠遠超出了所有科學家的想像。
深海怪物——「獠牙」
如果蝦會做夢,那麼這種名叫「獠牙」的魚絕對是它們的噩夢。這種魚有巨大的眼睛,可以讓它們在300米深的海水下看清周圍一切動靜。半透明的身子和巨大的下頜及牙齒也是典型的對深海環境的適應。「獠牙」魚主要的食物是蝦,偶爾也吃比自己小的魚,它們的實際長度一般是10厘米到12厘米。
深海怪物——「藎」
藎在怪物海溝里發現的水蝸牛。總體來說,它和陸地上的蝸牛似乎沒有太大區別。不過因為見不到陽光的緣故,它的身體已經完全透明。因為生活在深海中,要應付強大的洋流,水蝸牛要保證有足夠浮力,因此那沉重的蝸牛殼已經完全退化了。另外,為了適應游水,它的腳進化成了肌肉發達的鰭,那其實是連成一片的小觸須。水蝸牛和陸地蝸牛最大的區別在於眼睛,因為沒有陽光,水蝸牛的眼睛特別發達,和體形相比,那兩只「巨大」的眼睛突出在身體外,捕捉一切細微光線,觀察所有經過的獵食對象。
深海怪物——「嘴鶴鰻魚」
怪物海溝里發現的鰻魚也是千奇百怪。雖然和我們平時看到的鰻魚是一類,但是怪物海溝里的鰻魚已經發生嚴重「變異」。為了適應深海的捕食要求,「大嘴鰻魚」(上)的嘴越來越大,巨大的下頜保證它可以一口吞下和自己體積一樣大的魚,然後再慢慢消化。可以說,它們成了深海世界裡的蟒蛇。而「嘴鶴鰻魚」(下)則像仙鶴一樣有長脖子和長嘴。在嘴裡面,有密集的細小的牙齒,它們的主要捕食對象是小蝦,長脖子和長嘴保證了捕食的靈活和准確。
怪物海溝就像海底的「熱帶雨林」。在這里,各種形式的海洋生物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有魚類、貝殼類、軟體動物、蠕蟲、珊瑚,還有無數種類的細菌從海溝最底部的海水裡滲透出來。
雖然生存條件非常惡劣,但是實際的情況可能和很多人設想的不同,深海恰恰是我們居住的星球上,生物最集中、種類最繁雜的地方,而這里也是人類了解最少的地方。在水面下200米到700米,是海洋生物最集中的地方。由羅賓遜教授帶領的「怪物海溝水族研究委員會」已經用了4年時間在怪物海溝進行科學考察,但是直到今天,他們仍舊能經常目睹從未見過的生物瀟灑游過。每次來到怪物海溝,他們都感覺自己像19世紀的新大陸探險者——肯定能有新發現。
當然,
「怪物海溝水族研究委員會」的科學家們不是來這里獵奇的,他們的根本目的是了解這片深海海域的生態系統,同時試圖分析這里生物的發展歷史,也就是它們的進化和變異過程。偶爾,附近漁民也能看到這些奇特的海洋生物,但那都是被他們的拖網捕到海面上的,雖然覺得奇特異常,但是漁民不懂它們的研究價值,有的人甚至將其高價出售。以前有個漁民曾經打撈到一隻全身透明的魷魚,它就生活在怪物海溝,因為見不到陽光,身體全部白化,最後變成了透明的。它的觸須有好幾米長,也是完全透明,最薄的地方比蜻蜓的翅膀還纖細。整條魷魚精美得像個藝術品,可漁民最後將它以高價出售給當地的一個富豪。那富人將這透明魷魚做成了標本。但是標本永遠不可能告訴我們,這條魷魚在水裡有多優雅,它是怎樣運動、怎樣捕食、怎樣交配、同時怎樣繁殖的?實際上,類似的透明魷魚在怪物海溝也是相當罕見的。羅賓遜教授回憶說,在他考察怪物海溝4年的時間里,只見過8次,像那條那麼大的就更少了。
人類早在1872年就展開了對深海的研究。當時大英帝國派出了「HMS挑戰者號」,進行了第一次研究全球海洋的航行,航行時間超過3年,在360個觀測站測量水深、水壓、氣象、海流的運動方向和流速,收集不同深度的海水和生物標本,採集海床上的岩石標本。航程結束後,科學家出版了50集的研究報告。在出發時,幾乎所有科學家一致認為,深海就是海洋中的「沙漠」,不會有太多生物存在,甚至可能沒有生物。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隨著他們的拖網一次次放下並拉上,最後,在那次航程中,科學家們共發現超過4000種新的海洋生物。有形狀怪異的海星、各種難以描述其准確形狀的蠕蟲、螃蟹和魚類。也正是在那次航行中,科學家們首次看到能發出熒光的海洋生物。該次航行首次證實了在深海也有生物存在,並且探測到了當時最深的海底,超過了8000米。為了紀念「HMS挑戰者號」的成就,目前已經測得的地球上最深的海溝———11034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就被命名為「挑戰者深淵」。被「HMS挑戰者號」的成績所振奮,從那以後,人們開始不斷向深海探索,搜索異域奇珍。
現在的探測手段比1872年時不知道要先進多少。像「鯊魚號」這樣的遙控潛航器無疑是尖端科技的集中代表。它的大小和一輛SUV差不多,每天被放下水兩次。它不僅可以拍照、拍攝錄像,它還具備相當「原始」的打撈功能——羅賓遜教授的很多珍貴標本就是「鯊魚號」的貢獻。「鯊魚號」上裝備了巨大的水底探照燈,燈光100%模擬太陽光,這樣可以保證科學家們在屏幕上看到的生物和他們在自然光下看到的完全一樣。另外,它還是可以載人的,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將人運載到海床上。這絕對是令科學家們血流加速的事情!遺憾的是,在「西方飛行者號」上,羅賓遜教授是除了船長以外的絕對權威,沒有他的允許,所有科學家都不能擅自下海。更多的時候,這項科學考察任務是靜態的,科學家們就是坐在各自的監視屏幕前,平心靜氣地觀察,偶然發出贊嘆和感慨。
在這迷人的深海生物展示上,每個人都有他的最愛。在第一天航程結束時,羅賓遜教授的最愛就是一隻櫛水母。它和所有的水母一樣是捕食性動物,但是它的本身卻像肥皂泡一樣脆弱,若隱若現地游在海里,像個幽靈一樣。在它的外皮上有很多閃亮的小點,使它看上去像12月夜晚的聖誕樹一樣美麗。有些種類的櫛水母身後飄逸著長而拖曳的觸角,彷彿是鳥尾上的羽毛,又好像是厥草剛剛舒展的絨毛,雖然比蝴蝶還要纖細脆弱,但精緻程度決不亞於Tiffany最新設計的珠寶。櫛水母帶給所有科學家的感受代表著深層海水給人的一切感受:極盡美麗,也極盡奇異。
因為沒有陽光,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氧氣,在怪物海溝沒有任何海底植物生長,因此所有生物都是捕食性的。這絕對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很多生物的捕食技巧和效率高得讓陸地上那些飛奔的獵豹也汗顏。同捕食技巧相對應的是,這里的生物的偽裝技巧也讓人嘆為觀止。因為海洋是個沒有邊界或者任何形式的限制的家園,類似太空,因此這里的生物體積往往大得驚人。科學家們偶爾能看到徹底利用了這片廣大棲息地的動物,例如彷彿繩索的管水母。管水母也是透明無色的,看上去不過是鍾狀的頭連著一串胃和觸角。每個胃會利用觸角自行覓食。在強勁的海流中,繩索狀的管水母想要定位似乎是件困難的事情,但是它在這方面有突出天賦。無論海流的強度和方向怎樣,管水母總像一根長長的釣魚線一樣垂直「立」在水中。觸角看不出有什麼大動作,就已經捉住不幸游過的小魚小蝦,然後直接送進某個相連的胃裡。它非常長,看不到頂端,因此羅賓遜教授讓「鯊魚號」隨著它的身體前進,屏幕上不斷顯示的是它的胃和觸角,一個接一個,似乎沒有盡頭,似乎又有點邪惡。最後,教授統計出,這只管水母的長度超過50米,「鯊魚號」花了5分鍾的時間才游經它的整個身體——它完美地利用了這無止境的水世界。
也有坐地捕食的生物。有一種橘色的海葵(flytrapanemone)就是守株待兔的高手。這種海葵居住在海面以下大約1600米的地方,平時一動不動,就在暗處等待著食物自動游進它那大大張開的胃室里。而更多的是勤勞經營的捕食者。在怪物海溝里有一種「巨大」的蠕蟲,名字是BathochordaeusCharon,盡管名字很長,其實它的體形就和一隻蝌蚪差不多。它的腺體能分泌出膠質的絲狀物質,它將膠絲織成一個網,自己坐在網的中間充當肥美誘餌。如此可以黏住游過的微生物,其原理就和陸地上的蜘蛛織網誘捕昆蟲一樣。「鯊魚號」曾經觀察到這樣一個「網」,在海底,網的直徑超過了2米。在巨大的網的中間,蠕蟲還用更細的絲編制了一個過濾器。過濾器可以張合,就像蛾子的翅膀。蠕蟲用自己的尾巴不斷打水,水經過過濾器以後,能將可以充當食物的內容「截留」。看,一條蠕蟲竟然有兩個捕食辦法,這樣的效率真要讓蜘蛛「甘拜下風」了。有趣的是,蠕蟲分泌的膠絲用久了會失去黏性,每當這個時候,它就拋棄已經失效的網,重新「吐絲結網」。羅賓遜教授曾試圖捕捉這樣的蠕蟲,在實驗室里培養,做進一步研究。遺憾的是,它們是那樣脆弱,只要離開海洋,很快就死了。
很多生物逃避捕食的技巧也相當突出,最經典的恐怕就是「吸血鬼魷魚」了。這種奇特的魷魚和我們餐桌上的魷魚不一樣,能耍很多戲法,「嫁禍於人」就是其中之一。科學家很早以前就發現,「吸血鬼魷魚」有3個會發光的器官,分布在鰭的底部、眼睛的後方和皮膚上的各處。不過,在怪物海溝的探索過程中,科學家們有新的發現:他們在「吸血鬼魷魚」身上又找到了兩個發光源,其中一個位於觸角的尖端,8個觸角都有。受到輕微刺激時,觸角就會發出藍色熒光。當受到強烈刺激時,「吸血鬼魷魚」就擺出防禦姿態,將所有觸角捲曲在頭頂。此時,科學家們又發現了新的生物光源:「吸血鬼魷魚」的觸角尖端會噴出含有發光小粒子的黏液。就像章魚噴出墨汁混淆捕食者一樣,「吸血鬼魷魚」在逃避危難時噴出這種發光黏液,如果捕食者接觸到這種黏液,就會成為潛伏在附近的其他捕食者的明顯目標,自己反而可能喪命。
「鯊魚號」下潛到怪物海溝的海底大約需要6個小時的時間,主要原因是科學家在中途總要停下來欣賞進入視野的奇妙生物。這表示大家必須在控制室里待很久,擔心怕錯過什麼,從頭到尾,沒有人敢離開。當「鯊魚號」最終沉到海底時,科學家們只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漫步海底了,這讓所有人感到沮喪。他們借著「鯊魚號」的燈光可以看到遠方的海床,也能看見旁邊比較小的海溝。所有人都希望能探索這些地方,或者能看到更遠的海床,但是時間總不夠。當羅賓遜教授宣布:「時間到了,該開回水面了。」所有科學家像發瘋似地收集海水樣本,一到船上,他們又發瘋似地帶著樣本往實驗室里跑,希望海水中的生物能多生存幾分鍾、幾個小時、甚至幾個月。這樣人類對深海海溝的有限了解又能多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