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當天氣改變歷史

當天氣改變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5:47:12

『壹』 有哪些改變歷史進程的天氣都有什麼典故

歷史是必然還是偶然的,誰也說不清,甚至天時地利人和有一點小小的偏差,那麼歷史就不會是我們今天的記載的這樣了。

我們中國人一直都是以炎黃子孫相稱,就是因為大名鼎鼎的黃帝和炎帝。但是在同時期還有一支蚩尤部落,號稱九黎之首,生活在東南地域,蚩尤部落被黃帝形容成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善於使刀斧,還刀槍不入。但是蚩尤部落的生產水平先進,黃帝的人還只是拿著木棍木劍的時候,人家都已經會冶鐵術,製作鐵器了。

這場沙塵暴的突襲也改變了楚漢之爭的最終局面,後來項羽自刎於烏江邊,而常敗將軍劉邦則建立了漢王朝,成就了漢族。

『貳』 在大自然中,天氣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有哪些

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大事件的發生都會改變歷史的進程,比如四大發明,歐洲的工業革命,再比如戰爭等等,即便是一場瘟疫也有可能改變歷史。但是在歷史的進程中,有時候天氣也可以改變一切,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能夠改變歷史進程的天氣。

一、海風拯救了希臘

在希臘和波斯帝國的戰爭中,一場海風拯救了希臘和希臘文明,甚至是整個歐洲。公元前492年,處於鼎盛時期的波斯帝國開始侵佔希臘。就實力而言,波斯完全可以擊敗希臘,但是在接下來的薩拉米斯海戰中,希臘將領特米斯托克利,成功利用海風擊敗了強大的波斯艦隊,不僅挽救了希臘,也使得波斯帝國開始漸漸走向衰落。


在德軍陷入困境的時候,蘇軍開始反攻,不僅擊潰了德軍十多萬軍隊,並且使德軍後退200多公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標志著德軍閃電戰的失敗,也是德軍在二戰中第一次大規模失敗,並且為最後反法西斯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叄』 當天氣改變歷史的精彩看點

美國天氣頻道播出,收視非同凡響
紀錄片《當天氣改變歷史》由美國寶塔製片公司精心製作。該公司自1989年始建以來,一直走在寫實類節目製作前沿,以表現精彩的故事和人物為擅長。寶塔公司出品了一些非常成功且具有創新意義的有線電視系列節目和特別製作節目,包括:《美國正義》、《黑幫之地》、《暴風雨的故事》、《失而復得》以及《鐵窗生涯》等。
《當天氣改變歷史》在美國天氣頻道播出後獲得「銀色電影」獎,並在2008年1月首播後就打破了收視紀錄,有超過210萬的觀眾在1月份首播的時候追看該節目,因此該片成為天氣台首播節目中收視率最高的節目。
珍貴歷史影像的展示和事件親歷者的講述,令您身臨其境
作為一部講述天氣如何改變歷史的紀錄片,該片重點描述自然的力量操控歷史的過程,著眼於事件發展中不可預料的狀況,告訴觀眾不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天氣及氣候的變化對軍事和民生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片中出現了很多難得一見的歷史影像資料,輔以事件親歷者的講述,令觀眾身臨其境。
在二戰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超過33.8萬英法聯軍成功撤出。您可知道,在那驚心動魄的9天里,英吉利海峽的天氣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怎樣配合了戰爭情勢,而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對此有何精闢的論斷?
百年前當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被格陵蘭冰山撞擊後,您可知道,冰山是如何切開鋼板,而一顆鉚釘的破裂又是如何導致所有鉚釘鬆懈,最終致使這艘巨輪沉入海底?
1993年,特大洪水襲擊了美國中西部,人們奮起保衛家園。2008年,同樣的洪水再次在同樣的地點發生,時隔15年,人們應對這種自然災害的手段發生了哪些變化?那些已經重建家園的人們,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看待洪水的再次造訪?
在紀錄片《當天氣改變歷史》中,觀眾可以通過當年的影像和文獻資料了解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及其細節。而事件親歷者的娓娓敘說,將歷史時空與現實時空交錯鋪排,既使人跟隨鏡頭深入探尋一段段塵封的歷史,又不時將觀眾的思緒抽回,領悟那些事件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感懷曾經創造壯舉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們——從風雲叱吒的二戰統帥到平凡無奇的小鎮居民,他們都曾力挽狂瀾,在風雲變幻中凸顯英雄本色。
情節劇的敘事方式,故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紀錄片《當天氣改變歷史》採用了情節劇的敘事方式,事件親歷者和有關歷史研究者的講述成為貫穿每一集內容的主線。片中,天氣成為敘事的核心因素,一切歷史事件都圍繞著天氣展開。但是,編導並不著力在天氣本身做文章,而是以氣候的變化莫測為懸念,突出展示人在難以捉摸的自然條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膽略,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例如,在《諾曼底登陸》一集中,英吉利海峽的天氣對盟軍的勝利與否幾乎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由英國頂級氣象學家詹姆斯·斯塔格率領三個氣象小組,每天預測天氣的最新變化,並且向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匯報;而美國最權威的氣象學家歐文·克里克也會從倫敦打電話參加他們的討論,提出自己對英國天氣的看法。到底他倆孰對孰錯?要知道,天氣預測得是否准確,關乎300萬盟軍的生命,關乎整個二戰歐洲戰場的進程。這個巨大的懸念支撐著整集故事的發展,隨著諾曼底登陸「霸王計劃」的展開,一切預言都將見分曉。與此同時,德國氣象學家又如何預測英吉利海峽的天氣?艾森豪威爾將軍如何面對巨大的壓力?將要橫渡海峽的盟軍士兵如何看待這趟死亡之旅?在這一集中,情節起伏跌宕,一個個意料不到的事件接連發生,而盟軍將領、氣象專家以及普通士兵的勇氣和智慧,在一系列的事件中得以展示,令人感佩不已。

『肆』 穿越時空可以改變歷史嗎

當然不是蝴蝶效應,原理完全不同。蝴蝶效應是指一個敏感度極強的系統之中,假如有某些外來因素發生些微的擾動,將被系統放大成宏觀的持續性的影響,

這種影響雖然是符合一切理論原理,卻是以完全不可預測的形式變化,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混沌」。我們的天氣變化以及股市波動,都是蝴蝶效應在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而你說的事件C回到A所在的時間去影響他,繼而改變C的存在情況,就是常常聽見的「殺父佯謬」的一個例子,是時空怪圈的一個特殊情況。這個佯謬中說,因為C知道自己會殺掉A,所以當C回到過去將A殺掉後,C就不會出生,因而A就能活下來,會生下C。那麼到底C會不會出生,A有沒有死?

從這里就牽扯出了平行宇宙理論。總體意思是,其實宇宙不止一個,而是有無數個,每個宇宙中都有相同的人和物,而各個宇宙之間各有1處不同,因而延伸出不同的結果。所以以平行宇宙來解釋,是C能夠回去的那裡,並非C原來的世界,他在那裡做什麼都只會影響那邊的未來,而不是C原來的歷史,所以就算C殺掉那邊的A,就是那邊的C不能出生而已,這邊的A始終不會受影響。

『伍』 戰爭故事:天氣改變了哪些歷史

天氣改變歷史比較經典的就是日本了,中國元朝的時候,派遣艦隊遠征日本內,結果大海中突容然起風,狂風大作,導致元朝軍隊幾乎覆滅,只得敗興而歸,而日本得以保全,日本人將這個拯救他們國家民族的風稱之為「神風」,在日本享有很高聲譽,後來二戰末期,日本人還成立「神風攻擊隊」,希望挽救日本的,就是駕駛飛機自殺式襲擊,在往後,在日本的文化中神風很有市場的,比如日本出名的某產業中,就是「神風」系列的作品,還有相應的公司名稱。

『陸』 歷史上由天氣決定勝負的戰爭有哪些

天氣一直是影響戰爭的重要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有很多因為天氣而改變勝負的戰爭。在我國三國時期,曹魏的大將曹真為了反擊諸葛亮北伐,帶領大軍從子午谷進軍,想要一勞永逸的滅亡蜀漢。諸葛亮在漢中部署了重兵,准備迎接曹魏的大舉進攻。然而在曹真的主力部隊進入子午谷後,子午谷中連續下了數日大雨,大雨沖毀了道路,曹真走了一個月都沒有走出子午谷,只能從被迫撤軍離開。

在戰爭的初期,拿破崙大軍輕易地擊敗了沙俄的守軍,佔領了沙俄的首都莫斯科。然而沙皇採用了堅壁清野的戰術,讓法國軍隊無法得到足夠的給養。在俄羅斯進入冬季之後,天氣變得異常的寒冷,法國軍隊又沒有足夠的過冬衣服,很多法軍將士都被活活凍死。當拿破崙帶領軍隊退出俄國的時候,法國軍隊只剩下不到3萬人。因為遠征俄國的失敗,拿破崙的勢力大大削弱,最終被反法同盟趕下了台。

『柒』 有沒有關於 「天氣改變歷史」 方面的書籍或資料

有。
一、中國古代戰爭中的赤壁之戰:

孫劉聯軍攻曹,恰巧那天刮的是東南風,成為孫劉聯軍勝曹的一個因素之一。

二、諾曼底登陸的天氣決策

1944年6月4日,英吉利海峽風急浪高,晚上又下起傾盆大雨,盟軍統帥部的指揮官們焦急萬分,諾曼底登陸能否按計劃實施就看天氣了。這天夜間,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得到了世界著名氣象學家羅斯貝從美國傳來的天氣預報:5日有風暴通過英吉利海峽,6日在兩條冷鋒影響的空隙之間將有十幾個小時的好天氣。盟軍氣象聯合小組也得出相同結論。5日凌晨,艾森豪威爾又一次召開天氣討論會,正式發布命令,6日開始行動。

然而,德軍的氣象人員卻沒有預報出6日的短暫好天氣,認為法國西部地區連續數日將會是暴風雨的天氣,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盟軍不可能在這樣惡劣的天氣發起進攻。德軍西線司令官隆美爾對部下交待說:「天氣惡劣,可以考慮休整一下。」而他自己於5日早晨回國,去慶賀他夫人的生日了。因此,德軍在諾曼底地區放鬆了戒備,甚至連一些例行的飛機、艦艇的巡邏也都被取消了,因而使得盟軍諾曼底登陸一舉成功。當後來有人頌揚艾森豪威爾的英明決策時,他曾詼諧地說,不是他,而是天氣預報下達的進攻命令。

三、希特勒入侵蘇聯
1941~1942年的冬天應該是溫和的。知名的德國氣象學者弗朗茨?鮑爾是最先實驗長期天氣預測的人士之一,他向希特勒做了如此的保證。因為前3年的冬天格外的冷,這一次應該暖和些。連續4年寒冬在蘇聯150年的氣象記錄中從未見過。
………………
蘇聯的秘密武器——天氣,即將轉變戰爭的趨勢。希特勒沒有考慮到蘇聯的特色天氣之一,即名名為「大沼澤地」的天氣,在這種天氣背景下,土壤會變成沼澤。雖然希特勒已經從查理十二世和拿破崙的災難中吸取了一些教訓,同時他也預期到春天的泥濘期,但是他相信,在那之前,他們早已將納粹黨旗飄揚在莫斯科的上空,所以這一點並不重要。氣象學者警告過希特勒要注意秋天的泥濘期,但是他沒有聽進去。
在莫斯科保衛戰前,德軍長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優勢兵力的閃電戰。但是維亞茲馬—布良斯克戰役後隨著天氣的變冷秋雨把道路變成沼澤,使蘇軍贏得了備戰的准備,軍隊和物資得到較好准備。 1941年-1942年的冬季異常地嚴寒。德軍因戰線過長,補給不足,戰役中消耗過大,沒有既設防禦陣地和戰役預備隊,又無在冬季條件下作戰的准備,物資等方面都准備不足。德軍士氣嚴重受挫。而蘇軍則士氣高漲。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的口號是: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這最大程度上激發了蘇聯人民的抗戰激情。 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帶領蘇軍發動大規模反擊,此時德軍進攻能力顯然已經衰竭。其中最主要的攻勢集中向中央集團軍群。12月6日,攻勢在莫斯科地區全面展開。德軍大概有250,000的士兵死亡,受傷或失蹤於這場戰役。 所以,德軍戰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寒冷的天氣導致的作戰計劃失效及物資不足。另一方面是蘇聯的全民抗戰。 拿破崙和希特勒以相同的原因在莫斯科戰敗,所以後世稱:莫斯科是戰爭的禁地。

天氣並不是改變戰爭形勢的唯一因素,但是天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蘇聯廣闊的地域中,天氣是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一位曾經服役於東線的前德軍將領寫道,「認識並尊敬這股力量的人便能夠戰勝它,不屑或低估它的人便有招致失敗或毀滅的危險

四、廣島的晴朗天氣使其成為原子彈投放目標
五、嚴冬使拿破崙功虧一簣
六、大霧使華盛頓獲喘息之機
七、海風拯救西方文明
八、

1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3312824&pageno=1

2 http://news.sina.com.cn/w/2006-10-11/154110209208s.shtml

『捌』 天氣為什麼會變化,又是誰造成的。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地球氣候系統是構成這個地球系統的重要一環。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氣候始終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究其原因,概括起來可分成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等。後者包括人類燃燒礦物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 氣候系統所有的能量基本上都來自太陽,因此太陽輻射的變化被認為是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一個外因。20世紀70年代末,衛星觀測的應用使得人類可以在大氣層以外准確地測量太陽輻射輸出的變化,這才知道太陽輻射量並不是完全不變的,特別在太陽黑子異常活動的周期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許多科學家認為太陽黑子數多時地球偏暖,低時地球偏冷。但太陽輻射的變化影響氣候的機理尚不清楚,也缺乏嚴格的理論或者觀測事實支持。不過通過研究,科學家們還是發現,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的變化都不是引起近代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同時基本排除了影響氣候變化的另一個自然因素——火山爆發是引起近百年全球變暖主要原因的可能性。 科學家們認為,在氣候系統的自然變化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大氣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或者脈動。這種環流變化是造成區域尺度氣候要素變化的主要原因大氣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有時可伴隨著陸面的變化。在年際時間尺度上,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ENSO)和NAO是大氣與海洋環流變化的重要例子,它們的變化影響著大范圍甚至半球或全球尺度的天氣與氣候變化,是目前製作季、年際氣候預測的基礎與依據。長期以來世界上許多氣象學家一直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全球與區域的氣候預測水平。對於更長的十年時間尺度,太平洋十年尺度振盪(PDO)和相關的年代際太平洋振盪(IPO)可以用來解釋地面氣溫全球平均變化的一半左右,它們與明顯地與地區性的溫度和降水變化有聯系。 關於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近百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氣候系統變化的進程。最新發表的權威報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決策者摘要指出,人類活動與近50年氣候變化的關聯性達到90%。 對人類活動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可能導致氣候變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896年,瑞典科學家斯萬特.阿爾赫許多科學家陸續對此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國發表了一篇關於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可能產生氣候變化的論文。同年,美國夏威夷觀象台開始進行二氧化碳濃度觀測,從而正式揭開人類研究氣候變化的序幕。 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有哪些?可產生哪些溫室氣體呢?這些溫室氣體又是怎樣影響了氣候變化呢? 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燒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氣較低;化石能源開采過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氣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業生產過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過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變化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廢棄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亞氮。 上述那些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有6種: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發現的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還有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長,一旦排放到大氣中,最長可生存200年時間,因而最受關注。 這些溫室氣體主要是通過溫室效應來影響氣候變化的。何為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可以透過太陽短波輻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溫;但阻擋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間發射長波輻射(指吸收多),從而使大氣增溫。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這一作用與「溫室」的作用類似,故稱之為「溫室效應」。 工業化革命以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由-18℃上升到當今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已適應的15℃。一旦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繼續增加,進一步阻擋了地球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長波輻射,為維持輻射平衡,地面必將增溫,以增大長波輻射量。地面溫度增加後,水汽將增加(增加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冰雪將融化(減少地面對太陽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進一步增溫,即形成正反饋使全球變暖更顯著。

『玖』 《天氣改變了歷史》最新txt全集下載

天氣改變了歷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我們人類很自以為是。我們往往把這個世界及其歷史甚至史前都看做是通往那個偉大的時刻——人類將至高無上地統治一切。這似乎也成了創造的終極目標。
幽默大師道格拉斯?亞當斯曾評價說:「這就好比你想像一堆爛泥某天早晨醒過來時想,『我待的這個世界真有趣——我待的這個坑真有趣,大小正好適合我,不是嗎?……這肯定是為了讓我待在裡面而特意製造的!』」
事實上,盡管可能有些令人難以接受,我們在這個星球上的卓越表現並非預先註定的。我們人類的祖先本來也可能步恐龍的後塵,而他們確實差點就與恐龍一樣滅絕了。
自從地球上有生命以來,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滅亡期。曾經佔主導地位的種類遭到毀滅,讓位於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最後一次這樣的大規模滅亡發生在6500萬年前,恐龍遭到滅絕,哺乳動物取而代之。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盡畢生之力探索大滅亡的原因。目前認同度較高的理論認為,自然災害造成的極端氣候條件應該是許多大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顆失控的流星……

『拾』 當天氣改變歷史的分集介紹

第一集: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情勢不容樂觀,希特勒的軍隊已經攻佔了比利時,並且邁進了法國。大約40萬人的英國遠征部隊和100萬的法軍士兵被敵人包圍,從英國東南部港口多佛穿越英吉利海峽到法國的最北角,都有法軍被困。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越難以捉摸的英吉利海峽的水域。英國開始了代號為「發電機行動」的撤離,這次任務預期僅僅持續兩天,因為每年那個時候的氣候條件隨時都會發生變化,會發生疾風,甚至是颶風。但非同尋常的是,這種好氣候保持了整整九天。平靜的海水和茫茫的海霧掩護、加速了30多萬人的軍隊穿越英吉利海峽,使他們安全撤離,給英國方面留出了時間繼續對抗納粹。
第二集:諾曼底登陸
1944年6月,同盟國制定了一項計劃,阻止納粹通過在法國諾曼底海岸入侵,並移師內陸100萬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率軍的是歐洲同盟軍最高統帥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將軍,他依靠氣象學專家給他提供至關重要的最新天氣預報。他們有一次機會讓這個計劃成功,天氣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並會永遠改變歐洲的面孔。
第三集:泰坦尼克號
1912年4月14日,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在其首次航行美國時撞擊上一座冰山,並沉沒在北大西洋。大約有2200名乘客和船員登上這艘船,當這艘「不會沉沒」的船慢慢沉到冰水下面時候,至少有1500人喪生。100年來,很多圍繞著其覆沒的理論問題仍在探討,但是一件事情是確定的,即北大西洋異常天氣對它的沉沒起著主要作用。
第四集:淹沒核心地帶
1993年春天,大雨給密西西比河帶來了新的水位高度,水位超越了防洪堤,擊破水壩,對整個美國中西部造成了嚴重破壞。1993年的洪水是美國歷史上造成損失最大的一場洪水。災後。美國進行了預防重復災難的努力,從而導致了重大的政策改變。2008年,當洪水再次襲來的時候,這些改變被用於測試,改進後的防洪系統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大大降低了密西西比河沿河城鎮的損失。
第五集:密西西比河洪災
百餘年來,密西西比河曾發生重大洪災36次,平均3年就有1次。密西西比河因颶風風暴潮引起的洪災損失也相當嚴重。從1559年9月19日第1次記錄到的墨西哥灣熱帶風暴算起,約有165次颶風襲擊了或威脅著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帶。
第六集:鷹爪行動
鷹爪行動(英語:Operation Eagle Claw),是美國政府於1980年4月24日,為解救伊朗人質危機事件中被伊朗政府扣押的52名人質而採取的一次軍事行動。此次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該行動的失敗也直接導致了美國特別行動指揮部(United Stat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和美國陸軍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160th Special Operations Aviation Regiment)的成立。
第七集:致命熱浪
熱浪,是指天氣持續地保持過度的炎熱,也有可能伴隨有很高的濕度。這個術語通常與地區相聯系,所以一個對較熱氣候地區來說是正常的溫度,對一個通常較冷的地區來說可能是熱浪。一些地區比較容易受到熱浪的襲擊,例如夏干冬濕的地中海氣候。熱浪可以因為高溫引起死亡,特別是老年人。
第八集:黑色風暴事件
由於乾旱和持續數十年的農業擴張,對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開墾破壞了原本固定土壤、貯存水分的天然草場,以及未有相關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風暴來臨時捲起沙塵,使得美國和加拿大大草原上的生態以及農業受到了巨大影響。
第九集:加爾維斯敦颶風
1915年襲擊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敦的颶風這里該地區一年內第二次受到四類颶風襲擊。盡管加爾維斯敦在1900年颶風襲擊後建築了一條防波堤,但颶風還是造成了275人死亡。
第十集:芝加哥大火
美國伊利諾伊州城市芝加哥早期的房屋是用木料搭建起來的,很容易著火。1871年10月8日,一場大火燒了幾天幾夜,把市區8平方千米的地區統統燒毀,傷亡慘重,這就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芝加哥大火。
第十一集:綠色城市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RIO+20)專題會議全球電動綠色出行論壇暨可持續人居發展」會議上,遂寧市獲評「全球綠色城市」,副市長劉德福代表遂寧市委、市政府走上領獎台,從聯合國環境署可持續消費和生產部部長阿拉布・霍巴拉的手中接過了「全球綠色城市」稱號證書。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也在本次大會上獲得此項殊榮。
第十二集:颶風卡特里娜
颶風卡特里娜於八月中在巴哈馬群島附近生成。它於8月24日增強為颶風後,於佛羅里達州以小型颶風強度登陸。隨後數小時,該風暴進入了墨西哥灣,在8月28日橫過該區套流時迅速增強為5級颶風。卡特里娜於8月29日在密西西比河口登陸時,為極大的3級颶風。風暴潮為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及阿拉巴馬州造成災難性的破壞。用來分隔龐恰特雷恩湖(Lake Pontchartrain)和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的防洪提因風暴潮而決堤,該市八成地方遭洪水淹沒。強風吹及內陸地區,阻礙了救援工作。估計卡特里娜造成最少7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成為美國史上破壞最大的颶風。這也是自1928年奧奇丘比(Okeechobee)颶風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美國颶風,至少有1,836人喪生。
第十三集:致命的煙霧
多諾拉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位於匹茲堡市南邊30公里處,有居民1.4萬多人。多諾拉鎮坐落在一個馬蹄形河灣內側,兩邊高約120米的山丘把小鎮夾在山谷中。多諾拉鎮是硫酸廠、鋼鐵廠、煉鋅廠的集中地,多年來,這些工廠的煙囪不斷地向空中噴煙吐霧,以致多諾拉鎮的居民們對空氣中的怪味都習以為常了。
第十四集:超級爆發
1974年,一場同樣當量的龍卷風,橫掃美國南部與中西部13個州,造成315人死亡。這是美國有記錄以來,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龍卷風災難。而龍卷風在美國跨度最大的一次發生在1925年,足有350公里寬。

熱點內容
師生問候英文 發布:2025-05-15 12:33:11 瀏覽:332
教師三年個人發展規劃 發布:2025-05-15 08:59:20 瀏覽:116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