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歷史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歷史的經驗是前人巨大代價才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包含著發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現實,理智地面對將來,就應當自覺地回顧歷史。現代人只有了解歷史,才能感受歷史啟迪現實的無窮魅力。惟有從歷史經驗這里感知雜亂紛紜的現實,才能體會歷史智慧的美感與簡潔感。
㈡ 研究歷史與現狀
古湖泊學的研究始於美國。19世紀末葉,對美國猶他州大鹽湖前身更新世湖的研究,和對內華達州西部更新世湖的研究,開創古湖泊學研究的先河。此後經過半個世紀的沉寂,到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古湖泊學才卷土重來。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美國綠河頁岩的古湖泊學研究,但此後到80年代初以前,國際古湖泊學研究的主流主要是高、中緯度區冰川成因的第四紀短暫小湖。近二十年來國際古湖泊學研究的發展趨勢,顯然對其在陸相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十分有利。古湖泊學研究開始轉向對古老構造湖尤其是裂谷湖和氣候條件較差的鹹水湖泊的研究。雖然世界上按湖水總量來計,鹹水湖與淡水湖大致相當,而研究程度卻大不相同,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在古湖泊國際會議上有關鹹水湖的論文還不到淡水湖的1/6。而從90年代起,有關現代鹽湖的地球科學論文明顯增多,從1981年佔全部湖泊論文的5%增加到1992年的近30%(Renaut等,1994)。繼1988年國際《古湖泊學報》創刊後,1992年又有《國際鹽湖研究學報》在澳大利亞問世。更大規模的國際研究計劃在古老的構造湖泊進行,其中對東非裂谷湖泊系統研究最為突出。法國埃爾夫石油公司和各國研究機構從70年代晚期起便對東非裂谷湖泊進行調查。近二十年來,通過地震勘探、鑽探和水下探查,對湖盆的構造控制、幾何形態、水文特徵、生產力和有機質聚集、保存等方面,都有了相當系統的認識。貝加爾湖的國際合作調查也在加緊進行,除地震勘探和陸上鑽探外,「貝加爾鑽探計劃(BDP)」於1993年在水深354 m的湖底第一次取得長達100 m的岩心,揭示了大約50萬年的沉積歷史(BDP-93,1997)。其他如南美Titicaca湖(Dejoux等,1992)等深湖的現代湖泊學調查,也都大大增添了科學界對構造湖的認識。
與此同時,石油地質界面對中國、巴西、印度尼西亞等陸相油田占絕對優勢的現實,對陸相生油湖盆的研究興趣大增。90年代以來,紛紛進行總結和比較(如Smith,1990;Katz,1990,1995),其中有許多又和現代裂谷湖泊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加上湖泊沉積又是古環境記錄的主要來源之一,古湖泊研究成為地質科學中十分活躍的組成部分。國際地質對比計劃也接連設立了兩個專項研究古湖泊:IGCP219「湖泊沉積學時空比較」(1984~1990)和IGCP324「湖泊系統中的全球古環境檔案」(1991~1995)(Cabrera等,1999),有力地推動了古湖泊學研究的國際進程。
與國際湖泊學和古湖泊學研究遙相呼應,我國科學工作者對我國境內的大小湖泊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以來,先後對青海湖、茶卡、大柴旦等高原鹹水湖、鹽湖,對太湖、鄱陽湖、巢湖、洞庭湖等長江中下游淡水湖和雲南撫仙湖、滇池、洱海等斷陷湖進行過系統的湖泊學研究,其中均包括湖泊沉積和湖泊演化的內容在內,從湖盆成因到集水盆地氣候記錄,從鄱陽湖三角洲到撫仙湖濁流,都作出了許多成績(濮培民等,1989;孫順才等,1989)。近年來隨著「全球變化」等環境研究的需要,古湖泊學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如柴達木盆地察爾汗湖(陳克造,1985)、青海湖(王蘇民等,1992;張彭熹等,1989)、內蒙古岱海(王蘇民等,1990)、內蒙古呼倫湖(王蘇民等,1995)、新疆巴里坤湖(韓淑緹等,1990)、雲南撫仙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1990)和滇池、江蘇太湖、廣東田洋火山口湖(陳俊仁等,1990)的晚第四紀研究,為湖泊沉積和環境演變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材料。
國內外現代湖泊研究資料的日積月累,使得古湖泊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開展含油氣盆地的古湖泊學研究。國際學術界紛紛以古湖泊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湖相油源岩的沉積環境與成因,如Kelts(1988)根據現代湖泊與古代湖相油源岩的資料系統綜述了湖相油源岩的沉積環境,並對湖泊中有機質的生產、沉積和保存作用機制進行了論述;Talbot(1988)更是從六個現代非洲熱帶湖泊的資料出發,論述了湖相油源岩的成因,其中特別強調了氣候和湖水分層對有機質堆積的控製作用。諸如此類的工作,提出了許多湖相油源岩沉積環境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以下三種:①大型深水缺氧湖泊模式:以非洲坦噶尼喀湖為代表,認為富含有機質的沉積物最可能沉積在深水、長期分層、淡水—近半鹹水湖泊溫躍層之下的缺氧水體環境中(Demaison等,1980);②鹽湖模式:該模式源於對綠河組油頁岩沉積環境的一種解釋,認為油頁岩沉積在大型干鹽湖體系內形成的水淺但缺氧分層、半鹹水-鹹水的鹼性湖泊中(Eugster等,1975;Surdam等,1975),後來有人注意到現代干鹽湖的高生產力,由此推論這種環境是油源岩沉積的理想場所;③鹼性湖泊模式:認為高pH值的湖水可以支持更高的生產量、溶解更多的磷,以東非基伍湖、土耳其Van湖等中鹽度高鹼性湖為代表(Kelts,1988)。
在我國,廣大湖泊學工作者在研究現代湖泊的過程中更是緊密結合我國陸相生油的實際,如對青海湖有機質沉積和轉化的研究(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等,1979)、雲南斷陷湖沉積學與油氣勘探的關系研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1989)等,並把在現代湖泊中的研究經驗應用到探討含油盆地古湖泊岩相古地理問題中去(祁延年等,1982);同時油田的石油地質工作者也已開始從現代湖泊的資料出發、以古湖泊學角度探討生油湖泊的水體化學、水體季節性分層和水體的生物學特徵等問題(如鄧宏文等,1990,1993;姚益民等,1994)。孫鎮城等(1997)在系統研究我國新生代和現代咸化湖沉積、生物、地球化學特徵的基礎上,探討了咸化湖沉積環境、鹽湖相烴源岩與油氣生成的理論及其意義。汪品先等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詳細介紹國際上現代湖泊和含油盆地古湖泊學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汪品先等,1991,1993)的同時,系統地開展了我國東部陸上和近海含油氣盆地古湖泊學研究。特別是在對渤海灣和南海北部陸架兩大盆地的古湖泊學研究,不斷有相關的成果報道,研究內容涉及含油氣盆地古湖泊學的各個方面。邵磊等(2000,2001a,2001b,2005)運用沉積地球化學方法確定渤海海區和珠江口及北部灣盆地古湖的源區地質和沉積物源。劉傳聯等(1996,1998,2002a,2002b)根據殼體穩定同位素化學和微體化石群一系列證據獲得了關於古東營湖的水體特徵及其演化的新認識。王慧中等(1993,1996)、舒小辛等(1995)利用遺跡化石和沉積物紋層構造對古湖水體分層及湖底氧含量作了判別,從而對沉積有機質的堆積、保存條件做出評價。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是,在含油氣盆地古湖泊學的研究中,古生物學家和地球化學家從古湖生產力和湖底氧化-還原條件的角度出發,將浮游藻類及沉積有機質研究與烴源條件分析結合,對我國新生代盆地富烴源岩形成與分布規律及控制因素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朱偉林等,1997,2004;Zhu weilin等,1999;吳國瑄等,1998,1999;劉傳聯等,2000,2001a,2001b,2002c)。
㈢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歷史
在人類緩緩的歷史進程中,人類輝煌的往昔,是祖先智慧的創造,更是永垂不朽的傳奇。追尋世界歷史,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同時也是對人類自身的一種高度關注。
㈣ 什麼叫研究歷史
還(huan)歷史上真相叫研究歷史
㈤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幾種:
1、考據法,即搜集和考證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計量史學,通常通過一些統計的數據進行計量,然後得出一些結論
3、口述史學方法,也稱口碑史學、口頭史學等,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收集人們口述的歷史資料,用來研究歷史的新學科。口述歷史學是歷史學與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實地調查的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4、比較史學,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
5、心理史學方法,又稱「心理歷史學」,西方「新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汲取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原則和方法,探究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各種活動,從「心理」的視角豐富和完善歷史認識的能力,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認識水平。由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所開創。
6、跨學科史學方法,跨學科學是以學科間有關的共同問題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促進學科技術全面協調發展的新學科。現代科學發展的突出特點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一方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分支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解決日益復雜的許多重大問題又需要多學科的配合和綜合,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結合,不斷涌現與傳統學科分類迥異的新學科。
(5)研究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於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
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於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參考資料:歷史研究法-網路
㈥ 研究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認識歷史研究的目的:「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也就是說,研究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指導人類現在的活動,使之更為理性化。所以,歷史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的沿革,認識變遷進化的因果關系的社科類基礎學科。
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個「因果關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預測他的結果,而且可以謀「改良」、「補救」的方法。這是歷史的目的。
歷史不但有指導人類活動戒鑒的意義,還有傳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眾的巨大作用。
因為要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所以要「經驗」。一個人的經驗有限,要藉助於別時代、別地方、別人,就要有「紀載」(這里的紀載,涉及到史學研究的范圍,在此不深究)。紀載就是「歷史」。
所以,歷史是門很重要的學問,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歷史智識,歷史本無學科之別,凡事皆可成歷史。但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產生過無數的歷史,無數的史書,無數的史跡,這就決定了普通人無法有時間和精力去研讀它,所以也就有了專門的人,運用專門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歷史,這是一種科學活動,所以謂之史學。
史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求歷史的真實,探求歷史現象背後的因果關系,以更好的服務於歷史的目的。所以,討論歷史的真實性,不僅不是鑽牛角尖,反而是一種積極的治學態度,不過,學術界討論歷史的真實,也會有個度,無關痛癢,對歷史目的無有價值的問題不要研究(如皇帝的後宮生活、歷史人物的婚外情、順治出家、孝庄太後下嫁、楊貴妃身高體重乃至古人房事等等此類興致低俗的問題)、太繁雜,無甚價值的考據不研究…總之,歷史是豐富的和現實的,歷史的各個部分,無不影響著人類現世,在歷史目的指導下,不迎合低級趣味,有價值的研究,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㈦ 研究歷史及現狀
自20世紀60年代對海底熱泉活動系統和現代海底成礦作用的觀察研究以來,熱水沉積作用及熱水沉積岩的研究就引起了地學界的極大關注,人們以熱水沉積岩石學特徵、礦物學特徵、地球化學特徵、形成環境、熱液循環系統、成因機制和嗜熱動物群落等方面展開了廣泛研究,並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Bostrom et al.,1979;Marchig et al.,1982;Simoneit et al.,1982,1996,2002;Yamamoto,1987;Rona,1986,1993,2002;Piehler,1999;Renaut,2002;Koschinsky,2007;陳先沛等,1992;肖榮閣等,2001;薛春紀,2000;曾志剛,2003;彭潤民,2003;翟世奎,2007,文華國,2008)。
圖10-5 黑煙囪及其丘狀硫化物熱水沉積岩體成因示意圖
熱水沉積作用是以海底熱泉活動和現代海底成礦作用的研究開始的,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海相,特別是針對海相「黑煙型」熱水沉積岩(即海底「黑煙囪」)的研究成果國外較多(Rona,1986,1993,2002;Humphris et al.,1995;Russell,1996;Halbach et al.,1998,2002;Zierenberg et al.,1998;Fouquet,1999;Schardt,2003;Koschinsky et al.,2007;周永章等,1994;薛春紀,1997;包申旭等,2007;何俊國等,2007;張志斌等,2007),已在全球各大洋底(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紅海)和西太平洋弧後盆地發現了140 余處黑煙囪及其丘狀硫化物熱水沉積岩體(圖10-5),大多數「黑煙型」熱水沉積岩位於深海底1000~4000 m深處,極少數為淺海(李江海,2004),構造環境包括洋中脊、弧後盆地、板內海山、拉分盆地、轉換斷層、裂谷等,出現在玄武岩、長英質火山岩和深海濁積岩等圍岩內。而海相「白煙型」熱水沉積岩,國外發現和研究較多的是海相熱水沉積的硅質岩、鈉長石岩、鉀長石岩、重晶石岩和熱液成因的次生白雲岩或馬鞍狀熱液白雲岩等(Davis et al.,1998;Wright et al.,2000;Boni et al.,2000;Tritlla et al.,2001;Halbach et al,,2002;Canet et al.,2003;Reyes et al.,2006;Shikazono et al.,2006;Luczaj et al.,2006;彭軍等,1999;楊富全等,2004;馮勝斌等,2007;楊瑞東等,2007;彭潤民等,2000,2004)。
國內外針對陸相熱水沉積岩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如國外陸相「黑煙型」熱水沉積岩僅在三個地方發現,一處是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貝加爾湖深水湖泊底發現有「黑煙囪」及其金屬硫化物(Crane,1991;Shanks,1992),另一處在東非坦噶尼喀湖北部的Pemba和Banza兩個現代熱液噴口處,也發現了黑煙囪及其伴生的金屬硫化物(Tiercelin,1993),再一處在加利福尼亞北部Geysers-Clear湖發育有熱水沉積成因和伴生有金與水銀的硫化物礦床(Sherlock,2005)。
國外陸相「白煙型」熱水沉積岩的研究也僅在近幾年主要針對湖底灰華和硅華及相關熱水沉積物的研究見有零星報道,如東非坦噶尼喀湖底發育的熱水碳酸鹽岩(Barrat et al.,2000),肯亞裂谷中心Baringo湖晚更新世熱水硅華沉積(Renaut et al.,2002),紐西蘭Taupo火山帶(TVZ)附近的Taupo湖底裂谷TePupu噴口硅華煙囪(Ronde et al.,2002),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黃石湖底「煙囪狀」非晶質SiO2熱液噴出物(Guidry et al.,2003),墨西哥西部Citala斷陷湖盆中的熱水沉積物並出露熱水瀝青(Valle et al.,2005),以及東非坦尚尼亞馬拉維湖構造、氣候和熱液控制的熱水沉積物(Branchu et al.,2005)。
陸相「白煙型」熱水沉積白雲岩僅在一處發現(Al-Aasm,2002,2003),即加拿大西部沉積盆地泥盆系地層中發育的馬鞍狀白雲岩(熱水沉積白雲岩),屬於與構造活動有關的中泥盆統鹵水與具放射性的基底流體混合而形成的熱液,並導致泥盆紀和密西西比亞紀大多數的碳酸鹽岩白雲岩化而形成熱水沉積白雲岩,事實上,此類所謂的陸相熱水沉積白雲岩僅僅是與斷裂構造活動有關的熱液流體交代和充填作用的結果,而並非是經典的、由噴出海/湖底的熱流體直接沉澱作用的產物。
據資料顯示,國內對陸相熱水沉積岩的發現和研究很少,僅在滇西騰沖地區發育有含金、鈾和黃鐵礦的陸表鈣華型熱水沉積岩(肖榮閣等,1994),在滇西臨滄三疊紀沉積盆地中所發育的鍺礦床中的硅質岩,也被認為屬於陸相熱水沉積硅質岩(戚華文等,2003);相關的典型湖相「黑煙型」熱水沉積岩的報道相對較多,研究也很深入,如見於雲南金頂古近系「黑煙型」熱水鉛鋅礦(王江海等,1998)和白牛廠銀熱水多金屬礦(王江海等,1998;祝朝輝等,2006),在內蒙古林西縣大井銀銅鉛鋅礦床共生的斷陷湖盆中發育有與銀銅錫鉛鋅熱水沉積礦床共生的菱鐵絹雲硅質岩(劉建明等,2001),以及在內蒙古大青山東段九龍灣銀-多金屬礦床(徐九華等,2006),而符合「噴出海/湖底的熱流體直接沉澱作用產物」的湖相「白煙型」熱水沉積岩目前僅發現在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堊統下溝組中,屬一套「泥雲岩」組合(文華國,2008)。
㈧ 研究歷史及問題
對本區板塊構造活動歷史有研究最早可追索到20世紀50~60年代,當時主要研究區集中在華北地塊北緣。從20世紀60年代初正規區域調查工作開始,先後開展了華北陸塊北緣地質構造演化、成礦規律、地層時代等的專題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論證並提出了本區的大地構造背景、構造環境的演化及與成礦作用的關系(王揖等,1987;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1988;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1;白鴿等,1996;黃汲清等,1992)。早期的研究多以槽台理論為指導,重點討論了內蒙地槽的發展演化過程,爭論的焦點多集中在槽台界線的界定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①認為高家窯-烏拉特後旗-化德-多倫-赤峰斷裂為槽台界線,控制了兩側不同的發展歷史。西段形成於下古生代、中段形成於中元古代、東段形成於新太古代。②王東方等認為,傳統槽台界線應一律向南推移50多km。主要依據是,沿該界線及其南側找到了一系列新的微體古生物化石點。張振法(1994)以大地電磁測深、地震測深、深部地球物理場特徵為基礎,並通過與古板塊構造格架對比研究認為,華北地台與蒙古-興安古生代地槽褶皺區界線位於田水井-六駝山-溫圖高勒-巴音毛道-圖克木-巴音查干-白音敖包-溫都爾廟-那日圖-西拉木倫構造線。從田水井向西,槽台界線進入准噶爾-塔里木板塊構造區;從西拉木倫向東,槽台界線尖滅在松遼前寒武板塊西南緣,是對前人有關槽台界線討論的一個帶有結論性的闡述。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隨著板塊構造理論的引進及廣泛應用,人們開始運用板塊構造理論的觀點指導本區大地構造演化的研究。李春顯(1983)在編制亞洲地質圖時,注意到內蒙古賀根山地區的蛇綠混雜岩,識別出了一條碰撞縫合帶,並提出內蒙古造山帶是安加拉板塊與中國板塊碰撞形成。隨後邵濟安(1986)、胡驍等(1986)、曹從周等(1986)、李錦軼等(1987)先後證實了賀根山蛇綠混雜帶的存在,並在溫都爾廟一帶又識別出了另外一條蛇綠混雜岩帶。在兩陸夾一洋的簡單的威爾遜板塊碰撞造山模式的影響下,提出這兩條縫合帶分別記錄了兩次威爾遜旋迴的碰撞事件。並根據其中所夾蛇綠岩的年齡判定溫都爾廟帶形成於早古生代,賀根山帶形成於晚古生代。李繼亮(1981)、王揖等(1992)先後在白雲鄂博一帶識別出了另一條時代不同於前述兩帶的蛇綠混雜岩帶,提出該混雜帶是大陸裂谷作用的產物。許靖華等(1998)在考察了該地區後,識別出了2條火山島弧和2條蛇綠混雜帶:烏里雅斯太(二連浩特-錫林郭勒)弧和蘇尼特左旗弧以及賀根山蛇綠混雜帶和溫都爾廟混雜帶,並提出蛇綠混雜帶是弧後盆地衰萎的產物(許靖華等,1998)。隨後,高計元等(2001)在研究華北陸塊北緣的超大型礦床時,認為在白雲鄂博地區確實存在一條蛇綠混雜帶。上述眾多蛇綠混雜岩帶和火山島弧帶的識別和確立,一方面提高了對本區板塊構造演化研究的程度,並為板塊構造演化過程的反演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全面認識其演化過程的復雜性。為此出現了對本區許多有關板塊構造作用基礎問題的激烈討論。隨著有關本區地質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基礎地質資料的不斷積累,加入到討論中的學者也逐漸增多,提出了許多具建設性的認識。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討論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前中生代構造演化中幾個相互具有密切聯系的方面。
首先是古亞洲(蒙古)洋的位置及其屬性。人們普遍承認在華北板塊和西伯利亞板塊之間存在著一個古亞洲洋,但對該洋的主體位置及其規模、區域延伸等屬性認識則有爭論。這一問題直接引發了關於這個古亞洲洋最終消失於何處的討論。在目前發現和確定的區域上包括西拉木倫、柯單山、賀根山、白雲鄂博、索倫山、溫都爾廟等眾多蛇綠(混雜)岩帶中,其空間上是如何組合的,到底哪一條才真正代表了古亞洲洋消失的遺跡,同時,其他蛇綠(混雜)岩帶在區域板塊構造演化中又具有什麼意義等問題更令人關注。
其次是古亞洲洋的構造格局及其演化方式。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同關繫到對游離於大洋內部的諸多微板塊的構造屬性、華北板塊北緣和西伯利亞板塊南緣的增生方式(如大洋板塊俯沖方向、規模、強度等)、與板塊構造演化相配套的不同大地構造環境等的界定。
第三是板塊或微板塊增生或者說板塊縫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