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群落的六種類型
生物群落的六種類型包括:
森林
草原
荒漠
苔原
山地
丘陵
⑵ 生物群落結構
在植物群落中生物分布不均勻,其結構可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垂直結構:在一些森林群落中,植物分層現象明顯,高大的樹木占據森林的最上層,形成喬木層(林冠),向下是灌木層和草本層。通常北方森林分層明顯,而熱帶雨林分層則不十分顯著。雨林高大繁茂,大部分陽光被頂部樹冠層攔截,分配到灌木層的陽光大約只有10%,能到達地面的陽光微乎其微,以致地被層不發育,而向上攀援的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卻十分豐富。灌木叢和荒漠植被群落缺少喬木層,草原、草甸群落一般僅有草本層。
水平結構:群落的水平結構是指不同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狀況。一個植物群落中物種組成和數量上的比例,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往往不均勻,造成物種呈斑塊狀分布。群落水平方向的不一致性,稱為群落的鑲嵌性。
生境異質性(成土母質、土壤類型和水分條件等差異)和物種的繁殖方式(無性繁殖、親代擴散方式等)是造成水平結構復雜的主要原因。
⑶ 生物群落的結構
樓上說的是生態系統的結構,是錯的。
群落的結構:
包括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群落分布的空間結構。
1.物種組成。就是群落中的物種的多少,衡量物種組成的多少是豐富度。豐富度越高,物種越多。
2.種間關系。包括: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
3.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水平結構。
⑷ 生物群落是怎樣劃分的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抄區域內的、相互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環境的有規律的組合。整個地球上的生物圈是一個最大的生物群落。細分可分為動物群落、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各個群落中又可分出很小的群落,每個生物群落都有各自的特色,其中以植物群落特色尤為顯著。
⑸ 生物群落概述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個生物種群幾乎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通常一個地區總是同時生活著多個種群,它們相互影響著,形成一個有規律的組合。這種生活在同一生境彼此相互作用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集合體叫生物群落 (community) 。在水生態系統中,都有兩類基本群落: 水層區群落和水底區群落。水層區群落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自游動物和各種浮游微生物; 水底區群落包括沿岸水生植物、底生藻類、底棲動物和各種底棲微生物。
一個群落中的物種,雖然對主要環境因素表現出或多或少的適應,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食物關系而集合起來的。群落有一定的結構,對生境有共同的適應,並且在發展和演替著。群落的結構包括其外貌、種類組成和數量及群落的總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格式以及與環境節律相適應的周期性變化。
在進化趨同過程中,不同物種形成了對環境相似的形態或生理適應。如水層區浮游生活的有機體都形成了一系列減緩下沉的浮游適應,在河流石頭下面生活的各種動物和植物都有固著或抵抗水流的適應器官; 在急流中生活的各種動物,其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環系統的構造雖然各有不同,但都需要高氧量。在共同進化的過程中群落的物種形成了種種相互適應,使種群間在數量上相互調節和保持種類組成的相對穩定。但是像任何適應一樣,群落的穩定性也是很有限的、暫時的,由於理化環境的變化或種間矛盾積累的激化,都可引起群落結構的巨大而長期的變化,這種變化常常是不可逆的,從而使群落部分或全部改變了本身的面貌,這種變化就是群落的演替。
圖6.1 高塘湖采樣點布設示意圖
任何生物群落都是由一定的生物種類組成的,種類組成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鑒別不同群落類型的基本特徵,因此調查群落中的物種組成是研究群落特徵的基礎。組成群落的種數隨環境條件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環境條件越多樣化且越接近於生活的最適度,那麼組成群落的種數也越多; 反之,環境條件越單純化且越偏離生活的最適度,群落中的種類就越少,並且某些種的個體數量越大。此外,群落的物種數目還和本身經歷時間的長短以及生境的穩定程度有關,積累和進化的時間越長,物種可能適應於生境的資源就越多。在研究生物群落結構時,首先要了解群落是由哪些種類組成的,以及各種生物種群在群落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圖6.2 潘三塘采樣點布設示意圖
⑹ 種群與群落的區別
1、種群是指一定空間和時間內同種個體的總和。種群具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統計學特徵。
2、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總和,也稱為生物群落。群落具有的特徵不是由組成它的各個種群單獨所能包括的,只有在群落總體水平上才能顯現出來。群落的特徵主要有豐富度、優勢種、種間關系、群落結構、生態位、范圍和邊界等。
拓展資料
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後代。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同一種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個基因庫。對種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數量變化與種內關系,種間關系的內容已屬於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疇。
生物群落,與種群一樣,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徵,這些特徵不是由組成它的各個種群所能包括的,也就是說,只有在群落總體水平上,這些特徵才能顯示出來。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包括群落中物種的多樣性。
群落的生長形式(如森林、灌叢、草地、沼澤等)和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組配和種類結構)、優勢種(群落中以其體大、數多或活動性強而對群落的特性起決定作用的物種)、相對豐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相對比例)、營養結構等。營養關系和成境關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義,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礎。
⑺ 生物群落的結構包括哪兩個
答:在生物來群落中,各自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結構。生物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方面。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如,在森林中,高大的喬木占據森林的上層,往下依次是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動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如鷹、貓頭鷹等動物,大多在森林的上層活動,大山雀柳鶯等小鳥在灌木層活動,而獐、鹿等動物則在地面活動。在枯枝落葉層和土壤中,還有許多低等動物。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由於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濕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種群的容度也有並別。
⑻ 生物群落的三大類群分別是什麼
生物群落是生態系統的核心,可以分為三大類群:
第一類為自養型生物,包括各種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細菌,稱為生產者。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把吸收來的水、CO2和無機鹽類轉化成為初級產品——碳水化合物,並將其進一步合成成為脂肪和蛋白質等,用來建造自身,這樣,太陽能便通過生產者的合成與轉化源源不斷地進入生態系統,成為其他生物類群的唯一食物與能量來源。化能合成細菌也能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但它們利用的能量不是來自太陽,而是來自某些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產生的能量。例如,氮化細菌能將氨(NH3)氧化成亞硝酸和硝酸,利用這一氧化過程中放出來的能量把CO2和水合成為有機物。
第二類為異養型生物,包括草食動物和食肉動物,稱為消費者。顧名思義,這些消費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陽能來生產食物,只能通過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獲得能量。根據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為直接依賴植物的枝、葉、果實、種子和凋落物為生的一級消費者,如蝗蟲、野兔、鹿、牛、馬、羊等食草動物;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為二級消費者,如黃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動物之間存在著弱肉強食的關系,其中的強者成為三級和四級消費者。這些高級的消費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兇猛的肉食動物,如獅、虎、鷹和水域中的鯊魚等。有些動物既食植物又食動物,稱為雜食動物,如某些鳥類和魚類等。
第三類為異養型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土壤原生動物和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它們靠分解動植物殘體為生,稱為分解者。微生物分布廣泛,富含於土壤和水體的表層,空氣中含量較少且多數為腐生的細菌和黴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數量最大的類群,據估計,1克肥沃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數量可達108個。細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動植物殘體內的可溶性有機物來生活,在消化過程中,把無機養分從有機物中釋放出來,歸還給環境。可見,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著養分物質再循環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如線蟲、蚯蚓等將植物殘體粉碎,起著加速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轉化的作用。此外,這些土壤動物也能夠在體內進行分解,將有機物轉化成無機鹽類,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圖10-6)。
⑼ 什麼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徵
希望大家點贊!!!🌹🌹🌹
自然界里某一區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群落
⑽ 什麼是生物群落
地球上的任何生物種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總是存在於某種生物群落或生物帶之中。生活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以及這些生物與環境之間,總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通常它們是通過食物鏈彼此發生聯系,形成一個有一定的種類,並有一定結構和數量以及有一定規律的生物集合體,這就是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包括動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有大有小,小至一片草地,大至廣闊的森林,以及人們耕作的稻田,等等。這些草地、森林、稻田內的各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之間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共同形成一個生物群落。
由於地球上各地接受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其溫度和濕度狀況不同,加上海陸位置的關系,因而形成了生物群落的有規律呈帶狀分布現象,即生物帶。如在赤道兩側的南北緯20°之間,分布著熱帶雨林。這一地帶動植物和微生物種類繁多,氣溫高,雨量充沛。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則分布在南、北緯25°~40°之間。這一帶以闊葉常綠樹種為主,氣溫比熱帶雨林稍低,降水量和生物種類也沒有熱帶雨林多。再向地球的南北兩側,分別為溫帶闊葉落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凍原等生物帶。地球上的每個生物地帶都具有一種特殊形式的植被和相關聯的動物,以及該生物帶所適應的特殊氣候、土壤和水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