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歷史
『壹』 民間傳說與歷史的聯系與區別
二者的聯系在於:首先,傳說真實地表露和抒發了民眾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情感與評價。其次,歷史題材傳說的講述對象絕大多數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遺跡可尋。傳說之所以被稱為「信史」,正是從這些聯系出發。
二者的區別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反映社會的方法不同。 第二,歷史觀不同。 第三,取材的角度不同。
像端午節,潑水節啊這之類的
『貳』 歷史民間故事有哪些
《天仙配》《九斤姑娘》《花木蘭》《神農嘗百草》《哪吒鬧海》《鍾馗驅鬼》《誇父追日》《趙州橋的傳說》《冰凍遂城》《梅妻鶴子》《鐵觀音的傳說》《掩耳盜鈴》《刻舟求劍》《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白毛女》《守株待兔》《螳臂當車》《濫竽充數》《自相矛盾》《畫龍點睛》《女媧補天》《寶蓮燈》《孔雀東南飛》《昭君出塞》《唐伯虎點秋香》《後羿與嫦娥的故事》《精衛填海》《阿詩瑪》
①大禹傳說。古代民間傳說。禹是傳說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業績是治水。古籍記載,相傳帝堯之時,發生洪水,帝命鯀去治理。鯀治水失敗,被殺於羽郊,其子禹繼承父業,經13年終於平復水患。後舜禪位於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傳說中還有他逐共工,殺相繇,以及應龍助其治水等情節。禹的傳說,原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中,有關他的神話傳說被「歷史化」,出現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開會議事、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並為他製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這就使禹這個傳說人物逐漸脫離了本來面目,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範。然而,在人民中間,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異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關禹治水的傳說,常與地方景物相附合。如傳說他從泰山擔了99擔石頭築堰擋水,這些石頭後來變成山東的九節長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晉陽湖的傳說。這類傳說著重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以此教育後世。
②愚公移山傳說。古代民間傳說。據稱:古時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於門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阻礙出入,就立志鏟平這兩座山。家人、鄰里都來相助。他們終日劈山運土,往返於渤海和太行之間,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譏笑愚公「愚蠢」。愚公對智叟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們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動了上帝,上帝就派誇、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這個傳說包含著「有志者事竟成」、人定勝天的思想。古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都曾經運用這個傳說。毛澤東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③魯班傳說。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間傳說。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工匠,名公輸般。他技藝超群,又是魯國人,所以後來人們就稱他為「魯班(般)」。古籍及一些筆記和方誌中都有著錄。戰國時期本來是歷史人物的公輸般,在民間逐漸變為一個傳說式人物。
魯班的傳說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講他發明創造的故事。另一類是關於他修建各地著名橋梁、殿宇、寺廟等建築的故事。歷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進工藝的能力,把魯班想像成具有神奇技藝和無窮智慧的技師。舊時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對魯班的敬仰還表現在他們的民俗活動中奉他為「祖師」建廟奉祀。魯班傳說在教育團結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傳說。古代民間傳說。這個傳說流傳至今2000餘年,幾經演變,情節不斷豐富,主題也日益鮮明。孟姜女原型為春秋時齊國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傳》中是一個知禮的婦女形象。北齊屢築長城,徭役繁重,民間多征夫怨女。民眾將現實與秦代築長城的苦役相聯,使傳說變為反築城徭役主題的新形態。從此,杞梁由為齊國犧牲的戰將,變成被打殺的築城民夫,杞梁妻便成為尋夫認骨、哭倒長城的傳說人物。
明清以後的故事將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因稱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長城後,秦始皇見其貌美,欲納為妃,並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個條件,披麻戴孝,手執喪杖,為杞梁發喪。最後,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傳播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影響十分深遠,各地也出現不少異文。由於時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題及思想傾向也較復雜。 1928年,顧頡剛編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該文集是研究孟姜女傳說的專集。對這一傳說歷史演變的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和研究結論,迄今仍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歷史文獻與民間口頭傳說聯系起來,進行歷史和地理的比較,對中國後來的民間傳說與神話研究都產生過不小影響。
⑤牛郎織女傳說。牛郎和織女是從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的。漢魏間,民間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間的看牛郎,織女則是天帝之女。織女與牛郎婚配,並生一男一女,最後王母將其捉回,在兩人之間劃成一道天河,兩人只能靠鵲橋每年七夕相會。
牛郎織女傳說,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它的源頭,從《詩經·小雅·大東》中可以看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也有關於它的歌詠。這個故事在民間口頭上還生出許多變異的說法,有的與兩兄弟型故事結合,把牛郎說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與羽毛衣型故事結合,把織女說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訴牛郎藏匿織女衣服而成親,最後織女找到衣服飛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會織女。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活的藝術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為背景,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會一次的幻想情節,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劇。後世文人運用這個傳說題材寫成了《天河配》等戲曲,更擴大了它的影響。它與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說、梁祝傳說被稱為中國著名四大傳說。
⑥白蛇傳說。主要描述由白蛇所變的白娘子與青年許仙的戀愛婚姻悲劇。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許仙以傘相借,二人相識並定下姻緣。金山寺法海和尚見了許仙,說他面有妖氣,叫他在端午節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顯形,嚇死許仙。白娘子與小青盜仙草救活許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離。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後,始與許仙斷橋相遇,和好團圓。法海再度破壞,將白娘子鎮於雷峰塔下。
白蛇傳說最初起源於民間發現巨蟒的傳聞。並受到唐傳奇《白蛇記》的一定影響。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龍鬥法傳說。《西湖三塔記》中進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馮夢龍所編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通俗小說,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傳奇》,減弱了白蛇的妖氣,突出了她堅決追求自由愛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也表現了同一傾向,其中法海成為惡勢力的代表。白蛇傳說進入戲曲以後,情節更為豐富,人物性格也更加豐滿。白蛇傳說從最初的雛形發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間文學自身的流傳變化,也接受了說唱、小說、寶卷、戲文等俗文學的影響。
⑦梁祝傳說。中國著名民間傳說。故事表現一對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結合含恨而終的婚姻悲劇。最早見於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張讀的《宣室志》記載了這個故事的全貌,名為《義婦冢》。其基本情節是: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明代馮夢龍輯的短篇平話集《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入話」列舉的幾個女扮男裝的傳說中也有梁祝故事。傳說除話本講述外,還被編為戲曲。經過話本、戲曲再創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義。梁祝傳說取材於現實生活,又有傳奇色彩,悲劇的結局與理想化的結尾達到和諧的統一。它揭露了封建包辦婚姻的罪惡,歌頌了純潔自由的愛情。梁祝故事從女扮男裝開始,到後來的反封建主題,是一個重要發展。傳說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強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愛。
⑧劉三姐傳說。中國壯族的民間傳說。相傳桂西宜山地區下梘河中梘村,有一排行第三的劉姓女子,因名劉三姐,三姐系黃鶯投胎,喜唱山歌。遠近青年與之對歌,無能勝者。青年李示田,勤勞朴實,要求向三姐學歌。財主莫懷仁,見三姐貌美善歌,欲納為妾,僱人與三姐對歌,為三姐所敗。此時,李示田已學得一口好歌,常與三姐對唱。莫懷仁懷恨在心。最後使三姐墜入河中。三姐漂至柳州,與李示田對歌,連唱3天3夜,飄然逸去。後又在桂林七星岩對歌,連唱7天7夜,變為一對黃鶯飛去。
劉三姐傳說充分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思想、願望和創作才能。它對中國南方各民族社會風俗史和民間文藝學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⑨地方風物傳說。指關於某一地區山川、風物等的解釋性傳說。基本特點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對於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來歷、特徵、命名原因等,給以說明解釋。它經常把風物介紹、故事、說明解釋3種成分結合在一起。
中國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築、地方特產和風俗等等都有生動的傳說故事予以解說。地方風物傳說中包含著大量關於特定風物、山川、建築、特產、民俗等的知識,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十分廣泛。它表現人民征服自然、改變山河面貌的艱苦鬥爭,表現過去人民在統治階級壓迫下的苦難生活和各種形式的反抗。人民群眾在地方傳說中借風物抒發自己的悲歡,表現自己的生活理想,肯定忠貞的愛情。
地方風物傳說中有大量作品是運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變化的手法而創作的。它還以敘述現實生活的創作方法,引人入勝。地方風物傳說地方性十分明顯,很多傳說僅僅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卻廣泛流傳。
地方風物傳說有許多作品是把歷史人物和神話人物的故事地方化,有時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擬人化,或把一般民間故事落實到特定的地方風物上,形成多姿多態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傳說的一個品種。
⑩ 反帝傳說。 指中國近代反對列強侵略的傳說。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屢遭列強侵略,中國人民多次進行反侵略戰爭。這期間,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很多以反對列強侵略為主題的傳說故事,統稱反帝傳說。
反帝傳說可分兩類:第一類直接取材於歷次反侵略戰爭。如《義和團的志氣永不滅》、《楊司令智取通化》等。第二類不直接反映某次具體的戰爭,而廣泛地揭露侵略者的掠奪活動。大多以外國侵略者盜寶為中心事件,如《金鳳凰》、《盜不走的寶船》等。
反帝傳說主要歌頌抗敵英雄,包括知名歷史人物和普通群眾的勇敢和機智,有的故事雖然講到某種實物、山水,或從某次戰爭取材,甚至講某個真實人物的戰斗故事,但故事情節並非全是史實,第二類故事想像的成分更大。此類傳說的歷史價值,主要在於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抗擊外敵的愛國主義精神。
農民起義傳說 。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運動。其中一些規模較大的運動在群眾中留下深遠影響。又經過人們不斷地回憶和講述,逐漸演化為傳說。此類傳說在其形成的初期階段,往往依附於真人真事。在長期的流傳中,由於眾多口述者不斷的藝術加工,這些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日漸游離開真人真事的原型而帶上濃厚的傳奇色彩,成為虛構或基本上是虛構的口頭藝術創作。
農民起義傳說所反映的主要內容,或以歷史事件為主,著重反映斗爭的興起與壯大過程;或以人物為主,著重講述起義領袖或造反人物的英雄形象與性格;或以某一戰役為主,著重描寫起義軍的機智、神勇與頑強不屈的戰斗事跡;或突出一事一物,著重反映起義部隊與群眾間的軍民關系;或反映廣大群眾對起義軍的懷念之情。
作為群眾口頭藝術創作,農民起義傳說並不具有嚴格的科學史料性。它是勞動人民用以反映自身革命斗爭歷史的重要文學手段。通過同時代的眾多口述者的耳聞目睹和親身感受,它們往往能夠對起義運動及其領袖人物作出較公正的評價,並從不同生活側面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實質以及人民的苦難與期望等。
紅軍傳說 。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關於紅軍的傳說。它是革命老區人民的口頭創作。廣泛流傳於湘、粵、桂、鄂、川、陝甘寧及晉冀魯豫等老革命根據地。它以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壯闊的武裝革命斗爭為背景,表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革命和斗爭生活,熱情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傳說,集中表現了紅軍的革命紀律、優良作風和新的軍民關系,反映了紅軍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內容可分兩類:一類表現人民群眾對紅軍的認識過程,寓蘊著人民的無限深情。如《奇怪的院子》等。另一類藉助傳說的想像手法,表現出老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思念和對於革命的必勝信心。如《紅星水壺》、《紅軍帽》等。紅軍傳說具有明確的革命意識和濃厚的革命氣氛,其基本主題,除歌頌紅軍外,還歌頌革命領袖和群眾斗爭。紅軍傳說常常藉助傳統故事的表現手法,賦予紅軍的遺贈物以神奇的力量。創作者用這樣的藝術想像,表現出人民群眾和革命力量終歸要戰勝反革命力量的堅定信念,使革命的思想感情與傳說故事的特有手法融而為一,呈現出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色。由於紅軍傳說表現了人民群眾對革命軍隊的深厚感情,在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也有流傳,並發生很大影響。
『叄』 古代民間歷史故事有哪些
〈白蛇傳〉
〈孟姜女〉
〈梁山伯與祝英台〉
〈牛郎織女〉
四大傳說內容均與愛情有關,且結局都帶有悲劇色彩,在中國家喻戶曉。《拉郎配》、《巧斷垂金扇》、《茶和鹽的故事》、《馬禮克和藍尼汗》、《地主和雇農的故事》、《畫中人》《望郎樹》、《五羊皮》、《十兄弟》《寶連燈》,
『肆』 中國民間的歷史故事有多大的真實性,哪些故事是虛構的
中國民間的許多歷史故事由於流傳時間太久、有的長達千年,所以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難免會被改編或者添油加醋,有些歷史故事的主線大體是真實的,可具體內容早已面目全非,只有那些正史中記載的事件和故事可信度較高。當然民間也有些歷史故事是真實的,許多古人在寫私人筆記的時候,也是秉承著實事求是的信念,給後人留下一些真實的歷史故事。而在歷史上有些流傳的經典故事其實是虛構、摻了很多水分的,比如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孟姜女哭長城、呂布戲貂蟬等。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人們都為孟姜女和丈夫之間的深厚感情而感動。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虛構的歷史故事,原型出自於《左傳》中的“杞梁妻哭夫”。故事的最初版本是齊庄公四年時,齊國大將杞梁在攻打莒國的時候戰死沙場,杞梁靈柩被運回家鄉時,杞梁妻在郊外的道路旁哭迎,齊庄公也派使者前來弔唁。杞梁妻認為齊庄公此舉太過敷衍就拒絕了使者,所以最後齊庄公只得親自登門前來弔唁,並且厚葬了杞梁。但這個故事經過戰國、西漢、唐朝、明朝的改編之後,逐漸演化成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伍』 有哪些民間歷史小故事讓你記憶猶新
其實我印象深刻的民間歷史小故事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當時她一心為了尋找丈夫,歷盡千心萬險來到了長城旁邊,然而她的丈夫早已離她而去,她知道後傷心的哭了,城為之崩裂。
『陸』 為什麼民間歷史與官方歷史的說法有很大的不同
准確來說,民間說史與官方說史的偏差越來越大,這里有兩個原因,第一,當代人的平均文化水平較古人為高,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比古人為多,也就是說,老百姓越來越不好糊弄;第二,古代史書的主線雖然亦受意識形態的控制,但大體上來說還比較客觀,另外,古代編撰史書的人都是大學問,雖然也有屈膝媚上之嫌,但總不至於墮落到現今著史之人的豬狗之相。
我們如果認真翻閱一下古代的「正史」,比如《三國志》,再對比一下民間演義小說《三國演義》,除了文學上所必需的誇張(如借東風、草船借箭等),大體上的歷史事件是差不多的。
現今就不同了,御用文人可以用文學筆法來書寫「正史」,可以無中生有,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算了,不說了。
『柒』 民間傳說和歷史的關系
古傳說和歷來史事實之間既有聯自系,也有區別。這要從兩個方面去對待,一方面,不能把傳說當作真實的歷史,否則就失去了歷史學的真實性、科學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用歷史事實去衡量遠古傳說。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從神話傳說中找出合理的成分,從點滴中去尋找歷史現象的客觀存在。
古傳說: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誇張的記述。不可否認這里有神話的成分,但不難發現這其中蘊含著某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炎帝、黃帝時代的傳說,不僅在《史記》中的《五帝本紀》有記載,而且已被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發掘所證實。
歷史事實: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
『捌』 民間社火的歷史起源
南方的豐城社火是江西省豐城河西地區的江右民系傳統民俗活動,已申報為省級文化遺產。「社火」是源於人們對菩薩、歷朝文臣武將的祭祀而來。從宋代起,各種祭祀活動流傳開來,形成豐富多彩的「社火」文化。當地人源於人們對菩薩、歷朝文臣武將的祭祀而來。
北方的「 社火」 亦稱 "射虎" ,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是指在祭祀或節日里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
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
遠古時的人類正處於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許多現象如對日月、災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藉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於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
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禮記· !祭法》中載: "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
(8)民間歷史擴展閱讀:
社火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一個大人背著一至三名兒童表演的"背社火";有騎著馬、牛、騾子表演的"馬社火";以及"高蹺社火"、"車社火"、"山社火"等。
耍社火時,靠的是演員的動作表演,並配以旌旗、儀仗、羅、鼓、鐃、郄等,規模浩大,場面熱烈壯觀。
社火表演內容也極其豐富、廣泛,由於社火進行中不說不唱,可以不受時空、內容的限制。
從上古的三皇五帝神話傳說到歷史故事,軼聞野史,傳奇英雄等,無所不包,無所不演。今天的社火節目中有《軒轅黃帝戰尤》、《神農氏拿野苗》、《共工戰祝融》、《禹王治水》、《葯王收五臟》等等,都是非常古老的。
那四人齊敲的大鼓上面繪的是金色盤龍和八卦太極圖,場面頗和古代祭祀禮儀相似。古書《周禮·地官·鼓人》就有記載:"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
『玖』 枸杞的民間歷史
中華枸杞為多分枝灌木,高0.5-1米,栽培時可達2米多;枝條細弱,弓狀彎曲或俯垂,淡灰色,有縱條紋,棘刺長0.5-2厘米,生葉和花的棘刺較長,小枝頂端銳尖成棘刺狀。葉紙質或栽培者質稍厚,單葉互生或2-4枚簇生,卵形、卵狀菱形、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頂端急尖,基部楔形,長1.5-5厘米,寬0.5-2.5厘米,栽培者較大,可長達10厘米以上,寬達4厘米;葉柄長0.4-1厘米。
花在長枝上單生或雙生於葉腋,在短枝上則同葉簇生;花梗長1-2厘米,向頂端漸增粗。花萼長3-4毫米,通常3中裂或4-5齒裂,裂片多少有緣毛;花冠漏斗狀,長9-12毫米,淡紫色,筒部向上驟然擴大,稍短於或近等於檐部裂片,5深裂,裂片卵形,頂端圓鈍,平展或稍向外反曲,邊緣有緣毛,基部耳顯著;雄蕊較花冠稍短,或因花冠裂片外展而伸出花冠,花絲在近基部處密生一圈絨毛並交織成橢圓狀的毛叢,與毛叢等高處的花冠筒內壁亦密生一環絨毛;花柱稍伸出雄蕊,上端弓彎,柱頭綠色。
漿果紅色,卵狀,栽培者可成長矩圓狀或長橢圓狀,頂端尖或鈍,長7-15毫米,栽培者長可達2.2厘米,直徑5-8毫米。種子扁腎臟形,長2.5-3毫米,黃色。花果期6-11月。 寧夏枸杞為灌木,或栽培因人工整枝而成大灌木,高0.8-2米,栽培者莖粗直徑達10-20厘米;分枝細密,野生時多開展而略斜升或弓曲,栽培時小枝弓曲而樹冠多呈圓形,有縱棱紋,灰白色或灰黃色,無毛而微有光澤,有不生葉的短棘刺和生葉、花的長棘刺。葉互生或簇生,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頂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長2-3厘米,寬4-6毫米,栽培時長達12厘米,寬1.5-2厘米,略帶肉質,葉脈不明顯。
花在長枝上1-2朵生於葉腋,在短枝上2-6朵同葉簇生;花梗長1-2厘米,向頂端漸增粗。花萼鍾狀,長4-5毫米,通常2中裂,裂片有小尖頭或頂端又2-3齒裂;花冠漏斗狀,紫堇色,筒部長8-10毫米,自下部向上漸擴大,明顯長於檐部裂片,裂片長5-6毫米,卵形,頂端圓鈍,基部有耳,邊緣無緣毛,花開放時平展;雄蕊的花絲基部稍上處及花冠筒內壁生一圈密絨毛;花柱象雄蕊一樣由於花冠裂片平展而稍伸出花冠。
漿果紅色或在栽培類型中也有橙色,果皮肉質,多汁液,形狀及大小由於經長期人工培育或植株年齡、生境的不同而多變,廣橢圓狀、矩圓狀、卵狀或近球狀,頂端有短尖頭或平截、有時稍凹陷,長8-20毫米,直徑5-10毫米。種子常20餘粒,略成腎臟形,扁壓,棕黃色,長約2毫米。花果期較長,一般從5月到10月邊開花邊結果,採摘果實時成熟一批採摘一批。 中華枸杞與寧夏枸杞在鑒定時容易發生錯誤,寧夏枸杞的葉通常為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花萼通常為2中裂,裂片頂端常有胼胝質小尖頭或每裂片頂端有2-3小齒;花冠筒明顯長於檐部裂片,裂片邊緣無緣毛;果實甜,無苦味;種子較小,長約2毫米。而枸杞的葉通常為卵形、卵狀菱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花萼通常為3裂或有時不規則4-5齒裂;花冠筒部短於或近等於檐部裂片,裂片邊緣有緣毛;果實甜而後味帶微苦;種子較大,長約3毫米左右。
『拾』 民間傳說與歷史間的關系是什麼
在中抄國民間傳說中,故事的主襲人公一般有名有姓,其中有的是歷史上知名的人物,事件發生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有的還涉及國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動或事件發展的結果也常與某些歷史、地理現象及社會風習相附會,因而往往給人以它是真實歷史的錯覺。但民間傳說與嚴格意義的歷史有本質的區別。傳說既不是真實人物的傳記,也不是歷史事件的記錄(其中可能包含著真實歷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眾的藝術創作。許多傳說把比較廣泛的社會生活內容通過藝術概括而依託在某一歷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達到歷史的因素和歷史的方式與文學創作的有機融合,使它成為藝術化的歷史,或者是歷史化的藝術。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