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邏輯
邏輯與歷史統一,是說客觀現實的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行程終歸要由歷史進程 來決定.然而,邏輯與歷史還是有差別的,因為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是「經過修正」 的歷史。
作為歷史中的哲學、作為既成性與生成性的統一,中國哲學的研究相應地也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切入。這種不同的研究進路與我一開始提到的哲學既有學科的性質、又有不同於學科的性質,具有相應性。
從中國哲學是「哲學」這一角度來看,對中國哲學的研究可以按哲學家的方式來展開;就中國哲學是存在於「歷史中」的哲學而言,則又可以從歷史學家的角度對它加以考察。當然,這里的區分是相對的。所謂「哲學家的方式」並不完全排除歷史視域,相反,它同樣需要基於歷史的文獻,面對歷史的實際衍化過程;同樣地,「歷史學家的方式」也需要哲學理論的引導,否則這種研究就不是哲學領域的工作。可以說,歷史學家的考察方式中隱含著哲學家的視域,而哲學家的進路中也滲入了歷史學家的工作。然而,就側重點而言,我們仍可以看到一些區分。從已有的中國哲學研究狀況來說,確實存在著側重於哲學與側重於歷史的不同研究方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這既源於更廣意義上哲學本身具有學科性與超學科性二重性質,也與中國哲學本身是歷史中的哲學相關:如果說,歷史學家的進路較多地折射了中國哲學的學科性以及歷史維度,那麼,哲學家的進路則更具體地體現了中國哲學作為哲學的內在規定。
『貳』 「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修正。」 何解
我也是剛剛弄明白!邏輯是對歷史的總結和概括,它撇開歷史發展的各種細節和偶然因素,以純粹的理論形式把握歷史的發展規律,它是「經過修正的」歷史。希望你能明白哦~
『叄』 什麼是歷史的閉環邏輯
一言以蔽之,就是發展與穩定的辯證史。發展經濟必須放活民間,實現繁榮,而繁榮日久,地方勢力就會坐大,商人就會驕縱,中央權威就會受到挑戰。此時,便需要進行集權式的變革,加強中央權威和控制力,可是如此一來勢必削減地方,侵蝕民間,造成生產力的下降,最終仍然會導致政權新一輪的不穩定。
『肆』 邏輯與歷史的例子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編輯本段]歷史的定義及詞源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
邏輯是在形象思維和直覺頓悟思維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進一步的抽象,所謂抽象是認識客觀世界時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一對夫妻帶著自己的孩子.路過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個玩具.於是對媽媽提出要求.媽媽拒絕了.於是對爸爸說.媽媽不好.爸爸好.爸爸給我買玩具.
這就是邏輯最基本的公式列.邏輯是一種融合了矛盾的東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邏輯.還是不完美的邏輯.在時間面前永遠站不住腳.
邏輯成為一門科學,那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恐怕懷疑的人很少。我們知道亞氏並沒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邏輯」,但他明確指出他的研究對象是「三段論」,而這是關於從一個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結論的科學。他的三段論有兩種,一是蘊涵三段論,二是歸納三段論。前者我們不必說,後者實際上是一種完全歸納,因而也是演繹性的。因此,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邏輯」,就是關於「必然推理規則」,或「必然證明或論證規則」的科學。他盡管提到過簡單枚舉歸納,但並不是從「邏輯」意義上來說的,只是為了和「邏輯」進行對比而從論辯的意義上而言的。
從詞源來說: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語言中體現的「客觀次序」,也是在「必然」意義上講的。因此,「邏輯」的本義不僅僅是指「推理規則」,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規則」。邏輯學和其它學科分科的意義,實際上就在這里。如同當今中國許多人指責經濟學沒有研究「生產力」一樣,硬要邏輯學去研究它的內容是否為真,本來就不合分科的原理。
『伍』 請問「歷史」與「邏輯」的含義各是什麼,它們的辯證關系又是什麼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編輯本段]歷史的定義及詞源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
邏輯是在形象思維和直覺頓悟思維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進一步的抽象,所謂抽象是認識客觀世界時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logic 最早被清末的嚴復翻譯成漢語邏輯,屬音義意義相結合的公認比較完美的翻譯,當然主要是音譯,後由中國傳入日本,但在日語中則註明只是對logic的注音,logic在日語中的正式漢語翻譯詞為「論理」。 [編輯本段]什麼是邏輯? 一對夫妻帶著自己的孩子.路過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個玩具.於是對媽媽提出要求.媽媽拒絕了.於是對爸爸說.媽媽不好.爸爸好.爸爸給我買玩具.
這就是邏輯最基本的公式列.邏輯是一種融合了矛盾的東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邏輯.還是不完美的邏輯.在時間面前永遠站不住腳.
邏輯成為一門科學,那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恐怕懷疑的人很少。我們知道亞氏並沒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邏輯」,但他明確指出他的研究對象是「三段論」,而這是關於從一個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結論的科學。他的三段論有兩種,一是蘊涵三段論,二是歸納三段論。前者我們不必說,後者實際上是一種完全歸納,因而也是演繹性的。因此,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邏輯」,就是關於「必然推理規則」,或「必然證明或論證規則」的科學。他盡管提到過簡單枚舉歸納,但並不是從「邏輯」意義上來說的,只是為了和「邏輯」進行對比而從論辯的意義上而言的。
從詞源來說: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語言中體現的「客觀次序」,也是在「必然」意義上講的。因此,「邏輯」的本義不僅僅是指「推理規則」,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規則」。邏輯學和其它學科分科的意義,實際上就在這里。如同當今中國許多人指責經濟學沒有研究「生產力」一樣,硬要邏輯學去研究它的內容是否為真,本來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邏輯學什麼都可以研究,就應該叫「知識學」。
『陸』 什麼是歷史邏輯
邏輯就是思維的規律,規則。邏輯學就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有邏輯和邏輯學兩個概念通用。輯與邏搭配讀輕聲。
邏輯(理則學),源自古典希臘語(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因為該詞是由日制漢語「倫理」一詞分拆而來,所以日語還把它譯為「倫理學」。
傳統上,邏輯被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來研究。自從19世紀中期,邏輯經常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研究。邏輯的范圍非常廣闊,從核心主題如對謬論和悖論的研究,到專門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確的推理和涉及因果關系的論證。
在我國古代,邏輯學又被稱為理學、理則學、名學、刑名之學等。
邏輯(logic)是一個外來詞語音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
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
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辯證邏輯包括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人的整體思維(包括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邏輯。
『柒』 如何理解「歷史和邏輯的統一」的辯證思維方法
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法.
(1)所謂歷史,一是指認識對象本身的發展史,二是指人們對認識對象認識過程的發展史.所謂邏輯,是指理性思維以概念、范疇等思維形式所構建的理論體系.
(2)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指主觀的邏輯要以客觀的歷史為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但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並不是無差別的等同,邏輯反映歷史,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的理論體系.邏輯反映歷史「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種「經過修正」的東西,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
『捌』 什麼邏輯,歷史是偶然構成的
一、邏輯
邏輯一詞是嚴復從英文「Logic」一詞音譯過來的。在漢語中邏輯有四種含義:
1、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帝國主義和世界上的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斗爭,失敗,再斗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
2、指某種觀點和主張。「你有你的邏輯,我有我的邏輯。」
3、思維的形式和規律性。「張三的講話邏輯性太差。」「李四的文章邏輯性很強。」
4、研究思維的科學——邏輯學。邏輯學是關於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制的學科分類中,邏輯學被列為7大基礎學科的第2位;英國大網路全書把邏輯學列為五大學科的首位。邏輯學包括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和數理邏輯等等。《邏輯學辭典》P701~702
二、歷史
歷史的發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
『玖』 如何理解"歷史和邏輯的統一"的辯證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有四個,
歸納和演繹,
分析和綜合,
這兩個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共有;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
邏輯和歷史相統一,
這兩個是辯證思維所特有的方法。
抽象與具體的方法,同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有內在關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同時就是以邏輯必然性再現對象的歷史發展的過程,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內在要求。
1.邏輯指的是理性思維或抽象思維,它以理論的形態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2.歷史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二是指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
真正科學的認識,是現實歷史發展的反映,要求思維的邏輯與歷史的進程相一致。
1.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在理論上的再現,是「修正過」的歷史。
2.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是辯證思維的一個根本原則。
這個,我在網上看到有朋友在討論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時,否定科學的發展進程,全部否定歷史進程中出現的一些傑出理論所做的貢獻,說那些都不是真理,真理就該永遠都是對的,不存在相對真理,只要是相對的,就不是真理,等等言論。我覺得這些言論有些過激,否定了人類認識的過程性、歷史性。人類還沒有那個能力能夠一下子得到全部的絕對的真理。
我覺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句話,就源自於辯證邏輯的這個基本原則,即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