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浮游生物的作用

浮游生物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0-11-21 09:04:39

A. 馥安緹紫球藻微雕霜中的浮游生物提取物有什麼作用

1、氧化應激、肌膚炎症、線粒體功能障礙會加速肌減少症的形成;浮游生物提取物可抑制炎症細胞信號強度,抑制肌減少症炎症,強化面部肌肉。

2、皮膚重構,增加皮膚密度;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結構會隨著炎症、氧化應激、酶活性和基因表達的減少而退化;浮游生物提取物通過增加角質細胞的基因表達和防止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的降解,來恢復皮膚的自然結構。
3、浮游生物提取物能促使脂肪消耗,減少脂質堆積,緊實面部肌膚。

B. 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網中有什麼意義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生產者,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在海洋生態系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為海洋中的生命活動提供了能量。其生長繁殖除主要受到自身生物學特性影響外,還受到周圍環境因素如海流、擾動、溫度、鹽度、營養鹽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響。
浮游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態類群,種類組成繁殖、數量大、分布廣,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浮游動物通過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數量,同時作為魚類等高層營養者的餌料,其數量變化可以直接影響魚類等的資源量,在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浮游動物既是初級生產的消費者,也是次級生產者,在浮游植物和游泳動物食物鏈之間扮演重要角色,在海洋生態系統動態變化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C. 淡水生物的生態效應是怎樣的

淡水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其主要生態作用是: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種礦質養分和有機物,保持水體一定的清潔度,增加水體的溶氧量,對水質理化特性的變化起主導作用,同時形成水域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漁業生產上所講的培養水質或肥水,實質上是指繁殖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生產力的大小,預示著池塘魚類產量的高低。浮游植物是鰱、鱅和羅非魚等魚類的主要餌料,浮游動物是幼魚的餌料。

多種魚類共同對水體環境發生影響。草食性魚類的糞便可以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為鰱、鱅提供餌料。鰱、鱅等濾食性魚類取食浮游生物和細菌,使水質變清,有利於草食性魚類的生活。鯉、鯽、羅非魚等攝食有機碎屑,也可保護水質。各種水生生物之間以及水生生物與環境之間連接成一個合理的、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既具有較好的生產性能,又具有較強的自凈能力。

湖泊中,水生植物常占重要地位,大量植物有機殘體沉積湖底,積極參與湖盆的填平作用,據分析,雲南省天然湖泊底泥中有機質含量,洱海為2.69%、滇池為6.34%、草海最高可達27%,為湖泊的沼澤化和泥炭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其次,水生植物具有過濾泥沙、減緩水流的作用,促使湖水透明度增大。在氧化塘中利用水生植物(如鳳眼蓮)處理污水,也是水生生物凈化、改造水域環境的實例之一。

D. 為什麼說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浮游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主要回生產者,(海水表答面陽光充足)生產者的巨大作用就不用說了。而浮游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的主要消費者(一級消費者)。同時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態系統消費者食物主要來源

E. 浮游動物的生態作用

幾乎所有水體中都有種類繁多的生物生存。這些水生生物在水體中佔有各自的棲息生境,具有一定的生態習性。根據它們的生態特點可劃分為幾個大生態類群: 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漂浮生物、著生生物。浮游生物一般個體都很小,多數種類必須藉助顯微鏡或解剖鏡才能看清楚其身體構造。這些生物隸屬於不同的門類,因此浮游生物這個名詞主要指的是生態學上的意義。本書主要研究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動物 (周曉燕,2005) 。

浮游生物 (plankton) 是指在水流運動的作用下,被動地漂浮在水層中的生物群。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運動能力薄弱或完全沒有運動能力,只能隨水流移動。浮游動物在淡水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生態作用。

(1) 浮游動物在水生生物食物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浮游動物是位於食物鏈前端的消費者,有的以浮游植物為食物,有的以細菌、碎屑為食物,而它們本身又是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特別是許多經濟魚類的餌料來源。因此,浮游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其他較高等水生生物的分布和豐度。同時,利用浮游動物的分布以及季節或年度變化,掌握浮游動物的數量及其變化特徵,可為科學發展漁業養殖提供依據。

(2) 浮游動物在水質改善上起著 「水質凈化器」的作用。浮游動物還通過排泄和分泌作用,在有機物質的分解和循環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浮游動物對許多物質,特別是外來的污染物質的敏感性以及積累、轉移作用,也使它們在研究物質對生態系統的生態毒理影響和生態系統的演替、穩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動物在物質循環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對能量、物質循環起調控作用的關鍵功能群。它們通過攝食及其垂直移動能夠有效地將上層的初級生產量主動泵入其他水層,成為真光層顆粒有機物的沉降輸出過程中的 「生物泵」。

(3) 浮游動物對於水生態環境質量具有指示作用。環境的影響所引起的季節變化和長期變化迫使浮游動物產生不同程度的響應。一方面,浮游動物與水體質量關系密切,其中不少種類對水環境變化比較敏感; 另一方面,浮游動物特殊的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適應於相應的水文因子,也就是說,它們的種屬和數量變化總是與一定的水文狀況相聯系。因此,可以根據浮游動物的種屬和豐度來評價水環境質量和水文條件。

F. 石油是由什麼變成的 綠色生物 光合作用生物 浮游生物

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
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

G. 浮游生物對生態圈有什麼作用

浮游生物對生態圈有什麼作用
浮游生物種多、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員,其研究對漁業生產和海洋科學基礎理論都有重要意義。它們是經濟魚類的餌料基礎,某些種(如橈足類的哲水蚤) 的數量分布可提示魚類(如鯡形魚類)索餌洄遊的路線,有助於尋找漁場、確定漁期。有的種類本身就是漁業資源,如海蜇、毛蝦和磷蝦,以及用橈足類和糠蝦等加工製作成的蝦醬,均可供食用。許多浮游植物(如骨條藻、褐指藻、扁藻、金藻和螺旋藻等)和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鹵蟲等)可以人工大量培養,作為水產動物育苗的餌料。有些浮游生物對環境的污染物具有凈化和富集的能力。
一些狹溫、狹鹽性浮游生物,可作為不同海流的指示種。磷蝦類、管水母類等浮游動物在較深水層大量密集,會形成深海散射層,阻礙或干擾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使聲吶失效。發光浮游生物(如夜光蟲等)的大面積密集,可引起海水發光,俗稱「海火」,影響海軍作戰,浮游硅藻、鈣板金藻、放射蟲、有孔蟲和翼足類等遺骸的沉積物可作為地層劃分和海底石油資源勘探的輔助標志,有助於了解海洋地質史和古海洋環境等。
一些浮游植物,特別是甲藻和藍藻,當海域富營養化時會發生過度繁殖,使局部水域變色,形成赤潮,對魚、蝦、貝類及其他經濟海產動物危害很大。對浮游生物的研究,以下一些方面有待深入: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機制。②浮游生物生態系統的現場觀察實驗(包括提高生產力方法,浮游生物在氮、磷、碳循環中的作用及能量的流動)。③赤潮浮游生物分泌毒素的生理機制和生化組成,以及預測和防治赤潮的方法。④浮游生物對污染物質的吸收、富集、解毒、凈化的生理生化過程。⑤浮游生物的大量培養(工廠化)。⑥利用浮游生物作為捕撈經濟魚類及勘探海底石油資源的標志。⑦浮游藍藻的固氮作用。

H. 浮游動物在生態環境中作用

生物鏈中必不可缺!清道夫

I. 淡水生物的作用是怎麼樣的

淡水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其主要生態作用是: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種礦質養分和有機物,保持水體一定的清潔度,增加水體的溶氧量,對水質理化特性的變化起主導作用,同時形成水域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漁業生產上所講的培養水質或肥水,實質上是指繁殖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生產力的大小,預示著池塘魚類產量的高低。浮游植物是鰱、鱅和羅非魚等魚類的主要餌料,浮游動物是幼魚的餌料。

多種魚類共同對水體環境發生影響。草食性魚類的糞便可以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為鰱、鱅提供餌料。鰱、鱅等濾食性魚類取食浮游生物和細菌,使水質變清,有利於草食性魚類的生活。鯉、鯽、羅非魚等攝食有機碎屑,也可保護水質。各種水生生物之間以及水生生物與環境之間連接成一個合理的、具有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既具有較好的生產性能,又具有較強的自凈能力。

湖泊中,水生植物常占重要地位,大量植物有機殘體沉積湖底,積極參與湖盆的填平作用,據分析,雲南省天然湖泊底泥中有機質含量,洱海為2.69%,滇池為6.34%,草海最高可達27%,為湖泊的沼澤化和泥炭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其次,水生植物具有過濾泥沙、減緩水流的作用,促使湖水透明度增大。在氧化塘中利用水生植物(如鳳眼蓮)處理污水,也是水生生物凈化、改造水域環境的實例之一。

知識點

自養生物

作為生態學用詞也稱獨立營養生物,它的對應詞為異養生物。其原義是指僅以無機化合物為營養進行生活、繁殖的生物,在這種古典概念中,並沒有把獲得能量的基質氧化和為了碳素同化而進行營養物質的還原這兩大代謝系統加以區別。而今天這個概念已分為根據作為能源而被氧化的營養物質及其氧化形式來分類(化學合成生物、光合作用生物、無機氧化生物、有機氧化生物),以及根據對碳源的營養素材的攝取方式及其在還原同化作用中所必需的有機代謝物質的合成方式來進行分類。而且只限定於後者的意義而被廣泛地應用。

J. 浮游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有什麼作用與影響,如何調節

(1)浮游植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調節方法

浮游植物種類很多,主要有藍藻、隱藻、甲藻、金藻、黃藻、硅藻、裸藻和綠藻等。浮游植物是濾食性魚的天然餌料。作為天然餌料,一般隱藻、甲藻、硅藻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其次是綠藻、裸藻、金藻、黃藻等,而藍藻較差,但藍藻中少數種類如螺旋魚腥藻和擬魚腥藻的蛋白質含量高,魚類也易於消化。

然而浮游植物中有些種類對魚類具有毒害作用,易引發魚病。如大多數藍藻水華及湖靛、小三毛金藻占優勢的水質具有毒性,較輕時影響魚類生長,嚴重時引起魚類中毒死亡;卵甲藻可引起魚類卵甲藻病(打粉病);綠藻優勢所形成的水在強烈陽光下,光合作用強,形成水體氧過飽和,可引起孵化魚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氣泡病大量死亡;絲狀綠藻優勢時不但魚類難以利用,使水質變瘦,還影響魚類苗種活動,降低成活率。

浮游植物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正面的。它們是水體的原初生產者,不但為魚類直接和間接提供天然活餌料,而且還是水體溶氧的主要製造者(占溶氧來源的80%~90%)。但有些種類,如上所述藍藻和小三毛金藻占優勢時,使水質具有毒性,並制約其他藻類生長、繁殖,同時產氧力差;裸藻占優勢時,自身大量死亡後形成一層黃銹色膜,覆蓋水面遮光、隔氣造成缺氧等。

浮游植物在不同季節形成不同的優勢種群。一般春秋兩季適合隱藻、硅藻、金藻、黃藻生長,以隱藻和硅藻優勢(水華)為多,水呈茶褐色或綠褐色,魚類生長快;而夏季適合藍藻、綠藻和裸藻生長,它們往往各自形成優勢,水呈藍綠色或深綠色,魚類生長減慢。

浮游植物不但有季節性變化,而且還受光照、風力和水的運動影響而有水平、垂直和晝夜變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發生於水體上層,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區生產力最高。

調節浮游植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合理施肥、投餌(間接肥效),其次是加、沖、換水和輔助適當的葯物(生石灰、硫酸銅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單獨使用化肥,易於培植綠藻;使用硫酸銅殺滅藍綠藻,應防止此後數天內泛塘;使用生石灰時,應注意水體pH的高低與變化。總之,通過人工調節,使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直觀程度。這種最好或較好的水質生物學指標應是浮游植物量為20~100毫克/升;隱藻等鞭毛藻類較多,藍藻較少;藻類種群處於增長期,細胞未老化;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懸浮物不多。

(2)浮游動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調節辦法

浮游動物由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和橈足類組成。浮游動物同浮游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其中鱅魚終生都濾食浮游動物。輪蟲類和原生動物是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魚類的魚苗天然開口活餌料。實驗表明,保障鰱魚苗良好生長的輪蟲最低生物量為3毫克/升,最適量為20~30毫克/升,鯉魚苗最適量為50~100毫克/升。枝角類和橈足類大型浮游動物還是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攝食性魚類小規格魚種(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餌料。然而,浮游動物中,有部分種類寄生在魚體和鰓上引起魚病,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鰓隱鞭蟲病、復口吸蟲病、中華魚蚤病、錨頭蚤病等。如果浮游動物形成絕對優勢,大量吃食浮游植物,會使水質變瘦,並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魚類浮頭或嚴重浮頭,甚至泛塘。它們與魚類苗、種爭氧氣、爭餌料,使魚類苗、種生長慢、成活率低。如果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大型浮游動物隨水流混入孵化器內,還會危害魚類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於浮游動物適溫多在18~28℃,往往春末夏初數量明顯增長,易於形成優勢,其次是秋季數量較多;而夏季高溫,不適合浮游動物生長、繁殖,生物量相對較少。

根據浮游動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消長規律,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如春季適時通過施用有機肥培殖原生動物和輪蟲,4~5天後形成輪蟲高峰,魚苗適時下塘培育;7~10天後枝角類和橈足類大量出現,夏花魚種適時下塘,進行魚種培育等。魚類孵化用水須排除大型浮游動物,可用60~65目乙綸膠絲布窗攔截過濾。

熱點內容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