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歷史功績
漢武帝的歷史功績主要有
第一,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
漢武帝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由他的祖母竇太後掌握大權。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死去,漢武帝開始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首先打擊了外戚丞相田,然後加強了他身邊收轉文書的尚書、中書的地位,使丞相成為有名無實的職位。自此,中書和尚書成了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他命令藩王們不能把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還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給其他幾個兒子,並且互不統屬。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後來就無法與中央對抗了。這是漢武帝的聰明之舉。
漢武帝還加強了原有的監察制度,並建立了一套選用官吏的新制度。他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命令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並用「公車上書」的辦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給皇帝建議國事,意見合乎治國要求的,就根據上書人的特長授給官職。
第二,漢武帝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便採取這種思想來做統治思想和維護封建制度的工具。在舉行測試的時候,漢武帝對其他各派學說的人一概不取,獨取儒生。於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學說,士人都變成了儒生。
第三,漢武帝出兵抗擊匈奴,使西漢王朝的政權更加鞏固,國家更加統一,為西漢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後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全面勝利,充分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漢武帝還用大量移民的辦法來充實邊防,發展生產。
第四,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大月氏共同防禦並打擊匈奴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隨後,中亞、西域各國以朝貢為名,經常到長安訪問和貿易。中國和西域各國之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從西漢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續了1000多年。
第五,漢武帝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漢武帝使越族三個部落歸屬漢室後,把他們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統一」局面。漢武帝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把鐵制生產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傳到這些地區,或多或少地破除了這些地區的閉塞性,推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六、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漢武帝在位時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還在秦朝開成的鄭國渠旁邊開了6條輔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數萬士兵堵住了黃河決口。經過這次治理,黃河下游大約有80年沒有鬧過大水災。
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屯圍、屯墾等發展農業的重大措施。他還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農具,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劉邦主要成就:反抗暴政,推翻秦朝 楚漢之爭取得勝利,建立漢朝,休養生息,恢復生產。
所以還是漢武帝的功績大。
B. 漢武帝的主要歷史功績是什麼,越簡潔越好,急!
實現大一統
政治上抄:為襲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候國,一次削去當時半數的候國。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
漢武帝在經濟上、軍事上也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C. 秦始皇漢武帝的歷史功績有哪些急用
秦始皇的功績主要有:
1: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這主要表現在他統一六國上面。戰國末年,從諸侯割據向全國統一的趨勢已日益明顯。當時,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和宦官繆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平定繆毐的叛亂,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令其徙處蜀郡;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部署統一全國的戰略和策略。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1)他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2)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4)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墮毀舊東方各國的城郭,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3:他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這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 (1)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2)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為秦朝的專制主義統治製造神學根據。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於是以此為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4)始皇三十四年,又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
4: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疆域統一、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2)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4)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僅遷至咸陽者即達十二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十二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當然,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都要全面地一分為二地來看。秦始皇在歷史上最受批評的就是他的暴政。(1)秦始皇的暴政其中一部分是出於國家統一和安定的需要。比如修建長城,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但是長城在保護長城以南農業文明發展方面發揮了幾千年的積極作用。又如你殺害儒生,是思想專制的表現,但同時也統一了全國思想。(2)對秦始皇出於個人享樂目的的暴政,我們要完全否定。典型的是宮殿、陵墓等的修建。(3)不能用現代的標准去評價歷史人物。更不能用無產階級的標准去評價歷史上的人物。這兩點都是要在回答人物評價題時,需要避免的。
漢武帝:
1、統治期間接受董仲舒建議,「獨尊儒術」,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並採用法術、刑名,以加強統治。
2、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繫上。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以削弱割據勢力,設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3、在經濟上。徵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又採桑弘羊建議,把冶鐵、煮鹽、鑄錢收歸官營,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宮府經營運輸和貿易。並且大型水利工程,重視農業生產。
4、曾派張騫兩次至西域,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經濟文化交流。
5、又派唐蒙至夜郎,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並用衛青、霍去病為將,進擊匈奴貴族,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6、在中央設立太學,在地方設立州學縣學,普及教育。
D. 列舉漢武帝的歷史功績
武帝是位富於創新、開拓、進取的人。他在位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又處在充滿生機活力的改革與發展時代。漢武帝本人也是個富於創新精神的人,所以那個時期有許多創設。
1、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後來四年一個年號。
2、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布太初歷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用到現在。
3、漢武帝時期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4、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一後我國見於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注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據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了關於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後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5、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後世科舉之制始此。
6、漢武帝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7、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如弟子。經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從國立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始於此。
8、漢武帝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這點對後世也影響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自秦統一後,皇帝親臨現場治理黃河,這是第一次。
10、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後這一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
11、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
12、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與西域國家和親。
13、在輪台、渠犁屯田,並置使者、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今中國新疆地區屯田。
14、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後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並進而入波斯等地。
15、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漆器傳至大宛等地。
16、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為加強對地方官吏和豪強的監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18、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從此國家壟斷了鑄造錢幣的權力,對後世影響重大。
20、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說明了這一點。
21、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後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石單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准,標准還是有的,標准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斗,有藝能、有才乾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22、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的皇帝。
23、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武帝生前雖未達此目的,但在宣、元時期,匈奴歸服漢朝為藩臣。
24、李廣利伐大宛後,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於漢,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僕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於漢。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
25、漢武帝平定南越後,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
除上述二十五項創設之外,還可列出其他在中國歷史上的若干個第一來,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E. 漢武帝的歷史功績:漢武帝有什麼功績
將儒家文化推到了歷史上的新高度。直到今日中華民族深受其影響,中央集權,開疆拓土,平定匈奴叛亂。西漢武帝時期國力最強盛,老百姓安居樂業。
F. 漢武帝的生平和歷史功績
參考網址http://www.akjunshi.com/n/20160601/233195.html,很全的
G. 秦始皇漢武帝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 為鞏固皇權,中央設置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辟絲綢之路,在輪台、渠犁屯田等創舉,並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影響極為深遠。
H. 漢武帝最大的功績
上面的回答都太書生意氣了,根本不懂歷史也不懂國家戰略。個人認為漢武帝的最大功績是擊敗匈奴開疆拓土, 其他功績在此面前不值一提。要知道在武帝之前漢朝只是經濟第一大國,匈奴才是軍事第一大國,不要說文帝景帝時汗匈戰爭從未勝過,就算是漢朝開國皇帝,馬上天子劉邦都差點被匈奴俘虜。 其實就連強悍的秦人也被匈奴打得毫無辦法,甚至當時有人預言說「滅秦者胡」。可見匈奴對中原王朝到底有多大威脅,不要忘了當時的長安都在匈奴騎兵的打擊范圍之內,漢朝隨時可能被匈奴「斬首」。 而漢武帝改變了這個局面,可以說徹底解決了匈奴問題。往少了說至少保證了漢朝300年的和平,往多了說保證了漢族的幾千年文明。從那之後到契丹崛起之前,少數民族再也無力與中原王朝抗衡(西晉是內訌,不是因為外患)樓上說的那些功績只是造福了一代或者幾代人,而消滅匈奴開疆拓土確實保證了子孫萬代的生存空間,根本沒有可比性。如果你還無法理解,那我給你做個比喻吧, 收復河套相當於收復台灣,收服白羊王婁煩王相當於收服日本東南亞,然後通過不斷的戰爭將美國趕出了太平洋,趕回來了西海岸,這還不算完,還派出航母戰斗群在美國本土與美軍決戰(漠北之戰),以沉重的代價重創美軍主力,打死了美國總統。雖然只能算慘勝,但從此美軍在太平洋再無基地(漠南無王廷)。你說說經濟增長幾個百分點比起這個來,還值得一提么?
I. 漢武帝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政治上:削藩平亂,頒布推恩令,加強監察制度,政治大一統
思想上:推行儒學教育,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軍事上:北擊匈奴,解除北部邊患
疆域上:使西域歸屬西漢版圖。加強對南方的經營,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系。
J. 漢武帝的主要歷史功績是什麼,越簡潔越好
實現大一統
政治上:為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候國,一次削去當時半數的候國.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
漢武帝在經濟上、軍事上遠征匈奴也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