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教科書
①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里有侵略中國的這段歷史嗎
日本教科書與中國不同,中國教科書由省市教育局統一確定,由國家相關幾個出版社出版。而日本教科書由出版社自由出版,同一類教科書的數目達成千上萬,由各個學校自由選擇採用。有的教科書有侵略歷史記載,有的可能沒有,如果你願意,跑日本出版一套有的,日本人也不會介意,最多沒有學校買。
② 日本歷史教科書
http://www.je-kaleidoscope.jp/chinese/index.html
這有日本文部科學省審批的所有8冊歷史教科書。
近代史部分有漢語翻譯。你自己看看。
有些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寫關於日本教科書的事情。
請你自己查一下。
關鍵詞是,
「眼見為實:日本初中歷史教科書」
「眼見為實:日本高中歷史教科書」
「中國年輕一代對日本的絕大誤解」
③ 日本的歷史教材
怎麼說呢?
日本的教材可以隨便編寫~
跟中國統一使用教材是不一樣的!!
其次~日本大多數教材也不都完全都否認那段歷史的!
只不過大多對於那段歷史都比較模稜兩可的!!
只有極少數是完全不承認的!!
但是很多教材對於日本軍人二戰在中國做過的錯事還是以完全模糊的形式來對待!!
最為著名的就是南京大TS!!
他們和一些媚日的中國人總是以中國人說的數目太多不可思議為由而否定!!
(當然,這都要感謝當年那批侵華日軍,要不是他們將被殺的中國人屍體扔到河裡 的話!或許他們和那些媚日族今天也就不會有什麼把柄了!!)
至於其他就不曉得了!!
不過日本媒體常常報道中國的糗事來娛樂自己!!
屬於典型的小人心態!!
就拿最近很熱鬧的地溝油來說!!
日本人嘲笑中國人吃地溝油!!
他們或許忘了上個世紀60年代自己也曾弄地溝油進餐桌!
當然!
他們很缺德!他們不自己吃!
而是賣到台灣去了!!!!
④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日本歷史教科書沒有問題,只是用詞上沒有中國課本寫的那樣可怕。比如中國寫日軍強奸婦女,日本則寫非禮。於是中國當局就指責日本歪曲歷史。
可是強奸與非禮有多大區別嗎?事實非禮包涵面更廣,只是沒有強奸聽著過癮而已。
還有南京屠殺數字,日本大多數課本中是遵循當年遠東國際法庭公布的數字是「傷亡20萬以上」這個數字是國際公認有歷史依據的。但是中國課本30萬是85年中國文史研究部門估算的,近年又有人估算出48萬來,但是估算數字只是學術觀點,任何學者都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估算,估算1個億都可以。可是在所有檔案公開並徹底研究結果之前本不應該拿估算數字來當真實歷史講,但是中國對下一代教育不求嚴謹,還要日本也這樣作,這本身就不講理。
另外中國人對日本教育存在認識誤區,日本是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政府不幹涉教育的具體內容,不像中國那樣搞統一教育。日本的歷史課本是由各出版所自行編輯的,政府根本無權過問,中國指責日本政府根本就是沒有用的。
⑤ 日本歷史教科書是怎樣描述侵略中國這段歷史的
日本的歷史教學和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日本是一個思想觀念自由的國度,所以日專本文部屬省並不設立歷史教學大綱,也就是說日本的歷史教育國家並不幹涉,也就沒有統一的標准。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日本各地的學校對歷史教育各有不同。有的學校會把歷史課作為主課,也有的學校會把歷史課作為一般選修課來講,還有的學校認為歷史沒什麼用根本不開歷史課。日本的教學課本跟中國也完全不一樣,他們沒有統一的教學課本,各大出版社根據自己的市場需要編出不同版本的教學課本,各學校在市場上采購教學課本也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日本政府不幹預。所以現在在日本的圖書市場上各個學級的歷史課本種類非常多幾乎不下百種,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兒。所以不同學校的歷史教育也各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模式。
⑥ 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
日本總是試圖通過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戰爭的罪行。日本新歷史教科書送審本被媒體提前曝光,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本報訊 據《參考消息》報道又到了日本4年一度的教科書審定時間,在4月上旬教科書審定結果出爐前,由於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送審的《新歷史教科書》內容被日本媒體提前曝光,因而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日本《新歷史教科書》嚴重歪曲歷史,有民間團體將其稱為「凶化書」(與「教科書」一詞的日語發音相同),縱觀該教科書的內容,「凶化」可謂恰如其分。根據這次曝光的送
審本內容,其「凶化」程度變本加厲,充滿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家族國家觀、亞洲支配觀、對他國優越感和本國中心史觀,同時隱瞞加害事實、充滿了受害者意識,大肆宣揚侵略有理,侵略有功,使用大東亞戰爭的說法,肯定日本發動戰爭是自存自衛的戰爭,並且歌頌日本國民積極投身戰爭的獻身精神。
教科書內容曝光之後,引起了比較強烈的反響,韓國已經掀起了批判浪潮。至於送審本為何曝光,有一種說法是編撰會故意泄露出來的,因為送審教科書泄露是史無前例的,將引發輿論的強烈反應,反而會擴大編撰會在社會上的影響,從而達到推廣自己教科書的目的。而編撰會和一些右翼媒體則指責左翼人士和民間進步團體泄露了樣本,是為了阻止該教科書獲得審定通過。
從新送審本的內容來看,該歷史教科書在有關侵略歷史的敘述上更加曖昧和倒退,而且儼然將自己打扮成了受害者。教科書還一如既往地特別注重煽動對中國的仇恨,而且將這種仇視情緒一直追溯到古代。
對於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美化侵略戰爭的舉動,一些日本人往往說這是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但是對於這樣的教科書,如果由文部科學省審定通過,顯然表明日本政府對這種言論的贊成,也必然會引起受害國的抗議。
2001年版教科書審定時,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但未改變美化侵略戰爭的本質。日本文部科學省如何制定審定意見,正式上市的版本將是一個如何的面目,人們正拭目以待。
教科書內容解讀
提前曝光的日本新歷史教科書送審本在有關侵略歷史的敘述上更加曖昧和倒退,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抗日戰爭研究》(北京)執行主編、抗戰史研究專家榮維木先生。以下是日本2001年版歷史教科書(簡稱「2001版」)及2005年日本新版歷史教科書送審本(簡稱「送審本」)中對於有關歷史事件的描述以及榮維木先生對於相關史實的闡述。
掩蓋滅亡中國圖謀完全推卸戰爭責任
1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原因
2001版不提日本首先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而用曖昧的「日清兩軍發生沖突,日清戰爭開始了。」
送審本則進一步歪曲事實:「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榮維木:甲午戰爭源於1890年日本第一屆帝國會議制定的大陸政策提出的利益線問題,將領土擴張的矛頭直接對准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在此政策思想指導下,1894年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並賠償白銀兩億兩,割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日本同時出兵侵略朝鮮,試圖一並吞並遼東半島,但遭到俄德法國干涉,最後由清政府出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
2 關於「二十一條」
2001版稱:「英國和美國提出了抗議,二十一條要求分為五款,第五款是希望條款,被作為秘密。第五款要求接受日本人作為政治、財政和軍事顧問以及大量購買日本制武器。」
送審本使用了「要求」一詞,刪掉了強迫性含義和英美抗議的內容,而且還歪曲宣稱:「中國方面期待列強的介入,向國內外泄露了極為機密的談判內容,而且在5大條款中,將並非正式要求的事項也列入,製造了『二十一條要求』的名稱,中國國內的反日輿論開始高漲。」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當時的反日完全是中國政府製造謊言引起的。
榮維木:1915年,日本以武力威脅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全面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企圖排除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在華勢力獨霸中國。袁世凱為取得日本支持,基本答應了二十一條請求。
3 關於「九一八」事變
2001版說:「關東軍炸死滿洲軍閥張作霖後,希望加強對滿洲的控制,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的事態。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關東軍軍官制定了通過佔領整個滿洲解決問題的計劃。」
送審本變成了:「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表明是關東軍精心策劃的句子也刪除了。
榮維木:1927年春,日本爆發了以金融危機為特徵的經濟危機,這使得當時的日本政府急欲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矛盾。日本意圖進一步奪取中國東北,由此引發了「九一八」事變。
4 關於盧溝橋事變
2001版說:「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一早,與中國國民黨軍隊之間進入戰斗狀態。雖然當時人們希望現場解決,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規模派兵,國民黨政府也立即發布了動員令,此後進入了持續8年的日中戰爭。」
送審本強調:「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舊版本尚承認日本大規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則將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榮維木:事實上,豐台的日軍為非法駐軍,中國守軍當然要衛護領土,在1937年7月7日之前,日本軍隊也曾開過槍;而且到目前也沒有史實證明中國士兵首先開槍。
5 關於西安事變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送審本比2001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其中說:「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中日戰爭是共產黨陰謀挑唆起來的。
榮維木:1936年12月,中國發生了「西安事變」,事實上西安事變是在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情況下,國共兩黨開始合作的背景下發生的,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因此初步建立。
對外侵略不稱「侵略」極力強調日本損失
A 關於對外發動戰爭
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對於殖民統治朝鮮,新舊版本都強調朝鮮像一隻手一樣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國家控制,日本將受到威脅,並且將沙俄在朝鮮北部建立的伐木場稱為軍事基地,為自己吞並朝鮮正當化製造借口。惟一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B 關於南京大屠殺
2001版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文後又以稍小字體介紹:「關於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這就使括弧中的那句話進一步大大折扣。
送審本將括弧中那句話刪除,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榮維木:1937年12月13日凌晨,日軍攻陷南京城,對南京市民犯下滔天罪行。「二戰」後東京法庭已經認定日本的犯罪事實,當時說的數字是20萬以上,而事實上學者的研究是30萬以上;後來,也有很多資料史證證明南京大屠殺日軍的暴行。
C 關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送審本繼續將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改變了2001年版用較小字體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非法性的做法,用與正文等大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認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D 關於日本的戰爭損失
2001版在「戰爭的慘禍」一章中,將日本作為加害者所受的損失與受害國並列,但是用很大篇幅介紹了東京大空襲的問題。
送審本不再提受害國的損失,而是單純強調日本的損失,並且將日本的損失與「兩大極權主義的犧牲者並列」,強調,「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對東京等多數城市進行不加區別地空襲,並且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而且,蘇聯撕毀日蘇中立條約,侵入滿洲,不斷發生掠奪、殺害日本平民的暴行,包括日軍俘虜在內的約60萬日本人被強制帶到西伯利亞,被迫從事嚴酷的勞動,約有10%的人死亡」。
E 關於日本的戰爭罪行
2001版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沒有在戰爭中發生過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行為,日本也不例外。戰爭中,日本軍隊對於俘虜的敵國士兵和平民進行了不當的殺害和虐待。」也就是說,即使日本幹了壞事,也不過彼此彼此。
送審本僅僅說:「沒有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沒有任何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沒有再提日本軍隊所犯罪行。
⑦ 關於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的問題
1、日本教科書的演變
在二戰後,日本的教科書的制度與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制度上,原來的國定教科書的制度改為審定製,國家僅通過文部省(現改為文部科學省)制定《學習指導要領》,提出基本的要求,而教材的具體內容,可由學者和教師編寫,通過教育課程審議會審定後即可使用。而學校是否採用,則由各學區決定,各種教材通過競爭獲得在學校的採用率。
在內容上,戰後初期的教科書基本上擺脫了原來的皇國史觀和軍國主義的思想體系,代之以民主主義的內容。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的歷史事實,有一定程度的描寫,這是歷史教科書的「改善」趨勢。盡管這種「改善」是迫於國際壓力,而且還很不徹底,但與戰前和戰爭中的教科書相比,還是有根本的變化。
戰後伴隨冷戰的開始,日本右翼勢力也對歷史教科書的「改善」趨勢進行了頑固的抵制,不斷地推動歷史教科書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歷史教科書的「改惡」趨向。總的來看,戰後日本歷史教科書是在「改善」與「改惡」這兩種趨向的斗爭中變化的。
歷史教科書的改善趨勢,表現在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和進步的學者教師不斷追究侵略戰爭的責任,把侵略的歷史事實充實在教科書中,並在教科書之外,通過輔助教材和和平教育向學生進行教育,以引導學生從加害的角度認識戰爭責任。特別是通過家永三郎從1965年到1997年的持續32年的教科書訴訟,為把「南京大屠殺」、「慰安婦」、「731細菌部隊」等問題寫進教科書鋪平了道路。1997年通過審定的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共7種,全部介紹了慰安婦問題,6種介紹了南京大屠殺問題。於是,日本的歷史教科書「改善」達到了戰後的高峰。
日本的保守和右翼勢力對歷史教科書的改善趨勢一直在進行抵制,從上一世紀的50年代開始,他們對上述改善了的歷史教科書進行了三次集中的攻擊。人們記憶猶新的是80年代中期的第二次攻擊和2005年前後的攻擊。從1997年歷史教科書「改善」達到戰後的高峰開始,右翼與保守勢力便對改善了的歷史教科書施加壓力,迫使7種教科書從原來的記述基礎上倒退,而且確定了編寫反映右翼勢力觀點的教科書。因為文部科學省對教科書的審定每4年進行一次,所以到2001年, 扶桑社的《新歷史教科書》就出籠了。這一次,日本中學的歷史教科書達到8種。
2.具體「篡改」歷程:
1955年,日本民主黨發動「第一次教科書攻擊」,對日本歷史教科書進行了最大的一次篡改。這次篡改否定了「南京大屠殺」,把日本的「侵略」改成「進出」,淡化了日本加諸世界的傷害。為了還歷史本來面目,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1970年編纂了新的歷史教科書,並通過法律訴訟告倒文部省,使「南京大屠殺」等史實重新出現在日本教科書中。
1980年代初,出現了「第二次教科書攻擊」,日本文部省再度強化了教科書審定標准。於是,「侵略」重新成為「進出」,「南京大屠殺」被說成是「在混亂中發生」……這次「攻擊」由於引發了世界范圍的關注,特別是鄰國的強烈反對,日本被迫在教科書審定標准中增加了「處理我國與亞洲近鄰各國之間近現代史的歷史事件時,要從國際理解和國際協調的角度予以必要的考慮」的標准。教科書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199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保守思潮泛起。一些日本右翼學者借機於1997年組成了「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挑起了延續至今的「第三次教科書攻擊」。2001年4月3日,「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被文部省宣布為「合格」,通過了審定。雖然這部2002年版歷史教科書,在審定過程中因被認為存在「嚴重問題」而作了137處修改,但其宣揚「皇國史觀」的基調未變。用此書編撰者之一西尾干二的話說,修改不過是刪繁就簡,並未傷筋動骨。當年8月,東京都教育委員會決定,扶桑社的《新歷史教科書》將為東京的兩所特護學校採用。盡管日本右翼篡改歷史不遺餘力,不過,截至2004年7月,在日本全國544個選擇區中,這本教材採用率不到0.1%,更沒有被一所公立學校採用。
扶桑社《新歷史教科書》是通過精心選取的歷史資料,按照編者設計的敘述過程,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其唯心主義史觀的理論體系。
第一步,《新歷史教科書》在講述日本的遠古歷史的時候,突出地強調日本文明的悠久與獨特,竭力迴避日本與亞洲大陸文明的關系,力圖突破傳統的日本文明受中國古文明影響的定論。該教科書在這一部分使用了相當多的資料與圖片,其實是為證明後面的日本國的優秀所做的鋪墊。
第二步,在上述基礎上,教科書肯定性地敘述存在本來是有相當疑問的所謂的「神武天皇東征」,相反,對於已經成為歷史定論的中國歷史文獻《魏志·倭人傳》中關於卑彌呼的記載,該教科書卻表示懷疑,因為與神武天皇相矛盾。為了鼓吹天皇制的所謂的「萬世一系」。在學生的印象中建立天皇始終擁有絕對權威的印象,教科書處心積慮地迴避日本中世紀天皇的勢力虛弱而且被架空的歷史事實,卻以相當多的篇幅敘述「日本的神話」,包括日本天皇與神的密切的甚至是直系的關系,日本國受到神的護佑的故事等等,使學生建立以天皇為首的日本國的認識基礎。
第三步,在進入到日本的近代社會的描述後,該教科書繼續沿著上述脈絡進行推論:中國與朝鮮都沒有覺察到西洋的威脅,所以被西方列強戰勝,而日本從幕府的後期就已經覺察到,所以日本能夠獨立。而其中的原因,與日本是神的後代有密切的關系。這種邏輯關系與教科書的古代部分的神國日本的鋪墊恰好形成了呼應。
第四步,關於明治維新,《新歷史教科書》強調所謂武士道的「為了公共利益而活動的」的立場,強調「全國的武士,最終是站在為天皇獻身的立場,以皇室為統一整合日本的中心,所以使得政權的轉移比較順利地進行」。也就是說,《新歷史教科書》將明治維新的核心問題歸結為武士對天皇獻身的「忠義」精神,將導致日本近代社會巨大變動的事件的原因歸結為所謂武士的精神力量。在這樣的鋪墊下,該教科書毫不掩飾地歌頌明治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全文刊載鼓吹為天皇獻身的「教育敕語」。而「大日本帝國憲法」和「教育敕語」本來在戰後被普遍認為是導致日本軍國主義思想膨脹的重要的理論基礎。
第五步,前面已經為日本比亞洲其它各國優越的觀點埋下了伏筆,所以接下來《新歷史教科書》的邏輯就是:近代以來的日本在亞洲的活動,包括戰爭,都是圍繞保護日本在亞洲的當然的領袖地位,都是合理合法的行動,即使發生過屠殺與傷害,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日本方面的自存自衛所必須的行動。日本人應當關注日本人的整體意識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即日本國民是如何在這些活動與戰爭中確立獻身國家與天皇的意識這一精神層面的問題。
以上的五步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構成《新歷史教科書》的理論體系。《新歷史教科書》就是通過以上的五步(當然,也可以將這五步細致劃分)將讀者漸漸地引入其編織好的理論體系,也就是它的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就是戰前所謂的「國體論」。而一旦進入這一理論體系,人們所關注的侵略戰爭的歷史事實問題,人們所追究的侵略戰爭的責任問題,就都已經被徹底地轉移或充分地淡化了。
3.鄰國的態度
基本上,只要有媒體披露送審新版教科書的部分內容,日本周邊國家就對該書的觀點和內容紛紛提出嚴厲批評。
⑧ 日本歷史教科書篡改了哪些歷史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文部科學省在右翼勢力的施壓下加強了對歷史教科書的審定。
1957年 岸信介上台後,強迫部分出版社將「侵略中國」改為「進出大陸」。
1982年 中小學歷史教科書把「三光政策」改為「抗日運動的展開,迫使日本軍隊保證治安」。
1985年 《新編日本史》把南京大屠殺說成是「尚無定論」;把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說成是「被迫應戰」。
2001年 日本政府宣布審查通過了2002年度開始使用的8種中學歷史教科書。
關於二戰中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描述為:日本租借了關東州,並獲得了俄羅斯轉讓的南滿洲鐵道經營權;
對日本統治滿洲後的狀況描述為:促進了經濟發展,中國人大量湧入。
其意思不僅日本的侵佔是合法的,而且日本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關於南京大屠殺描述為:12月佔領南京。由於日軍行動民眾死傷多數,稱為南京事件。
在介紹遠東國際法庭時又捎帶一段:東京審判認定日軍在1937年佔領南京時,殺害了多數中國民眾。但是對於這一事件的實際狀況,由於資料有疑點,存在各種見解,至今仍在爭論。
2005年 據媒體披露,2005年日本再改教科書較之前版更加惡劣。不僅完全刪除了日本侵略的史實,還處處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現。2005年 新版歷史教科書強調,日本參與的歷次戰爭都是由對方的挑釁和攻擊引起的,屬於「忍無可忍」的防衛舉動。
關於「甲午戰爭」的起因:教科書稱是由於清朝政府不斷擠壓日本在朝鮮的勢力范圍,日本不得不快速擴張軍備,同清朝海軍進行了決戰。
關於「九一八事變」的起因:教科書大肆渲染中國當時「不斷激化的反日運動」,稱「破壞滿洲鐵路和迫害日本兒童的事件頻發」,關東軍為了保護日本國民的安全才發動了這次事變。
關於「七七事變」的起因:教科書將其起因說成是「中國軍隊不斷向日軍開炮」。
關於「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因:被描述為「兩個日本官兵在上海被射殺,導致日中間的沖突擴大了」。
此外,中國人永遠銘記的那些悲慘的戰爭史實,如平頂山慘案、「三光」政策、731細菌部隊、花岡慘案、慰安婦、強制勞工等,徹底地從這本教科書中銷聲匿跡了。
⑨ 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急......
近來,日本歷史教科書事件再起波瀾。
事情起因於負責出版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的初中歷史教科書的扶桑社,本月2日向文部科學省提出主動修改這本教科書,從而引起中日韓各方輿論的關注。
扶桑社的這本旨在美化和否認日本侵略戰爭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出籠之後,遭到中韓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抗議和譴責,也遭到日本進步輿論的廣泛批評。編撰會和扶桑社拿著這本破書到處推銷,結果處處碰壁。在這種情況下,編撰會主動提出修訂申請。對此事件,我們有三點看法:第一、不能對其修改過程抱有任何幻想;第二、此次日方修改教科書隱含著離間中韓關系的陰謀企圖;第三、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奉行雙重標準的國家。
從目前得到的信息看,扶桑設對這本教科書的修改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涉及韓國的記述,一種是純技術性修改。全書的基本格調、主要觀點和重大史實幾乎原封不動。7月9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由於沒有發現明顯違背史實之處,以及日本史學界存在不同說法,不能根據中方的要求對扶桑社教科書作進一步修改。同時表示日本政府將繼續堅持承認和反省侵略歷史的立場。一方面對顛倒黑白的篡改、世人皆知的謬誤視而不見、包庇縱容,一方面又說什麼承認和反省侵略歷史,這種自相矛盾和虛偽態度讓人義憤填膺又啼笑皆非。狼改不了吃人,狗改不了吃屎,此乃本性使然。要使日本右翼分子改邪歸正、改弦更張,談何容易。此其一。
其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修改過程中,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和扶桑社揚言只修改與韓國有關的部分內容,而完全不接受中國的修改要求。按理說,中國是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標,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大受害者,若修改教科書首先應當考慮中國的要求才是。而日本恰恰相反,寧可接受韓國的要求,也不接受中國的要求。這不禁讓筆者聯想到一些事:去年日本政府就侵略戰爭正式向韓國謝罪,卻拒不向中國謝罪;今年韓國以禽流感病毒為由禁止進口中國家禽,日本也以閃電速度緊隨韓國對華發出進口禁令。可見日本對中韓實行不同政策的做法並非一時沖動而是蓄意為之。其用意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中韓之間一打一拉,企圖離間分化中韓關系,達到孤立中國的目的。只不過日本的這種小人伎倆不可能得逞,因為日方不觸及實質的修改不可能讓韓國滿意,更不可能讓韓國妥協。韓國外務部官員說:「日本的修改與我們的要求相去甚遠。扶桑社的行動無法讓我們感到滿意。」漢城政府的一名官員也表示:「我們決不能接受這樣的修改。」與此相應,韓國官方幾乎停止了與日方的交流。
針對日本修改教科書事件,從我們來說,一是要堅定不移、理直氣壯地繼續要求日本按事實真相修訂教科書,此乃大義所在,沒有什麼可猶豫的。應當承認,在這件事情上,韓國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二是在要求日本端正歷史認識的問題上,應注意與韓國協調關系,結為統一戰線,採取共同立場,以免中了日本政客的離間之計。讓我們欣慰的是,韓國方面也表達了相同的願望。
其三,大家都說美國人奉行雙重標准,其實日本人的雙重標准才是天下第一。對於廣島、長崎遭受原子彈襲擊,日本人年年紀念,惟恐天下不知,甚至把展覽搬到了聯合國;但他們閉口不談美國人為何向日本投擲原子彈,更閉口不提日本軍隊侵略中國的血腥暴行。前兩天,駐沖繩的美國大兵強奸了日本女人,日本又是追查,又是逮捕,又是宣傳,天下盡人皆知。我們說,美國軍人撒野強奸,觸犯刑律,日本人追查逮捕,理所應當。但日本政客和右翼分子想過沒有,日本軍隊當年是如何對待中國人民的?日本軍隊像野獸一樣,對中國人民犯下了超過美國大兵億萬倍的滔天大罪,而你們既不承認,也不道歉,還毫無道理地敵視中國人民。別人不能動他們一根毫毛,而他們卻可以對別人燒殺搶掠,這就是日本右翼分子的邏輯。
小到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要獲得尊重、取信於人,都離不開「良知」二字。日本之所以不能像德國那樣獲得世界輿論的原諒和尊重,之所以在世界上處於相當孤立的狀態,原因何在?日本的有識之士當深思之。
當年法西斯主義興起和泛濫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危機。因為經濟的蕭條會引發並激化各種社會矛盾,使民族心理變得更加狹隘和極端。日本政治上日益加劇的右傾化和反華情緒,與其歷史悠久的軍國主義傳統和皇國史觀不無關系,也與十多年來日本持續低迷的經濟狀況不無關系。可以預計,如果日本經濟不能走出低迷狀態,而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在狹隘、極端與羨慕、嫉妒相互交織的心理之下,日本的反華浪潮將持續加劇,反華花樣將有增無減,反華領域將漸趨擴大。
對日本的反華逆流和右傾思潮我們要有足夠的警惕,並准備相應的對策;但我們最緊要的工作還應立足於國內。指望日本右翼勢力對華友好,指望他們反省戰爭、端正認識無疑與虎謀皮,是不現實的;但我們有條件,有能力,也有責任把日本侵華的真相和日本右翼勢力篡改教科書、竭力抹煞和美化侵略戰爭的情況告訴我們的國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日本修改教科書事件還給了我們的一個啟示——人家為了歪曲隱瞞歷史而在教科書上面大作文章,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充分利用教科書澄清真相、伸張正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