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八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

八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

發布時間: 2020-11-21 09:16:33

『壹』 八年級上冊歷史期中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1,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收繳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2,鴉片對中國的危害包括:①鴉片嚴重摧殘吸食者的體質;

②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3,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1842年,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償2100萬元,開放廣州,上海,廈門、寧波,福州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同英國商定。
6,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以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7,1858年,規定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的不平等條約是中俄《璦琿條約》。
8,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全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9,根據左宗棠的建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10,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1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主要內容是: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12,《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第二單元
1,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在繼續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2,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3,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了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邀請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史稱「公車上書」。
4,從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按維新派意圖,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軍隊等等,史稱「戊戌變法」。
5,1894年,孫中山聯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
6,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史稱「武昌起義」。
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8,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
9,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上,連續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頌揚十月革命。

第三單元
1,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三千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演講, 隨後舉行遊行示威,他們要求「外爭主權, 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誓死力爭,還我青島」,承辦賣國賊曹汝霖等。
3,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192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4,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國民黨的黨綱,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通過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
5,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
6,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佔領了南昌。同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

『貳』 初二上期中歷史復習資料

第1課 鴉片戰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1856-1860年,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2.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結合第8頁表格和第9頁圖掌握)
3.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第3課 收復新疆
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學生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 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 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2.評價洋務運動(第30頁內容,重點掌握)
第7課 戊戌變法
1.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2.1898年6月到9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P33):要求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第8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 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2.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
3.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11課 北伐戰爭
1.1924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主要戰場:湖南,湖北;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3.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2.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第13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2.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叄』 八年級上冊歷史期中試卷

答:在古希臘文中,「民主政治」一詞由「人民」和「統治」復合而成,這體現出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強調( )
A.陶片放逐法限制權力過大 B.成年男性公民的廣泛參與和管理
C.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D.全體居民均有民主權利

有一個歐洲人,他不出國,就能游覽地中海沿岸 各地風光。你認為他應該生活在( )
A.羅馬帝國時期 B.羅馬共和國時期 C.古代埃及 D.古代希臘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中國、古印度與古希臘的早期文明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說明( )
①自然環境對早期區域文明有著很大的影響;②人類文明有著多樣性的特點;③文字、階級、國家等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共同標志;④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肆』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資料有哪些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知識點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
第一課 鴉片戰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緒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3.1840-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2年,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P5)
鴉片戰爭的主要影響:①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以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2.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3.1851-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全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1853年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
第三課 收復新疆
1.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討伐阿古柏。.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基本史實:1876年左宗棠進軍新疆,1881年中國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2.意義:新疆的收復,不僅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而且維護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尊嚴,同時對新疆的開發和建設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第四課 甲午中日戰爭
1、時間: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戰役: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
2、在黃海海戰中,愛國將領: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犧牲。
3、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結果:清朝戰敗, 簽訂《馬關條約》 時間:1895年4月
5、內容: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6、影響:《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割台灣等領土,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賠款是清政府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經濟;開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允許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五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1900年,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侵略中國。
2、《辛丑條約》(1901年)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賠款4.5億兩白銀,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③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3、危害:它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淪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課 洋務運動
1、目的: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2、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3、口號: 前期(60年代)以「自強」為口號, 後期(70年代)以「求富」為口號。
4、主要內容:①、創辦軍事工業;②、創辦民用工業; ③、籌建海軍;(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軍)
④、興辦新式學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
5、評價: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七課 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時間:1895年春)
2、背景:《馬關條約》的簽定 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作用:為維新變法運動拉開了序幕。
3、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到9月慈禧發動政變,前後103天,最終失敗.
(2)內容: 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軍事:訓練新式軍隊;政治:開放言論,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文化教育:開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廢除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創辦報刊。
(3)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但不可能實現救亡圖存的願望,不可能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
第八課 辛亥革命
1.孫中山創立同盟會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匯集革命力量,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 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2.時間:1905年8月。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孫中山為總理。
3.性質: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4.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5.目標: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6.革命旗幟(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7.影響: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8..武昌起義:時間:1911年10月10日
9.中華民國成立: 時間:1912年1月1日 地點:南京。 人物:孫中山。
10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1.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第九課 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①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提出民主與科學口號。 ②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魯迅。 ③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等。
2.「新世紀曙光」:指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李大釗是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3、評價: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條件,推動五四運動的發生。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十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愛國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
(2)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
(3)結果:初步勝利,罷免了三個賣國賊職務,並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4)歷史意義:①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 ②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③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④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共成立准備條件。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成立時間:1921年7月23日
(2)成立地點:上海(後轉移到浙江嘉興)
(3)成立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4)大會通過黨綱,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大會選舉新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成立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領導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第十一課 北伐戰爭
1、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了。
2、北伐戰爭(1926年)目標: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主要對象:張作霖;吳佩俘;孫傳芳。
北伐的先遣隊:葉挺獨立團。 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國名政府」。
第十二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標志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2、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
毛澤東領導,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建設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奠定基礎。起義隊伍後來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創中國革命勝利道路。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者:毛澤東
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意義:井岡山等農村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走向勝利的道路,這就是從城市轉向農村,創建農村根據地,由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這是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勝利道路。
第十三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紅軍的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泛濫。
(2)開始: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
(3)經過:中央根據地(瑞金)------向貴州進軍-----解放遵義-----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過草地———三軍大會師
(4)勝利的標志:1936年10月甘肅會寧,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5)勝利的歷史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遵義會議:(1935年在遵義召開)
(1)內容: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
(2)意義:①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 ②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 ③(3)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 ④黨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十四課 難忘的九一八
1、「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軍炸毀沈陽柳條湖村南滿鐵路的路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接著進攻沈陽。半年內東北三省淪陷。 這是日本為了轉嫁經濟危機,大規模侵略中國的開始。
2、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中國共產黨從民族解放事業的大局出發,採取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正確方針。 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它標志著十年內戰局面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第十五課 「寧為戰死魂,不做亡國奴」
1、1937年1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附近舉行軍事演習。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無理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並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史稱「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2、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標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3、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又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接著又向南京進犯。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被日軍屠殺的中國軍民和士兵達三十萬以上。
第十六課 血肉築長城
1、平型關大捷
時間:1937年9月,由八路軍一一五師取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意義:這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2、台兒庄戰役
1938年春,在李宗仁指揮的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台兒庄戰役的勝利。
意義:台兒庄戰役是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的一次重大勝利。
3、百團大戰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1940年8月,由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取得。目的:粉碎敵人「囚籠政策」「三光政策」
目標:破壞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軍據點。意義: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4、中共七大
(1)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決抗戰勝利後中國的發展前途問題。
(2)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七大。
(3)會上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大會為爭取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准備了條件。
5、抗日戰爭的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①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②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 。③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號召全國戰略大反攻。
(2)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改變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屢遭失敗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勝利。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十七課 內戰烽火
1、重慶談判(P88):
(1)目的: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2)時間: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談判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
(4)結果:簽定了《雙十協定》(1945、10、10)
2、轉戰陝北(P89)
(1)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進攻中原解放區(陝甘寧)
(2)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揭開反攻序幕。(P90-91)
第十八課 戰略大決戰
1、三大戰役(P93-96):
(1)遼沈戰役: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解放東北。
(2)淮海戰役: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指揮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3)平津戰役: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華北地區,奠定了全國勝利的基礎。
(4)三大戰役的意義: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軍隊,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2、渡江戰役(P96):江西湖口到江蘇江陰。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
第六單元 經濟和社會生活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的機會, 進入了「黃金時期」。
2、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火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總的來說是比較落後的。
3、1876年,中國出現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是淞滬鐵路。
4、我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京劇名篇《定軍山》,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
5、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6、中文報紙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
7、國民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女子停止纏足,用新式的禮服代替過去的翎頂補服。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夫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
第七單元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1、1909年,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負責京張鐵路設計勘測,施工總工程師詹天佑。
2、近代以來,列強入侵,國家危難,一些愛國的思想家認識到要改變現狀,必須學習西方的長處,代表人物先後有魏源和嚴復。其中魏源編著的《海國圖書》一書,系統介紹了南洋、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並說明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翻譯了《天演論》,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的進步觀點。
3、戊戌變法期間,作為「新政」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戊戌變法留下來的重要成果,他的創辦表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4、從五四運動開始,中華文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弘弘揚科學精神,批判封建愚昧,成為進步文學藝術家的神聖使命。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文學巨匠魯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記》《孔乙己》;美術大師徐悲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人民音樂家聶耳合冼星海,代表作分別有《義勇軍進行曲》和《黃河大合唱》。

『伍』 初二上冊期中歸納的重點知識點,歷史,人教版,期中, 馬上就要考試了!555,詳細點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1-5課)
一、主要的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道光帝時) 時間:1840-1842年
背景:鴉片輸入目的――英為了改變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煙運動――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結果: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島,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影響: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時) 時間: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結果:與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割去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佔領漢城
經過:1894年在朝鮮開戰,鄧世昌在黃海之戰中犧牲
罪行: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1895年日軍佔領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結果: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台灣愛國志士徐驤、劉永福打擊日軍,反對割台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900-1901年
背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威脅帝國主義在華權益
經過: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奧八國聯軍從天津攻入北京
結果:1901年清與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在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簽訂的主要條約
條約名稱 簽訂時間 戰爭、簽訂雙方 內容 影響
《南京條約》 1842年 鴉片戰爭、中英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 、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 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 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 1901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個國家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做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農民階級)
1、太平天國運動(反帝反封) 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影響達18個省,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重要戰役:李秀成在青浦大勝洋槍隊;浙江寧波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這是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典型事例。
2、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 1898-1900年
1898在山東興起;1900年與八國聯軍在廊坊交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最終遭到中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
四、左宗棠收復新疆
經過: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疆,僅半年時間就收復了北疆;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兩國簽訂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鞏固了中國的西北邊疆。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及主權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課)
一、洋務運動(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內容:1、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製造總局(曾國藩和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洋務運動後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評價:進步性(積極作用)-1、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價人才,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局限性(消極作用)-沒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沒使中國富強起來。
二、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改革)
興起: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
「百日維新」:1898年6月-9月開始變法
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變法反敗,譚嗣同被殺
意義:既是一聲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資產階級的革命)
簡介: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了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選舉為總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孫中山在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其後各省紛紛獨立,後稱為「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
辛亥革命意義: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評價: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沒改變中國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四、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5年興起,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旗幟「民主和科學」;《新青年》雜志是主要陣地;後期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性質-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前期是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後期具有無產階級性質。
進步性-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不足-新文化運動中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0-13課)
一、五四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6月以後以上海的無產階級為主。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誓死力爭」。
意義:性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革命階段劃分-1840至五四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領導)
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

二、共產黨成立
會議名稱 時 間 地點 內 容 意 義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1大會確定建黨,制定了黨的綱領。2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3選舉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和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 1922年 上海 民主革命綱領:反帝反封
國民黨一大 1924年 廣州 國民革命的開始,標志國共第一次合作。
三、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的建立
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的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學校
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進軍(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經過: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葉挺獨立團:賀勝橋戰役、汀泗橋戰役,人稱「鐵軍」;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據地,就是贛南閩西根據地。
五、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六、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陸』 關於八年級歷史上冊期中考試

  • 比較多,麻煩樓主逐一收藏

  • 第1課鴉片戰爭

  • 1、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白銀,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嚴禁鴉片。
    (2)經過: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110多萬千克鴉片在廣州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3)影響: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2、鴉片戰爭(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直接原因:是以中國的禁煙運動為借口,保護鴉片貿易。
    根本原因:是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3、中英《南京條約》

  • (1)時間: 1842年6月
    (2)內容: 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②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
    ③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3)影響:《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 1、第二次鴉片戰爭

  • (1)原因:英國不滿足已經攫取的權利,要求修改條約,擴大侵略權益。
    (2)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為主凶,美俄為幫凶。
    2、火燒圓明園

  •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3、俄國侵佔中國領土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趁機割佔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是《璦琿條約》。
    4、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1)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 (2)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太平天國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 (3)1860年,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統領。
    (4)1860年,李秀成在青浦痛擊了「洋槍隊」,是為「青浦大捷」。

  • (5)1862年9月,太平軍圍攻浙江寧波,慈溪的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 第3課收復新疆

  • 1、 阿古柏侵佔新疆

  • (1)19世紀60至70年代,英國和俄國都虎視眈眈地想爭奪新疆,新疆面臨危機。

  • (2)1865年,中亞浩罕國派陸軍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佔領喀什噶爾。

  • 2、左宗棠收復新疆

  • (1)「海防」(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塞防」(陝甘總督左宗棠)之爭。

  • (2)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討伐阿古柏。

  • (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 (4)19世紀80年代初,中俄兩國簽訂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俄國割佔了中國西部的一塊領土,並索取大量賠款。

  • (5)1884年,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左宗棠的建議,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6)意義:新疆的收復,不僅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而且維護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尊嚴,同時對新疆的開發和建設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 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 1、黃海大戰

  • (1)原因:日本為吞並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戰爭。

  • (2)時間:1894年7月-----1895年4月

  • (3)經過:1894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 (4)主要戰役: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

  • (5)在黃海海戰中,愛國將領: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犧牲。

  • (6)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 (7)結果:清朝戰敗, 簽訂《馬關條約》

  • 2、《馬關條約》

  • (1)時間:1895年4月

  • (2)雙方:中國(李鴻章)和日本(伊藤博文)。

  • (3)內容: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 (4)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 第5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 1、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1)1900年,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

  • (2)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聯軍2000多人隊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條約》

  • (1)時間:1901年9月

  • (2)李鴻章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簽訂。
    (3)內容: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 (4)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知識聯想: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 第6課洋務運動

  • 1、洋務運動

  •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

  • (2)代表人:統治集團中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他們被稱為「洋務派」。中央以奕忻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

  • (3)時間:他們從19世紀60——90年代,掀起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2、內容
    (1)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如:1861年, 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 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是洋務派開辦的最大的近代軍事工業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創辦福州船政局,開辦船政學堂。
    (2)後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湖北織布官局和漢陽鐵廠。
    (3)為實現「自強」的目的,積極籌建海軍,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開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等,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3、評價洋務運動
    (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目的: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
    (3)作用:①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②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③客觀地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7課戊戌變法

  • 1、公車上書
    (1)背景:《馬關條約》的簽訂。

  • (2)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 (3)時間:1895年春
    (4)意義:為維新變法運動拉開了序幕。

  • (5)公車上書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通過介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繼續宣傳維新變法。不久,他們聯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定期集會講演。隨後,他們又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形成了。

  • 2、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至9月,前後103天,「百日維新」。
    (2)內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②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③軍事:訓練新式陸海軍;④思想文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3)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但不可能實現救亡圖存的願望,不可能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

  • (4)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 (5)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人士,殺了譚嗣同等人,戊戌變法失敗。

  • 第8課辛亥革命

  • 1、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
    (2)成立中國同盟會。
    ①時間:1905年8月。②地點:日本東京。③領導人:孫中山為總理。
    ④性質: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⑤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⑥目標: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⑦革命旗幟(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機關刊物:《民報》
    ⑧影響: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2、武昌起義

  •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晚

  • (2)過程: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起義軍迅速佔領楚望台軍械庫。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湖北獨立。
    3、中華民國成立:
    (1)時間:1912年1月1日

  • (2)地點:南京。

  • (3)人物: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4、辛亥革命的意義:①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華民國;②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 第9課新文化運動

  • 1、新文化運動

  • (1)前期背景: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歡迎,而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獨裁和專制,倒行逆施,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新舊思潮發生了激烈沖突。後期背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

  • (2)興起的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3)宣傳陣地:《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
    (4)兩面大旗:民主和科學
    (5)代表人物: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掀起新文化運動。胡適,魯迅,李大釗:1918年在《新青年》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宣揚馬克思主義,這年年底,在北京創辦《每周評論》。

  • (6)主要內容:①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②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7)意義:①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②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③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④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 第10課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 1、五四愛國運動

  • (1)背景(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 (2)時間:1919年5月4日

  • (3)性質: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4)兩個中心:北京(前期5月4日)、上海(後期6月5日)
    (5)口號:①外爭國權,內懲國賊②取消「二十一條」③反對在對德「和約」簽字④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 (6)經過:前期:北京學生舉行遊行示威(口號) 大罷課;後期:上海工人大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

  • (7)領導人:陳獨秀 李大釗
    (8)結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釋放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③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
    (9)五四精神: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

  • (10)意義性質: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中共的誕生

  • (1)標志:1921年7月2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召開

  • (2)人物: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代表全國五十多個黨員,共產國際的代表也出席了大會。
    (3)一大的內容: ①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②黨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③黨的當前任務:組織工人運動;④黨的機構: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4)一大的意義: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

  • (5)共產黨性質: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 第11課北伐戰爭

  • 1、黃埔軍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1)創建時間:1924年;

  • (2)地點:廣州黃埔
    (3)領導機構: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4)性質:國共合作後建立的一所革命軍校
    (5)目的: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6)貢獻:黃埔軍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和軍事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 2、北伐戰爭
    (1)時間:1926年7月

  • (2)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 (3)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4)主戰場:湖南、湖北
    (5)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6)北伐戰爭先鋒:第四軍葉挺獨立團。

  • (7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武昌;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8)性質: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
    3、在北伐戰爭勝利進軍時,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

  • (1)事件:1927年4月。

  • (2)後果: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

  • 4、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 (1)時間:1927年4月;

  • (2)成立地點:南京;
    (3)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統治。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 第12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八一南昌起義

  • (1)時間:1927年8月1日(八一建軍節)

  • (2)領導: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

  • (3)地點:江西南昌

  • (4)意義:①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②成為中共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 2、秋收起義

  • (1)時間:1927年9月

  • (2)領導人:毛澤東

  • (3)地點:湘贛邊界

  • (4)結果:從攻打城市到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 3、井岡山會師:

  • (1)時間:1928年4月

  • (2)會師雙方:朱德、陳毅和毛澤東率領的軍隊改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 (3)領導人: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

  • (4)意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斗爭,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壯大。

  • 4、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意義

  •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柒』 求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復習重點

要是少了再追問~~

八年級月考
———歷史
第一課 鴉片戰爭
一、虎門銷煙
1:19世紀初,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正處心積慮的把侵略矛頭指向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
2:英國商人為牟取暴利,把毒品鴉片大量的偷運到中國。
3: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①白銀外流,清政府財政危機。②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③腐蝕統治機構。④危害中國人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鬥力 。
3、1839年6月,林則徐在廣州的虎門海灘燒毀鴉片110多萬千克。
4、虎門銷煙的意義: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二、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發動戰爭的原因:擴大海外市場和殖民地(根本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直接原因)。
2:1842年8月,由於清王朝政治腐敗,經濟和軍事技術落後,清政府被迫求和。
三、中英《南京條約》
1:1842年,中國戰敗,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2:《南京條約》:
內容 危害
割香港島給英國 破壞領土完整和主權
賠款2100萬元 加劇了財政危機,加重人民的負擔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破壞了貿易關稅主權,逐漸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場地
協定關稅
3: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火燒圓明園
1: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以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2: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在圓明園中掠奪珍寶,並焚燒罪證。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二、太平天國起義
1:為了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統治,抗擊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太平天國運動)。
2:1860年,中外反動勢力成立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統領。1862年9月,慈溪的戰斗中,太平軍擊斃華爾,嚴懲洋槍隊。
3:1864年,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天京陷落,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
第三課 收復新疆
一、阿古柏侵佔新疆
1:新疆是中國西部的門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①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②東漢時期,班超經營西域;③唐朝時期,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④清朝初期,設伊犁將軍。
2:1865年,中亞浩罕國的陸軍司令阿古柏在英俄兩國的支持下,侵佔新疆。
3:1871年,俄國直接出兵佔領新疆的伊犁地區。
二、左宗棠收復新疆
1:1876年左宗棠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率清軍兵分三路挺進新疆,並於1878年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區。
2: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3:收復新疆的原因:①人民的支持;②策略、方法正確。
4:收復新疆的意義:①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②打擊外來侵略者囂張的氣焰。
第四課 甲午中日戰爭
一、黃海大戰
1: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1894年9月,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2:黃海大戰:1894年9月,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沖鋒向前,迎戰敵艦,最後壯烈犧牲。
3: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二、《馬關條約》
1:1895年4月,中國戰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2:《馬關條約》
內容 危害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和完整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進一步加強了人民的負擔,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有利於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增闢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3: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1895年,台灣人民組織義軍,同駐防颱南的劉永福的黑旗軍互相配合,共同戰斗,重創日軍。
第五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一、八國聯軍侵佔北京
1:1898年,活躍在山東的民間組織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得到清政府的默許。於1900年春發展到京津地區。
2:由於義和團運動損壞了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發動侵華戰爭。
3:八國聯軍在京燒殺搶掠。
二、《辛丑條約》
1:1901年,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與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
2:《辛丑條約》
內容 危害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 使中國人民的負擔又進一步加重,以海關稅收擔保,使清政府的經濟將長期受制於列強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中國人民不僅受外來侵略的打擊,還受清政府的鎮壓,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的工具
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道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清政府對外不得設防,侵略者可以長驅直入清政府的中心地帶,中國在軍事上也失去了自主權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使館區成為列強監控清政府的公開場所,清政府內政外交的一舉一動完全被洋人控制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六課 洋務運動
一、洋務運動
1: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廷統治。洋務派中央以恭親王奕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
2: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①創辦軍事企業: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李鴻章的上海江南製造總局(洋務派開辦的最大近代軍事企業),左宗棠的輪船招商局(遠東第一大船廠)。②創辦民用工業:李鴻章的上海輪船招商局(中國近代第一家輪船公司),張之洞的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廠)。③創建近代海軍:南洋海軍、北洋海軍(最大)、福建海軍(最小)共三支海軍。④創辦近代學堂:目的:為適應中外交涉和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代表: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座新式學堂)。作用:以培養外語翻譯和外交人才為宗旨,培養了一批近代外交、軍事和科技人才。
二、洋務運動的評價
1: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失敗。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也是中國實現經濟上的工業化的開端。
2:洋務運動的作用:積極作用:①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②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③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消極作用:目的是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但並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第七課 戊戌變法
一、公車上書
1: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與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2:康有為、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繼續宣傳維新變法。他們又聯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並將《萬國公報》改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形成了。
二、百日維新(1898年)
1:百日維新歷時103天。
政治上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於資產階級參與政權
經濟上 鼓勵私人新版工礦企業 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化教育上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有利於傳播資產階級思想
思想上 創辦辦刊,開放言論 反映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需求
軍事上 訓練新式軍隊 有利於軍事強大
2: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把光緒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到國外。譚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戊戌變法失敗了。
3:變法失敗的原因:①沒有充分發動群眾,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②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教訓:改良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第八課 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提出團結革命力量,建立統一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國民黨的前身)。
3: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
4:中國同盟會創辦了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民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核心思想、建立民國)、民生(平均地權)]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5: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二、武昌起義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
2: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3、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在北京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4、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成功的一面)。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失敗的一面)。
第九課 新文化運動
一、《新青年》的創辦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政治上,袁世凱建立起獨裁統治,主張尊孔復辟,這限制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思想上,西方思想正受到人們的歡迎。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改造國民性,這有利於發展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2、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以「民主」「科學」為大旗,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
3、新文化運動內容:①政治上: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②思想上: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③道德上: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④學術上: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4、《新青年》雜志上的幾篇文章:陳獨秀 《敬告青年》;李大釗 《孔子與憲法》;胡適 《文學改良芻議》;1918年 魯迅 《狂人日記》(白話文短篇小說);1918年 李大釗 《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發表於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
二、「新世紀的曙光」
1、為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周評論》。中國的先進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為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人民,將革命推進到一個新時期。
2、新文化運動的意義:積極意義:①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②宣傳民主與科學,啟發探索救國之真理;③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消極意義: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批判態度,不利於後期東西方文化的發展。

『捌』 初二上冊歷史期中試卷

初二上學期歷史期中考試
班級: 學號: 姓名: 總分:
一、單項選擇題(2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時間是:
A、1661年 B、1662年 C、1683年 D、1684年
2、「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說明了:
A、清朝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B、文字獄嚴酷荒唐
C、官場貪污,索賄成風 D、皇室腐敗
3、《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內容是:
A、政權問題 B、男女平等 C、土地問題 D、社會財富分配
4、太平天國後期的兩位主要軍事負責人是:
①洪仁玕 ②石達開 ③ 陳玉成 李秀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殘暴洗劫北京,並放火焚燒圓明園的是:
A、八國聯軍 B、英法聯軍 C、沙俄侵略軍 D、日本侵略軍
6、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
A、英 B、法 C、俄 D、日
7、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標志是:
A、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B、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
C、慈禧垂簾聽政 D、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
8、下列表述符合洋務運動史實的是:
①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③籌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②洋務運動前期提出求富口號,在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
④興辦新式學校,設立翻譯館 ⑤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9、19世紀70年代帶兵收復新疆的清朝將領是:
A、李鴻章 B、左宗棠 C、林則徐 D、劉銘傳
10、軍機處創設於:
A、順治時期 B、康熙時期 C、雍正時期 D、乾隆時期
11、清朝大臣中,主張堅決嚴禁鴉片的是:
A、林則徐 B、關天培 C、鄧廷楨 D、琦善
12、1841年1月,英國侵略者派兵佔領:
A、廣州 B、寧波 C、香港島 D、牛欄岡
13、1842年8月,簽訂的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A《尼布楚條約》B中英《南京條約》C中美《望廈條約》D中法《黃埔條約》
14、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
A、蘇州 B、天京 C、上海 D、安慶
15、「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是在下列哪個條約中規定的:
A、《天冿條約》 B、《北京條約》 C、《愛琿條約》 D、《南京條約》
16、舉世聞名的園林——圓明園被列強燒毀是在:
A、1856年 B、1858年 C、1860年 D、1840年
17、外國侵華戰爭中,以中國「不敗而敗」,敵方「不勝而勝」而告終的是:
A、第一次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
18、下列條約中,清政府賠款最多的是:
A、《馬關條約》 B、《南京條約》 C、《天津條約》 D、《煙台條約》
19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是在下列哪一個戰役中:
A、馬尾戰役 B、平壤戰役 C、黃海戰役 D、威海衛戰役
20、《馬關條約》中割占的中國領土是:
A、香港島 B、九龍司 C、台灣及澎湖列島 D、外興安嶺
21、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目的在於:
A、尊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 B、反對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
C、、與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然後再進一步獨霸中國
D、要求中國全部開放,清政府不再推行「鎖國」政策
22、法國強迫清政府租借的地區是:
A、廣州灣 B、膠州灣 C、威海衛 D、旅順、大連
23、率領土爾扈特重返祖國的民族英雄是:
A、五世班禪 B、渥巴錫 C、大小和卓 D、鄭成功
24、鄭成功收復台灣,驅逐的是:
A、荷蘭殖民者 B、沙俄殖民者 C、日本倭寇 D、西班牙殖民者
25、在虎門炮台抗擊英軍而壯烈犧牲的愛國將領是:
A、陳化成 B、葛雲飛 C、關天培 D、林則徐
二、填空題(25分):
1、清朝初年,順治帝接見西藏喇嘛首領____________,正式賜予____________的封號。後來,___________帝又對另一個喇嘛教首領五世班禪賜予____________的封號,以後歷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__________________的冊封。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____________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2、17世紀中期,沙俄入侵我國,1685年和1686年,清軍兩次在________ 大敗沙俄。
3、「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_____________說的話。
4、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鴉片在__________海灘當眾銷毀。
5、________年6月,英軍艦隊開到珠江海面,封鎖珠江口進行挑釁,__________爆發。
6、1843年,洪秀全創立__________,用來宣傳和組織群眾。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__________發動起義,建號___________,起義軍稱__________,洪秀全自稱_________。
7、中法戰爭中,清軍老將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大敗法軍。
8、洋務派的主要代表在地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為代表,他們掀起了一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洋務運動。
9、清朝重要的文字獄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材料二:「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哪個文件?
2、材料一反映了什麼願望?
3、材料二又反映了什麼局限性?
四、列舉題:
1、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
2、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
五、識圖:
1、仔細閱讀下圖,然後填出圖中英文字母指代的地區
名稱,並分別寫出英國割占或強租這一地區的時間。
A___________,時間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時間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時間_____________
2、清政府喪失香港,1999年7月1日我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說明了什麼?
六、簡述:
1、簡述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簡述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七、分析:
1、有兩位同學爭論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甲說:「是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引起了戰爭,沒有禁煙運動就不會爆發鴉片戰爭!」
乙說:「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也會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請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判斷誰的看法正確,為什麼?
2、通過林則徐禁煙運動的學習,結合你所知道的當今社會禁毒知識,說一說毒品對個人、家庭、社會的危害。

熱點內容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
怎麼雙眼皮 發布:2025-07-10 14:11:37 瀏覽:591
教師師德演講稿集錦 發布:2025-07-10 13:52:59 瀏覽:701
英語培訓翻譯 發布:2025-07-10 10:05:31 瀏覽:823
2014暑期實踐 發布:2025-07-10 09:19:41 瀏覽:982
老師批改作業的圖片 發布:2025-07-10 07:56:40 瀏覽:819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