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歷史
到公元七世紀,在不列顛群島中部和南部形成了七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諾森布里亞、默西亞、東盎格利亞、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威塞克斯和肯特。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和吞並、聯姻和繼承--中間雜以丹麥人的大規模入侵,位於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國逐漸強大起來。973年,在徹底驅逐了丹麥人勢力、吞並了不列顛島中部的"丹麥區"後,威塞克斯王國的埃德加國王在古羅馬人留下的溫泉療養勝地巴斯舉行了一次隆重的加冕典禮,後世認為這標志著統一的英格蘭王國的誕生。
那些不肯屈服於盎格魯-撒克遜統治的不列顛人逐漸向不列顛島的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後退,前兩者與原住民結合,形成了後來的威爾士人和康沃爾人。向北撤退的不列顛人來到"哈德良長城"以北的地區,和北方同屬凱爾特族的皮克特人融合,慢慢形成了後世的蘇格蘭人。
大約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麥克阿爾賓成為蘇格蘭南方勢力最強大的首領。他於847年在一塊方形的大石頭(斯康石)上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從而創建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但是比起南方的英格蘭王國來,這時的蘇格蘭王國更像是多個部落的聚合體。直到十一世紀時,蘇格蘭才演變為英格蘭那樣的封建國家。
1298年愛德華率軍親征,在福爾柯克會戰中徹底粉碎了蘇格蘭的抵抗。此後十年間,蘇格蘭幾乎完全被英格蘭吞並。
百年戰爭反映的是英格蘭商業資本的興起,而蘇格蘭戰爭反映的是蘇格蘭的停滯。此後英格蘭雖然不再企圖征服蘇格蘭,但是雙方仍然在進行著長期的非正規戰爭。
㈡ 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三者從古至今的關系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本來三者皆為獨立之國家,蘇格蘭與英格蘭素有姻親關系,但是後來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死後無子,讓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繼承王位,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二為一,成為一個國家至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克倫威爾成為護國主,征服了愛爾蘭,但是20世紀愛爾蘭獨立運動爆發,愛爾蘭南部獨立。
拓展資料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英國是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以及一系列附屬島嶼共同組成的一個西歐島國。
㈢ 德國歷史上與英格蘭的戰績
下面是兩隊在歷史上的交戰成績:
比賽 勝 平 負 得失球
德國 24 9 5 10 30:39
英格蘭 24 10 5 9 39:30
從1930年5月10日兩隊首次交鋒至今共交戰24場(包括與西德隊)。在90分鍾內德國隊9勝5平10負稍處下風,進30球失39球;但從85年6月到2000年歐錦賽之間,德國隊還保持著15年對英格蘭隊不敗的戰績。
附雙方交戰具體時間及90分鍾內比分:
比賽日期 比賽場地 交戰雙方 比分 備注
00.10.1 英格蘭 英格蘭—德國 0:1 世界盃外圍賽
00.6.18 比利時 英格蘭—德國 1:0 歐錦賽小組賽
96.6.26 英格蘭 英格蘭—德國 1:1 歐錦賽半決賽
93.6.19 德國 德國—英格蘭 2:1
91.9.11 英格蘭 英格蘭—德國 0:1
90.7.04 義大利 西德—英格蘭 1:1 世界盃半決賽
87.9.9 西德 西德—英格蘭 3:1
85.6.12 英格蘭 英格蘭—西德 3:0
82.10.13 英格蘭 英格蘭—西德 1:2
82.6.29 西班牙 西德—英格蘭 2:2 世界盃復賽
78.2.22 西德 西德—英格蘭 2:1
75.3.12 英格蘭 英格蘭—西德 2:0
72.5.13 西德 西德—英格蘭 0:0 歐錦賽1/4決賽
72.4.29 英格蘭 英格蘭—西德 1:3 歐錦賽1/4決賽
70.6.14 墨西哥 西德—英格蘭 3:2 世界盃1/4決賽
68.6.1 西德 西德—英格蘭 1:0
66.7.30 英格蘭 英格蘭—西德 2:2 世界盃決賽
66.2.23 英格蘭 英格蘭—西德 1:0
65.5.12 西德 西德—英格蘭 0:1
56.5.25 西德 西德—英格蘭 1:3
54.12.1 英格蘭 英格蘭—西德 3:1
38.5.14 德國 德國—英格蘭 3:6
35.12.4 英格蘭 英格蘭—德國 3:0
30.5.10 德國 德國—英格蘭 3:3
㈣ 請教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歷史關系
英格蘭人征服了威爾士,又征服了愛爾蘭,之後與蘇格蘭合並,才形成了聯合王國,後來由於愛爾蘭信奉天主教,南愛爾蘭獨立,英國本土最終形成目前的格局。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4)英格蘭歷史擴展閱讀:
中世紀時候,威爾士由許多地方公國分別統治,幾乎沒統一過。當英格蘭受到諾曼人侵入時,威爾士人也南進接鄰英格蘭的邊界地區,在當地和威爾士東部建立一些貴族統治。威爾士北部和西部則逐漸統一在羅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兩年後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
1301年2月7日,他為了平息當地威爾士人,冊封其出生於威爾士的兒子為威爾士親王(後來繼任為愛德華二世)。此一將威爾士親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長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
㈤ 英格蘭銀行的歷史沿革
在英格蘭銀行成立之前,英國王室就想方設法向倫敦城裡的富人和貴族封建主借錢。當時王家有金庫造幣局,富人會把金銀存在那裡。王室的劣跡之一是曾拒絕兌付人們存在那裡的金幣,其實就是挪用客戶存款。在英法「九年戰爭」中,國王的掌璽大臣印製了政府債券直接賣給商人們,承諾支付利息,並容許商人們以這樣的財政券用於交稅。但這些借款的期限很短,在掌璽大臣幾次不履行利息支付承諾後,商人們再也不願出錢購買財政券了。這樣,已失去的自由加稅權力的國王山窮水盡。
倫敦城裡的原始金融業務在伊麗莎白女王一世(1558-1603)之後一直在緩慢發展,適應了貿易支付的需求。到了十七世紀末,商人們在醞釀成立一家與荷蘭機構類似的銀行。政府的困境為他們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他們不願意把錢分別借給王室,而是要把政府直接借貸的功能銀行化。
出面組織與政府談判的英格蘭銀行條款人是 William Peterson, 一位蘇格蘭人。但真正的運作人是倫敦城中一位老道的商界大腕John Houblon 爵士。英格蘭銀行的提案很快得到國會批准,國王授予了特許權(Royal Charter),允許這家銀行突破當時的法律規定,以不受限制的人數成立股份公司,建立一家資本雄厚的融資機構,前提是把錢長期借給政府。拿到特許權之後幾天,金融城中1208位股東只用了兩周時間就籌集到120萬英鎊。政府同意年息為8%,並支付銀行每年4000鎊的管理費。只用了半年時間,這筆錢就被政府全部支取。描寫「九年戰爭」的學者們寫到,英國士兵在前線的裝備從此讓法國人羨慕不已。
從銀行業務的角度看,英格蘭銀行的成立算不上開天闢地。它所從事的借貸票據業務在荷蘭已有先例。據說1657年在瑞典成立的銀行開創了為王室融資服務的傳統,並且發行過金額確定統一的貨幣。在這些方面,英格蘭銀行是一個具有改造與綜合能力的傑出模仿者。它的模仿對象,主要是荷蘭1609年成立的股份制阿姆斯特丹銀行,來自荷蘭的新國王威廉三世對這一機制耳熟能詳。不過阿姆斯特丹銀行不是為王室亦非為戰爭成立,它的服務對象是新興的國際商貿,包括荷蘭東印度公司,後來也擴展至荷蘭聯合省的共和政府。它創造了存款賬戶、記賬貨幣、透支信用等金融工具。
盡管在機構設制與業務上是模仿,英格蘭銀行超越了它的前輩,成為行史上的里程碑。這首先是由於它開發的是一個實力強大的新客戶——英國的王室加政府,它永遠不會倒閉。「光榮革命」之後,英格蘭在西方國家中率先實現了政治上的穩定,再沒有發生過內戰,告別了皇權及政權更替的動亂,可以集中精力對付外部挑戰,爭奪世界霸權。
做它的生意,是金融城雄厚的財力與雄心勃勃的權力的完美聯姻。其次,這個客戶的需求是欲罷不能,因為十七世紀後它在世界不同的地方與他國開戰。除了「九年戰爭」:——威廉三世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間打,從1756-1763年英國又和法國打了「七年戰爭」,奪取了法國在美洲的殖民地。它與荷蘭打、西班牙打,在東方與印度莫卧爾王朝打,1775年和爭取獨立的美國人打,在十八世紀末葉,又和法國的拿破崙打得不可開交。盡管戰爭為英國帶來貿易與殖民上的優勢,金錢滾滾流向英國,但政府越戰越要依靠金融城的財力支持,借款越滾越大。史學家們認為,從17到18世紀英國的人口與經濟實力來說,法國抵得過兩個英國。當時法國的人口近2000萬,是英國的三倍。為何英國最終戰勝法國,成就世界霸權,現代金融的支撐被視為重要基石之一。
英格蘭銀行成立是公眾與政府信用關繫上的一大進步。以往的政府向私人部門舉債是單獨協議,政府有權違規,規則不透明。現在是政府與一個機構做生意,正式簽約,在商言商,相互制約。這家銀行必須是私人擁有的,才能作為與政府利益不同的一方,保證交易的公平性與安全性。英行的股東唯利是圖,但他們同時非常看重大英帝國在全球的崛起,看重以英國自由主義原則在全球推進貿易與殖民,這離不開國家與政府的力量。為了長遠更大的利益,商人們樂於與政府結盟。
英格蘭銀行當時並未想到控制國王和政府的永久債務,但後者在乞求前者解救燃眉之急。做為一個討價還價的條件,國王給了英格蘭銀行一個有時限的「特許經營權」:在11年(1706)之後,一旦政府還完初始貸款,經營權就會收回。這里要強調一句,此時的英格蘭銀行沒有穩定金融、貨幣、經濟、外貿的責任,這些概念當時完全不存在。英格蘭銀行後來發行的銀行券不過是替代了直接的財政債券,也不是國家貨幣。它成為所謂的「中央銀行」,還有漫長的一段歷史進程。
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中央銀行,為各國中央銀行體制的鼻祖。1694年根據英王特許成立,股本120萬鎊,向社會募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過資本總額的鈔票發行權,主要目的是為政府墊款。到1833年英格蘭銀行取得鈔票無限法償的資格。1844年,英國國會通過《銀行特許條例》(即《比爾條例》),規定英格蘭銀行分為發行部與銀行部;發行部負責以1400萬鎊的證券及營業上不必要的金屬貯藏的總和發行等額的銀行券;其他已取得發行權的銀行的發行定額也規定下來。
此後,英格蘭銀行逐漸壟斷了全國的貨幣發行權,至1928年成為英國唯一的發行銀行。 與此同時,英格蘭銀行憑其日益提高的地位承擔商業銀行間債權債務關系的劃撥沖銷、票據交換的最後清償等業務,在經濟繁榮之時接受商業銀行的票據再貼現,而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中則充當商業銀行的 「最後貸款人」,由此而取得了商業銀行的信任,並最終確立了「銀行的銀行」的地位。
隨著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因應實際需要,英格蘭銀行形成了有伸縮性的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活動等調節措施,成為近代中央銀行理論和業務的樣板及基礎。1933年7月設立「外匯平準帳戶」代理國庫。1946年之後,英格蘭銀行被收歸國有,仍為中央銀行,並隸屬財政部,掌握國庫、貼現公司、銀行及其餘的私人客戶的帳戶,承擔政府債務的管理工作,其主要任務仍然是按政府要求決定國家金融政策。
英格蘭銀行總行設於倫敦,職能機構分政策和市場、金融結構和監督、業務和服務三個部分,設15個局(部)。同時英格蘭銀行還在伯明翰、布里斯托、利茲、利物浦、曼徹斯特、南安普頓、紐卡斯爾及倫敦法院區設有8個分行。
㈥ 英國歷史上共經歷了幾個封建王朝
一共10個,分別是:西薩克森王朝(829-1016年)、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約克王朝(1461—1485年)。
都鐸王朝(1485-1603年)、斯圖亞特王朝(1603年-1714年)、漢諾威王朝(1714年-1901年)、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年)、溫莎王朝(1917-至今)。
一、都鐸王朝
1、朝代資料
都鐸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
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
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2、國王世系
①、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在位)
②、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蘭國王1509-1547)
③、愛德華六世(1537 – 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④、瑪麗一世(1516—1558)(英格蘭女王1553—1558)
⑤、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蘭女王1558-1603)
二、諾曼底王朝
1、朝代資料
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House of Normandy):簡稱諾曼王朝,是英格蘭的一個王朝。
一共有四位國王曾統治英格蘭,統治時間由征服王威廉之後的1066年開始,直至1154年。斯蒂芬死後他的表甥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開始。
2、國王世系
①、威廉一世(1028—1087)(英格蘭國王1066-1087在位)
②、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蘭國王1087-1100 )
③、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蘭國王1100-1135)
④、斯蒂芬(1096-1154)(英格蘭國王1135-1154)
三、金雀花王朝
1、朝代資料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斯蒂芬命歸西天後,亨利一世的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爭的百年戰爭就是在這個朝代爆發的。此王朝傳八世而終,其中包括約翰王。
1154年,亨利二世開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名君輩出的黃金時期。亨利二世有很高的法學造詣,對英國的法律體系作了很多有效的改革。
其子理查一世繼位後,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一度打敗了薩拉丁而名聲大噪,獲得了「獅心王」的稱號。
理查一世之弟「無地王」約翰繼立,被法王腓力二世打敗喪失了在法國的大片領地,但1215年在大貴族脅迫下簽署的「自由大憲章」是世界憲政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無地王」之子亨利三世在位期間,同樣被大貴族所脅迫通過了《牛津條例》和《威斯敏斯特條例》,開設了立法機構議會。
亨利三世之子「長腿」愛德華一世在位期間,議會制發育成熟,並完善了英格蘭法律體系,還吞並了威爾士、遠征蘇格蘭,為英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到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時代,因對法國王位提出要求,揭開了英法百年戰爭的序幕,並屢敗數倍於己的法國騎士軍團。
愛德華三世的孫子理查二世被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廢黜,金雀花王朝被蘭開斯特王朝取代。實際上亨利四世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孫子,是受封為蘭開斯特公爵的王子岡特之子。
2、國王世系
①、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在位)
②、理查一世(獅心王)(1157-1199)(英格蘭國王1189-1199)
③、約翰王(失地王)(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
④、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⑤、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⑥、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
⑦、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
⑧、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
四、蘭開斯特王朝
1、朝代資料
該王朝屬於安茹家族的後代,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政變廢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
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這個王朝歷亨利四世、五世、六世三代,被約克公爵的後裔推翻。
這兩個家族本是同根,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紋章,約克家族則以白玫瑰為紋章。兩個家族爭奪英格蘭王位的戰爭被稱為「紅白玫瑰戰爭(紅白薔薇戰爭)」。
2、國王世系
①、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蘭國王1399-1413在位)
②、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蘭國王1413-1422)
③、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蘭國王1422-1461,1470—1471)
五、約克王朝
1、朝代資料
這個朝代只有25年,約克家族同樣屬於安茹家族,大部分時間都是愛德華四世在位。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重開英法百年戰爭,蹂躪了大半個法國,迫使法王承認他為繼承人,可惜暴病死在法國戰場上。
他的兒子亨利六世不到一周歲就成為英、法兩國的國王,但聖女貞德的出現扭轉了法國的戰局,英國人被趕出了法蘭西。
亨利六世在英國的統治很快也保不住了,1455年,愛德華三世孫女菲麗帕的後代、約克公爵起兵造反,這場戰爭史稱「紅白玫瑰戰爭」,亨利六世廢而復立,立而復廢,最終敗於約克家族之手。
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四世繼位,建立了約克王朝。但玫瑰戰爭仍未結束,1485年,蘭開斯特公爵岡特曾孫女的兒子亨利七世從國外攻回英國,殺了約克王朝末王理查三世,建立了都鐸王朝。
2、國王世系
①、愛德華四世(1442-1483)(英格蘭國王1461-1483)
②、愛德華五世(1470-1483)(英格蘭國王1483)
③、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蘭國王1483-1485)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王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雀花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約克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蘭開斯特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諾曼底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鐸王朝
㈦ 英國足球歷史!!!
英超聯賽:
英國(英格蘭)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據史料記載,中世紀時在英國就出現了類似今天這種足球活動。到19世紀初,足球運動在英國已經相當普及。由於需要對足球比賽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1863年10月26日,有關人士在倫敦女王大街的弗雷馬森酒店聚會,討論並同意成立足球協會,會上除宣布足協正式成立外,還制定和通過了一部較為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它是現代足球競賽規則的雛形。它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足球的誕生。
隨著英格蘭足協地位的日益鞏固,在全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而在1871年7月20日出現了舉行挑戰杯賽的建議。這個建議是足協秘書長查爾斯.阿爾科克提出來的,他希望通過組織挑戰杯賽,吸引協會所有會員都來參賽,促進彼此間的交流。1871年10月16日,這一提議獲批准。
令英格蘭人引以為榮的不單是他們創辦了首個足球協會,而且第一場國際比賽也是由他們組織的,那是在1872年11月30日進行的英格蘭代表隊和蘇格蘭代表隊的比賽。英格蘭足總的成立帶動了歐洲和拉美一些國家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各國陸續成立了足球協會,於是推動了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的成立。可見,英格蘭也就無可爭議的被稱做為現代足球運動的鼻祖。
1882年12月6日英聯邦的四個足協的代表在曼徹斯特,通過了統一的足球競賽規則。後來幾年裡,又對規則進行了多次的修改。1881年前後,開始了職業足球的傾向,英格蘭足協於1885年6月20日承認職業足球的合法地位。但在職業化問題上,英足協曾和國際足聯發生過尖銳的矛盾沖突。英聯邦的四個足協分別從1920年至1924年、1928年至1946年兩次退出國際足聯,不參加國際足聯的任何活動。直到1958年,雙方才達成公識。同年,英格蘭成立了職業足球運動員協會。
1862年,英格蘭第一個足球俱樂部諾丁漢郡成立,從此,英格蘭各足球俱樂部陸續成立。到1870年,英格蘭有39個足球俱樂部,到1881年,英格蘭有128個足球組織。今天,共有160個職業足球俱樂部,其中40個俱樂部的歷史在100年以上。
1871年創立的足協挑戰杯賽是第一個全英格蘭的比賽。該比賽採用連續淘汰制,比賽雙方在預先抽簽決定的一方場地進行一場比賽定勝負。英格蘭歷史上第一場足協挑戰杯賽的決賽是在1872年進行的。從1872年至2000年共舉行了119屆,由於足總杯賽不單由甲級隊參加,凡英格蘭所有球隊均可參加,因此頻頻暴冷,許多強隊被弱隊戰勝,所以被稱為"暴冷的溫床"。今天,英格蘭足球仍在不斷的發展壯大當中。
為了擴大足球的影響,英格蘭足協在1888年3月22日做出決定,創辦全國性的甲級聯賽。首屆聯賽參賽隊共12支。最後,普雷斯頓隊奪取了首屆聯賽的冠軍,並在第二年成功衛冕。1892年,英格蘭足協開始舉行乙級聯賽;1920年,出現了丙級聯賽;1958年,又增加了丁級聯賽。至此,英格蘭足球聯賽初具規模,分甲、乙、丙、丁四個級別,實行升降級制度。英格蘭足球聯賽是世界上誕生最早,也是賽制最完善的全國性統一聯賽,後來,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借鑒這一聯賽體制。1992年,英格蘭足球協會為適應日益發展的足球運動,在甲級聯賽基礎上創辦了超級聯賽,原乙、丙、丁級聯賽相應提升一級。首屆超級聯賽冠軍被實力強勁的曼聯隊奪得。
現在,聯賽的升降級制度大致為:
比賽隊伍共有20隊,以雙循環得分製作賽(雙循環:2隊球隊分別以主場及作客身份對賽2次。
得分計算:每場賽事勝方得3分,負方無分,和局2隊各得1分。)最後以積分多寡排名次序,若積分相同則以得失球差及總進球數等來區別排名。
另外,超級聯賽榜尾3隊為降班隊伍;由英格冠軍聯賽3隊球隊升上超級聯賽競逐;英冠冠軍及亞軍直接升上超級聯賽,餘下第三名至第六名的4隊球隊會採取兩回合主客場淘汰制的英格蘭冠軍聯賽升班附加賽,由第三名對第六名,第四名對第五名,經抽簽決定哪隊首先作主場,最後2支勝方隊伍會在中立球場進行一場比賽,勝方可獲升級。
足總杯:
英格蘭足總杯(簡稱足總杯)是由英格蘭足球協會命名並主辦的一項男子足球杯賽。
英格蘭足總杯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足球比賽,英格蘭各級足球俱樂部進行一對一的淘汰賽,在足總杯的比賽中經常有低級別俱樂部淘汰高級別俱樂部的冷門出現。
比賽形式
英格蘭足總杯沒有設立種子球隊,對陣和主客場完全由抽簽決定。如果比賽打平則雙方交換主客場重賽,如果再次平局則進行加時賽和點球決勝。
每年八月英格蘭足球總會屬下的所有擁有基本設施的非聯賽俱樂部開始進行淘汰性質的預賽。2004/2005賽季660個俱樂部參與了足總杯的賽事,打破了1921/22賽季656隻參賽球隊的紀錄。額外預賽之後是預賽,四輪資格賽和六輪正式比賽,最後是半決賽和決賽。所有聯賽俱樂部和參與過足總錦標(FA Trophy)或足總瓶(FA Vase)並目前在被認為「可以接受」的賽事中參賽的非聯賽俱樂部都被允許參與英格蘭足總杯的比賽,所有參賽俱樂部都要有合適和安全的球場。
高級別的非聯賽和聯賽俱樂部被允許跳過足總杯開始的一些輪次。例如英冠聯賽和英格蘭超級聯賽的俱樂部被允許直接參加第三輪的正式比賽。
傳統上足總杯的決賽地設在倫敦的溫布萊球場,由於溫布萊球場的重建從2001年開始足總杯的決賽地改在卡爾迪夫的千禧球場。預計足總杯決賽將於2006年5月16日重新回到溫布萊球場舉行。2005年的的兩場半決賽都在千禧球場舉行,預計2006年的半決賽也將設在千禧球場,2006年以後的半決賽將會在新的溫布萊球場舉行。足總杯的決賽一般在五月底舉行。
奪得足總杯冠軍的球隊可以獲得參加次年歐洲聯盟杯第一輪的資格。如果該球隊因為聯賽排名獲得歐洲冠軍聯賽參賽的資格則足總杯的亞軍將取代冠軍獲得歐洲聯盟杯的參賽資格,如果亞軍也擁有歐洲冠軍聯賽參賽資格,那麼這個|歐洲聯盟杯的參賽名額將根據英格蘭超級聯賽排名給其他球隊。
足總杯,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賽事,凡是在英足總注冊的球隊均可以報名參加,英超球隊一般從第3輪開始參加比賽,比賽賽制為1對1單場淘汰賽,打平進行重賽。傳統上決賽安排在全英最富盛名的溫布利大球場進行,由於2001年對該球場進行重建,最近幾年的決賽都安排在加的夫千年球場進行。
聯賽杯:
英格蘭聯賽杯,標准地稱呼應該叫作英格蘭足球聯盟杯,是英格蘭所有92個俱樂部之間不分級別的比賽。這一杯賽由足球聯盟成立於1962年,目的是為了讓各個俱樂部在聯賽之外,擁有一個以淘汰賽制為基礎的比賽,以挑戰英格蘭足總掌管的足總杯賽,因為在當時足總杯在球迷心中的地位要遠遠高於聯賽。成立於1886年的足球聯盟本來掌管著英格蘭所有92個職業俱樂部的各級聯賽,但1992年甲級聯賽的20支球隊叛變成立與之平行的超級聯盟後,它旗下的俱樂部只剩下72個。既然掌管的俱樂部水平不是最高的,說話的分量自然也大不如以前,而想要讓英超前幾名的俱樂部參加聯賽杯,自然要看別人的臉色。聯賽杯的地位本來就位居英超(92年以前是英甲)和足總杯之後,對曼聯和阿森納這些英超頂尖的俱樂部來說,聯賽杯只是鍛煉替補隊員的比賽。當然對於這些俱樂部來說,漠視聯賽杯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他們除了參加聯賽、足總杯賽、聯賽杯外,還要參加利潤豐厚的歐洲冠軍杯或者是聯盟杯賽,如果成績很好一路殺下去,如奪取三項冠軍的利物浦隊一樣,一個賽季9個月的比賽可達到近70場,一周的比賽近兩場,而球員都不是鐵打的。聯賽杯的沒落還有足球聯盟自己的原因,為了吸引贊助商,足球聯盟把聯賽杯的名字賣來賣去,先是成了牛奶杯,後來成了可口可樂杯,前幾年賣給了啤酒商,因此最近幾年的聯賽杯的名字變成了沃丁頓(啤酒)杯。初到英國,你會對這個杯賽感到莫名其妙,杯名的變化更使這項有40年歷史的傳統賽事在球迷中喪失了號召力。對聯賽杯持支持態度的俱樂部也不少,他們的心態主要分兩種:一是如紐卡斯爾、熱刺和阿斯頓維拉這些英超中游的俱樂部,他們長期沒有實力奪取聯賽冠軍,可以在曼聯等俱樂部不重視的情況下,奪取聯賽杯冠軍以鼓舞士氣,同時也把它作為獲得參加歐洲聯盟杯賽資格的第二條道路。二是英超之外的其它三個聯賽的俱樂部,可以利用聯賽杯獲得與強隊交手的機會,借光上上電視和報紙,上個賽季水晶宮隊在與利物浦隊交手之際,平常對水晶宮隊不理不睬的主流媒體對該隊大炒了一番,天空電視台還對這場比賽進行了直播,水晶宮隊既可以獲得電視轉播收入,又擴大了影響。另外,如果小俱樂部不小心爆出冷門,對球迷來說是天大的喜事,而大俱樂部對這種比賽的失敗也不會感到過度傷心,各得其所。當然最為重視的還是第二種俱樂部,因為英超俱樂部必須把更多的精力集總到聯賽上,否則一旦因為參加聯賽杯隊員受傷影響了狀態,最後弄個降級,即使奪取聯賽杯冠軍也只是丟了西瓜揀來芝麻,得不償失。其實現在討大牌俱樂部厭的除聯賽杯外還有足總杯,可以參加這項世界上最古老賽事的除92個職業俱樂部外,還有近400支業余球隊。可想而知,曼聯如果不小心與打入正賽的業余球隊抽到一起,該是怎樣的想法?不過,總體來看正是有聯賽杯和足總杯這樣的「雞肋」,才使小球隊每年有與大球隊交手的機會,使他們看到一些希望,有些盼頭,要不然,「窮人」的日子更難過了。
社區盾杯:
由應屆英超聯賽冠軍與足總杯冠軍競逐,比賽以一場決勝負的形式進行,若在法定時間內打成平手則需加時,加時仍未能分出勝負則以互射十二碼決勝負,比賽場地位於威爾斯的胡利安.卡迪(卡迪)夫千禧球場。
㈧ 英國的歷史
英國歷史概況
英國歷史是一部征服與合並和的歷史。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蘇格蘭歷史簡介
蘇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蘇格蘭的歷史的正式記載是在古羅馬人入侵不列顛之後的一些紀錄。公元5世紀,愛爾蘭北部的蓋爾人(凱爾特人的一支)移居蘇格蘭,曾在阿蓋爾郡和比特郡地區建立達爾里阿達王國。此後向東擴張到阿瑟爾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擴張到埃爾金地區。公元843年達爾里阿達國王麥卡爾平兼任皮克特王國的國王,建立阿爾巴王國,王號為肯尼思一世,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蘇格蘭王國逐漸成形。此後,蘇格蘭歷經鄧凱爾德王朝、坎莫爾王朝、巴里奧爾王朝、英格蘭佔領、布魯斯王朝以及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至1707年與英格蘭王國合並成為聯合王國。
威爾士歷史簡介
威爾士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英格蘭以西。
距今約29,000年便有人類定居於威爾士。至古羅馬人進入了大不列顛島後,威爾士屬於不列顛行省
公元5世紀,隨著羅馬人的撤離,盎格魯撒克遜人大舉入侵大不列顛,直至到11世紀,威爾士人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高壓統治與入侵中度過,而同時布靈頓人開始稱自己威爾士人。
公元8世紀,傳說中的亞瑟王(King Arthur)領導布靈頓人抗擊盎格魯撒克遜統治。
公元9世紀和10世紀維京入侵使威爾士王國進一步統一,成為一個實體,但同時亦使威爾士落入英國皇室統治之下。
公元927年,威爾士國皇承認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阿瑟斯坦保護威爾士的主人。在隨後的11世紀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這種先例,在威爾士邊境建立的強大而野心的封建領地制度。
公元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
公元1284年,威爾士正式被英格蘭合並,愛德華一世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
公元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士,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士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北愛爾蘭歷史簡介
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一個地區,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公元前6600年前後,人類開始在愛爾蘭島定居。現在的愛爾蘭人是古代凱爾特人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愛爾蘭島上。公元5世紀的時候,隨著羅馬天主教的傳入,愛爾蘭人逐漸信仰了天主教,並形成了由修道院、傳道士和王國組成的文化。公元8世紀末,愛爾蘭島上出現了統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還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
公元12世紀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愛爾蘭的分裂局面,率軍在愛爾蘭島登陸,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區,建成「愛爾蘭領地」,交由其四子約翰統治。但到1609年為止愛爾蘭仍然是由許多王國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蘭才完全佔領愛爾蘭。
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愛爾蘭人發動了大規模的反英起義。英國當局進行了殘酷的鎮壓。1801年愛爾蘭議會被解散,愛爾蘭成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1921年,經過一系列政治和武力斗爭後,愛爾蘭島南部的26個郡從英國獨立,愛爾蘭共和國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大多數北愛爾蘭人(聯合派)希望留在英國,但一個舉足輕重的少數派(民族派)希望加入愛爾蘭共和國。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兩派之間的斗爭武裝化。1972年北愛爾蘭的自治權為此被取消。從1990年代中開始,兩派的主要半軍事組織達成一個不十分可靠的停火協議。
2002年10月14日,英國政府宣布,中止北愛地方自治政府的運作,把北愛爾蘭地區的控制權重新收歸中央政府。2007年5月8日,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宣誓就職,這意味著北愛正式恢復分權自治政府。
英格蘭歷史簡介
英格蘭是英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地處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威爾斯以東,蘇格蘭以南。
公元前55年,當時的羅馬高盧總督的愷撒,帶領數萬軍隊、對不列顛群島發動了兩次武力侵略,卻困於不列顛人的戰術無功而返。
公元43年,羅馬第三任皇帝克勞狄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地區,納為行省,並進行軍事統治和軍事移民。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顛島北部建立了100多公里的城牆以防衛北方蠻族,此即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公元407年,隨著羅馬帝國勢力衰退,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於撤離不列顛,結束統治。
羅馬軍隊撤離不列顛後,一支來自歐洲大陸的日耳曼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了不列顛,建立了許多國家。此後,英國才被稱為「英格蘭」(意即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
公元1066年,來自諾曼底的公爵威廉打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建立諾曼王朝。威廉一世下令編輯末日審判書(相當於現在人口、財產普查,根據其中的調查結果,英格蘭約有150萬人口,其中90%以上是農民),以便日後管理英格蘭。威廉一世引入了歐洲大陸的分封土地制度,同時藉由領主效忠、強化了英王王權。
公元12世紀,英格蘭進入由亨利二世所開創的,也是英格蘭中世紀最強大的一個封建王朝-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亨利二世改革了英格蘭司法體系,廢去不合時宜的審判方法,採用習慣法並首創陪審團制度。
公元1215年,屢戰屢敗又不得人心的約翰王遭貴族階級強迫簽下限制王權的「大憲章」,是為英國不成文憲法的濫觴。
公元1295年,愛德華一世召開議會,確立了包含貴族、騎士和教士的議會制度。
公元1337年,由於領地和王位繼承權的紛爭,英格蘭和法國之間掀起了斷斷續續長達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流離失所,也引領戰術、武器方面的革新。最終英格蘭幾乎失去了歐洲大陸上所有領地;法國則藉此完成了民族統一。
公元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亨利趁國王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時,奪去王位,成為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國君,英格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的統治。蘭開斯特的名字是來自於該王朝的成員均為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的後代,而紅玫瑰為王朝的象徵。
公元15世紀,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王朝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了玫瑰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約克王朝。這兩個王朝之間的競爭,也導致於現今蘭開斯特郡與約克郡之間也保持著友好的競爭關系。
公元1485年,玫瑰戰爭結束,亨利·都鐸奪得王位,都鐸王朝開始。其繼位者亨利八世則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另創政教合一的英國國教派(又稱英格蘭國教會,英國聖公會或英國教會)。
公元1603年,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去世,都鐸王朝結束。這一百一十八年的都鐸王朝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由於伊麗莎白一世生前未曾留下任何子嗣,所以由她血統上最接近的男性新教徒的親戚,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
公元1642年,查理一世與議會一連串的沖突與紛爭導致英國爆發了內戰。
公元1645年6月,國會的軍隊戰勝了查理一世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第一次內戰結束。
公元1647年初,查理一世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查理一世在第二次內戰結束後被當眾處決。
公元年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而英國成為了英格蘭聯邦,克倫威爾過世後,其子理查·克倫威爾接任護國公之職,但沒多久就被撤職。在1660年,英國王室復辟成功,英王查理二世回到倫敦。
公元1665年,倫敦爆發大規模的瘟疫,次年,倫敦又發生了大火,這場火災連續燒了5天,大約燒毀了15,000棟建築物。
公元1688年,由於詹姆斯二世的荒亂統治,議會決定廢黜詹姆士二世。廢黜國王之後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執政。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托爾灣登陸。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後流亡法國。因為這場革命沒有人命傷亡或者受傷,故史稱光榮革命。
公元17-18世紀,英荷三次戰爭,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取得了海上,殖民以及經濟霸權。
公元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英國近代史
公元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公元18世紀中葉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1765年珍妮紡紗機,1771年,水力紡紗廠,1782復動式蒸汽機,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進程,19世紀初,汽輪胎和火車誕生,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完成)。
公元1721年,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議會內閣制的標志。
公元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公元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成為下院主導力量。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號稱「日不落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公元1928年,擴大選舉權威性歲,議會成為最高權利機構,兩黨輪流執政。
公元1931年,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標志英帝國轉變為英聯邦
公元1945年,實施《貝茀理奇報告》建設福利國家,推行國有化。
公元20世紀70年代,撒切爾擔任首相,進行改革。
㈨ 新英格蘭的歷史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新英格蘭地區居住著皮納布斯高人、阿布納基人、萬帕諾亞格人等印第安部族。
1607年,由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授權成立的倫敦弗吉尼亞公司和普利茅斯弗吉尼亞公司分別開始了殖民貿易。倫敦弗吉尼亞公司在美國東海岸中部的詹姆斯敦建立了據點,並開始在弗吉尼亞和馬里蘭地區發展殖民地。為了與他們競爭,普利茅斯弗吉尼亞公司在同一年,於北部的緬因地區建立了波帕姆殖民地,開始發展這些地區以及加拿大魁北克。
1614年,約翰·史密斯船長探索了這一地區的海岸,並且將這里命名為「新英格蘭」。
1620年,五月花號到達新英格蘭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們度過了第一年的難關。在普利茅斯成立了新英格蘭普利茅斯地方會議。
1628年,馬薩諸塞殖民地在波士頓正式成立。在約翰·溫斯羅普的帶領下,馬薩諸塞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富足的地區。
1636年,羅傑·威廉斯由於與馬薩諸塞政府意見不合,帶著一群人向南方開發,在普羅維登斯建立了羅德島殖民地。同年,羅德島西鄰的康涅狄格殖民地也正式成立。
1637年,歐洲人和印第安人於新英格蘭爆發了佩科特戰爭。
1639年,《康涅狄格基本法》頒布實施。
1643年,由馬薩諸塞灣、紐黑文、康涅狄格、普利茅斯聯合而成的新英格蘭同盟成立。當時新英格蘭同盟是一個非常鬆散的聯合體,受到來自西方新尼德蘭殖民地的荷蘭人、南方的西班牙人、西北方新法蘭西殖民地的法國人的威脅,還與土著印第安人有摩擦。新英格蘭同盟發行了自己的銀幣。不久,由於馬薩諸塞灣不同意與荷蘭人交戰,同盟就處於內部斗爭之中。
1686年,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為了加大英國在北美洲的影響力,把新英格蘭同盟變成了新英格蘭自治領。
1688年,英國人打敗荷蘭人。原來屬於荷蘭的紐約和新澤西加入了自治領。
1689年,光榮革命。世界上所有英屬殖民地都改為總督統領。新英格蘭也不例外。
1691年,馬薩諸塞兼並普利茅斯殖民地。
1691-1692年,塞勒姆巫術審判。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之後新英格蘭各殖民地陸續加入聯盟。
1788年,康涅狄格州、馬薩諸塞州、新罕布希爾州陸續成立。
1790年,羅德島州成立。
1791年,福蒙特州成立。
1820年,由於密蘇里共識的達成,緬因地區脫離馬薩諸塞州,緬因州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