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程
百年戰爭,是歷史學家對法國和英格蘭在1337年至1453年間斷續進行的長達116年戰爭的稱呼。
814年,顯赫一時的西歐君主查理大帝去世,幅員廣大的查理帝國也隨之分裂了。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締結條約:三分帝國,各據一方。後來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個國家即由此發展而來。由查理帝國分裂出來的法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國王的權力很小,英格蘭國王在法國還佔有很多領地。英格蘭國王怎麼會在法國佔有領地呢?這要追溯到諾曼底征服,百年戰爭的起因和它有直接關系。1066年,法國大封建主諾曼底公爵威廉為了奪取英格蘭國地位,率兵渡海進入英格蘭,加冕稱王,英格蘭歷史上稱為威廉一世。威廉雖然是英格蘭國王,但同時又以法王的附庸身份佔有諾曼底,以後他的後裔把在法國的領地逐漸擴充到法國西部。到了12世紀晚期,英格蘭國王在法國的領地竟是法王領地的6倍。從13世紀初開始,法王陸續收復了英格蘭國王在法國的領地。至14世紀初,英格蘭國王還保留著西南沿海的一些地方。英法矛盾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原因,就是雙方都想爭奪富庶的佛蘭德(現在的比利時大部和法國的東北部)。佛蘭德有著發達的呢絨業,法王迫切希望將佛蘭德並入自己的王室領地。但英格蘭與佛蘭德有密切的經濟聯系,羊毛是英格蘭的主要出口物資,1300年英格蘭出口總值30萬鎊,羊毛就佔了28萬鎊,其主要市場就是佛蘭德。英格蘭當然十分害怕法國統治佛蘭德,損害它的經濟利益。在英格蘭與法國的爭奪中,佛蘭德出於自身利益支持英格蘭,承認英格蘭國王是佛蘭德的最高統治者,繼而乾脆承認英格蘭國王也是法國國王。原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法王腓力五世的女兒。腓力五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查理四世繼位,但死後沒有子嗣。愛德華三世乘機以外甥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但法國封建主卻推舉腓力五世的侄子瓦盧瓦伯爵腓力為法國國王,稱為腓力六世,從此法國開始了瓦盧瓦王朝的統治(1328~1589)。領土爭奪加上王位繼承的糾紛,終於釀成了一場長達100餘年的大戰。這場百年戰爭,以王朝之間的爭奪開始,逐漸轉變為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
1337年1月至1360年為戰爭第一階段。西歐從14世紀起,步兵已開始取代騎兵成為戰爭的主要力量,戰術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英格蘭軍隊的主力由自由民組成,有良好的紀律,步兵騎兵協同作戰,採用進攻性的防禦戰術。法軍的主力則是由封建貴族組成的重裝騎兵,步兵由義大利雇傭兵組成。封建貴族看不起雇傭兵,不能與他們協同作戰,仍採用突出個人、不顧整體的作戰方法,因此戰爭初期法軍接連敗北。
1346年8月26日,英格蘭與法國軍隊在克雷西遭遇,法軍3倍於英格蘭軍,士氣高昂。傍晚時分,法軍首先發起進攻,打頭陣的是義大利熱那亞的弓箭手,法軍的箭射程短,威力小,射不到英格蘭軍陣地,時間一長攻勢便弱了下來。而這時英格蘭軍卻射出一支支箭,霎時,那些打頭陣的熱那亞雇傭兵一個個丟盔棄甲往陣地拚命奔跑,丟下了一大批屍體。這是因為英格蘭軍的弓箭都是長弓,殺傷力極大,他們每分鍾能射出10至12枝箭,有效射程達150餘米。銳利的箭能穿過頭盔,穿透鎧甲。驕橫的法國騎士一見這陣勢便沖了過來,大罵那些熱那亞弓箭手:「滾開,別在這兒擋道,你們這些膽小鬼!」法軍又發出了攻擊令,騎士的榮譽感使他們爭先恐後地沖了過去。可惜英格蘭軍弓箭手訓練有素,箭無虛發,使許多騎士倒地而死,沒有一個騎士能沖到英軍陣前。直到深夜,法國騎士還在不顧一切地向英格蘭軍陣地沖擊,但他們在英格蘭軍強大的弓箭手面前卻毫無辦法。第二天早晨,法國騎士的屍體堆滿了山谷,損失騎士4000餘人。隨後英格蘭軍又攻陷了加來城,這個海港就長期成為英格蘭在歐洲大陸的據點。
1356年9月19日,兩軍又在普瓦蒂埃對陣。法軍在騎兵沖鋒失敗以後,便仿照英格蘭人的戰術下馬緩步前進,而英格蘭軍卻抽調預備隊對法軍側翼發起一場猛攻。身著沉重鎧甲的法國騎兵行動不便,只能坐以待斃,法王約翰二世和大批貴族被俘。英格蘭封建主對這次戰爭十分積極,他們想借戰爭蹂躪法國的城市、農村和城堡,指望俘虜法國的封建主而得到大筆的贖金。所以劫掠很快成了英格蘭人對這次戰爭的基本動機。在每一次的侵掠中,英格蘭人都獲得許許多多戰利品和法國的被俘騎士,他們就以這些騎士為人質勒索大量贖金,僅被俘的約翰二世的贖金就高達300萬金幣。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訂立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法國把加來港和西南部的大部領土割讓給英格蘭。
法國的潰敗使國內人民的負擔急劇加重,階級矛盾更加尖銳起來。1364年,法王約翰二世囚死倫敦,其子查理繼位,是為查理五世。他利用訂立和約的喘息機會,進行了許多財政和軍事改革,決心廢棄屈辱的對英格蘭和約。1369年,他開始反擊英格蘭,戰爭進入第二階段(1369~1395)。法國逐漸收復大片失地,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1415年8月,英格蘭王亨利五世乘法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法國力量遭到削弱之機,率兵6萬在塞納河口登陸,戰事再起,進入第三階段(1415~1420)。英格蘭迅速佔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廣大地區。亨利五世宣布要統治法國。1420年5月雙方簽訂特魯瓦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國國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苛捐雜稅和巨額賠款沉重地壓在英格蘭占據區居民的身上。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為徹底打跨法國,英格蘭再次向法國發起進攻,一路打到奧爾良。奧爾良是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一旦陷落,法國全境不保。
牧羊女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的一個小村莊,艱苦的生活賦予了她堅強的性格。1428年,她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授予貞德「戰爭總指揮」的頭銜。她全身甲胄,腰懸寶劍,扛著上面綉有「耶穌,瑪利亞」字樣的大旗跨上戰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良已被英格蘭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格蘭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格蘭軍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著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引導下進入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著火炬來歡迎她。貞德高昂了法軍的士氣,迅速攻克了幾個要塞,敵人聞風喪膽。人們歌頌貞德的戰功,稱她為「奧爾良姑娘」。5月8日,被英格蘭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奧爾良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貞德又率軍收復了北方許多領土。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的影響擴大,蓄意謀害貞德。1431年5月30日上午,不滿20歲的貞德備受酷刑之後在魯昂城下被活活燒死。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6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47年奪回魯昂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格蘭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貳』 歷史的進程有哪些
『叄』 歷史進程是什麼短語
是偏正短語。中心詞是進程,歷史修飾中心詞——進程
偏正短語由名詞、動詞或形容詞與它們前頭起修飾作用的片語合而成,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是中心語,名詞前面的修飾部分是定語,動詞、形容詞前面的修飾部分是狀語。
『肆』 簡述新中國60年的歷史進程 1000字以上
新中國從1949年到2009年走過了60年輝煌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努力克服前進中的艱難險阻,取得了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社會商品極大豐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民生活總體水平顯著提高,對外經濟日益活躍,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輝煌成就。我們已經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貧窮落後、深受外國列強欺凌的舊中國改造建設成了屹立在世界東方、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初步實現了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百年來的夢想。
縱向比較,新中國比舊中國國力大大增強,今非昔比
國內生產總值從1949年408億元增長到1978年3624.1億元和2002年102398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65.5倍,年平均增長8.3%,其中改革前後分別年增長7.4%和9.35%;按當年匯率計算,GDP從1949年194.3億美元增長到1978年2157億美元和2002年12371億美元;將2002年與舊中國最高年(一般指1936年)相比較,比舊中國75.8億美元高出162.2倍;據測算,2002年一天創造GDP達280.5億元,合33.89億美元,相當於1949年全年GDP408億元的68.8%,相當於1936年全年GNP75.8億美元的44.7%;一天產量超過1949年全年產量的還有鋼(49.7 15.8萬噸)、水泥(198.6 66萬噸)、硫酸(8.36 4萬噸)、生鐵(46.8 25萬噸),原油一天產量45.8萬噸,比1949年全年產量12萬噸增長2.82倍,比1943年全年產量32萬噸增長43.1%等。2002年一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為43201.6億元,為改革開放前29年投資總和7722.8億元的5.59倍。現工業一年吃掉2.4億噸鋼材,超過美、日兩國年產量的總和。現每年建築工地澆灌的水泥相當於全球年產量的40%,世界年產玻璃的30%鑲在了中國的高樓大廈上。在1982年以前每年新增財政收入100億元十分困難,但近兩年分別新增2990.8億元和2527.9億元。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新中國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比國民黨統治的舊中國最好年份要高出上百倍,比歷代封建王朝要強千百倍、上萬倍。由此說,中國共產黨執政54年,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國力最強、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時期。新中國與舊中國相比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飛速發展。舊貌換新貌,真是今非昔比。
橫向比較,中國比世界強國增速遙遙領先,強國富民
1950 2002年,中國GDP增長65.5倍、年增長8.3%,比同期美國增長4.75倍、年增長3.35%,比日本增長21.9倍、年增長6.05%,比英國增長2.46倍、年增長2.35%,比蘇俄增長6.741倍、年增長3.95%,(1990年以前為蘇聯,年增6.05%,在此以後為俄羅斯,年增 3%),比澳大利亞增長6.762倍、年增4.0%(1950 2001),比德國增長5.075倍、年增3.55%(1951 2002),比法國增長5.266倍、年增3.6%(1951 2002年),比義大利增長5.568倍、年增3.7%,比加拿大增長5.879倍、年增3.85%(1951 2001年),比印度增長11.305倍、年增4.95%,要高出43.6倍和2.25個百分點(日本) 63.04倍和5.95個百分點(英國)。比亞洲所謂新興國家和地區的GDP增速也要快。比韓國1956 2001年增長23.055倍、年增速7.15%,比新加坡1961 2001年增長21.917倍、年增長7.95%,比印尼1961 2001年增長8.1倍、年增速5.55%及我國台灣省1953 2002年增長43.44倍、年增速7.9%,仍然要高出0.35(新加坡) 2.75(印尼)個百分點,即增速快了4.4% 49.5%。按匯率法測算,中國GDP已從1949年194.3億美元增到1978年2157億美元和2002年12371億美元,經濟總量列世界位次從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8年的第8位和2001年以後的第6位,已高於義大利,列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之後,成為世界第6大經濟強國。據世界銀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已從2000年50194億美元(比按匯率法測算高出3.648倍)增到2002年58762億美元(比按匯率法測算高出3.75倍),僅低於同期美國的96127億美元(2000年)和101379億美元(2002年),超過日本的33944億美元(2000年)和33400億美元(2002年,比上年零增長),列世界第2大經濟強國。由於致力於工業現代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使中國三次產業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就業結構:1949年為91.5 3.5 5.0,到1978年分別為70.5 17.4 12.1,轉變到2002年50.0 21.4 28.6,其中一產就業人數2002年分別比1978年和1949年減少20.5 41.5個百分點;二產分別提升4 17.9個百分點;三產提升16.5 23.6個百分點;產值結構:1949年分別為68.4 12.7 18.9,1978年分別為28.1 48.2 23.7,2002年轉變為14.5 51.8 33.7,其中一產降低13.6 53.9個百分點,二產提升3.6 39.1個百分點;三產提升10 14.8個百分點。上述一產下降,二產在工業化初期急劇上升然後減速並下降,三產從漸長到大幅度增長,符合經濟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中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來源於二、三產業快速發展,2002年比1949年GDP新增額中二產和三產貢獻率為85.7%,按改革開放前後劃分,在前29年主要靠工業貢獻率達64.3%(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年增長速度),近24年工業和社會服務業貢獻率高達76.8%。
中國農業增加值從1949年279億元增到1978年1018.4億元和2002年148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891倍,年增長3.75%,在1950 2001年間,美國為1.65%、日本1.0%、英國1.1%、德國1.2%、法國1.5%,印度2.7%、蘇俄1.25%(其中蘇聯1950 1990年年增速為2.4%,俄羅斯1991 2001年為 3.05%),在1952 2001年間,義大利為1.05%,加拿大為1.5%,澳大利亞在1953 2001年為2.15%。此外我國的台灣省在1953 2002年為3%。中國農業增速雖然比我國工業增速要低,但比上述各國和地區要高出25% 2.75倍。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居世界位次,除大豆外,都有較大幅度上升,如穀物從第2位上升到第1位,肉類從第3位上升到第1位,棉花從第4位,花生、油菜籽從第2位上升到第1位,水果從1980年第10位上升到第1位,水產品從1985年第3位上升到第1位,甜菜、牛奶和橡膠的位次有所上升,茶葉從第3位上升到第2位,只有大豆從第2位下降到第4位。
中國工業增加值從1949年50.5億元增到1978年1607億元和2002年4593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0.5倍,年遞增12.75%,比同時期美國年增3.65%、日本年增7.9%、德國年增4%、英國年增1.9%、法國年增3.5%、印度年增5.6%、蘇俄年增4.5% 其中蘇聯1950 1990年為6.6%、俄羅斯1991 1999年為 4.1% ,(以上外國年增率為1950 2001年的數據),要高出4.85 日本 10.85 英國 個百分點,即快了61.4% 5.71倍。比義大利、加拿大在1949 2001年的4.55%和3.95%也快了1.8 2.23倍;比澳大利亞在1953 2001年年增2.8%要快3.55倍;比我國台灣省在1953 2002年年增9.9%仍然快了28.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都列世界前列。鋼、煤、水泥、化肥、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服裝、鞋帽、空調器、電風扇等產品列世界第1位,發電量、化纖、棉布、人造板材列第2位,能源總量、輪胎、食糖、紙張列第3位,合成橡膠列第4位,原油、汽車列第5位,新聞紙列第9位,原木列第10位。中國工業增加值2002年以5549.7億美元列世界第4位。我國工業化水平已由1952年的25.9%提高到1978年的62%和2001年的77%(指工業與農業的增加值、就業人數比較之和),初步實現了工業現代化。
中國外貿53年來平均每年以15.2%速度(其中出口年增15.4%,進口年增15.05%)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外貿佔世界貿易位次大大提升,其中出口列世界位次,從1950年列26位(1959年列第12位)降到1978年的第32位,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貿易大國。截至2003年7月底,累計批准「三資」企業44.64萬個,合同外資額8872.3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4813.2億美元。中國利用外資近十年來一直列發展中國家首位,其中2002年因美國大幅度減少,中國以527.4億美元列世界第1位。雖然建國以來總人口純增74286萬人,增長137.1%,平均每年增長1.60%,但由於GDP以8.3%速度快速增長,人均GDP仍然從1949年75元增到2002年7997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增長6.55%。按當年官方匯率測算,約從35.7美元增到2000年856美元和2002年966美元,即到2000年已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達到8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按聯合國劃分標准,現中國人均GDP,高於7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國家,低於756 9265美元中等收入國家,約列世界銀行排列168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09位,列聯合國排列207個國家和地區的第140位,已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占消費額的比重)已由建國初期的80%和90%降低到1978年57.5%和67.7%,再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分別比1978年和建國初期降低19.8 21.5和42.3 43.8個百分點。按恩格爾劃分標准,中國農村居民(低於50%)現處於溫飽向小康水平邁進階段;城鎮居民家庭已從小康向富裕水平邁進階段。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從1952年8.6億元增到1978年210.6億元和2002年86910.6億元,50年增長10104.9倍(按現價計算),年增長20.2%;全國人口平均擁有儲蓄存款從1.5元增到21.9元和6766元,50年增長4509.7倍,年增長18.3%,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戰略設想。
新中國54年來取得了經濟迅速發展、國力不斷壯大、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等輝煌成就。目前也存在著產業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尚未優化、投資低技術重復擴張、財政赤字和債務加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總之,新中國54年取得了舊中國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比擬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
『伍』 歷史上有哪一些改變了歷史進程的事件
我認為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事件的發生,徹底改變了一個朝代的推進,其中不得不說的就是秦孝公商鞅變法。他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說起秦朝的建立,商鞅變法是必須要說的,正是因為商鞅的變法,才讓秦國逐漸富強成為後期戰國的最強者,雖然商鞅的下場最後車裂而死,但秦國的君主們,仍舊延續了他的商鞅的變法內容,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商鞅變法,對秦國體製作了很大的調整。它主要包括獎勵軍功、重農抑商、嚴刑酷法三個方面。
獎勵軍功的第一措施就是,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個法令從打破了貴族仗著自己是親戚就世世代代佔有優勢政治地位的局面,而是拿軍功作為標准來分配金錢和利益。這也意味著,國家從此不會讓人白吃白喝。
除獎勵軍功、重農抑商之外,商鞅還制定了許多針對老百姓的嚴刑酷法。就是把老百姓按戶組,五家為保,十戶相連,只要有一個人作姦犯科,所有人都逃脫不了干係,不去告就相當於在戰場上向敵人投降,要處腰斬刑。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人民,每天都是膽戰心驚,魂不守舍。可以說商鞅變法,把所有的人都變成了警察,互相監視,彼此揭發,人人自危。
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人在路上丟了東西都沒有人敢撿,山裡面沒有盜賊,百姓都想去當兵,沒有人再打架。社會都是其樂融融,所以說還真的作用不小呢,了不起的大事件。
『陸』 例舉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歷史進程
1949新中國成立
1950朝鮮戰爭爆發,土地改革完成
1956 1三大改造完成,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提前超額完成第一個5年計劃
1958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國的發展道路進入歧途
1959~1961 三年自然災害,餓死數千萬人、
1966文化大革命
1976文革結束
1977關於真理標準的探討
1978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鄧小平為第二代領導核心
1979文革平反
1982十二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
1987十三大.提出具體路線
1992南方談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97香港回歸
1999澳門回歸
2001三個代表提出
然後是科學發展觀了
『柒』 我國歷史上影響了歷史進程的六大經典戰爭是什麼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無數場的戰爭。其中總有一些戰爭非常經典,並且影響了我國的歷史進程。今天,我們就一來盤點我國歷史上的六大經典戰爭。
六、抗美援朝,我們一個剛從戰爭中走出來的貧困落後的國家,面對以發達的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威脅,我們敢於亮劍,我們的志願軍靠著頑強的意志,用血肉之軀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抗美援朝的勝利,震驚了世界,一雪前恥,揚我國威。最後,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最可愛的人致敬,他們永垂不朽!
『捌』 中國歷史進程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8)歷史進程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5000多年:熔鑄與傳承中華文明精神基因
中華文明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國道路的獨特性,還在於它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創造性地書寫中華文明的當代新形態。
以高度的理論自覺與文化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對於傳統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在改革開放中成功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注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