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歷史
㈠ 江西萬載歷史
革命老根據地之一的萬載縣,位於江西省西北邊陲,東經113°59′-114°36′,北緯27°59′-28°27′。東至本省的上高縣,南接袁州區,西北連銅鼓縣,東北與宜豐縣接壤,西和湖南省瀏陽市毗鄰。縣域東西長61公里,南北寬52公里,總面積1719.16平方公里。現轄黃茅、株潭、潭埠、雙橋、三興、羅城、高村7個鎮和鵝峰、馬步、高城、赤興、白水、仙源、嶺東、白良、茭湖9個鄉及康樂街道,181個行政村,16個居委會,3373個村民小組。現有漢、壯、滿、瑤、白、回、苗、蒙等12個民族,全縣總人口近48萬人。悠久的歷史
歷史悠久的萬載,3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建縣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孫吳黃武年間(公元222-228年)就開始設縣,叫陽樂縣,縣治設羅城(今羅城鎮)。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為康樂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復設陽樂縣,縣治由羅城遷至龍山下(今縣公安局所在地)。楊吳順義元年(921年)取當時萬載鄉之「萬載」為縣名。縣名前後經歷多次更迭,至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才穩定下來,一直至今。
多彩的文化
源遠流長的歷史,積累了豐厚的萬載文化。儺舞是萬載最古老最原始的藝術形式之一。如今被譽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儺舞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公元892~937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如今萬載儺舞已引起國際友人的重視,2005年6月,在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節藝術周上,萬載儺舞獲「民間藝術表演優秀表演獎(最高獎)」、「江西儺文化展金獎(唯一)」和「中外儺藝術展演銀獎」。除此以外,還有花燈、龍燈、抬閣、打燈等。萬載的歷史文化,還表現在人文景觀上,古塔、古橋、古墓葬、古寺廟、古建築眾多,諸如城隍廟、文明塔、康樂橋(即如今的丁田橋)、周家大屋等等。
出眾的人才
古邑萬載,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派鼻祖、晉康樂侯謝靈運的襲封地。其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素為萬載美稱、《袁州府志》載:「萬載山水明秀,古號多士」。北宋大詩人黃庭堅《道院賦序》雲:「萬載地方,向時儲材擢秀,城坊居多,今鄉落人才,亦漸蔚起,故科名較盛。」據舊志載:自南唐至清末,萬載計有進士42人,舉人311人,官達七品以上者231人。著名的有南唐宰相宋齊邱;五代宋初文學家徐鉉、徐鍇;清代二甲一名進士、歷任吏部、工部、禮部左右侍郎的辛從益;有「神童」之稱的、精於輿地、對山脈水系辛勤勘察和系統整理的貢獻巨大的李榮陛等等。
新中國成立後,則涌現了著名女作曲家辛滬光、大詞學家龍榆生、著名心理學家郭一岑,還有美籍華人、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女高級工程師張劍紅、有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被譽為「天下微書第一人」的謝水林,此外,有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王子高旭偉。由於戰爭的洗禮,萬載還誕生了共和國將軍杜平、王宗槐、張翼翔等等。他們是萬載人民的驕傲。他們的業績,將永載史冊,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萬載山清水秀,旅遊資源豐富,「紅」、「綠」、「古」三色齊全,山、水、洞各具特色,有機農業欣欣向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融為一體,是旅遊休閑的理想勝地。
萬載風光旖旎,綠色資源豐富。舊有「鵝峰聳翠」、「湯周雪霽」、「紫蓋浮雲」、「筆架回瀾」、「石筍凌空」、「小嶺樵歌」、「龍河晚渡」、「坤山夕照」等萬載古八景。現有全長3985米的江西十大特色美景—竹山洞、目前全國唯一的長達4000多米的特大山體卧佛、三十把省級自然風景保護區、九龍省級森林公園和有機農業示範園等眾多景區(點)。
萬載是個千年古邑,歷史文化積淀雄厚,有被譽為舞蹈史上活化石之稱的儺舞、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的城隍廟、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之墓、有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文明古塔及近200年歷史的漢族古民居周家大屋等眾多人文景觀。
萬載是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王首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率領紅軍轉戰萬載城鄉。1932年4月至1934年1月,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曾在萬載「小源」(今仙源鄉)駐扎兩年之久,萬載一度成為湘鄂贛邊區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時有「小莫斯科」之稱。2004年10月21日,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其他省直機關舊址被評為「江西百姓喜愛的十大紅色旅遊景點」。如今,「紅色旅遊」、「古色旅遊」和「綠色旅遊」在萬載方興未艾。
萬載資源豐富,物產富庶,素有「銀萬載」之稱。全縣山地面積17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3.1%,有水杉、銀杏、金錢松等50多個珍貴樹種。全縣有大小河流10條,水能總蘊藏量達6.4 萬千瓦。全縣可養水田1.8萬余畝,草地可利用面積33.6萬畝。地下資源中,已發現且具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大理石、高嶺土(又名瓷土)、花崗石和金、銅、鐵、鎢、硫磺、石英、礦泉水及河砂、紅壤等,特別是石灰石、瓷土儲量豐富。
萬載是中外聞名的「花炮之鄉」、「百合故里」,「三大特產」(花炮、夏布、土紙)和「三大名產」(百合、辣椒、三黃雞)早已聞名遐邇。近年來,全縣以「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為理念,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從1999年建立茭湖有機農業有機食品示範園區開始,已歷九年艱辛探索。迄今,全縣現有有機農業生產鄉鎮6個,有機農業認證總面積21.9萬畝,被國家環保總局定為「全國四大有機食品生產基地」之一。有機水稻、木姜、百合、腳板薯、蘿卜、小蔥、草莓、毛豆、竹筍、南酸棗等29個品種通過BCS或ECOCERT有機認證,10多個系列100多個產品獲得了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產品銷往歐洲、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全縣有機食品加工龍頭企業6個,產品年銷售收入突破2億元。
㈡ 江西省重大歷史事件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專地。著名的贛西井岡屬山革命根據地(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江西的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故江西瑞金有紅都之稱。
㈢ 關於江西的文化歷史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約於公元前202年(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揚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朝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朝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西省的行政區劃曾經有過多次調整和變動。南昌市為江西省會。
㈣ 江西有多少年的歷史
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首先,南昌之名就是「南方昌盛之地的意思」。
江西最昌盛的時候應該是唐宋: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寫到「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見當時南昌確實昌盛。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江西人: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宋朝時江西出了兩位著名的宰相:一是變法的王安石,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明朝時江西人在科舉考試中更是了得:以吉安來說,吉安歷史上共出了18個科舉狀元。建文二年,吉安府包攬了那一屆的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分別是胡廣、王艮和李貫。科舉前三名同出一地,這在中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此時候,吉安府天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永樂二年科舉,又一次破天荒,吉安府包攬全國前七名!從此,天下讀書人聞吉安府色變,當真個是威震天下!明朝可以說是吉安的教育界,思想界成就最高的朝代。那時「隔河兩帝相,十里五狀元」,甚至「一門五進士」都並不少見。明朝的吉安,共出過12名狀元、11名榜眼、10探花,並且有10位帝輔、22位尚書。明成祖朱棣創設的內閣中,七個內閣成員(和現在的中央常委一樣),解縉、胡廣、楊士奇、金幼孜四人同屬吉安。其中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楊士奇更是為四朝帝輔,稱他為仁宣盛世的第一功臣一點都不為過。而正德年間的的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是大名鼎鼎的心學創始人王陽明!
所以江西自古便很繁華的。(自己是吉安人,所以拿吉安說了點)
另外說點題外的,江西既然自古繁華,為什麼現在不見得怎麼樣了?
江西一省為全國貢獻了多少文人,為中國的社會科學作出的貢獻恐怕連山東都要退避的,沒有江西就沒有古典文學,哲學的高度繁榮,長征路上三個亡靈中就有一個興國人,而興國只是江西的一個縣。
「 京廣線的一次選擇就讓湖南湖北繁榮了上百年,直到最近十年,南昌才找回了南方昌盛之地的浮華舊夢。這不僅僅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包容。江西沒有錯,但是江西卻當作後娘的孩子養了將近50年。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說明江西人缺乏的不是人和,而是一種環境。 」
㈤ 中國江西省在歷史發生過幾次地震
據檔案記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江西省地震活動呈現活躍的態勢。先後發生8次地震回。答
分別為1982年龍南5.0級地震、1987年尋烏5.5級、5.2級、5.0級地震。2003年以來,先後發生了會昌4.2級地震、尋烏3.5級地震、南昌3.2級地震、德安-瑞昌4.1級地震,給當地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據了解,南昌沒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地震形勢是樂觀的;從地質構造上看,南昌市地處歐亞板塊腹地,沒有活動性斷裂帶通過,地殼比較穩定。不論是地震帶還是曾發生的較大地震地點都非常「巧妙」地避開了江西。
(5)江西歷史擴展閱讀:
東南沿海地震強度增強趨勢、地震南強北弱與該應變場和橫向走滑有關:
1、由於該斷裂以南比以北地區應力應變場變化大,多場耦合復雜,耦合程度降低,造成蠕動變形不均產生應力閉鎖,孕育地震發生。
2、福建東部比台灣海峽地殼均一性差、地球物理場變化明顯,組成更為復雜的多元、多場耦合,耦合場穩定性差,容易受橫向構造活動干擾,產生彈性變形而孕育地震強度增強。
㈥ 江西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地位
江西是紅色文化的起源。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江西的紅色文化馳名中外,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南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瑞金是蘇維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萬里長征也是從贛州出發的。
(6)江西歷史擴展閱讀:
江西將堅持全面保護、整體保護,統籌推進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保護,以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並將公布全省革命文物名錄,建立江西革命文物資料庫,推進革命文物資源信息開放共享。
江西將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完善中小學生利用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學習的長效機制,大力推動「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行動,整理編纂紅色教材,開發紅色「校本課程」。
計劃到2022年,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狀況顯著改善,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保護利用經驗得到積極推廣,把江西建設成為全國紅色文化傳承創新高地。
㈦ 在江西的歷史上有出過皇帝嗎
有的。
按相關史籍記載,在江西的歷史上是有出過皇帝的,此人名為林士弘,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 ,隋末南方農民起義軍領袖。為人豪邁爽直,好武功,通謀略。
在隋朝末年,鄱陽郡的隋朝官吏腐敗無能,一經交戰,操師乞即親自帶領敢死軍迅猛攻城。郡城守備袁斌的守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很快棄城逃之夭夭,起義軍初戰告捷。操師乞下令安撫百姓,開倉放賑,並對部隊進行休整。起義軍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起義隊伍迅速壯大。
當年10月,操師乞建元「始興」,自號元興王。接著,操師乞又率領起義軍一鼓作氣攻下了浮梁、彭澤等鄰縣。大業十二年秋,操師乞親率起義軍向豫章郡進發,乘敵不備,一舉攻佔了豫章。起義軍以豫章為據點,逐漸向各地擴展。不久,隋煬帝緊急命令治書侍御史劉子翊率兵奔赴豫章討伐。
操師乞親率部隊迎戰城外,操師乞豪氣沖天,身先士卒,率領起義軍沖鋒殺敵,戰鬥打得非常激烈,雙方損失慘重。操師乞沖鋒在前,成為隋軍的眾矢之的,終於被隋軍萬箭齊發射死在陣前。起義軍驟失統領,軍心動搖,開始敗退。
此時,大將軍林士弘當機立斷,挺身而出,帶領起義軍繼續奮勇殺敵。最終大破隋軍,劉子翊兵敗身亡。
林士弘一戰而樹威名,兵勢大振,擁有部眾10餘萬。在江南成為首屈一指的軍事力量。
林士弘胸懷大志,隨即率10萬大軍溯贛江而上,一舉攻下虔州(今贛州)並建立自己的政權。公元616年12月,林士弘在虔州自號南越王,沒過幾天,覺得稱王不過癮,他便又自立為帝,立國號「楚」,建元為「太平」,置署公卿百官,委任親信王戎為司空,建立了大楚政權。
林士弘稱帝後,沒有固步自封,而是進一步開展軍事擴張,他派出大軍連續攻陷了臨川、廬陵(今江西吉水北)、南康(今贛州市西)、宜春等郡,周邊的豪傑爭相殺死隋朝的太守、縣令,以郡縣歸附之。
如日中天的大楚政權,勢力最盛時控制著北到淮河,南到廣州的遼闊地域。與北方的李淵、竇建德、王世充,南方的蕭銑、杜伏威並列成為當時勢力最大的六個割據政權之一。
(7)江西歷史擴展閱讀
林士弘兵敗病逝
武德四年(621年),蕭銑兵敗被殺,蕭銑的散兵大部分投靠了林士弘,林士弘的軍隊因此重振勢力。 同年,唐朝荊州總管、趙王李孝恭派遣使者前去招撫,林士弘所轄的循州、潮州二州都投降唐朝。
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林士弘派遣他的弟弟鄱陽王林葯師率兵二萬圍攻循州,唐朝循州刺史楊略與林葯師交戰,楊略大敗林葯師軍,將林葯師殺死,林葯師的將領王戎以南昌州投降唐朝。林士弘害怕,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向唐朝請求投降。
隨即又逃入安城(一作安成)的山洞(今江西安福東南),袁州(今江西宜春地區)百姓相互聚合響應林士弘,唐朝洪州總管若干則派兵打敗了他們。林士弘就在此時病逝。
㈧ 歷史江西是重要的革命老區
人民解放軍的搖籃是南昌(八一南昌起義)
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井岡山(朱毛在此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共和國的搖籃式瑞金(中共在此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人民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㈨ 江西歷史上的名人
僅挑選大家比較熟悉的: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歐陽修(政治家)、曾鞏
詩詞名家:黃庭堅(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書法「宋四家」之一)、文天祥(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陶淵明(田園詩第一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晏殊(宋詞大家、政治家)、楊萬里(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藝術家:八大山人朱耷(中國畫一代宗師)、董源(五代繪畫大師、北宋三大家)、
文學家:解縉(明朝三大才子、《永樂大典》主編)、姜夔、蔣士銓(乾嘉三大家)、
哲學家:朱熹(儒學集大成者)、陸九淵(陸王心學開創者)、李覯、吳澄(理學家)、
政治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嚴嵩(明朝權臣)、周必大、楊士奇(明朝首輔「三楊」之首)、陳寶箴(維新變法實權派風雲人物)
軍事家:陶侃(武廟七十二將)、譚綸(抗倭名將)、鄧子龍(抗倭名將)、李烈鈞(
科學家:宋應星(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戲劇家:湯顯祖(東方莎士比亞)、
建築家:樣式雷
宗教家:許遜(道教四大天師之一)
地理學家:汪大淵(航海家、《島夷志略》)、朱思本(《輿地圖》)、樂史(《太平寰宇記》)、
著名王侯:吳芮(長沙王)、
近代:陳寅恪(國學大師)、傅抱石(「新山水畫」代表畫家)、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方誌敏(革命家)、張勛(北洋軍閥)、張國燾(中共創始人)、胡先驌(中國植物學奠基人)、吳有訓(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楊杏佛(中國人權運動先驅、中國管理科學先驅)、饒毓泰(中國物理學先驅者之一)、李瑞清(中國近現代教育家、書畫家)、柳子谷(畫壇「金陵三傑」之一)
當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黃家駟(醫學家)、歐陽自遠(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古龍(著名武俠小說家)、劉瑜(學者)、汪東興、舒同(書法家)、曾慶紅(國家副主席)、吳官正(政治局常委)、李井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段永平(企業家)、程維(企業家)
㈩ 江西有哪些歷史名人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所以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斗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
2、江萬里
江萬里(1198-1275),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江西都昌縣林塘柏樹下江村)人。南宋愛國丞相,教育家。自幼神雋穎異,年輕有文名,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餘年,歷官91任,也曾坐事閑廢12年。宋度宗即位,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
秉性峭直,力主抗元。咸淳九年,予祠。元兵至,為游騎所執,後伺機脫歸。元兵攻破饒州時,江萬里率子江鎬等投水殉國。著有《宣政雜錄》。 江萬里是都昌縣宋代的傑出人物,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3、嚴嵩
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63歲拜相入閣。嚴嵩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明史》將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稱其「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透過戲曲和文藝作品、歷史典籍,嚴嵩的奸臣形象已深入民間。
4、林士弘
林士弘,饒州鄱陽(江西鄱陽)人,隋末南方農民起義軍領袖。林士弘豪邁爽直,好武功,通謀略。 大業十二年(616年),林士弘隨同鄉操師乞率眾起義,任大將軍,攻佔豫章郡。操師乞戰死,林士弘繼領其眾,大敗隋軍於鄱陽湖,殺隋將劉子翊,眾至十餘萬。
初稱南越王,後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東廣州)的廣大地區。武德五年(622年),戰敗投降,後又退守安成(今江西安福東南)山洞,不久病死。
5、姜曰廣
姜曰廣(1583~1649)明末抗清官員,與史可法、高弘圖並稱「南中三賢相」。字居之,號燕及,晚號浠湖老人,江西南昌新建(今江西豐城市同田鄉浠湖村)人。
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崇禎朝官至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福王時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馬士英所忌,乞休歸。後從金聲桓反清,兵敗投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