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人教版歷史必修三

人教版歷史必修三

發布時間: 2020-11-22 04:49:51

① 跪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的目錄和字目錄(每課中的小標題。)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 百家爭鳴 二 漢代儒學 三 宋命理學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 專題二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一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 二 中國的古代藝術 三 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 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順乎世界之潮流」 二 新文化運動 三 馬克斯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一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二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一 文化事業的曲折發展 二 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

② 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復習提綱

[email protected]稍後發送。望採納。

③ 高二人教版歷史必修三

(1)同:①都主張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實行君主專制。②都順應了歷史向統一發展的趨勢,代表地主階級的意志,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
異:①韓非子的思想有較強的改革意識;董仲舒的思想則有守成固本的特點。
②韓非子主張法治;董仲舒提倡「仁政」,以德治民。③韓非子主張嚴刑鎮壓人民的反抗;董仲舒則主張「大一統」,宣稱皇帝代表天統治人民,藉此欺騙人民。
(2)①韓非子的思想集中代表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主張,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國家的統一,後被秦始皇採納,成為秦朝治國的主導思想。②董仲舒的主張適應了西漢統治者加強集權統治的需要,以思想統一鞏固政治統一,後被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3)①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戰國時期產生了地主階級。人們渴望建立地主階級專政,實現國家的統一,以發展封建經濟。其中不僅需要鞏固對奴隸制度的勝利、嚴刑鎮壓人民的反抗,也需要建立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韓非子的思想集中反映了戰國時期地主階級的上述要求。②漢朝建立以後,吸取秦亡的教訓,採用休養生息政策,恢復了社會經濟,此後,激進的法家思想和無為的道家思想都已經不適應鞏固封建制度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適應西漢統治者建立集權統治、鞏固封建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他的理論——新儒學思想。

④ 人教版歷史必修三課件 所有課程

一般是精練,歷史一般在淘寶上買,50一套

⑤ 求高中歷史必修三人教版目錄。 要完整的

必修3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3課 宋明理學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5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7課 啟蒙運動
第三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
第8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第9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探究活動課 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
第四單元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
第11課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第12課 探索生命起源之謎
第13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六單元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第17課 毛澤東思想
第18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第22課 文學的繁榮
第23課 美術的輝煌
第24課 音樂與影視藝術

⑥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整理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百家爭鳴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與「 禮」的學說,儒家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基本文獻,這六部書被稱為「六經」。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提出了「君輕民貴」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他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恆不變的。老子的思想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獎勵耕戰,實施嚴刑峻法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點。李悝所著的《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戰國法家在政治實踐中逐步形成重法、重術、重勢的不同學派。戰國末期的韓非將三者糅合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翟,墨家學說的主旨是「兼相愛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賢等一系列主張。這些主張貫穿著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貢獻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
二、儒學的興起
秦的「焚書坑儒」使儒學的發展進入低潮,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
太學的建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
隋唐科舉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學經典,儒學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太長了,我發給你吧~!

⑦ 請問你有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三的思維導圖嗎

你好!
要構建一個思維導圖,需對一本書有全面系統的了解與觀察。與其找他人要,不如自己花一點時間好好構建一個,既了解了全書,又鞏固了知識。
伸手拿來的,終究是他人的知識,自己琢磨的,永遠都是自己的。

⑧ 人教版的歷史必修三提綱

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爭鳴」
1)出現原因:①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迅速發展;(根本原因)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漸崩潰;
③階級關系:「士「階級的活躍和受任用;
④思想文化:「學在官府「 「學在民間」
2)含義(表現):
①在社會上形成了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派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
②代表人物: 道家學派的老子和莊子;儒家學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學派的墨子;法家學派的商鞅、韓非子;
3)影響(地位/意義):
①: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
②:「百家爭鳴」是歷史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③: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④: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及其兼容並包、寬容開放的特點;
2.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時期、主張、著作)
時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張
孔子 春秋「至聖」 ①整理六經;②根據孔子的言論由其弟子整理成《六經》; 「仁者愛人」(核心);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民本思想);
有教無類;編撰文化典籍(《六經》)
孟子 戰國「亞聖」 《孟子》 仁政;省刑罰、薄賦斂;民貴君輕;性善論;先義後利
荀子 戰國時期儒家學說集大成者 《荀子》 施政主張:「仁政」、「王道」;「君民」舟水關系;性惡論;
「人定勝天」
3.評價
I.孔子:⑴「仁」,對於緩和階級矛盾,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有積極作用,對現今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也有借鑒作用;
⑵其改良政治的主張也體現了與時代同步的精神;
⑶「禮」帶有承認等級和階級剝削、壓制人民斗爭的消極性,以後的歷代統治者都把它作為進行階級壓迫的思想工具;
II.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對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進步意義。
4.道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時期、著作、重要思想主張)
時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張
老子 春秋楚國 《道德經》 ①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②「無為而治」;③辯證法思想;

莊子 戰國宋國 《莊子》 ①把世間萬物看作是相對的;②放棄差別觀念;

5.法家和墨家思想(時期、著作、重要思想主張)
時代 著作 重要思想主張
墨子 戰國魯國 《墨子》 「兼愛」、「非攻」、「節儉」、「尚賢」
韓非 戰國韓國 《韓非子》 「以法治國」,建立專制主義國家
6.韓非子的影響: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有為」的背景(原因、條件)
①原因:⑴社會潛伏著危機;
⑵諸侯國實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劇烈;
⑶匈奴為患;
⑷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趨勢;
②條件:「無為而治」使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的理論條件(特點):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要內容、提出目的和評價
一主要內容:「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三綱五常」
二提出目的: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治
三評價:①適應了漢武帝的政治需要,為漢武帝解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加強中央集權;
②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發展了儒學,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③為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創造了條件;
④實質上也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鉗制了人們的思想。
4.漢代儒學是怎樣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主要措施/過程)
一原因:①:漢武帝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黃老之學已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②:儒家學說經過自我調整和和改造,由董仲舒整合出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
③:漢武帝進一步開拓發展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二措施:①思想方面:接受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②政治方面:啟用文學儒者參與國家大政,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小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教育方面:在中央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使天下文人都學儒家經典。
第3課 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
1)提出背景(原因/條件)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
②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
③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儒學大師漢語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④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
⑤:他們沖破了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2)北宋「二程」的主張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宰萬物,先有理後有物;(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道德倫理聯系起來,即「人論者,天理也」;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3)南宋朱熹的主張
①: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三綱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存天理,滅人慾」
③:認為「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對程朱理學的評價(影響/地位)
影響:①:積極作用: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調制、勵志圖強,強調人的
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庄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②:消極作用: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地位:①: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的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②: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③:三綱五常的綱常名教,嚴重的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的主張:
①: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提出「心」即是「理」;
②: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③:只需反省內心即可得到天理;
2)王陽明的主張(背景、觀點)
背景:
①:「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②:「致良知」,認為良知是存在於人心中的天理,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回復良知的本性;
③:「知行合一」:說明知行都產生於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3)陸王心學的地位: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的傳播。
4.對宋明理學的評價
①:積極作用: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調制、勵志圖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庄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②:消極作用: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1. 挑戰權威、正統思想的李贄(背景、主張、評價)
一背景:①政治:明朝後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專制統治腐朽,農民起義沖擊;
②經濟:江南一帶的市民工商業者已有相當強的經濟實力,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③思想:道學家為了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扶天綱、立地紀「的神聖;(綱常禮教腐朽,西學東化);
④個人:李贄正直清廉,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
二主張:①:挑戰孔子及其儒家的正統地位,揭露了道學家的虛偽;
②:抨擊了封建社會的一些傳統觀念,強調個性發展、……
三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的三大進步思想家(P18最後一段-總評價)
1)黃宗羲的反專制思想(內容、評價)
一內容: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大害,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
二評價: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後的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顧炎武的愛國主張和經世致用思想(內容、評價)
一內容:「經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
二評價:開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內容、評價)
一內容:①:世界是物質的;②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認識的;④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二影響: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明清進步思想的主要特點:
①:反傳統、反權威;②反封建專制;③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

熱點內容
考個教師 發布:2025-07-22 06:50:45 瀏覽:523
課堂點睛五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22 06:25:33 瀏覽:783
教師角色定位 發布:2025-07-22 05:21:38 瀏覽:10
二年級數學下冊課件 發布:2025-07-22 04:34:56 瀏覽:247
女友本命年送什麼 發布:2025-07-22 03:39:32 瀏覽:410
軟體工程師英語 發布:2025-07-22 01:45:58 瀏覽:620
你的班主任老師 發布:2025-07-22 01:04:08 瀏覽:429
教師資格證科目考試時間 發布:2025-07-22 00:34:56 瀏覽:366
山東正高級教師 發布:2025-07-21 22:53:01 瀏覽:575
哪裡賣小雞 發布:2025-07-21 12:58:31 瀏覽: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