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唐朝的歷史

唐朝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8 23:52:40

A. 關於唐朝的歷史

古代雍州非常多,李世民封為秦王後,出任雍州的雍州應該是後魏置的雍州.是長安.後改為京兆府。

隋復於長安置雍州,即今陝西西長安縣治,尋改為京兆郡,唐復曰,雍州,後改為京兆府。

後魏置,初治蒲孤,後改治長安,即魏晉舊治也,(泰常中嘗置南雍州於洛陽,後改曰洛州,神麐中又置東雍州於正平,今山西新絳縣治,孝昌以後,又置東雍於鄭縣,今陝西華縣治,又置北雍州於泥陽,今陝西耀縣治,時以長安鄭縣為二雍,並泥陽為三雍,)北周廢,隋復於長安置雍州,即今陝西西長安縣治,尋改為京兆郡,唐復曰,雍州,後改為京兆府。

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資料如下
http://wt.gg-art.com/dictionary/dcontent.php?bookid=33&name=&proname=雍州&keywords=&bookdetailid=53992&strokes=0

雍州
古九州之一,《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應劭曰,雍,壅也,四面有山,壅塞為固也,又為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壅於也,今陝西甘肅二省及青海額濟納之地皆是,惟陝西之舊漢中、興安、商州,甘肅之舊階州,為古梁州域,周合梁州於雍州,漢為京兆尹地,三國魏復置雍州,漢為京兆尹地,三國魏復置雍州,治長安,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北十三里,晉因之,河間王據長官,州治安定,今甘肅固原縣治,又移新平,今陝西邠縣治,建興以後,雍州淪沒,元帝時雍州僑治酇城,在今湖北光化縣東,孝武時僑置雍州於襄陽,今湖北襄陽縣治,後寄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址里,尋仍還襄陽,宋齊梁因之,西魏改曰襄州。

前趙置,治平陽,在今山西汾縣西南。

後趙置,治長安,即魏晉舊治。

後燕置,治長子,在今山西長子縣西。

前秦置,治安定,今甘肅涇川縣治,後並入司隸,太和中復置於蒲孤,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

後秦置,治定安,今甘肅寧縣治。

五胡夏置,初治陰密,在今甘肅靈台縣西五址里,後治長安,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北。

後魏置,初治蒲孤,後改治長安,即魏晉舊治也,(泰常中嘗置南雍州於洛陽,後改曰洛州,神麐中又置東雍州於正平,今山西新絳縣治,孝昌以後,又置東雍於鄭縣,今陝西華縣治,又置北雍州於泥陽,今陝西耀縣治,時以長安鄭縣為二雍,並泥陽為三雍,)北周廢,隋復於長安置雍州,即今陝西西長安縣治,尋改為京兆郡,唐復曰,雍州,後改為京兆府。

遼置,今闕,當在遼寧省境。

B. 唐朝 歷史

《正說唐朝二十一帝》作 者: 任士英
大唐驚變 作者:徐磊
天可汗時代 作者:徐磊
劍橋隋唐史
中國隋唐史
中華帝王傳-隋唐篇.
唐太宗李世民

C. 關於唐朝的歷史!

東拉西扯說避諱 —-唐時軼事之三
唐朝的韋有翼在東川作官,平生不喝酒,不哈哈大笑,給人一種很冷酷的樣子。不知道的說這個人嚴肅有餘,知道的說韋有翼這樣做是在避諱。他的父親姓名當中有一個「樂」字,所以他不能樂的開懷。
所謂避諱是指對於帝王和尊長不能直呼其名,比如某人的父親叫遠送,你就不能當著他的面說恕不遠送,他本人也不能說這句話。手頭有一部以清朝武英殿本為底本出版的《通典》,那上面的唐玄宗都改為唐元宗,這就是在避康熙皇帝玄燁中的玄字。
一般來說人名是兩個字的避其中的一個就可以了,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更寬容,他在世時規定只要不是「世民」這兩個字連犯,就不用避諱。這意思是說單一的一個世字,或者單一的一個民字都不用避。因此,在貞觀年間,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照樣叫民部,貞觀二十二年的一份〈洛州河南縣桓德琮典舍契〉中,「坊民」一詞也不避民字。在人名中,虞世南,李世績也不用因為有世字而改名。唐太宗去世之後,高宗李治即位伊始就下令天下避太宗皇帝的名諱,因而將民部改為戶部,李世績也改名李績。
如果帝王或者尊長的名字是單字,避諱就沒有選擇的餘地。漢代的人名基本上是單字,如果某個人在張飛身邊工作,他就不能說俺好想在天上飛呀飛。唐朝的皇帝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之外,其他人的名都是單字,這其中也包括武則天,她即位之後改名為武曌。唐朝這些單字的皇帝一般都不避同音字,這一點韓愈在《諱辨》中曾有提及。武則天在她宣布改名為武曌的同時也下令將詔書的詔改為制,因為詔曌同音。制字雖然和她丈夫高宗李治的治同音,但李治是不避同音字的。 杜審言在武則天以周代唐之後寫了一首詩《大酺》:「毘陵震澤九州通,士女娛樂萬國同。伐鼓撞鍾驚海上,新妝袨服照江東。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火德雲官逢道泰,天長地久屬年豐。」詩中沒有避「照」字,看來武周時期基本上是不避同音字的。但武則天曾下令廢除行政建制中的州,因為州和國號周同音,只是由於有人對她說您剛一坐天下就廢除州是很不吉利的,這才作罷。
在避諱這件事上,有的人比較認真。北齊的顏推之在他的《顏氏家訓》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梁朝的謝舉聽到父親的諱字就會放聲大哭。這是一個什麼狀況呢,舉個例子。如果現今也有人像謝舉這樣避諱,而且他父親名字中有一個「度」字,那麼這個人在觀看中央電視台十九點三十分的《天氣預報》時,就會從頭哭到尾,因為《天氣預報》中會連續報出幾十個「度」字,而且播報的語速極快,不給人與喘息的機會。
過去的官員或者有志於成為官員的人不僅要牢記領導的名字,還要牢記領導父親的名字,隨時提醒自己不能犯諱,不然就會犯錯誤。
晚唐的周瞻在考進士之前,將自己的文章送給李德裕請求指正,一個多月過去了未見迴音。周瞻心想咱的文章還不至於到人見人嫌的地步,就去李府打探消息。李府中看門的老漢對周瞻說,李公諱「吉」字(李德裕的父親是李吉甫)這你是知道的,可你姓的那個周字中偏偏有個吉字,所以李公一看見你的姓名就皺眉頭,當然不會去細看後面的文章了。
周瞻聽了很不服氣,就在李府門外等著,看到李德裕回府便沖上去理論起來。周瞻說,李公您避諱避到了偏旁部首這一層次,這是不妥當的。要是都像這樣的話,如果有人叫賈山,他的兒子就不能說出門;東晉名流謝石的兒子就不敢給他父親立石碑了。
唐朝在避諱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便是李賀考進士之爭了。
人都說出名應趁早,李賀出名可以說是早的了,七歲的時候便以文章聞名,平生詩文的構思怪譎與常人大不相同,被宋人稱為「鬼才」。但是,李賀的前途卻絆在了父諱上。他的父親叫李肅晉,當李賀准備考進士時,就有人認定「進」與「晉」同音,這是犯了父諱,生生的將李賀壓了下去。發現李賀這個人才的韓愈為李打抱不平,專門寫了《諱辯》這篇文章,文章是好文章,道理也講的很透徹,但卻無法幫助李賀走出困境,看來壓制李賀的勢力還挺強的。這件事對於李賀的打擊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詩來形容,那就是「黑雲壓城城欲摧」。在這個世上不得志,李賀二十七歲就離開了人世。
在唐代,有些人對於他人無意中犯諱並不過多的計較。
中唐的韓皋在鄂州夏口擔任長官時,身上長了一個小瘡,需要貼膏葯拔毒。問題就出來了,這膏葯貼了幾次都沒貼牢,韓皋就問治病的醫生是怎麼回事。給地方最高長官瞧個小病卻出了岔子,醫生有些發慌,連忙解釋說:「天寒膏硬」。天太冷了膏葯發硬貼不勞這很在理,用火烤烤就行了。卻不料「天寒膏硬」這四個字中的「寒膏」兩個字正巧和韓皋的姓名同音,這就是對長官的不敬。漢字的同音字很多,現在有時寫電子郵件,結尾時要客套一番,應用文大全中說你要是想顯得很有檔次可以用咱們傳統文化中的用語,是文友就打上文祺,是生意上的事就打上商祺,問題就出在拼音輸入法上,在打商祺的時候先出來的卻是喪氣。看來用拼音取代漢字不見得是一個好路子。前人在論及這一點時曾舉了一個例句:,真不好懂,給出的正確答案是:伯伯興致勃勃的到渤海灣去吃餑餑。
再說那位醫生無意中犯了頂頭上司的名諱,心裡未免擔驚受怕,韓皋卻沒有計較。他笑著說:「韓皋實是硬。」
唐朝的皇帝也遇上一次下屬無意之中犯諱的事,這位皇帝就是唐文宗。
這天,唐文宗李昂和翰林學士裴素、柳璟在一起談論文學。唐文宗的文學水平能上評高級職稱,他認真讀書,手不釋卷,常常隨著書中的情節撫掌歡呼,也常常隨著書中的情節扼腕嘆息。逢到高考,他還會親自命題。但唐文宗也有著許多文人共有的特點:善謀不善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唐文宗和兩位翰林學士在一起談論文學時,裴素多次提到陳子昂,看來這個裴素也是陳子昂的崇拜者,動情之中完全忘了唐文宗姓李名昂,陳子昂的昂字直接犯了皇上的名諱,這是犯罪呀。在一旁的柳璟倒是旁觀者清,幾次給裴素遞眼色,柳璟擠眼睛的動作唐文宗都看見了,裴素卻渾然不覺。為了不讓臣子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唐文宗覺得有必要說話了,他沒有直接指責裴素犯了帝諱,而是旁敲側擊的說:「陳字伯玉,亦應呼陳伯玉。」唐文宗的意思是說,陳子昂字伯玉,應該以字稱呼他陳伯玉。這樣一來即可以大談特談陳子昂,又可以不犯帝諱。
唐文宗真個是溫良恭儉讓,這種性格是對付不了老謀深算的仇士良的。
姓那是不能諱的,不但不能諱而且要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不過有人圖個吉利,也會計較一二。白敏中曾經看好一個叫侯溫的進士,打算招他做女婿。白敏中的夫人卻不同意,她的理由是,丈夫姓白,女婿家姓侯,一旦婚事成立,人們會說這兩家是白侯聯姻。白侯?白猴?分不清楚。這門婚事就這樣黃了。

D. 唐朝有什麼歷史大事

唐朝歷史大事:
1、李淵建唐
2、玄武門之變
3、貞觀之治
4、文成公主入藏
5、武則天稱帝
6、唐玄宗復唐
7、開元盛世
8、安史之亂
9、藩鎮割據
10、朱溫滅唐

E. 唐朝歷史概況

唐朝歷史

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爆發隋末農民大起義。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殺死,隋朝滅亡。
同年五月,李淵稱帝,定國號為唐,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徵,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徵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結果太宗也廢掉他們二人,並立仁孝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結識了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後與蕭淑妃內斗,王皇後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後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後。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唐」為「周」,稱聖神皇帝。武後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謚號中的「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後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韋氏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開元盛世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大唐衰落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元和中興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殘唐而亡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節度使的動亂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繼位。

而朱全忠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F. 整個唐朝的歷史

唐朝(618年—年),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朝代之一,因皇室姓李,故又稱李唐。唐王李淵於618年逼隋恭帝禪位,推翻隋朝,改國號為唐(尊稱大唐[3]),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京城(後稱西京、中京、上都),作為首都,後又設洛陽為東都(後稱東京),太原為北都(後稱北京),作為陪都,與長安合稱「三都」,之後又陸續建立了一些陪都如成都、鳳翔、江陵等,但很快取消。其全盛時期的7世紀中葉時,中亞的綠洲地帶也受唐支配。690年,武則天篡唐並改國號為周,遷都神都(洛陽),史稱武周,一直到705年,唐中宗復辟稱帝,才恢復唐朝,把首都遷回長安。唐朝的國力在唐玄宗開元年間中期達到頂點,開元末年後逐漸走向下坡路,尤其是發生於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給唐朝沉重的打擊,其後,中央政府控制力急劇衰弱,唐末民變後帝國中央政府實際權力被梁王朱全忠控制,首都遷往洛陽,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禪位,唐朝遂亡,被朱全忠所建立的新王朝——後梁所取代,開始了五代十國時期。唐朝共延續了274年,傳了21位皇帝。唐代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很大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之一,同樣是中國的其中一個盛世(黃金時代)。當時的東亞屬國如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等國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唐朝的很大影響。

唐朝連同之前的隋朝和之後的五代、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等認為是相繼於秦、漢(稱中華第一帝國)之後的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

G. 唐朝的歷史,介紹一下

唐朝來(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自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歷二十一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就是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於農民戰爭。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大唐帝國也由此覆滅!

H. 唐朝歷史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繁榮,最發達,最開放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疆域西至中亞的裏海與鹹海;北越外興安嶺,貝加爾湖;東起庫頁島,朝鮮半島;南到越南。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隴西李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歷史:

李淵開國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道離德和出征高句麗失敗,農民起義在各地興起(參看隋末農民戰爭)。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由於第三子李玄霸早死,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淵自動退位,讓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

貞觀開元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

唐太宗死後,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於白江口大敗日本水師援軍。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後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後死後的謚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後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後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人口達一百餘萬,面積84平方公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首都 長安為首都,洛陽為東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20位
李淵
李祝
成立 (隋末農民戰爭)
(618年)
滅亡 (白馬驛之禍)
(907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熱點內容
英語26個字母音標 發布:2024-05-20 00:22:42 瀏覽:309
樂柏教育 發布:2024-05-19 20:36:27 瀏覽:588
幼兒園老師師德演 發布:2024-05-19 19:57:18 瀏覽:152
2013年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 發布:2024-05-19 15:17:25 瀏覽:108
數學獎最高獎項 發布:2024-05-19 12:31:24 瀏覽:431
墊步舞教學 發布:2024-05-19 12:26:10 瀏覽:984
昌大教育 發布:2024-05-19 11:35:55 瀏覽:646
光化學活性 發布:2024-05-19 10:44:46 瀏覽:412
教師師德標兵事跡材料 發布:2024-05-19 10:13:38 瀏覽:732
河南2017語文試卷 發布:2024-05-19 07:45:29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