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歷史
『壹』 龍川郡的歷史沿革
1413年設。1896年起屬平安北道。1952年鹽州郡分出。1988年薪島郡分出。
『貳』 龍川佗城有多少年年歷史
龍川縣佗城鎮有: 新渡村 佳派村 勝利村 塔西村 西山村 高澗村 楓深村 大江村 梅村村 東瑤村 田排村 亨渡村 上蒙村 葉布村 三印村 東坑村 坪田村 左石村 靈江村
『叄』 龍川習俗是什麼
龍川有很多客家習俗,習俗主要為婚姻禮俗和民間娛樂。
·1、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
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過程儀式大部分仍沿舊習:如相親、送定、報日子、送聘金、盤嫁妝、接親、拜堂鬧洞房等。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3)龍川歷史擴展閱讀
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催生: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客家的成年禮儀俗稱「出花園」)
祝壽: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
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3、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肆』 廣東龍川的特色民俗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東連梅州、汕頭、西靠韶關,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縣面積3089平方公里,轄25個鎮,人口90萬,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33萬人,歷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設龍川縣。
龍川縣始設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趙佗為首位縣令,至今有2200多年歷史,是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一。
礦產資源豐富,儲量大,鐵礦總儲量達1500萬噸,錳、鋅、鎢礦總儲量達46.7萬噸。礦點分布10多處,為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崗岩在石坑鎮的烏石村,儲量面積達130萬平方米;位於紫市鎮的花崗岩,儲量大,品種多,均可露天開采。此外,優質稀有珍貴的黎咀天然礦泉水年流量27萬噸,與世界名泉法國「維希」礦泉屬同一家族,被譽為「東方維希」。
龍川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之美稱,今被列為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頗多,如越王井、正相塔、孔廟、越王廟等均名聞遐邇,吸引大量境內外遊客觀光游覽。風光秀麗的楓樹壩庫內游、東江漂流、梅子山礦泉山莊渡假村、五官塘生態旅遊區、佗城澗洞三疊泉瀑布,塔西合溪溫泉、縣城水坑生態風景區,還有霍山風景區,奇險秀麗、洞幽峰奇、百態千姿,素有「朝在羅浮,暮在霍」之美譽。如此古跡勝地,秀山麗水可謂是旅遊的好去處。
龍川歷史悠久,據考古學家考證,最遲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戰國時期屬於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趙佗、任囂等大將平定南越之後,開始在此地設縣,屬於南海郡管轄,建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是全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四個古縣之一。南越國的創始者趙佗曾為龍川的首任縣令。民國時,為紀念其功業,將古縣城改名為佗城鎮,該鎮目前是廣東省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全縣絕大部分居民都講客家話。但由於客家人的每個族群來自於中原的不同地方,遷居的朝代也有先後,所以雖然都叫客家話,但彼此的差異還是非常大。這種情況在龍川猶為嚴重,幾乎每個鎮的語言都有差別,有些語言的差別大到彼此間對話都比較吃力。
龍川地處山區,森林復蓋率達71%,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較著名的景點有霍山,楓樹壩水庫,合溪溫泉,梅子山礦泉山莊,水坑生態風景區,東江飄流等。
縣內的佗城鎮是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南越王趙佗的眾多遺址,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較著名的景點有越王井、越王廟、正相塔、孔廟等。
龍川在清朝時的舊八景為太乙仙岩、嶅湖秋月、合溪溫泉、龍台晚眺、龍潭飛瀑、嶅峰雪齊、梅村舟橫、東山暮鍾。
龍川的菜系屬於客家菜,是廣東菜的四大流派之一,又稱東江菜,其特點是偏重「肥、咸、熟」,講究主料、原汁原味和鄉土氣息,充滿田園風味,其中比較有特色的代表菜為:東江釀豆腐、東江鹽焗雞、佗城豆腐丸、車田豆腐、車田田螺湯、燉豬肉湯。
龍川的土特產有老隆牛筋糕、柿餅、雅寄米酒、客家黃酒等。
『伍』 河源市龍川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名人
在河源市龍川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最大的名言就是,趙佗,趙佗國就是歷史上南越王。
『陸』 問一下有誰知道廣東省龍川縣的歷史,越詳細越好
龍川縣始設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趙佗為首位縣令,至2008年已經有2222年歷史,是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一。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東連梅州、汕頭、西靠韶關,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縣面積3089平方公里,轄25個鎮,人口90萬,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33萬人,歷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設龍川縣。
龍川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之美稱,今被列為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頗多,如越王井、正相塔、孔廟、越王廟等均聞名遐邇,吸引大量境內外遊客觀光游覽。風光秀麗的楓樹壩庫內游、東江漂流、梅子山礦泉山莊度假村、五官塘生態旅遊區、佗城澗洞三疊泉瀑布,塔西合溪溫泉、縣城水坑生態風景區,還有霍山風景區,奇險秀麗、洞幽峰奇、百態千姿,素有「朝在羅浮,暮在霍」之美譽。如此古跡勝地,秀山麗水可謂是旅遊的好去處。
龍川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龍川縣,今為全國保留最古縣名的縣份之一。置縣之初,疆域遼闊,包括現在的龍川、五華、興寧、河源、和平、連平等縣境,以及新豐、陸豐、紫金、尋鄔(屬江西省)等縣的部分地方。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後,龍川縣地曾多次析置新縣。自明嘉靖至今,縣境疆域基本上穩定下來無大變動。據龍川舊志載:余文很愛張麗,龍川「居郡上游,當江贛之沖,為汀潮之障,則固三省咽喉,四周門戶」為「水陸之要道」。舊治龍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龍川故城,自秦至民國,為縣或州治所,南漢劉礱時,移循州治於此,州縣並存達四百餘年,為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素有嶺南古城。
你是陽歷1986年1月27日,星座是水瓶座。
水瓶座個性
水瓶座最大的特點就是革新,個人主義最重的一個星座,追求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是他的生活態度。但他又會偏向頑固一面,有時令人捉摸不定,不過注重人道主義的水瓶座對人友善,亦重視私隱,這一切皆由於天王星的影響。創新、多變、倔強、反叛的水瓶座,究意是甚麼的一個人?其實他們是很矛盾的一類人,不單外人看們如是,連他們也感受到自己的矛盾。當你初認識一個水瓶座的人,很容易發覺他和你容易溝通,因為水瓶座絕對是個「友誼之星」,他喜顴和每一類人做朋友,但事實行往往是三分鍾熱度,要和一個水瓶座的人做到知心朋友,相人言要花漫長的時間;同時,認識你之初,在他們開朗的外表下,心中早已為你訂下一個分數。喜歡新鮮刺激的水瓶座,識朋友同轉工一樣,非常頻密雖然他是孟嘗君,不過偏偏他永遠只是對朋友好,對自己的家人卻顯得冷淡及疏遠。
『柒』 龍川郡的歷史事件
2004年4月22日發生了火車爆炸事故,造成一百多人喪生。
『捌』 河源市龍川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名人
歷史名人
鄒大昕——字東啟。宋朝河源人。任廣州僉判時,發現東洲與黃木灣之間,交通不便,立即計劃施工,將鹿步湖岸鑿開,使兩地十餘里的水路暢通,便利來往行人交通運輸。後當地居民在鹿步湖建大昕廟以示紀念。
鄔干於-一又名朝憲。湖南新化人。曾先後到日本、美國等地留學,回國後致力於教育事業,民國31年秋,任五四中學校副校長。民國33年創辦行素中學。民國36年(1947年)春遷至長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人北京編輯社,從事編譯著述。同年底,被聘為湖南文史館員。著有《崇德初級中學設立實驗班答客問》.
『玖』 龍川村的歷史
龍川村屬於移民村,1958年響應國家建設淡溪水庫的號召,全村從龍順坑移到孝順橋。歷史上,該村村容村貌很差,村民經濟收入低。改革開放以來,該村很多村民走出去到外地經商,致富之後積極支援家鄉建設。該村歷屆村雙委更是抓住國家有利政策,積極發展本村各項事業。特別是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指導下,該村消滅了「路邊坑、露天坑」,建設了5座生態公廁,全村完成改水改電,設置了40個垃圾箱和一個垃圾中轉站,對孝順橋河河岸進行了綠化,新建了村辦公大樓,修建了500平方米的休閑健身綠地供村民休閑建設使用。今年更是開展了污水處理工程建設,擴建了龍川路和永安路兩條村內道路,拆建了13間民房。2007年該村人均收入達到了6500元。在全村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初步形成了經濟蓬勃發展、社會治安穩定、環境整治優美、生活規范有序、道德風尚良好、文體活動豐富的良好局面。2003年一2007年該村分別被評為樂清市「文明百村行動」,三等獎、二等獎。2004年一2007年該村分別被評為樂清市「平安村居」五星級、三星級、四星級村居。2005年該村被評為樂清市科普示範村,2006年該村獲得了溫州市四星級民主法治村稱號和溫州市千百工程村莊整治合格村,2007年該村被評為樂清市舊村環境整治星級村,黨支部獲得樂清市先鋒黨支部稱號。
『拾』 河源龍川的歷史
龍川縣始設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趙佗為首位縣令,至今有2200多年歷史,是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一。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東連梅州、汕頭、西靠韶關,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縣面積3089平方公里,轄25個鎮,人口90萬,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33萬人,歷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設龍川縣。
客家淵源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遷,時延1500年的記載。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間,東晉懷帝妥朝時,由於西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對漢民族影響深遠的「五胡亂華」之局,中原地區的不少官員和平民,也紛紛隨著渡過黃河南下。為了避免和原戶籍者發生混淆,便把這些新來的戶籍稱為「客」。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華民旅上出現。
第二次大遷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間。唐朝末年,黃巢舉兵起義及「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從皖贛某地居所,現遷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廣東北邊。
第三次大遷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間,金元相繼入侵,宋高宗南渡,地這過程中,許多客家人幸均捲入保衛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戰爭。宋亡後,他們只好退往更偏遠的廣東東、北部。
第四次大遷徙在公元1645——1843年間,這次遷徙卻是康熙皇帝為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台灣。一向以客家人為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遷徙是在1866年以後,發生於太平天國起義末期。由於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壓力下,紛紛向理智偏遠的南方,甚至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其中客家人佔95%以上的純客縣50個,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贛南、閩南和粵東北部。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其中純客縣15個。
河源作為東江流域的純客家地區,最早的客家先民來歷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後,為進一步開發嶺南,派屠睢、任囂、趙佗帶50萬兵卒駐守,還下令將數十萬名「罪人」發配到嶺南。趙佗先為龍川縣令,後為南越王。龍川的趙、韋、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進入龍川與當地土著族人雜居的中原人。但是,作為客家人大規模遷徙到河源地區的時間,卻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這一時期,即公元1127——1644年間。
河源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承傳著客家民系優秀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廣東梅縣的山歌文化獨樹一幟。河源的東江客家菜則比較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