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歷史
通山歷史悠久,自乾德二年(964)南唐後主李煜置縣,迄今已一千餘年。通山山水毓秀,風景旖旎,英才輩出。據《通山縣志》記載,通山自建縣始至清末,先後考取進士31人,舉人83人。民國時期,有42人考取全國各大專院校,有5人官費留學英、法、日、俄等國。這些人當中曾涌現出許多傑出人士。除此之外,活躍在通山宗教、政治、軍事、文藝等方面的名人可記述者也很多,本文只能擇其一二,予以記述。
蔣之奇,常州宜興人,北宋熙寧間進士。任監察御史時因彈劾某朝臣所參之事與事實不符,被貶任監道州酒稅,後改任通山縣令,任期著有《我愛通羊好》五言絕句十首。該組詩詩風清新自然,語言質朴,寫活了通山的山水,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思想及對通山深厚的感情,引起通山人民強烈的共鳴,一直深受人們喜愛。明作家陸長庚在一篇文章中說:「人物、山川相待而顯。」意思是一個地方的山川可因人物而知名,而人物也可因山川而知名。通山的山水因蔣之奇的出色描繪而更加引人入勝,而蔣之奇也因對通山山水的贊嘆而流芳千古。現選錄《我愛通羊好》詩三首如下,以饗讀者。其一:「我愛通羊好,民居山作城,眼前無俗事,枕畔有灘聲。」其二:「我愛通羊好,青山便是城,白雲深處宿,一枕玉泉聲。」其三:「我愛通羊好,樓高如錦城,青山常在眼,澗水不聞聲。」
張道清(1136~1207),湖北省京山縣人,從少年時代起,就拜師鑽研道教和醫術,並雲游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的名山大川。後因醫好齊安郡主的疾病,受到東宮太子趙擴的常識。淳熙14年(1187),52歲的張道清離開繁華的臨安,到慕名已久的九宮山創建道場。1194年趙擴即位,是為寧宗,他大力支持張道清的道教事業,使九宮山道場得以建成。1207年張道清仙逝,寧宗敕封其為「真牧真人」,遺蛻安置於九宮山真牧堂(即真君石殿),被道徒奉為九宮山祖師爺。
朱廷立(1492~1566),字子禮,號兩崖,通羊鎮人。1523年登進士,不久任諸暨知縣,1527年任河南道御史,1529年任兩淮鹽政史,撰《鹽政志》;1532年任四川督撫,1533年任京畿學政,1537年任南京太僕少卿,作《馬政志》;1544年任都察院僉都御史,1547年任在理寺卿,1548年任工部侍郎,1549年任禮部右侍郎。不久返回故里通羊鎮,在楓梓山(今鳳池山)會仙崖洞(今稱朱侍郎洞)閉門謝客,埋頭讀書寫作。所著《兩崖集》有詩文各八卷,存詩近千首,存文三百餘篇。卷六所記之《九宮山行》賦雄奇博大,有李白之遺風。朱廷立勤於思考,勤於寫作,是通山古時不可多得的「網路全書」式的文人。其《鹽政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被收入《四庫全書》;其《兩崖集》也極具研究價值,有待我們去挖掘整理
B. 解放戰爭時期日本人到過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嗎如果到了都幹了什麼
通山既是後方也是前線。日軍佔領城鎮,抗日軍民佔領山頭,進行了頑強抵抗。
1939年2月至10月間,據不完全統計,第三集團軍對日軍稍具規模的戰斗6次,斃日軍近1000人,這在當時是個可喜的戰績。稍後的戰斗酷烈程度比之抗戰初期則有過之而無不及,打出了民族精神。1939年11月中旬,九宮山守軍與1000名日軍作戰,斃日軍300人,獲戰馬13匹。同月,駐守黃金尖的某營與500名日軍繳戰三天三夜,守軍大部分壯烈犧牲,僅10餘人突圍脫險。1940年4月,一九七師與日軍繳戰七天七夜。1941年2月,日軍步兵1000人,騎兵400餘人進攻城山,守軍與之血戰,斃日軍官兵800餘人,獲大炮3部,機槍5挺,戰馬10匹,大獲全勝。同年夏,十三師與日軍在雨山戰,斃敵500人。國民黨正規軍離開通山後,擁有4000人槍的方步舟第八縱隊成為通山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抗日活動中,通山涌現了許多自發抗日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徐達成,楠林橋鎮人。1940年初夏,徐達成殺死一名日軍,獲槍一支,組成10餘人的青年抗日義勇隊。1942年春,徐達成等人深夜潛入日軍干壠營房,得槍10支,全殲守敵。這年夏,徐帶領10名青年農民,夜襲銅盆嶺碉堡,全殲守敵,繳槍20餘支,輕機槍一挺,山炮一門。1941年7月7日夜,楠林橋16歲的徐亞棟火燒日軍彈葯庫,營房內的敵人全部燒死。
最出名的是許金門。許金門,本縣泉港人,武藝高強。1925年加入共產黨,長時間任通山游擊大隊長,為革命屢立戰功,家喻戶曉。抗日戰爭開始後,許金門在家鄉組織了一支抗日游擊隊。經常在湄港公路上伏擊敵人,燒毀日軍汽車數輛,炸毀日軍在新橋橋頭的碉堡數座。他曾躍過一丈多寬的溪澗,奪取一挺重機槍;曾單槍匹馬,由向導帶路,夜襲西坑潭北山頭上的日軍哨所,手刃十多名日軍。
三、抗日中堅
中共領導的抗日運動是中華民族抗日運動的中堅力量,因為它是積極的、持久的、全民族的。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通山人民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
1937年10月,曹德茂、潘際漢、黃全德受湘鄂贛特委的派遣,來通山大畈建立了中共陽通中心縣委,曹德茂任書記,到年底就恢復了通山、陽新、大冶三縣的黨組織。
1938年1月,新四軍平江嘉義留守處在大畈建立新四軍通訊處,黃全德兼任主任。1938年夏季,中共湖北省委派何功偉回鄂南恢復和發展黨員,建立鄂南抗日武裝。
鄂南失陷後,鄂東南特委改稱通山中心縣委,領導武昌、通山等10縣,書記何功偉。「通山中心縣委實際上類似一個特委」(何功偉:《鄂南工作形勢報告》1939年)。1939年1月,雷同受中心縣委指示,到通山建立黨組織,發展抗日武裝,開展抗日活動。
通山黨組織和新四軍大畈通訊處開展了如下工作和斗爭。
一是致力抗日救國運動的宣傳。黃沙、大畈、寶石、板橋等地組織民眾成立了抗日宣傳隊、民眾抗日學校,公開地向全縣宣傳中共中央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動員全民抗日,同時,配合第三廳派來的抗日宣傳隊開展宣傳活動,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二是努力發展抗日武裝。
朱超游擊隊:朱超曾為國民黨軍隊營長,後離開。1942年,朱超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游擊隊,並任隊長。
石門武工隊:1943年底,中共咸崇蒲縣委與咸崇蒲縣抗日游擊隊派共產黨員徐國元等人到通山縣石門發展武工隊,隊員10人,隊長夏關育,指導員尹國銀(新四軍戰士)。
高槎坪武工隊:1944年3月成立,隊員20餘人,隊長黃安加,指導員袁達厚。
龍嶺武工隊:建於1945年1月,隊員17人,隊長魏必大,指導員馮智甫。
黃沙武工隊:1945年1月成立,隊員30餘人,阮遠回任隊長,兼指導員。後發展成縣武工隊。
陽通支隊:1945年4月,王首道率「南下支隊」在陽通活動,留下一個連,與縣武工隊合編為陽通支隊。
三是在武工隊的幫助下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為新四軍、八路軍籌糧籌款。1945年初,趙巍等人在梅田建立通山縣民主抗日政府,還建立了中心鄉抗日民主政府。
四是開展對敵作戰。縣武工隊配合「南下支隊」消滅了阮寶珊的日偽武裝特務。龍嶺武工隊在山口鋪戰役中積極支前,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特別是新四軍給日軍的打擊和震動很大。新四軍在晚上活動,神出鬼沒,身手不凡。大畈有一連日軍,被新四軍活捉10個,其餘的日軍從此不敢出營地半步。慈口軍山腦有日軍的一個哨所,共8人。在一個晚上,被新四軍全部捉去,新四軍被百姓傳頌為神兵。
四、抗日中心
1944年11月9日,「南下支隊」在司令員王震、政委王首道的率領下,肩負著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交付的重任,告別延安,開始南征,於1945年1月底與李先念同志領導的新四軍會師。2月,「南下支隊」會同新四軍第五師十四旅主力渡江南下。3月初,「南下支隊」揮戈直搗通山大幕山,殲滅頑匪周九如部,俘敵400餘人。「南下支隊」在通山抗日游擊隊長朱超的配合下,又在羅城痛殲蔡明燈土匪武裝。「南下支隊」經楊芳進入崇陽。3月8日,王首道在崇陽成立「崇通抗日民主政府」,領導崇陽、通山、通城三縣抗日斗爭。
1945年4月初,「南下支隊」主力進入湖南。4月中旬,「南下支隊」在陽通武工隊配合下,在黃沙消滅日偽武裝特務阮寶珊部,繳槍200餘枝。5月初,「南下支隊」主力由平江回通山,在通山山口鋪與留守軍部隊會合。5月6日,根據毛澤東同志電示,在山口鋪成立湘鄂贛邊區黨政軍組織。
C. 通山縣革命烈士歷史紀念館在什麼位置
湖北省通山縣老烈士陵園坐落在美麗的通山縣鳳池山風景區山腳下,2005年開始籌劃內重建,共投資2300萬元容、佔地面積200畝,2008年通山新烈士陵園正式破土動工。新建陵園擁有陳列區、瞻仰區、烈士紀念塔、文物展覽區的烈士陵園,系統地收集保管、展出革命文物。新烈士陵園也將成為反腐倡廉,黨員幹部思想教育和青少年瞻仰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D. 湖北通山、通城名字的由來
通山,顧名思義,「環通皆山也」。據古文獻記載:「以通羊、青山二鎮各取一字」,而名通山。
通山縣歷史悠久。唐堯建九州,通山地處荊、揚二州之交。春秋時屬楚,秦為南郡地。漢高祖六年公南郡置江夏郡,下雉縣屬之。新莽改下雉為閏光縣名。東漢獻帝十三年復為下雉縣。三國時屬吳,章武之年,孫權改江夏郡置武昌郡,分下雉縣置陽新縣。唐太宗貞觀之年公天下為十道,永興縣屬江南道鄂州。南唐改差羊山鎮為通羊鎮。宋太祖乾德二年分永興縣置通山縣,立縣治所於通羊鎮明洪武元年(1368)屬興國府,九年改隸武昌府興國州。清康熙廢 三年直屬武昌府轄。
辛亥革命除帝制建立民國,通山縣司湖北省第一區。民國三年改屬江漢道。民國下六年,廢道改屬省直轄。民國二十年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建國後,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陽新縣燕廈、大畈、黃沙等地劃入通山。1952年6月屬孝感專區。1954年南林區高橋鄉的黃泥檔、三界宕、張家、孫家、花紅等村及雨山鄉的廖家山村劃歸崇陽縣。1955年3月,陽新縣八區白果鄉陳村劃歸通山縣。1971年,通山縣杉木、太平、東源等地劃歸陽新縣。1999年3月咸寧撤地設市,通山隸屬未變至今。
通城縣名源於通城鎮,簡稱雋。「通城」名源向無確說。一說通城地處三省六縣通衢,東可達南昌,南可通長沙,北可抵武昌,西連岳陽,四面通城,故而得名;一說取意於「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
通城縣域內,遠在龍山文化時期即有人居住。周為楚地,秦屬南郡。漢高祖六年置下雋縣,武帝時屬長沙國。三國時屬吳,為周瑜封邑。元和五年更名為通城鎮。五代楊行密,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宋神宗熙寧五年,分崇陽縣南上雋、樂化、天寶3鄉置通城縣,此為通城設縣之始。民國21年後,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0月,屬大冶專員公署 。
E. 上杭圓通山歷史
位於上杭珊瑚鄉的圓通山,形如巨桶,舊時文人會意取名「圓桶山」,後諧音帶禪意稱「圓通山」,海拔1041米。明成化六年(1470),進士九一僧人在山上創業,廣建寺畝。
圓通寺氣勢恢宏,「丹牆映碧瓦,綠樹掩宮觀」。遠望似天府神闕,神奇動人,500餘年神燈長明,一度成為杭、武、汀的佛教中心,成為釋迦牟尼弟子的朝拜聖地,古時有泗洲亭、雷音寺、象坪、澆月池、拂子水、冷石泉、圓通岩等九寺八剎三十六景。建國後在山麓北側建楊梅山水庫,由於其海拔高,人稱「天湖」,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清光緒六年(公元1879),閩浙水師提督鍾寶山退隱到此,帶發修行,留下了許多人文景觀。可惜「文革」期間,寺廟文物毀壞甚多,1987年光明法師募化重修,古剎重放異彩,盛時常住30餘人,種植良田50多畝,糧食自給有餘。他們「以農養禪,禪農並重」的經驗在全省佛界推廣。1998年10月,上杭旅台鄉親丘達人偕夫人丘李九妹女士朝拜圓通山,首期捐款7.2萬元人民幣作該寺發展佛教事業及旅遊開發經費,圓通山旅遊開發建設進入新階段。
鍾寶山的故事
鍾寶山繫上杭舊縣人,清同治年間官拜閩浙水師提督,為官清廉,剛直不阿,屢建戰功,晚年看破紅塵,帶發修行。
據說,鍾寶山在佛堂掛出一幅精緻的對聯軸,親筆書寫了上聯「天地有情容我老」,下聯卻空白,聲言讓後人續。鍾寶山升天後,一個陽春三月雲淡風輕的近午時刻,福州鼓山一位老和尚雲游至圓通山,看到鍾寶山上聯,當即要來文房四寶,揮毫疾書下聯「子孫無用惹人嫌」,並合掌朝天輕聲說:「鍾師兄,貧僧冒昧續聯了……」而且慷慨解囊,將化緣銀子百餘兩獻上佛案說:「鍾寶山非平庸之輩,當有一尊『金身』供後人瞻仰,謹此銀子充作薄資,聊表寸心。」然後走了。後人把鼓山老和尚傳為菩薩顯靈,說鍾寶山英靈上了西天,感動了雷音寺眾羅漢。
原來鍾寶山家三代為官,垂青史冊,遺憾的是第四代三個少爺不成器,不學無術,不忍寫出下聯。
清朝貢品——圓通茶
圓通山氣候溫和,土質優良,流水潺潺,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盛譽佳茗——圓通茶。圓通茶用泉水烹煎或開水沖泡,百步之內可聞其香,湯色碧綠,味更醇厚,喉韻強勁,沁人心脾,葯膳俱佳,有「入肺經,益脾氣,定喘咳」之功效。相傳乾隆皇帝到此飽覽山水田園風光後,坐下休息,有僧人把茶獻上,皇上啜飲之下,連呼好茶,遂下旨,年年歲歲採制送京,供皇家享用。
F. 通山縣的歷史
通山縣歷史悠久。唐堯建九州,通山地處荊、揚二州之交。春秋時屬楚,秦為南郡地。漢高祖六年公南郡置江夏郡,下雉縣屬之。新莽改下雉為閏光縣名。東漢獻帝十三年復為下雉縣。三國時屬吳,章武之年,孫權改江夏郡置武昌郡,分下雉縣置陽新縣。唐太宗貞觀之年公天下為十道,永興縣屬江南道鄂州。南唐改差羊山鎮為通羊鎮。宋太祖乾德二年分永興縣置通山縣,立縣治所於通羊鎮明洪武元年(1368)屬興國府,九年改隸武昌府興國州。清康熙廢 三年直屬武昌府轄。
辛亥革命除帝制建立民國,通山縣司湖北省第一區。民國三年改屬江漢道。民國下六年,廢道改屬省直轄。民國二十年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建國後,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陽新縣燕廈、大畈、黃沙等地劃入通山。1952年6月屬孝感專區。1954年南林區高橋鄉的黃泥檔、三界宕、張家、孫家、花紅等村及雨山鄉的廖家山村劃歸崇陽縣。1955年3月,陽新縣八區白果鄉陳村劃歸通山縣。1971年,通山縣杉木、太平、東源等地劃歸陽新縣。1999年3月咸寧撤地設市,通山隸屬未變至今。
G. 通山特別的民風民俗
通城花鼓戲:通山採茶戲,因濃郁地方特色而廣受群眾喜愛,於2013年底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山縣茶葉種植始於唐朝,盛於清代。每逢採茶季節,男女青年遍布茶園,放歌於碧綠叢中,這些歌始稱「採茶歌」,是采 茶戲的來源。採茶歌,不僅在思想內容、文學語言等方面為採茶戲的形成開拓了道路,而且在音樂曲調方面為採茶戲奠定了基礎。 例如,流傳於楊芳林一帶的《十二月採茶歌》就直接被引用到《送香茶》這個傳統劇目中。
後來,受黃梅、武寧等地採茶戲及漢劇的影響,通山採茶歌逐漸形成具有獨特風格、強烈地方特色的地方戲曲——通山採茶戲。
通山採茶戲,分為南北兩路發展傳承:南路流傳於富水河南岸,北路流傳於富水河北岸。北腔比較粗獷,南腔較之婉轉,共同 特點是鑼鼓伴奏,一唱眾和。
民間婚俗:民情淳厚的通山農村,昔日姑娘訂婚時多以自織的土布荷包作為定情物,所以民間山歌''綉荷包''至今傳唱。姑娘出嫁時必須有自織的綉花荷包、土布被褥和綉花的枕頭,門簾、床簾、鞋墊等做嫁妝,以顯示新媳婦的心靈手巧和聰慧能幹。
農村中的荷包綉品更是講究花樣的變化,既有插針纏線的綢緞荷包,還有內裝香料的真皮荷包。而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五光十色的土布荷包。這種荷包是用土布做出荷包的形狀,然後用各種針法綉上圖案:裝上棉花-表示情意綿長;艾葉-表示愛意貞烈;桂枝-表示早生貴子;荷葉-表示家庭和睦。縫合後,再在荷包下面綴上串有苡米、蓮子、香榧、鈴鐺的穗子,荷包上端系在綉帶上,綉帶上常綉有「一帆風順」「情意深長」「萬事如意」等字樣。
娶親用的花轎,有「鳳輦」之稱。豪華絢麗,它集中了清代與民國時期的工藝精華。材料選用優質樟木、銀杏木、椴木等長壽昂貴珍稀木材,採用浮雕、透雕、縷雕,貼金、彩描、繪畫等工藝手法,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花轎。
通城山歌: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其唱腔豐富,通常以「打山鼓」伴唱的形式唱出來。清同治版《通山縣志》載:「山壁晴光,橋間夜色,漁歌樵唱,田鼓寺鍾…」,樵歌指的是山歌,田鼓則指山鼓中的栽田鼓。
通山縣地廣人稀,農忙時人們便集體勞動,通常會打鼓唱歌,以催工鼓勁。山鼓鼓音清脆,節奏緩急自由,鼓響歌起,滿山鼓聲滿山歌,於是便激發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年代變更,代代相傳,便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通山山歌。建國後,通山山歌等在民間得到充分的傳承與發展,時至今日,「山歌熱」在通山民間經久不衰。
通山山歌的歌詞具有情感純朴、想像大膽和比喻巧妙等特點,生動傳神,真切感人。「早晨露水打濕鞋,要等東邊日頭來…」「天道酬勤好年成,稻耘三遍谷滿倉,五穀豐茂好收成…」。
H. 關於咸寧的歷史
西周成王(姬誦)時(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屬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屬南郡。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孫權合東鏡江夏、豫章、廬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稱江夏郡,吳(孫權)黃武二年(223年),析沙羨西南置蒲圻縣,咸先後屬武昌郡、江夏郡、沙羨縣。
宋真宗(趙恆)景德四年(1007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永安陵諱,按《易•乾象》中「萬國咸寧」與「永安」近義之意,改為咸寧縣。自此,「咸寧」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確立。
咸寧市行政建置比較晚,但境內各縣(市、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區域周為楚地,隸屬南郡,漢屬荊州江夏郡,東漢末屬東吳。
漢初置沙羨縣,咸寧、嘉魚、蒲圻屬之;崇陽、通城屬南郡下雋縣。
三國時屬吳,吳黃武二年(223年)置蒲圻縣。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置永安鎮,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為永安縣,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寧縣。
民國21年(1932年),通山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其他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83年8月,撤銷咸寧縣,設咸寧市。
1998年6月,蒲圻市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赤壁市。
1998年1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咸寧地區和縣級咸寧市,設立地級咸寧市。咸寧市設立咸安區,以原縣級咸寧市的行政區域為咸安區的行政區域。
I. 湖北咸寧文化歷史等的變遷
歷史變遷:西周成王(姬誦)時(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993年),咸屬楚鄂王封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分楚地為四郡,咸所在的江南屬南郡。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孫權合東鏡江夏、豫章、廬陵三郡置武昌郡,不久改稱江夏郡,吳(孫權)黃武二年(223年),析沙羨西南置蒲圻縣,咸先後屬武昌郡、江夏郡、沙羨縣。 宋真宗(趙恆)景德四年(1007年),為避宋太祖趙匡胤永安陵諱,按《易•乾象》中「萬國咸寧」與「永安」近義之意,改為咸寧縣。自此,「咸寧」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確立。 咸寧市行政建置比較晚,但境內各縣(市、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區域周為楚地,隸屬南郡,漢屬荊州江夏郡,東漢末屬東吳。 漢初置沙羨縣,咸寧、嘉魚、蒲圻屬之;崇陽、通城屬南郡下雋縣。 三國時屬吳,吳黃武二年(223年)置蒲圻縣。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置永安鎮,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為永安縣,宋景德四年(1007年)易名咸寧縣。 民國21年(1932年),通山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其他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83年8月,撤銷咸寧縣,設咸寧市。 1998年6月,蒲圻市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赤壁市。 1998年1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咸寧地區和縣級咸寧市,設立地級咸寧市。咸寧市設立咸安區,以原縣級咸寧市的行政區域為咸安區的行政區域。
文化:咸寧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就有人類生息和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咸寧文化底蘊深厚,九宮一山藏兩教,三苗故園在幕阜,崇陽商 代銅鼓催征越千年,羊樓茶馬古道起盛唐,三國文化、闖王文化、北伐文化、抗戰文化、向陽湖文化等交相輝映。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
J. 咸寧市歷史曾用名,戰國,漢朝時
西周成王(姬誦)時,咸寧地區屬楚鄂王封地。
秦統一後,咸寧地區屬南郡。
漢代時,咸寧地區屬沙羨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