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東北文化歷史

東北文化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03:02:28

㈠ 東北的民俗文化大概內容

2017-09-21 TA獲得超過692個贊

關注
節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串門什麼的。晚上守歲之後還要吃一次餃子。
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在晚飯後,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麼……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

㈡ 東北獨特的文化歷史沿襲

不是很深厚。在唐朝之前那兒只是少數名族居住的不毛之地,遼朝的建立使得東北有了初步的發展,而世居東北的女真人建立金國後東北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元朝疆域廣闊,自然要發展東北。而東北得以受到全面重視是在清朝及近代。

㈢ 東北的歷史不要太多

折疊遠古時期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東北地區勞動、生息和繁衍。公元前4000年前後,中華種族肅慎族系創造東北早期文明——新開流文化。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的堯舜時代,全國劃分為九個州,當時東北地區為幽州境內,夏商周時期,勞動、生息在東北地區的有肅慎、東胡、華夏等民族。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遼寧是燕國的遼東郡和遼西郡。
折疊周朝時期
東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在中國的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周天子分封諸侯以屏藩王畿,賜周召公姬奭以東北之地,是為燕國的始祖。周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紀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
燕國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封國。關於它的始封,《史記》卷34《燕召公世家》有明確的記載,稱:「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史記》卷4《周本紀》也說武王伐紂之後,「封召公奭於燕」。召公名奭,姬姓,是與周室同姓的貴族,因食邑於召,稱為召公。他和周公旦、太公望,都是西周開國奠業的重臣,也是周文王、武王最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時候,向東襲破東胡修築長城,向南討伐齊國,燕國達到極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滅韓、魏、楚後,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折疊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先後有居住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遼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王朝(1115年~1234年)。這對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發展,對於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王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今天的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公元1113年,肅慎族系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南下佔領遼東半島。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遼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騎兵向亞洲東北部海岸線縱橫馳騁幾擁有肅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1287年,元朝設立遼陽行省,統轄東北全境。
折疊明代對東北的管轄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現在的遼陽地區,在當時是「歲有羨余,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即北京),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東北,負隅頑抗的故元殘余勢力,一方面派黃儔等人前往遼東,「詔諭遼陽諸處官民帥眾歸附」;另一方面派兵從山東渡海,向遼東進軍,迫使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投降。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朱元璋為了向北推進,在「慎固邊防,翼衛王室」的思想指導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北方和東北,如封燕王於北平、封韓王於開原、封寧王於大寧(今赤峰寧城)、封遼王於廣寧,其目的是「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當時故元太尉納哈出占據金山(即吉林省農安縣)一帶,與遼東高家奴、哈喇張、也速之等故元殘余勢力,「彼此相依,互為聲援」,企圖繼續頑抗。明朝要統一東北,就必須消滅東北境內的「故元遺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馮勝、傅友德率領明軍進攻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其他「故元遺兵」也紛紛歸降,蒙元在東北地區的殘余勢力被肅清。
折疊建州女真
「衛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看守地方」。「衛所」官員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採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的政策。他們的官職是世襲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必須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晉陞官爵、更換敕書(委任狀)、增加賞賜等,則要呈報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動,否則要受到處罰。明朝授給奴兒干都司屬下衛所的官印,不斷有所發現,如有《毛憐衛指揮使司之印》、《木答里山衛指揮使司印》、《禾屯吉衛指揮使司印》、《囊哈兒衛指揮使司印》、《塔山左衛之印》,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最好的歷史物證。
由於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密切,來往更為頻繁。因此,東北地區的水陸交通也隨之發展起來了。明朝在蒙元設置驛站的基礎上,大力擴建和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驛站的線路,據《遼東志》記載,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共有六條交通干線,開原城是六條干線的起點。東到朝鮮,西達蒙古,東北抵達特林地區的滿涇;西北通往滿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驛站交通網。特別是對黑龍江、松花江一帶,明廷為了保證遼東同奴兒乾地區的交通運輸,永樂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龍江下游,就設了滿涇等四十五站。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廠,擔負「造船運糧」和運送軍隊的任務。正因為明朝積極發展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增設驛站,建立船廠,更加強了女真和遼東及中原地區的聯系。然而明朝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無力再維持對北方邊疆的統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兒干都司被撤銷,但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隨著韃靼和女真的興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有效控制區退縮到遼東地區。
折疊清朝對東北的統治
16世紀末,女真再次勃興強大。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大舉入關,統一全國。滿族取得政權以後,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定盛京為「陪都」,對東北實行「特別之制」的治理辦法。從17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掠人口,無惡不作。搶奪糧食和貂皮。之後清軍與俄羅斯多次爆發沖突或戰爭,直到1685年雅克薩之戰後,在康熙帝的授意下清軍乘勝求和簽約。於 1689年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在條約簽訂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疆域西括內外蒙古,盡有中、東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北濱北冰洋,東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島和白令海峽。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東北地區疆域逐漸退至外興安嶺、烏第河、貝加爾湖南岸一線以南地域。清末民初中國衰弱,庫頁島、千島群島喪失,外蒙古獨立,東北版圖最後縮至今日模樣。
隨著人口增加,土地開墾,中原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東北農業生產的基本輪廓大致形成。在農業發展的同時,商業、手工業隨之興起,出現了沈陽、遼陽、錦州、長春、吉林、寧安、遼源、哈爾濱等經濟中心。
清軍入關後,於清朝初年,在東北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三將軍的轄區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佔有形式方面有別於中原地區。多爾袞就在1644年下令嚴令禁止漢人進入所謂的「龍興之地」墾殖。這就是「禁關令」。雖然清朝於1692年開始向東北地區派遣八旗及漢軍移民,但清初滿洲人傾族入關後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借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與「禁關令」相關的詞彙除了「禁關令」外,還有兩個:「柳條邊」和「闖關東」。為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東北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為「柳條邊」的籬笆牆,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至康熙中期完成。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為「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為「新邊」。邊牆以東的滿洲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清朝對東北的封禁造成了東北人口稀薄,最終為俄國對中國東北的蠶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㈣ 關於東北的民俗文化

一、服飾文化民俗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服飾色彩豐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響人們對色彩的喜愛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東北民俗文化又是豪放不羈的,也比較喜歡顏色形成強烈對比的服飾。

二、冬捕民俗

東北冬捕的祭祀儀式上,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們獻上奶干。喇嘛將懷抱的供品逐個遞給「漁把頭」, 「漁把頭」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然後將九炷香分別插在三個香爐內點燃並誦經。之後「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端起酒碗,雙手舉過頭,開始朗誦祭湖詞。

三、粘豆包慣俗

滿族喜愛吃粟米,喜粘食。得益於這樣的的飲食習慣,也導致東北傳統的這一類食物種類豐富。同時也形成了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的慣俗。

四、凍梨飲食民俗

在東北凍梨還是解酒的佳品,凍梨一般是選用秋梨放在紙箱子或者絲袋子裡面封好,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存放或是埋在外面的雪地里。

五、酸菜飲食民俗

以前東北人不是不吃鮮菜,是吃不上鮮菜。冬天,人們為了備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蘿卜外,家家都漬酸菜。

㈤ 東北文化的文化歷史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反映了當時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人們的地理概念。由此可見,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早在舜時,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即肅慎,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所以,周繼承了堯舜時的遺產,稱:「隸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時,肅慎繼續朝貢,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楛矢石砮,並為陳國惠公做了鑒定。《山海經·大荒北經》也有關於肅慎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不咸即今長白山,肅慎族居於長白山地區又得到了確證。以上所證,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擴展至白山黑水即相當今之吉林、黑龍江兩省之境。此時,因無明確的行政區劃,仍以方位東北代稱本地區,同時,又把民族作為地區的代名稱。
東北正式有了本區域名稱,是到了戰國時期,與燕國在此設郡聯系在一起。燕國處北方,經常遭到強敵東胡的內侵。昭王時,始築長城,幾乎把現今遼寧省全境括在長城以內,設郡以轄其地。據《史記·匈奴傳》載記甚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遼西與遼東兩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遼寧省境。襄平即今遼寧省遼陽市,就是當時遼東郡的首府。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在遼寧也是在東北地區建制設郡。自此,遼即成了今遼寧地區的代名稱,歷代相沿不變。有時也把遼泛指為東北地區,但它真正含義,還是限指遼寧地區。秦結束了戰國長期紛爭的局面,第一次實現了大統一。為防禦匈奴,集燕、趙長城之大成,將各段長城連為一體,如《史記·蒙恬傳》說:「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遼東段長城,基本沿襲燕長城的走向,仍把遼寧大部劃入長城的藩籬之內,所置遼東、遼西與右北平三郡,是對燕制的承襲和進一步完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對黑龍江的統治加強,各民族多次派出貢使,向中原王朝進貢。236年,挹婁遣使向曹魏「獻楛矢」,建立直接臣屬關系,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挹婁民族共同體繼春秋肅慎以後,第一次與中原王朝直接來往,並自此保持著融洽的臣屬關系。挹婁與高句驪國,也有過臣服關系。後來挹婁趁高句驪受到魏幽州刺史冊丘儉軍的沉重打擊之機,斷絕了與高句驪國的來往。降至西晉,鮮卑慕容氏崛起,與高句驪爭奪遼東,挹婁乘機南下,攻掠高句驪北境。245 年魏幽州刺史毌丘儉奉命征高句驪,派玄菟太守王頎與夫余聯絡,夫余簡位居為魏軍提供「軍糧」。274 年,晉分幽州五郡置平州,夫余歸平州護東夷校尉管轄。285 年,鮮卑慕容氏連續襲擊夫余,但在西晉王朝的保護下,使夫余國破而復立。高句驪為報舊仇於280 年發兵征討,降其「部落六七所以為附庸」,掠走挹婁「六百餘家」。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雙方處於敵對狀態。談德為高句驪國王後,在進攻百濟取得勝利後,398 年「遣偏師」進攻挹婁,挹婁大敗,300 餘人被俘,挹婁再度被迫臣服。高句驪遷都平壤後,挹婁後裔勿吉、靺鞨,多次受高句驪王調遣,隨高句驪兵攻新羅、征百濟、侵遼西。挹婁雖深受夫余、高句驪的民族壓迫和剝削,但憑著「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進行肆無忌憚的「寇鈔」,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岩穴中防備其襲擊,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後,才返回村中居住。555 年,白黃混血的突厥滅掉柔然,柔然的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
隋、唐時期,是黑龍江地區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612 年,隋煬帝征高麗,當時附於高麗的靺鞨粟末部的八個分部(厥稽部、勾使來部、窟突始部、悅稽蒙部、越羽部、步戶賴部、破愛部、步括利部)共千餘家歸隋管轄,被安置於朝陽市。其間滿族(秣羯,均為革旁)興起建立渤海藩屬國,領長白山以東含朝鮮半島北部區域,地位較為獨特。
唐朝在黑龍江流域普遍建立了管理機構。後來在黑龍江西部設室韋都督府,在東部設忽汗州都督府(又稱渤海都督府)。在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匯合地區設黑水都督府。
遼繼唐之後在黑龍江地區設治管轄,於黑龍江上中游地區設羽厥里節度使、室韋節度使和烏古迪烈統軍司;在嫩江設泰州(今泰來縣塔子城古城);在黑龍江東部地區設女真節度使;在牡丹江以北至黑龍江下游一帶設五國部節度使。黑龍江地區各族向遼貢納馬匹、貂鼠、生金、北珠、人參、松實、白附子、蜜臘、麻布、海東青(鷹的一種)等。
遼天慶五年(1115 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擊敗遼國,自稱皇帝,國號大金,改元收國,定都會寧(今阿城市白城)。金建國後,阿骨打命完顏希尹造女真文字,於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金天會五年(1125年)滅遼,金代替遼統一了中國北方,從而形成中國歷史上金、宋對峙的局面。金代是漢族大批移入東北地區的時期,主要在遼寧區域等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元朝時期,黑龍江地區西部為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兒家族的游牧地,今泰來塔子城古城則為成吉思汗幼弟斡惕赤斤故城。整個東北設遼陽行省統轄,下設路、府、州、縣。
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於黑龍江口設奴爾干都指揮使司,共轄384衛、24所、7城站、1 寨。所轄區域北到外興安嶺,東抵鄂霍茨克海的庫頁島。明朝承繼元代的建制,建立了海西東水路城站和海西西陸路城站,從遼東到奴爾干都司設驛站40餘所,多次派專員沿松花江、黑龍江下航至奴爾乾等地,了解和撫慰各族。從十五世紀初,明朝先後於開原、撫順設馬市,在吉林設立造船廠,這對擴大東北各地經濟的互相交流和發展松花江、黑龍江的水路運輸有重要作用。

㈥ 東北的歷史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尚書·禹貢》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

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東胡為東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最早見於《山海經》東胡在大澤(呼倫湖)東,夷人在東胡東;

東胡以戎族為主體發展起來,發展為山戎、東胡、鮮卑、烏洛侯、室韋、契丹、蒙古各族。

元末元順帝(元惠宗)回到東北祖先之地:東北的嶺北行省東部和遼陽行省是元朝大本營;

他的後代達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東北察哈爾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設立遼陽行省和嶺北行省東部,統轄東北全境。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

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6)東北文化歷史擴展閱讀:

東北古代為女真族,近代為清朝,對於漢人來說東三省歷史相對較短。但在近代也出現很多名人,左右著中國歷史。尤其清朝的康熙盛世時期,中國四方一片繁榮。

代表人物: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多爾袞,康熙,乾隆,雍正,劉墉,和紳,張作霖,張學良, 曹雪芹,高鄂,馮仲雲,趙尚志,吳克仁等等。

納蘭明珠

納蘭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朝重臣,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納蘭明珠對康熙議撤三藩、統一台灣以及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積極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黨之罪被罷黜,後雖官復原職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㈦ 東北地區最早的歷史文化名城是

奉天

㈧ 東北三省的歷史

東北三省地處中國東北,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而明以後又俗
稱「關東」,清朝時期至今也稱之為東三省。事實上在1907年奉天、吉林、黑龍江設置行省之前,雖然是將軍轄地,但「東三省」就已經是清朝對這一片區域的通稱。比如《清高宗實錄》中記載:「定簡放東三省副都統城守尉例。論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向因風俗淳樸,地方寧謐,是以三省旗員皆放本處之人,即副都統、城守尉大員亦有簡放本處者……」例嘉慶《大清會典》中明確指出:「留都曰盛京,其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龍江,是為東三省。」嘉慶時西清所撰《黑龍江外紀》一書中也稱:「黑龍江今為東三省之一。」可見在清朝前期,即使還未設省,就已稱呼東北地區為「東三省」了。到清末,「東三省」這一用語更加普遍,比如1885年曹廷傑所著《東三省輿地圖說》、1902年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1905年《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等。
1907年,東北改制,清廷正式將原屬將軍轄地的奉天(盛京)、吉林、黑龍江設為行省,各省任命巡撫,並置東三省總督一員。至此東三省成為正式名稱,同時也稱之為東省地區。盡管後來有東四省、東北九省、東北四省區等說法,但「東三省」或「東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契丹,女真,漢族,蒙古等中華民族同胞自古繁衍生息於此,民族團結和睦。
東北三省是我國對東北亞地區開放的窗口,毗鄰的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在資源、市場、資本、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等方面各有所長。華北是東北的腹地,有京、津等大都市,我國原來的東北三省是:遼寧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包括內蒙古蒙東地區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盟。
舜帝(約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把中國分為十二州,閭山被封為東北幽州的鎮山即北鎮。
公元前11世紀,箕子在遼西建立箕子侯國(即箕子朝鮮),為周王冊封。周朝典籍明確記載「肅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與東北的關系即東北就是周朝的北土。
公元前300年,燕將秦開破東胡,開辟遼東。
前226年,秦將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秦將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遂亡。秦在東北地區設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公元前2世紀,扶余國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
公元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建乎府於龍城(今朝陽市),史稱前燕。
668年,唐朝滅高句麗統一了東北全境。
698年,滿族先祖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渤海國。
713年,渤海國接受唐朝冊封。
926年,遼國滅渤海國統一東北全境。
1287年,元朝設置遼陽行中書省,統轄東北全境
1371年,明朝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後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
1409年,明朝在今俄羅斯境內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
1616年,後金(後改為清)政權建立。
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為滿洲的命令。(滿洲是民族絕非地名!)
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中國。
1689年,清朝擊退沙俄侵略,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沙俄侵佔黑龍江以北領土。
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沙俄侵佔烏蘇里江以東領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
1906年,成立「滿鐵」。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張作霖遇刺。
1928年,東北易幟,張學良名義歸順南京國民政府。
1931年,柳條湖事件。發生九一八事變。
1932年,偽滿洲國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粉墨登場。改長春為「新京」。
1934年,溥儀即位偽滿洲國皇帝
1945年,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日本投降,偽滿洲國滅亡,東北光復,偽滿「皇宮」的所在地被命名為光復路。國共同時進入東北。
1946年,四平保衛戰
1948年,遼沈戰役,東北三省全面解放。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4-1957年,北方工業基地形成。

㈨ 東北的民俗文化大概有哪些

一、肇東國畫:肇東國畫以它的群體優勢在國內畫壇上崛起,並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引起人們的關注;
二、海倫剪紙:海倫剪紙有著較高的藝術成果。剪紙帶頭人傅作仁創作的大型剪紙《東方紅》18幅,進京展出,其中《葵花向陽》等3幅作品被周恩來總理轉贈鐵人王進喜和東海艦隊。

三、慶安版畫:慶安版畫起源於五十年代末解放軍轉業官兵業余創作的北大荒版畫。慶安版畫創作初期追隨了北大荒版畫風格。但慶安版畫作者大都生活在農村,他們在平淡無奇的農家小院中發掘新的藝術創造天地,清新的田園生活和農家小院的溫馨情調,成為作品贊美表現的主題。不規則構圖、不受時間限制、擴大想像空間、擴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藝術處理,形式悅目,富於美感,形成了慶安版畫獨特的藝術風格。
四、明水篆刻:篆刻藝術,歷史悠久,名家眾多,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古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五、望奎皮影:望奎皮影歷史悠久,於清朝同治年間傳入望奎,歷經百年風雨,從崔春芳、關興久、張學文到谷寶珍,今天已經是第四代了,他們表演的皮影戲《三請樊梨花》 、《紅月娥做夢》等劇目多次被省電台、電視台采錄實況,《三請樊梨花》還在中央電視台播放。

㈩ 東北發展歷史:中國古代東北是什麼國家

一、先秦時期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尚書·禹貢》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

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東北」一詞,最早發見於《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山海經》中,「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

二、漢晉時期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統一其舊域後,在那裡劃分地方行政區域,在朝鮮設置了樂浪郡、玄菟郡(約在今朝鮮咸鏡道)、真番郡(約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郡(約在今朝鮮江原道),史稱「漢四郡」。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很顯然,「漢四郡」的設置,說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范圍。

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並於樂浪郡。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

三、公孫氏政權

兩漢、魏、晉時期,公孫氏是遼東大姓,長為遼東郡郡吏,東漢末公元189年---238年,遼東公孫氏政權在50多年裡,前後經歷了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和公孫淵三代四位統治者,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立帶方郡。

四、唐朝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

羅唐戰爭後,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大唐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羅仍然臣服於唐朝。

722年(唐開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領倪屬利稽至唐朝貢,唐玄宗設立黑水軍,以後改設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領擔任都督和刺史職位,中央也派內地官員來這里任長史(副都督、副刺史)。

五、遼金時期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據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為契丹所據,後契丹改國號遼。

公元1113年,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舉兵奪取松花江流域。1115年稱帝,國號金,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以南)。建國後繼續征戰,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大金最盛時超過極盛時期的遼國,囊有當時的北方。

六、元朝

1287年元末元順帝(元惠宗)回到東北祖先之地: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赤峰應昌府---呼倫貝爾盟捕魚兒海(貝爾湖),而沒有回漠北,東北的嶺北行省東部和遼陽行省是元朝大本營;他的後代達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東北察哈爾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設立遼陽行省和嶺北行省東部,統轄東北全境。

七、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市)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滅元。在遼東都司,農業、手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遼陽地區,明朝時是「歲有羨余,數千里阡陌相連,屯堡相望的富饒地方。當時,遼東都司的冶鐵、制鹽等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是當時全國聞名的三大冶鐵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設在東北的造船基地。

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遼東設置定遼衛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遼東二十五衛,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八、清朝

1616年,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大汗,重建大金國,史稱「後金」。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號為「滿洲」。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清朝初期對東北實施軍府制,1661年開始建立柳條邊,封禁漢人移民。

晚清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並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

九、民國

民國初1911---1931年為張作霖父子的奉系東北軍統治,包括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和部分時期的察哈爾特別區。

十、日據時期

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建立了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和偽滿洲國。

十一、解放後

(1948年—)東北從東北人民政府的共同行政區過度到東北經濟區。

(10)東北文化歷史擴展閱讀

東北地區,是中國的一個地理文化大區和經濟大區,不是行政區;「東北」一詞,最早發見於《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山海經》中,「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

元朝《大元一統志》說:「開元路,南鎮長白之山,北浸鯨川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都會也。」清朝康熙說「東北」是「中國地方」——《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諭朕前特差能算善畫之人、將東北一帶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數推算、詳加繪圖視之。此皆系中國地方。

1945年至1954年中共中央設東北局和東北人民政府,以轄遼東、遼西、熱河、內蒙古自治區、吉林、松江省、黑龍江7個省區。許多人會混淆東北地區與行政區劃,但只有個別時期,東北地區才與東北所處的行政區重合。

比如清朝1636--1644年盛京總管;1947--1954年東北人民政府,東北人民政府管轄的7省區就是現在東北地區的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五盟市(呼倫貝爾市、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 。

熱點內容
英語培訓網站 發布:2025-07-16 20:30:30 瀏覽:184
六年級數學上冊的答案 發布:2025-07-16 18:48:24 瀏覽:861
2015英語聽力 發布:2025-07-16 18:45:10 瀏覽:624
山東高考語文選擇題 發布:2025-07-16 18:07:14 瀏覽:309
狼爸教育視頻 發布:2025-07-16 17:26:46 瀏覽:82
日語初級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6 16:19:48 瀏覽:310
數學高考公式文科 發布:2025-07-16 15:51:48 瀏覽:136
起亞k3油耗怎麼樣 發布:2025-07-16 15:51:32 瀏覽:558
物理數學 發布:2025-07-16 15:37:48 瀏覽:623
安全教育主題班會設計 發布:2025-07-16 14:17:38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