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崔姓歷史

崔姓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03:13:27

歷史上的崔姓名人有那些

崔季子、崔顥、崔護、崔篆等。
崔姓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布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

㈡ 關於崔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崔姓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布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

㈢ 歷史上崔姓反面人物

最早記錄在史冊,或者比較著名的崔姓名人就是一個反面人物——崔杼。
這傢伙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因為國君庄公和他的妻子通姦,一怒之下弒君篡權。當時記錄國史的太史把這件事如實的記入檔案,崔杼知道後就殺了他。按照世襲制,太史的兄弟自動繼承了太史的職務,依舊不同意刪除這段記錄,隨之被殺。如此連殺兩人,直到太史家最後一位男丁前來繼任,依然無視崔杼的威脅。崔杼無奈,只能聽之任之。等這位太史出宮時才知道,同樣具有記錄國史資格的另外一家史官南史氏已經聽到這件事,抱著文簡和筆就跑來等著繼承太史家的職責,繼續把這件事如實記錄下來。
這個典故被傳頌了千年,被文天祥寫入了《正氣歌》:「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成為了正直和勇氣的典範。

㈣ 崔姓氏的祖先起源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曾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3000餘千年的歷史了。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出自少數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齊丁公嫡子季子本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卻讓位於其弟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其後人以邑為氏,稱為崔姓,並尊仁愛有德的季子為崔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崔姓崔姓發源於山東境內。季子後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後發展為朝鮮大戶。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為東祖,次子崔邯為西祖,三子崔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悅,前趙司徒、左長安、關內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為主,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遍布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於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總之,唐代以後,崔姓雖陸續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八。

㈤ 古代有什麼姓崔的歷史人物嗎

姓源出於姜姓。西周時,齊丁公 亻及 的嫡子季子把君位讓給兄弟叔乙,自己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從此稱為崔氏。崔氏子孫一直是齊國公卿之一,季子的八世孫崔杼一度執掌國政。後來崔氏在爭權斗爭中失敗,子孫逃往魯國,崔氏十五世孫如意秦代封為東萊侯,他的長子崔業到西漢繼封為東萊侯,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山東臨清一帶)。東漢以後清河崔氏成為山東望族,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一向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仍將崔氏列為第一,唐太宗看到了以後很生氣,說:「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為第一,皇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望族居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百家姓》注居博陵郡。
崔姓家族專用楹聯
崔姓家族常用以下3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聯,以事彰揚,並表明為正宗崔姓之後。
世推三虎(崔琳語、崔 王圭 )。
人羨五龍(崔玄暉)。

㈥ 崔姓的由來

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

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勝。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此外,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西晉至唐代,崔氏還分布於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地;宋代以後,崔氏分布地更廣,有的於清代以後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

崔氏對中華文化的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人才輩出,史不絕書。東漢有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均為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地位顯赫一時。

其後,北宋有畫家崔白,擅畫花竹、禽鳥,還有經學家崔子方。元朝有書畫家崔彥輝,明代有名臣崔呈秀、畫家崔子忠。清代有學者崔述、經學家崔紀。近代有經學家崔適。

㈦ 崔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崔姓的來源和歷史是:

崔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姜太公姜尚的兒子丁公伋,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名季子,本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季子卻讓位於姜得,自己則採食於封地崔邑。

在姜季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之為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嫡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叔乙。

叔乙繼位後,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季子後裔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發展成為如今的崔姓。

(7)崔姓歷史擴展閱讀: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5%。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安徽,廣東,江西,浙江。這十省的崔姓又集中了50%。

由此可見,崔姓有大批族人已涉足我國最南端。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

㈧ 姓氏崔的由來

崔氏源流

一、崔姓來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呂尚,字子牙,為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又俗稱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為諸侯國,建都營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後謚號為齊丁公。齊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君位,卻讓位於弟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遂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為崔季子。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述為:「姜姓本炎帝,生於姜水,因以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從羊從人,表示族名;姜字從羊從女,表示族姓,他們都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說文》雲:「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從羊」;《風俗通》謂:「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來也居住在今陝西省扶風縣一帶。《水經注·渭水》說:「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這里所記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動的地區。由於姜、羌同源,故《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於西羌」,追其祖先都應是以牧羊為主或以羊為圖騰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從羌人中分離出來,他們的居住地在羌人的東部,其經濟生活也由游牧轉變為以農業為主。據傳姜姓部族的始祖為神農氏,或稱炎帝。《說文》釋「姜」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姓。」《帝王世紀》述:「炎帝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因以氏焉。」關於神農氏開始從事農業的故事在古代流傳極廣,可知以炎帝神農氏為始祖的姜姓部族,實為羌人中最先進入農業經濟階段的一支。
在中國古史傳說中,最早、最顯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與姬姓黃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黃帝族的姬姓部落原來十分接近,兩族還有親屬關系。《國語·晉語》曰:「昔少典氏娶於有(足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姜、姬兩姓有密切的血緣關系,他們不但世為婚姻之族,而且不斷爭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與黃帝之戰,或曰炎黃之戰,戰爭的結局以炎帝族失敗與黃帝族勝利而告終。在史前時代,姜姓部族輾轉四遷之地甚多。在歷史的進程中,炎帝的許多子孫分為很多支系,變易為其他姓氏。
姜姓較主要的一支即呂氏,據《呂氏世系表》載:「共工氏從孫伯夷,佐堯掌四岳,佐禹治水,封為呂侯,為呂姓之始。」《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偏(通遍)掌四岳,為諸侯伯(通霸),號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為呂侯。」可見,呂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後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並告誡他說:「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記帝舜教誨,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呂之臣」(呂,據許慎《說文解字》:「呂,脊骨也,象形。」《新唐書·宰相世系》:「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心呂之臣意即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並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後代,早年活動於甘青山嶽地區,由於崇拜山嶽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岳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也是當時強大的部落之一。呂與申,皆為四岳部落之後,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詩經·大雅·崧高》稱:「崧高維岳,駿極於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這里的甫就是呂,《尚書·呂刑》在《禮記·表記》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證。)
原始社會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東遷。在申人遷至今陝西甘泉縣之北的上申川時,呂人同時遷至上申川之北的呂川,即今志丹縣東北的杏子河。杏子河發源於靖邊縣的白雲山,東流注於延河,後流入黃河。呂人正是順著延河河谷,東渡黃河,與申同時遷至今山西中部的呂梁山。今山西鄉寧縣東南4公里地有呂鄉廢城,是呂進入山西的落腳點。有人考證:「呂氏舊地,疑當在是」。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賜封,建立侯爵國呂國,世稱呂侯。呂人在夏、商時世有其國,後又東遷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呂城遺址。《元和郡縣志》記載:「霍邑西南十里有呂鄉。」霍邑在今山西霍縣西南。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人的同盟。西周中期,呂國南遷至宛,即今河南南陽。
商周之際,呂侯支孫呂尚(據《竹書紀年·帝系名號歸一圖》,又稱臧丈人、呂牙、呂望、呂消,後來人們又從其祖姓稱他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滅商建周的過程中建立了蓋世功勛,成為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史記·齊太公世家》說他是「東海上人」,《呂氏春秋》說他「東夷之士」,《戰國策》又說他是「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而《竹書紀年》 (戰國時魏國史臣纂錄古書及其國典籍而成的史書)則說:呂尚為「魏之汲邑(今河南衛輝)人」,西晉《太公呂望表》、東魏《太公碑記》、宋《太公舟人》諸文,均稱呂望為汲入。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台管理處曾為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封地《西周時呂國南遷至宛即今河南南陽),到古稱東海郡的山東郯城,最後來到河南衛輝。他們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更末發現任何歷史遺跡,而關於呂尚為汲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
呂尚青年時期,家境窮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縣)屠牛賣肉,後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廚賣飯,他還在商朝做過官,因感商紂王昏殘無道,辭官而去。他曾游說諸侯,卻無人欣賞,失望之餘,遂隱居下來,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紂(亂),居於東海之濱」。後來,呂尚聽說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賢尚老,就千里跋涉,遷徙至今陝西。這時的呂尚已屆古稀之年,但他諳識典籍,見聞廣博,胸懷治國之道,心藏用兵之術,興世強國之心不衰。相傳,呂尚到陝西後,垂釣於渭濱,與姬昌出遊狩獵相遇,兩人一見如故,非常投機。姬昌聽了呂尚侃侃而談的治國安邦之策,贊賞不已,遂同載而歸,並高興地對呂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預言:『當有聖人到周,周因而能興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呂尚為「太公望」,並立為掌管軍事的「太師」。
呂尚輔佐西伯操練兵馬,勵精圖治,西伯攻滅密須(今甘肅靈台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陝西西安灃水西),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縣灃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謀略。西伯死後,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尊呂尚為「師尚父」,遷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姬發繼位後的第九年,在呂尚和周公的協助下,率軍東征,進攻商朝,會盟孟津,當時有800多個大小不等諸侯背殷投周。呂尚認為雖然滅亡殷商的條件基本成熟,但殷紂的實力還不可輕視,建議暫緩出兵伐紂。又過了兩年,殷紂王殺比干、囚箕子之後,招致天怒人怨、眾叛親離。於是周武王以呂尚為國師,率部伐紂,由孟津渡河,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周軍在呂尚指揮下,驍勇善戰,所向披靡,紂王之軍如堤潰岸崩,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根據呂尚的建議,周武王懸紂王首級示眾,到社廟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紂戰爭的最後勝利。武王滅商之後,在各國擁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朝歌,散發鹿台所藏錢財和巨橋國庫所積粟米賑濟貧民,又派人視察傳國之寶——九鼎。接著,呂尚又帶兵東征商的親族同盟軍——淮夷、徐夷、萊夷以及奄、齊、郯、薄姑等17國。
周武王稱王天下後,大封同姓宗族和異姓功臣謀士。呂尚受封東夷族齊國故地,仍稱齊國,他即是齊太公。齊國為侯爵,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北)。齊國地處泰山以北,多處近海,地處僻遠,發展農業的條件較差,受中原影響較小,東夷人的風俗習慣更為濃厚。齊太公在打敗了東夷人萊侯的進攻,安定了封國後,對於東夷人的風俗採取了保留與因襲的態度。齊太公沒有強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禮儀文化,對於東夷人的傳統習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襲,只是對其君臣之禮略加簡化。在經濟政策和經濟思想方面,重視發展經濟,利用靠近大海的條件,因地制宜,在注意發展農業均同時,還注意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齊民爭為漁鹽之利,齊文化更多地表現出許多工商社會文化的特點。齊國很快成為經濟、軍事強國。
周武王滅商後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誦繼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輔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蔡叔等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商王紂子武庚乘機拉攏管叔、蔡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領大軍東征,齊太公參與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齊太公對五侯九伯有徵討其罪的權利:「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關,北到無棣,在此范圍之內的五等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討他們。」齊國從此代替天子征討不服從者,成為東方大國。
姜太公有個兒子叫(亻及),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周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後謚號為齊丁公。齊丁公有個嫡子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君位,或許出自寬厚與世無爭的秉性,或許厭倦了紛爭的人世,看破了紅塵;或許懼怕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擔當兄弟反目為仇相互殘殺,骨肉相殘,殺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親傳給他的齊國國君的位子拱手讓給了弟弟姜乙,自己甘願要了一個名叫崔的地方為食邑,過一種田園生活,崔邑即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其後,姜季子就在這里定居並繁衍生息,他的子孫逐漸以邑為姓,改姜姓為崔姓。
據有關資料,現在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時新羅國有人姓崔,今朝鮮半島崔姓是該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麗人崔姓共分四個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剛城府、得州等地,今為朝鮮族第一大姓。清代滿洲人有姓崔的,世居遼陽。清代滿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後改為崔,如今滿族仍有崔姓。

二、崔姓遷徒史

崔氏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其後在漢晉南北朝、隋唐這段漫長的時期里,一直稱盛於清和、博陵兩部之間的武城安平兩地。其間,崔氏還繁衍到了河南、陝西、山西、甘肅等省。
東漢末年的時候,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唐朝846年,崔升奉唐武宗之命,去新羅平亂(因那裡有飢荒),889年,又因哀奴之亂,去東征,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後來就定居在葯城(現名忠州),漢族崔姓有12000多人。
西晉至唐代,崔氏還分布於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時被列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後崔姓大批南遷,主要分布於今天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時,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後,崔氏分布地更廣,有的於清代以後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
崔姓移居台灣,多在明清時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時占據台灣的鄭氏集團歸順後,清在台灣設府置縣,招徠東南沿海居民到台灣墾殖,以開發、建設台灣的這一階段。現居台灣的崔姓居民大多是從廣東、福建兩省遷居而去的,現分布在台灣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陸解放,崔氏一些成員隨蔣介石遷移至台灣,其中較有名氣的有崔書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還有一些崔氏成員在中國近代時期移居香港和澳門,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會長、澳門基本法協會會長崔德祺。
自明末以來,東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為謀生的需要,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鮮半島。

三、崔姓家譜介紹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牒、家乘、世譜,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譜,即用以記載宗族世系事跡的歷史典籍,舉凡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人口興衰、人物掌故、風物人情都可以入譜,可以說是宗族的發展史。家譜大致包括13項內容:序文;凡例;世繫世表;源流、宗派;誥敕、象贊;別傳、墓誌;祠堂記、祠規;家規、宗約;家訓、家范;義田記、義庄記;墓記、墓圖;藝術、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續修一次。一位對譜牒研究有素的學者認為:「如果說,國家編正史、州縣纂方誌、家族修譜牒,構成中國宗法社會歷史大廈三大支柱的話,那麼就數量之多,影響之廣來說,當首推譜牒。」前代學者,如顧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在治學中,也都重視使用家譜資料,以補正史之不足。在歷史上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族人流亡或遷徙,首先要攜帶的就是家譜。
《盱南崔氏族譜》(建昌崔氏)為清雍正年間崔仁懋等編。該支崔氏奉崔倫為始祖,崔倫自唐代乾符年間由撫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豐、新城、廣昌、瀘溪各族支派皆其後裔。此家譜共16卷,卷一為譜序,卷二至十六為世傳。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譜》為民國十八年(1929年)崔森編,該譜記唐代崔群之後世居宣州,至元代壽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橋遷太平東鄉黟山之陽,為始遷一世祖。傳至第四世,分為東分、西分兩派。傳至第八世,東分有(火+漢-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為五房,此譜載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稱「五房支譜」。卷首外紀統譜世系(自漢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內紀統譜世系(崔群到壽一之父省五)、人物類志,卷一敦五堂世系總圖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圖考,卷十藝文,卷終墓圖。
民國十三年(1924年)崔鑄編的《仟源崔氏悼敘堂支譜》(共10卷,首一卷,終一卷)為《仟源崔敦五堂支譜》中第九世崔滾一支,這支譜,屬東分。「悼敘堂」即滾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舊序、簪纓考,卷二至九世系圖及世傳,卷九至十墓圖、契據、藝文,卷終為本支祠產及歷置公產及創修支譜跋。 安徽無為《濡須崔氏宗譜》(八卷),為崔筱雲等編,民國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該譜記載:南宋紹興年間有舜民自銅陵遷無為,是為始遷祖。但該支自舜民以後世系不詳。此譜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為大房之祖,崔志清為二房之祖。
湖南寧鄉《崔氏七修族譜》共25卷,末一卷,崔黼編,為民國二年(1913年)默蔭堂活字本。該譜以南宋時崔比為始遷祖,崔比自江西遷來寧鄉。所存各卷為樂吾房、舉臣房、贊明房、讓吾房、愛台房、斗宇房、養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圖,以及世傳、墓圖,卷末為存族編(輯名存而傳闕者)、收族編(輯遠徙各處者)。寧鄉《崔氏八修族譜》系民國二年譜之重修本。寧鄉崔氏支系又有崔蔭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雲岫支譜》(10卷),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該譜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孫崔守曾為宗祖。崔守曾於明萬曆四十七年築別墅於寧鄉板石衡,題曰「雲岫」。卷一譜序,卷二系圖,卷三至九行傳,卷十墓圖、字據等。
家譜可為研究社會變革和歷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證。如明朝初年的洪洞遷民,正史中雖然也有記載,但不甚詳細,而家族譜 (尤其今河南、山東等地家譜)中記載得較為詳備。
另據河南省孟津縣大崔溝《崔氏家譜》記載:崔氏本居山西洪洞,遷於河南,相傳;五門河北橫嶺,一居鞏縣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陽太古庄,一居大崔溝,崔溝祖塋在村後北嶺……今河南省鞏義市《白沙崔氏源流》記載:白沙崔氏始祖崔思義,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長子縣:興寧村。元末戰亂迭起,人民離散。明太祖定鼎後,河南一帶,地廣人稀,官府組織移民。其長兄思仁守祖業於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禮、思智分別遷居河南溫縣南部駝塢村、遂平縣沙河店。二弟思義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遷居鞏縣白沙村,成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門,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統計,白沙計有崔氏後代 6000餘人。今河南省洛寧縣、沈丘縣、鄲城縣、宜陽縣、洛陽市郊、偃師市、永城市、濮陽市區和山東省鄄城縣等地的崔姓家譜,都記有明初洪洞遷民事,均將其支系自山西東遷之人奉為其始祖。
朝鮮半島崔氏與李、朴同是大姓之一,朝鮮崔姓也修有家譜。如朝鮮朔寧《崔氏世譜》,三編,總目一卷,崔鶴九編,1913年朝鮮銅活字本,4冊。該譜以崔天老為始祖,崔善甫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編,各編又分上下,皆世傳。末冊版心刻「朔寧崔氏譜總目」,內載行狀、墓誌等。

㈨ 歷史上的崔姓名人有哪些

崔氏在中國百家大姓中排行第七十四位

崔浩:清河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人,後魏時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而遭滅門之災。

崔宏:南北朝時清河東武城人,官至吏部尚書,曾執掌機要,參與草創過各種制度。

崔鴻:今山東平原人,著名史學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職,後遷黃門侍郎,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撰《十六國春秋》一書。

崔顥: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代大詩人,官至司勛員外郎。早期多閨情詩,詩風浮艷,晚期詩風慷慨豪邁,後人輯其詩成《崔顥集》。

崔護: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官至嶺南節度使。其詩《題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古傳誦。

崔白:濠梁(今安徽省鳳陽)人,北宋名畫家,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其筆法勁利如鐵絲,設色較淡,改變了宋初以來畫院流行的濃艷細密之畫風。

崔立:將陵(今山東省德州)人,金末自稱太師、軍馬都元帥、尚書令、鄭王。

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書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剛直,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崔述: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清代歷史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1740-1816),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為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群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經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偽。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於經。對戰國以下的書,都以為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頗有影響。所著書以《考信錄》為主,包括《三代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為《崔東壁遺書》。

崔馬因:東漢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為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為著名書法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草書勢》。

崔善為:唐代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善天文算歷和斷獄。曾隨李淵起兵,後封清河縣公。

崔敦禮、崔敦詩:南宋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二人均為紹興進士。敦禮著有《宮教集》、《芻言》。其弟敦詩文才敏贍,著有《玉棠類稿》、《西坦類稿》等。

崔子忠:北海(今山東省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㈩ 崔姓的起源

來源: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呂尚,字子牙,為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又俗稱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為諸侯國,建都營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伋,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後謚號為齊丁公。齊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君位,卻讓位於弟叔乙,自己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遂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為崔季子。 季子讓齊國君位,或許出自寬厚與世無爭的秉性,或許懼怕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擔當兄弟反目為仇相互殘殺,骨肉相殘,殺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親傳給他的齊國國君的位子拱手讓給了弟弟姜乙,自己甘願要了一個名叫崔的地方為食邑,過一種田園生活,崔邑即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其後,姜季子就在這里定居並繁衍生息,他的子孫逐漸以邑為姓,改姜姓為崔姓。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公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魏晉至唐初時,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姓。話說李世民當了皇帝,看到姓氏排名的順序,很不高興,說我貴為天子,崔盧王謝已經式微,為什麼還排在前面,於是有人便把李姓排在首位,長孫次之,崔依然位列第三。據小道消息說李世民當年曾向崔姓的求過親,可惜沒有答應,所以才懷恨在心,聽說而已。可能真實的情況是這幾大望族還不大看得起當今的李姓,比如李姓自稱是隴西李氏的後人,很有攀親的嫌疑,而且有人說李唐並非隴西李氏,這個歷史咱搞不清楚,也許李廣的後人確實不是他們,他們自抬身價而已,呵呵,總之李世民下了一個命令,禁止崔盧王謝李五大家族之間互相結親。 東漢末年的時候,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西晉至唐代,崔氏還分布於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時被列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後崔姓大批南遷,主要分布於今天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時,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如今的崔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五十四位,當然位置什麼的不重要,崔氏歷史上有幾次由盛而衰的過程,也不是一下能說清的,這其中有個人的原因,也有歷史進程不可逆的推動作用。北魏這一段,因崔浩事件,株連到清河崔氏,甚至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被族滅。另外,由於北方士族的南下,也產生了一些矛盾,比如上面說的李世民對於大姓的意見可見一斑,當然,咱不是歷史學家,也沒法專業的來分析原因,知道有這個事就行了。 相比這下,韓國的崔姓風光的很,與金朴鄭李合稱五大姓。 最後再說一下崔的由來:崔分來寫:山隹。山就是山丘,隹是一種短尾鳥,有點像現在的翠鳥,這種鳥喜歡住在靠水的山丘下,一般在山腰或山腳的地方築巢而居,靠捕食魚蝦為生,這種鳥叫聲發聲就像是「崔崔崔……」後來,這片地方便叫崔邑,屬於齊國境內,也就是季子被分封的領地。

熱點內容
英語培訓網站 發布:2025-07-16 20:30:30 瀏覽:184
六年級數學上冊的答案 發布:2025-07-16 18:48:24 瀏覽:861
2015英語聽力 發布:2025-07-16 18:45:10 瀏覽:624
山東高考語文選擇題 發布:2025-07-16 18:07:14 瀏覽:309
狼爸教育視頻 發布:2025-07-16 17:26:46 瀏覽:82
日語初級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6 16:19:48 瀏覽:310
數學高考公式文科 發布:2025-07-16 15:51:48 瀏覽:136
起亞k3油耗怎麼樣 發布:2025-07-16 15:51:32 瀏覽:558
物理數學 發布:2025-07-16 15:37:48 瀏覽:623
安全教育主題班會設計 發布:2025-07-16 14:17:38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