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的名詞解釋
Ⅰ 名詞解釋:條件性病原微生物
大多數病原微生物是寄生性病原微生物,從寄生的宿主獲得營養,並造成宿主的損傷和專疾病。另有一些微屬生物長期生活在人或動植物體內,正常情況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條件下,也能引起人類和動植物的病害,稱為條件性病原微生物。有一些微生物如巴氏桿菌、大腸桿菌,長期生活在動物體內,只有在一定條件下(體內遭到外界強抗原侵入,致使體內某些病原微生物的弱抗原發生異變,產生毒性強的強抗原時)才表現出致病性作用,這類微生物稱為條件性病原微生物。
Ⅱ 【微生物】的名詞解釋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Ⅲ 什麼叫病原微生物
在自然界除了抄分布有動物、植物襲外,還生活著多種多樣微小的生物,稱為微生物。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細菌、真菌(黴菌和酵母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及病毒等,微生物絕大多數對人類和動物無害而有益。它們對於物質的分解、轉化、綜合和循環,起了巨大的作用。如土壤中的固氮菌、定氮菌、硝化菌、亞硝化菌等,是植物氮素營養供應的重要來源。此外,微生物在工業、醫葯、農業和畜牧方面也被廣為利用,尤其是在釀造、抗生素和疫苗製造方面最為突出。僅有極少數微生物對人和動物有害,可引起各種傳染病,故稱為病原微生物。如引起豬肺疫的巴氏桿菌,引起豬瘟的豬瘟病毒,引起仔豬紅痢的密螺旋體等。
Ⅳ 什麼叫病原性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抄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
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包括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詳細請見http://ke..com/view/440356.htm
Ⅳ 病原生物名詞解釋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1、非細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由裸露的DNA盤繞形成原始核質,沒有核膜和細胞器,包括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屬於廣義的細菌范疇。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原蟲等。此類微生物具有核膜和復雜的細胞器,如引起瘧疾的瘧原蟲及引起皮膚病的黴菌等。
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稱為耐葯性或抗葯性。某些病原體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後,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後病原體可抵抗該葯而不被殺滅或抑制。產生抗葯性的主要原因是葯物劑量不足或長期使用某種葯。許多細菌和寄生蟲都會發生抗葯性。病原體產生了抗葯性,常使療效減小或完全失效。抗葯菌株具有遺傳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防止濫用葯物。
人類生活的改善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以及環境、氣候的變化,人類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譜」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加上病原體對抗生素耐葯性的產生和新的病原體因子的發現,人類仍面臨著與病原生物斗爭的嚴峻挑戰。常見的病原生物:
1、朊病毒。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范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干擾素產生,也不受干擾作用。
2、真菌。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個類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約有 1萬屬12萬余種(屬與種都是單位,且屬大於種),真菌學家戴芳瀾教授估計中國大約有4萬種(種為單位)。按照林奈(Linneaus)的兩界分類系統,人們通常將真菌門,分為鞭毛菌亞門、接合菌亞門、子囊菌亞門、擔子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
3、細菌。細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
Ⅵ 病原體名詞解釋
病原體(pathogens)指可造成人或動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寄生蟲、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
中文名
病原體
外文名
pathogens
解 釋
可造成人或動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
種 類
微生物或其他媒介
發現者
塞麥爾維斯
發現年代
1840年代
Ⅶ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
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人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 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不過人體或動物不像人工培養細菌的培養基,可以讓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長繁殖,輕易地導致機體死亡。病原體入侵人體後,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與之對抗,這稱之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對矛盾,其結局如何,根據病原體和宿主兩方面力量強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夠強壯,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體也多半會逐漸消亡,於是患者康復;如果宿主很虛弱而病原體很兇猛,則感染擴散,病人將會死亡。 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葯物和其它措施的協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數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依靠不斷發展的科學進步,總是能夠不斷控制和消滅有害人類和動物的微生物。 有研究表明[1],澆灌糞肥的蔬菜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離施肥時間越近,蔬菜表面大腸菌群數量越多,用自來水浸泡、沖洗等方法對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腸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沖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殺滅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Ⅷ 什麼是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入人或動物機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也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等。
病原體侵入動物機體,機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
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動物機體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機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而與之對抗,稱之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對矛盾,其結局如何,根據病原體和宿主兩方面力量強弱而定。如果宿主免疫系統足夠強壯,可能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體也多半會逐漸消亡,動物康復;如果宿主很虛弱,免疫系統機能下降,而病原體很兇猛,則感染擴散,甚至導致動物死亡。
對於細菌引起的感染,可以用有效的抗菌葯物治療;而對於病毒引起的感染,抗菌葯物沒有效果,病毒性疾病有細菌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時,須用抗菌葯物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