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歷史文化
⑴ 英國的歷史文化20字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⑵ 英國的傳統文化
文化
[編輯本段]
宗教
在英國,每個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國各中心地區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的局面。英國有兩個「官方的」教堂:即英格蘭教堂(英國聖公教會)和蘇格蘭教堂(長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宗教和數不勝數的教派在英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絕大多數的英國人都信奉基督教,盡管當前去教堂做禮拜的信徒人數並不多,每周大約只有110萬人。穆斯林是英國國內最大的非基督教團體(超過150萬人),此外,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也擁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悠遠而多元化的宗教歷史在英國的另一個產物就是遍布英國各地令人嘆為觀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築。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凱爾特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曾經在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戲劇色彩也非常濃厚,相傳聖奧古斯汀於公元597年從羅馬來到英國傳福音,五年之後,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都脫胎於英國的宗教歷史,其中包括在英國發動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滿神秘色彩的聖帕特里克,現在每年世界各地都慶祝他的節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羅賓漢傳奇故事中十二世紀時的獅心王里察德等等。
博物館與美術館
當今的一代和他們的後代子孫很幸運,因為英國長期以來在不斷地收集藝術品,並將其登錄造冊。英國為數眾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所珍藏、展示的各種各樣的文物,成為人們了解古今中外的藝術、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一個舉世罕見的寶庫。英國的博物館包括各主要的國家級收藏機構以及約1000個獨立的博物館,其中近800個博物館由當地政府提供贊助。
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的機構,幾乎各種主要的學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同時,其對外展示的數千件珍貴文物中還包括了來自古埃及、古亞述王國和古希臘的藝術珍品,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寶庫。大英博物館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和展示,並提供各種類型的參觀向導服務。此外,大英博物館新近完工的庭院和穹頂本身就是傑出的藝術作品。另外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去處就是國家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它包括科學博物館及其在各個區域的分支機構、約克郡的國家鐵路博物館和設於布萊德福特的國家攝影、電影和電視博物館。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同樣收藏了大量豐富的藝術品。新建成的蘇格蘭博物館致力於收藏與國家歷史相關的文物,憑借其富於想像力的展品陳列很快就聲名鵲起。蘇格蘭其它的博物館都是專題博物館,其中包括飛行博物館、服裝博物館、戰爭博物館以及農業博物館等等。位於卡迪夫(CARDIFF)的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和北愛爾蘭美術館的藏品中不僅包括各種藝術精品,同時還收藏了很多代表本地區文化的藝術品和文物。
英國的獨立博物館和美術館進行收藏、展示的主題極其豐富,其中甚至還包括一個為熱心打理草坪的人士而提供的割草機博物館。
在英國,包括倫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徹斯特、伊普斯威奇、格蘭扁和貝爾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運輸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同時還展出很多二十世紀的老式汽車。不過,在英國,以令人驚嘆不已的航空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數量更多。
新聞出版
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
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12個國家、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無線電廣播網)(BBC Network Radio)於1922年創辦。
節日
1. 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慶祝新的一年開始。人們舉辦各種各樣的新年晚會,女王發表新年祝辭,各種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歲禮拜。
2. St. Valentine\'s Day(情人節),每年2月14日,是3世紀殉教的聖徒聖華倫泰逝世紀念日。情人們在這一天互贈禮物,故稱「情人節」。
3. St. Patrick\'s Day(聖帕特里克節),每年3月17日,是悼念愛爾蘭的守護神聖帕特里克的節日。
4. Holy Saturday(聖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5. Easter(復活節),一般在每年春分後月圓第一個星期天,約在3月21日左右。該節日是慶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復活,過節時人們多吃復活節彩蛋(Easter eggs)。
6. Easter Monday(復活節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7. Good Friday(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教堂舉行儀式紀念耶穌受難。在英國這一天是公假,人們吃傳統的熱十字糕(hot cross buns)。
8. Ascension Day(耶穌升天節),是Easter第40天之後的星期四,也稱為Holy Thursday。
9. Pentecost(聖靈降臨日),是Easter後的第7個星期天,也稱為White Sunday。
10.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每年4月1日,該節日出自於慶祝「春分點」(vernal
equinox)的來臨,在4月1日受到惡作劇愚弄的人稱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11. Queen』s Birthday(女王誕辰日),每年4月21日,該節日是慶祝女王的誕辰。
12. May Day(五月節),每年5月1日,該節日是迎接春天的祭典。
13. Commonwealth Day(英聯邦紀念日),每年5月24日,該節日出自於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
14. Queen』s Official Birthday(女王法定誕辰日),英國在6月10日或前一個星期六放假,以取代4月21日女王的生日。
15. Michaelmas (米迦勒節),每年9月29日。
16. Hallowe』en (萬聖節前夕),每年10月31日,孩子們化裝成鬼盡情嬉笑、玩耍、嚇唬別人。
17. All Saints』Day (萬聖節,或眾信徒日),每年11月1日,該節日是紀念殉教者之靈。
18. Guy Fakes Day (煙火節),時間為每年的11月5日,為紀念火葯陰謀案(Gunpowder Plot)舉行的群眾性慶祝活動。現在此事件的歷史意義已經淡忘,當晚的活動實際已變成篝火夜或煙火狂歡節。
19. Christmas Day (聖誕節),每年的12月25日,基督徒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是英國最大的節日。聖誕期間人們不僅能經常看到聖誕老人(Santa Claus或Father Christmas),而且還能吃到聖誕正餐(Christmas dinner)和聖誕布丁(Christmas Pudding),親手裝飾聖誕樹,盡情歡度聖誕夜。
20. Childermas (嬰兒殉教日),每年的12月28日, 紀念殉教幼兒的日子,也稱Holy Innocents』Day。
⑶ 英國的歷史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顛。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諧音England,英格蘭名稱的由來),即盎格魯人的土地之意。而古英語,則是繼承了他們的語言而來。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管英國人以及英裔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瓦特.泰勒起義
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年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 - 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1689年爆發的「光榮革命」。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707與蘇格蘭合並。
文藝復興
較之歐洲大陸,英國文藝復興運動發生時間較晚。不過,經過都鐸王朝和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確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世界文化聯系的日益擴大,以及沖破羅馬教廷的束縛,所有這些,都使得英國文藝復興後來者居上。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涌現出的「三巨人」:莎士比亞、培根和哈維,是這一時期在藝術、人文和科學領域的最傑出代表。這一時期,英國的藝術、人文和科學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在加強不同領域間聯系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和深耕著各自的園田。
工業革命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青黴素、脫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噴氣式發動機等等。倫敦的金融市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眾多公司來此利用英國的商業契機。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殖民擴張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19世紀中葉,英國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地。
世界大戰
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失敗告終,也是美國的一大勝利。
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戰後時期
戰後英國於1947年參與擬定並接受馬歇爾計劃,從美國得到大量援助,經濟逐步復甦。與此同時,工黨政府還實施一些改善勞動人民狀況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由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經濟發展緩慢。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79年大選後,保守黨執政,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連任。撒切爾政府採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政策,在振興經濟方面取得不小成績。開始推動部分企業私有化,為了使英國經濟恢復活力。
經歷20世紀的非殖民化以後英國海外領地逐漸獨立,它們中的大部分在獨立後與英國組成了一個和平組織——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400萬常住居民舉行公投,以決定蘇格蘭是否將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公投已塵埃落定,蘇格蘭繼續留在英國,英國的統一和完整得以保持。
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結果落定,「脫歐派」勝出,英國脫離歐盟。
⑷ 英國的文化
英國文化
英國人or英格蘭人
英國人常說自己的國家是「四個民族,一個王國」。一個王國就是聯合王國,四個民族就是今天的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來自蘇格蘭、威爾士或北愛爾蘭的英國公民一般都喜歡別人稱之為「英國人(British)」,而不喜歡被稱為「英格蘭人(English)」。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
下午茶的由來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公元1840年,英國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每到下午時刻就意興闌珊、百無無聊,心想此時距離穿著正式、禮節繁復的晚餐Party還有段時間,又感覺肚子有點餓了; 就請女僕准備幾片烤麵包、奶油以及茶。
後來安娜女士邀請幾位知心好友伴隨著茶與精緻的點心,同享輕松愜意的午後時光,沒想到一時之間,在當時貴族社交圈內蔚為風尚,名媛仕女趨之若鶩;一直到今天,已儼然形成一種優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為正統的「英國紅茶文化」,這也是所謂的《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由來。
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級、優雅的茶具來享用茶,後來漸漸的演變成招待友人歡聚的社交茶會,進而衍生出各種禮節,但現在形式已簡化不少。雖然下午茶現在已經簡單化,但是茶正確的沖泡方式、喝茶的擺設要優雅、豐盛的茶點,這三點則被視為吃茶的傳統而繼續流傳下來。
營造全然的維多利亞式氣氛
在英國的維多利亞式下午茶傳統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間(如Solon)、及最好的瓷器接待來賓是絕對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與精緻的點心則是下午茶的主角; 悠揚的古典音樂來陪襯,加上輕松自在的心情與知心好友共度一個優雅、悠哉的午後。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生活文化內涵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代(公元1837?1901)是大英帝國最強盛的時代,文化藝術蓬勃發展;人們醉心於追求藝術文化的內涵及精緻生活品味。
維多莉亞下午茶是一門綜合的藝術,簡朴卻不寒酸,華麗卻不庸俗…
雖然喝茶的時間與吃的東西(指純英式點心)是正統英式下午茶最重要的一環,但是少了好的茶品、磁器、音樂、甚至好心情,則喝下午茶就顯得美中不足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茶類的種類繁多,不但下午茶的花樣多,選擇也多,如果利用一個午後,和親密的朋友來段午後之約,何嘗不是件賞心悅目的事。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基本禮儀
(一) 喝下午茶的最正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鍾 (就是一般俗稱的Low Tea)
(二) 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是著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現在每年在白金漢宮的正式下午茶會,男性來賓則仍著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傘;女性則穿白天洋裝,且一定要戴帽子。
(三) 通常是由女主人著正式服裝親自為客人服務。非不得以…才請女傭協助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一般來講,下午茶的專用茶為大吉嶺與伯爵茶、火葯綠茶、或錫蘭茶傳統口味純味茶,若是喝奶茶,則是先加牛奶再加茶。
(四 ) 正統的英式下午茶的點心是用三層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開回吃。至於Scone的吃法是先塗果醬、再塗奶油,吃完一口、再塗下一口。
這是一種紳士淑女風范的禮儀,最重要是當時因茶幾乎仰賴中國的輸入,英國人對茶品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與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過程難免流露出嚴謹的態度。甚至,為了預防茶葉被偷,還有一種上了鎖的茶櫃,每當下午茶時間到了,才委由女傭取鑰匙開櫃取茶。
正統英式維多利亞下午茶標准配備器具
瓷器茶壺(兩人壺、四人壺或六人壺..視招待客人的數量而定);濾匙及放過濾器的小碟子;杯具組;糖罐;奶盅瓶;三層點心盤;茶匙(茶匙正確的擺法是與杯子成45度角);七?個人點心盤;茶刀(塗奶油及果醬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餐巾;一盆鮮花;保溫罩;木頭拖盤(端茶品用)。另蕾絲手工刺綉桌巾或托盤墊是維多利亞下午茶很重要的的配備,因為象徵著維多利亞時代貴族生活的重要家飾物。
喝茶的擺設要優雅
正統英式下午茶,所使用的茶以「紅茶中的香檳」--大吉嶺紅茶為首選,或伯爵茶,不過演變至今連加味茶都有。就英國正式的下午茶來說,對於茶桌的擺飾、餐具、茶具、點心盤等都非常講究,道具包括茶杯、茶匙、茶刀、茶碟、茶盤?裝點心?、叉子、糖罐、奶盅瓶、餐巾等,及茶壺、漏杓、三明治盤共享,將這些餐具擺在圓桌上,桌巾亦可選擇刺綉或蕾絲花邊,再放首優美的音樂,此時下午茶的氣氛便營造出來了。
有了這些氣氛更要有優美的裝飾來點綴,在擺設時可利用花、漏斗、蠟燭、照片或在餐巾紙上綁上緞花等等,都是很好的裝飾方式,不過現在的下午茶用具已經簡化不少,很多繁冗的細節就不再那麼注重了。
英國母親節的發展
十七世紀英格蘭,為表達對英國母親們的敬意,乃訂四旬齋的第四個星期日為「Mothering Sunday」,人們在這一天回家探視雙親,並致禮表示敬意。(註:四旬齋是指復活節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
當時,有許多的窮人必須在有錢人家裡幫討生活,而被迫離家寄宿在主人家裡,在Mothering Sunday這一天,主人們會放他們假,並鼓勵他們返家與媽媽團聚。為增加歡樂氣氛,也發展了一種特別的蛋糕稱為-mothering cake。
隨著基督神在歐洲的擴散,這個節日轉為對「Mother Church」的崇敬:表達人們對賦予他們生命、保護他們免於傷害的精神力量的感謝。從此,教會的儀式便與母親節的慶祝活動相結合,以同時傳達人們對母親與教會的感念。
英國法官發套可能會被取消
《衛報》報道說,英國傳統的法官假發套可能很快將成為歷史。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批准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人認為,除了刑事案件之外,這種法官假發套應該被取消。文章說,這個由兩千人參與的調查顯示,法官和律師或將不再戴這種緣於18世紀的假發套,或是只在刑事案件的法庭上戴。
《獨立報》說,目前據信有一百名手工藝者受雇於假發套的生產廠家,如果這種發套遭到取消,這些人將會失業。
大英博物館的光榮與爭議
今天(6月7日)是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建館250周年紀念。大英博物館是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但在它值得驕傲的歷史中,也不乏引人爭議之舉,其中包括一些國家對大英博物館某些展品的主權要求。
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1753年6月7號根據英國議會的決議而建立的。
它當時展品的中心部分是文物愛好者漢斯?斯羅恩爵士收集的7萬件文物。現在,大英博物館一共擁有7百萬件文物。每年接待500萬名遊客。
大英博物館從始至今一直對遊客免費開放,它最初是作為一個所謂的環球博物館建立的,其宗旨是宣傳展示全球各地、各民族的文化。
它隨著大英帝國的不斷發展而擴大,而它本身作為教育中心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但是,在二戰後,隨著大英帝國的版圖日漸萎縮,它目前卻面臨著爭議。
最偉大的博物館
一些國家,其中包括希臘與奈及利亞,都要求大英博物館送還它們認為屬於自己國家的文物。
此外,博物館還面臨著由職員罷工和遊客數量減少所造成的財政危機。
但最近幾個月,大英博物館率先發起了對伊拉克遭到破壞的博物館的修復與支持活動,這使得它作為世界文化之友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盡管大英博物館面臨著一系列的困難,但其工作人員依然樂觀地相信,它仍然位居世界最偉大的博物館之列。
牛津英語辭典面世75周年
今天(6月6日)是《牛津英語辭典》誕生75周年。《牛津英語辭典》是一部具有歷史性的權威英語語文詞典。收詞44萬至59萬條,有"詞典之王"之譽。
《牛津英語辭典》可以跟比它早150年的中國康熙辭典媲美。
《牛津英語辭典》從1857年英國語文學會提議編纂開始,到1928年完成出版,前後共耗費了71年的時間。被公認為是古今最偉大的英語辭典。
這部辭典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牛津英語辭典》主編辛普森說:"《牛津英語辭典》不但在英國,而且在世界上任何說英語的地方都被用來界定英語語言。這也是編纂《牛津英語辭典》的目的。另外,它試圖收入的英語詞彙不但有現代的而且還有11世紀前諾爾曼人征服英國後的古代英語詞彙。"
《牛津英語辭典》收詞五十萬條,例句250萬句。每個詞條下都包括有關詞源。
辛普森說,19世紀早期,人們對科學的興趣越來越大。這導致了1857年開始的《牛津英語辭典》編纂工作。
他說:"德國當時也開始了同樣的辭典編纂工作,不過稍微早一點。德語大辭典的編纂工作最後於1960年完成。這一工程耗時140年。與此同時,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編纂類似的辭典。"
編纂這些辭典的目的是什麼?誰來使用這些用推車搬運的大部頭辭典呢?
歷史學家可能需要了解一個詞彙在上個世紀的含義,而律師需要確定某些詞彙的法律定義。
英國廣播電台(BBC)也經常用到《牛津英語辭典》,查證某些單詞的發音。
英國廣播電台語音研究所的語言學家桑斯特說,她自己就是《牛津英語辭典》的愛好者。
桑斯特說,"我從小就一直是《牛津英語辭典》的愛好者。我找到工作後買的第一件東西就是《簡明牛津英語辭典》,一套兩本。直到今天我還珍藏著這兩本辭典。我特別喜歡查詞源。而且對辭典標注的音標特別感興趣。我經常說,如果我被困在一個孤島上,又只能有一本書的話,那麼我想要的就是《牛津英語辭典》。"
一百五十年來,《牛津英語辭典》一再修訂。1989年出版的第二版20卷,收詞多達59萬條,有"詞典之王"之盛譽。
它幾乎囊括了1150年以來見於文獻的所有語詞。如果一個人進行校對的話,需要60年才能完成。
那麼,這部學術巨著是否包括了父母親在子女面前不願意使用的詞彙呢?
辛普森說,當然包括在內。
他說:"我們試圖描寫的是語言本身,而不是規定人們應該使用哪些詞彙。所以,我們找到某一個詞彙,那麼,不論它是現代的還是過去的,我們都會把它收進《牛津英語辭典》。"
他又說:"這些詞彙可能會被標為俚語或者是粗話。也許會警告你別在正式場合使用。但是,我們發現,人們是不會隨意在《牛津英語辭典》里找到個詞彙就亂用的。"
《魔戒》獲選英國最佳小說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項閱讀評比活動揭曉,選出了英國最受歡迎的小說。托爾金寫的小說《魔戒》(又譯《指環王》)名列榜首,英國女作家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緊隨其後,名列第二。
在英國全國范圍進行的這次評比活動中,共有大約50萬人投了票。
BBC這個名為"大閱讀"的活動是在九個月前發起的,目的是為了鼓勵人們閱讀,當時14萬人選出了英國人最喜愛的100本小說。結果在夏季的時候,這些書籍的銷售量增加了九倍。
在接下來的一輪活動中,人們又從這一百本小說中選出了21本。然後每部小說由一位名人來加以詮釋。
在英國人選出的最受歡迎的小說中,除了英國的古典名著外,還包括美國的文學作品比如《飄》、《小婦人》、《麥田守望者》,以及兒童文學作品《柳林中的風聲》、《哈利·波特》、《小熊維尼》等。
另外,根據亞馬遜網路銷售公司的報告,根據這些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其DVD和錄像帶的銷量也大幅上升。比如小說《不可逾越的軍規》銷量上升了不到百分之二十,但是三十年前拍攝的同名電影的DVD和錄像帶銷量卻增加了近六十倍。
BBC稱,它很高興看到觀眾和讀者通過不同方式來選擇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但是電影教授約翰遜卻認為,影視文學作品就像是冷凍的方便食品,無法與閱讀的那種"美味"相比。
⑸ 英國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語言與交流隱私對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個人問題,例如婚姻、有無孩子、戀愛關系、個人經濟狀況、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話題在相互不熟識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
2、 風俗禮儀與生活習慣英國人普遍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公共事業、慈善事業等都很關注。英國人很注重禮貌修養,談話總習慣輕聲細語,很少大聲喧嘩。
3、在餐館和商店中安靜地吃東西並且吃完自己餐盤里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盤上表明已經吃完了。如果沒吃完,就把刀和叉分開成八字形放在餐盤上。
4、英國人有付小費的習慣,但不是很嚴格。通常在餐廳要按帳單的10%左右付,給行李員消費按每件行李50p付,給計程車四季可以按票價的10%-15%付,理發一般付2鎊,飯店旅館等帳單中不含服務費,應將10%的費用分別付給對自己有幫助的工作人員。影劇院、加油站等場所無需付小費。
(5)英國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傳統的英國人非常重視餐桌上的禮儀 懂得這些得人被視為有教養的人 細節很多 在這里就簡略的解釋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實踐中體會與英國人交流中學習
刀叉的擺置
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放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
刀叉的拿法
兩只一組使用刀、叉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與筷子同樣的是以兩只為一組。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於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規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區別。吃肉時,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號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開胃小菜時,要用中號刀,叉或勺一般隨刀的大小而變。
⑹ 英國歷史概況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6)英國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英國歷史事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也叫「清教徒革命」。17世紀開始,英國逐漸變成海上強國。市場擴大了,財富也隨之增加,國內手工場也有了很大發展。
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加強了富裕階層和新貴族的勢力。可那些舊的上層階級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導致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專制王朝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了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詹姆士一上台就極力鼓吹「君權神授」的理論,聲稱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權威。
有至高無尚的權力。到詹姆士二世上台後,為實行其封建專制統治,企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此舉明顯危及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遂引起英國國教會和新貴族的反對。
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盼望已久的兒子終於降臨人世,這就意味著他那位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將失去繼承王位的權利,而此前,那些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們曾寄希望於瑪麗繼位來改變現狀。
王子的降生,使他們的願望眼看就要泡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他們決定發動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
由英國議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出面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威廉來英國,以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接到邀請的威廉於1688年9月30日發表聲明,要求恢復他妻子瑪麗的英國王位繼承權。並於12月18日率部隊進入倫敦。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
宣布詹姆士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管理英國,並確立在英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這次政變也稱「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革命」,而那對革命伴侶則稱為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時代,史學家們通常把164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⑺ 英國的人文歷史
風俗
送禮
在英國,送禮時最好送較輕的禮品。由於所費不多就不會被誤認為是一種賄
賂。英國人也象其他大多數歐洲人一樣。喜歡高級巧克力、名酒和鮮花。對於有公司標志的禮品,他們大多並不欣賞。
飲茶
茶幾乎可稱為英國的民族飲料,特別是婦女嗜茶成癖。英國人愛好現煮的濃
茶,放一、二塊糖或加少許涼牛奶。在鄉間,盛行喝下午茶,也稱為葷茶,或飽
茶。喝茶時附帶吃魚、肉等菜餚,代替正餐。英國還有五時茶,是有錢階級婦女的社交活動,與其說飲茶,不如說約朋友下午五時茶敘,見見面,談談心,相當於歐洲大陸婦女們的咖啡招待會。
衣著
英國人在穿戴上比較講究,因此在會客、拜訪或參加酒會、宴會、晚會時仍要穿西服打領帶。在夏天,可以不穿西服,只穿短袖襯衫,但也得打領帶。不過,他們很忌諱有紋的領帶,因為帶紋的領帶可能被認為是軍隊或學生校服領帶的仿製品
拜年
英格蘭人新年到別人家拜訪時,必須攜帶一塊煤,並且親手把煤放進人家的
爐子里,作為敬賀新年的禮品。同時還說一句祝福的話:「祝你家的煤炭,長燃不
息」。
⑻ 英國的古代史
1、羅馬時期
(1)早期文明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
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2)羅馬入侵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
(1)盎格魯撒克遜
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
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
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直到今天,美國人還管英國人以及英裔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
(2)丹麥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
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
(3)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4)瓦特.泰勒起義
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
(5)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當時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時代,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民不聊生。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8)英國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當代歷史的發展:
2010年英國大選,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戴維·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為英國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比布萊爾當選時更年輕5個月。
2013年2月5日,英國議會舉行投票以壓倒優勢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英國首相卡梅倫帶頭支持的這項法案,一直受到執政保守黨黨內部分議員的強烈反對。在下院舉行的首次投票中,這項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對獲得通過。
2013年5月21日,英國下議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對三讀通過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承認同性婚姻。有關法案使保守黨內部出現嚴重分歧。聯合政府另一政黨自民黨和在野工黨領袖均表示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將移交上議院辯論,首相卡梅倫希望能盡快為同性婚姻立法。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就統獨問題舉行公投,結果統一派憑借逾200萬選民的支持戰勝獨立派獲得的161萬張選票,蘇格蘭人選擇繼續留在英國。
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統票結束,脫歐派以51.9%的得票率獲勝,英國將脫離歐盟。英國現任首相卡梅倫宣布將於十月辭職。脫歐後,英經濟、政治受到影響,將往未知方向發展。
2017年3月20日,英國將於3月29日向歐盟正式遞交脫歐申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開始脫歐談判。
2017年12月8日,英國與歐盟達成歷史性脫歐協議。
2018年6月2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批准了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最重要的脫歐法案。
⑼ 關於英國的歷史,文化,首都,城市,地理位置
歐洲大陸西部邊緣及西部以外,有數千座島,通常被叫做英吉利群島。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叫做大不列顛,為了簡單起見,簡稱不列顛,不過官方正式名稱仍為大不列顛。它南北走向近 1000公里,東西綿延約500公里,面積大約為23萬平方公里。但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整體面積也只是稍多與24萬平方公里,人口為5740萬(1990)。
就大不列顛島本身而言,被分為三部分,也被認為是三個國家:地處南部的英格蘭,北部的蘇格蘭,和東南部的威爾士。
英格蘭是三個政治實體中最大、最發達的一部分,土地面積超過13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大不列顛島近60%;人口超過4700萬,約為正個國家的85%。英格蘭在大不列顛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至於外國人稱呼整個大不列顛為「英格蘭」,這種習俗也用在了對人的稱呼上,佔多數的英格蘭人被認為等同於「英國人」。
不列顛島從北到南超過1000公里,它那1萬公里長的海岸線,使得它成為擁有最長海岸線的國家之一。在這個國家,沒有任何地方離海的距離超過120公里。拋開旁邊的愛爾蘭不算,整個大不列顛島根據其地形特徵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西部和北部的高地,東南部和南部的平地,分界線大概是從西南方的Exe河入海口到英格蘭東北部Tees河入海口。
據說英國人比較沉默寡言,他們不大愛談論。當與人交談時,私人事務如婚姻狀況、年齡、收入、宗教信仰等,是不便問的。但是英國人喜歡談論天氣,有的時候他們為天氣的發展趨勢爭論地非常熱烈。或許這只是一種小小的習慣,但是這個習慣卻與英國多變的天氣不無關系。
英國天氣的變化無常是世人皆知的,即使最有經驗的天氣專家也很難給出可靠的天氣預報。所以,英國人逐漸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可能,他們就會談論天氣情況。
英國的起源(公元前5000年—1066年)
I. 約公元前700年,克爾特人來到不列顛島。
II. 盎格魯—撒克遜人(公元446—871年)
1Basis of Modern English race: the Anglo-Saxons. 盎格魯—薩克遜時代(奠定了英國的基礎) 盎格魯—撒克遜人把日耳曼宗教帶到了英國。盎格魯—撒克遜人構築了英國的國家基礎。首先,他們把國家劃分為郡,郡法庭和郡法官、或行政司法長官負責執法。其次,他們設計的窄條三區輪作制延用至18世紀。此外,他們還建立了領地制。最後,他們還創立了咨議會(賢人會議),向國王提供建議,這就成為了今天尚存的樞密院的前身。
III.The Norman Conquest (1066) 諾曼征服(公元1066年)
據說,愛德華國王曾答應把英格蘭王位傳給諾曼底公爵威廉,但是賢人會議挑選了哈羅德為國王。公元1066年10月,在哈斯丁斯附近的激烈交鋒中,威廉打敗了哈羅德軍隊,同時哈羅德也在此戰爭中戰死。在聖誕節加冕,成為英國國王,從此開始了諾曼征服。征服者威廉幾乎沒收了所有土地,將其分發給他的諾曼追隨者。他用強有力的諾曼政府代替了軟弱的薩克遜政府。於是,封建制度在英國完全建立。開放了與歐洲大陸的關系,文明和商業得到發展,引進了諾曼—法蘭西文化、語言、行為規范和建築藝術。教會與羅馬的聯系更為密切,教會法庭與民事法庭分離。 英國是一個集不同民族於一體的國家。許多英國人的祖先是古盎格魯和撒克遜人。而還有一些英國人的是諾曼血統。
向近代英國的過渡(1455年-1485年)
The Wars of Rose 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是指,從1455年到1485年,以紅玫瑰為象徵的蘭開斯特大家族和以白玫瑰為象徵的約克家族之間戰爭的普遍接受的名稱。1485年,蘭開斯特家族的後代亨利都鐸取得了博斯沃恩戰役的勝利,建立了都鐸王朝。這些戰爭使英國的封建主義受到致命打擊,貴族階層受到了削弱。
Elizabeth I (1558-1603) 伊莉莎白一世(1558年-1603年)
伊莉莎白的宗教改革和外交政策
伊莉莎白的宗教改革是對不同觀點的妥協。她中斷瑪麗與羅馬的關系,恢復她父親在位時獨立的英格蘭教會,也就是說保持天主教教條及習俗,但不受教皇控制。她的宗教定論既不被以清教徒知名的新教極端分子所接受,也不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所接受。
近30年的時間,伊莉莎白成功挑起了兩大天主教強國法國和西班牙互相鬥殺,從而免於英國捲入任何主要的歐洲國的沖突。通過她從未具體化的聯姻,伊莉莎白設法與法國維持友好關系,因此英國能面對來自西班牙的危險。
英國文藝復興的五個特點:1)英國文化的復興直接受古典作品影響不大,更大的影響來自於受古典作品熏陶的當代歐洲人;2)由於英國是一個島國家,其社會和政治歷史進程與歐洲其他國家相去甚遠;3)由於14世紀偉大的天才詩人喬叟的出現,英國本國文學得以蓬勃發展,能夠在吸收外國文學影響的同時,並未處於從屬地位;4)英國文藝復興文學主要是文藝方面而不是哲學的和學術方面;5)文藝復興和英格蘭的宗教改革正好同步。
The Civil War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內戰
戰爭開始於1642年8月22日,結束於1651年。最後查爾斯被處死。 英國內戰又稱為清教徒革命。這是議會和國王間的沖突,也是城市中產階級的經濟利益與皇室傳統經濟利益之間的沖突。城市中產階級經濟利益剛好與他們的宗教(清教)思想吻合,相應地,皇室傳統的經濟利益則與聖公會教的宗教信仰相結合在一起。英國內戰不僅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制度,而且動搖了歐洲的封建基礎。英國內戰通常被看作是現代世界史的開端。
1688年光榮革命
1685年查爾斯二世去世,由其弟詹姆斯二世繼位。詹姆斯二世從小在歐洲流亡長大,是個天主教徒,他希望不放棄個人宗教信仰統治國家。但是1688的英國已不象40年前那樣能容忍天主教徒當國王了。英國政客反對詹姆斯二世,他們呼籲信奉新教的國王,奧蘭治親王威謙入侵英國奪取王位。1688年11月15日威廉在托爾比登陸並佔領倫敦。這一佔領相對平靜,既未流血也未處死國王,所以就稱為「光榮革命」。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1780-1830)工業革命(1780-1830)
工業革命指的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工業的機械化,以及因此而導致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1733年,約翰凱的飛梭;1766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詹妮紡紗機;1765年詹姆斯瓦特的高效蒸汽機。
工業革命的結果
使英國在1830年成為了「世界工場」;城鎮迅速興起,成為國家財富的源泉。機械化摧毀了無法投入其中的人們的生活。工人們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勞動與生活。工業革命產生了工人階級,即無產階級。後來形成了工會制度。
BBC是英國最大的和獨立的廣播公司。BBC國際廣播電台用英語和其他38種語言播放全球范圍的國際新聞。國營的BBC的資金來源於收視許可證的銷售。
英國報紙分類:quality newspapers(高質量嚴肅報紙), popular newspaper(通俗報紙), and mid-market newspapers(中間市場報)。
嚴肅報紙面向那些想全面了解社會事物各方面信息的讀者。共有5家嚴肅日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和4家嚴肅周日報(《星期日電訊報》、《星期日獨立報》、《觀察家》、《星期日泰晤士報》)
通俗報紙吸引那些需要娛樂性較強而又簡單明了的新聞的人們。共有3家通俗日報(《每日鏡報》、《晨星報》、《太陽報》)和3家通俗周日報(《世界新聞報》、《星期日鏡報》、《人民報》) 英國人喜歡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古典音樂,搖滾和流行音樂,爵士樂,民間音樂和輕音樂。20世紀60年代,一種新的流行文化—披頭士,出現在英國的利物浦。這是由一群年輕人組成的樂隊叫披頭士樂隊,又稱甲殼蟲樂隊。
⑽ 誰能給我大致講講英國的文化和歷史急!!!!!!!!!!!!!!!
英國的歷史,其實可以分成四部分
1066年前,(結束標志:1066年諾曼登陸)
被稱為古英格蘭時期
著名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此人是英國歷史上唯一被冠之「大帝」頭銜的人。可見此人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
當然,這個時期,還有一群傳說人物:亞瑟王和他的十二圓桌騎士。如果你看過電影《亞瑟王》,會對這段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066-1688年,(結束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
被稱為中世紀英格蘭時期
鼎盛時期:愛德華三世和他的黑太子時代(1327-1377)。愛德華三世,一直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優秀的國王。而他的長子也叫愛德華,史稱黑太子,則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英法百年戰爭前期和中期,英國之所以能占據壓倒性優勢,這父子倆功不可沒。而他倆一死,百年戰爭的形勢馬上倒轉,也為後來的國內三大家族的恩怨埋下了禍根(其實這三大家族表面上是英國歷史上相互承接的三個王朝,實際上也可說是一個家族的三支。)
下面就來看看家族之爭吧——英國著名的內戰:玫瑰戰爭。舊貴族蘭開斯特家族和新貴族約克家族之間的戰爭。這兩個家族都是安茹家族愛德華三世的後代,家族標志都是玫瑰,只是一紅一白區別而已。(安茹家族的標志也是花:金雀花)
至於英國革命,要劃到中世紀還是近代史,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這里權且按照史學界最傳統的1688年為標志。不過應該革命大家都應該知道得夠詳細了,這里也不嘮叨了。
1688-1914年,(結束標志:1914年一戰爆發)
被稱為近代不列顛聯合王國時期
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日不落帝國(1837-1901)。在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已達3350平方公里,統轄3.9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這相當於英國本土的137倍,本國人口的8倍多,被稱作「日不落帝國」。在19世紀中,英國的煤產量佔世界的60%,鐵產量佔世界的5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時航行於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飄揚著米字旗,乃至整個19世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英國世紀」。
1914至今
被稱為後維多利亞的現代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
日不落帝國隨著英國的衰弱而逐漸瓦解,現在只空餘一個「英聯邦」,似乎還在追憶往昔的光輝。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2005-11066前英格蘭國王世系
一,撒克遜王朝(七國時代)
西元五世紀初開始,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統治已經日漸虛弱,西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原來生活在日德蘭半島的朱特人(也譯為裘特人)紛紛湧入不列顛島,他們在和當地羅馬人和凱爾特人(稱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戰斗中,從六世紀初起,形成了七個部落聯盟,也稱七國,他們分別是麥西亞,西撒克遜(威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遜(蘇塞克斯),東撒克遜(伊塞克斯),東盎格魯,肯特和諾森伯利亞。六世紀末,傳教士聖奧古斯丁在肯特登陸,隨後在坎特伯雷開始了傳教,以後坎特伯雷成了英格蘭宗教活動的中心。七世紀初,西撒克遜國王埃塞爾伯特漸漸強盛,一度控制了英格蘭南部的西撒克遜、南撒克遜和肯特。七世紀中葉,東撒克遜國王雷德瓦爾德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後,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建立了霸權,此後雷德瓦爾德幫助一個流亡王子埃德溫獲得了諾森伯利亞王位,而埃德溫通過一系列的勝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諸王國公認為其為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聯盟為此後麥西亞和西塞克斯統一英格蘭奠定了基礎。諾森伯利亞王國此後領導著各地的撒克遜人同布立吞人作戰,最終獲得了對布立吞人的勝利,並統一了撒克遜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後,諾森伯利亞的霸權開始衰退,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為了爭奪霸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731年到829年的一個世紀時間內,七國之間陷入混戰,在混戰中,麥西亞脫穎而出,至八世紀中葉,麥西亞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區,麥西亞國王奧法即位後,自稱英格蘭國王,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稱英格蘭國王的君主,我們的世系就從這位「英格蘭國王」奧法開始寫起。
1.奧法(757-796)麥西亞國王,東盎格魯國王,肯特國王,布萊特瓦達。 (布萊特瓦達Bretwalda, 是當時七國時代的稱號,可以譯成王中之王,很類似於我們春秋時代的霸主,表示是諸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老大,這個稱號不能繼承,要憑實力去爭取。)是被衛士謀殺的前麥西亞國王埃塞爾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遜編年史里,說奧法和肯特在776年爆發戰爭,勝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奧法獲得了勝利,因為785年,奧法獲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敗了西塞克斯,此後他打敗了東盎格魯,並砍了其國王的頭,794年,他獲得了東盎格魯王位。奧法還發動了多次對威爾士人的戰爭,並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奧法牆」(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東長城)。奧法和歐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時代的人,查理曼宮廷的編年史家寫道:「他是不列顛的光榮,對付敵人的刀劍.」 奧法去世後,麥西亞霸業中落, 霸權轉到了西塞克斯王國手裡.所以以下的世系轉入西塞克斯王國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802-839), 西塞克斯國王,麥西亞國王, 布萊特瓦達. 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遜編年史稱其父名字叫埃爾蒙德,但在當時的各國王系中找不到這個人(肯特國王也叫這個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 789年,他一度被奧法以及與他結盟的西塞克斯國王貝奧提克流放到了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 802年貝奧提剋死後, 埃格伯特經過和兩位伯爵的戰爭,奪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爾士(英格蘭西南以埃克塞特為中心的康沃爾地區),並最終將康沃爾並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擊敗麥西亞國王貝昂沃爾夫,此戰之後,伊塞克斯、肯特,東盎格魯均承認其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徵服麥西亞,(但麥西亞很快又獲獨立)。並迫使諾森伯利亞承認了其霸權。
3.埃塞沃爾夫(839-856)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格伯特長子,曾擊敗丹麥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羅馬朝聖,但回國後被其長子埃塞巴爾德廢黜。
4.埃塞巴爾德(856-860)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長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後,娶了他寡居的繼母。
5.埃塞伯特(860-865)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次子,他在位期間,丹麥人洗劫了肯特和諾森伯利亞。
6.埃塞雷德一世(865-871)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三子。埃塞雷德一世在位期間無法有效遏制丹麥人的入侵,871年,在於丹麥人的作戰中陣亡。
7.阿爾弗雷德大帝(871-899)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英格蘭國王。埃塞沃爾夫四子。871年24歲的阿爾弗雷德繼其陣亡的兄長為王,當時丹麥人已經占據了東盎格魯,而肯特,諾森伯利亞和麥西亞也已相繼亡國,並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區域的溫切斯特。阿爾弗雷德初戰丹麥人遭受慘敗,阿爾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麥人退回了英格蘭中部,西塞克斯贏得了5年的寶貴時間。878年,丹麥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亂,阿爾弗雷德和少數軍官不得不逃進沼澤和森林裡去打游擊。但此後運氣站到了阿爾弗雷德一邊了。同年,阿爾弗雷德在伊桑頓(今埃丁頓)展開反擊,大破丹麥人。此後他和已臣服於丹麥的麥西亞結盟,886年,收復了倫敦,並和丹麥首領定立了合約。《編年史》中說:「阿爾弗雷德大帝收復了倫敦,所有的不受丹麥人奴役的撒克遜人都站到了他的一邊。」892年丹麥人再次入侵,經過四年的苦戰,阿爾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兒子愛德華帶領撒克遜了擊敗了丹麥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顛島東部的丹麥法地區和歐洲大陸。擊敗丹麥人後,阿爾弗雷德大帝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全英格蘭的國王。
8.愛德華一世(899-924)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長子。愛德華一世是優秀的軍事統帥,在和丹麥人的作戰中戰功赫赫。918年在將丹麥人徹底趕跑後,他在麥西亞等地取消的丹麥人的法令,重新恢復了撒克遜法。他女兒嫁給了西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三世。
9.埃塞維爾德(924)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繼位16天後去世。
10.阿瑟斯坦(925-939)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被認為是英格蘭第一位正式的全國性的國王。 在位期間他擊敗了維京人和蘇格蘭人。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異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復了被愛爾蘭的都柏林國王(維京人王國)占據的諾森伯利亞。945年他和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一世簽訂合約。946年他被闖入其聚會的賊殺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在位期間,擊退了維金人的入侵。自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北歐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
13.埃德維(955-959)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一世長子。他在位期間,麥西亞和諾森伯利亞的領主們擁立埃德維之弟埃德加為國王起來反叛。957年,埃德維在格羅斯特戰役中被擊敗,被迫簽訂合約,將王國以泰晤士河為界分裂,埃德維占據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將北方領土交給了他弟弟。埃德維死後,埃德加重新統一了王國。
14.埃德加(959-975) 英格蘭國王. 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稱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統治時期。英格蘭行政機構趨於完善。他劃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對國王負責,在郡下面設區,區下面是市。從郡、區到市有一套嚴密的司法系統維持治安,稅收制度也得到恢復,英國文學也開始萌芽,英語開始發展成為書面語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歐的領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當先進的維護君主制統治的制度,雖然埃德加死後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設立的組織機構和英格蘭文化卻已根深蒂固,此後丹麥人和諾曼人的王朝均無法加以改變。 埃德加的行政組織制度,保證了此後英格蘭避免了類似於歐洲大陸國家那樣領主割據局面的出現。973年,埃德加在巴斯舉行了加冕典禮,從而奠定了日後加冕的程序,而這次加冕標志著英格蘭王國的徹底統一。
15.愛德華二世(975-978)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為「殉教者」, 978年被無神論者信徒所謀殺. 1001年被封為聖徒,稱「聖愛德華」。
16.埃塞雷德二世(978-1013, 1014-1016)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無准備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靜再次被打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又開始了,切斯特遭到愛爾蘭人的洗劫,南安普頓人則受到維京人(斯堪的納維亞人)或丹麥人的大肆屠殺。埃塞雷德面對入侵,一味賠款而不敢動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賠款數以換取短暫的和平,1012年,埃塞雷德繳納了4.8萬英鎊的賠款(相當於當時英國大約4到5年的國民收入),但卻沒能阻止北歐海盜繼續橫行,1013年,丹麥人領袖斯韋恩將丹麥人控制的麥西亞、丹麥法及諾森伯利亞合並,並稱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裡去避難。(其妻愛瑪是諾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兒)。1014年初斯韋恩去世,埃塞雷德得以復位。但斯韋恩的兒子卡紐特王子繼續要求獲得英格蘭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被稱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顧其父的反對,聚集了一支人馬,開始和丹麥人作戰,雖然敵我懸殊,但他仍然多次取勝,還解了倫敦之圍,於是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物,埃塞雷德死後,他登上英格蘭王位,但數月後,不幸英年早逝,英格蘭因此陷於絕望之中。英格蘭教界的貴族們於是在南安普頓宣布,永遠廢黜埃塞雷德的後代,承認卡紐特做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孫們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遜王朝中斷。
二 丹麥王朝
1 卡紐特(1016-1035),丹麥國王,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 被稱為卡紐特大帝,丹麥國王斯韋恩之子。1016年被宣布為英格蘭國王,他登基後,將丹麥和英格蘭的行政機構合並,1017年,他將英格蘭諸王國重新分成了四個伯爵國,分別是西塞克斯伯爵國,麥西亞伯爵國,東盎格魯伯爵國和諾森伯利亞伯爵國,為了避免諾曼底的干涉,他娶了寡居的埃塞雷德的妻子愛瑪(諾曼底公爵羅伯特的妹妹)。1018年,他抽取了大量英國賦稅後,返回了丹麥。1020年,他將撒克遜習慣法納入其編制的法典之中。1028年,卡紐特徵服了挪威,迫使蘇格蘭臣服。卡紐特還將其女兒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兒子亨利(日後的亨利三世),由此卡紐特帝國在歐洲盛極一時。
2,哈羅德一世(1035-1040),英格蘭國王。 卡紐特大帝的私生子。他的綽號是「兔子的腳」,大概是說他打獵的時候跑得快。卡紐特死後,其合法繼承人是他和諾曼底的愛瑪所生的兒子哈瑟卡紐特,但哈羅德趁其不在英格蘭之機,搶先宣稱是英格蘭國王。1040年,哈羅德在哈瑟卡紐特准備入侵前去世。
3. 哈瑟卡紐特(1040-1042),丹麥國王,英格蘭國王,卡紐特大帝和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哈瑟是個文盲加暴君。他在英格蘭橫征暴斂激起反抗,在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邀請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在諾曼底避難的愛德華回國於他共同執政。(愛德華是愛瑪與其前夫埃塞雷德二世之子)。1042年,哈瑟卡紐特去世,愛德華繼位,撒克遜王朝復辟,丹麥世系在英格蘭中斷。
三 撒克遜王朝(復辟)
1。 愛德華三世(1042-1066) , 英格蘭國王, 埃塞雷德二世與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 被稱為「懺悔者」愛德華。1041年回國和哈瑟卡紐特共同執政。哈瑟卡紐特死後,1043年在溫切斯特大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1045年,愛德華三世娶了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的女兒伊迪絲。1051年,戈德溫受英格蘭宮廷的諾曼底勢力的排擠被流放,在其流放期間,諾曼底公爵威廉(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之子,愛德華三世的表兄弟)訪問了英格蘭,據說和愛德華三世達成了由威廉繼位的協議,(愛德華三世沒有子嗣)。這成了日後威廉跨海征服的借口。1052年戈德溫和其子哈羅德率軍回到英國,並強迫愛德華三世恢復了他們的權力,從此英格蘭政權落入戈德溫父子之手。1066年1月5日,末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國王愛德華三世去世,在彌留之際,他喃喃地說:「一個罪惡的時代即將降臨」。此後愛德華三世一直是撒克遜民族情緒的化身,作為撒克遜人王族最後一位國王,成為人民普遍崇拜的偶像。1161年愛德華三世被宣布為聖徒,從此聖懺悔者愛德華三世一直是英格蘭王國的保護聖徒,直到百年戰爭時期,才被聖喬治取代。
2.哈羅德二世(1066),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子。愛德華三世去世後,哈羅德聲稱愛德華臨終前將王位傳給了他。隨後英格蘭賢人會議批准哈羅德為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繼位,激起了諾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1066年10月14日,在蘇塞克斯的黑斯廷斯一役,哈羅德兵敗被殺,威廉一路向北殘酷殺 戮,於該年聖誕節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愛德華三世所建)加冕。撒克遜王朝滅亡。
英國現在的綜合國力和法國相當。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麗諾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在位期間確立對愛爾蘭統治權)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蘭國王1189-1199)(參加十字軍東征,獲得獅心王的稱號。****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只有六個月) 3約翰(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無地王」,在貴族脅迫下簽署《大憲章》,布汶戰役被法國擊敗,失去大部分大陸領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征服蘇格蘭失敗,承認其獨立。被王後伊莎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謀害)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發動英法百年戰爭,在克萊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國騎士團,獲得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長子為黑太子愛德華,次子為蘭開斯特公爵約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黑太子愛德華之子。遠征愛爾蘭時被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拘捕,並廢黜,由亨利即位
補充一下,一般稱亨利二世至約翰為安茹王朝,亨利三世至理查德二世為金雀花王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1486年與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蘭國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後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由於離婚問題而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下不再註明) 3愛德華六世(1537-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簡·格雷(1537-1554)(英格蘭國王1553)(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諾森伯蘭公爵之子達德利。諾森伯蘭公爵偽造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後陰謀敗露,簡·格雷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後斬首) 5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國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結婚。由於****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 6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蘭國王1558-1603)(終生未婚,去世後都鐸王朝結束) -----------------------------------------------------------------------------------------
此後英格蘭王室轉入諾曼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