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歷史歌曲
『壹』 五首革命歌曲分別反映了中國革命史上哪五次重大歷史事件
1、《義勇軍進行曲》——抗日戰爭。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結束,共14年抗戰。
2、《西江月·井岡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而進行的革命戰爭。
3、《長征》——長征。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4、《松花江上》——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電令時任東北軍參謀長榮臻保存實力,消極對待日本關東軍的挑釁,致使東北軍官兵被迫流亡關內,心頭都郁結著悲苦怨憤。在西安,張寒暉耳聞目睹了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
他到西安北城門外東北難民集中的地區走訪,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聽他們控訴「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聽他們對失去故鄉、親人的思戀。
5、《大刀進行曲》——1933年3月,宋哲元率領的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鬥,鬼子橫屍遍野,第一次嘗到了大刀的厲害。二十九軍的勝利和大刀隊的英雄事跡頓時傳遍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貳』 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的劇情介紹
曲目:復01.國際歌 02.工友農友鬧製革命 03.西江月井崗山 04.毛主席領兵上了山 05.送郎當紅軍 06.當兵就要當紅軍 07.黃洋界 08.八月桂花遍地開 09.一桿紅旗紅遍天 10.蘇維埃歌 11.告別老鄉 12.十送紅軍 13.北上紅軍要出發 14.盼紅軍回故鄉 15.紅軍不忘老故鄉 16.會天亮 17.婁山關 18.杯杯美酒送紅軍 19.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20.十八勇士飛奪瀘定橋 21.翻雪山 22.越草地 23.長征 24.我們是鐵紅軍 25.松花江上 26.勿忘九一八 27.統一戰線打東洋 28.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29.義勇軍進行曲 30.八路軍軍歌 31.大刀進行曲 32.到敵人後方去 33.新四軍軍歌 34.我們在太行山上 35.游擊隊之歌 36.延安頌 37.咱們領袖毛澤東 38.南泥灣 39.紅旗滿天漂 40.東方紅
『叄』 中國的紅色經典歌曲有哪些
1、《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是一首黑鴨子演唱的歌曲,該首歌曲發行於2010年07月01日,出自於其專輯《紅軍裝2》。
2、《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
這首歌曲描寫的歷史背景: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由於王明的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根據地的老百姓依依不捨,難舍難分之情從《十送紅軍》的歌詞和旋律中流露出來。
3、《紅星歌》
1973年夏天,鄔大為和魏寶貴應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為影片《閃閃的紅星》寫主題歌歌詞。一年後,主題曲《紅星歌》迅速唱紅了祖國大江南北。
4、《映山紅》
《映山紅》是鄧玉華演唱的歌曲,由陸柱國作詞,傅庚辰譜曲,歌曲發行於1974年10月1日,該歌曲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
5、《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抗戰老歌,桂濤聲詞,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唱出,迅速傳遍大後方及各敵後抗日根據地。
『肆』 關於歷史的歌曲
一定的歷史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是同一些歌曲聯系在一起。法國大革命時期流行過《馬賽曲》,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誕生了《國際歌》,蘇聯衛國戰爭中到處傳唱《喀秋莎》,中國北伐戰爭期間響徹《國民革命歌》……正所謂歲月如歌、時代如歌、歷史如歌。20世紀的歷史歌曲見證了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勝利的歷程,融入了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血液,它激盪著人們的深情,激勵著民族的鬥志。今天,我們用音樂回顧歷史,讓歷史與歌聲在時空中交織,讓我們在歌聲中展開翅膀飛回從前,去觸摸歷史的脈搏。課前,同學們進行了調查采訪家裡的長輩、學唱老歌,收集歷史歌曲、填寫新歌詞等活動,現在,各組將圍繞主題展示其研究的成果。
小組一:我們組的主題是「抗日歌曲——救亡的號角」。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把中華民族推向亡國滅種的邊緣,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方向——抗日救亡成為中國音樂家的時代主題和由衷吶喊:「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在狂飆般的抗日救亡群眾歌詠運動中,產生出成千上萬首音樂作品,涌現出以聶耳、冼星海為代表的大批才華橫溢的愛國音樂家。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大地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廣大愛國軍民積極投入到抗戰烽火之中。抗日歌曲也具有強烈的戰斗性,聽歌唱歌猶如置身戰場與敵人搏鬥,那慷慨悲壯、激越昂揚的歌聲,是中華兒女真實感情的流露。如《松花江上》,傾訴了東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憤之情,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義勇軍進行曲》則以慷慨悲壯的旋律,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戰斗豪情和中華民族不怕犧牲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這些歌真實反映了抗日戰爭的歷史畫卷。請聽抗日歌曲聯唱。(可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四場「抗日的烽火」用抓屏方式製成多媒體課件,作為背景放映)
聯唱曲目可選擇《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游擊隊之歌》《南泥灣》《保衛黃河》等。順序可按抗日戰爭的不同階段編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雖然抗日戰爭剛剛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日本國內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對這段侵華罪惡史,採取「不認賬」的態度,甚至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更有甚者,借修改教科書之機公然歪曲歷史真相。重唱一首首滲透著中國人民血和淚的抗戰歌曲,既是不忘民族恥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對日本極少數右翼分子的有力回擊。歷史是不容篡改的,也是篡改不了的。
小組二:我們組的主題是「再聽文化大革命歌曲」,盡管「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這實在不能不算是一段漫長的時光。我們身邊有許多長輩親身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歌曲對他們來說記憶猶新,下面,請同學們聽一聽我們在調查采訪中錄制的文化大革命歌曲。(由被采訪者演唱,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啊就是好!革命大字報,嘿!烈火遍地燒,勝利的凱歌沖雲霄。」等歌曲。)同時展示組員收集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膠木老唱片、舊歌集等。聽完這些老歌,請大家談一談你從歌中了解到哪些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現象?
『伍』 中國有名的100首革命歌曲
我的祖國、映山紅、團結就是力量、十送紅軍、南泥灣、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紅梅贊、唱支山歌給黨聽、洪湖水浪打浪、祖國,慈祥的母親、咱當兵的人、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長江之歌等。
1、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是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
歌詞: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姑娘好像花兒一樣。
小伙兒心胸多寬廣,為了開辟新天地。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敞。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獵槍,這是強大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5、南泥灣
1943年,這首曲子誕生在延安,是以馬可為主要創作人的團隊作品。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
歌詞: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
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
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灣,與呀往年不一般 。
再不是舊模樣,是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滿呀山。
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是江呀南。
又學習來又生產,359旅是模範 。
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陸』 求各個年代的紅歌 建國時期 80年代 90年代 10年代
1、戰爭年代的《小放牛》、《游擊隊歌》、《東方紅》等;
2、建設時期的《我的祖國》、《翻身農奴把歌唱》、《十五的月亮》、《祝福祖國》、《祖國大地任我走》、《我們走在大路上》、《高舉革命大旗》等;
3、80年代的《祝酒歌》、《十五的月亮》、《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無所有》、《信天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我熱戀的故鄉》、《心願》、《黃土高坡》、《黃河源頭》等;
4、90年代的《同一首歌》、《愛我中華》、《父老鄉親》、《前門情思——大碗茶》、《山不轉水轉》、《夕陽紅》、《濤聲依舊》、《新長征路上的搖滾》、《一封家書》、《霧里看花》、《歌聲與微笑》、《當兵的人》、《牽掛你的人是我》、《祝你平安》、《青藏高原》、《阿姐鼓》、《霸王別姬》等;
5、10年代《母親》、《梅花引》、《超越夢想》、《兒行千里》、《哈什噶爾女郎》、《斷橋遺夢》、《親吻祖國》、《天路》、《父親》、《遠情》、《再唱山歌給黨聽》、《又唱瀏陽河》、《瀏陽河2008》、《北京的金山上》、《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等。
(6)革命歷史歌曲擴展閱讀:
紅歌即紅色歌曲,就是贊揚和歌頌革命和祖國的歌曲,它們普遍具有濃韻的感情基調,有較強的節奏感。
「紅歌」泛指歌頌社會主義、共產黨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歌曲。由於紅色象徵著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紅歌」自然代表著無產階級的政治取向和意識形態。
「紅歌」的創作源泉是民歌,這就決定了它為普通老百姓所喜聞樂見。
從井岡山時期的江西民歌、延安時期的「信天游」,到祖國解放和改革開放的滿懷豪情,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歌構成了「紅歌」多樣化的風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能在「紅歌」里找到屬於自己的音調。
『柒』 關於革命歌曲《十送紅軍》的詞曲作者及創作背景
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樂堂首演說明書《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中發表了《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
作詞: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
根據江西贛南民歌《長歌》改編
合:一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下了山 秋雨里格綿綿 介支個秋風寒 索索里格梧桐 葉落盡 紅軍里格團結掛在心間 問一聲親人紅軍呀 幾時里格人馬 介支個再回山。
男:三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穀 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 介支個紅軍種 包穀棒棒 咱們窮人掰 緊緊拉著紅軍手 紅軍啊 撒下的種子 介支個紅了天。
女:五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過了坡 鴻雁里格陣陣 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 捎書信 鴻雁里格飛到 天涯海角 囑咐咱親人 紅軍啊 捎信里格多把 介支格革命說。
女:七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兒 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 介支個江畔站 十萬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 紅軍啊 革命成功 介支個早回鄉。
男:九送紅軍上大道 鑼兒不聲鼓不敲 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著 長繭的手 心像里格黃蓮 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 紅軍啊 盼望里個早歸 介支個傳捷報。
十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里格亮相 介支個搭高台 高台里格十丈 白玉柱 雕龍里格畫鳳 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 紅軍啊這台里格台名叫 介支個望紅台。
創作背景
江西贛南民歌《長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斗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曲調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泣如訴的《十送紅軍》,與蘇區人民的淚水流在了一起;再現革命的歷史畫面。
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長征》中多次使用了《十》曲,王雲之對該曲的部分內容改編增加了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