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香囊歷史

香囊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04:58:20

Ⅰ 香包的來歷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用彩色絲線在綵綢上綉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綉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葯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志慶、生活實用

和觀賞品玩用。
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 《禮記》雲:「五采謂之綉。」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綉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葯材,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禮記、類則》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注、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送一個香包,傳遞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達一番美好的祝願,問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取向。

香包,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雲:「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里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前不久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別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圖案,以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為例,選用變形的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為刺綉紋飾圖案,是按照佛教凈土的教義設計的,其寓意是把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凈土」,因為變形梅花從唐代起就作為佛胸前的吉祥標志。
800多年前的佛教信徒們向佛塔敬獻這種香包,完全是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誠意。

Ⅱ 香囊的起源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

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就如《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斗邪必勝的效果。

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以前醫葯水平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氣味驅散夏天的蚊蟲。同時,做香包屬於女紅,也有很多女孩子做來送給意中人。

端午節戴香包習俗的演變

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志記載,農歷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綵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綵線系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節戴香包的原因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古語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

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葯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葯學理論中的五臭范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等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葯物之所以有芳香氣味,是由於其含有大量揮發油,這些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端午節傳統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預防感冒、手足口

Ⅲ 藏香囊的歷史起源:構成、進化歷史,必須提供起源說明的詳細出處佩戴香囊的意義、人群、原因:傳統功能及

來自雪域高原的聖香,據佛教史籍的記載,一千多年前,吐蕃王朝七賢臣之一的吞彌桑布扎發明了藏文,也教會了藏族同胞如何製作藏香。傳統的藏香囊主要的配料是柏樹的樹段及多種藏域高原珍貴稀有香料,用傳統方法,人工配置而成。
藏香囊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以它的品質證明了它的價值,深受大眾喜愛,是雪域高原獨有的品牌,它是雪域高原民族醫葯和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是我國香業界一顆奇異的明珠。
藏香囊的功能:清潔空氣、提神醒腦、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驅除污濁之氣能殺減空氣中的病菌,清潔室內空氣預防多種流行病菌的侵入,還能醒腦明目,安神通交,降祥納瑞,營造一個潔凈的生活氛圍,是人間最大的享受。願此妙香普熏,願一切有情身心安樂,吉祥如意!
有關它的詩詞在《清代詠藏詩詞》里可以找到。

Ⅳ 請告訴我香囊興起發展的吧朝代謝謝了

見於記載的是三國 魏 繁欽 《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可見最遲也是在這個時期就有了使用香囊的習俗。

http://ke..com/view/70126.html?wtp=tt

傳說:
每年五月五日午時,這個時辰是所有妖魔鬼怪都出來活動。這個時辰是「三五」相重就是五月、五日、午時(午音同五),是魔鬼的時辰。所以古人又將這個節叫「重五節」、「五毒日」。

傳說古人很難避過這個時辰,如果能避過就能平安,不然就會給鬼怪害死。這時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托夢給人們,說妖魔鬼怪最怕金屬、香氣,只要你帶上金屬和香氣之類,就能避過妖魔鬼怪之害。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開了觀世音菩薩托夢救人的事,他們就在這一天午時,身上佩帶各種各樣的金屬與香氣之類來避邪,這種做法,俗稱「壓午」,結果,平安無事。從此,人們每年在這天佩帶金屬、香氣之類的東西,時間久了,就漸漸地發展為今天的香袋。

Ⅳ 香包的來歷歷史起源

最佳答案: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纓、佩幃,今人稱荷包、耍貨子、絀絀。它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綉工藝品。

Ⅵ 古代香囊的作用及意義,用法~

香囊的作用:

1、防治疫毒:孫思邈《千金要方》:「避疫氣,令人不染」,就是使人不受污穢之氣或毒氣的污染。

2、防止蚊蟲叮咬:夏季蚊蟲較多,古代沒有滅蚊葯,一般人家又沒有蚊帳子,夏季大多室外休息,小孩皮膚嫩,蚊子最容易咬小孩的頭面和脖子,所以把香囊戴在脖子周圍和胸部。

3、防止毒蛇咬傷:南方空氣潮濕,山區毒蛇較多,住在山區里的人為了防止毒蛇進入床鋪,就佩戴雄黃香囊,蛇類聞見雄黃的氣味,就會遠離。白娘子喝了雄黃酒就會現出原形,一般小蛇就更不在話下了。

意義:

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

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題。而隱喻象徵、托物言志則是香包的鮮明藝術特色。慶陽香包的圖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豐富的意蘊。

香囊的風情意味是在男女情事上。有一說,女子佩香囊意謂有所歸屬,這也是中國不少民族用贈香囊來表示愛慕之情的緣故。香囊在我們通常的概念中,就是定情之物,它傳情達意的密碼是多種多樣的,含蓄且優美。


(6)香囊歷史擴展閱讀

香囊種類

香囊質地種類很多,有玉鏤雕的,金累絲、銀累絲、點翠鑲嵌和絲綉的。一般製成圓形、方形、橢圓形、倭角形、葫蘆形、石榴形、桃形、腰圓形、方勝形等等,囊多是兩片相合中間鏤空,也有的中空縮口,但都必須有孔透氣,用以散發香味。

香囊長約十厘米,寬五厘米,厚二厘米。頂端有便於懸掛的絲絛,下端系有結出百結(百吉)的系繩絲線彩絛或珠寶流蘇。

戴香囊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我國南方的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這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中醫認為夏季的氣候特點是濕溫,細菌容易滋生,而香囊則有殺菌和提高身體抵抗力的作用。

Ⅶ 香包的由來

我國每逢端午節,都掛香包,內裝雄黃、熏草、艾葉等物,用以祛邪強身。香包在民間廣為流傳已有幾千年,《封神榜》小哪吒的紅兜肚,有斗邪必勝的效果;《白蛇傳》的老和尚用雄黃酒逼白蛇現原形等。由此可見,這些神化了的香包已深入中華民族的文化之中。
其實,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記載:「黃帝欲登園丘,其地多大蛇,廣成子教之佩戴雄黃,其蛇皆去。」後這個記載被美國人W·愛伯哈德拿了去,在他編撰的《中國文化象徵詞典》中,就這段記載作了如下說明:「黃帝部族發生了大瘟疫,聽說廣成子醫道高明,前去討教治療瘟疫的辦法,廣成子用雄黃裝包,讓他佩戴在身上,結果治好了。」這一說法倒也符合唯物思想。

在遠古時代,廣成子其人既是巫師也是醫生。可見香包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了。

Ⅷ 端午節香包的由來

一、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二、據考證,端午節佩戴香荷包源於公元前278年,楚國民以「簡棕」(即竹簡貯米)投入汨羅江祭奠屈原,使魚不損傷其遺體;又據《初學記》中記載:漢光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名)對他妻子托夢說:「你們祭祀的東西,被江中蛟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住,五色線捆好,蛟龍最害怕這兩樣東西」。於是其妻就用竹簡制粽,並纏上五色絲線投入江中。後來世代相傳,發展為端午節食品及五色絲線纏粽子的民風民俗。到後來,人們又用五色綵線纏、綉各種各樣的香荷包,這種古俗愈演愈烈,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又如:《紅樓夢》書中寫道:「(寶玉)因忙把衣解了,從裡面衣襟上將所系的荷包解了下來。」這里的香囊、荷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端午節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義辟邪、熏香、定情物不免也夾雜在其中。元代雜劇就提到這種香荷包,讓馳聘疆場的武士佩戴在身邊,是用來裝針線的,大的像錢包,小的似手袋。
三、我國古俗佩戴香荷包歷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櫛縱拂髦、忽角衿纓,皆佩容臭。」這里所說的「衿纓」是編結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這段文字記載說明周代年輕人在父母與舅姑處時,隨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禮儀,也說出了那時的香荷包尚無裝飾意義。
四、在我省許多城鄉,尤其是西峽,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並舉辦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耐人尋味的民俗活動。特別是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絲綢,精工製作成的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香囊戴於身上、腰間,娃娃們都要帶上布制的肚兜,人們認為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靈氣,都具有保護子孫平安成長的特性,因此,在端午節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們喜愛和歡迎,
五、香荷包都是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等中葯粉,再用綵綢扎綉而成。它們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再穿上銀珠光片之類,看上去珠光寶氣,誘人喜愛。有些巧手把許多小香包串起來,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過海」、「魚兒鑽蓮」、「老鼠啃葡萄」、「獅子滾綉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驅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節早晨,大人要把這些香荷包給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里的香味和小動物可以祛病除惡,祈福降壽。隨著歷史的演變,祛病求福的觀念漸漸淡化,而這製作精湛的藝術品的風俗卻保存了下來,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衷心祝願。

Ⅸ 古代香熏的歷史

其實早在公元4000年前,人們已懂得使用香薰植物精油來幫助恢復精神、撫平心靈、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和保養容顏。

古埃及時代,埃及貴族女子都用花瓣鋪滿整個房間,並用香薰油沐浴。在維多利亞時代,維多利亞女王非常鍾愛薰衣草,她是英國首個將薰衣草蒸餾製成精華油的女人。

早在古埃及時代,貴族女子已懂得使用香薰油沐浴。發展至今,已有不少人成為香薰油的擁護者,認為它能達到某種療效。

香熏既可養顏怡性、祛病強身,也可視為一種高雅陳設,故現已成俊男靚女之時尚。不過今人多以為香熏剛從域外傳入,香熏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其始於三國兩晉並一直延綿至清末民初。
香熏亦稱香爐、熏籠,古代較早的香熏均為陶瓷燒制。從出土的實物看,三國的香熏斂口扁圓腹,形似罐盆,或有提梁,或有雙耳,器壁鏤有圓孔數十,以泄香氣,底有圈足,形制古拙。後在江蘇宜興周處墓發現西晉香熏,爐體呈球形,上鏤有幾排三角形氣孔,頂部塑一龜鈕,爐底和承盤各置熊足三個,盡顯端巧玲瓏。當時還有仿製前漢博山式香熏、爐蓋似山巒疊嶂,周有雲氣仙人依附,燃香後,煙氣從爐蓋的孔洞中緩緩縹緲,如入佛國仙境,頓覺飄飄欲仙。

盛唐在貴族中還普遍使用一種銀質香熏球,據《西京雜記》載:「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卧褥香球,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緩始復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被褥,故以為名。」熏球內因裝置兩個環形活軸的小盂,重心在下,故無論熏球如何滾動,環形活軸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內燃之香料決不會傾覆以致燒蝕衣被,其原理同現代陀螺儀如出一轍。

宋代耀州窯香熏形似帶托茶盞,上面覆以鏤空內蓋,底有五隻人面足,器壁剔滿紋飾,為宋代香熏爐之精品。1974年在江西波陽出土的元代仿龍泉窯瓷香熏,高7厘米,半球形蓋,鏤空,飾蔓草纏枝紋,爐體下部剔出二層仰復蓮紋,釉層勻薄,釉色灰中閃黃,其鏤雕工精,玲瓏剔透的紋飾對明清兩代琳琅滿目繁縟精美的香熏、香爐、手爐、腳爐的製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代香熏的製作和使用已進入繁榮時期,故宮內大殿、書房、內寢皆置高達三四尺的巨大熏爐,形如金鍾鳥籠,多為掐絲琺琅等景泰藍之精品,亦有鑄銅鎏金鏨刻精美的極品,彰顯皇家豪華高貴的氣派。當時的文人高士,書案上多設造型各異紋飾典雅的香熏盒,以營造融入怡性逸情高雅意境。西風乍起,時值歲寒,民間還普遍使用以紫銅白銅黃銅打制的手爐腳爐,網蓋上皆有鏤刻精緻的紋飾或吉祥圖案,無論鄉紳庶民,小姐老嫗人手一爐,已成明清時代一道多彩多姿的市井民俗景觀。

古時,婦女還時興佩戴香囊,外用各色綢緞作面,內裹絲綿香料,製成孩兒形,雞心形,祥禽瑞獸形等等,並綉以精緻的花紋,以示女紅盈巧。還有一種木雕香囊,選用上好的百年黃楊、憑借匠師神馳,方寸之間刻有戲曲人物,樓台亭閣,花鳥景緻,雕工精巧,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展示了藝人高超的造詣,實乃是古代一種微型木雕藝術品。難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它寵愛有加,其《後宮詞》詩曰:「斜倚熏籠坐到明

熱點內容
2017年全國1卷語文試題 發布:2025-07-16 12:46:47 瀏覽:89
選修數學22 發布:2025-07-16 12:08:08 瀏覽:886
堅持不懈的英語 發布:2025-07-16 12:06:25 瀏覽:758
歷史戰爭新聞 發布:2025-07-16 11:03:11 瀏覽:152
行知教育招聘 發布:2025-07-16 10:36:29 瀏覽:745
鄧倫英語 發布:2025-07-16 10:04:03 瀏覽:871
文都教育下載 發布:2025-07-16 09:49:59 瀏覽:97
麻將機多少錢 發布:2025-07-16 09:45:32 瀏覽:903
明地理志 發布:2025-07-16 08:56:57 瀏覽:461
物理昏迷 發布:2025-07-16 08:30:48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