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初三中考歷史試卷

初三中考歷史試卷

發布時間: 2021-07-30 04:58:53

A. 初三中考歷史科目難題有什麼

相當簡單,初中基本就是了解歷史概況就好了,也不深入。我現在大一,原來初三的時候我們滿分50我漏了一小題還的47分,所以你不用太擔心。但是如果你現在歷史一點也不了解(根本沒學)建議你現在就不要太上心了還是去搞你大學科吧,歷史這個東西不難但是想要急功近利貌似還是覺得不大可能。

B. 初三中考歷史要買什麼教輔

老師是一定會推薦的,最好選擇有總結歸納知識點的,比較方便復習。但主要還是要和課本結合,才能起到作用。

C. 初三中考歷史資料誰有

2013年中考歷史總復習資料

炎黃堯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一統,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歷史第一冊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製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製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後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於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飢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於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鍾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於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於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於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聖」。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後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於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於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鍾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聖」,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問答
1、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開始變法。內容:a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b獎勵軍功;c獎勵耕織;d建立縣制。意義:商鞅變法是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秦國通過變法,廢除了舊制度,發展了封建經濟。增強了國力,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簡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答:興辦私學,廣收學生,主張因材施教,要求學生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要老實,重視道德教育,希望學生成為品行高尚的人。
3、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採取了哪些措施?答:a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自稱「始皇帝」,在中央設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中央和郡縣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b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大修馳道,統一車軌;c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給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損害;d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鞏固邊防,加強對越族地區的開發。
4、簡述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答:a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權力,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奪去王侯爵位和封地,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推行一套新的選用官吏制度,注意選拔人才。b把鹽鐵經營權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對經濟的控制。c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作為思想統治工具。在長安設立太學,主要培養官吏。d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安定北部邊境。
5、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386年,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為革除落後習俗吸取漢族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孝文帝拓跋進行了改革。內容:a實行官吏傣祿制,嚴懲貪污;b頒布均田令;c遷都洛陽;d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中國歷史第二冊

一、隋唐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隋文帝實行了改革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制。
2、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分為三點四段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餘杭,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熟記P2,隋運河圖)。隋、元兩朝大運河的南北起點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陽為中心,元朝南糧北運比隋朝更有優勢的理由:新開了兩段運河,運河從杭州直達北京(大都),還開辟了暢通的海道。
3、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隋朝時李春主持修趙州橋,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石拱橋。
4、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出現「貞觀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9年)。
6、曲轅犁和筒車的出現,表明唐朝農業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於唐朝。
7、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鹹海,東北至外興安嶺以北和庫頁島,南及南海。
8、唐太宗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擁護被北方各族稱為「天可汗」。
9、回紇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六詔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親。他們為促進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拉薩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時,把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進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11、中日交往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就有往來。唐朝時,中日往來頻繁,日本先後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唐朝時期東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和尚(他6次東渡日本,最後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3、755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後來,其部將史思明繼續進行叛亂,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危害:使北方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14、隋唐時期,最傑出的醫葯學家是孫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對我國的醫葯學發展影響巨大。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難》和《望廬山瀑布》等;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別》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長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柳公權、顏真卿;著名的畫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閻立本、吳道子,其中的吳道子被後人尊為「畫聖」,代表作為《天王送子圖》
17、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在隋唐時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遼、宋、夏、金等政權
1、唐朝滅亡後的50多年裡,中原地區先後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總稱五代。
2、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定都開封。
3、916年,契丹國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在上京稱帝,建立契丹國後,契丹改國號為遼;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國西北地區由黨項族建立並定都興慶的政權);
4、1115,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定都會寧。1127年,金滅亡北宋;1127年,趙構建立南宋,定都臨安。
5、訂立「澶淵之盟」的雙方是遼與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將有岳飛和韓世忠等,岳飛於1140年在郾城之戰中大敗金兵。
7、北宋時發明了插秧農具「秧馬」;還出現了牛轉翻車;政府把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廣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時,農業生產技術進步,太湖流域一帶的水稻產量很高,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8、北宋的開封和南宋的臨安都有夜市、曉市,還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三、元期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為政治中心、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
2、我國古代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個是清朝。
3、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吐蕃(西藏地區),使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圖)
4、元朝還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最早將台灣納入其行政管轄范圍,表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並經常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元朝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葯用於製造武器,始於唐朝末年;司南製成於戰國時期,指南針製成於唐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7、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了我國古代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8、詞是一種新的詩歌形式,興起了晚唐。宋朝時,詞的創作達到高峰,出現了許多著名詞人和詞作。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宋朝著名的女詞人是李清照,南宋詞人辛棄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9、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美術史上的傑作;元朝著名的書畫家是趙孟頫,其名畫有《秋郊飲馬圖》等。
四、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從應天府遷到北京。
2、明朝建立後,明太祖變更統治機構,加強君權,設立了最具特色的廠衛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另外,明朝科舉考試內容限於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
4、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明朝中後期的商品經濟有較大的發展。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流通的貨幣。

D. 初三歷史中考試題

2009年初三歷史中考精英試題(2009。40。28)
(時間:60分鍾 滿分:50分 )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節目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節目曾對右圖中的歷史人物進行過評述,下面說法最適合他的是 ( )
A.他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
B.他推行大一統措施,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C.他統治時期被稱為「貞觀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進民族融合
2、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和諧相處,
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下列措施中有利於鞏固統一的多
民族的國家的有 (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鄭和下西洋
③鄭成功收復台灣 ④冊封達賴、班禪 ⑤多倫會盟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3、圖2傳奇人物,她的歷史功過,猶如那塊無字碑一樣,任由後人評說。
以下選項對其評價具有不合理之處,應當選擇( )
A.貞觀之治 B.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C.貞觀遺風 D.她的統治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毛澤東在這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里孕育了中國革命,被稱為「中國革命的搖籃」。「這里」是指( )
A.上海 B.南昌 C.廬山 D.井岡山
5、以下是兩位同學的談話:「毛澤東真是去赴『鴻門宴』。」「他這么做是為了贏得備戰的時間。」根據談話的內容,你認為他們談論的歷史事件是( )A.雙十協定 B.西安事變 C.北伐戰爭 D.重慶談判
6、中國近代化的歷程艱難曲折,起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下列相關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洋務運動是中同近代化的開端 B.戊戌變法加快了中同近代化的進程
C.辛亥革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7、.2008年3月24日,第29屆夏季北京奧運會的聖火在希臘的雅典點燃。從歷史上來看,古代希臘是( )
A.東方文明的搖籃 B.游牧文明的搖籃 C.西方文明的搖籃 D.農業文明的搖籃
8、14—16世紀被稱為「發現人的時代」,文中「發現人」 是通過什麼事件實現的?( )
A.《共產黨宣言》發表 B. 文藝復興 C.《人權宣言》的發表 D. 新航路的開辟
9、右圖是「大包干紀念館開館儀式」。這個紀念館應建在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的( )
A.北京
B.深圳
C.安徽鳳陽小崗村
D.上海
10、「橫空出世一戰中,社會制度初顯優;二次大戰建大功,一
朝解體兩極終」。根據上段文字的描述,判斷它是下列哪個國家( )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蘇聯
11、我國《反分裂國家法》第五條:「……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台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是( )
A.海峽兩岸直接實現通航 B.堅持一個中國原則C.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原則 D.堅持互利互補原則
12、20世紀中後期,有位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曾就一件大事發表感慨,「這是聯合國歷史上的轉折點」。結合右圖,這個「轉折點」是( )
A.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恢復
C.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關系
D.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13、南京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下列史實不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
A、八國聯軍侵華 B、中華民國成立 C、日本製造屠殺慘案 D、蔣家王朝滅亡
14、 三班歷史興趣小組在題為「思想解放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歷史小論壇活動中,收集的
下列歷史材料不恰當的是( ) A、文藝復興 B、啟蒙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抗日戰爭的勝利
15、周恩來是深受人民敬仰的政治家、革命家。下列歷史事件或歷史活動與他有關的是( )
①參加中共「一大」②重慶談判 ③在黃埔軍校任教 ④紅軍長征 ⑤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6、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A.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B.1949年新中國成立
C.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D.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7、下列哪些事件,促使俄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
①彼得一世改革 ②1861年改革 ③俄國十月革命 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8、德國曾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也都遭到失敗。下列會議中與懲罰、處置德國有關的是( )
①巴黎社會 ②華盛頓會議 ③慕尼黑會議 ④雅爾塔會議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19、從1995年開始,沈陽市每年都會在某日的夜晚鳴響防空警報,以示不忘國恥。這一作法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那麼這一作法所特選的日子應是( )
A.1月1日 B.7月7日
C.8月13日 D.9月18日
20、圖10人物,採取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挽救了美國資本主義。他是( )
A.華盛頓 B.林肯 C.羅斯福 D.尼克松
二、非選擇題
21、思想解放運動是革命的前奏曲,它吹響了新社會產生的號角;思想解放也是改革的動員令,它是社會變革的先聲。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在西方社會的近代化歷程中,哪一運動為資產革命的到來,作了思想上的准備?(1分)

(2)法國啟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次重大思想解放運動,其主要思想是什麼?(1分)對中國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1分)
(3)民國初年,我國經歷了一次動搖封建正統思想根基的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請簡要評價這場思想解放運動。(2分)

(4)反思近代以來的歷次思想解放運動,對於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1分)

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我們黨正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撫今追昔,我們深感肩負的使命神聖而光榮。展望未來,我們對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充滿信心。——《十七大報告》
(1)近代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進行了哪些斗爭?(2分)

(2)鄧小平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提出了怎樣的方針?(1分)取得了怎樣的成果?(1分)

(3)2008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30周年。哪一次會議最先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1分)並請舉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典型成就?(1分)

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2006年11月,中央電視台推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此片一經推出,立即引起了各界的熱烈討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由此,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標。
五百年來,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舞台上,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性大國,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大國的崛起》解說詞
(1)材料中所說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對世界的最主要影響是什麼?(2分)

(2)材料中所說的「九個世界性大國」在近代化的歷程中,哪些國家採取了相同的道路?(1分)

(3)在成為世界性大國的道路上布滿艱辛,20世界30年代各資本主義國家都面臨著嚴重的困難,美國和德國分別採取了怎樣的措施?(2分)

(4)材料中所說的「九個世界性大國」在其崛起的過程中,都曾嚴重侵犯過中國的主權,試舉一例說明。(1)

(5)縱觀「九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程,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1分)
24、改革與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下圖三位歷史人物是20世紀以來傑出的改革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圖一 圖二 圖三
請回答:(1)圖一中的人物在20世紀20年代推行的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政策是什麼?(1分)

(2)圖二的人物實行的改革具有什麼突出的特點?(1分)

(3)圖三中的人物為推動本國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什麼偉大決策?(1分)

(4)上述三位人物的改革得以取得成效的相同之處是什麼?(1分)
2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談到:「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曰獨夫,固其所也。」
材料二 陳獨秀在《吾人最後之自覺》一文中指出:「所謂禮教,皆以擁護此別尊卑明貴賤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此東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嶺也。……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科技),相形見拙,舉國所知矣;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繼今以往,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吾敢斷言日,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後覺悟之最後覺悟。」——《青年》第一卷第6號(1916年2月)
材料三 國務院公告(2008年5月18日):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在此期間,全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誌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外交部和我國駐外使領館設立弔唁簿。5月19日14時28分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鍾,屆時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請回答: (1) 結合明朝的有關歷史,說說為什麼人們會把君主「視之如寇讎,名之曰獨夫」?

(2) 根據材料二,請指出文中『『倫理的覺悟」的含義。「倫理的覺悟」在近代中國有什麼代表性運動?

(3) 結合材料一、二,談談你對材料三的理解。

選擇題答案寫這里1----5 6----10 11----15 16----20

E. 各位童鞋啊。。請問初三中考的歷史是不是得背三年的內容啊。。試卷難不難啊。。

不用,有考綱,不是三年的課本都考,老師會告訴你們考哪些課文的。再說中考是基礎的,應該不會太難~~你應該是初三的吧,那就祝我們都考上理想中學

F. 中考歷史重點

初三復習時應以歷史主題為主,中考的重點是初三的歷史課本。
專題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含義:
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2.發展歷程: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實行郡縣制。
西漢鞏固: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問題,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隋唐完善:創立科舉制,有利於選拔人才,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北宋加強:北宋初年,「杯酒釋兵權」解決兵權的問題;將地方的政權、財權和軍權收歸中央。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元朝新發展: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明清達到頂峰(衰落):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
頂峰。
3. 評價:
(一)雙重作用。積極作用:①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③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又利於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消極作用:①專制容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思想上表現鉗制了思想,束縛了文化。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
(二)不同階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會前期,主要起積極作用;封建社會後期,主要是消極作用。
二、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1、科舉制的創立:隋朝
(1)背景: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2)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3、科舉制度的演變: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4、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評價:
積極影響:改善了用人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是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人們思想,阻礙了科技和社會進步。
三、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經驗教訓
經驗:漢、唐統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都繼承了前代的制度,並加以發展、完善。
教訓:秦、隋統治者都實行暴政,激化階級矛盾,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被推翻。
四、封建治世、盛世局面
文景之治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專題二 我國古代國家的統一和民族關系
一、總體概述:
1. 秦朝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2.中國歷史上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四個朝代:秦、西晉、隋、元。
秦漢、隋唐、元明清是中國三大主要統一局面。
3.國家的三個分裂時期: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
4.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個時期: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
二、古代國家的統一和民族關系
1.發展過程
(1)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秦的統一
北方: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並修築了萬里長城。
南方:興修靈渠,連結 長江 水系與 珠江 水系,是溝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2)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 西漢 時期
西域:a. 張騫 兩次出使西域(分別在 前138 年和 前119年),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b.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 西域都護 ,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
C.陸上絲綢之路開通。
路線:從 長安 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 歐洲 。
作用:「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3)多民族的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北魏 孝文帝 改革:遷都 洛陽 ,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 。
(4)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大發展:唐朝時期
a.在唐朝開明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領紛紛來長安朝見皇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b.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松贊干布是吐蕃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在他做贊普期間,漢藏兩族之間的交往
有很大的發展。他十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婚, 唐太宗 答應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5)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宋元時期
a.和北宋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遼 、 西夏 、 金 ;
和南宋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是: 金 、 西夏 、 蒙古 。
b.金滅 遼 和 北宋 ;蒙古政權滅 西夏 和 金 ;元政權滅 南宋 。
C.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鐵木真 成吉思汗)
1271年, 忽必烈 (元世祖)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1276年,元滅
南宋;1279年,元統一全國。形成新的民族 回族 。
結果:在元朝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盛況。
(6)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明清 時期
A、乾隆帝時,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發動叛亂,設置伊犁將軍。
b.清朝建立了對達賴和班禪冊封制度。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的封號; 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1727年,清朝設立 駐藏大臣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2.歷代中央政府加強對邊疆的聯系和管轄
台灣:
三國——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夷州,加強台灣與內地的聯系。
元朝——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清初—— 鄭成功 從 荷蘭 殖民者(佔領38年)手中收復台灣。
清朝——清前期(1684年),設置 台灣府 ,隸屬 福建省 。
新中國成立前——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從 日本 (佔領 50 年)手中收回台灣。
西藏:
唐朝—— 文成公主 與松贊干布成親。
元朝——設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區事務,西藏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
清朝——清前期確立對達賴、班禪的冊封制度。
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1 年和平解放,祖國大陸完全統一。成立西藏自治區。
新疆:
西漢——公元前 60 年設置西域都護,新疆正式隸屬中央管轄。
清朝——清乾隆皇帝時,設伊犁將軍。
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設 新疆省 。
三、認識:
1.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必然結果,分裂是短暫的。
2.國家統一的影響:
①保持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
②加強了民族融合,促進了各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

專題三中國古代經濟
一 農業問題
1、歷代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
(1)春秋:春秋末年開始使用牛耕;開始出現鐵農具。
(2)戰國:在春秋開始使用鐵器的基礎上,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牛耕得到推廣;各國興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國的都江堰。
(3)西漢:張騫通西域後,西域各族得到了鐵器,還學會內地鑄造鐵器的技術;西漢西域傳人的作物品種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羅卜等。
(4)三國:大批北方農民為避戰亂遷居江南,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
(5)南北朝:賈思勰總結北方人民長期生產經驗,寫出《齊民要術》這部我國歷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6)隋唐:為加強南北經濟交流,隋朝開鑿大運河;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造了曲轅犁;創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
(7)北宋: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種植。
(8)元朝:棉花種植區域進一步推廣到全國。
(9)明朝:政府推廣植棉,棉布成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煙草等作物傳入我國。
2、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1)影響因素:①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生產工具。
③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過程:①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逐漸開發,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②隋唐時期:唐朝中後期,我國經濟重心開始 南移,江南地區農業發展逐漸超過北方。
③南宋時:南移完成。標志:「蘇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3、古代農業發展的共同原因:
▲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統治階級注意調整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如唐代製成曲轅犁、筒車等。
▲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二 商業
1 商業和城市
(1) 隋唐: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也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2) 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都城東京、南宋都城臨安是聞名世界的大城市;宋代海外貿易發達,泉州、廣州、明州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元朝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都市。
(3)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2 資本主義的萌芽
(1)原因(條件):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2)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出現。
(3)實質:「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是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
(4)緩慢發展:清朝,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部門增多了,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專題四 中外交往與沖突
一、中國古代對外政策
●概況:自漢朝至明朝,我國一直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國統治階級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我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展趨勢是由開放到閉關。
●具體史實
1、開放:
⑴秦漢:張騫通西域之後,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相繼開通。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對外交往活躍。日本13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唐朝鑒真東渡傳播文化;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唐朝時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貞觀初年,玄奘西遊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記》
(3)宋朝:重視海外貿易,設置市舶司專門管理;泉州、廣州、明州是主要的對外港口;引進外國優良作物品種占城稻。
(4) 元朝: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5)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
(6)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分述
1、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開始的主要目的
宣揚中國聲威,擴大在海外的影響,加強友好往來,樹立大國形象
2、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發展的條件
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經濟發達,對外交通暢通,政府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等。
3、不同時期對外商路的特點
先陸路貿易為主,逐漸發展為陸路、海路並重,後以海路貿易為主。
4、古代促進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⑴張騫:通西域後開通絲綢之路
⑵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
⑶安敦:166年派使臣從海道來中國。這是中歐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
⑷鑒真:唐朝高僧,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在日本傳播唐文化。
⑸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時期到天竺研究佛經,促進中印文化交流。
⑹馬可波羅:義大利人,元世祖時來華居住,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⑺鄭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進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
5、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給我們的啟示
⑴開放國興,閉關國衰。
⑵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
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的主流。
二 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
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殖民者的入侵,對外關系由友好交往轉變為沖突和戰爭,這種變化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伍了。面對侵略與騷擾,中國政府與人民進行了一系列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 明朝中期,戚繼光抗倭。
2、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門的居住權。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台灣省。
3、 17世紀中期沙俄侵略東北,康熙帝兩次組織雅克薩之戰大敗沙俄軍隊;1689年,中俄雙方簽署了平等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專題五:中外重大改革
一、 中國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 管仲改革 國家:齊國
2、 商鞅變法:國家:秦國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 洋務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清朝地主統治階級為挽救封建統治而進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階級開展的自救運動。
(1)背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危局。(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的統治。(3)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4)內容:前期、後期。
(5)評價:
5、戊戌變法 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1)、背景國內:①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②19世紀末中國面臨被瓜分危機。國際背景:①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②啟蒙運動的影響。
(2)、目的:在保護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擺脫民族危機。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4)、內容:①政治;②經濟;③軍事;④文化教育。
(5)、影響:戊戌變法邁出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6)、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後,中國改革進入一個新時期。改革重點是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影響:經濟取得巨大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俄國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1)時間:1861年;
(2)人物:亞歷山大二世;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內容:①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③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得到一塊份地,但須出錢贖買。
(5)目的:擺脫農奴制危機,鞏固貴族地主的統治;
(6)評價:是沙皇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最積極意義是使上千萬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專制統治沒有改變,保留大量封建殘余;二是使農民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但必竟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2、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1、蘇俄新經濟政策(1921年)
(1)背景:三年內戰時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能適應和平建設時期發展。「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起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的不滿,破壞了生產力發展,造成生產下降,社會不穩。
(2)內容: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農民向國家交了糧食稅後,余糧歸自己支配;大型企業由國家管理,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一些中小型企業;廢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給制,恢復自由貿易)
(3)「新」的表現: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4)提高了人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蘇聯六七十年代的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發展重工業,軍事力量大為增長
(3)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首先以「經濟改革」為重點,沒有取得成果;後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失敗。最後導致蘇聯解體。
(4)蘇聯解體說明的道理: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吸取蘇聯的經驗教訓,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5)、列舉世界歷史上俄國國名的演變:
沙皇俄國(1917年3月以前)、蘇維埃俄國(1917年11月-1922年)、蘇聯(1922年底-1991年底)、俄羅斯(1991年底至今)
三、日本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大化改新:學習隋唐先進制度
2、日本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學習對象:西方歐美列強;
(5)內容: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②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體現改革性質); ③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後世影響深遠)。
(6)影響:它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②保留封建殘余,日本強大以後,很快走上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理。
(7)對中國的影響:一方面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國,中國的維新變法正是學習日本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走資本主義道路的。
四、美國歷史上的改革
羅斯福新政
(1)時間:1933年;
(2)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消除經濟危機
(3)「新」的表現(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
(4)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
(5)影響:①新政取得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②新政開創了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先河,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五、歐洲其他各國的改革
1、奴隸主民主政治改革
伯里克里改革:使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封建主的改革
查理.馬特改革
3、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東歐各國的改革
代表:匈牙利改革。
結果:東歐改革未收到預期效果,反而引起國內經濟形勢惡化,進而帶來政治危機,最終導致東歐劇變。
歷史上的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1)傑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一定推動作用;
(2)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
(3)要擴大對外開放,善於學習別人長處。
(4)改革要符合國情,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G. 初三需要做中考歷史的練習冊嗎

你好。
首先你要把初一到初三的書閱讀幾遍,把知識線索拉通。
其次你去書店購買一些中考真題(也可以在網路文庫下載),先自己做,然後核對答案,找出不足,繼續看書上內容,這樣搞個10套題即可,中考得高分沒問題。

熱點內容
2017年全國1卷語文試題 發布:2025-07-16 12:46:47 瀏覽:89
選修數學22 發布:2025-07-16 12:08:08 瀏覽:886
堅持不懈的英語 發布:2025-07-16 12:06:25 瀏覽:758
歷史戰爭新聞 發布:2025-07-16 11:03:11 瀏覽:152
行知教育招聘 發布:2025-07-16 10:36:29 瀏覽:745
鄧倫英語 發布:2025-07-16 10:04:03 瀏覽:871
文都教育下載 發布:2025-07-16 09:49:59 瀏覽:97
麻將機多少錢 發布:2025-07-16 09:45:32 瀏覽:903
明地理志 發布:2025-07-16 08:56:57 瀏覽:461
物理昏迷 發布:2025-07-16 08:30:48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