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究性學習
A. 高二生物研究性學習報告
可以將兩株相似的植物的根包裹住,用不同光強的自然光照射,一個星期後觀察。注意要設對照組,光的方向要一致。
其實原理是生長素的分布與產生與光的關系。
B. 初中生物研究性學習
我看你可以做一個簡單而有趣的實驗,
比方「種子萌發的條件」,你可以買一點玉米、黃豆、綠豆等種子回來,然後用一次性杯子,我們先檢查水是不是必要的呢?兩個個杯子裡面放水;兩個個杯子裡面什麼都不放;兩個個杯子裡面放沙,注意要用乾的,不能有一點水分;然後把種子放進去,我們不是每個條件都用兩個杯子嗎?然後這兩個條件一樣的杯子裡面分別放玉米和黃豆,當然你也可以放三個杯子。其他的條件也是分別放玉米和黃豆,當然你也可以每個條件准備三個杯子,或者更多,這樣你可以研究很多不同的種子對水的需要。
然後你也可以檢查陽光,溫度,和空氣,都是類似的方法。
如果你要寫文章,那麼你在寫的時候先介紹一下你研究的什麼(種子的萌發),然後寫你的實驗過程,你在觀察實驗時每天都要觀察,並且要記錄一定的數據,比方玉米:
第一天8:00 3顆玉米開始發芽,長了1mm;1顆綠豆發芽;黃豆沒有發芽;
第二天8:00 6顆玉米發芽,其中3顆長了5mm;………………
像這樣把數據統計出來,然後寫你得出來的結論,就是你看到什麼,種子發芽需要什麼條件你都要寫上去,這就是你的結果。有不懂的可以問我。我是老師。呵呵。
C. 關於生物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有什麼
關於生物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有:
飲食與健康
生物鍾
睡眠時間與學習效率
生物鍾又稱生理回鍾。它是生物體內的答一種無形的「時鍾」,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通過研究生物鍾,目前已產生了時辰生物學、時辰葯理學和時辰治療學等新學科。可見,研究生物鍾,在醫學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並對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起著促進作用。
D. 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
第一個最好寫
給你個鏈接
借鑒2000就好了
http://www.91bi.com/hdad/ppindex.htm
E. 生物研究性學習
你想研究遺傳完全可以啊。如果時間充裕可以用用玉米進行雜交試驗(可能需要1年的周期,哈哈),當然最佳的選擇就是果蠅!在這個小東西上有7項遺傳學的大發現,所以是非常好的試驗材料。原因,生命周期短(12d左右),試驗容易,較適合學生研究。因為用細菌來研究遺傳雖然要更高(現在的研究基本都用細菌了),但對試驗的要求太高,通常需要生物標記技術,染色技術,中學生恐怕很難弄(當然你要是有錢,完全還是有可能的)。而果蠅更易於觀察,起性狀用中學的生物顯微鏡,甚至放大鏡都能輕松觀。,當然培養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只要有決心,沒有辦不成的事)。
下面介紹一些果蠅的試驗方法(我從網上摘得):
果蠅雜交試驗
作者:未知
一、實驗目的
通過對果蠅的雜交實驗,能基本掌握果蠅的雜交技術。並驗證與加深理解三個遺傳規律。
二、實驗用具及材料
野生型果蠅及各種突變型果蠅、培養瓶、麻醉瓶、放大鏡、毛筆或解剖針、潔凈的白瓷板、乙醚、記錄本
三、研究概況
1.驗證了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說明其不僅適合於植物,也可用於動物。
2.1910年,摩爾根發現白眼果蠅突變體,觀察到交叉遺傳現象。因為白眼w在X染色體上,為體X遺傳。
即W基因由外公經由女兒傳給了外孫,稱為交叉遺傳或絞花遺傳。
3.1916年,Bridge 發現X染色體不分開實驗,證明白眼基因在X染色體上。
四、果蠅材料的幾大優點
1.個體小,生長快,周期短,每12天左右即可完成一個世代。
2.易飼養,飼料簡單易得,常溫下易生長繁育。
3.繁殖能力強,每隻受精雌蠅可產卵400-500個,短期內可獲得多數子代,有利於遺傳學分析。
4.突變形狀多,而且多是外觀形態學突變,易鑒別。
5.幼蟲的唾腺染色體為巨大染色體,容易做基因定位,建立連鎖群。
五、實驗原理
遺傳基本規律: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伴性遺傳規律;連鎖與互換規律。
1.一對相對性狀:長翅(雌)×殘翅(雄);殘翅(雌)×長翅(雄)
2.兩對相對性狀:灰殘(雌)×檀黑長(雄);檀黑長(雌)×灰殘(雄)
3.伴性遺傳:紅(雌)×白(雄);白(雌)×紅(雄)
4.三點測交;三隱性(雌)×野生型(雄)
六、雜交步驟
雌蠅羽化後12h不交配,兩天內不產卵。
按組合收集雌雄蠅(老師完成)—→雜交(記住雜交日期,並註明班級學號) —→7-8天後蛹變黑時,放去成蠅(記日期)即放去種蠅—→2-4天,5-6天,7-8天後觀察F1,選出5-6對雌雄蠅做兄妹交(記錄F1的性狀,統計數字)—→7-8天後放飛F1代蠅(記錄日期)—→2-4天,5-6天,7-8天後觀察F2代蠅,統計各種性狀—→F3代出來後停止記錄。
七、統計分析
將記錄結果整理,分別做X2測驗,看其是否符合遺傳規律。F1代要多於30隻,F2代要多於50隻。記錄好放飛時間(親代和F1代)。三點測交計算圖距。
重組值=重組合/(親組合+重組合)
圖距=重組值或重組值之和
交換值小於50%,而圖距可以大於50%。
基因直線排列定律(Sturtevant,1913):三點實驗中,兩邊的兩個基因間的重組值一定等於另外兩個重組值之和減去兩倍的雙交換值。
並發率=觀察到的雙交換百分率/兩個單交換百分率乘積
干涉(干擾)=1-並發率
發生一個單交換往往影響其臨近的單交換。
注意事項
1.挑果蠅時,除了要注意雌雄外,還要注意性狀,防止因果蠅混雜而引起實驗結果的失敗。
2.不可麻醉過度。
3.放到培養瓶中時要先把瓶子傾斜,待果蠅蘇醒後再把瓶子豎起來,防止果蠅粘在培養基中而不能蘇醒。 4.剩餘的果蠅可放到大瓶子中,以保留種用。 5.寫好標簽放到培養箱中。
那麼怎麼弄到果蠅呢,下面隆重推出:(來源:http://ezres.ez.e21.e.cn:5003/jxzyg/sw/2/20/2/kzzl.htm)
果蠅的採集方法
一、誘集瓶的製作
取一個容量為 500 mL的廣口瓶和帶有液管的橡膠塞。在瓶內放入一些腐爛的水果,或者是甜酒糟,其量為瓶的1/3。滴管吸入少量乙醚後,管口用凡士林或石蠟封好。
二、採集方法
將誘集瓶放在垃圾堆旁或水果市場一角,也可以放在廚房,甚至米酒壇子旁邊都可以。注意瓶子不要將蓋子塞住瓶口,以便瓶內的氣味溢出和果蠅的進入。過一段時間發現有果蠅在瓶內,迅速將蓋子塞住瓶口,然後擠壓滴管膠頭將適量乙醚注入瓶內。待其麻醉後取出,進而培養出果蠅的幼蟲以供實驗用(觀果蠅唾液腺染色體),注意注入瓶內的乙醚不要過量,避免麻醉過深至死。
《生物學通報》2002.04
果蠅的生活史及其人工飼養
果蠅是雙翅目昆蟲,成蠅體長約 0. 5 cm。廣泛用於遺傳學研究的果蠅為黑腹果蠅(Drosophilamelanog-aster),屬於果蠅科、果蠅屬,它體形小、繁殖快。
一、生活史
果蠅的1個完整的生活周期分為4個明顯的時期,即卵→幼蟲→蛹→成蟲。卵長約 0.5 mm、白色,前端背面伸出一觸絲,能附著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於食物中,卵經 22~24 h孵化為幼蟲,幼蟲經兩次蛻皮為三齡幼蟲約 4~5 mm,肉眼可見其一端稍尖為頭部,上有一黑色鉤狀口器,幼蟲生活約4d左右化蛹,起初顏色淡黃、柔軟,以後逐漸硬化變成深褐色,此時即將羽化,成蟲果蠅自羽化後8h可交配,2d後即可產卵,成蟲果在25℃下一般存活37 d。
二、飼養
1.所需的儀器、器具及試劑 恆溫培養精、乾燥箱或滅菌鍋、麻醉瓶(用 50 mL廣口瓶)、培養瓶(口與所用麻醉瓶同大小的短平底試管,可定做)、解剖鏡、放大鏡、白瓷板、平皿和毛筆等。
乙醚、玉米粉、糖、瓊脂、酵母粉和丙酸等。
2.培養基的制備 果蠅的培養基有多種配製方法,一般多採用玉米粉培養基:玉米粉 15 g、糖 7. 5 g、瓊脂2.2 g、丙酸 0.5 g和水 150 mL。
先用水將瓊脂加熱溶解,再溶入糖,然後慢慢加入玉米粉,邊加達攪拌,成為稀糊狀後停火,然後加入丙酸攪勻,趁熱分瓶(以免冷卻凝固無法分裝),待冷卻後加入酵母粉或酵母汁。
培養基分裝前,培養瓶應進行滅菌處理,可乾熱滅菌也可濕熱滅菌,塞子一般用塑料(聚氨基甲酸乙酯)泡沫或不吸水的棉花製成,有條件用塑料泡沫更方便,連續使用可以使塑料塞壓扁,可以把它浸到異丙醇中使它重新伸展開來。當然在重新使用之前,應除掉氣味。
3.果蠅的培養 將果蠅移入培養瓶中,一般每瓶5~10對(在移入前要對果蠅進行檢查,一般用乙醚進行麻醉,選取雌雄。需處女蠅時應在果蠅羽化後8h內挑出),移人後,須將瓶橫卧,以免果蠅粘在培養基上。培養基一般3~4周換上1次,以便使之保持充足的營養,果蠅的培養主要是用來做實驗,故應根據實驗所需擬定果蠅的培養計劃。
三、注重事項
培養果蠅的過程中,要經常的觀察,及時將已生霉的培養瓶中的果蠅轉移到干凈的培養瓶中。當蟲體密度過大時,可放出一部分果蠅或轉移至新培養瓶中。還要密切關注培養箱的溫度,原種培養一般維持在15℃左右,作為實驗過程中的果蠅,溫度應維持在25℃左右
這還有個視頻(我沒試過):http://swz.hongm.net/html/2006-08/3419.htm
兄弟不是我說呢,這個你要做成了,絕對拿獎。不過你要是覺得太難,就搞個草履蟲培養算了:http://www.yfsz.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5
好了,祝你成功。記住,只要用心沒有作不到的事。
F. 給我一份生物研究性學習論文500字
生物研究性學習論文 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確地將「研究性學習」作為普通高中的必修內容和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基本的指導思想是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因而一個重要的著眼點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於記憶和理解、立足於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而「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在高中生物課堂上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時間雖然是有限的,但教學方式的變革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也會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在高中生物課中就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作了初步的探索。一、教師觀念的轉變是搞好研究性學習的前提。有人以為研究性學習只能在「研究性學習課」上開展,或只是語文、數學、外語等大學科的專利。事實上,每一門學科中,甚至每一節課,均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可能,生物學作為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理應在研究性學習上做足文章。國家教育部有關人士也指出,設立專門的研究性學習課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是一種過渡,研究性學習應在每一節課中都有體現。當然我們在專門的研究性學習課上可以進行一些較大的課題研究,而在平常課堂上可進行較小課題的研究,或大課題中一個小環節的研究,但必須是由這門具體學科或其中的具體內容引起的「研究課題」,其「研究量」可小到幾分鍾甚至幾句話,但必須是經過學生分析、綜合、總結的,或是獨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運用課本知識分析社會現象,或是為生活現象尋找理論依據等等。其課題的產生可由教師根據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對主角——學生進行組織、引導、啟發。如我在復習「高等植物無性生殖的特點」時,提出為什麼「能保持母本的性狀」。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思考,並讓學生把「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的過程進行比較,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探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原因,就會比老師直接講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也會使學生學得靈活、學得扎實。可見,先有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才會產生教學行為的改變,原來「授之以魚」的教學模式改變為「師生共同探索」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的「講堂」改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堂」,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在課堂上得到鍛煉和提高,為其終身的發展奠定基礎。二、課堂教學仍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我們要培養學生具備的兩個最重要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與提高決不是靠每周專門的研究性學習課就能解決的,所以必須把它貫徹到每一節課中去。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需要依託相應的課程載體,生物學教學在此大有用武之地。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適時適度引入研究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1、指導學生正確觀察,引導自主研究生物教學中涉及不少生物標本和模型,正確指導學生對其結構進行認真的觀察,將激發起學生開展自主研究的興趣。例如,學習「植物的個體發育」時,先指導學生對大豆和玉米的種子進行觀察,然後讓學生復習和識別各個組成部分,教師提示學生要搞清楚各個結構的來源。再讓學生自學課本內容,最後由學生歸納總結「胚的發育」和「胚乳的發育」的過程及特點。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表現出強烈的探求欲。 2、組織學生相互交流,促成合作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復雜的問題,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生物教學上,也注意到了指導學生合作研究活動的開展。如在講授「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圖形區別」。這是一個難點,我就組織學生在認真觀察課本圖形的基礎上相互討論,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協作探究,歸納出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使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3、要求學生大膽實踐,開展模擬研究實踐活動是生物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它不但可以使學生將學到的生物學理論知識變成現實,而且可以使學到的知識得以「升華」。所以我在講授「植物的營養生殖」時,就指導學生開展用根、莖、葉繁殖的實踐活動,並進行仔細觀察生根成活的過程。利用已有知識綜合研究,最終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三、專題研究性學習課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又一重要途徑國家教育部的新課程計劃中明確規定,高中各年級必須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高中生物學的任課教師也必須參加到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中去。 1、確定課題我在指導學生專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讓他們明白「在干什麼」。他們不是為了學會具體的某一知識,而是要學會獲取某一知識的方法,不要只重視研究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過程中的每一步是如何展開的。學生在目的很明確的前提下,就會有探索的積極性,就會投入到研究過程中去。起步階段在幫助學生確定課題和研究方案時要多參與,因為課題確定是關鍵,課題太大則無法實施,而課題太小研究價值又不高,另外,課題要盡可能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要具備開展研究的條件。而到研究已比較成熟時,最好讓學生獨立提出課題,當然教師也可提出指導性意見。 2、專題研究的展開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對課題難度較大的組可適當多予以指導,或給他們提供一些必要的條件,或在他們遇到困難時重新審視研究方案或是方案中的某一步驟。教師所有的指導活動都要對學生有所啟發,讓學生明白為何「錯了」,怎樣才能由「錯」到「對」,讓學生不管是在「對」中還是在「錯」中都能有所提高。如一個課題組在研究課題「高等植物的營養生殖」時分別提出了「扦插莖的長度對提高成活率有何影響」的問題。我將學生分成兩組,由他們對問題提出設想,收集資料,利用菊花莖開展實驗,最終在實踐中找到正確的認識。 3、開展結題指導研究性學習雖然不一定要求學生得出什麼結果,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他們或在知識方面、或在技能方面,或在思想道德方面會有一定的收獲。所以及時幫助他們總結成果是非常有意義的。我要求學生能寫出小論文的就盡量寫出小論文,實在不能寫論文的,就要求學生寫出心得體會,使他們在理論和實踐上以及思想品德上得到新的提高。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已逐步由原有的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既與合作夥伴同心協力,又能獨立地運用已有知識、能力去解決問題;既注重研究結果,更注重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了解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增強了探究和創新意識,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習與人溝通合作,培養社會責任感。新世紀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教會學生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任務。我們教師只有在轉變觀念、認真學習的前提下才能切實指導好研究性學習,讓我們的學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才能逐步提高我國國民的素質。
G. 求一份初中生物研究性學習報告
《3至9年級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我校通過師生雙方選擇形成活動小組,利用課外和假期,對學生進行活動指導。
1 選題的基本途徑
1.1選題的流程示意如下:
1.2 階段目標
分析校情,分析學生。由於師生雙方都是第一次接觸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興趣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會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並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緒體驗。
例如,為了激發學生參加海島環保的興趣,我們首先向學生介紹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全國青少年參加生物與環境活動情況,本地區地理知識及環境狀況,鼓勵學生積極投身於環保活動中來。
1.2.1 第一階段:初步了解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通過各種類型的講座,讓學生積累有關知識,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親身體驗收集數據、處理數據、設計表格、查找資料、調查研究等科學方法,教師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例如,「有磷洗衣粉與水體污染」,讓每位學生調查10戶家庭每月用去洗衣粉的總量,由此推算本地區的年洗衣粉總用量。調查超市出售的洗衣粉是否含磷?查找洗衣粉是否含磷與去污能力關系的資料,了解水體含磷與富營養化污染的關系等。利用校內評獎進行評價,形成的調查報告與活動過程相結合,來提高學生參與研究的學習興趣,肯定學生的成果,再接再勵。
1.2.2 第二階段:發現問題。學生有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經歷,初步學會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給以適當的動機,發展其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使外來的指導被學生接受,轉化為內部動機。因為具有內部動機的學生傾向於選擇和使用有意義的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發現大致可以有以下3種:(1)自然觀察,學生從自己生活環境中發現問題。如他們發現一些海邊居民向大海任意傾倒糞便,選題:糞便是否能污染海水?有位學生發現近海的塑料袋那麼多,選題:海面上的漂泊物到底哪裡來?有位學生看見工廠的污水排入河流,發黑的河水湧向大海,選題:化工污水會對海洋造成什麼破壞?(2)博覽群書,學生從各類書籍中,也會獲得選題的靈感。有位學生看到有關海洋里的魚蝦越來越少的報道,選題:人類的各種污染會使漁民失業嗎?他們看的書多了,提得問題也多了,諸如:海上的鳥吃了魚兒為什麼會死?海水為什麼會變紅?(3)通過新聞媒體選題。2001年夏季,由於受赤潮的影響,本地區的軟體動物曾使人食物中毒。有些軟體動物死亡,養殖業直接受損,社會影響大,於是選題:海上的軟體動物的死因、織紋螺中毒事件的調查。
學生自由選題的優點是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長。他們所選的題目是否能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有待教師的進一步指導。
1.2.3 第三階段:選定題目。「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選題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對學生選擇的題目,師生雙方應面對面的交流,了解學生選題的起因、目的及計劃,進行點評,分析課題的可行性。讓學生對可行的課題提出相關的問題,然後設計方案,進行操作,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時糾正,出現與原先假設相矛盾的,要尋找真正的原因,必要時,修訂題目,最後確定題目。
案例:有位學生想通過調查有磷洗衣粉和無磷洗衣粉去污能力、價格比較,呼籲社會使用無磷洗衣粉,以減少對水體富營養化污染。他查閱了有關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配方的書籍,調查各商場有關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的價格,還往北京熊貓牌洗衣粉廠家寫信,詢問有關的問題。廠家非常熱情地給他發了Email,內容大致是:有磷洗衣粉含有三聚磷酸鈉,它是洗衣粉中非常重要的洗滌助劑。到目前為止,它是最好的,無論在去污能力上,還是在洗衣粉成型上。無磷洗衣粉用4A沸石代之,它是一種硅酸鹽,迎合了人們「限磷、無磷」的消費心理,無論有磷還是無磷洗衣粉的去污力相差不是很大,但還是有磷的洗衣粉去污力更強些。由於原先的假設被推翻,題目也做適當的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一個意志磨煉的過程。意志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的目的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如果學生缺乏堅強的意志,一旦遇到困難,要麼中斷當前的研究性學習,要麼草草了事。
2 選題的基本要求
2.1新穎性
由於初中生對研究性學習還是陌生的,他們的成果比較幼稚,如果選一些河水污染、廢電池污染之類的普遍性問題,很難有突出的成績,也缺乏創新意識。因此,課題的立意、提出觀點以及實施手段(包括研究方法、選擇材料)要有新意、有創意。
2.2 可行性
要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和實驗條件,如有位學生選題是「海上的鳥吃了魚為什麼會死?」她是看書後想到這個題目,基於本地區沒有此現象,因此是不可行的。課題調查和實驗所要求的條件應是基本可以達到的,或者經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的;調查所要求的信息渠道、實驗實習操作、教師咨詢、時間安排、交通等條件都是學生當前能夠解決的。課題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便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否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產生畏懼感,不利於選題的順利進行。
2.3 社會性效應
選擇的課題應有現實意義,應結合當地的實際,貼近學習、生活、自然,有利於幫助學生認識當地的一些問題,提出可行性方案,產生相應的社會效益,突出研究的實效,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實現感,從而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有利於選題的高質量完成。
2.4 區域性特色
以海島環保為載體的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了本地區的特色,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來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區域性特色和校本課程。如「調查水體污染對海洋灘塗的影響」「海洋灘塗軟體動物的死因」「織紋螺中毒事件的調查」等。這些題目具有玉環海島特色,是學生熟悉的題目。
3 課題研究的過程
課題的選擇是呈「金字塔型」的,即從眾多的課題中選擇適合自己的課題來進行研究。在課題選擇中,根據上述新穎性、可行性、社會效應和區域特色的要求。學生研究的小課題:「織紋螺中毒事件的調查」即符合選題的基本要求。2001年5月期間,織紋螺中毒事件產生較大的影響,具有較強的新聞性,學生大多知道此事件,但對其產生的原因不清楚,因此此課題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教師在指導該課題時,結合環保知識,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例如,織紋螺為什麼會使人中毒?織紋螺體內含有哪些毒素?這些有毒的織紋螺是如何形成的?它與環境污染有哪些關系?如何分析所收集的資料數據?此項調查有哪些意義?通過調查學生獲得第一手資料,如海洋知識、環保知識,然後針對發生的織紋螺中毒事件,分析得出結論。根據確定的課題,教師傳授有關的課題研究方法:咨詢、資料尋查、調查訪問、資料數據收集和分析、小論文的撰寫。
自《中學生物教學》
H. 初中生物研究性學習課題
植物散失水分(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I. 求高一生物研究性學習課題..
可以做酸奶
有關乳酸菌發酵的
簡單易行而且還貼近課本
我們學校給設計的課題
有這個
我選的這個
感覺還不錯哦
希望你能喜歡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