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三巴歷史
⑴ 問誰能介紹下澳門的大三八牌坊的歷史由來~~高手答~
概述大三巴牌坊(Ruins of St.Paul),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為1580年竣工的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Ruínas da Antigua Catedral de São Paulo)
澳門的象徵——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的造價,300年前已高達3萬兩白銀,可謂珍貴至極,在當時享譽東南亞。後於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之後於1835年再次慘遭大火焚毀,僅遺教堂前的68級石階及花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國牌坊得名。牌坊高約27米,寬23.5米,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奇形珍珠」式建築物,共分五層,頂端豎有「十」字架,其下嵌有象徵聖靈的銅鴿;銅鴿像的旁邊圍著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銅鴿之下為一聖嬰雕像,其左上是「永恆之火」的雕像,右側則是「生命之樹」的石刻;第三層的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像,旁邊以牡丹和菊花環繞,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還刻有「永恆之眾」。一艘「葡式帆船」及一個「面目猙獰的魔鬼」;第四層分別供奉耶穌四名聖徒的雕像;第三層與第四層的左右兩側,雕刻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象徵動物-獅子;底層為三面門戶,正門的楣額上用葡文刻著「MATERDEL」意即「天主聖母」,兩側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HIS」。
大三巴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傳統,更有創新;既展現了歐陸建築風格,又繼承了東方文化傳統,體現著中西文化結合的特色,堪稱「立體的聖經」,是遠東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築。
1990年初,曾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了當時的建築遺址,現與部分澳門教會文物共同對外展出。在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但由於政治及技術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
教堂為矯飾主義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桿
大三巴牌坊
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
第一層
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
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
中央為聖母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
第四層
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聖人。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義大利「MATER DEI」(意思是此教堂是供奉天主之母及有通往天國之門的意思)。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的「口號」IHS(意思是人類救主)的浮雕圖案。
[編輯本段]藝術價值
澳門擁有眾多西式的天主教堂,其中聖保羅教堂建造時代最久遠、最著名,人們習慣稱之為「大三
巴」。聖保羅教堂建於1637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該景點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聖保羅教堂的前壁遺跡,也是澳門的名勝。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形起台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見證了澳門的歷史。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羅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現在的前壁部分。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碑坊」。 游覽大三巴牌坊,你除了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琢磨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意義。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向下再分3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1個銅像,銅像是由澳門早年的制炮工廠鑄造的。十字架下是1具鴿形銅像,據說是代表聖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銅鴿之下則是1尊耶穌聖嬰雕像。 現在,大三巴牌坊已經成為澳門的象徵之一,也是遊客澳門之行的必到之地,許多澳門人結婚時喜歡在此留下張婚紗照以作紀念
[編輯本段]建築特點
大三巴牌坊共分五層,底下兩層為同等的長方矩形,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本文所要硏究的主要是其中的第三層雕像,這一層的系列雕像由正中的無原罪聖母像為中心分界,以高低寬窄不一,但是左右兩兩對稱的石柱和相關的形式內容,分別組成六對雕像。現據由左右兩邊向內各對依次略加說明如下:
第一對:左右均為中國佛敎式的石獅子半身像。
第二對:左為在圓球上展翅之鴿,右為雙箭交叉穿王冠。
第三對:左為女身加魔鬼的頭和四肢,其胸為一鏢槍穿中,其右邊有漢文句為「鬼是誘人為惡」,其左邊有順時針方向的右旋十字。右為骷髏白骨一具,其左邊有漢文句為「念死者無為罪」,其右邊有逆時針方向的左旋十字。
第四對:左為一聖母在大海上護導一艘三桅帆船,右為同一聖母足踏七頭之龍,其右上角有漢文句為「聖母踏龍頭」。
第五對:左為三層雙龍(?或人)頭的噴水柱及長方形水池,右為一棵生命(?或菩提)樹。
第六對:在無原罪聖母像兩邊各有對稱的上、中、下三個天使像。
以上六對雕刻不單具有明顯的非傳統的天主敎的形式及內容,而且其中有三個雕像分別附刻一句漢文的說明文字。這是其餘各層沒有的,據澳門徐新先生考證的結果說:「在那個年代的巴洛克建築上,刻有中文字樣的只有澳門的聖保祿敎堂。」在同時代的天主敎堂的雕像中,只有這里是附有有深意的系列的漢文圖解說明,而非偶然出現的、個別孤立的、無甚深意的中文字樣。這一獨特的以漢文解說雕像的現象本身,已顯示出這一系列雕像具有來自中國的文化、宗敎的淵源。科塞依羅亦曾指出:
使用一些新的藝術圖形,無論是中文字,還是一些當時對於歐洲宗教建築藝術仍很陌生的東西,是大三巴牌坊這一宗教藝術建築最有特色的方面。
例如魔鬼和死亡的形象,以及不同於特蘭託大會以後的宗教藝術圖形法的象徵主義表現手法。
需要提及的是,在這一藝術傑作上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創新或者前所未有的東西,顯然都是耶穌會在中國傳教新方法的結果,即逐步適應政策的反映。這是一種不同於當時在非洲和美洲使用的「白板」TABULA RASA式傳教的華新傳教法,是由沙勿略構思,范禮安策劃,利瑪竇和羅明堅成功地加以實踐。
因此,除了新的傳教方式之外(無疑這在當時是居於首位的),還需要研究各方面的相應關系,以更好地了解作為一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耶穌會在澳門和中國藝術發展方面的情況。
以上之論,無疑是很正確和極富啟發性的。本文在對大三巴牌坊總體的看法上旣贊同要「更好地了解作為一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但是,同時亦認為必須正視問題的另一方面,即同化中國文化的結果本身導致了被天主敎正統派視為異化。如前所述,其結果最終導致了大三巴敎堂不但成為廢墟,而且成為墳場的悲劇。
現在大三巴牌坊算是澳門地標了,哈哈。大三巴牌坊下有條街,叫手信街,專門賣澳門的特產杏仁餅。很棒的。可以去看看。那還有家比較好吃的豬扒包店,做的豬扒包也是非常棒。
⑵ 大三巴牌坊歷史
澳門回歸日見臨近,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迎回歸的活動,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里舞龍、舞獅、集會、高歌。歷經400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佔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哥特式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當地方言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因為牌坊高大、精美,被視為澳門的象徵。
大三巴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里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西葯在這里開始流入華廈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里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
大三巴還見證了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的血淚屈辱。鴉片,最早就是從大三巴下的港口,由葡萄牙人輸入中國的,平均每年多達2萬箱。直至1946年,澳門吸食鴉片還算合法。鴉片戰爭後,葡萄牙人追隨略強,以武力超過以大三巴為界的葡人居民區,向北擴戰,佔領整個澳門半島,開始對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還成為英國侵華的指揮所在基地。離大三巴不遠的花王堂街,曾是著名的「豬仔街」,沿街有300多家販賣華工的館所。當時的澳門,有數萬外國人專門從事人口買賣。他們採取誘騙、綁架等手段,將華工強制買賣輸出,很多人死於海上。1922年5月29日,葡軍在大三巴下公然槍殺70多名中國人,傷100多人。
輝煌新生的大三巴,正見證著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⑶ 澳門大三巴牌坊怎麼就成了世界文化遺產了呢
大三巴牌坊(Ruins of St.Paul)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為1580年竣工的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大三巴牌坊共分5層,從上到下都籠罩著濃厚基督教色彩的藝術群像。大三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大三巴牌坊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台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台名勝,為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曾浴火重生。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里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西葯在這里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里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回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里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⑷ 澳門大三巴以前是建築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
⑸ 澳門的大三巴有什麼樣的歷史
大三巴,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文: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志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大三巴牌坊的奠基石,上有奠基年份1602年大三巴牌坊是位於聖保祿山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與大炮台及兩者之間的前聖保祿學院為一整體。而「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教堂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沒收耶穌會財產,天主之母教堂先後被改作軍官宿舍、兵營。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本地人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1990年代初,政府曾對聖保祿教堂的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及修復工作,並發現了當時教堂背後的建築遺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及後在1996年,政府在該遺址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展出不少澳門教會的珍貴文物;同時,也在大三巴牌坊的背部安裝了鐵架樓梯,以供遊人參觀,可是樓梯的鐵架插了在牌坊的結構之內,此舉引來一些文物專家的不滿。在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但由於政治及技術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闊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建築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桿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因其興建時朝教堂正面前壁右側已建成聖保祿修院,所以必須歪曲遷就。
特色
第一層: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此一層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翼龍,其上有一聖母,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生命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母。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 「念死者無為罪」;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開啟的門;而右面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門閉鎖,意即信仰而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作滴水之用。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制耶穌會聖人,這些銅像是澳門早年制炮工廠的出品。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思為天主之母)。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的浮雕圖案。
由於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地標性建築之一,故政府會定期對牌坊進行檢查和修復。最近一次修復工作時,為確保遊客看到大三巴牌坊,當局仿效歐洲的做法並設計了一幅大型帆布,懸掛於工程排柵的最底層,帆布上印有大三巴牌坊底層的真實圖案,方便遊客拍照。此外,由於澳門的氣候較為潮濕,隨風飄揚的植物種子很容易便會停留在牌坊的石壁縫隙中生長成雜草,雜草的根會對牌坊結構構城損害,有見及此,當局也會定期派人除去雜草以回復牌坊的原貌。
此外,大三巴牌坊作為旅遊熱點,很多不同的活動如澳門國際音樂節的露天音樂會、藝穗巡遊和澳門國際青年舞蹈節也會在這里及鄰近的耶穌會紀念廣場舉行。而每逄哪吒誕,在大三巴牌坊的旁邊更會豎立一座傳統的中式牌坊,與大三巴牌坊本身構成一個強烈的中西對比。
澳門元5元硬幣上有大三巴牌坊的圖案。三巴的名字亦自2008年起用於太平洋熱帶氣旋用名,以取代「珍珠」。
⑹ 澳門大三巴牌坊的來由
大三巴是「聖保祿神學院」的大門,前後經歷過三次大火,1835年的那場火災足足焚燒了2個多小時,整體建築付諸一炬,前壁卻屹立不倒,只剩下教堂正門前壁,大火後因其貌似中國牌坊得名「大三巴牌坊」,在粵語音譯中「聖保祿」聽起來就像是「三巴」,於是便就有了今天大三巴牌坊的名字。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志性建築物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6)澳門大三巴歷史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大三巴牌坊被視為一座不朽的祭台。牌坊分為上下四層,頂部為三角楣。就整體而言,牌坊表達著兩組意義:
一組由下兩層的方形構成,主要反映耶穌會宗徒及傳教士的工作,屬於周遊地球傳教的現世教會一派;另一組是由上層的三角形構成,主要表現至聖聖三(聖父、耶穌基督、聖神)與在天主面前為人類代褥的童貞瑪利亞。
從下往上看,在底層大門上方刻有耶穌會(IHS)祭記和學院名稱(天主聖母),第二層立有四位耶穌會聖人全身塑像,第三層正中為無原罪瑪利亞升天,兩邊由身著白袍的修士之石刻圍繞,極富東方特色。第四層正中為天父之子耶穌雕像,兩旁刻著其救贖苦難的象徵。
牌坊頂部十字架下的三角形,象徵著天父的召喚,正中有一幅鴿子形狀的銅像,傳說代表聖神,四周環繞的太陽月亮星辰象徵聖母童貞懷孕時的剎那時光。從牌坊後面的鐵梯步上,可直達牌坊的第2層。站在這里望出去,彷佛當年站在聖保祿教堂內俯覽小城人民的生活情形。
參觀完牌坊,可以到內側廣場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澳門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雕塑等,當中最珍貴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為題材的油畫,這是遠東的第一批畫作,也是東方最古老的油畫。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遺骨,展示澳門的宗教歷史。
⑺ 澳門大三巴來歷
澳門大三巴即聖保羅教堂的遺跡,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 聖保羅教堂建成於1637年,整座教堂體現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與東方建築特色的結合,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1835年,聖保羅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現在的前壁部分。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碑坊」。 精美絕倫的藝術雕刻,將大三巴牌坊裝飾得古樸典雅。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 現在,大三巴牌坊已經成為澳門的象徵之一,也是遊客澳門之行的必到之地。 看過大三巴碑坊,遊客不妨到與之相鄰的古炮台城堡。登臨氣勢雄偉、酷似歐洲古堡的古炮台城堡,人們不僅能夠看到十餘門巨型鑄鐵古炮,發思古之幽情,還可以飽覽澳門全景呢。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台山下,左鄰澳門博物館和大炮台名勝,下連68級石階,極顯巍峨壯觀。大三巴牌坊為聖保祿教堂遺址(「三巴」即「聖保祿」的粵語音譯)。該教堂始建於1637年,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後一場大火將其燒得只剩下教堂正門大牆,此牆因類似中國傳統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牌坊壁上雕塑精美,其中的中國石獅頭,是西方宗教藝術與中國傳統石雕藝術相結合的精品。
澳門有很多天主教堂,其中建造時代最久遠、最著名的是聖保祿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602年奠基,1637年落成,教堂在歐洲巴羅克式建築中溶入了東方建築的某些特點。當時,該教堂在華南一帶非常著名,許多外國傳教士都來這里研修教義,學習中國文化,同時把西方文化帶到東方來。教堂曾經歷過三次火災,但屢焚屢建,直到1835年1月26日的最後一場大火,吞噬了整座建築物,只留下一堵門壁,因形狀似中國的牌坊而被當地人稱為大三巴牌坊。
⑻ 求澳門大三巴牌坊的歷史
澳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大三巴牌坊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為1580年竣工的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哥特式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當地方言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教堂原本由一名義大利籍耶穌會神父設計,以日本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 聖保祿教堂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號稱「東方梵蒂岡」,附屬於聖保祿學院。學院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從1594年成立至1762年結束期間,不少訪華的外國傳教士來修讀中文,令學院成為這些傳教士進入中國的重要傳教基地,對推動歐洲和中國的宗教及文化交流起到無可比擬的卓越作用
⑼ 請問誰能告訴我澳門大三巴牌坊的歷史故事謝謝。
1、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佔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粵語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
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2、鴉片,最早就是從大三巴下的港口,由葡萄牙人輸入中國的,平均每年多達2萬箱。直至1946年,澳門吸食鴉片還算合法。鴉片戰爭後,葡萄牙人追隨列強,以武力超過以大三巴為界的葡人居民區,向北擴展,佔領整個澳門半島,開始對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還成為英國侵華的指揮所在基地。
離大三巴不遠的花王堂街,曾是著名的「豬仔街」,沿街有300多家販賣華工的館所。當時的澳門,有數萬外國人專門從事人口買賣。他們採取誘騙、綁架等手段,將華工強制買賣輸出,很多人死於海上。1922年5月29日,葡軍在大三巴下公然槍殺70多名中國人,傷100多人。
(9)澳門大三巴歷史擴展閱讀:
大三巴的建築構造:
教堂為矯飾主義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桿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
第一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聖人。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義大利「MATER DEI」(意思是此教堂是供奉天主之母及有通往天國之門的意思)。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的「口號」IHS(意思是人類救主)的浮雕圖案。
⑽ 大三巴的歷史在什麼朝代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語: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志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
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 。
大三巴牌坊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台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台名勝,為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曾浴火重生。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里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中葯在這里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里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回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里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澳門大三巴牌坊為聖保祿教堂遺址,「三巴」即「聖保祿」的粵語音譯。該教堂始建於1637年,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後一場大火將其燒得只剩下教堂正門前壁,此牆因類似中國傳統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