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丁氏歷史

丁氏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07:42:09

1. 關於丁氏的歷史和現狀

丁氏文化源遠流長丁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常見的大姓之一。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六,在台灣排名第六十一.早在東漢,《風俗通義》、《潛夫論》及《急就篇》就已收之在內,宋朝《百家姓》、《千姓編》也列入其中。《姓纂》、《通志·氏族略》及《萬姓通譜》均收之。近現代的《中國姓氏記編》、《中華姓符》、《中國姓氏辭典》,台灣學者王素存編著的《中華姓府》、王萬邦編寫的《姓氏詞典》等均作為中國常見大姓收之。1921年商務印書館所印《中國人名大辭典》(臧勵龢編)收有歷史上丁氏名人169例,每人都有傳記,1979年由葉聖陶題詞的《辭源》收錄歷史上丁氏名人30多例。歷史來源丁姓,歷史悠久,最初為爵姓。遠在殷商時代,便有丁姓。據《太公金匱》載:「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這大概是最早的歷史記載。說明在殷商時代就有以丁為姓的諸侯。但丁侯的名字、住處、家世、淵源,古籍中,均「語焉不詳」。故無從探知其原始家世源流。但丁姓始此可知。這一支出自丁侯的後裔。周武王討伐殷商時,丁候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子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嗣後,丁姓為謚姓,均有史籍明確記載。《姓苑》載:丁氏系出姜姓,其遠祖為炎帝,炎帝者,少典國君長子石年是也。生長於甘肅天水郡姜水之濱,因姓姜氏,以其創耒耜,啟農桑,嘗百草,作醫書,興貸利,制五穀,是為神農氏。神農氏以火德代伏羲氏君臨天下,故號炎帝,初都陳,即今之河南淮陽,後遷至阜,即今之山東曲阜北。立120年而崩,葬長沙。歷八代衰而為黃帝代。據《通志·氏族略》雲,公元十一世紀,西周分封諸侯,炎帝後裔姜太公望因助周奪取政權有功而受封於齊。太公望,號也。《史記》載:周西伯獵,遇太公於渭水,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太公望之次子伋,嗣位於王官。據《毛詩·齊譜》雲:齊侯「伋以二千戈虎賁百人逆子釗子南門之外,成王之崩,職掌虎賁」,又事康王,明為王官也。」孔安國「顧命」注雲:「伋為天子虎賁氏」。汲死後謚號為丁公,開丁姓之宗,其後遂以丁為氏。故丁公伋者,吾丁氏之開宗始祖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姓纂》、《通志·氏族略》及《萬姓統譜》等書均有記載。丁公伋,初發祥地為營丘,即今之山東臨淄。《括地誌》雲,營丘在青州臨淄北有百步外城中。《史記》雲,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禮記》雲,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嗣後發展分散於濟陽郡一帶,今山東定陶也。一直都是濟陽望族。後來漸漸遍布全國各地。故歷史上名見經傳的丁姓傑出人物,多是山東人氏。如: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時,封侯拜將列入元功十八人的丁復、丁禮,楚霸王項羽麾下,窘逐劉邦的大將丁固都是山東人氏,為丁氏寫下了不少光榮史頁。這支丁氏,是齊太公嫡裔,以謚為姓,源出姜氏,血緣是炎帝神農氏後裔,為丁氏有史可考的主流成分。第三支丁氏為孫姓所致。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據《三國志·孫匡傳注》雲:「三國吳時,孫權因其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第四支,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丁為氏。第五支,出自西域回族姓。歷史上的西域在今新疆的大部分地區,在其生活的伊斯蘭教穆斯林本無姓氏,其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為姓丁。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鶴年。《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吉雅謨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丁」為氏。第六支,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2. 丁氏一族的起源

丁姓 - 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姜太公之子伋,謚號為齊丁公,子孫以其謚號為氏,稱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後裔。據《姓氏考略》所載,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遺民微子啟於宋國(今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省間地),國人宋丁公的子孫以其字型大小「丁公」為氏,稱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數民族改姓、賜姓而來:
① 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據《三國志·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代人於慶欲依附於權貴丁謂,遂改姓丁,後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分地區)人名中以「丁」為末字者進入中原漢化後,有改姓丁者。如《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士雅漠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鶴年為丁姓。」
④ 彝族尼質氏、瑤、鄂倫春、東鄉、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賜姓。明朝元人丹珠爾被賜姓丁。
丁姓 - 得姓始祖 丁公伋。炎帝神農氏是少典的兒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氏。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姓呂尚,俗稱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省北部)。其兒子名,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顧命大臣,死後謚號為齊丁公伋,其子孫便以謚號為氏伋,稱為丁姓,並尊丁公伋為丁姓始祖。丁姓 - 各支始祖 丁誼:宋嘉定六年自新昌南洲遷居上虞南鄉夏湖溪孝敬里。為上虞夏湖溪丁氏始祖。

丁順:明洪武間自海州東海縣北徒日照城南劉家寨,後以軍籍隸青州衛,所居遂名曰丁家莊。為日照丁氏始祖。

丁燮元:由江北南遷雲陽包港。為雲陽丁氏始祖。

丁文震:明初由烏程裘庄遷居武進後圻。為武進丁氏始祖。

丁國才:明洪武元年由豫章遷上湘,卜居橫洲澗。為橫洲澗丁氏始祖。

丁文域:明洪武二年自江西豐城縣沙湖遷至湘潭六十四區,子孫蕃衍,其地遂名丁家河。為湘潭丁氏始祖。

丁昂:明季自上虞丁宅街遷居鄞南孔浦港。為鄞南孔浦港丁氏始祖。

丁振卿:唐僖宗時自山陰遷至新昌縣彩煙。為彩煙丁氏始祖。

丁奐:宋元豐間自江右遷義烏盤石。為義烏丁氏始祖。

丁孝:宋元間自蘭溪遷至龍丘業桂坊,定居於龍丘高塘。為龍邑高塘丁氏

丁義甫:自宿松徙居懷寧欽化鄉汪家潭新安里。為懷寧欽化丁氏始祖。

丁一中:南宋末避兵亂,偕子自金華遷來縉雲。為縉雲丁氏始祖。

丁洙:世居天台溫嶺,南宋初官江西轉運副使,任滿還鄉,路過縉雲,愛其山水民情,遂置產立業,築室邑之翠微山下而居。為濟陽郡丁氏始祖。

丁尚敏:字育聲,自公遷湘譜載一代重其初也又推公所從出自琨後公發源豫章歷十一代至公詳載淌晰不忘本也。元配:李氏,公遷湘住白毛灘,越一歲又居裴家坡丁家埔,三年仍遷是地,因名丁家洵卽丁公親也,而白毛灘流弓灘,卽時若公手序,所謂先人舍舟登岸處也,夫婦生歿未詳,相傅葬裴家坡,坐北朝南,因先人未及立碑,不敢妄載,放老謙缺,今遵三次續修詳之。尚敏長子:丁清,生歿未詳,葬裴家坡,坐北朝南。為湘裴家坡丁家埔丁氏始祖。

丁詳:丁尚敏之子,字瑞徵,元時居江西撿州府監川縣,公細高尚其志,長休,國恩授泰政大夫年老致仕歸家居鴻橋茅田坐享九年而卒。元配:劉氏,名坤顅,系出彭城克相其夫年七十而卒,誥贈宜人,夫婦俱葬雲溪九曲侖。生子四:成功;成名;成邁;成沅;成邁沅三公未及詳載同住鴻橋茅田。為湘鴻橋茅田丁氏始祖。 丁姓 - 遷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眾多,但大致上,山東為其最早發源地,後在當地發展成為丁姓最大的濟陽郡望,山東丁姓亦是各地遷播的主源頭。秦漢時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東、江蘇、河南境內,同時,河北、陝西、廣西、湖北、廣東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導致了丁姓頻繁的遷徙,可謂丁姓歷史上播遷的昌盛時期。

三國孫匡改姓丁,為丁姓的發展加添了新的支脈,江蘇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區成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區域。這一時期,丁姓仍以山東、河南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遷入者。

唐代,濟陽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據《漳州府志》所載:「陳元光軍諮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濟陽,後徙光州固始,總章二年,從元光開漳州。」此支丁姓唐末遷居泉州、廣東等地。

宋元時期,有江蘇人丁謂後人分居於崖州(今廣東省崖縣西北)和廣州。有丁允文、丁肇憲分別開基廣東潮州和梅州,被視為當地始祖。清代,居於福建、廣東一帶的丁姓有移居台灣的,後徙居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地。至此,從宋代以來散布全國各地的丁姓已日趨向世界各地延續其支脈。

今日丁姓以江蘇、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東、江西、浙江、貴州、吉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約佔全國漢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四。

3. 關於丁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結論。

丁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當代丁姓的人口已達到470多萬,為全國第48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8%。[1]
著名人物有東漢經學家丁鴻、丁恭、明朝畫家丁雲鵬、清時有丁寶楨、丁日昌、丁汝昌等。
源出一
第一支見諸於《姓氏考考略》。[2] 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有了丁姓的諸侯。但這位丁姓諸侯的詳細情況﹐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
①源於子姓,出自殷商諸侯丁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3]
②源於周朝遺民微子啟的封地,屬於以先祖字型大小為氏。周朝封遺民微子啟於宋(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之間一帶地區),建立了宋國,世人稱其為宋丁公。
源出二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來於姜子牙一族。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謚號,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4] 等資料記載,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農氏是少典的兒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氏。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姓呂尚,俗稱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周武王姬發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的兒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時為周王朝重臣,又是後來周康王姬釗的顧命大臣,對周王朝有輔佐大勛。姜伋逝世後,周王室敕封其謚號為「丁公伋」,其後裔子孫中便以其謚號為姓氏者,稱丁氏,史稱丁氏正宗

4. 丁氏家族起源

起源

丁姓第一支見諸於《姓氏考考略》。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有了丁姓的諸侯。但這位丁姓諸侯的詳細情況,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

①源於子姓,出自殷商諸侯丁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②源於周朝遺民微子啟的封地,屬於以先祖字型大小為氏。周朝封遺民微子啟於宋(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之間一帶地區),建立了宋國,世人稱其為宋丁公。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來於姜子牙一族。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謚號,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記載,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農氏是少典的兒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氏。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姓呂尚,俗稱姜太公。

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周武王姬發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的兒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時為周王朝重臣,又是後來周康王姬釗的顧命大臣,對周王朝有輔佐大勛。姜伋逝世後,周王室敕封其謚號為「丁公伋」,其後裔子孫中便以其謚號為姓氏者,稱丁氏,史稱丁氏正宗。

(4)丁氏歷史擴展閱讀

名人

丁謂,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北宋真宗時任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後升至宰相,被封為晉國公。其修復京城的故事被尊為古代「運籌學」運用的典範。

丁穎,廣東省高州人,現代農學家、水稻專家。曾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解放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等職。

丁武選(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觀海(1911~1991),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人。著名土木工程學專家、焦作工學院(今江蘇徐州市的中國礦業大學及河南焦作市的河南理工大學)、山東大學、重慶大學等校教授。

5. 丁姓起源

丁姓起源:
源出一: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謚號,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記載,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農氏是少典的兒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氏。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姓呂尚,俗稱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周武王姬發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的兒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時為周王朝重臣,又是後來周康王姬釗的顧命大臣,對周王朝有輔佐大勛。姜伋逝世後,周王室敕封其謚號為「丁公伋」,其後裔子孫中便以其謚號為姓氏者,稱丁氏,史稱丁氏正宗。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為得姓始祖。
源出二:源於子姓,出自殷商諸侯丁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姬發開始討伐殷紂之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武王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源出三:源於子姓,出自周朝對商朝遺民微子啟的封地,屬於以先祖字型大小為氏。
周朝封商朝遺民微子啟於宋(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之間一帶地區),建立了宋國,世人稱其為宋丁公。在宋丁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字型大小為姓氏者,稱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四:源於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⑴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據《三國志·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氏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⑵出自於氏所改。據明朝海鹽姚士粦所序《楓窗小牘》中的記載,宋朝時期,有個叫於慶的人慾依附於權貴丁謂,遂改姓為丁氏,後果然如意,飛黃騰達,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因此皆稱丁氏。
源出五: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學者丹珠爾,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⑴明朝初期,蒙古族黃教學者丹珠爾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為丁,其後裔子孫世代相傳丁氏至今。丹珠爾,據說是第三世達賴喇嘛三位侯選靈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際的學者,他精通藏語、蒙語、漢語、維吾爾語、西韃靼語(斯拉夫語,即俄羅斯語)等諸多語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爾》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該部佛教重典而得稱。
⑵蒙古族敖陶格圖氏,源以地名為姓氏,出自敖陶窯子古城(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敖陶窯子),明朝初期遷居大興安嶺地區,明朝中葉即多冠漢姓為丁氏、林氏。
源出六: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分地區)中,以「丁」為末字者進入中原漢化後,有按漢俗以諧音漢字改姓丁氏。丁氏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東里文集》中記載:「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國,因以為姓。」回族丁氏大部分是來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漢語發音多譯讀為「丁」,於是他們中間一些人的後代便取「丁」為姓。
源出七:源於彝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質氏部落,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改為漢單字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八: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定吉哩氏,滿語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龍江西城(今黑龍江克山西城鎮)。後有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鄂倫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漢姓為丁氏。
源出九: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瑤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十:源於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蘇州閶門鄒、丁二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在丁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鄒」的獨特家族。相傳,明朝初期,在蘇州有一鄒氏人家因戰亂未平,生活拮據,不得已將孩子送給了一戶丁氏人家。後來這個孩子勤奮讀書,考取了功名,還做了大官,於是那鄒氏人家就要取回孩子,還姓為鄒氏。丁氏人家辛苦撫養孩子成人,當然不肯,兩家為此鬧到了公堂上,地方官員無法判斷,於是最終鬧到了皇帝那裡。明太祖在了解了事因之後笑笑說:「這好辦得很:活著姓丁,死了還姓。」皇帝金口如同聖旨,兩家只得遵旨。從此,該支丁氏族人在活著的時候稱丁氏,去世後安葬時棺頭寫「丁」,棺尾寫「鄒」,幕外碑銘鄒氏。

6. 丁氏的由來

丁氏主要有4種來源1.齊太公之子是周成王時的朝廷重臣,死後溢號為齊丁公 2春秋時宋國大夫丁公後代也以丁為姓 3三國時孫權因其族人孫匡犯錯而耽誤了戰機,一怒之下,不許孫匡姓孫,改姓為丁,所以其後代也姓丁 4歷史上西域人定居中原後也有姓丁的

7. 丁氏的來由

丁履清 丁原代 丁履玉 一、丁氏族人初遷日照及其發展
相傳周代姜太公的長子 封為丁公,遂以封號為姓氏,從此開始有丁姓。「丁世系自公之後,在齊為公族,繁衍與姜氏等;其後分析離遷南北,祖遠不可稽」。然而丁氏家族有史可據的,則是世居湖北武昌的遠祖丁興。他在元末天下紛亂時,以鐵槍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為「黑丁」。其後,他以軍功除淮安海州衛百戶,子孫世襲而定居其地。明初,沿海邊境不時為倭寇所擾,日照丁氏始祖順以避亂從海州遷來日照,定居於城南劉家寨迤東二里許,傅疃河北,丁家樓的東北隅,後人呼其處為丁家莊。 其時,族人由海州遷來山東者,尚有去諸城、壽光、濰縣、萊陽、黃縣、東平和沾化等縣定居者。其它尚有遷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據最近了解,在東明縣宋庄村的碑記記載,此處丁氏系明永樂年間由青州府日照縣遷來。可能是順之弟丁昂的後裔。當時,明朝廷令郡縣募壯士守沿海哨墩,丁順以勇敢中選,遂以軍籍隸青州伍。之後,子孫均事農業,勤勞耕作,家道小康。其後傳四世無文,名諱均失記無考。另據台灣政治大學丁原澧先生和其子丁肇賓根據《海州大譜略》研究考證,始祖丁順至一世良儒之間,其名諱失考者僅為兩世,而非四世,順有一子名「照」,照有一子名「釗」,「釗」之子名「良儒」,此說仍需待考。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修家譜時,即以有姓名的六世丁良儒為一世,然其兄弟、子侄若干亦不可考;二世丁堯受「大馬徭」之困,家境不支,幾乎傾家盪產,不得已攜家遷往濤雒場。丁堯有子四人 ,長 (老長支),二佩(老二支),三少亡,四珩(老四支)。
丁珩(1565-1638),字荊璞,老四支,三世(始祖丁順後第八世),濤雒人。丁珩有二子,長房允元,二房允登。
丁氏自明初遷日照至老四支三世。歷經近二百年才從事筆耕,始有文墨,因丁珩「痛念先蔭凋零,一意向儒業,傾貲延名宿,督之就塾執經」。倡導族人讀書者日多。其後,補弟子員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此為丁氏有功名之始,故而家聲稍振,門戶稍昌了。
丁珩謝世後,葬於德靖山南坡之丁家林。日照縣志傳載:丁珩不以子貴受封而自倨,自謙一如寒素時;「……不面譽人長,不背毀人之短,古君子也……」
丁允元(1602-1671),字長仁,號右海,老四支長房,四世,濤雒人。丁允元有子十二人。乃明天啟甲子科舉人,崇禎辛未科進士。歷任中書科中書舍人、京闈同考官、戶部給事中、江南蘇州知府、廬州兵備道副使等職。
他在留京任戶部給事中時,「彼此照有大徭役,歲破中人之產數十家;富者貧,貧者竄,邑幾不支矣」。他痛恨山東日照這種「簽一而扳十」的沉重勞役騷擾百姓,上《特申瘠邑之苦疏》給朝廷,請行「條鞭法」,禁簽報民差,以減輕民眾的負擔,使百姓得以活命。他又彈劾都御史袁鯨逆黨遺孽,後竟以「不畏強御,上劾權相」而被外調蘇州府知府。他為官清廉,在任蘇州知府時,蘇民稱他為「賠錢太守」。他任廬州兵備道副使時,奉旨丈量土地,力排虛報陋例,據實向上呈報,不虛報邀功請賞。他又大膽地糾正二千餘人的所謂邪教冤案,使他們保全了性命,但卻受到撫軍的誣諂,被就地免職。後來真相大白,朝廷補他為陝西榆林道台。此時他已看破宦海浮沉,以母親年邁為由,未就任而回故里。《日照縣志》、《蘇州府志》及《山東通志》等皆有其傳。丁允元在蘇州府任上所書碑文,仍存蘇州虎丘靈岩寺中。
從老四支長房四世的丁允元開始,就進入了日照丁氏家族的顯揚發展時期。
二、日照丁氏宗族的主流——老四支長房之十二支
老四支長房的丁允元有子十二人,長泰、二春、三時、四易、五昱、六、八早夭、七晨、九晟、

8. 丁氏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第一支以謚號為氏。源出姜姓。周代齊太公的兒子呂汲,是周成王時的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顧命大臣,死後謚號為丁公。其後代就以「丁」為氏。

第二支源自春秋時代,是宋國大夫丁公之後。

第三支源自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將其家族從王族「孫」氏中分出,別為「丁」氏。

第四支出自於氏所改。

第五支源於西域穆新林的後代。歷史上西域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人很多,入中原後,往往改姓丁。如;明代回族人丁鶴年,曾祖父為阿老丁,祖父為苦思丁,父親為職馬椽丁。從丁鶴年開始,其家族遂以「丁」為氏。

(8)丁氏歷史擴展閱讀

丁氏望族出自濟陽郡。晉惠帝(公元前290-306年在位)時,將原有的陳留郡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南渡後廢,相當於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丁氏望族離開它的主要發源地宋國故地不遠。

今日丁姓以江蘇、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東、江西、浙江、貴州、吉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約佔全國漢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四。

9. 關於丁姓的歷史

丁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當代丁姓的人口已達到470多萬,為全國第48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8%。
源出一
第一支見諸於《姓氏考考略》﹐該書雲﹕「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太公乃畫丁侯於策,三箭射之,丁侯病困。」[2] 周武王伐紂之時﹐就有了丁姓的諸侯。但這位丁姓諸侯的詳細情況﹐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載。
①源於子姓,出自殷商諸侯丁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3]
②出自周朝對商朝遺民微子啟的封地,屬於以先祖字型大小為氏。周朝封商朝遺民微子啟於宋(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之間一帶地區),建立了宋國,世人稱其為宋丁公。
源出二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來自於姜子牙一族。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謚號,屬於以先祖謚號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4] 等資料記載,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農氏是少典的兒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氏。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姓呂尚,俗稱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周武王姬發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的兒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時為周王朝重臣,又是後來周康王姬釗的顧命大臣,對周王朝有輔佐大勛。姜伋逝世後,周王室敕封其謚號為「丁公伋」,其後裔子孫中便以其謚號為姓氏者,稱丁氏,史稱丁氏正宗。[

10. 丁姓的祖先是誰

丁姓的始祖為丁公伋。

少典之子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姓。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尚,俗稱姜太公。

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師,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省北部、河南省東部)。其長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時為重臣,謚號為齊丁公,其子孫便以謚號為氏,稱為丁氏,並尊丁公伋為丁姓始祖。

(10)丁氏歷史擴展閱讀:

丁姓名人

一、丁謂,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北宋真宗時任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後升至宰相,被封為晉國公。其修復京城的故事被尊為古代「運籌學」運用的典範。

二、丁士美,(1521~1577),字邦彥, 號後溪,淮安府清河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狀元。

三、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湖南臨澧人,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共黨員,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代表著作有處女作《夢珂》,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

熱點內容
幼兒英語口語培訓 發布:2025-07-13 08:37:47 瀏覽:292
2017全國數學文科二卷 發布:2025-07-13 07:49:17 瀏覽:155
水泥多久干 發布:2025-07-13 07:12:13 瀏覽:105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
自體脂肪填充哪裡好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74
幼兒園片段教學 發布:2025-07-13 02:47:43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