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鳥ppt
㈠ 生物的鳥類問題
1.能量
2.直腸
3.大
4.多
㈡ 鳥的生物分類等級
鳥屬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
鳥,又稱作鳥兒。定義:有羽毛的卵生脊椎動物,字典解釋:脊椎動物的一類,溫血卵生,用肺呼吸,幾乎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大多數能飛。在動物學中,鳥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流線型(紡錘型或梭形),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於減輕體重,利於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
㈢ 生物,關於鳥
1、B、昆蟲是世界上唯一會飛的無脊椎動物(教材所寫)
2、D、鳥翅膀著生在胸部,胸肌發達,能有力的扇動翅膀
3、D、鳥的身體呈流線型,能有效的減少飛行時的阻力;翼用來飛行;羽毛的排列呈扇形,能夠有力的扇動空氣形成浮力,羽毛形狀與結構輕巧,利於飛行
4、A、動物行為只有先天性行為具有一定遺傳性
㈣ 生物學:這是什麼種類的鳥
圖不是很清楚,遠看像 戴勝 ,你可以去網路下對比
㈤ 關於鳥的ppt
鳥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流線型,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於減輕體重,利於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體溫較高,通常為42℃。鳥類的胸骨上有發達的龍骨突,骨骼中空充氣,這是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骨骼結構特徵。
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鳥的羽毛分為正羽(主要用於飛行)和絨羽(主要用於保溫)。前肢演化成翼,有堅硬的喙(鳥的嘴)。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
鳥類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
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少數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幾維(一種紐西蘭產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 當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的海雀,和紐西蘭的恐鳥。
鳥類種類很多,在脊椎動物中僅次於魚類.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這么多的鳥類中,最大的要數鴕鳥,它是鳥中的"巨人"。非洲鴕鳥體高2.75米,最重的可達165.5千克。 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鳥,體長只有50毫米,體重也就同一枚硬幣一樣重。鳥能飛翔,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飛起來。比如鴕鳥雙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不能飛翔。企鵝是特化了的海鳥,雙翅變成鰭狀,失去了飛翔能力。有的鳥雖然可以飛行但飛行的距離不是特別遠,如家雞由於雙翅短小,不能高飛,但至少可以飛幾十米遠;而家鴨徹底失去了飛行的能力。在會飛的鳥中,飛行最高的要算禿鷲了,飛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飛行最快的是蒼鷹,短距離飛行最快時速可達600多千米。飛行距離最長的則是燕鷗,可從南極飛到遙遠的北極,行程約1.76萬千米。鳥類新陳代謝旺盛,消化力強,所以鳥類的食量相當大,例如蜂鳥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於體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鳥類每天的食物量相當於體重的10%~30%。大多數鳥類是雜食的,並不太挑挑揀揀。每年春天和秋天,鳥類都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飛行,這種在不同季節要更換棲息地區,或是從營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從越冬地返回營巢地的季節性現象稱為鳥類遷徙。每年大地回春,鳥類就開始進行求愛、生殖、營巢、孵卵和育雛等一連串的活動。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鳥由於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狹長尖細,口中沒有牙齒。
http://img4.pcpop.com/WallImages/0x0/0/190/000190555.jpg
http://www.wallpapersking.com/Wallpapers___/Animal_/Bird/800x600_033.jpg
http://ask.chinaxinge.com/upload/question//big/070810110043.jpg
夠圖了吧?
幻燈片可以用圖和powerpoint製造,其實你也可以自己做個幻燈片。
幻燈片
http://www.cbe21.com/subject/biology/photo/030701/104/005772.ppt
http://www.download32211.cn/down/1208.exe
隨便你看
㈥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下冊《鳥的生殖和發育》一課中部分鳥的名稱
鳥在築巢時使用的是樹枝,空隙很大,不利於保溫。而鳥在孵化的過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溫度。放上乾草和羽毛後,利於保溫。
㈦ 鳥的生物學知識
脊椎動物的一類,溫血卵生,用肺呼吸,幾乎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大多數能飛。在動物學中,鳥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流線型(紡錘型),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於減輕體重,利於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全世界現存鳥類約有156個科9 000餘種。我國有81個科(佔51.9%),1186種,佔世界鳥類總數的13%,比多鳥的國家——印度還要多,超過整個歐洲、整個北美洲,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雉科的野生種(各種野雞)有56種,約佔世界雉科的1/5;全世界共有鶴15種,我國就有8種,約佔世界總數的53%;全世界畫眉科共有46種,我國有34種,約佔世界總數的74%。 我國不僅鳥的種類多,而且有許多珍貴的特產種類。例如,羽毛絢麗的鴛鴦、相思鳥,產於山西、河北的褐馬雞,甘肅、四川的藍馬雞,西南的錦雞,台灣省的黑長尾雉和藍腹鷳,產於我國中部的長尾雉,東南部的白頸長尾雉,還有黃腹角雉和綠尾虹雉,等等。有不少鳥類,雖不是我國特產,但主要產於我國境內,如丹頂鶴和黑頸鶴等。
㈧ 人教版初中生物鳥的的生殖和發育這節課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一些
一、設計思路
學習不是教師將知識直接呈現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幫助其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如何將探究性學習與基礎知識的教學統一起來,讓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來建構概念,是生物課程改革急需深入研究的問題。」基於這樣的思考,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為課堂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為目標,在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引用和拓展,使教學過程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實踐條件,教師及時引導,讓學生真正在 「 做中學」,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生物學基本概念的建構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健康發展。這堂課採用的是「GSPD」式教學模式,所謂「GSPD」式,也就是 guide 、 search 、 probe 、 disscuss, 意思為引導,觀察,探究,討論,即以明確的任務驅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二、教材分析
重點:1.鳥卵適於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
2.鳥的生殖和發育的基本過程。
難點: 以探究性學習促進生物學概念的建構。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
1.說出鳥卵適於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
2.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3.通過參觀或參與家禽養殖活動,關注鳥類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能力目標:
1.在交流與討論中,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2.在圖文和音像資料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3.在開放性探究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現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在開展搭建人工鳥巢等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中,確立愛鳥護鳥的意識,熱愛大自然、珍愛動物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在交流與討論中,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2.在圖文和音像資料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3.在開放性探究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現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在開展搭建人工鳥巢等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中,確立愛鳥護鳥的意識,熱愛大自然、珍愛動物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在交流與討論中,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2.在圖文和音像資料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3.在開放性探究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現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在開展搭建人工鳥巢等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中,確立愛鳥護鳥的意識,熱愛大自然、珍愛動物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在交流與討論中,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2.在圖文和音像資料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3.在開放性探究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探究、合作、交流中,體現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在開展搭建人工鳥巢等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中,確立愛鳥護鳥的意識,熱愛大自然、珍愛動物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教師依然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 的認知層次,只是把一些叫做「知識」的東西硬塞給學生,那麼學生即使學得再多,充其量也只不過是一個人雲亦雲的「人形鸚鵡」或者是讀了一輩子書的「兩腳書櫥」。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課程如何實施?這節課留給執教者的啟示無疑是立體的;教師應該逐漸走下講台,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教材應該逐漸蛻去「權威」的外衣,成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和教材資源的組成;課堂應該逐漸從教室擴展到校園、社會和學生生活的每一個空間,緊緊植根於社會現實與學生生活實際;課堂教學應該逐漸從刻板、僵化、單一走向民主、開放和富於個性,從而變得越來越鮮活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縱觀這節課,通過執教者的自我反思、組內教師的剖析以及對學生的訪談,認為亮點有三:
(一)學生解放了
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受到諸多的限制,因而變得盲從依附。而在這節課上,學生被賦予了很多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的自由和權利;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到課堂教學的自由和權利;不因為自己見解的獨特或不完善乃至片面,而受到不公正評價的自由和權利等等。這些自由和權利大大釋放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也因此變得活潑敏捷和富有朝氣。在兩個開放性設計活動和最後一環節的「創新題」比試中,學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在老師的信任、 尊重和引導下,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僅「探究氣孔」一個設計活動,學生居然呈現了五種創意,其中不乏一些奇思妙想。難怪有學生說:「課要是堅持這樣上下去,老師,你鐵定被我們比下去!」而這不正是我們所期盼的嗎 ?
(二)教材開放了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成學生學習的唯一資源 ,為此,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去學教材、鑽教材,甚至是背教材,教材被神化了、絕對化了,教學也因此變成了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