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國後的歷史
❶ 中國建國歷史
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就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從特定的歷史條件看,三大改造運動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選擇」性,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執政黨的價值取向、一邊倒的立場、帝國主義的威脅、蘇聯模式的影響。但統而觀之,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嚴格地說都不是構成歷史必然性的充分條件,所以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必然」很難說就是歷史的必然性,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惟一選擇」很難說就是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惟一選擇。一種直到現在仍然佔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雖然三大改造運動存在一定問題,但三大改造是歷史的必然,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惟一選擇。
「三大改造」的依據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因此,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評價與對三大改造的評價直接有關。對於這條路線有三種評價:一是龔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發展」;二是薛暮橋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確,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蘊暉提出的「戰略思想的重大變更」,認為它離開了我國國情,離開了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
目前,隨著研究的深入,盡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會否定等多種不同看法,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億萬人民群眾參加的運動,在大規模運動的數年中生產力水平沒有下降並得到較快發展的狀況,越來越趨於實證性的具體分析了。
站在21世紀初期的歷史高度看待發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運動,我們應該說些什麼呢? 一種曾被視為絕對純粹和完美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後不到30年的時間就成為束縛生產力的桎梏而難以堅持下去,不得不讓當年已經消滅了的經濟成份重新復活起來,這本身就足以說明問題。所以,問題不在於三大改造運動是快還是慢,是早還是遲,不在於是用15年完成還是用3-5年完成,問題在於通過三大改造運動建立的這種純粹的「公有制」違反了經濟發展的本性,問題在於運用國家權力消滅了當初不該消滅的經濟成份,從而也就消滅了經濟的活力。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的深入,對於我國建國初期歷史約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學者採取了實證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對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私營金融業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並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點與不足;另一方面,將1953年以後的改造運動與當時經濟發展戰略和工業化的主客觀環境聯系起來,分階段、分行業的進行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就「一五」期間的客觀經濟狀況而言,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決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又決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時,三大改造的提出與工業化還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脫離生產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標。三大改造對工業化的積極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設投資金額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維持了資金和物資的基本平衡和市場的基本穩定;在當時的環境下,幫助私營企業克服生產任務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難等。其消極作用包括:經過對資改造,私營企業也同原有公營企業一樣,難以進行獨立的經濟核算,影響了品種的更新、質量的提高和固定資產的更新;使農業增長速度放慢,從而也影響了工業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負兩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五」期間特別是前4年,積極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後,消極因素逐步占居主要方面,這種消極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突出。由於以往對於三大改造的兩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將其中符合我國歷史條件所採取的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間宏觀決策正確、實施合理所帶來的成就,簡單地套用社會化大生產需要擺脫私有生產關系束縛的一般原理加以解釋;將針對特殊歷史條件的部分具體作法上的意見分歧,簡單地、普遍地歸結為兩種思想、兩條路線、兩條道路的斗爭,從而導致了理論與中國社會實際的偏離。對於農業合作化的背景以及合作化的不同階段也作了具體分析。對於不同行業特點的手工為改造予以了不同的評價,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對象、改造的方式與階段也開始作具體的分析與評價,並且正力求通過微觀的實證分析使論證有充分的說服力。
就五十年代中國經濟和中國歷史的全局而論,重要的是,無論早幾年或幾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經營管理上和計劃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應有的靈活多樣性,總之,對社會主義的選擇是不可避免的。」
❷ 中國建國後大事年表
1、·1964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
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2、1997年香港回歸
1997年7月1日零點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燈火輝煌,舉世矚目的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這里的五樓大會堂隆重舉行。
歷史的時鍾指在1997年7月1日零點那一刻,大會堂全場肅立,幾千雙眼睛向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行注目禮。這是中華民族長久期盼的一個瞬間,這是永載世界史冊的一個瞬間。
3、1999年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時,第127任澳督韋奇立在澳門總督府進行最後一次的降旗儀式,為政權移交儀式拉開序幕。
下午4時30分,在億萬觀眾的見證之下,最後一任澳督韋奇立走出澳督府,邁出了居住了8年之久的澳督府。站在斜向門口的位置等待儀式開始。
17時,在澳門警察樂隊所奏響的葡國國歌聲中,葡國國旗從樓頂的旗桿處降下。
隨後降旗手將降下的葡萄牙國旗折疊好後送到韋奇立的手中,韋奇立接過國旗並緊緊抱在胸前,面向嘉賓再次致意,望著天空及澳督府仍掛著的葡萄牙國徽深深鞠躬後便離開澳督府。
4、2003年成功發射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
在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00秒,負載著「神舟」五號的長征2F火箭發射。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飛船以平均每90分鍾繞地球1圈的速度飛行。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50千米、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5、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北京正式開幕。開幕式共有9萬1千多名觀眾以及多國元首政要參加。
典禮由張藝謀擔任總導演。表演開場由2008名工作人員打著會發光的缶,缶每被打一次就會發一次光,構成中國及阿拉伯的數字,倒數開幕秒數。
隨後由永定門至主會場,沿北京城中軸線連續施放29個腳印造型的煙火,象徵「第29屆奧運會一步一步走進北京」,開幕式正式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事年表
❸ 求中國建國後的重要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好
公元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公元1950年
•2月14日,中蘇兩國政府締結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土地改革運動展開
•10月8日,毛澤東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布赴朝參戰的命令;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到達朝鮮前線
•10月10日,《關於糾正鎮壓反革命活動的右傾偏向的指示》頒布,中國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公元1951年
•5月23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正式簽訂,西藏和平解放
•1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發出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指示,「三反」運動在全國開展
公元1952年
•1月2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發出開展五反斗爭的指示,全國大中城市展開對違法資本家的五反運動【見三反五反運動】
公元1953年
•1月,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6月15日,中國毛澤東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朝鮮戰爭結束
•10月,中國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後又對油料、棉花和棉布實行計劃收購和供應
•12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作出《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全國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
公元1954年
•9月,中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這在網上很難查得到,自己組織起來的工作量可不小。我根據一些資料做了點增刪,算是比較具體的,上面是建國五年內的大事,不知道是否是你所要的。內容較多,請你提供郵箱,謝謝
❹ 建國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
(4)中國建國後的歷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家作主的人民熱情高漲,各條戰線都出現加快發展的勢頭。但由於對當前形勢缺乏理性認識,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一股在良好願望驅動下的「大躍進」風潮悄然興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以高指標、高速度、浮誇風、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泛濫。
人民公社是大躍進運動高潮下的產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將原來的小型合作社合並成為數千甚至上萬戶的大集體,原合作社和社員的一切財產收歸社有,在全社范圍內統一核算。
統一分配,部分供給。「人民公社化」在當時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時期,向人們描繪出一個「平等、平均、共產」的烏托邦式理想社會。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建國初期中共探索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一次失敗實踐——與客觀規律背道而馳,再善良的願望也無法帶來美好的結局。
❺ 建國後中國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請詳細解答)
建國後中國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請詳細解答) 建國後中國經歷了哪幾個歷史版階段?(請詳細解答)權滿意答案:1、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計劃;社會主義改造) 2、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 3、1966-1976年:「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劫難) 4、1976-1978年:兩年徘徊時期 5、1978年至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相關問題:中國的歷史經歷了怎樣的階段!` 中國在歷史上一共經歷了幾次大一統? 中國的歷史大致分哪些階段? 歷史上同伊的經歷是怎樣的?
❻ 中國解放後的光榮歷史
中國解放後的光榮歷史:
1、國民經濟的恢復。
1949~1952年,成功地組織領導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均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2、「一五」計劃。
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他領導了以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他提出建設現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化目標,組織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發展規劃》,推動了國家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
3、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1954年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使越南(除南方外)、寮國、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系准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恢復。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2758號決議進行表決。
5、中美建交。
1971年4月, 毛澤東親自批准了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於1971年4月10~17 日訪華, 以此表示中國對同美國交往的誠意, 也因此打開了隔絕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門。這就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小球轉動了大球」的「乒乓外交」。
❼ 中國從建國到現在的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官方媒體播發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簡稱《大事記》)如下:
1、根據《大事記》,一九四九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0月1日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一致決議:接受《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毛澤東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毛澤東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之後,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里程碑,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紀元。
2、根據《大事記》,一九七八年,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
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全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3、根據《大事記》,一九九七年,6月30日午夜-7月1日凌晨 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舉行,宣告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交接儀式後,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於7月1日零時開始履行香港防務職責。一九九九年,12月19日午夜-20日凌晨 中葡兩國政府澳門政權交接儀式在澳門舉行,宣告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交接儀式後,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於20日零時開始履行澳門防務職責。
4、根據《大事記》,二〇〇八年,8月8日-24日、9月6日-17日 第29屆夏季奧運會、第13屆夏季殘奧會先後在北京成功舉辦。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夏季奧運會、殘奧會。
5、根據《大事記》,二〇一二年,11月8日-14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
大會通過的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聯系。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載入黨章。
6、根據《大事記》,二〇一七年,10月18日-24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
大會通過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論斷,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確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
❽ 新中國成立後的重大歷史事件(1949-2009)
1950年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
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4年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運動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87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9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2001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
2002 獲得2008奧運會舉辦權
2003 中共16大召開
2003 非典爆發
2008 中共17大召開
2008 北京奧運會舉辦 中國軍團獲得50枚金牌 共100枚獎牌
❾ 詳細介紹中國建國前後歷史的書
《中國現代史》
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的歷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大歷史階段。這一時期也是中國人民建立政權、鞏固政權、探索與發展中國,使中國走向富強、民主、自立的一段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