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宋初歷史

宋初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08:58:15

『壹』 求介紹唐末宋初的一段歷史

唐末宋初之間的歷史時期一般稱之為五代十國。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

中國古代以正統史觀為主,因五代建立於中原地區,占據著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區,以正統自據,故後來的史學家著五代史。而十國及其餘政權被稱為割據勢力。

除後梁、後晉短暫時期以及後唐都洛陽外,後梁、後晉大部分時期和其他兩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共十四君。

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十國僅除北漢建國於今山西境內,其餘九國都在南方。

五代與十國並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如吳越,割據於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束後才為北宋所滅。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之後北宋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1)宋初歷史擴展閱讀:

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

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

該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越南)自此脫離中央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代十國

『貳』 北宋歷史故事

1、名醫錢乙

公元1079年,錢乙,這個「土郎中」的兒子,因為治好當時太子的病,才四十幾歲的他,一下子進入了太醫的行列,不能不令這些官僚味兒很足的太醫們張口結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是嫉妒。

他們私下議論:「錢乙治好太子的病,不過是巧合罷了!」有的說:「錢乙只會用土方,真正的醫經怕懂得的不多。」

一日,錢乙和弟子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帶了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

他略帶嘲諷地問:「錢太醫,按張仲景《金匱要略》八味丸,有地黃、山葯、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你這方子好像少開了兩味葯,大概是忘了吧?」

錢乙笑了笑說:「沒有忘。張仲景這個方子,是給大人用的。小孩子陽氣足,我認為可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益火的葯,製成六味地黃丸,免得孩子吃了過於暴熱而流鼻血,你看對嗎?」

這位大夫聽了,連聲道:「錢太醫用葯靈活,酌情變通,佩服佩服!」弟子趕緊把老師的話記下來,後來又編入《小兒葯證直訣》一書。

就這樣錢乙所創制的「六味地黃丸」流傳下來。

2、岳飛抗金

遼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舉兵反遼,並於次年建立金國。金國建國後,洞悉北宋朝政腐敗,軍隊戰鬥力低下,便於天會三年十月,發兵十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

九月,貢獻太原後,轉兵向東,進攻東京。金東路軍在完顏宗望率領下,攻克了重鎮真定府等地。十一月,金東西兩路軍進至東京城下,對東京形成合圍之勢。

宋欽宗急忙派遣康王趙構赴金營求和,許諾以黃河為界,金軍不答應,向東京發起猛攻。十一月,東京城破,宋欽宗降金。五年四月,北宋被金國滅亡。

金兵雖然南下,攻克汴梁,但河北各州縣大半還在宋軍手中,雖然士氣低沉,但是民氣高漲。康王幾經生死,最後終於到達應天府即帝位,歷史上被稱為南宋,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這就是歷史上的宋高宗。

南宋建立以後,宋金之間的戰爭進入南北對峙階段,先是金兀術撤路過鎮江,被韓世忠敗於黃天盪;另一支金兵在攻陝西時,為宋將吳玠阻於和尚原。

岳飛也在廣德境內開始堵截金兵,六戰六勝,擒獲金兵頭目,於是,「岳家軍」的名字開始在金兵中流傳。待金兀術北返,再遭岳飛截擊,在鎮江東清水亭的戰斗中,致使金兵橫屍15里,收復了健康。

收復建康的岳飛,是南宋抗金的名將,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岳飛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出生那年,黃河決口,家鄉鬧了一場水災,家裡生活很困苦。岳飛從小刻苦讀書,尤其愛讀兵法。他力氣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後來,他聽說同鄉老人周同武藝高強,岳飛就拜周同做老師,學得一手好箭,能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岳飛從了軍。金兵南下的時候,他在東京當小軍官。有一次,他帶了一百多名騎兵,在黃河邊練兵,忽然對面來了大股金兵,兵士們都嚇呆了,岳飛卻不慌不忙地說:「敵人雖然多,但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兵力多少

我們可以趁他們沒准備的時候擊敗他們。」說著,就帶頭沖向敵陣,斬了金軍一名將領。兵士們受到岳飛的鼓勵,也沖上去,果然把金軍殺得七零八落。

3、解夢消愁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覯下在江西南城十賢堂講學,忽聽近處傳來少婦哭聲。李覯講完課,順著哭聲前往探視,見有婆媳二人正抱頭痛哭。

原來老人的兒子出門經商,時值半載音訊全無,婆媳日夜思念。於是求神於山廟,祈求麻姑保佑。昨夜三更,媳婦忽得一夢,夢見麻姑仙子給他一把破扇,扇衣全都脫落,只剩下幾根扇骨。

今天一早,婆媳倆連忙請廟中和尚解夢。和尚說:「扇衣脫落,只剩扇骨,是個凶號,你兒子早已身亡,肉已腐爛,只剩枯骨!」婆媳倆聽後,如晴天霹靂,悲痛欲絕。

李覯聽了,暗自思忖:夢中之事,豈能當真,那和尚信口雌黃,害人不淺。我不如也來為之解夢,以消此婆媳無故之憂。

便大笑說:「和尚之言差矣。豈不聞,穿衣見父,脫衣見妻,這是人之常情。今麻姑托夢,贈與脫衣之扇,正是丈夫歸來與妻團聚之象。」

婆媳二人聽李覯解夢,覺得有理,於是轉悲為喜。過了不久,這老婦的兒子做完生意,回轉家門。合家歡喜帶上爆竹香煙,到十賢堂燒香點爆,作揖鳴謝。

李覯大笑說:「生意人回家,自是應當,並非作夢的緣故。我只是為你婆媳消愁罷了。」從此,李覯解夢消愁的故事,在鄉里廣為流傳。

4、羊肉泡饃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

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

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干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里。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後,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

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慾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

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只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面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上幾滴鮮紅的辣椒油。

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嘗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後,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人最喜愛的小吃,一直流傳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饃不斷地出現在陝西歷史與文學作品中,或許還因佔了皇帝的龍威,因而被譽為「天下第一碗」。

5、北宋廢除新法

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是一場以期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社會改革運動。然而,可惜的是這場變法終究是沒有堅持到最後。

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三月宋神宗死,宋哲宗趙煦繼位,當時還不到10歲,由英宗之後、神宗母高氏以太皇太後名義臨朝攝政。

她一向反對新法,上台後,立即任保守派首腦司馬光做宰相。司馬光對新法持全盤否定,提出廢除。

1085年7月30日(宋元豐八年七月初六日)下令首先將保甲法和方田均稅、市易等法廢除。稍後青苗法、免役法、將兵法也被廢除。

正因為這次變法在推行過程中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同時,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這恰恰也是為何宋神宗去世,變法就此止步的最大原因!

『叄』 北宋多少年歷史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肆』 北宋的歷史。和南宋有什麼關系

南宋王朝是北宋王朝的延續。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威脅之中。

南宋的建立是因為在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宋都城汴京(即今開封),公元1127年四月,金擄走了宋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宋滅亡.到此為北宋。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另一個兒子趙構逃到南京,即位為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後稱為南宋,以後定都臨安,即現杭州。總體來說北宋南宋,是因為重大事件的發生導致首都遷移及版圖變化,後世才如此區分的。

(4)宋初歷史擴展閱讀:

靖康之難中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虜,包括皇後,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宮廷女官、大臣,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女真人俘虜北上,康王趙構得以倖免。1127年,金國從開封府撤軍,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史稱偽楚。由於張邦昌原為宋臣,後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舊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萬般無奈之下,張邦昌以孟皇後之名,下詔書立趙構為帝。

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趙構從濟州南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營築「中興壇」 ,於五月初一正式即位,改元建炎。

張邦昌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大舉南侵。之後宋高宗一路南逃,過淮河渡長江。南宋也進行北伐,由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等抗金將領指揮,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和金國的聯軍。

後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雙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到南宋中後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於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征服金國後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伍』 北宋歷史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開封(今屬河南),其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它於公元960年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恭帝繼位,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率軍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取了皇位。趙匡胤即位後,仍定都開封,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經過十餘年的南征北伐,趙匡胤消滅了後周藩鎮勢力的反抗,攻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宋太宗趙即位後,招降割據吳越的錢,平定北漢。於是自安史之亂以來,二百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上結束。北宋疆域東、南臨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遼接壤,西北至今陝西白於山、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與西夏、吐蕃毗鄰,西南與越南接界。

北宋共歷九帝,前後一百六十八年。這長達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階段中,可劃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北宋統治者除了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外,著重在政治、軍事和經濟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以確保宋朝統治長治久安。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一是軍制改革。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採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閑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規定地方財政每年賦稅收入,除支度給用外,凡屬錢幣之類,「悉輦送京師」。經過改革,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這對政治穩定,結束分裂局面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權也帶來「強干弱枝」,地方權憲太小,軍隊戰鬥力削弱等消極後果。

中期(公元998年-公元1099年)即宋真宗至宋哲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北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由於實施兩稅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經濟制度,從而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增加,墾田面積的擴大,鐵制工具製作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種類和產量倍增等等。據統計,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戶籍上有523萬多戶,而到宋仁宗嘉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戶數已逾1246萬多戶。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耕地有3億多畝,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增至5.2億多畝。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北宋的造船、礦冶、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在生產規模和技術上都超過了前代。商業市場打破了舊的格局,大小城鎮貿易盛況空前,紙幣的出現及廣泛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時期也是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時期。尤其是聞名於世的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三大發明,開發和應用主要是在這個階段。然而,這一時期也是社會矛盾日益嚴重的時期。軍隊數量猛增,官僚機構龐大,土地兼並加劇,使國家財政連年虧空,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面。對此,宋朝政府也試圖進行改革,以扭轉危機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響最大的是宋仁宗時期的慶歷新政和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結果,兩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

後期(公元1100年-公元1127年)即宋徽宗、宋欽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階段。由於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眾多的農民傾家盪產無以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其間以方臘、宋江先後領導的起義影響最大。內憂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長期與遼、夏、金爭戰不休。與西夏戰事剛止,金軍又大舉南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攻佔開封。次年二月六日,廢宋帝,北宋亡。

北宋經濟狀況
北宋時期的社會經濟非常發達,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北宋社會經濟生產總值達到了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農業發展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當時,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同時,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范仲淹的《水車賦》有「器以象制,水以輪濟」之句,就反映了這種有輪軸、利用水力或牛力推動的筒車。北宋政府兩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區推廣「踏犁」。「踏犁」是一種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個勞動力的功效相當牛耕的一半。這對畜力不足地區解決耕田的困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所謂「用糞如用葯」。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系,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宋太宗時,在河北地區修作陂塘,並修築長六百里的堤堰,設置斗門,引淀泊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 清明上河圖局部1
南方地區水利興修的成績更為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修築多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修築,吸收五代時的經驗,把石塊裝在竹籠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擋海潮沖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當時著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十分堅固,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手工產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綉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采礦冶煉
北宋時,金、銀、銅、鐵、鉛、煤的開采冶煉規模都相當大。重要冶鐵中心徐州東北的利國監,有三十六冶,礦工約四千人。江西信州(上饒)及其附近盛產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采鑿,得銅、鉛數千萬斤」。安徽繁昌冶鐵遺址中,有高約2米,面積達750平方米的廢鐵堆,反映了當時冶煉的規模。在開采冶煉規模擴大的基礎上,產品的數量大有增加。以銅和銀為例,宋神宗時歲課銅1400多萬斤,銀20多萬兩,照官府徵收十分之二稅率計算,可推知年產銅7000多萬斤,銀100多萬兩,產量都超過唐朝數倍。另外,采礦冶煉技術也有很大進步。
漕運造船
北宋定都開封,東南漕運十分重要,船隻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加之海外貿易興盛,便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 官營作坊以造漕船為主,同時造座船、戰船、運兵船等,民營作坊則製造商船及遊船。以漕船為例,真宗時,年產量達2900多艘。北宋船隻的體積和載重量相當大,徽宗時造的出使高麗的大海船,稱為「神舟」,據估計可裝載20000石以上貨物,載重量約為1100噸。海船都是「上平如衡,下側如刃」的尖底船,具有吃水深、抗風浪強的優勢。海船上主桅桿高十丈,頭桅高八丈,共裝帆110幅。全船分作三艙,中艙又分四堂。這種隔艙防水設備是中國造船工人的首創。 更值得指出的是,當時指南針已應用於航海,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北宋時,舟師在航行中,夜觀星,晝觀日,遇陰晦天,則看指南針。
城市發展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區,即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徹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線,商店可以隨處開設,不再採取集中的方式。 清明上河圖局部3
北宋都城開封是最繁華的城市,市內手工業作坊眾多,街道兩旁商店、旅舍、貨攤林立,人來車往,十分熱鬧。市場上的商品既有來自國內各地的百貨,也有來自國外的各種商品。營業時間不受限制,除白天營業外,還有夜市和曉市。城內另有固定市場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規模很大。市內還出現了「瓦子」(或稱「瓦肆」),裡面有「勾欄」(歌舞場所)、酒肆和茶樓,還有說書、演戲的,成為娛樂的中心。宋人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城市商業繁榮的藝術反映。 北宋時期,由於舊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業分區性逐漸消失,因此行會的地位更顯重要,組織更加嚴密。唐朝時,有些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時更加發展。農村中還有定期開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趕場。在草市或集、墟的貿易中,農產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佔大宗,也有一些生產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換發達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固定的市鎮。市鎮是城市和鄉村的橋梁,它的發展,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
金錢交易
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後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達六百餘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租稅的徵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大城市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白銀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為883900多兩,到1120年(宣和二年)為1860萬兩。黃金雖在流通,但不佔重要地位。
交子——北宋貨幣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冬,政府看到發行交子有利可圖,即借口商人爭訟不息,正式創立「交子務」,改交子為官辦,以36萬貫鐵錢為准備金,定期發行,流通區域仍限於四川。徽宗時,改交子為「錢引」,擴大流通區域。但錢引不備本錢,大量印發,於是成為人民的一大禍害。
商稅專賣
由於商業發達,北宋政府對商稅特別重視。在全國各地設置場、務等機構,專門征稅。 宋朝商稅分為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行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坐賈抽的。正稅之外,還有雜稅。隨著商業的繁榮,商稅日益成為政府重要財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間,商稅只有450萬貫,到仁宗時,即增加到2200萬貫。 北宋政府為了搜刮更多錢財,對鹽、茶、酒、礬等實行專賣,即由官府控制這些物品的生產並壟斷銷售。北宋專賣制度的實行,使得封建政府大獲其利,但影響了私營工商業的正常發展。
政治徭役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奪權。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 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文學藝術
北宋在文學藝術方面,更是名人輩出。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中,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蘇軾、歐陽修等人,而宋朝的詞作品也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並成為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在繪畫、書法藝術上,當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汴京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北宋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方面中最強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科學技術
北宋年間,由於其統一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使得有一些地區相對安寧一些,故而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明顯的進步,我國的四大發明其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發揚的。由於戰爭的需要,在宋朝時火葯被首次應用於軍事。西方各國的現代戰爭武器正是由於北宋年間經由西亞各國傳播的火葯製造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印刷造紙
雕板印刷術在北宋時有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 國子監刻印的書,後世稱為監本。民營書坊刻印的書被稱為坊本。都城開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陽、四川眉山都是印刷業的中心。 北宋紙的種類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紙的原料。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紙,浙江的藤紙,溫州的蠲紙等,都是有名的品種。歙州出產一種長紙,製作甚精,一幅長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絲質產業
北宋紡織業仍以絲織業佔主要地位。 絲織品的種類繁多,絹有五十多種,綾有二十七種。河北定州的緙(刻)絲,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織出美麗逼真的花草鳥獸。京東單州的薄縑,每匹只有百株(四兩)重,望之如霧。這些都是絲織珍品。麻織業集中在東南地區。淮南、江南、荊湖、福建、廣南等路,都產麻織布。其中黃、宜、袁、吉等州的紵布,虔州的白攽,都是當時市場上的暢銷產品。
對外關系
北宋初年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遼國保持了長期威脅宋朝統治的優勢地位。而且在陝甘一帶這時又新興起了夏國。北宋政府對於遼和西夏只是屈膝求和。當時,宋軍和遼軍、西夏軍經常作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無作為,帶來政治、外交上的軟弱,只能靠割地賠款以求和平。宋真宋景德元年,宋戰勝了遼,反而訂立了「澶淵之盟」,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仁宗慶歷二年,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為「納」。後來神宗時又割河東(今山西省)地七百里。北宋王朝的這種方針政策跟戰國時代六國對待秦國的方針路線很相似。 趙匡胤通過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他鑒於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便實行一系列防範武將軍權過重、地方武裝過強的措施。這些措施不但大大降低了宋朝軍隊的戰斗作用 范仲淹大力推行新政
,而且嚴重削弱了抵禦外來侵略的國防力量。 北宋中期,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宋神宗趙頊和當時傑出的政治家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一○六九年以後陸續實行,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這一斗爭最後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爭奪權利的斗爭,完全失掉改革的意義。新舊黨人的紛爭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公元十二世紀初,在契丹背後新興起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金兵在公元一一二五年滅遼後,開始南下,北宋朝廷無意抵抗,公元一一二七年金兵攻破了開封,擄走徽宗欽宗,開封被搶掠一空,這一中古時期作為政治、文化與經濟中心的第一大城市遭到徹底的破壞。
北宋歷史有一個顯著特點,叫做「君明臣良而國弱」。北宋自太祖、太宗開國定製後,中間歷經真宗、仁宗、神宗等,直至徽宗以前,沒有一個昏君,哪一個皇帝都是聰穎絕慧,勤於政事。按理說,北宋君明臣良,應該使國家充滿活力,走向富強,卻為什麼事與願違,導致「國弱」了呢?究其原因,實與當時的具體國情有關。
北宋自太祖建國,到了仁宗時代,官僚機構大,吃皇糧的人繁多,土地兼並嚴重,社會財富越來越往少數人的手裡集中。按照韓非子的說法,國家好比是一駕馬車,君主好比是車夫,臣子好比是拉車的馬。耐人尋味的是,北宋臣子坐車的積極性遠遠高於拉車的積極性,雖然其中也涌現一些肯拉車的賢良臣子,車夫的趕車技術挺不錯,也很希望車子跑得更快些,很遺憾,屬於良馬拉破車———車太破了,國家體制出了毛病,以致越來越多的馬都擠到了車上,變了清一色的「乘車族」。其間縱有車夫揚鞭催進,怎禁拉車良馬不堪重負,即便累死,也前進不了多遠。有鑒於此,北宋自仁宗以來,一直致力於「修車減員」事業,尤其是到了宋神宗年代,皇帝為了支持王安石變法,更是傾注了全部力量。當時朝廷之中,不管是誰,凡是阻礙改革變法的,通通拿掉,即使像韓琦、富弼、司馬光這樣的貴重名臣,也不例外,決心不能說不大,力度不能說不強。但社會之弊積重難返,大夥都願坐車,使得改革阻力重重,難以推廣。王安石變法圖強的主張,得不到權貴階層的理解,因為這,他不知得罪了多少親朋好友,包括當年引薦過他、把他帶入政壇的文學領袖歐陽修。
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大臣中,如韓琦、富弼、司馬光等,他們的治政能力、文化修養和個人品德,勿庸置疑,在歷史上都是屬一數二的。然而,他們所代表的那個上層集團,實在是太吝嗇了,捨不得犧牲一點既得特權,哪怕稍微讓利一些給下層,以維持整個社會的平衡發展。他們的這種吝嗇,使得當時世上貧者愈貧,社會的畸型傾斜愈演愈烈,失去控制,從而導致國家負擔沉重,活力衰竭,民不堪苦,政亡人息。
北宋這台破車,王安石試圖通過修修補補,裁減乘客,使它能夠繼續使用,而眾多上層權貴都不願下車,又為了不出或少出修車費,堅決拒絕修車,使王安石的修車計劃幾經挫折,終歸流產。公元1127年,完顏兀術帶著金兵南下,俘獲徽、欽二帝,滅掉北宋,等於金兀術掄起大錘,把這台破車擊得粉碎。雖然說趕車的和拉車的不再是當年的原班人馬,但誰能不說這不是北宋歷史的悲劇呢?
研究歷史,是為了昭示未來。北宋歷史告訴我們:任何社會改革,都要求每一個參與階層具備相應的承受力,如果只讓老百姓做出犧牲,權勢階層的特權一點都不願觸及,那麼,這場改革是註定沒有前途的,不管改革者的決心和魄力有多大,最終只能像莊子所說的喝酒一樣,一本正經開始,稀里糊塗結束。北宋歷史的悲劇,足以說明這一點。

『陸』 北宋歷史的重大事件,時間,地點,人物,原因。(詳細)

靖康之變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1127年)因而得名。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6)宋初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影響:

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岳飛在《滿江紅》[8]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中國婦女的節烈論,從「靖康之難」開始被宋代道學家所注重。因為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這個恥辱使道學家們舍棄了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轉而大力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

由於當時的環境,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際,女性殉節的貞節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只能選擇後者。

『柒』 宋代歷史年表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趙姓,歷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 炅(本名匡義,又名光義),太平興國,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禎,天聖,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寧,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國,在位25年。
九、欽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歷九帝,趙姓。建都:臨安(杭州)。
一、高宗構,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興,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紹熙,在位 5年。
四、寧宗擴,慶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寶慶,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顯,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興,在位 3年。

『捌』 誰能幫我簡要說明一下唐末宋初的歷史

大唐王朝618—年首都長安
第1任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顯683年12月在位數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數月
唐朝立國73年武後武曌武則天臨朝執政7年公元690年滅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武周王朝690—705年首都長安
第1任女帝武曌武則天690—705年在位16年
武周王朝共1帝立國16年

唐朝復辟
第6任中宗李顯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幾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肅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適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順宗李誦805/1—8月
第14任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恆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曄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廢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曄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唐王朝共25帝立國276年

小分裂時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
五代十一國時代907—979年共73年
區分 國別 開國帝王 民族 首都 興亡 年數 亡於
五代 後梁帝國 朱溫 漢 大梁(河南開封)907—923 17 後唐
(遼帝國) 916—1218 303
後唐帝國 李存勖 沙陀人 洛陽 923—936 14 後晉
後晉帝國 石敬瑭 沙陀人 大梁 936—946 11 遼國
後漢帝國 劉知遠 沙陀人 大梁 947—979 33 大宋
後周帝國 郭威 漢 大梁 951—960 10 大宋
(宋帝國) 960—1279 320
十一國 岐王國 李茂貞 漢 鳳翔(陝西鳳翔)907—924 18 後唐
南楚王國 馬殷 漢 潭州(湖南長沙)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錢鏐 漢 錢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國 王建 漢 成都 907—925 19 後唐
南吳帝國 楊渭 漢 揚州(江蘇江都)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劉守光 漢 幽州(北京) 911—913 3 後唐
南漢帝國 劉岩 漢 廣州 917—971 55 大宋
南平王國 高季昌 漢 江陵 924—963 40 大宋
閩帝國 王延鈞 漢 福州 933—945 13 南唐
後蜀帝國 孟知祥 漢 成都 934—965 32 大宋
南唐帝國 徐知誥 沙陀人 金陵(南京) 937—975 39 大宋

宋州節度使趙匡胤第3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73年的小分裂時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王朝960—1127首都開封
第1任太祖趙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趙匡義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趙恆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趙禎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趙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趙頊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趙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趙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欽宗趙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北宋王朝共9帝立國168年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第10任高宗趙構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趙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寧宗趙擴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趙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趙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趙顯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趙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趙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南宋王朝共9帝立國153年
兩宋共18帝立國320年

『玖』 北宋初期歷史概況

建立: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年號建隆,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即
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的加強
目的:改革唐後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①解除石守信等禁軍主將的兵權,繼而又削減節度使實權,使其徒有虛名。
強化中央集權
集中軍權
②分統禁軍,直接對皇帝負責。又設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不統領軍隊;統領軍隊的將帥卻無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
③立更戍法,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但統兵將領不隨軍調動,防止武將專權。
措施
④強干弱枝,內外相制。地方軍的精壯之士都選入禁軍;禁軍半數拱衛京師,一半駐守各邊。
集中行政權
①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依次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權。宰相權一分為三,便於皇帝總攬。
集中財權和司法權
②派文官任知州,並在各州設通判加以監督,直接向皇帝報告。各州公文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署才有效,使其互相牽制。
①地方賦稅留小部分地方開支,其餘全由各路轉運使運送中央。
②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刑須報請中央審核。
作用
積極:鏟除了藩鎮割據的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消極
積貧積弱的禍根
①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大。
②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鬥力下降。
③地方財政困難。
發展科舉制
措施
嚴格程序: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最後錄取由皇帝直接掌握。
完善方法:實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增加名額:太宗在位20多年,科舉取士近萬人。
作用
①為地主階級各階層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
土地兼並
②擴大了統治基礎,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①原因:「不抑兼並」的政策加速土地集中。
社會危機
②結果:階級對立,「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
改革背景
冗官冗兵冗費
① 「分化事權」為防止文官武將專權,結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養兵造成兵員劇增,擴編後的軍隊素質低下,臨陣多敗,形成積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③冗官、冗兵造成國用大增,遼和西夏又要大量銀絹,入不敷出,形成積貧局面。
農民反抗:仁宗時,農民起義不斷,遍及中原。
外患:遼和西夏威脅。
改革目的:鞏固封建統治秩序,擺脫危機,統治集內部一些人提出變法主張。
開始
①1043年,宋仁宗任范仲淹為參知政事,以改革時弊。
慶歷新政
②范仲淹提出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仁宗大部採納,施行新政。
內容
整頓吏治: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限制恩蔭做官,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
其它:裁並州縣,減輕搖役,嚴肅中央政令,取信於民。
開始:1069年,宋仁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王安石變法
青苗法
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穀物給農民,收後以20%的利息償還。
作用:既可限制高利貸盤剝,又可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
應服役而不願服的,按貧富收免役錢,僱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作用: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理財
農田水利法:鼓勵興修地方水利,開墾荒地。
方田均稅法
重新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稅賦,官僚、地主不例外。
措施
作用:增加了國家的田賦收入。
市易法
在東京設市易務,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也增收。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
保甲法 將農戶編為保甲,保丁農閑練兵,平時種田、維持秩序,戰時編入軍隊作戰。
軍事作用:利於控制人民和抵禦遼和西夏的進攻,減少了軍費開支。
將兵法 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由固定的將官加以訓練
措施
作用:口強了軍隊訓練,充實了邊防力量。
教育 改革科舉:廢明經諸科,進士科考經義、時務策,設明法,考律令、斷案。
王安石變法
整頓太學
教科書重編,內容為儒家經典:成績優秀者可直接授官。
作用:使學校成為為變法造輿論和育人才的地方。
一定程度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效果①財政收入大增。②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③軍事實力有所增強。
失敗關鍵: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原因 表面:用人不當,出現危害百姓的現象。
結果 神宗死後,保守派司馬光做宰相,新法廢除。
評價:變法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進行的改革運動,王安石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重點、難點、考點
1、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
①重文輕武、文人治國模式。這是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人亂政的教訓,其有利的一面在於有效地鞏固統一;但其不利在於造成軍事戰鬥力低下,因為文官不懂軍事。
②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於中央。這一方面有利於有效地鞏固統—,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卻導致地方行政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造成冗官。
③弱枝強干,守內虛外。這固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效鎮壓地方和農民階級的反抗,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重要原因。
2、唐朝與北宋完善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各自特點,分析說明造成各自特點的原因。
①措施:
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舉制等。
宋:用和平手段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設「三衙」與樞密使互相牽制,實行更戊法、建禁軍;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權力;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設通判監督知州;派轉運使到各地管理財政;將地方司法權收歸中央。
②特點:
唐: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完善科舉制,有利於提高官員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了政局。
宋:從皇帝直接控制兵權入手,把地方的軍、政、財權都收歸中央,徹底消除了地方割據的隱患、但導致積貧積弱。
③原因:
唐: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任用賢臣;善於納諫,重視決策過程的集思廣益;也吸取了東晉南朝土族制度腐朽,士族與庶族對立矛盾導致統治力量削弱的教訓,採取科舉制擴大統治基礎,緩和地主階級上層與中下層的矛盾。
宋:趙匡風接受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同時他自己也正是通過兵變奪取皇位的,因此特別
注意把兵權控制在自己手裡,消除地方割據的隱患。

3、對王安石變法影響的認識:
(1)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時期政府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改良。
(2)變法的內容,主要是調節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雖然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軍隊戰鬥力有所增強,階級矛盾有所緩和,但並沒有使社會矛盾得以根本解決,因而無法真正緩和嚴重的政治危機。
(3) 王安石是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4)王安石變法不能真正緩和北宋封建統治的危機,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變法對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剝削制度沒有進行任何調整,反而從根本上保護和認可了地主佔有的土地,而北宋封建統治的危機是由地主兼並土地和階級矛盾的尖銳造成的。變法認可了地主對土地的兼並,那麼,也就無法解決農民的問題,當然也就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之下,新法很快被廢除。
4、關於中國古代的變法或改革
(1)我國古代的變法或改革的含義指的是什麼?
改革或變法,是指統治者運用國家政治力量對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築進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環節)的變革與調整,以適應新形勢下統治的需要。歷史是在不斷變革中(或「損益」舊的章法中)向前發展的,我國古代先後出現過許多對歷史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著名改革與變法。
(2)教材介紹的重要改革與變法先後有哪些?
奴隸社會瓦解時期一春秋時期的管仲改革;封建社會先後有戰國時期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西漢末期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周世宗改革、北宋的「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金世宗改革、明朝張居正改革等。
(3)我國古代改革或變法可分為哪些主要類型?
①按性質劃分主要有:富國強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變法等;社會制度的根本改革一李埋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等;封建王朝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金世宗改革、張居正改革等;少數民族易「舊俗」興「漢法」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②按目的劃分主要有:富國強兵、爭當霸主--管仲改革;克服統治危機--王莽改制、「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等;克服時代弊政、順應統一趨勢--後周世宗改革;順應時代潮流,維護統治--北魏孝文帝改革、金世宗改革等。
③按結果分主要有成功或失敗兩大類型。管仲改革、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等效果顯著;王莽改制、「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雖成效不一。但最終都沒有逃脫失敗的結局。
(4)我國古代改革的本質與規律有哪些?
任何變革,從本質上看,都是對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進行調整以適應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發展的需要。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不適應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根本不適應,這就必須對舊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進行根本的改革,具有革命性。改革的成功必然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革,如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而這類改革引發的斗爭往往是新舊階級間的斗爭,異常殘酷,常常伴隨著流血沖突。
另一種是整體適應、局部不適應,需要在維護根本制度的前提條件下,對統治政策進行局部的調整,具有改良性質。這種改革往往涉及到對封建國家、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利益進行再分配,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既得利益者--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的反對,容易失敗。改革引發的斗爭屬於統治階級內部不同階層的權益爭斗,如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等。
(5)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如王莽力圖改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遭到失敗。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時代潮流,大獲成功。
②改革派與反對派力量對比、政治地位與權力的高低強弱等。
③最高統治者的態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針、措施與用人是否得當等。
⑤是否觸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負擔與困苦。

『拾』 一個新時代的開端,唐末宋初的歷史是怎樣的

唐末宋初,藩鎮割據,擁兵自重,各自為政,成立政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政權更迭,征戰不斷,社會動搖。

熱點內容
幼兒英語口語培訓 發布:2025-07-13 08:37:47 瀏覽:292
2017全國數學文科二卷 發布:2025-07-13 07:49:17 瀏覽:155
水泥多久干 發布:2025-07-13 07:12:13 瀏覽:105
中考語文要點 發布:2025-07-13 06:16:00 瀏覽:386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賀卡 發布:2025-07-13 06:07:45 瀏覽:28
英語考公務員 發布:2025-07-13 05:54:03 瀏覽:243
2017全國一卷語文題型 發布:2025-07-13 05:12:55 瀏覽:652
教師尿褲子 發布:2025-07-13 03:39:22 瀏覽:909
自體脂肪填充哪裡好 發布:2025-07-13 03:32:04 瀏覽:174
幼兒園片段教學 發布:2025-07-13 02:47:43 瀏覽: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