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佛珠的歷史

佛珠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6:29:48

㈠ 一串佛珠一般有多少顆都代表什麼意思什麼由來

據相關的經典記載,佛珠亦稱作念珠或數珠等,少的有14、21、27之數,最多的有1080之數,你所說的13課還沒聽說過。 不知你的這個珠是在哪裡請的。如果你是一個虔誠的佛子的話,最好不要用街頭地攤的東西,要到寺院里供養布施後,請僧人念開光經咒之後的念珠。 另外,念珠是法物。但如果你不是佛子,僅僅是一個普通人,想買一串珠子玩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隨便在哪兒買多少顆都沒有關系了,你也就不用關心他的佛教含義,自己認為怎麼樣吉祥就自己定義個什麼解釋,討個吉祥自己歡心就可以了。

㈡ 佛珠的由來佛珠的種類,意義,求高手指教

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有三種
1、持珠——用的數的佛珠,如看到佛家弟子誦經時,手中拿著珠子一邊誦經一邊撥動的,即為持珠。;
2、佩珠——也就是佛珠手鏈,可以戴在手腕上或是胳膊上。這個在影視劇中僧侶也經常可以看到。;
3、掛珠——就是掛在脖子上的佛珠,和尚們的常見裝束。西遊記中的主角都有

"據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載:
若用鐵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五倍。
若用赤銅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十倍。
若用真珠珊瑚等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倍。
若用木患子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諸佛凈土及天宮者。應受此珠。
若用蓮子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萬倍。
若用因陀啰佉叉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百萬倍。
若用烏嚧陀啰佉叉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千萬倍。
若用水精為數珠者。誦掏一遍得福萬萬倍。
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掏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數難可校量。"

㈢ 佛珠的介紹

1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隨身法具,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本稱「念珠」,起源於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掛珠三種類型。每串佛珠數目表徵不同的含義。佛珠的質料不勝枚舉,以「七寶」所製成的佛珠最為殊勝尊貴。菩提子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佛珠。佛珠是弘法最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時,不要過分地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可以早證菩提、成就涅槃了。千年傳承,讓念珠由參禪悟道的工具演變為眾生大智慧的象徵。讓人在面對煩惱、喧囂時,不尤不飾,不驕不躁,並祈求平安、長保喜樂。隨著越來越多人喜歡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為時尚文化的符號。

㈣ 中國人帶手串的歷史是怎樣的

手串就是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佛珠的起源,通常來講是由於古印度人有纓珞鬘條纏身的風尚,沿襲至後世,遂逐漸演變成為佛珠。

㈤ 念珠的由來是

念珠是指以線貫串一定數量的珠子,用以計算稱名稱持咒數的法具。又稱數珠、咒珠或誦珠。

在《牟梨曼陀羅尼經》中說:「梵語缽塞莫,梁雲數珠。是引接普遍根機,牽課修業之具也。」在《本槵子經》中說:「昔有國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國邊小,頻年寇疫,谷貴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廣,不得遍行,惟願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滅煩惱,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個,當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陀、南無達磨、南無僧伽名,乃過一子。如是漸次,乃至千萬,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除諂曲,捨命得生炎摩天,若滿百萬遍,當除百八結業,獲常樂果。』王言:『我當奉行。』」此即念珠的由來。

關於念珠的功德,在《木槵子經》中說:「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磨、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念珠顆數代表的意義

又據《陀羅尼集經》卷二<數珠法相品>所述,若誦經、念佛、持咒時,手持數珠一一掐之,則彼行者當得十種波羅蜜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關於數珠的顆數,《木槵子經》說一O八顆;《陀羅尼集經》列出一O八、五十四、四十二及二十一顆等四種;《數珠功德經》說一O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等四種;《金剛頂瑜伽念誦經》說上品一O八O顆,最勝一O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說上品一O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最上品一O八O顆。上列顆數之來源,系一O八減半為五十四,五十四減半為二十七,二十七減半為十四,又一O八之十倍為一O八O。

由上所述,可知數珠的顆數,應以一O八顆為其基本數。不過《陀羅尼集經》所說的四十二及其減半的二十一,當另有別說。後世認為此等顆數,皆各有象徵意義,一O八顆表示證入百八三昧,斷除百八煩惱。

在《釋氏要覽》中說:「小乘見修合論,煩惱共有一百八數。且明見惑、三界、四諦下煩惱共有八十八。謂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貪、瞋、痴、慢、疑、身、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也。集滅離三見,謂集滅二諦下,各除身、邊、邪三見也。道除於二見,謂道諦除身、邊二見也。上界不行恚,謂上界四諦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諦,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斷惑,欲界有四,謂貪、瞋、痴、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計九十八也。更口十纏,謂無漸、無愧、昏沈、惡作、惱、嫉、掉舉、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

一O八O顆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或金剛界一O八尊中各具一O八尊;五十四顆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四十二顆表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四十二位;二十七顆表示十八學人與九無學;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

⊙念珠的材質

關於數珠的資料,《陀羅尼集經》舉出金、銀、赤銅、水精(水晶)及木槵子、菩提子、蓮華子等類;《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列出菩提子、金剛子、金、真珠、蓮華子等類;《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列香木、鍮石、銅、鐵、水精、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列出鐵、赤銅、真珠、珊瑚、槵子、蓮子、因陀羅佉叉、烏嚧陀羅佉叉、水精、菩提子等十種;《金剛頂瑜伽念珠經》列舉硨磲、木槵、鐵、熟銅、水精、真珠、諸寶、帝釋子、金剛子、蓮華、菩提子等十一種;《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列舉菩提子、蓮花子、嚕梛羅叉子、木槵、多羅樹子、土、螺旋、水精、真珠、牙、赤珠、諸摩尼、薏苡珠及其餘的草子等十四種;《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列舉活兒子、蓮華子、阿嚧陀羅阿叉子、水精、赤銅、錫、木槵、琉璃、金、銀、鑌鐵、高佉等十二種。

經典中亦有記載不同的念珠,有不同的念誦功德,《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中說:「曼殊室利告大眾言:『汝等諦聽!受數珠校量功德差別如是:若用鐵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銅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諸佛凈土及天宮者,應受此珠。』」

若用蓮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羅佉叉為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萬倍;若開烏盧陁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萬倍;若用水精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萬倍。

若用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插念,或但手持此珠,不能依法誦佛名,等數難可拔。是諸善男子,若復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共,所出言語,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諸佛誦咒無異,得福無量。

《陀羅尼集經》以水精為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說香木得一皆福,鍮石、銅、鐵得二分,水精、真珠得一俱胝分,蓮華子、金剛子得二俱胝分,間錯種種諸寶及菩提子最勝,可得無量無驟不可說不可說分之福德。《守護經》說菩提子及種種和合之珠最勝;《數珠功德經》、《瑜珠念珠經》等亦以菩提子為最勝。

在密教行法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差別,所用數珠亦有不同。《蘇悉地羯羅經》說佛部用菩提子觀音部用蓮花子,金剛部用嚕梛羅叉子之數珠;《守護經》及《瑜伽念珠經》說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等諸寶,蓮華部用蓮華子,羯磨部用種種和合之數珠。

我國有關使用數珠的記事,首見於《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人各掐珠,口同佛號。」道綽之專弘凈土,始於隋末,於唐代貞觀年間又以數珠教人念佛,可見數珠是在唐初才被當作稱名記數之法具。其後,以《陀羅尼集經》為始,密部儀軌被大量傳譯出來,數珠亦為密教僧人所廣泛使用。

在使用念珠時,通常一串念珠會有一顆母珠,方便計數。

在《陀羅尼集經》中說:「作是相珠一百八顆,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以為母珠,又更別作十顆銀珠,以充記子。」

除了母珠之外,顆數多的念珠,除母珠外,也會多加數珠記子。如《禪林象器箋》中後:「百八顆外,有十顆小顆為記子。」

㈥ 念珠的歷史

道教用念珠的記載最早出自《正統道藏》洞玄部譜籙類-太極葛仙公傳-- 《上清集》雲:葛孝先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
白玉蟾祖師《道學自勉文》也有記載。葛祖用念珠的文字。
《道法會元》卷一七七也有記載:「凡出神,先當煉氣習定,既氣住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
葛祖生於漢延熹七年甲辰四月八日。東漢三國東吳孫權時代的人物。
葛祖創立了道教殺鬼驅逐鬼魂轉變為超度鬼魂,建立靈寶煉度等普度眾生的慈悲法門,後世正一全真都以葛祖的靈寶法門來超度鬼魂。
故此用念珠念天尊聖號的法門是由葛祖提倡的,後世沒有把他發揚光大,而後世只知佛教有這個法門,用念珠念天尊聖號,當以念天尊法來行持算是歸本溯源了。 念珠的梵文原語有四種, 譯成中文意思是: 數珠, 珠鬘, 念誦鬘, 珠之貫線, 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俗, 亦是後來演變成念珠的使用。
不過佛教最初是沒有使用念珠, 最早有記載約是二世紀, 而中國則在隋唐時代(公元六百年左右)開始有記載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時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創, 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念珠的記戴, 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而佛經記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經典, 而律部經典卻不見有記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念珠卻是極受重視。
傳入中國的經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 主要內容是講述持珠念三寶之功德, 總括來說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掛珠時亦可增加威儀。但此記錄最早不過隋唐時期,與南傳佛教的律是有一定的沖突性和不同的。

㈦ 什麼是佛珠

佛珠就是出家人拿在手裡用來誦經計數的工具,也叫念珠,能戴在手腕的,就稱為手串。手串基本是裝飾品了,雖然都叫做「佛珠手串」,實際上已經名不副實了。

㈧ 我知道內置佛像佛珠歷史的嗎

此種佛珠,為1920-1930年代日本造。主要流行與東北地區。目前製作方法已經失傳。

原理為內置放大鏡,小孔處鏡片是放大鏡,大孔處為手繪佛像。材質多為料器。

㈨ 佛珠是佛在世時產生的么需要有歷史跟據的回答

最早不好說,至少出土公元二世紀的「龍王皈佛」造像上,脖子上就有佛珠。有記載的是《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通說。下面的是歷史資料:
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於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其梵文原語包括四種意義:
(一)p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作「數珠」。
(二)aks!a-ma^la^,音譯「阿叉摩羅」,意譯作「珠鬘」。
(三)japa-ma^la^,音譯「渣巴摩羅」,意譯作「念誦鬘」。
(四)aks!a-su^tra,音譯「阿叉修多羅」,意譯作「珠之貫線」。 而梵語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來講是由於古印度人有纓珞鬘條纏身的風尚,沿襲至後世,遂逐漸演變成為佛珠。
在佛教經典中,關於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通說。經雲: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雲: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後,便開始用木槵子來製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應是佛教當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應當指出的是,佛珠雖然已經成為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並非佛教所創用。如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濕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記載。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證,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紀「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掛有串珠的。
在我國,國人知道佛珠這一稱謂,最早應始於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只可惜譯者的名字已經失佚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晉時期異域僧侶來華者甚眾,這些外國沙門中必然會有攜帶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功德經》、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凈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等諸多經典。
至此,佛珠開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載:
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
從現存的實物來看,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來有一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泥塑彌勒菩薩像,便是一尊頸部掛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來有《佛像圖鑒》一書,其中繪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說,唐代以後,國人使用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熱點內容
教育功能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12:01:32 瀏覽:329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