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馬氏的歷史

馬氏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6:33:18

1. 馬姓的由來 簡介

馬姓起源(一)
古代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將軍叫趙奢,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戰功赫赫,而受朝廷封於馬服那個地方享用地的物產,就是現今河北邯鄲一帶。趙奢受封後人們也稱他馬服君,他的子孫更是用馬服當作姓,又後來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馬。馬姓還有其他支系,如唐朝繁榮的西域絲綢之路一帶,有西域的馬姓人為繁榮絲綢之路作出貢獻,有的後來定居中原。

馬姓先人還有如〔馬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馬良還有四個弟弟,也是當時的才子,他們兄弟五個中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們說:「馬氏五常,白毛最良。」〔馬融〕東漢著名哲學家,對古代經典研究非常之深,學生有千餘人,他講課時座在高堂,有女子奏樂,很有氣派。

馬姓起源(二)

起燕趙古都邯鄲,有關馬姓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漢族有馬姓,回族有馬姓,滿族有馬姓,朝鮮、土家、苗、布依等少數民族也有馬姓,在全國馬姓人口眾多,但卻同姓不同宗,漢族和回族、滿族命姓的方式也不相同,天下一個馬,由此引發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邯鄲曾是趙國的首都,漢族馬姓的起源和這座都城密不可分,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能征善戰,由此引出了一段馬姓由來的故事。

趙奢不但治國有方,而且他的武功也是蓋世的,他因為和齊國、秦國交鋒都取得巨大勝利,因此,他被評為戰國七雄八大名將之一,趙惠文王就把趙城,就是邯鄲這個地方的西北五十里地方有個叫馬服山,就把這個地方就賜封給趙奢了,因此,趙奢就叫馬服君,馬服君的後人呢,就把邯鄲趙國的貴族都遷到了咸陽,而且封馬服興為宗使,馬服興認為馬是岳之首,於是就把服字去掉了,就改姓馬了,所以,中國漢族的馬姓是從趙姓里分衍出來的。

馬姓曾經名人輩出,漢族、回族、滿族中都曾涌現出了知名人士,像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漢顯帝皇後等。而回族馬姓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回族馬姓最著名的人士是明代的鄭和,他原名叫馬和,明永樂二年賜為鄭姓,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第一個有史記載的航海家。

馬姓在第十九位,來源有三,出自嬴姓,其始祖為趙奢,馬姓最能反映中華民族,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在百家姓里在宋代馬姓是44位,到現在統計是第十九位,不是說回族馬姓大發展了,包括的內容比較多,比如回族還有其它幾個民族,滿族都有馬姓,都包括進來,多了,原來回族吧,回族和滿族都是譯姓吹模粢牘吹模迨鍬砑咽瞎吹模刈迥厥悄潞蹦攏閡刖褪鍬砉荊⒚鞔⑶宕加幸徊糠稚偈褡逵繕偈褡逍帳希蛞氤陝恚裕謝褡宓穆硇瞻撕芏嗟男帳稀?

邯鄲西郊,這里是漢族馬姓的發源地馬服山。

馬融的時候,就給他賜封為扶風茂陵,當時是重合侯,所以他又舉家從咸陽遷到扶風茂陵,所以天下馬都認為茂陵是自己的發源地,實際上這個地方馬姓不多了,因為都進入關東了,都遷到關東去了。

昔日人丁興旺的馬服山,如今早已風光不在。

趙國之所以沒有統一了天下,按說它的經濟財力,它在戰國七雄,它也是很富有的,因為邯鄲這個地方,當時中國排五大都之一,而且又是商賈雲集的地方,經濟是很雄厚的,那它喪國是不是也跟這馬服君有點關系,這個當時,長平40萬大軍被坑殺,好像是趙奢的兒子趙括,那他應該叫馬服括,趙括當時把趙國的40萬被人家坑殺了,還有一個典故叫,紙上談兵。

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後,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

滿的馬姓也跟地名有關,據說在西漢時期,在現在的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國,這個國呢,他們也是以養名馬出名,而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遷入這個地區的女真族,都以這個地名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馬姓起源(三)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 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餘人。他在教室里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馬姓堂號還有"扶風"。
2、郡望
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光平東北)。

三、家乘譜牒
河北:豐潤馬氏家譜不分卷、安次得勝口馬氏家譜不分卷、東安馬氏家譜稿不分卷、馬譜一幅、馬氏族譜不分卷江蘇:京江馬氏宗譜二卷圖一卷、馬氏宗譜七卷首一卷、錫山馬氏宗譜不分卷、常州馬氏宗譜六卷首一卷、利城馬氏宗譜六卷浙江:光溪馬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會稽馬氏宗譜五卷、山陰朱咸馬氏宗譜四卷、吳寧安恬馬氏宗譜二十三卷馬氏家乘不分卷、馬氏族譜不分卷、馬氏宗祠族譜不分卷、馬氏宗譜不分卷、三官馬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繁陽馬氏宗譜十九卷、遠陽馬氏家譜不分卷

2. 馬姓的歷史起源於哪裡

馬姓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嬴姓,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始祖趙奢,以祖上爵號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古代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將軍叫趙奢,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戰功赫赫,而受朝廷封於馬服那個地方享用地的物產,就是現今河北邯鄲一帶。趙奢受封後人們也稱他馬服君,他的子孫更是用馬服當作姓,稱為馬服氏。又後來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馬,稱為馬氏。②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3)出自少數民族。如金朝金朝西域人馬慶祥,入居臨洮狄道(今甘肅境內),成為馬姓一支;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回族中馬姓為最常見的姓氏之一,有「十個回回九個馬」之說;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後改姓為馬;其他如蒙古、黎、滿、普米、東鄉、阿昌、藏、土、撒拉、保安、朝鮮、瑤、壯、布依等民族,也都有馬姓。
始祖:馬服君(趙奢)。
馬姓聚集地(遷徙分布):
馬姓最初發祥於河北邯鄲一帶。在戰國末期,馬姓子孫就已有一些遷居陝西咸陽,在此後的時期內,馬姓不斷得以發展,並且有許多成為當朝高官。家族逐漸得以興旺,並且最終使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在西漢時,馬姓中又增添了由馬矢姓改姓馬而來的一支,也逐漸得到壯大。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後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建安家落戶,後發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人馬殷從軍作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今湖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內得到巨大發展,分布於各地。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遍布於福建。至清代,馬姓開始有些移居於台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當今馬姓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目前馬姓人口列全國第十九位。

3. 關於馬姓的歷史

馬姓為中國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9位。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之一。

馬姓的人很多,是回族的大姓。但是姓馬不一定是回族。

關於漢族馬姓的姓源,《姓纂》上是樣記載的:「贏姓,伯益之後,趙王子趙奢,封馬服君,子孫氏焉。趙奢興,趙滅,徙咸陽,望出扶風。」 漢族馬姓源於嬴姓,系承趙奢,望出陝西扶風,漢族趙姓出自贏姓伯益。舜帝時期,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後又為舜馴服鳥獸,因此被舜賜姓贏氏,且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贏姓出現,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即以姚為姓。由此看來, 漢族馬氏固然是顓頊之後 的贏姓後裔,而使他們得以「馬」為姓的,則是2000多年以前戰國時代趙國馬服君趙奢,所以,若以趙奢為後世漢族馬氏的始祖,也是理所當然的。

趙奢的子孫,最初是以「馬服」兩個字為姓氏的,後來才逐漸改為單姓馬。這一支馬氏,主要在古時的扶風一帶繁衍,扶風就在如今的陝西省境內,所以後世姓馬的人,最早應該也是發源於陝西。 以始祖趙奢的輝煌事跡為開始,在秦漢天下一統以後,馬氏很快地在歷史上出人頭地,成為一個著名的姓氏,而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 伏波將軍馬援,就是光大馬氏門楣的最主要人物。據《後漢書》的記載,他在年高62歲的時候,有五溪蠻反叛,他就自請率兵前往討伐,但是皇帝以他年事已高而不準。於是,他就披甲上馬,據鞍顧盼,以示可用。他的這番老當益壯的豪氣,終於感動了皇帝,在「矍鑠哉!是翁也!」的贊美聲中,率師出征,最後死在軍中,終於以「馬革裹屍」而還。

馬援的另一項不朽貢獻,是把漢族馬姓帶到了南方,使南方很早就有了漢族馬姓人家。馬援的這番功績,是建立在他征平交趾,立銅柱表功的威武不可一世的時期,歷來的古籍,對於這一段輝煌的史跡都有十分詳盡的記載。 如此看來,南方的漢族馬氏,是早在2000年以前,就由馬援帶過去的,這些人雖然很少可能本來不姓馬,但是在壽冷縣定居以後卻統統改姓為馬,成為了漢族馬氏南方的開基始祖。

望採納

4.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馬姓人物

1、馬良

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馬謖之兄。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任命馬良為侍中。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東吳,派遣馬良招納安撫武陵一帶的五溪蠻各部,各部首領們都接受蜀漢的印信封號,相繼響應劉備。同年六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也遇害身亡。劉備封馬良的兒子馬秉為騎都尉。

2、馬建忠

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別名乾,學名斯才,字眉叔。江蘇丹徒(今屬鎮江)人,是《文獻通考》作者馬端臨第二十世孫。清末學者、外交家。

1876年(光緒二年),馬建忠以郎中資格被李鴻章派往法國學習國際法,同時兼任中國駐法公使郭嵩燾的翻譯。這年馬建忠如願以償,考取公費留學法國,研究西方各國文字。他一邊讀書,一邊兼任駐法公使館的法文翻譯。由於有了兩份收入,不但學業無憂,而且有了余錢養家。

3、馬超

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伏波將軍馬援之後,衛尉馬騰之子。東漢末年軍閥,三國蜀漢名將,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徵召馬超入京為官,但都被馬超拒絕。而後馬騰入京被封為衛尉,馬超就統領了馬騰的部隊。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劉備與曹操爭霸於漢中之地,劉備派馬超與剛剛在巴西大勝張郃的張飛、吳蘭、雷同等將領屯兵於下辯。而馬超卻策動氐族雷定七部萬餘人響應劉備,牽制曹軍先鋒主力。

蜀漢章武二年十二月馬超病逝,年僅47歲。景耀三年,九月,馬超與關羽、張飛、龐統、黃忠被追封謚號,馬超謚號為「威侯」。

4、馬岱

馬岱(生卒年不詳),扶風茂陵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馬超的從弟。建安十六年,馬岱追隨兄長馬超逆戰曹操於潼關。九月,馬超兵敗,馬岱隨馬超退軍回到隴上郡縣。建安十八年九月,馬岱隨馬超投奔漢中依附張魯。建安十九年,張魯家將楊白等人害怕馬超才能,要迫害他。

馬岱隨馬超奔往蜀,劉備派人迎接馬超軍。馬岱隨馬超圍攻成都,劉璋懼怕馬超,不到十天就投降了。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死了以後,魏延、楊儀爭權,馬岱奉楊儀命率軍斬殺魏延。建興十三年,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率眾伐魏,為牛金擊退

5、馬周

馬周,清河茌平,唐太宗時期宰相。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九日,馬周逝世,終年四十八歲。太宗為他舉哀,追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自從馬周亡故,太宗非常想念他,要憑借方士之術求得顯現他的身影。馬周有隨機應變的才能,善於陳述奏進,深識事理,所陳述的事情沒有不切中要害的。太宗曾經說:「我對馬周,一會看不到便要思念他。」

5. 歷史上的馬姓名人

馬謖失街亭、馬超、馬 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
馬 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
馬 援: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光平東北)人,東漢名將。
馬 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 騰:右扶風茂陵人
馬 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
馬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
馬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省)人,唐代大臣
馬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鈺:宋代進士。
馬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
馬 註: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
馬 可:當代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 。生於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於北京 。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馬皇後: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後。
馬瑞臨:今江西省樂平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

6. 馬姓歷史

馬姓為中國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9位。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之一。
關於漢族馬姓的姓源,《姓纂》記載: 漢族馬姓源於嬴姓,系承趙奢。由此看來, 馬姓先祖是2000多年戰國趙國馬服君趙奢,所以,趙奢為後世漢族馬氏的始祖。發源地則在今河北省邯鄲市。

中文名:馬 百家姓排名:52 現姓氏排名:19
歷史名人:馬良,馬皇後,馬寅初 馬愛新
馬氏發源地:河北省邯鄲市(馬服山)
馬氏祖先:趙奢(馬服君)

馬姓的人很多,是回族的大姓。但是姓馬不一定是回族。

關於漢族馬姓的姓源,《姓纂》記載:漢族馬姓源於嬴姓,系承趙奢。由此看來,馬姓先祖是2000多年戰國趙國馬服君趙奢,所以,趙奢為後世漢族馬氏的始祖。發源地則在今河北省邯鄲市。
關於漢族馬姓的姓源,《姓纂》上是樣記載的:「贏姓,伯益之後,趙王子趙奢,封馬服君,子孫氏焉。趙奢興,趙滅,徙咸陽,望出扶風。」 漢族馬姓源於嬴姓,系承趙奢,望出陝西扶風,漢族趙姓出自贏姓伯益。舜帝時期,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後又為舜馴服鳥獸,因此被舜賜姓贏氏,且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贏姓出現,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即以姚為姓。由此看來, 漢族馬氏固然是顓頊之後 的贏姓後裔,而使他們得以「馬」為姓的,則是2000多年以前戰國時代趙國馬服君趙奢,所以,若以趙奢為後世漢族馬氏的始祖,也是理所當然的。
趙奢的子孫,最初是以「馬服」兩個字為姓氏的,後來才逐漸改為單姓馬。這一支馬氏,主要在古時的扶風一帶繁衍,扶風就在如今的陝西省境內,所以後世姓馬的人,最早應該也是發源於陝西。 以始祖趙奢的輝煌事跡為開始,在秦漢天下一統以後,馬氏很快地在歷史上出人頭地,成為一個著名的姓氏,而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 伏波將軍馬援,就是光大馬氏門楣的最主要人物。據《後漢書》的記載,他在年高62歲的時候,有五溪蠻反叛,他就自請率兵前往討伐,但是皇帝以他年事已高而不準。於是,他就披甲上馬,據鞍顧盼,以示可用。他的這番老當益壯的豪氣,終於感動了皇帝,在「矍鑠哉!是翁也!」的贊美聲中,率師出征,最後死在軍中,終於以「馬革裹屍」而還。
馬援的另一項不朽貢獻,是把漢族馬姓帶到了南方,使南方很早就有了漢族馬姓人家。馬援的這番功績,是建立在他征平交趾,立銅柱表功的威武不可一世的時期,歷來的古籍,對於這一段輝煌的史跡都有十分詳盡的記載。 如此看來,南方的漢族馬氏,是早在2000年以前,就由馬援帶過去的,這些人雖然很少可能本來不姓馬,但是在壽冷縣定居以後卻統統改姓為馬,成為了漢族馬氏南方的開基始祖。

7. 馬姓的歷史發展

1、第一個起源出自子姓。商代王室子孫經常稱子某,卜辭中子馬條目很多。
2、源於官位。
(1)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馬質,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馬質,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馬匹的徵收,並負責檢驗馬匹的質量。 在典籍《周禮·夏官·馬質》中記載:「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 在馬質的後裔子孫中,把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馬質氏,後來簡化為單姓馬氏,世世代代相傳至今,也是歷史久遠古老的姓氏之一。
(2)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巫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巫馬,是春秋時期楚國設置的一種官位,專門負責給馬匹治病。古代,巫、醫同義,因此稱巫馬。在典籍《周禮·地官·巫馬》中記載:「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葯攻馬疾。」就相當於今天的獸醫。在巫馬的後裔子孫中,把先祖官職稱謂拿來作為為姓氏者,稱巫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馬氏、巫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官吏廋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廋人,全稱位馬廋人,是春秋時期由魯國開始設置的一種官位,後齊國、晉國、燕國、秦國等大國中亦設有該官職,專職掌管飼養、訓練馬匹,並負責教導軍士、官吏們如何騎馭馬匹,後位各諸侯國中軍隊中普遍擁有的官稱。在典籍《周禮·地官·廋人》中記載:「廋人,掌十二閑之政,敎以阜馬。」 在馬廋人的後裔子孫中,還有用先祖官職稱謂來為姓氏者,稱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出自兩周至秦、漢時期官吏司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馬,傳說是由遠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設置的官稱,商王朝時期的馬正之官職,在西周時期發展改良為司馬,全稱為「夏官司馬」,俗稱「大司馬」,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對外的諸多軍事事務。在典籍《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記載:「司馬,謂總武事也。」 在司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出自嬴姓,出自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趙奢的封地馬服,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贏氏,贏姓出現,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即以姚為姓。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於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並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後又改為單姓「馬」。此後,馬家後代又在西漢武帝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時的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說,「馬」姓的發源地是扶風。 後來,馬服氏又省文簡化為單姓,稱馬氏。該支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趙國都城邯鄲一帶,後逐漸遷往各地,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改姓。
(1)出自漢朝大司徒馬矢氏,屬於復姓省文簡化改姓為氏。漢朝有個大司徒叫馬宮,他本為復姓馬矢氏,後馬宮以仕學名揚,遂省文去「馬矢」中的「矢」而改單姓馬氏,其後裔子孫世代相傳至今。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兩晉之後大量司馬氏改為單姓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傳教士哈木則巴巴從西亞來到東鄉龍山(現甘肅省東鄉縣坪庄鄉哈木則嶺村)定居,並在周圍傳播伊斯蘭教教義,在哈木則巴巴的影響下,龍家山周圍先後有八坊(亦有人稱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數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蘭教,這些少數民族人改信伊斯蘭教後逐漸融入東鄉族之中,其中的絕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來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東鄉縣賈家村 賈姓少數民族人改信伊斯蘭教後改掉了原來的姓氏而改姓馬,時至今日,賈家村已無賈姓人而只有馬姓人了。
6、又據《姓氏考略》載,元代禮部尚書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馬步指揮使,而改姓「馬」,名祖常。回族中的「馬」姓是「馬」姓來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說: 「十個回回九姓馬,另外還有沙、喇、哈」。用這句俗語概括回族的姓,雖不十分准確,但大體符合事實。
7、源於少數民族。
(1)源於回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姓,回族中馬姓這么多,主要與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譯,特別是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譯有關,因為馬與穆諧音,所以明代許多著述中都將穆罕默德譯作馬哈麻。這種譯法對清代及後代影響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記》、魏源《海國圖志》等均將人名中的首音「穆」譯為「馬」。甚至有人稱穆罕默德為「馬聖人」。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再加上「馬」姓是皇帝賜姓,回族又不似漢族那麼重視姓氏譜系,而是可以自由選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選用了「馬」姓,大大增加了「馬」姓的人數。
(2)出自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改姓為馬。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後,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滿族的馬姓跟地名有關,據說在西漢時期,在當今的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國,這個國呢,他們也是以養名馬出名,而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遷入這個地區的女真族,都以這個地名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9、據《姓氏考略》記載,西域古有「馬」姓,後西域有姓「馬」者入內地,即以「馬」為姓。 馬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人口約1846.1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15%左右。
漢族馬姓最初發祥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河北省邯鄲市一帶。在戰國末期,馬姓子孫就已有一些遷居陝西省關中,在此後的時期內,馬姓不斷得以發展,並且有許多成為當朝高官。家族逐漸得以興旺,並且最終使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後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 建安家落戶,後發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省)人馬殷從軍作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今湖 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內得到巨大發展,分布於各地。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至清代後期,馬姓開始有些移居於台灣省,進而又遠徙外國。中國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馬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3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國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8. 關於馬氏的歷史和現狀。

馬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趙奢得姓始祖,邯鄲即是中華馬姓的祖源地,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後又改為單姓「馬」。扶風郡為主要郡望,銅柱堂為主要堂號。主要分布寧夏大部、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新疆烏魯木齊地區。

9. 馬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1、出自嬴姓。

出自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趙奢的封地馬服,屬於以居邑名為氏。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嬴姓出現,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即以姚為姓。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的紫山。

2、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馬質,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馬質,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馬匹的徵收,並負責檢驗馬匹的質量。在典籍《周禮·夏官·馬質》中記載:「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在馬質的後裔子孫中,把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馬質氏,後來簡化為單姓馬氏,世世代代相傳至今,也是歷史久遠古老的姓氏之一。

3、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吏巫馬,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巫馬,是春秋時期楚國設置的一種官位,專門負責給馬匹治病。古代,巫、醫同義,因此稱巫馬。在典籍《周禮·地官·巫馬》中記載:「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葯攻馬疾。」就相當於今天的獸醫。在巫馬的後裔子孫中,把先祖官職稱謂拿來作為為姓氏者,稱巫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馬氏、巫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官吏廋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廋人,全稱位馬廋人,是春秋時期由魯國開始設置的一種官位,後齊國、晉國、燕國、秦國等大國中亦設有該官職,專職掌管飼養、訓練馬匹,並負責教導軍士、官吏們如何騎馭馬匹,後位各諸侯國中軍隊中普遍擁有的官稱。在典籍《周禮·地官·廋人》中記載:「廋人,掌十二閑之政,敎以阜馬。」在馬廋人的後裔子孫中,還有用先祖官職稱謂來為姓氏者,稱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5、出自兩周至秦、漢時期官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司馬,傳說是由遠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設置的官稱,商王朝時期的馬正之官職,在西周時期發展改良為司馬,全稱為「夏官司馬」,俗稱「大司馬」,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對外的諸多軍事事務。在典籍《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記載:「司馬,謂總武事也。」在司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馬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馬姓的名人

1、馬援:(前14—49)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咸陽興平)人。東漢開國名將,漢族,字文淵。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建武17年任伏波將軍,封新息侯,後在進擊武陵「五溪蠻」時,在軍中病逝。

2、馬皇後:(39-79)扶風郡茂陵縣人,東漢名將馬援之女,漢明帝的皇後。

3、馬武: (?~61年)南陽郡湖陽縣(今河南唐河縣)人,東漢開國名將,光武帝劉秀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劉秀稱帝後,馬武任捕虜將軍,封楊虛侯。

4、馬成: (約前12-56)南陽郡棘陽(今河南新野縣)人,東漢開國名將,光武帝劉秀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劉秀稱帝後,馬成任揚武將軍,封平舒侯,後改封全椒侯。

10. 馬姓的歷史人物

馬 融:東漢右扶風茂陵人,著名哲學家。
馬 良:東漢文士,學問好,才氣又高,文章動人。
馬 援: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光平東北)人,東漢名將。
馬 武:南陽湖陽(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將,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 騰:右扶風茂陵人
馬 超:字孟起,馬騰之子,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
馬謖:字幼常(190-228),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
馬鈞:扶風(治今陝西省興平東)人,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製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周:博州茌平(今屬山東省)人,唐代大臣
馬殷:許州鄢陵人(今屬河南省),五代時楚國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馬鈺:宋代進士。
馬遠: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縣附近)人,南宋時著名畫家。
馬 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畫家,曾官至撫州巡府。
馬 註:雲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蘭學者,回族,對佛學和伊斯蘭教義頗有研究,著有《臣權》、《樗樵》、《清真指南》。
馬 歡: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航海家
馬 荃: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
馬 可:當代作曲家,音樂學家。江蘇徐州人 。生於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於北京 。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馬皇後: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後。
馬瑞臨:今江西省樂平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
馬致遠: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
馬皇後:名秀英(1332-1382),朱元璋妻,朱稱帝時封後,生於宿州市北70里閔子鄉新豐里。
馬建忠:浙江省丹徒人
馬敘倫:浙江省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馬君武: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學者、詩人。
馬寅初:浙江省嵊縣人,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
馬連良:當代京劇演員,工老生。字溫如(1901-1966 ),北京人,回族。

熱點內容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