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音樂劇的歷史

音樂劇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6:34:29

① 簡述中國歌劇發展的歷史

1、探索階段:(1919--1944)的新歌劇,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或是為了適應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斗爭的需要。

前者,如:黎錦暉的兒童歌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等,在倡導科學、民主精神上,在藝術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貢獻。

後者,如: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向隅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大生產吧》等,都在反映群眾革命斗爭的內容上、在借鑒西洋歌劇的經驗上、在藝術形式民族化的問題上作出了寶貴的嘗試。

2、奠基階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新秧歌運動為起點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劇,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為新歌劇的創作開辟了正確的道路。

此後,《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又獲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進一步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繼問世。

3、深入探索階段:(1956---)是遵循「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方針,進一步大膽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的。

(1)音樂劇的歷史擴展閱讀

歌劇《白毛女》

《白毛女》是中國第一部民族歌劇,也是由中國共產黨指導創作完成的宣揚紅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劇,是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的開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石,開創了中國新歌劇的里程碑,在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史上具劃時代的意義。

《白毛女》由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幟作曲。

藝術特色

《白毛女》是創造中國民族新歌劇的奠基石。它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國革命為題材,表現了中國農村復雜的斗爭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風俗、習慣、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風貌等。

同時,它繼承了民間歌舞的傳統,借鑒了我國古典戲曲和西洋歌劇,在秧歌劇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為民族新歌劇的建設開辟了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在音樂上,《白毛女》採取了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戲的曲調,加以改編和創作,又借鑒了西洋歌劇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處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樂形象。

楊白勞躲賬回來所唱的「十里風雪一片白」,是根據山西民歌《揀麥根》改編的,曲調深沉低昂,是刻畫楊白勞基本性格的音樂主題。

刻畫喜兒性格的音樂主題主要來自河北民歌《青陽傳》和《小白菜》,並貫穿全劇,隨著喜兒性格的變化而變化。如「北風吹」一段,選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陽傳》的比較歡快輕揚的曲調;當在奶奶廟與黃世仁相遇時,為了表現喜兒強烈的階級仇恨,就採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調。

在歌劇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鑒了古典戲曲的歌唱、吟誦、道白三者有機結合的傳統,以此表現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推動劇情發展。如喜兒出場就是用歌唱敘述了戲劇發生的特定情境:「北風吹、雪花飄,雪花飄飄年來到。爹出門去躲賬整七天,三十晚上還沒回還。

大嬸子給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過年。」然後用獨白向觀眾介紹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楊白勞、黃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場時,通過歌唱作自我介紹,有的地方也用獨白敘述事件過程。人物對話採用的是話劇的表現方法,也注意學習戲曲中的道白。

② 舞台劇 的發展歷史

中國的舞蹈復史在可以提供查制證的史書典籍中,還尚未見到有舞劇藝術起源的記載。但是,本身具有戲劇因素的樂舞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西周時期(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著名的《大舞》(中國第一部大型有情節性的歌舞。)就是綜合了舞、樂、詩等藝術形式,表現武王滅商這樣一個歷史事件情節的大型歌舞。
此後,又出現了《九歌》(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所作的祭神樂歌),具有更強烈的舞劇因素,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今天所共識的嚴格意義的舞劇。

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舞劇需要有較高的經濟投入,要有相對穩定的龐大的專業演員隊伍和現代化裝置的劇場。此外,舞劇藝術是舞蹈發展到相當高度的產物,而在那動盪的年代裡,直到20世紀初葉,中國的舞蹈也還未成熟到足以產生綜合性的舞劇藝術。中國舞劇在20世紀30年代才初見端倪。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說是「外來藝術」的引進。

中國舞劇這門新興的藝術真正的發展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建國初期由著名的戲劇家、舞蹈家家、舞台美術設計家通力合作,推出了一部由著名的舞蹈家戴愛蓮主演的大型舞劇--《和平鴿》。這才是中國 舞劇的開始。

③ 音樂劇歷史上有革命意義的大劇有哪些

不是太明白您的問題?是想問講述革命的歷史向音樂劇嗎?還是說具有版劃時代意義的音樂劇?
如果權是前者,推薦《悲慘世界》和《1789》,講述的均是法國革命期間的故事。如果是後者,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http://wenku..com/link?url=JwsetyLEPOe_ILO3oFlVxKHUofszkvxI2R2YC ,講述了音樂劇發展的歷史,可能有你要的答案。
希望能幫到你。

④ 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早期發展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

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繁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vaudeville)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

20世紀初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歌劇,

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

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耶穌基督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

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

(4)音樂劇的歷史擴展閱讀

流派代表

1、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倫敦,音樂劇作曲家。

1968年韋伯的音樂劇《約瑟與神奇綵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聲樂套曲,一組變奏曲,兩部電影配樂和一首安魂曲,獲得7次托尼獎,

7次奧利弗獎,3次格萊美獎,並且憑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贏得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

2、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美國著名作曲家,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台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

1924年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寫了《藍色狂想曲》獲得巨大成功。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卻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三十九歲。

⑤ 求歐洲音樂劇的發展史

(一)音樂劇的誕生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歐洲,
在那些進步思想活躍的國家裡。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義大利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國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哲理和刻畫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國和英國也發展了富麗堂皇的音樂劇和英雄氣概的清唱劇。這是進步的藝術家由於受到文藝復興思想的啟發,有意識地追求一種新的表現方法——最富於戲劇力量的表現方法的結果。

歌劇在藝術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緒貫注給觀眾,使他們變得豐富而高貴。然而這種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興趣和情感,於是一種被稱之為「居於雜要和歌劇兩端當中地帶」的藝術形式得以產生。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統治者和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

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之後英國喜歌劇、潔國歌劇和維也納輕歌劇也進行了一些類型嘗試,可謂旱期音樂劇的雛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於音樂劇《黑魔鬼》的沖擊才使紐約的觀眾真正為音樂劇的鏈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認為第一部美國的音樂劇。那壯麗的場面及一群赤膊的美麗少女給觀眾圈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那時候起欣賞用歌曲進行潤飾的劇目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娛樂方式。

事實上,第一次使用「音樂喜劇」這一名稱要追溯到19世紀後期,製作人喬治·愛德華在倫敦蓋伊特劇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國人S·瓊斯創作了一部熔戲劇、音樂、歌舞於一爐的作品《快樂的姑娘》,該劇富有幽默情趣和戲劇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特別是喬治,愛德華把《快樂的姑娘》帶到紐約時,不但很快被約人接受了,還促進了音樂劇在美國的發展。

(二)音樂劇的發展

經過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半個多世紀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樂劇逐步求得了音樂、舞蹈。戲劇的結合,到二十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魁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他說,它是以簡單的有獨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舞蹈得以充分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同一體的藝術。

正如《簡明不列顛網路全韋》對音樂劇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發情感而又給人娛樂」的「戲劇表演的作品」。如果說,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綜合性」充分發揮的戲劇形式。

憑其滌盪心胸的律動節奏,光怪陸離的藝術效果,令人陶醉的戲劇故事,百老匯音樂劇己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們認同著,喜愛看。縱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於其它門類,但是它依然成為了一枝盛開的藝術奇葩。美國人自豪地說「美國已給了全世界一種新的形式!」。

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象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他們不僅願意花很多錢去看音樂劇,並在早餐或聚會中熱烈地討論著他們,而且還執著地期待著羅吉斯的下一部作品。雖然音樂劇是在美國誕生成長的,但其極富時代感的藝術形式和強烈的娛樂性使它正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觀眾都喜歡的表演藝術。

到今天。在美國。歐洲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等,音樂劇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費市場爭奇斗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顆名珠。

(三)音樂劇的探索期

美國的歷史雖短,但為使人類賞心悅目卻貢獻了種類繁多的娛樂。

十九世紀,城市如雨後春筍在全美各地建立起來,於是應運而產生兩種以城市觀眾為對象的娛樂形式:輕歌舞劇(Vandevi11c)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戲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賣野葯的玩意兒,英國音樂廳的表演和只供男觀眾欣賞的下流,見不得人的「音樂沙龍」。

⑥ 歷史上第一步音樂劇的名字是什麼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1866年,《黑魔鬼》成為美國第一部的音樂劇。德國的喜劇,《穿緊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異的場面令人驚異。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像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

⑦ 歐洲和美國音樂劇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特點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歐洲,在那些進步思想活躍的國家裡。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義大利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國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哲理和刻畫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國和英國也發展了富麗堂皇的音樂劇和英雄氣概的清唱劇。這是進步的藝術家由於受到文藝復興思想的啟發,有意識地追求一種新的表現方法——最富於戲劇力量的表現方法的結果。歌劇在藝術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緒貫注給觀眾,使他們變得豐富而高貴。然而這種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興趣和情感,於是一種被稱之為「居於雜要和歌劇兩端當中地帶」的藝術形式得以產生。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統治者和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之後英國喜歌劇、潔國歌劇和維也納輕歌劇也進行了一些類型嘗試,可謂旱期音樂劇的雛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於音樂劇《黑魔鬼》的沖擊才使紐約的觀眾真正為音樂劇的鏈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認為第一部美國的音樂劇。那壯麗的場面及一群赤膊的美麗少女給觀眾圈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那時候起欣賞用歌曲進行潤飾的劇目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娛樂方式。事實上,第一次使用「音樂喜劇」這一名稱要追溯到19世紀後期,製作人喬治·愛德華在倫敦蓋伊特劇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國人S·瓊斯創作了一部熔戲劇、音樂、歌舞於一爐的作品《快樂的姑娘》,該劇富有幽默情趣和戲劇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特別是喬治,愛德華把《快樂的姑娘》帶到紐約時,不但很快被約人接受了,還促進了音樂劇在美國的發展。(二)音樂劇的發展經過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半個多世紀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樂劇逐步求得了音樂、舞蹈。戲劇的結合,到二十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魁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他說,它是以簡單的有獨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舞蹈得以充分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同一體的藝術。正如《簡明不列顛網路全韋》對音樂劇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發情感而又給人娛樂」的「戲劇表演的作品」。如果說,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綜合性」充分發揮的戲劇形式。憑其滌盪心胸的律動節奏,光怪陸離的藝術效果,令人陶醉的戲劇故事,百老匯音樂劇己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們認同著,喜愛看。縱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於其它門類,但是它依然成為了一枝盛開的藝術奇葩。美國人自豪地說「美國已給了全世界一種新的形式!」。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象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他們不僅願意花很多錢去看音樂劇,並在早餐或聚會中熱烈地討論著他們,而且還執著地期待著羅吉斯的下一部作品。雖然音樂劇是在美國誕生成長的,但其極富時代感的藝術形式和強烈的娛樂性使它正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觀眾都喜歡的表演藝術。到今天。在美國。歐洲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等,音樂劇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費市場爭奇斗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顆名珠。(三)音樂劇的探索期美國的歷史雖短,但為使人類賞心悅目卻貢獻了種類繁多的娛樂。十九世紀,城市如雨後春筍在全美各地建立起來,於是應運而產生兩種以城市觀眾為對象的娛樂形式:輕歌舞劇(Vandevi11c)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戲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賣野葯的玩意兒,英國音樂廳的表演和只供男觀眾欣賞的下流,見不得人的「音樂沙龍」。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劇情、音樂、舞蹈、喜劇表演等諸多因素自然組合,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這種初顯形態的音樂戲劇,吸取了18世紀民謠歌劇和19世紀喜歌劇、輕歌劇的表現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間舞、話劇表演等多種因素,成為獨具風採的新型舞台藝術門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形成具有多元化的音樂內容,它從18世紀30年代出現的民謠歌劇開始,又不斷匯融了歐洲其它歌舞的表演特徵,加之黑人早期的黑面人游藝表演藝術,到19世紀末為音樂劇演藝藝術的成型奠定了基礎.在整個20世紀,美國音樂劇發展的千姿百態,大眾化的娛樂性和商業化的盈利性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具體表現.

⑧ 音樂劇的歷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1866年,《黑魔鬼》成為美國第一部的音樂劇。德國的喜劇,《穿緊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異的場面令人驚異。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像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

下面的鏈接有關於音樂劇的詳述,希望能幫到你
http://ke..com/view/9921.htm#5

⑨ 美國的音樂劇發展史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劇情、音樂、舞蹈、喜劇表演等諸多因素自然組合,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這種初顯形態的音樂戲劇,吸取了18世紀民謠歌劇和19世紀喜歌劇、輕歌劇的表現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間舞、話劇表演等多種因素,成為獨具風採的新型舞台藝術門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的形成具有多元化的音樂內容,它從18世紀30年代出現的民謠歌劇開始,又不斷匯融了歐洲其它歌舞的表演特徵,加之黑人早期的黑面人游藝表演藝術,到19世紀末為音樂劇演藝藝術的成型奠定了基礎.在整個20世紀,美國音樂劇發展的千姿百態,大眾化的娛樂性和商業化的盈利性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具體表現.

熱點內容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