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陳歷史
⑴ 歷史上有姓陳的大人物嗎
1、陳勝
陳勝(?—前208),字涉,秦末陽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一說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南)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後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⑵ 姓陳的歷史名人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陳平(?-前178年),陽武(今河南原陽)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在楚漢相爭時,曾多次出計策助劉邦。漢文帝時,曾任右丞相,後遷左丞相。
陳壽(233-297):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最初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由《三國志》演變而來。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謚武。
陳武帝(503-559),南朝陳創建者。即陳霸先。廟號高祖。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梁時,自小吏累遷至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太清三年(549)自廣州起兵,與王僧辯討平侯景,位至司空。梁元帝在江陵為西魏所殺,他與王僧辯在建康擁立蕭方智為帝,旋殺僧辯,獨攬朝政。太平二年(557)進封陳王,繼禪梁自代,建立陳朝。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辟穀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注》、《人倫風鑒》等。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咸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等等等等
⑶ 姓陳的歷史有哪些 具體說說
陳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尋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2.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遷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歷史來源 「陳」源出 ; 一 ; 出自「媯」姓。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找到帝舜的後代胡公滿 「媯」姓。封胡於陳國,今河南淮陽縣。並將其女嫁給他,伺奉舜祠,其後人以國名為姓。 二 ; 鮮卑族改姓,據《魏書》所栽,南北朝時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陳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陳。 三 ; 古代安南 ( 今越南 ) 國王有姓陳。 家族名人 陳勝 (前?~前208) 字涉,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勢力頗大,後為其部下庄賈所殺。 陳平 (生卒年不詳) 漢初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人。幼嗜讀書,容貌俊美,足智多謀,事高祖屢出奇策。惠帝時,官至左丞相。卒謚獻。 陳壽 (233~297) 字承祚,晉安漢(今四川省南充縣)人。少舉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國志》,時人稱其善敘事,有古良史之風。 陳霸先 陳圓圓 本姑蘇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從養姥陳氏姓,有殊色,後為吳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師,擄圓圓,三桂遂引清軍入關,攻破李自成,圓圓復歸三桂。後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 陳誠(1897~1965) 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保定軍校畢業,曾參加東征、北伐、剿匪、抗戰諸役,歷任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主席、遠征軍司令長官、國防部參謀總長、東北行轅主任、台灣省主席、東南行政長官、行政院院長等職,1954年後當選第二、三任副總統、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陳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燾,以字行,浙江吳興人。早歲入同盟會,參與武漢光復、討袁、護法、北伐諸役。歷任江蘇省主席、監察院副院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組織部部長、中央評議委員。生平著述,匯輯為陳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穎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蘇下邳郡,江蘇廣陵郡,江蘇東海郡,河南河南郡。
⑷ 陳姓氏的歷史發展
陳姓氏的由來
相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父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把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與人民大眾同甘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後,約35傳至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後,胡公因封於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
姓氏的發展
十六國時期,漢王劉聰的大臣中有位本名高元達的人,因生辰年月妨忌父親,改姓陳,史稱陳元達,他的後代也以陳為姓。至北魏時期,有一支鮮卑族出身的人姓侯莫陳,在魏孝文帝漢化運動中被改姓陳,從而使陳姓又有了一個新的來源;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後裔帛(白)永貴入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後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入贅陳家,生子4人,也冒姓陳。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家,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胡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後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陳姓在發展中,由於居住地和支派不同,形成了潁川、江州、汝南,下邳,廣陵,河南等幾大郡望,以及德星,德聚,繩武等著名堂號。在文化上,陳姓歷來有「太丘德望,潁水淵源「、讀孔璋之檄,岩岩經國文章;卧元龍之樓,耿耿濟時偉略」等專用楹聯,以及大量的家譜族譜、宗規祠約等特色文化。
姓氏的名人
秦朝末年揭桿反秦的陳勝到滅梁建國的陳霸先,都曾是具有一國之尊的帝王,從漢相陳平到太丘長陳宴、鹽鐵使陳恕、宋朝宰相陳堯叟、陳堯佐等都是譽滿天下的名臣;從漢代射聲校尉陳湯到南朝太尉陳顯達、「開漳聖王」陳元光等都是勇謀兼備將帥之才;從晉代史學家陳壽到唐代大詩人陳子昂、唐僧陳偉(玄奘)、宋儒陳彭年、道學家陳摶、文壇怪傑陳師道、畫家陳洪綬、學者陳寅恪等人都是各有成就的殷殷學子;從宋代太學生領袖陳東到革命黨人陳其美、「警世鍾」陳天華等都是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從明代愛國華僑陳申到實業家陳啟源、僑領陳嘉庚等都是身在異域的僑界名流。至於陳獨秀、陳毅、陳果夫、陳雲、陳賡、陳誠、陳布雷等更是當代影響重大的政治名人。
⑸ 姓陳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陳勝,字涉,陽城( 今河南登封市東南 ,一說今河南商水縣西南)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聯合吳廣率領戍卒發動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起義,成為反抗暴秦起義的先驅;占據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為車夫庄賈所害,葬於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2、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假託聖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於,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後,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
3、陳寔,字仲躬(《陳寔碑》誤作仲弓),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縣古橋鄉陳故村)人 。東漢時期官員、名士。
陳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轉為督郵,遷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將軍府。司空黃瓊辟選人才,補聞喜縣令,治理聞喜半歲;復除太丘長,後世稱為「陳太丘」。
其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與鍾皓、荀淑、韓韶合稱為「潁川四長」。中平四年(187年),陳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謚號文范先生,葬於郎城。
4、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 。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
袁紹失敗後,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乾等同染疫疾而亡。
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5、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557年-559年在位)。
早年擔任新喻侯蕭映(梁武帝侄子)傳令吏,受器重。大同十年(544年),廣州兵亂,蕭映被圍,陳霸先一戰解圍,受梁武帝矚目。次年,受任為交州司馬,前往交州討伐李賁等人。侯景之亂,陳霸先得知都城被圍,立即准備赴援。
大寶三年三月,在建康摧毀侯景勢力。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在建康。梁承聖三年(554)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殺。陳霸先與王僧辯迎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至建康,准備稱帝。承聖四年,北齊派兵南向,護送貞陽侯蕭淵明即位。
九月,陳霸先在京口舉兵,除去王僧辯,把蕭淵明趕下台,蕭方智登基稱帝。陳霸先總攝梁朝軍國大事,分別於紹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先後擊潰北齊兩支武裝力量的大規模進犯。
後進爵為公,拜丞相、錄尚書事、鎮衛大將軍,進封義興郡公,拜大傅;又進位相國,總百揆,加九錫,封陳公,尋進爵為王。
⑹ 歷史上姓陳的偉人有哪些
1、陳勝
秦末漢初,陳勝在大澤鄉舉起了反秦的大旗,他本人也被司馬遷視作王侯,被列入了世家的名單之中。而漢初名相陳平自然也是陳家人,以及西漢後期那位喊出著名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都是陳家人。
2、陳友諒
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
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3、陳胡公
姓媯名滿,字少湯,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孫。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孫虞閼父(又稱遏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時,把虞閼父的兒子虞滿封於陳,國號陳,侯爵。
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慣例,賜命之為陳氏,遂稱陳滿,謚號胡公,史稱陳胡公(《國語》作虞胡公),為陳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太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虞舜。後新朝王莽登帝位,封陳胡公為陳胡王。
4、陳霸先
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南征北戰,戎馬生涯,先任廣州府中直兵參軍,再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漸進而為王,再受梁禪稱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在位三年,於559年駕崩,葬萬安陵,謚武皇帝,廟號高祖。
陳霸先在抵禦外族勢力對漢族的迫害方面和維護社會穩定、保護華夏傳統文明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傑出代表。
陳霸先在行兵打仗、國家治理、為人處世等各方面無不展現出他超凡的人格魅力,他不僅是一代皇朝的開國皇帝,更是流芳千古的賢明聖君。
5、陳子昂
中國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台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
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時年四十二歲。有《陳伯玉集》、《感遇》三十八首傳世。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
陳子昂的詩風骨崢嶸,其詩歌以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朴、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譽為大唐文宗,後人稱之為「詩骨」。
⑺ 姓陳的歷史
陳氏的遠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台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台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台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台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⑻ 姓陳歷史
陳姓,根據戶籍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中國第五大姓。陳姓源於舜帝姚重華的姚姓,是舜嫡裔69世嫡長孫姚平為紀念先祖封號國號謚號而讓其次子的子孫姓陳。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浙江、福建、廣東、江蘇、香港、澳門及台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
源流一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媯滿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主要開始使用於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舜帝姓姚,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長孫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田姓族人再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本族人最早的祖宗舜帝姚重華的本姓姚姓。至舜帝姚重華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諫議大夫冀州刺史姚平為保舜帝正統血脈,避戰亂而遷隱江南吳興郡[今浙江省吳興縣][2],舜帝血脈繁衍壯大,今已達一百四十幾代,上世紀八求紫砂茗壺系列設制者中華姚氏求正堂〔姚氏聖仁堂〕德府世家德主人姚丹萍〔字;姚舜修〕即是舜帝姚重華嫡裔140世嫡長孫[2]。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陳姓發展歷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餘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夏代虞後,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後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此不累述。[2]《通志‧氏族略》源流二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源流三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 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後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後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女真族陳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蒙古族陳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滿族陳氏 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哈尼族陳氏 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土家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瑤族陳氏 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京族陳氏 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羌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回 族陳氏 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 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 民有陳氏。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3]源流四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其它源流說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 時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唐初期、中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陳元光,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⑼ 陳姓歷史
2018-05-22聊聊復
書籍、報刊 陳姓制的來源 陳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內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第五大姓。
上網 陳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有800萬以上。
上網 陳姓族譜 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都還保存著陳姓族譜。
同學的告訴 歷史上陳姓名人 陳勝、陳琳、陳子昂、陳壽、陳毅、陳名夏、陳貞慧、陳確……
四. 結論
1.我國的陳姓源遠流長,傳說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河南淮陽)候,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氏後,謚號陳胡公,陳氏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這也是後來陳姓人口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2.在歷史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漢末文學家陳琳,唐代文學家陳子昂,西晉史學家陳壽,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陳毅,清臣陳名夏,明末清初散文家陳貞慧,明清之際思想家陳確……我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陳姓是當代中國第五大姓。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超過8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