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歷史
林州即原來的林縣,1994年元月撤縣設市,改名為林州市,位於河南省西北角,晉、冀、豫交界處的太行山東麓。東與安陽縣、鶴壁市、淇縣接壤,西依太行山同山西省平順縣、壺關縣毗鄰,南和輝縣市、衛輝市相連,北瀕漳河同河北省涉縣隔河相望。林縣地處三省交界之處,素有太行山門戶之稱。太行支脈隆慮山貫穿全境,縣境西部是太行山,東部是低山丘陵,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環境比較封閉。
縣境介於東經113「37』一一 114004『和北緯35「41』一一36「22『之間,東西寬約30公里,南北長達74公里,版圖略呈豎立的長方矩形,全縣總面積為2046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屬於面積較大的縣。林縣是個在現代革命史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一九四四年林縣全境解放,建立了人民政府。林縣城:據縣志記載,林縣城興建始於唐太宗貞觀13年(公元639年),位居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的城關盆地中央。整個縣城是城市、鄉村的結合部,具有似市似村的雙重特點,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六十多年來,行政區劃歷經變遷。截止2012年,林州市轄4個街道,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14個鎮,2個鄉,34個社區居委會,542個村委會,1643個自然村。
B. 河南林州紅旗渠有多少年歷史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十年余。回它以濁漳河答為源,在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設壩截流,將漳河水引入林縣(今林州)。
1969年建成至今共45年的歷史。
C. 林州民族文化十歷史傳統文化
今天我們全家去婆婆家玩,吃過中飯,大人們迫不及待地打起了牌,我就在院子里和表弟玩。這時我看見婆婆拿了一瓶裝滿奶粉水的奶壺走了出來,我很好奇,三步並作兩步走到婆婆身邊問:「婆婆,你去干什麼?」婆婆樂呵呵地說:「我去喂小羊,羊的奶水不夠,辰辰一起去嗎?」「太棒了!」於是我們沿著河邊走了一會兒,來到了羊圈前,只見五隻雪白的小羊一字排開兩只前蹄趴在木板上,後蹄站在地上,你一隻只可愛的小寶寶一樣,嘴裡不停地「咩咩」地叫,好像在焦急說:「主人,我快餓死了!你怎麼才來呀!」婆婆抱起一隻小羊,對我說:「辰辰,來試著喂喂它!」我便抱住它的頭,把奶嘴塞進小羊嘴裡,誰知小羊不領情,把頭一扭,奶粉水滴在了我身上,我生氣了,把奶瓶用
今天我們全家去婆婆家玩,吃過中飯,大人們迫不及待地打起了牌,我就在院子里和表弟玩。這時我看見婆婆拿了一瓶裝滿奶粉水的奶壺走了出來,我很好奇,三步並作兩步走到婆婆身邊問:「婆婆,你去干什麼?」婆婆樂呵呵地說:「我去喂小羊,羊的奶水不夠,辰辰一起去嗎?」「太棒了!」於是我們沿著河邊走了一會兒,來到了羊圈前,只見五隻雪白的小羊一字排開兩只前蹄趴在木板上,後蹄站在地上,你一隻只可愛的小寶寶一樣,嘴裡不停地「咩咩」地叫,好像在焦急說:「主人,我快餓死了!你怎麼才來呀!」婆婆抱起一隻小羊,對我說:「辰辰,來試著喂喂它!」我便抱住它的頭,把奶嘴塞進小羊嘴裡,誰知小羊不領情,把頭一扭,奶粉水滴在了我身上,我生氣了,把奶瓶用力一擠,它「咩」一聲,跳著跑開了。婆婆說:「小羊怕燙,要像我這樣喂!」她抱住小羊頭,將奶嘴輕輕塞進它嘴裡奶瓶微微抬起,小羊的嘴便一嚼一嚼地吸起奶了,瞧它吃得多香呀!我忍不住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接著,我也抱出一隻小羊,按住頭,把奶嘴放進它嘴裡像婆婆一樣餵了起來,不一會兒,奶粉水全被喝光了,婆婆把它們放進了母羊的懷里,小羊又像一群強盜一樣搶著吃起了羊,搞得母羊叫個不停,羊圈裡頓時熱鬧了起來。
這些小羊真像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我要是也有一隻小羊該多好啊!它會讓我的生活豐富多彩,其樂無窮。
力一擠,它「咩」一聲,跳著跑開了。婆婆說:「小羊怕燙,要像我這樣喂!」她抱住小羊頭,將奶嘴輕輕塞進它嘴裡奶瓶微微抬起,小羊的嘴便一嚼一嚼地吸起奶了,瞧它吃得多香呀!我忍不住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接著,我也抱出一隻小羊,按住頭,把奶嘴放進它嘴裡像婆婆一樣餵了起來,不一會兒,奶粉水全被喝光了,婆婆把它們放進了母羊的懷里,小羊又像一群強盜一樣搶著吃起了羊,搞得母羊叫個不停,羊圈裡頓時熱鬧了起來。
這些小羊真像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我要是也有一隻小羊該多好啊!它會讓我的生活豐富多彩,其樂無窮。
D. 河南省林州市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地震震級分別是多少
1830年6月12日,距昊天觀不遠的河北省磁縣發生了一場7.5級的大地震 曾波及林州
E. 河南林州的故事或傳說的簡單概括
河南林州故事
婦女纏腳 林縣山險路難,天足也不好走,為什麼在封建社會里,女子還要用布條將腳裹小呢?據說,隋朝楊廣是一個荒淫的皇帝,一次他在乘船游運河時,選了一百個長得漂 亮的年輕姑娘,在兩岸為他拉纖。其中有個叫吳月娘的姑娘為報家仇,做了一把3寸長,1寸寬的鋼刀,用一根布條把鋼刀緊緊地裹在腳底下,又按已裹好的小腳做 了一雙鞋,鞋底上綉了一朵大蓮花,穿上去走一步便會印出一朵蓮花,兩步會印出一對蓮花,十分好看。楊廣在船上看迷了,特意將月娘宣來。月娘趁機刺楊廣未 成,投河而亡。此後,楊廣下了一道聖旨:女子再美,裹腳者一律不選。從那時候起,人們為了懷念吳月娘,躲避皇宮選美,都把腳裹了起來。山區的女子不顧山難 路險都裹起了腳。直到辛亥革命後,婦女才從這種痛苦中解放出來。
送客的由來 林縣人注重禮儀,凡是來家的客人,都要送至門外,雙方招手而別。相傳,很早以前,准家來了客人,只管迎,不管送。有家姓趙的兒子,娶了個能說會道的媳婦, 就是心眼太小,一見家裡來了人,生怕愉走她家的東西。所以客人每次離去,總要尾跟到門外,並主動招手引誘客人伸手,看是否取了她家的東本。人們認為她很熱 情,便跟著學了起來。
郭巨埋兒 這故事出在林縣姚村鄉三孝村。那裡有一郭巨墓,人們在談論家常時,常以郭巨埋兒的典故來教育後代。傳說漢時郭巨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其母捨不得 吃,總是偏待孫子,郭巨見母惜子而消瘦,心裡很難過,便同妻子商定,把孩子埋掉,以保老母之命。於是將孩子哄到野外,欲活活埋了,但在掘坑中得到一釜黃 金,中有丹書曰「孝子郭巨,黃金一釜,用於賜汝。」(民國《重修林縣志》)郭巨得金解除了衣食之難,兒子出免了一死。從此,郭巨「孝子名揚」。元時將郭巨 埋兒孝母編為「二十四孝」之一,在全國宣傳。林縣民間為他立碑、修廟、豎牌坊,建了墳墓。
十二屬相排位 對十二屬相形成的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古代華夏族紀年法與少數民族紀年法相互融合的結果。可是在林縣倒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遠古時候,上帝下旨某月某日召 開動物界會議,內容是值班排位。老牛知道自己走的慢便起早動身了。老鼠很狡猾「即溜」一下跳在牛背上,讓牛馱著自己到大門口後,又「即溜」從老牛背上跳下 來,「速速速」便搶了第一位,接著是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相繼報到。上帝說:「不按你們來的先後次序,封為十二屬相:子鼠、丑牛、 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前3名都賜個老字,即老鼠、老牛、老虎,後3名都賜個小字即小雞、小狗、小豬,其餘就不封 什麼官號了。以此每月值班,各司其職,不得偷閑。現在宣布散會」。
虎頭鞋 林縣民間愛給孩子做雙虎頭鞋,以避邪防災。相傳很早以前,在太行山腳下有個姓李的,靠打柴過日子,三十多了還沒討上老婆,山裡人叫他李大。李大是個好心 人,有一天上山打柴,遇一老奶奶賜了她一張姑娘綉虎頭鞋的畫。回家後,將畫兒貼到床頭,晚上李大准備睡覺時,那畫兒上的姑娘竟從畫上下來,要同李大作夫 妻,李大一見畫上的姑娘變活了,長得美人兒樣的。喜歡的不得了,從此以後,姑娘每天夜裡從畫兒上下來,天亮就又到畫兒上去了。後來,畫上的姑娘生了個胖小 子,叫小虎。一晃7年過去了。一天,小虎穿著虎頭鞋,隨父親一塊上山砍柴,路遇惡霸攔路,小虎虎頭鞋上的老虎突然跑了下來,一口咬死了惡霸,而後又回到了 鞋上。
F. 請教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的歷史沿革
林州是紅旗渠的故鄉,是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位於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1994年元月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總人口100萬。 歷史沿革 林州歷史悠久,夏屬冀州,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戰國時為韓國臨慮邑,後屬趙國。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縣,以西有隆慮山取名,曰隆慮縣。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避殤帝劉隆名諱,改稱為林慮縣。金貞祐三年(公元1215年)升為林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為林縣。民國29 年(1940年)3月劃分為林北、林縣兩縣,林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轄,林縣屬國民黨統治區。民國32年(公元1943年)5月成立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革命根據地第七專區。民國35年(1946年)6月林北、林縣合並,稱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轄。 1949年8月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劃歸河南省,屬安陽專區轄。1958年4月屬新鄉專區轄,1962年復歸安陽專區轄。1983年安陽地區撤銷,劃歸安陽市轄。 1994年1月24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25號)同意撤銷林縣,設立林州市。由安陽市代管。 2000年,林州市轄14個鎮、3個鄉。總人口982254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103303 合澗鎮 62887 原康鎮 38708 桂林鎮 40264 臨淇鎮 87499 五龍鎮 64368 東姚鎮 55502 採桑鎮 47610 橫水鎮 82679 河順鎮 62056 東崗鎮 48317 任村鎮 45394 姚村鎮 79866 陵陽鎮 27646 城郊鄉 92488 茶店鄉 34869 石板岩鄉 879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3年元月,撤銷原城關鎮,新置4個街道:開元街道、桂圓街道、龍山街道、振林街道。 2003年,林州市轄4個街道、13個鎮、3個鄉:開元街道、桂圓街道、龍山街道、振林街道、橫水鎮、原康鎮、姚村鎮、五龍鎮、桂林鎮、任村鎮、陵陽鎮、東崗鎮、東姚鎮、臨淇鎮、河順鎮、合澗鎮、採桑鎮、石板岩鄉、城郊鄉、茶店鄉。
G. 歷史老師要求調查 林州市歷史重要人物 知道的幫幫忙 謝謝
太行山在林州境內的一段支脈,被稱為林慮山,林州市(原林縣)也由此得名。林慮山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有很多人文歷史在其中。今天搜集到一些歷史名人和林慮山的介紹,作為一個資料收藏。
趙武靈王(戰國) 名雍(?~公元前295年),戰國時期趙國趙肅侯之子。公元前325年即位。公元前307年正月,趙武靈王召集肥義等人,議論軍政大事。隨後,勘視趙國南部邊疆,來到林慮山,登上黃華山,和近臣樓緩分析趙國面臨的戰爭形勢,肯定先王肅侯修築長城,保衛國家邊疆的功績後,趙武靈王在此提出讓軍隊改穿胡人服裝,練習騎馬射箭本領。
夏馥 (東漢)字子治,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圉鎮鄉)人。東漢桓帝之時(165年),宦官亂政,夏馥支持司隸校尉李膺、太尉陳蕃改革朝政,罷斥宦官的舉動,被宦官誣陷,為不連累別人,夏馥剪掉胡須長發,進入林慮山,隱居在今石板岩鄉南部懸崖絕壁的王相岩里,給冶鐵人家當僱工,伐木燒炭,形貌瘦弱如疾。兩三年後,含冤死去。
曹丕 (三國)(187~223年)即魏文帝。字子恆,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次子。曾游覽林慮山,並賦詩一篇。
荊浩 (五代)字浩然,河內沁水縣(今河南省濟源市,亦說山西省沁水縣)人。著名畫家,博通經史,善於詩文和繪山水樹石畫。尤愛雲中奇峰,立於天際。五代社會多亂,荊浩為迴避政治上的紛擾,不願做官,便隱居在林慮山的洪谷,買田數畝,躬耕而食,就地作畫,自號「洪穀子」。洪谷一帶崇山峻嶺,山峰奇峭,溪流迂迴,三疊瀑布,山間怪石,禾秀山巔,雲擁翠柏,如同仙境。使荊浩「驚其異,遍而賞之」,繼而「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即太行風光的客觀景物,在他的畫筆下得到了藝術的真實再現。
柳開 (宋)字仲塗,初名肩愈,字紹元,號東郊野夫、補亡先生,河北省大名縣人。宋開寶六年(973年)進士,曾任殿中侍御史。是宋代最早提倡古文的作家,以繼承韓愈、柳宗元的古文傳統為己任,著有《河東集》。至道元年(995年),柳開來林慮山游覽,寫了《游天平山記》(見後),詳細記述了五日游情況,為林慮山旅遊史上第一篇游記,影響深遠,歷代文人游記幾乎都有引證。
王獵 (宋)字得之,河南省長垣縣人。赴考屢次落弟,後到湖南永興縣、陝西蘭田縣任主簿。宋至和二年(1055年),任林慮縣(今林州)縣令。他看到全縣山巒起伏,風景宜人,鄉民都以打獵耕田為生,求學者甚少。於是設法籌集資金,修建孔子廟,倡辦廟學,物色有學識的人作教師,招收兒童入學讀書,深受群眾歡迎。還為杜喬(杜喬為東漢林慮人,官至太尉,以廉正聞名,後遭梁冀迫害)修建了祠堂。後升為諸王教授,官至龍圖閣學士工部侍郎。他的業跡在歷代《林縣志》中都有銘記,《宋史》有傳。
韓琦 (宋)(1008~1075年)字稚圭,號憨叟,河南省安陽人。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死後被謚為忠獻,後又增封為魏郡王,亦稱其為「魏國公」。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韓琦從他的侄婿柳材(柳開之孫)家得到柳開《游天平山記》稿,認為十分珍貴,便寫了一篇《(游天平山記)跋》,說「此文不傳久矣」。即讓天平山明教院主僧刻之於石。韓琦還饒有興趣地游暢了林慮山所有名勝,寫下了游記詩文。
邵雍 (宋)(1011~1077年)字堯夫,謚康節,林州市城郊鄉邵康莊村人,宋朝唯心主義哲學家。精通《易經》,相傳其能順倒背誦,為專心研究象數,三年不下讀書樓,著成《梅花易數》等書。通曉天文,熟識地理,被人們尊稱為「活諸葛亮」,出現了許多有關他的民間傳說,諸如范仲淹訪邵雍、雨打街前石等,至今在邵康莊仍留有龜山、鳳嶺、樓後邵雍洗硯池、雨打街前石等遺跡。
張商英 (宋)字天覺,四川省新津縣人。宋元?元年(1086年)為開封府推官,不久由蘇軾推薦人台省,最後官至尚書右僕射。元?五年(1090年)十一月為河東提點刑獄公事時,來相州(安陽),提點監牧段仲容對他說:「林慮洪谷峰有聖燈(即金燈),只聽說而未見過。」十八日從輝縣侯兆川人林縣。在縣令錢景允陪同下,先後游覽了洪谷山、金燈寺、天平山、黃華等景觀。在洪谷千佛洞石窟寫下《張商英結緣來此》,並寫了《聖燈記》和覽勝詩篇。
1回復1樓2012-05-17 17:09舉報 |
哥特式De哀傷豫林參將12
錢景允 (宋)宋元?年間(1086~1093年),任林慮縣令。在天平山、黃華勝景處,興建亭台軒宇。舊有名宦祠只列其名而未記其事。
李琮 (宋)字獻甫,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哲宗時,先後任寧國軍推官、陽武縣知縣,相州太守官至寶文閣侍制。來林慮山游覽,作《游天平山》長詩一首。
翟 炳 (金)字欽夫,號梅軒逸老,林州市人。他和賈竹(字彥青,號竹軒,又號乖公)、王鼎(字大鼐,號松軒)三人結為好友,在林慮隱居不仕,修煉書法,作詩著文,求書者接踵而至,被人們稱為「林慮三老」和「三仙翁」。
王庭筠 (金) (1156~1202年)字子端,原籍河東熊岳(今遼寧省蓋縣)。明昌元年(1190年),章宗帝給翰林學士院下旨說:「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聯不喜此,亦恐四方效之。」又給平章張汝霖下諭日:「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不佳,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王庭筠參加館閣考試,錄取賜職。但御史誣陷他「嘗犯臟罪」而被罷官解職。不久,來林慮山隱居。在黃華山周圍買田200畝,種糧種菜。在黃華上寺(即慈明院)設立讀書處,創辦黃華書院,授徒教書,作詩繪畫,自號「黃華老人」、「黃華山主」、「雪溪翁」,與鄉民、學者打成一片,使林慮山的文化教育事業興盛起來。短暫的隱居生活,同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結下了不解良緣,留下了許多詩篇、書畫、碑刻。至今他的《黃華山居詩》碑仍立於山寺。
劉 濤 (金)字德潤,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曾為右諫議大夫,後退居河南洛陽,以書史自娛。金貞?五年(1217年),清明節游林慮山,為洪谷五松亭作詩,並刻於《五松亭記》碑陰。
張敏修 (金)字忠傑,林州市人。金大安元年(1209年)進士,官至戶部郎中。做官後在山東省館陶縣寓居7年,正大三年(1266年)正月初一,作詩憶念故鄉山水,不願繼續做官。開興元年(1232年)離任,返回安陽定居,晚年作有許多描繪林慮山水的詩篇。卒後葬於林慮山。
元好問 (金)(1190~1957年)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著名文學家。金興定年間進士,任內鄉(今河南省內鄉縣)縣令。金正大四年(1227年),又任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縣令,後為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元好問聽說河南西北部有素稱「景物雄奇,秀絕一郡」的林慮山,又有黃華老人讀書處,就高興地跋山涉水,遠道而來領略勝景。他登臨黃華山,拜謁了王庭筠讀書處,瞻仰了《黃華山居詩》碑,覽了黃華七十二景觀,觸景生情,詩興大發,揮毫寫下《黃華水簾》詩,此詩不僅描繪了名山秀水,而且也顯示出了自己胸懷豁達與高奇的想像。
許有壬 (元)(1287~1364年)字可用,河南省湯陰縣人。元延?二年(1315年)進士,至治二年(1322年)任江南行台監察御史,至正十二年(1352年)任河南行省左丞,後官至集賢殿大學士。至元四年(1338年)九月,許有壬獲假還鄉,在當地官員陪下,他暢游林慮山數日,對林慮山的天工造物、名勝古跡驚奇嘆絕,揮毫寫下了近3000字的《游林慮記》,全面而系統地記述了見聞觀感。同時還寫了游山詩和碑文。
高書訓 (元)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元代大德年間任國史院編修官。大德三年(1299年),l司洋州知州劉淵等人來林慮山游覽。為縣城南關湯王廟寫了《感應記》碑文,作游山詩數首。
胡汝嘉 (明)號秋字,金陵(今南京市)人。明嘉靖年間進士,曾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分司左參議等職。游覽林慮山,寫了游黃華長篇詩。萬曆四年(1576年)三月,林縣城修築石城牆告竣後,他撰寫了《林縣新建石城記》碑文。黃華覺仁院也留有他的草書詩碑。
李畫 (明)(1509~1556年)字元素,號龍崗,林州市姚村鎮李家崗村人。其父李聰,為人忠厚,以孝敬父母名傳四鄉。李畫從小求學於林縣柳泉村馬卿名下,苦讀詩文。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取進士,任江蘇省武進縣知縣。李畫任戶部主事後,被誣陷而罷官,返歸故里。他對家鄉秀麗山水倍加熱愛,著有《草堂遺稿》6卷,《李畫詩集》等。其子李瑞,字輯夫,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取舉人,官至雲南按察司副使,因治疆有功,受到皇帝「詔獎」。在林慮山也留下了許多墨跡,李畫的《草堂遺稿》和《李畫詩集》刻本均出自李瑞之手,現存李氏後裔家中。
回復2樓2012-05-17 17:09舉報 |
哥特式De哀傷豫林參將12
馮棟 (明)安汝隆,林州市五龍鎮合脈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舉人,官至山東平度知州。他居官10年,為民謀利甚多,自己卻清貧如洗,善作詩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適時小令。對故鄉山水甚感親切,曾登臨黃華山、王相岩、龍頭山,觀賞勝景,寫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語言優美的詩文。其著《東庵小令》,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民國21年(1932年)修志時,從其後裔家裡收集到該書抄本一冊,惜今已散佚。
張應登 (明)字玉車,四川省內江縣人。進士第出身,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冬,任彰德府推官(亦稱司理)兼林縣知事。他素知林慮山是風景宜人,秀絕一郡的名勝區,特地游覽和考察林慮山名勝古跡的保護情況,發現有些建築物已多年失修損壞,即重修黃華書院、杜喬墓、郭巨墓及黃華寺等。他在林慮山裡作了許多詩賦和碑文石刻,如《黃華山賦》、《獨坐亭記》、《祭漢忠臣杜太尉墓記》、《祭郭孝子墓記》、《林縣險要圖記》、《重修黃華書院記》等。後人把其列入「公生明」祠堂,以彰業跡。
符驗 (明)字大克,浙江省黃岩縣人。進士,明嘉靖年間以御史出守常州,後降職為彰德府同知,後升按察僉事。游林慮山,在黃華慈明院留《游黃華山詩碑》。
張崇雅 (明)河北省大名縣人。舉人,萬曆十一年(1583年)任林縣知縣,後為開封通判。萬曆十七年(189年)登王相岩,題寫「王相岩」三字,並作詩和賦。
許三禮 (清)(1625~1691年)字典三,號酉山。曾任太常侍少卿、大理寺少卿、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職。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由先祖許彪遷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陽市),許三禮自幼受業於著名學者孫奇逢門下,苦讀於黃華山中。清順治二年(1645年),將王相岩建為別墅,並將其他建築物修飾一新,寫有《重修王相岩記》碑文。
潘 耒 (清)字次耕,號稼堂,江蘇吳江人。清康熙中試授檢討,纂修明史,是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學生,著有《堂詩文集》。他在飽覽南方各地山川之後,亟盼有緣登涉北方雄秀名山喬岳,以領略「蒼古渾噩」之氣。經過參閱大量游記史料後,毅然登臨林慮山游覽。在這里跋山涉水,步行百餘公里,轉遍了全部景點,寫了《游林慮山記》,對進一步擴大林慮山的影響,起了很大作用。
王玉麟 (清)河北省滄州市人。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任林縣知縣。為了掌握縣情,得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目的,走遍林縣山山嶺嶺,調查到一些現實情況,並閱覽萬曆《林縣志》,認為國有史鑒,縣有志鑒,林縣64年無志太可惜。於是物色人才,撰寫志稿,自己親手訂錄,用一冬一春時間,編纂了一部《林縣志》,分12卷,成書2冊。王玉麟對林慮山古跡景觀十分重視,親自到黃華、洪谷山、天平山、王相岩等處進行調查,復修了一些已廢建築物。並寫了《游林慮山記》,為墨灶寺、洪谷寺等題寫詩碑。
牛應征 (清)字葉應,林州市城關鎮小池村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清代初任陽曲縣知縣,後升禮部主事,又遷郎中,官至為通政司右參議。因事牽連受譴,解職歸里。除參加田間勞動外,爬山嶺登崖壁,賞景選材,陶冶胸懷,增長知識,作詩著文,至今留有《飲覺仁院可枕溪》、《深秋遊桃源》等詩。
王鐸 (清)(1592~1652年)字覺新,號嵩樵,河南省孟津縣人。官至禮部尚書,清初書法家,尤工行草,亦善繪畫。游林慮山後,寫有《林慮金燈寺》詩和《黃華慈明院詩》碑等。
王綉 (清)號鴛蒲,河南省湯陰縣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同其好友數人來林慮山游覽,一地一詩,輯錄為《黃華詩集》。
閻賓 (清)字美章,號璞庵,林州市臨淇鎮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舉人。在鄉間創辦「買書會」,便利鄉民求學讀書。著有《淇源文集》、《詩集》。
朱存仁 (清)字樂山,號紅圃,晚號寄瓢,原籍山西省山陰縣人。幼年隨父在安陽求學讀書,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考為舉人,在黃華書院任主講,後調河南沈丘縣任教諭。離任後,返回林慮山,同全家一起居住林州官莊村。他喜作詩善書法,向他求教者門庭若市,當地鄉民都說:「前有黃華老人(即王庭筠),後有紅圃先生。」他在林慮山寫了許多文章和書籍,其中有《黃華日記》、《楚游集》、《得意山房詩草》等。但這些著作多已散佚,民國中期,林縣廩生李芳階搜集其部分詩稿,集為《紅圃詩抄》2卷。
張南薰 (清)字虞弦,林州市東姚鎮玉崇村人。家貧,以教書為業,培養有學識的人才多人,著有《林慮山記》、《九曲山館一琴集》。郭文亭 (清)字瑞庵,林州市桂林鎮三井村人。書法以篆、隸為佳,作有許多歌頌林慮山風光的散文和詩,著有《獅泉山人集》。
武丁:
商朝奴隸時期,武湯第10代孫,商朝第22個國王,在位59年。繼位前,父親小乙送其到林慮山和平民百姓一起生活,增長才幹。他在這里學會了生產勞動和本領,養成儉朴的生活習慣,還和名叫傅說的奴隸交上了朋友。武丁深知傅說是知識淵博,很有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是奴隸身份,無法重用。後來,武丁繼位做了商王,想請傅說出山,幫其治國安邦,但怎樣徵得大臣們的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終於謀劃出一條妙計,他要利用百官的迷信心理,導演一幕威震群臣的啞劇。有一天,武丁對大臣們說:「我希望能有一個大才德的人幫助治理國家,請大家舉薦。」文武百官議論紛紛,挨個把王公貴族的名字數了一遍,武丁總是搖頭嘆息,驀然間竟昏然昏了過去。大家急忙搶救,忙活好一陣子,武丁才慢慢醒來,卻是一語不發,如痴如呆。就這樣,武丁在宮中整整昏睡三年。一天,丞相甘盤正在召集大臣們議事,武丁突然醒來大笑不止,文武百官頓時驚呆了。只聽武丁邊笑邊說:「我們商朝有希望了!我夢見先王給我推薦了一位大聖人,名叫傅說,他說這人定能輔佐我治理好國家,你們火速派人把他請來。」文武百官信以為真,立即遵照武丁指的方向去尋找。這樣,在林濾山太行大峽谷里找到了傅說,將其請到了殷都,大臣們一齊下跪致禮。
武丁見到當年好友,喜出望外,連連點頭說:「就是他,就是他!」於是大臣們急忙為傅說換上朝服拜為宰相,武丁還讓大臣們凈傅說尊稱為「夢父」,以顯示他是先王托夢才求得的賢才。武丁在傅說的輔佐下,文治武吏,很快使商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史稱「殷道復興」。武丁死後被謚為「高宗」。
·傅說:
商朝奴隸出身的宰相傅說,被武丁選拔入閣,大膽起用,輔佐治理朝政,使商王朝得到空前發展。傅說自幼聰明,雖出身卑微,但胸懷天下,以天下大事為己任,勤奮好學,學識淵博。武丁被送到林濾山後,很快就認識了他,並和他交上了朋友。傅說感到武丁雖是商王的兒子,卻沒有貴族的高傲,不僅能自由平等和睦相處,而且還肯和自己這樣奴隸身份的人交朋友,所以很贊賞武丁。武丁在和傅說相處之中,學到了不少知識,想幫助其解除奴隸身份,成為一個自由民。後來,武丁繼位做了商王,用了三年不語的苦肉之計,終將傅說接進王宮,拜為宰相。傅說盡己所學,竭盡文韜武略之才,三年功夫,輔佐武丁把朝政治理得秩序井然。對傅說的功績,武丁心中甚為感激,傅說年老後,武丁賞其許多財物,讓其退休養老,同時負責教育宮廷子弟,讓他們讀書明理,學習治理國家的本領。頗受後人尊敬。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奴隸出身卻功績卓越的宰相,把其住過生活過的林州石板岩往南3公里處的寶泉岩,稱為「王相岩」。
·夏馥:
東漢名人夏馥,字子治,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杞縣圉鎮鄉)人。
從東漢和帝起,逐漸形成外戚專權的局面。桓帝即位,外戚專權轉向宦官專政。桓帝封單超等5名宦官為「五侯」,宦官「五侯」掌權後,更是胡作非為,搞得社會烏煙瘴氣。
延熹八年(165),李膺當了司隸校尉,陳蕃作了太尉,主張改革朝政,罷斥了一些宦官。宦官夏馥,積極支持李、陳反宦官的舉動,並得到眾多太學士的擁護,但也引起宦官的仇視。他們聯合起來誣告李、陳等200我「黨人」名單,蒙蔽桓帝,致使桓帝下令全國抓捕這200多名改革派人士。
建寧元年(168),夏馥為不連累別人,剪掉胡須長發,來到林慮山,隱居在今石板岩懸崖絕壁的王相岩里,給冶鐵人家當僱工,伐木燒炭,形貌瘦弱如疾,「黨禁」未解,兩三年後,含冤而死。《後漢書》和《辭源》有傳。
·高歡:
高歡為南北朝(496—547)時期人。他系鮮卑化漢人,一名賀六渾,祖籍勃海修(今河北省景縣南)。北魏孝昌元年(525)高歡參加杜洛周起義。武泰元年(528),為晉州刺史,爾朱兆殺北魏孝武帝,高歡統帥六鎮流民,由晉州起年代征伐爾朱兆,在韓陵山(今河南安陽縣韓陵鄉)布下圓陣,爾朱兆土崩瓦解,被高歡打敗。韓陵山大捷,高歡廢節閔帝,於晉泰二年(532),立元修為北魏孝武帝,年號太昌,高歡為丞相。永熙元年(532)高歡在韓陵山建定國寺,旌功刻碑,其碑歷負盛名,為安陽八大景之一。
北魏的末代皇帝不堪高歡的專權,被迫逃往長安。高歡失去這一傀儡皇帝,削弱了政治上的號召力。為換回政治上的優勢,他在洛陽又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高歡仍為丞相,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元象之年(538),高歡建南鄴城,除仿造曹操宮殿建築外,又增許多奢華建築,特別是城西建築的仙都苑,其工程龐大,雄偉壯觀,時屬少見。
高歡西登林慮山,見這里山勢奇特,氣候清爽,依山就勢,修建了避署宮等,東魏武定四年(546),高歡率領大軍圍攻西魏重鎮玉壁(今山西省稷山縣西南),苦攻50天不克,氣病退兵。於武定五年(547)病卒於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齊天保元年(550),追崇為獻武帝,天統元年(565)改謚為神武帝。《北齊書》卷一·《北史》卷六皆有記。
·高洋
高洋為南北朝時期人(529—559),字進,為高歡次子,東魏時被封為齊王。武定八年(550),廢孝靜帝自立,稱文宣帝,國號為齊,史稱北齊,年號天保,建都於鄴。天保元年(550),為僧達建造洪谷寺,四年(553)五月庚午狩獵於林慮山,戊子還宮,歷時19日。
·趙得秀
趙號九峰,明朝河北省肥鄉縣人。道家出身,傳說其有很多法術。明嘉靖元年(1522),他雲游林慮山,卜居王相岩,涵真煉性,修煉道家法術。趙對王相岩山水風光情有獨鍾,進行了長時間景區建設,如九拱橋、玉皇閣、老君殿、書齋樓、上山古道等;還用石碾碾葯,煉制長生不老丹等。從嘉靖乙丑(1529)到嘉靖甲子(1564),經他35年的修建,王相岩才始彰於世。他本人也卒於王相岩,為後人留下民美麗而神奇的王相岩人文景觀,深得林州人的懷念。民國《重修林縣志》「列傳七·流寓」有傳。
·馮棟
字汝隆,林縣澤下鄉合脈掌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543)舉人,官至山東平度知州。他居官十年,為民謀利甚多,自己卻清貧如洗。他善作詩歌,尤喜作短小精悍的適時小令。對故鄉山水甚感親切,曾登臨黃華山、王相岩、龍頭山等,觀賞勝景,寫下《桃源流水》、《墨池》、《游王相岩》等語言優美的詩文。他著的《東庵小令》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民國21年(1932)修志時,從其後人家裡收集到該書抄本一冊,惜今已散失。
·張崇雅
明朝河北省大昌縣人。舉人,萬曆11年(1583)任林縣知縣,後為開封通判。萬曆17年(1589)登王相岩,題寫「王相岩」三字,並作詩和賦。
·許三禮
清朝(1625—1691)人。字典三,號酉山。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由先祖許彪遷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陽市),許三禮自幼受業於著名學者孫奇逢門下,苦讀於黃華山中。
清順治二年(1645),在王相岩建立別墅,並將其它建築物修飾一新,寫有《重修王相岩記》碑文。
康熙12年(1673),許三禮任浙江海寧縣知縣,重視教育,先後創辦了正學書院和海昌講院。他除自己親自登台授課外,還廣招社會名人志士、學者前來任教。慕名而來的學生很多,教室座無虛席,一些人不得不在屋外旁聽,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用自己部分俸金請老師,資助家貧交不起學費者,允許免費入學,在校學習優秀者均給予獎勵。他還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疏浚河道,控淤肥田,不到一個月,便使數千萬畝農田得以灌溉,深得百姓稱贊。
康熙二十年(168)秋,許三禮入京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蒞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康熙二十六年(1687)兼掌登聞鼓廳事,後又任道政司右參議。二十七年(1688)任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充武殿試讀卷官,遷順天府府尹。二十八年(1689),任都察院左副督御史,二十九年(1690),任兵部督捕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初九日,許三禮病逝於邸舍,年67歲。靈柩運回故里,葬於安陽縣西之靈岳。主要著述有《讀禮偶見》、《海寧縣志》、《易貫》、《彰郡逸志》和《政學合一集》等。
H. 古代的林州是指現在在哪
抄林州,河南省縣級市,襲位於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東麓,暫由安陽市代管。林州市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總人口105.97萬,轄4個街道、16個鎮、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縣,1994年設市。
林州是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故鄉,紅旗渠精神的發祥地。林州市景色優美、名勝眾多,境內的林慮山群峰秀拔、峭壁險峻、林木蔥郁、飛瀑流泉、景罕物奇,為世所稱,是北雄風光最勝處,號稱八百里太行之魂,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更有千古之謎豬叫石、三伏酷暑結冰的冰冰背、三九嚴寒桃花開的桃花谷、黃華流水顛倒顛的黃華山等自然奇觀。
I. 介紹一下林州的風土民情和名勝古跡
三孝離市區9公里,有北孝、南孝、和西孝三個自然村。南面是施家崗,北面馮家口,東面吳家泊,西面是師街。北孝和南孝別有兩條河流通過。
河南林州姚村三孝-舊址歷史
三孝是東漢孝子郭巨故里。三孝村東券門楣上嵌砌著一塊橫額,上刻「郭巨故鄉」。券門南是郭巨房屋舊址,村旁雙泉河北岸有「埋子處」遺址。元大德年間( 1297-1307 年)在三孝村東建了「郭巨廟」。據晉朝干寶著《搜神記》書說:「巨,兄弟三人,早喪父,禮畢,二弟求分,以錢兩千萬,二弟各取千萬,巨獨與母居客舍,夫婦佣憑,以給公養。居有頃,妻產男。巨念兒妨母,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孫兒減饌,二也,乃於野鑿地欲埋兒,得黃金一釜。」因此,郭巨被歷代崇敬為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J. 林州的歷史沿革
林州西依太行,東臨平原,四省通衢,沃野千里,自古人傑地靈、物阜民豐。
林州歷史悠久,古名隆慮,出自戰國韓國「臨慮邑」。
在夏屬冀州,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
戰國時為韓國臨慮邑,後屬魏國,而後又屬趙國。
秦屬邯鄲郡。
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 置縣,以西鄰隆慮山取名置「隆慮縣」,屬河內郡。
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因避殤帝劉隆諱,改名林慮縣,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屬魏郡。
三國屬魏國朝歌郡。
西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 屬司州汲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屬前趙。
東晉大興二年(公元319年) 屬後趙,永和七年(公元351年) 屬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 屬前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 屬後燕。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 ,並入鄴。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 復置林慮縣。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 由林慮縣分置臨淇縣,置林慮郡,屬相州。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 ,廢林慮郡。
北周復置林慮郡。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 林慮郡廢,南部分置淇陽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 置岩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廢州,淇陽縣、臨淇縣並入林慮縣,屬魏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復置岩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廢州為縣,屬相州。
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 升為林州,屬河北西路彰德府,興定三年(公元1219年) 增置輔岩縣,屬林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 廢州為縣,輔岩縣並入,
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 復升為州,劃輔岩入安陽縣,屬中書省彰德路。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降州為縣,改名林縣,屬河南布政司彰德府。
清屬河南省彰德府。
中華民國2年(公元1913年) 屬河南省河北道。
中華民國29年(公元1940年) 3月分為林縣和林北縣,林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林縣屬國民黨統治區。
中華民國32年(公元1943年) 5月成立林縣抗日民主政府,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七專區。
中華民國35年(公元1946年) 6月林縣、林北二縣合並,復稱林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五專區。
1949年8月屬平原省安陽專區。
1952年11月屬河南省安陽專區。
1962年屬安陽專區。
1983年10月屬安陽市。
1986年,林縣轄15個鄉。
1987年12月,城關鄉撤鄉建鎮。
1988年12月,城關鎮析置城關鎮、城郊鄉,臨淇、姚村、河順、任村、東姚、合澗、橫水7個鄉撤鄉建鎮。
1993年,姚村、河順2鎮各劃出4個行政村成立陵陽鎮。
1996年,東崗、原康、澤下、採桑4個鄉撤鄉建鎮,其中澤下鄉更名為五龍鎮。
1998年,撤銷小店鄉設立桂林鎮。
1994年1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林縣設立林州市,由河南省直轄,暫由安陽市代管。
2003年1月,撤銷城關鎮,新置4個街道:開元街道、桂園街道、龍山街道、振林街道。
2012年,茶店鄉撤鄉設鎮。
2012年10月24日,設立紅旗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4年8月18日石板岩鄉撤鄉設鎮。
2016年3月29日城郊鄉東街、深溝、南營、下庄、迭坡、上庄、蒿園、井院等8個行政村劃歸龍山街道辦事處;劉家街、槐樹池、王家池等3個行政村和山水甲秀社區劃歸振林街道辦事處;大河頭、田西峪等2個行政村劃歸開元街道辦事處;精細化工園區城郊鄉管轄范圍劃歸合澗鎮。
2016年3月29日撤銷城郊鄉設立黃華鎮,轄區面積101.94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總人口556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