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邑縣歷史
㈠ 臨邑縣田口村的歷史
臨邑縣地處魯北平原、德州市轄區東部 。全縣轄6鎮12鄉,總面積1007平方公里,總人口49.4萬人,縣城駐地19.8萬人,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地理位置優越,南與省會濟南相距60公里,北距天津240公里,離北京300公里,近靠京(北京)—福(福州)高速公路,距飛機場60公里,104國道穿境而過,計劃建設的德(德州)—煙(煙台)鐵路,將在臨邑縣城附近穿過。
臨邑歷史悠久,名人輩出。三國時期的禰衡,明末大書畫家、詩文家邢侗就誕生於此地。
臨邑物華天寶,礦藏豐富。現已探明地下石油八大含油層系,含油麵積為680平方公里,地下石油儲量2.92億噸,天然氣儲量40億立方米,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㈡ 臨邑出過什麼名人
臨邑縣有邢侗、王洽、郭諶、葛守禮、孟郊、鄧廣銘等名人。
臨邑縣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東與濟南市商河縣毗連,西與禹城市、平原縣、陵縣為鄰,南隔陡駭河與齊河縣相望,北以馬頰河與樂陵市為界,西距德州50公里,南距濟南60公里,北距北京300公里、天津200公里,東距濱州碼頭100公里、青島碼頭300公里,地處環渤海經濟圈、黃河三角洲和「京九」經濟開發帶。2012年,臨邑縣總面積1016平方公里,轄8鎮1鄉3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54.19萬。2012年,臨邑縣實現生產總值206.85億元。[1]
㈢ 誰知道臨邑的名人
臨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西周時屬齊地,春秋分邑,名犁邱邑。秦朝時設漯陰縣,南朝時改為臨邑縣。三國時期的禰衡和明末著名書畫家、詩文家邢侗誕生於此地。歷史上還涌現出蓋忠、郭諶、葛守禮、邢慈靜、王洽等一批歷史名人。
㈣ 德州臨邑古時候曾經屬於哪
德州市臨邑縣在歷史上的隸屬沿革:
西周、春秋時期屬齊地。
秦朝,屬濟北郡。
西漢,屬青州平原郡。
東漢,改屬青州平原郡濟南國。
三國,屬濟南郡。
西晉,仍屬濟南郡。
十六國時期,局勢動盪,政區變化無常,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所有。
東晉,屬濟南郡。
南朝宋,屬魏郡。
北魏,臨邑縣屬東魏郡。北齊,屬濟南郡。
隋朝,屬齊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屬譚州,貞觀元年(627年)屬齊州濟南郡。
五代,屬齊郡。
宋朝,屬京東東路濟南府。
金時,屬山東東路濟南府。
元太祖元年(1206年)屬山東東西道濟南路。1235年屬河北道河間路。1253年屬濟南路。1266年屬河北道河間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山東省布政司濟南府。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改屬高唐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還屬濟南府。
㈤ 臨邑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哪個諸侯國
西周、春秋時期屬齊地,邑名犁(犁丘、隰),因位於古漯水之南,故又名漯陰(今濟陽西南約20公里處)。
㈥ 臨邑縣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臨邑縣縣名是僑置來的。所謂「僑置」,是將異地之名借來作為當地的地名,西漢時在兗州東郡置臨邑縣(現在的東阿縣地),歷史上叫「漢臨邑」。到東漢時期西漢所置臨邑縣地劃入谷城縣。南北朝時期,把漢秦所置濟南郡著縣和平原郡漯陰縣地合並為一個政區,用已廢棄的漢臨邑縣名命名,歷史上叫「僑臨邑」,臨邑縣名由此而來。臨邑縣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余年的歷史
㈦ 山東德州的歷史
德州在夏、商時為有鬲氏(鬲國)、有窮氏,系侯國。秦廢分封制改郡縣制後置鬲縣,至北齊廢鬲縣。漢置安德縣,後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民國時期,又先後設置廣川、長河、將陵、陵州、陵縣、德縣。自秦2200餘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各時期地域大小不一。
德州夏商時隸屬兗州,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屬齊國。戰國時分屬齊、趙二國。秦分屬齊郡、鉅鹿郡、清河郡、上谷郡。漢分屬青州平原郡、濟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三國時屬魏。西晉時分屬平原國、清河國、樂陵國、樂安國、濟南郡。
南北朝時期分屬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樂陵郡。隋代分屬兗州平原郡、渤海郡、冀州清河郡、青州齊郡。唐代分屬河北道德州、貝州、棣州、齊州。北宋分屬河北東路、右京東東路。金時分屬山東西路、東路、河北東路、大名府路。
元屬燕南河北道、中書省河間路、濟南路。明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東昌府、京師河間府。清分屬山東濟南府、武定府、直隸天津府、河間府。民國初期分屬山東省濟南道、東臨道、武定道、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分別直屬山東、河北省政府。
抗日戰爭時期津浦鐵路以東各縣分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魯邊區、河北區一、二、三專區,津浦鐵路以西各縣先後屬冀南、運東六專區及滄南專區,齊(齊河)、禹(禹城)部分屬冀魯豫一、四專區。解放戰爭時期至1949年分屬渤海區二專區、濼北、滄南專區和冀南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設立德州專區(德州專員公署),系由原渤海區的滄南、濼北兩專區合並而成。當時轄吳橋、東光、南皮、慶雲、寧津、鹽山、樂陵、商河、臨邑、濟陽、德平、德縣、平原、禹城、齊河、陵縣及德州市17個縣(市)。
(7)臨邑縣歷史擴展閱讀:
1964年12月,原屬河北省的寧津縣和慶雲縣劃德州專區管轄。1967年,德州專區更名德州地區(德州地區行政公署)。轄德州市、樂陵市、禹城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陵縣、齊河縣、濟陽縣、商河縣13縣(市)。
1989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商河、濟陽兩縣和齊河縣的桑梓店、大王、靳家三個鄉劃歸濟南市。
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德州地區,改設地級德州市,將原縣級德州市改為德城區。新建地級德州市行政區劃與原德州地區行政區劃相同。1998年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省級德州經濟開發區。2006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為省級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
2014年7月21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禹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更名為德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當年12月正式掛牌。2014年10月,經國務院批復,撤銷陵縣建製成立德州市陵城區,陵城區人民政府駐地臨齊街道辦事處中興路155號。
㈧ 想知道: 山東省 山東德州臨邑縣縣志 在哪
俺這兒有,要的哈,加i一下俺。
《臨邑縣志》
作者:山東省臨邑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頁數:712 出版社:濟南市:齊魯書社 出版日期:1993.07
叢書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誌叢書
簡介:本書記載了1840年至1985年臨邑縣的自然地理、經濟形態、政治軍事、文教衛生、風俗民情等方面的歷史與現狀。
ISBN:7-5333-0326-1
㈨ 臨邑縣前黨村歷史
按照解放前的舊禮俗,賓客來訪時,主人要出戶相迎,到寒暄,互致拱手禮。來到客廳,遇到長輩男要鞠躬、女要襝衽。建國後,均改為握手禮。禮畢,入座。主人先遞煙、敬茶,然後飲酒、用飯。隨後,親門近族還要備後席,以示關懷與尊重。客人臨走時,主人要熱情相送,互道珍重,握手言別。
慶壽
人到60歲時,子孫晚輩便為其祝壽。從此,5年一小慶,10年一大慶。老人壽誕之日,闔家歡樂,親朋好友皆攜帶食品、壽幛、壽匾等禮物前來祝賀。在解放前,還要按照輩份大小、年齡長幼、先男後女的順序,依次為老人拜壽。有些大家富戶在慶壽時還要雇鼓樂、唱大戲,藉此沽名釣譽,炫耀門第。目前,慶壽之風在城鄉仍有繼續。
另有一俗:父母到60歲(虛歲)時壽辰時,已經出嫁的女兒要給老人獻上一塊肉做為壽禮,取烏鴉反哺之意,以表孝心。壽禮的重量不受限制,但不管塊大塊小,都要切成66塊(意取六六大順之吉言)。
賀娩
婦女分娩後,庄鄉鄰里聞訊都要送些雞蛋、紅糖、掛面等適宜產婦食用的禮品,民間稱為「送月子」。至第三天、第六天,產婦娘家族人中的女性長輩及姊妹也要攜禮前來探望;第十二日(若生男孩,則是第九天),親戚朋友均來賀喜,饋贈給小兒之禮物有手鐲、長命鎖及衣服、布料等。主家喜筵恭候,客人為之道喜,賓主同樂。
婚嫁
建國前,民國婚俗深受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女兒童長至7、8歲,便由父母主持,經媒人撮合結為「娃娃親」。從提親、定親到結婚要通過六步手續,古謂之「六禮」,一、由媒人傳訊,男方出懇親帖求婚,女家同意後,出允親帖做答,謂之納采;二、男女雙方互換庚帖,謂之問名;三、傳柬。男方送去龍柬,女家捎回鸞簽,正式定親,曰納吉;四、男方將衣帛、首飾等聘禮送往女家,或雙方交換飾物做為定婚憑證,謂之納征;五、男女雙方至十四、五歲時,即准備結婚。先由男方取吉,再將婚期通知女方,並徵求意見,稱之為請期;六、親迎,婚前女方選雙日送嫁妝。吉日晨,男方備轎兩頂,鼓樂吹打,去女家親自迎娶,是為親迎。新郎到後,女家設宴招待。宴終,新娘紅巾蒙頭,盛裝登轎,由兄長護送至男家。落轎後,新娘在伴娘陪同下進入院內,夫婦拜天地、入洞房。次日,女方之姊妹輩送小飯,諸親友登門賀喜,主家設宴以酬賓客。晚上小叔子、小姑子、侄子等晚輩鬧洞房,新娘拿出燒餅糖果酬謝大家。第三日,夫攜妻同去女家參拜岳父岳母,謂之「回門」。當日歸來後,去祖墳祭祖。建國以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為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提供了法律保障。
折疊名人
禰衡:禰衡(173—198) 字正平,東漢文學家。臨邑縣德平鎮小禰家村人。自幼聰敏好學,有辯才;恃才傲物,不媚豪門。北海太守孔融甚愛其才,說他「其才十倍於我」,且上表薦之,曰:「處之禰衡,年二十四,淑質貞亮,英才卓礫。見善若驚,疾惡若仇……」。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衡避難荊州。因怵曹操,辱為鼓吏,發生了罵曹之事。《三國演義》一書中寫有「禰正平裸衣罵賊」一節,後被編為經世傳唱的京劇《擊鼓罵曹》,就是對禰衡這種性格的頌揚。後被江下黃祖所殺,年二十六歲,葬於鸚鵡洲。禰衡一生寫出不少優秀的詩、賦、文章,僅存《吊張衡文》、《魯夫子碑》、《顏子碑》、《鸚鵡賦》四篇,其中《鸚鵡賦》是其絕命之筆,寫得「浩氣坌涌」、「慷慨倬厲」,為歷代名家所贊賞。
孟郊: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 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初,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後鄭余慶鎮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唐人認為孟詩是「元和體」的一種,「元和已後」,「學矯激於孟郊」。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蘇軾稱之「郊寒島瘦」,後來論者便以孟郊、賈島並稱為苦吟詩人代表,元好問甚至嘲笑他是「詩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編刊。代表作《遊子吟》。
蓋忠:蓋忠,北宋雕塑家。1066年(英宗治平三年),曾在長清靈岩寺修建工程中,塑造羅漢像。靈岩寺內40尊彩色泥塑羅漢,均為此期作品。其塑羅漢個個形象如生,神態動人,氣質傳神。梁啟超先生譽其為「海內第一名塑」,劉海粟大師贊其為「靈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蓋忠所塑羅漢像,不愧為我國雕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郭諶:郭諶(1488—1578) 字信夫,號磐滸居士,明代書法家。臨邑縣德平鎮郭家村人。少有大志,讀書若渴,博研六經;善書、能詩、好繪畫,而尤以書法最為出名。1508年(明正德三年)朝廷選試書法,全國數百人應考,選中8人,諶列第一。封武英殿中書事,自此名聲遠揚。其真、草、隸、篆、行,諸體都精,篆有古法,隸堪傳世、真得歐體切要,尤善行草。虛山席評 其草書:「郭諶氏,以書法名。近草一帙,好事者買燕石刻之,爭相摹拓,間無虛日。則斯刻也,其詩與《永帖》(隋智永草書千文)同傳矣」。其著作,有《草韻辨體》,神宗親為作序,說:「先朝中書官郭諶,所輯《草韻辨體》,自漢迄元,諸體略備……霞舒雲卷,碧合珠聯」。其《八分》、《集二王》、《敘古千文》今皆失傳,僅存《四體千文》、《同聲歌》等四種,歷來評價很高。其詩畫,有《西山漫興卷軸》,上有七體提詩,其精華集於一幅。1578年(萬曆六年)春,奉命去山東,至兗州病,五月,卒於家中。
葛守禮:葛守禮(1052—1578) 字輿立,一字輿用,臨邑縣德平鎮葛老莊人。自幼貧而好學,1528年(嘉靖七年),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授彰德推官。久積未決之冤獄,禮開審即破。世宗愛其才,授職鎮守山海關。明朝官受賄居多,獨禮不染。後累官三部尚書,因正色獨立,力駁嚴嵩,起落有三。在官事三帝,歷十九任,凡四十七年。1578年卒,贈太子少保,謚端肅,治以國葬,敕建葛公祠、墓。帝親書以「柱國名臣」四字相賜。其著作有《端肅公全集》、《端肅公奏章》。
邢侗:邢侗(1551—1612) 字子願,號知吾,別號來禽源山主,人尊稱來禽夫子,明末著名書法家。臨邑縣臨邑鎮邢柳行村人。1574年(萬曆二年),進士登第。歷任南宮知縣、御史台、湖廣參議、陝西行省太僕寺少卿。後辭官歸田,築來禽等二十六景,取名「園」。邢侗善書、詩、畫,而以書法最為世重,為明末四大書法家(邢、張、米、董)之首,又與董其昌稱「北邢南董」。他手摩和主刻的《來禽館帖》為古代著名叢帖之一,其中,尤以王羲之《十七帖》和《澄清堂帖》聲價最重。其墨跡為故宮博物館、台灣故宮及上海、蘇州、西安、成都、沈陽、承德、濟南等地收藏。著作有《來禽館集》29卷、《南宮縣志》、《武定州志》15卷、《臨邑縣志》16卷。
邢慈靜:女,臨邑(今山東臨邑)人。侗妹,貴州左布政馬拯妻。書法宗李、街,而頗類其兄。善竹石及白描大士,宗管道升。有發綉大士極精。於色絲之外,另闢蹊徑,見者詫為針神。工詩,著非非草。《明史·董其昌傳、武定州志、無聲詩史、圖繪寶鑒續纂、珊瑚網、池北偶談、列朝詩集小傳、竹林叢抄》
明代末年,中國書法史上出現了一位著名的才女,她詩書畫俱稱絕品,被譽為是繼衛夫人、管夫人之後的又一書畫名媛。她就是明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邢侗的八妹邢慈靜夫人。
李若訥:李若訥(1572— ?) 字李重,明代文學家。臨邑縣臨邑鎮賈家村人。幼聰慧,好攻讀,1588年(萬曆十六年)中舉人,1604年成進士,任夏邑知縣。官至四川參政。為官清廉,不俯仰權貴。因不滿朝中魏忠賢專權,謝政歸里。辭官後,隱居其花園中(為今李侍御村),工於文、表、疏、策、論、序、記、說、誄、贊、詩、賦等,無體不能。著有《四品稿》、《五品稿》29卷和《犁邱賦》、《二清堂詩集》1卷、《楊花詩》200首。今臨邑鎮賈家村尚存其墓碑。
王洽:王洽(?—1630) 字和仲,臨邑縣臨邑鎮沙河村人。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中舉人,1604年成進士。歷任東光、任邱、長垣知縣,為政清廉,「名重北畿」。天啟初年,遷太常寺少卿。1623年(天啟三年),浙江發大水,洽以右僉都御史前往巡撫,免稅賑災,民賴以安。1625年,受魏忠賢陷害,被奪職閑住。1625年(崇禎元年),詔任工部右侍郎,後提兵部尚書,上疏陳軍政十事,帝稱善,即令行之。1629年10月,清兵由大安口入侵,都城戒嚴,洽急征四方兵入衛抵抗,但終不能阻止清兵深入。廷臣以「備御疏忽,調度乘張」奏上,帝將洽下獄。1630年4月,牽病死獄中。著有《奏疏》多卷,《瑞露館文集》、《吾鼎齋尺牘》等書,刻有《瑞露館刻石(來禽館真跡)》。
鄧廣銘:鄧廣銘(1907-1998)當代歷史學家,宋史專家。臨邑縣臨邑鎮齊家村人。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執教五十餘年,精研宋史,多有獨見,結合教學,著述甚豐,著有《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王安石》、《稼軒詞編年箋注》等書。特別是經過他本人三次改寫,1983年再版《岳飛傳》,無論從史學的觀點,還是以史實來看,確有深刻的「考察之功」和「獨斷之學」,為全面認識民族英雄岳飛提供了依據。
宋雨桂:宋雨桂,畫家。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美術館館長。民革遼寧省第九屆副主委。1997年5月當選為民革遼寧省第九屆副主委。8歲畫姜太公釣魚,10歲畫武松打虎,12歲畫《雪梅》獲撫順市二等獎,19歲畫《劈山》參加了東北三省畫展。中國美術館收藏有其名畫21張,是中國水墨畫家藏畫之最,也是全國畫家藏畫之最。1979年選擇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菁山溝為創作基地,並於1992年在此修建了中國畫家村,自任村長。主要作品有《風月無邊》、《秋水圖》、《故鄉戀》。
劉曦林:劉曦林,1942年生於山東臨邑,早年啟蒙於書畫家張茂材門下。1958年--1963年就讀於山東藝專(山東藝術學院前身),深得關有聲、黑伯龍、於希寧諸多先生指教。1978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研究生。1981年起,於中國美術館從事美術理論研究、書畫創作。現為中國美術館研究員、研究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美術》雜志編委,中央美術學院特邀研究員。
朱明瑛:朱明瑛,臨邑縣德平鎮人。原東方歌舞團演員,著名歌舞表演藝術家,1986年被中國文化部授予「國家一級演員」稱號。專攻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歌舞藝術,兼學中國古典舞、芭蕾舞、民間舞和鋼琴。能歌善舞、風格迥異、豪邁奔放、聲情並茂的表演藝術深受國內外廣大觀眾的贊賞,1985年由文化部公派自費赴美學習現代音樂和文化產業。
單田芳:(1935.11— )祖籍山東德平(曾祖父祖父輩)。原名單傳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於天津(一說營口)。出身曲藝世家,外祖父王福義是闖關東進沈陽最早的竹板書老藝人;母親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人稱「白丫頭」;父親單永魁是弦師;大伯單永生和三叔單永槐分別是西河大鼓和評書演員。六歲念私塾,七八歲即學會了一些傳統書目。上學後,邊讀書邊幫助父母抄寫段子、書詞,評書中豐富的社會、歷史、地理和生活知識及書曲協作、表演技巧都使他獲益匪淺。十三四歲時就已經能記住幾部長篇大書。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後,收到東北工學院和沈陽醫學院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但由於當時身患重病,被迫棄學,病好後拜李慶海為師,正式說書。其間在遼寧大學歷史系(函授)學習。1956年成為遼寧省唯一具有大學文憑的評書藝人,即使在全國也是鳳毛麟角。1955年參加鞍山市曲藝團,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趙玉峰和評書名家楊田榮的指點,藝術水平大進。二十四歲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間,他先後說過《三國》、《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傳統評書和《林海雪原》、《平原槍聲》、《一顆銅紐扣》、《新兒女英雄傳》、《破曉記》、《紅色保險箱》等新書。在十年動亂中雖遭厄運,但仍然堅持練功,默誦書詞,結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