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黃太極的歷史

黃太極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1 17:10:24

① 皇太極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自幼跟隨父親征戰完成統一女真各部,是個很有頭腦版和遠見的人。因權為在他父親死後,他接承汗位就是女真的最高統領,當時並未建立國家,後期在沈陽定都,建立清,是清朝第一任皇帝。
在他統治期間,積極和蒙古,朝鮮取得信任,建立良好外交關系(先打後和)。給清統治中國奠定了良好基礎,因為蒙古和朝鮮都在清的後方,如果和明一同夾擊,對清不利。他接任後,開始搞了一些列改革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了內部勢力,講很多內部矛盾外轉,這樣的統治手段很高明,可以說是文物兼得的人才(文是指謀略不是指文化課)
他為人來講,很有戰略眼光。並且其心理罪運用的十分得當,在跟明朝的對抗當中也能看出其過人的軍事天賦和方式方法。在位17年,大力恢復生產,使清有足夠資本跟明正面對抗。可以說沒有他的積淀,清是無法進入中國的。

② 皇太極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皇太極的真正死因

皇太極據記載應該是猝死的。皇太極的死因可以根據《清太宗實錄》記載,皇太極是因勞累過度而猝死的,及史書記載的無疾而終來判斷的。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崇德元年,在盛京稱帝,建國號大清。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2)黃太極的歷史擴展閱讀:

皇太極在五十歲時,因他心愛的宸妃之死,身體立刻變得虛弱了。皇太極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而他最喜歡的是天聰八年娶的博爾濟吉特氏,崇德元年封她為關雎宮宸妃。這位妻子賢淑文靜,皇太極和她頗恩愛,婚後曾生一子,皇太極高興至極,為此發布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這個兒子二歲而殤。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極正在松錦前線,忽聽宸妃病危,急忙趕回盛京,到時宸妃已死。皇太極悲不自勝。

從此這位身體一直健壯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常常聖躬違和。當年十月初二日,他對諸王及他們的妻子兒女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 這流露出皇太極已為他年老體衰而不安了。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

③ 皇太極的那個歷史的故事是什麼

景旭楓的天眼看多了?拜託,小說不可信誒。
歷史上從未記載過皇太極有天眼一說,無論是正史或是野史。至於多爾袞暗殺皇太極更是無從說起。如果多爾袞要殺皇太極,早在皇太極的寵妃海藍珠死了的時候他就有機會,而且,從多爾袞多年之後的表現來看,他並沒有篡位的痕跡。皇太極時因為海藍珠死了,傷心過度死滴。所以,根本沒有天眼之說。
一般人所講的『天眼』,也就是所謂的人的第三隻眼,實際上是指大腦中的松果體,位於頭頂正中的深處。松果體長約1厘米,寬約0.6厘米,厚約0.4厘米,重約0.2到0.3克。由於松果體處於前後腦的關鍵部位,所以解剖學家曾經認為它是人類思想通過腦腔的必經門戶。德國有一位科學家甚至認為這是『靈魂所在之地』。清太宗皇太極,姓愛新覺羅氏,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死於崇德八年(1643年),終年52歲,後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創建者之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他被推舉繼汗位,年號天聰。1636年去汗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崇德,並改女真為滿洲,辛亥革命後通陳滿族。皇太極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17年,完善八旗制度,與蒙古建立鞏固聯盟,多次給明軍以沉重打擊。最終統一了東北全境,締造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並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君主。對於皇太極是否長有「天眼」之說,歷史上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任何相關的記錄,所以看來遺傳學專家所說的結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這里更得到了論證。
在正史中,尤其是在《清史稿》的太宗本紀中,對皇太極的一生評價甚高,而且也無太多可疑之處。而野史中對於皇太極生平倒有頗多疑點,歸結起來,一共兩條:
首先,有關皇太極奪位之事疑點頗多,此事和後來的孝庄下嫁多爾袞、順治出家,以及雍正奪嗣、同治死因等幾件疑案被並列為被後人列為滿清十大疑案。
除此以外,關於皇太極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就連連《清史稿》太宗本紀中也是如下記載:八月丙寅,貝子羅託有罪論辟,免死,幽之。戊辰,以宗室鞏阿岱為吏部承政,郎球為禮部承政,星訥為工部承政。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九月壬子,葬昭陵。
皇太極晚上還在崇政殿辦公,不到兩個小時之後就在死在清寧宮里,疑點甚多。關於皇太極的死因後人在野史之中多有猜測為多爾袞謀殺,正好和後面庄妃下嫁多爾袞聯系起來,說得頭頭是道。

④ 誰給我皇太極一生的簡史

姓名:愛新覺羅皇太極(滿語音譯,也作黃台吉、洪太是等,現名為其即汗位後所用)
性別:男
民族:女真族(即今滿族)
出生日期: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後葉赫納拉氏。
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沈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他對內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並多次帶兵攻打明朝,將西部邊界擴張至錦州、寧遠一線。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
生卒時日:1592——1643,享年52歲,在位17年。
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
寢陵:昭陵(沈陽北陵)
廟號:(清)太宗。 繼位之「初」,加強集權編輯本段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由於多次對外掠奪,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沖突日益嚴重。他雖繼承了汗位,但實際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按月分值」政務。權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虛名」。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推進封建化的改革,皇太極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分權勢力,提高汗權。天聰四年,皇太極以阿敏棄守灤州、永平(今河北盧龍)、遷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將其終身幽禁。五年,莽古爾泰同皇太極發生口角時,竟拔刀相向。皇太極借機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爾泰大貝勒銜。至此,四大貝勒,僅剩他和代善兩人。六年,皇太極終於廢除了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務的舊制,改成自己南面獨坐,取得了汗的獨尊地位。另外,皇太極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國家統治機構,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力。三年,建立了由滿漢文人組成的「文館」,職掌「翻譯漢字書籍」,「記注本朝政事」,為皇太極推行漢化運籌帷幄。五年,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國家行政事務。十年,又將「文館」擴充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統稱「內三院」,負責撰擬詔令、編纂史書、掌管和起草對外文書與敕諭、講經注史、頒布制度等。稍後,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門為理藩院。皇太極通過這套政權機構,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發展經濟,國內改革編輯本段在經濟上,由於努爾哈赤晚年在遼東實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奴隸制政策,漢人紛紛逃亡和暴動,生產凋敝,後金社會動盪不安。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皇太極執政伊始,便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方針,把原先努爾哈赤所推行的漢人每十三壯丁編為一庄,按滿官品級分給為奴的政策改為每備御止給壯丁八人、牛二頭,以備使令,其餘漢人分屯別居,用漢官管理,使大量漢族奴隸取得了「民戶」地位,成為後金政權下的個體農民。天聰五年,皇太極頒布《隸主條例》,其中規定「凡奴隸主犯有私行拓獵、擅殺人命、隱匿戰利品、姦汙屬下婦女、冒功濫薦、壓制申訴等罪,許奴僕告發,准其離主」。這一條例,限制了滿洲貴族的某些特權,有利於奴僕爭取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皇太極注意體恤民力,凡有妨農務的工程,一律不復興築,使百姓能「專勤南畝,以重本務」。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業有了較大發展,糧食基本上能夠自給,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屢敗朝鮮,四面結盟編輯本段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時,並沒有放棄努爾哈赤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政策。他認為要戰勝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鮮,這既可以解除後顧之懮,又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共同對付明朝。天聰元年一月,皇太極不宣而戰,命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三萬大軍入侵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1636年,皇太極又以朝鮮「屢敗盟誓」,「助明害我」為由,親率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包圍南漢山城。國王李倧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沈陽為人質。對蒙古,皇太極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首先爭取與察哈爾林丹汗不和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天聰二年,達成共同征討林丹汗的協議。經過幾次征戰,林丹汗勢力大衰。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灘出痘病死。九年初,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一萬人渡黃河西進,至托里圖,俘獲了林丹汗子額哲及其部眾一千餘戶,統一了漠南蒙古。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建立聯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持和效忠。
統一漠南
為了彌補女真;滿洲人數太少的根本弱點,為了清除北方、東北方向來的威脅,為了斬斷明國右臂,皇太極加緊進行統一漠南蒙古各部的征撫工作。一方面屢派使者,招誘巴林等部歸附,另一方面,集中兵力對付察哈爾部林丹汗。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四月初一,皇太極率軍離沈陽,西征林丹汗,適值遼河水漲,人馬浮水而過,兩晝夜始渡完。沿途蒙古各部貝勒紛紛遵奉率兵從征諭旨前來相會,到十二比來會者有喀喇沁、土默特、喀喇車里克、伊蘇忒、扎魯特、敖漢、奈曼、阿祿、巴林、科爾沁等部及北邊蒙古諸部奧巴等數十位貝勒,均獻酒獻馬,汗設大宴相待。
四月十六日,金汗召集各貝勒,嘉獎踴躍遵命之貝勒,訓斥怠緩之人。皇太極諭:「朕以察哈爾不道,整旅往征,先期諭令爾等率本部兵來會。今爾等所領之兵,多寡不齊,遲速亦異,惟科爾沁部土謝圖額駙奧巴率來軍士甚多,又不惜所蓄馬匹,散給部眾,疾馳來會」,「足見立心誠意,憂樂相同,朕甚嘉之」。至於舅舅吳克善的行動,則使「朕心不甚歡樂」。扎魯特部諸貝勒,「尚屬實心效力」,敖漢、奈曼諸貝勒,亦「較優,然也未為盡善」。巴林諸貝勒似尚畏懼察哈爾,且「吝惜馬匹,怠緩不前」,阿祿諸貝勒「深受林丹汗之欺凌,乃此次並不思仗朕之力以復仇,而不多發兵馬」,「僅以一旅之師勉強應命」,「應俟班師日議罪」。各貝勒皆叩首受命。這次訓諭,對激勵和鞭策蒙古踴躍從征,起了很大作用。
皇太極下令,日夜兼程,直取林丹汗住地,一舉盪平察哈爾。四月二十二日,大軍過興安嶺,行軍已達一千三百多里(從沈陽算起)。但是,連一個察哈爾人也未看到,原來鑲黃旗固山額真達爾哈家的兩名舊蒙古人,於十八日夜間潛盜良馬六匹,飛奔察哈爾,通知金兵大舉來攻。「林丹汗聞之大懼,遍諭部眾,棄本土而奔,遣入赴歸化城(今年蒙呼和浩特),驅富民及牲畜盡渡黃河。察哈爾國人倉卒逃遁,一切輜重,皆委之而去。」皇太極知悉此情,諭領兵諸貝勒大臣:「察哈爾知我整旅而來,必不敢交鋒,追愈急,則彼遁愈遠,我軍馬疲糧竭,不如且赴歸化城暫住」。於是大軍向歸化城前進。五月二十三日,至木魯哈喇克沁,分兵兩翼,左翼以貝勒阿濟格為帥,率科爾沁土謝圖額駙奧巴及巴林、扎魯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祿等部兵一萬,往掠大同、宣府邊外一帶察哈爾部民;右翼命濟爾哈朗、岳托、德格類、薩哈廉、多爾袞、多鐸、豪格等貝勒領兵二萬,往掠歸化城黃河一帶部民;汗與大貝勒代善、貝勒莽古爾泰統大軍繼進。二十七日獲悉,林丹汗聞金兵入境,驚慌失措,「盡攜部民、牲畜、財物,渡黃河以遁,所遺止窮民耳」。這一天,大軍行馳七百里,西至黃河木納漢山,東至宣府,自歸化城南及明國邊境,「所在居民逃匿者,悉俘之,歸附者,編為戶口」。
一些蒙古人逃入明境沙河堡,皇太極致書堡中明將,索取逃人,稱:「我北征察哈爾,窮追四十一日,擒其哨卒訊之,雲已星夜逃去」,「我欲收其部民,因還兵克歸化城」,「近聞察哈爾所遺人畜財物,為爾等收留,當一一歸還於我。否則,自取禍患。」明將大驚,立即送還逃入蒙古及欲賞與林丹汗之財物,計有男婦三百二十名、牲畜一千餘及所賞納緞布帛六千餘匹。宣府守將亦將犒賞察哈爾汗所財物存在張家口者,全部獻出,計緞布及虎豹狐獺等皮共一萬二千五百匹(張)。明宣府巡撫、總兵又遵金汗諭旨,議和通市,贈獻黃金、白銀、蟒緞、布匹、茶葉數千(匹、兩、包)。六月二十四日,大軍扎營於張家口外喀喇把爾噶孫,「列三十營,聯絡四十里」。分略各路大兵,「所至村堡,悉焚其廬舍,棄其糧糗,各籍所俘獲,以聞於上,共計人口牲畜十萬有餘」。
皇太極認為此戰目的基本達到,遂統軍東返,於七月二十四日回到沈陽。此行往返萬余里,歷時三個月零二十六天,雖未生擒林丹汗,但已給其以致命打擊,逼其丟棄本土遠逃,察哈爾部分崩瓦解。林丹汗率殘部星夜逃往西藏,「臣民素苦其暴虐,抗違不行」,原有三十餘萬部眾,途中逃散者十之七八。到天聰八年,無處安身東逃西遁的林丹汗,病死於青海大草灘,余部紛紛回歸,投順於金汗。天聰九年二月,多爾衷等貝勒奉諭統兵一萬,往尋林丹汗之子額哲,於四月降額哲及其母蘇泰太後,並獲元朝歷代傳國玉璽。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後,竇土門福晉,以及其他貝勒、寨桑,紛率所部來歸。漠南蒙古各部悉隸金汗之下。
皇太極深知,只靠一二次征剿和隨從效力,並不能使各部蒙古長期歸順於己,也不能僅僅依靠盟誓,而須以武力作後盾,用制度、法令來約束各部,使他們聽從金汗統轄和指揮。天聰三年正月,他頒敕諭於科爾沁、敖漢、奈曼、喀爾喀,喀喇沁,「令悉遵我朝制度」。三月,他又遣使臣齎敕,「諭歸順各部蒙古諸貝勒,申定軍令」,規定凡遇出師之時,宜踴躍爭赴,協力同心,不得遲期。若征察哈爾,凡管旗之諸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須從征,違者,罰馬一百匹駝十頭。遲三日不至約會之地,罰馬十匹。若征明國,每旗大貝勒一員、台吉二員,率精兵百人從征,違者,罰馬一千匹、駝百頭。於相約會集之地擄掠者,罰馬百匹、駝十頭。
天聰八年正月,皇太極借外藩蒙古科爾沁、敖漢、阿祿、喀喇沁、奈曼、四子部落等部貝勒來朝的機會,具體定其法例。他諭告諸貝勒:「爾蒙古諸部落,向因法制未備,陋習不除」,今與諸貝勒約定:凡貝勒奪有夫之婦配與他人者,罰馬五十匹、駝五隻,其納婦之人,罰七九之數,給與原夫。奸有夫之婦,拐投別貝勒者,男婦俱論死,取其妻子牲畜,盡給原夫,如貝勒不執送,罰貝勒馬五十匹、駝五隻。盔甲、綿甲、馬鬃尾無牌印,以及盔纓、纛纓、纛幅不遵金國制度者,俱罪之。
同年十月,遣使者阿什達爾漢前往蒙古,在碩翁科爾大會敖漢、奈曼、巴林、扎魯特、翁牛特、四子、吳喇忒、喀喇沁、土默特、塔賴各部管事大小諸貝勒,分定各部地界,嚴禁各部互相侵越,第二年天聰九年二月,又編審內外喀喇沁蒙古壯丁,除盲人及手足殘廢者外,年六十歲以下、十八歲以上,俱照例編審,共編壯丁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三名,其中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右翼旗、土默特三旗壯丁共九千一百二十三名,仍隸於滿洲八旗之內,另外七千八百三十丁,加上舊蒙古,正式編立蒙古八旗,分由阿代、達賴、恩格圖、布彥代、伊拜、蘇納、吳賴、扈什布等八人為同山額真,各旗均設梅勒章京、甲喇章京各二員。
漠南蒙古各部的統一及蒙古八旗的編立,為金國擴大了兵源,增加了兵馬,加強了滿蒙聯盟,消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對金國的鞏固和強大,以及對明國的征討,均起了重大作用,從此以後,金國汗便可全力攻明了。 開科取士,招募人才編輯本段皇太極深知滿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取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採取招降收買政策。天聰三年,首次考試儒生,網羅了兩百名漢族文人。此後又多次舉行考試,分別優劣,量才錄用。五年,大凌河戰役後,對大批降將賜以莊田、奴僕、馬匹,並委以官職。天聰七、八年間,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明朝將領紛紛自願來投,皇太極對他們封王封侯,寵榮備至。隨著蒙古的臣服,明朝將領的降順,皇太極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 沈陽稱帝,明將投降編輯本段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從此全力以赴地對明朝發動侵略。是年秋,他命阿濟格統兵南侵,掠奪人畜十八萬。崇德三年,又命多爾袞、岳托率軍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處,虜獲人口四十六萬,金銀百餘萬兩。為了從正面打開山海關,自五年三月起,發動了錦州戰役。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指揮作戰,後明軍因塔山糧草被奪而決定分成兩路突圍。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松山副將夏承德密約降清,以為內應。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關外僅剩寧遠一孤城。 猝然長逝,身後謚號編輯本段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清寧宮中猝然病死(「端坐無疾而終」,應是心肌梗塞或腦溢血之類的疾病),葬沈陽昭陵(通稱沈陽北陵)。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一後四妃,出自蒙古編輯本段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姓氏,皇後、宸妃和庄妃都是蒙古科爾沁部人)名哲哲。正宮皇後。生三女,下嫁額哲、奇塔特、巴雅思祜朗。
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永福宮庄妃,孝端文皇後侄女,海蘭珠之妹。生一子,順治帝。女三,下嫁弼爾塔哈爾、色布騰、鏗吉爾格。
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關睢宮宸妃,孝端文皇後侄女。生一子,二歲而殤。
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鍾。麟趾宮貴妃。生一子,博穆博果爾。一女,下嫁噶爾瑪索諾木。
康惠淑妃,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衍慶宮淑妃。
元妃,鈕祜祿氏。弘毅公額亦都的女兒。生一子,洛博會。
繼妃,烏拉納拉氏。生二子,豪格、洛格。一女,下嫁旺第。
側妃,葉赫納拉氏。生一子,碩塞。
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生兩女,下嫁誇扎、哈尚。
庶妃,納拉氏。生一子,高塞。二女,下嫁輝塞、拉哈。
庶妃,奇壘氏。察哈爾部人。生一女,下嫁吳應熊。
庶妃,顏扎氏。生一子,葉布舒。
庶妃,伊爾根覺羅氏。生一子,常舒。
庶妃,生一子,韜塞。
庶妃,生一女,下嫁班第。 子女身世與封號編輯本段皇太極生有11子14女。

愛新覺羅�6�1豪格,長子,肅武親王。
愛新覺羅�6�1洛格,早殤
愛新覺羅�6�1洛博會,早殤。
愛新覺羅�6�1葉布舒,四子,輔國公。
愛新覺羅�6�1碩塞,五子,承澤裕親王。
愛新覺羅�6�1高塞,六子,鎮國愨厚公。
愛新覺羅�6�1常舒,七子,輔國公品級。
第八子,早殤。
愛新覺羅�6�1福臨,九子,清世祖,順治帝。
愛新覺羅�6�1韜塞,十子,輔國公。
愛新覺羅�6�1博穆博果爾,十一子,襄昭親王。

長女:敖漢固倫公主,母繼妃烏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漢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倫溫庄長公主,名馬喀塔,母孝端文皇後,先嫁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再嫁額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倫端靖長公主,母孝端文皇後,嫁蒙古科爾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倫雍穆長公主,名雅圖,母孝庄文皇後,嫁蒙古科爾沁部弼爾塔哈爾。
五女:固倫淑慧長公主,名阿圖,母孝庄文皇後,先嫁正黃滿洲旗人索爾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騰。
六女:固倫公主,母側妃博爾濟吉特氏,嫁滿洲旗旗人誇札。
七女:固倫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後,嫁鑲黃滿洲旗旗人喇瑪思。
八女:固倫永安長公主,母孝端文皇後,嫁蒙古科爾沁部巴雅斯護朗。
九女:母側妃博爾濟吉特氏,嫁博爾濟吉特氏哈尚。
十女:縣君,母庶妃納喇氏,嫁滿洲旗人瓜爾佳氏輝塞。
十一女:固倫端順長公主,母懿靖大貴妃,嫁博爾濟吉特氏噶爾瑪索諾木。
十二女:鄉君品級,母氏闕,嫁博爾濟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納喇氏,嫁滿洲旗人瓜爾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碩恪純長公主,母庶妃察哈爾奇壘氏,嫁吳三桂之子吳應熊.
相關小說
《那海蘭珠》
《獨步天下》
《孝庄皇後》

⑤ 『皇太極歷史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族,又譯「黃台吉內」、「洪太主容」、「紅歹是」, 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⑥ 皇太極的正史

太宗皇太極是清朝的開國皇帝,生於公元1592年,卒於1643年,享年52歲,在位17年。皇太極雄才大略,能征慣戰,文武兼備,治國有方;他智除袁崇煥,勸降洪承疇,為統一全國打下基礎。然而這樣一個以武功
著稱的皇太極卻有兒女情長,他與宸妃的婚戀,堪稱佳話。

皇太極時的沈陽故宮中,有所謂「崇德五宮」後妃,這五宮為中官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崇德五宮後妃的地位遠高於其他妃子,其他妃子尚有元妃、繼妃、側妃等。皇太極的後妃見於史籍者計有15人,史籍之外的更有多人。

在這眾多後妃中,天生麗質者不乏其人,然而皇太極惟獨鍾愛宸妃海蘭珠,在她的身上傾注了夫妻間的全部感情。

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的兩個女性已經嫁給了皇太極,姑姑居中宮,享「椒房之尊」,二侄女為永福官莊妃。後來在一次親戚會面中,庄妃的親姐姐海蘭珠隨母朝見皇太極,皇太極見海蘭珠切娜多姿,端莊秀美,就生了愛慕之心,再加她久負溫良賢淑的盛名,於是顧不得從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已納了一後一妃,還一定要娶這位美女。第二年海蘭珠與皇太極成婚,於是,後宮中出現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事一夫的新鮮事,海蘭珠被封為東宮(天雎宮)宸妃。皇太極對這三位後妃恩寵有加,其中尤以宸妃最受寵愛。

海蘭珠與皇太極成婚時已經26歲,並非豆蔻年華,但是她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肌膚雪白柔潤,麗質天成,決不亞於那些「二八佳人」,同時她又有一種少女不具備的成熟美,再加那賢淑的美德,更受皇太極青睞。此時皇太極已過不惑之年,比宸妃大16歲,二人形影不離,情投意合。皇太極封她為「東宮大福晉」,僅次於皇後,位居四妃之首。東宮也賜名為「關雎宮」,因為《詩經》中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取名關雎是對海蘭珠姣好容貌的贊美,又是對她賢惠溫柔的歌頌。

崇德二年,宸妃在關雎宮生下一位皇子,按長幼排列,這是皇太極的第8子。在過去,即使在中富有子嗣的情況下,寵妃生子,亦有希望成為太子,將來可以繼承皇位,何況中宮皇後自人宮以來,一直未生個皇子,立嫡已不可能,那麼宸妃的這位皇子很有可能成為太子。

愛妃產子,皇太極十分喜悅,遂創大清以來之先例,大會群臣,盛筵賓客,同時頒發大赦令,釋放了許多囚犯。他的理論根據是「自古以來人君有誕子之慶,必頒大赦於國中,此古帝王之隆規」。

然而,前7個皇子誕生時,並未舉行什麼大型慶典活動,也未大赦。之後,庄妃生第9子,麟處宮貴妃又生下第11子,亦未如此隆重地辦理。由此可見,皇太極是將宸妃生的皇八子作為「儲君」來對待的。因龐愛宸妃而寵皇八子,也算是「愛屋及烏」吧。

皇八子誕生之慶典,甚至蒙古各部落的首領均來供奉大量賀禮,一時間,盛京(今沈陽)城內熱鬧無比。此時的皇太極,開疆拓土,稱雄於東北,加之嬌妻產子,諸事順遂,可謂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宸妃更是看在眼裡,美在心頭,喜上眉梢。

可真應了「好景不長」這句俗語,倍受嬌寵的皇八子不到1歲便夭折了。痛失愛子,使皇太極十分悲痛,然而他畢竟是一國之君,是個男子漢,況且他還有健在的7個兒子,而且兩天之後,庄妃又給他生了一個皇子,得子的喜悅在某種程度上又緩解了他的悲痛。庄妃也是他傾心喜愛者,雖不如其姐宸妃,但也是四大妃了之一。

受打擊最大的是宸妃,皇八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從誕生到將近1歲,給她帶來了諸多辛苦,更帶來了難以形容的歡樂。『母以子貴」,她對皇兒抱著多大的希望啊!然而,這一切都成為泡影。皇兒去後,她朝思暮想。魂索夢牽,白天不進飲食,夜晚徹夜難眠,終日以淚洗面,不久便身染重病。皇太極除多方安慰開導外,又厚賜宸妃財物儀仗,但是,這一切都無法醫治她失子的心病。海蘭珠終於撒手人衰,命歸西夭,年僅33歲。

宸妃病危時,皇太極正率軍在前方打仗,作為三軍統帥,是不應該離開陣地的。可是,宸妃不是一般的妃子,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後,皇太極還是決定返京探望宸妃,在作了細致的軍事部署後,便啟駕返還盛京,一路上馬不停蹄。剛人盛京城,就傳來宸妃去世的噩耗,來晚了一步,未得與心愛的人訣別。皇太極搶人
大清門,直撲關雎宮,出現他面前的只是宸妃那香消玉殞的遺體。皇太極耐不住巨大的悲痛,哭天號地,淚如雨下。周圍諸多官員、皇妃宮女、皇子公主,也跟隨皇太極,大哭不已,一時間哭得天昏地暗。

皇太極與宸妃情深意篤,宸妃之死,對皇太極精神打擊極大,於是「飲食頓減,聖躬違和」,以致害了一場大病,自此後再沒有重返松錦戰場,從而也結束了他40餘年的戎馬生涯。

對宸妃的魂牽夢索,使皇太極難以自拔。自宸妃死後,皇太極頻繁地舉行各種祭典活動,並請僧道人等為宸妃佈道誦經,超度亡魂。皇太極親撰的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淚下。

松錦大戰捷報頻奏,關外四座重鎮全部歸屬清朝,關外障礙既除,那麼揮師人關,逐鹿中原亦指日可待。然而,戰爭勝利的喜悅,似不能沖刷掉皇太極的悲傷。對宸妃的思念與難解的憂傷,嚴重損害了皇太極的健康,以致他的身體日漸衰弱,甚至連日常朝政也「難以躬親辦理」。在宸妃去世兩年之後,皇太極也病人膏盲,死在清寧宮,靈魂追尋宸妃而去了,享年52歲。

歷史記載皇太極是「無疾而崩」,年僅52歲怎麼算是無疾而終呢?史學界對他的死至今尚無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宸妃海蘭珠的早逝,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以武功見著、馳騁疆場的皇帝,竟有如此真摯的兒女之情,實在令人耳目一新,這也說明了皇帝是人,不是神。

⑦ 歷史上怎麼評價皇太極的

縱觀皇太極一生的文治武功,用「鷹揚天下」來概括,是恰當的。皇太極用其波瀾壯闊的一生奮斗,為後來清軍入關,定鼎燕京,統一中原,奠下了基礎,准備了條件。《清史稿•太宗本紀》中對皇太極的評價是:「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這個評論,大體公平。

閻崇年先生在《正說清朝十二帝》中,對皇太極的文治、武功、謀略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詳細地講解,還原了一個歷史上真實的皇太極。其文治包括革除弊政、調劑滿漢,族名滿洲、改名大清,「南面獨坐」、完善體制,造紅衣炮、創建重軍,從文治看來,皇太極可說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其死後謚號「文皇帝」,這個「文」就可說明他文治功業的特徵。其武功包括向東出兵、兩征朝鮮,北向用兵、征撫索倫,向西用兵、三征蒙古,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由此可見,皇太極的一生就是四面開拓的一生,用「鷹揚天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謀略包括精心謀劃,繼承汗位;一後四妃,籠絡蒙古;松錦用兵,精於謀略;設反間計,除袁崇煥等,皇太極心計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嘆為觀止。

皇太極之磨練。
孟子雲「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說明一個人要成就大事業就必須經過磨練,要戰勝挫折,要有堅強意志。泰化否,否生泰,挫折於懦弱者會磨損意志,於堅強者會愈挫愈奮。皇太極少年喪母,又沒有同母的兄弟姐妹,使他在生活中遇到過多的艱難與困苦,磨煉了他的獨立性格與頑強意志,也更錘煉他獨立、慎思、頑強、拼搏的品格。可以說:皇太極在對內轄制和對外征服的過程中能夠挫敗群雄,是同他挫折長智慧、困厄磨意志的特殊家庭環境和人生經歷分不開的。

皇太極之胸懷。
「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誰佔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並發揮其才能智慧,誰就能戰勝對手。古往今來,欲成就大事者必須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寬廣的胸懷,而絕不能鼠肚雞腸、嫉賢妒能。對漢民:他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強調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系「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對漢官:皇太極優禮漢官,以此作為籠絡漢族上層人物的一項重要政策。對歸降的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委任官職。皇太極重用漢官,範文程、洪承躊就是很好的例子
皇太極之情感。
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同宸妃(海蘭珠,博爾濟吉特氏,大玉兒姐姐)結婚。皇太極對海蘭珠漸漸傾心,進而關心海蘭珠的一切;海蘭珠也漸漸愛上皇太極。失落、柔弱、敏感的她,從皇太極身上感受到了火熱的柔情和堅石般的安全感。海蘭珠對皇太極付出的款款深情與全心全意的對待。當海蘭珠生命垂危之際,皇太極正在前線打仗,得到消息後置軍隊不顧,騎馬晝夜兼程趕回沈陽。可見皇太極對海蘭珠的愛是真心的。
一句話,非常喜歡拉拉寫的皇太極.

⑧ 皇太極的歷史

皇太極是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大清皇朝定鼎燕專京,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屬的基礎。

皇太極是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大清皇朝定鼎燕京,統一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命令軍隊建造當時最先進,最具殺傷威力的武器——紅衣大炮,並且將單一的騎兵兵種,改建成一支騎兵、炮兵與步兵多兵種的軍隊。這是八旗兵器史上、軍事史上,一項重大的軍制改革。

皇太極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為什麼能取得上述文治、武功的顯赫功績?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謀略。謀略是皇太極事業成敗的關鍵,為了籠絡蒙古,他在盛京沈陽冊封「五宮」,一後四妃都是蒙古人,也都姓博爾濟吉特氏,通過聯姻,進行籠絡,結成滿蒙聯盟,共同對付明朝。由此可見他的良苦用心和精細謀略。

皇太極最高明的謀略是巧設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他不費一兵一卒,不發一箭一炮,使崇禎皇帝「自毀長城」,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為順治元年(1644)年的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皇位繼承處於不利的情況下,皇太極精心謀劃了十五年,最後終於繼承了皇位。但是,他的功過是非卻讓後人眾說紛紜。

⑨ 皇太極的歷史活動有哪些

1.皇太極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廿五申時出生。
2.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攻而未克,皇太極親臨戰場,目睹了八旗軍最慘痛的一敗。
3.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繼承汗位。
4.1627年,皇太極親率大軍發起寧錦之戰,再次大敗。他決定繞過關寧錦防線在大明國北方開辟第二戰線。自1629年起多次入塞南侵。在第一次南侵中,他誘使明思宗處死袁崇煥,又仿製紅衣(夷)大炮,並建立現代化炮兵部隊——重軍。皇太極在世時期,將都城沈陽改名「盛京」。
5.1635年,皇太極打敗林丹汗,取得了傳國玉璽。漠南蒙古各部向後金臣服,為其上尊號博格達汗。
6.崇德元年四月十一乙酉日(1636年5月15日),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皇太極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7.1637年,皇太極率軍親自征討不服從後金統治的朝鮮,迫使朝鮮向其臣服;此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此後,朝鮮的親明派勢力被鏟除,後金開始專心進攻明朝。
8.明亡清興崇德六年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史載「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碗」,馬不停蹄,晝夜兼行五百餘里。在松山大敗明軍,生俘洪承疇,《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駱駝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此役為後來清朝滅明徵服天下立下基礎。《清史稿·太宗本紀》評價:「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9.皇太極腦中風病逝於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時入關前夕,年五十二歲。後葬於沈陽昭陵(今沈陽市北陵公園北)。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庄妃的六歲兒子福臨,是為清世祖。

⑩ 歷史上的皇太極是怎樣的

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清朝十二帝中的第二位皇帝,是大清王朝的創立者。皇太極是個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對清王朝的歷史貢獻,是任何一個清朝皇帝都無法比肩的。然而,人們一談起清王朝來,首先想到的卻是康熙和乾隆,偶爾也會想到老汗王和雍正,卻很少有人會記起皇太極,皇太極對清王朝乃至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貢獻被人們忽略了,或者說是被遺忘了。 金、清王朝統治沈陽共十九年,十九年中,努爾哈赤和順治祖孫二人佔了兩年,皇太極卻長達十七年。皇太極的十七年,是後金政權擺脫困境迅速發展的十七年,是大清王朝真正奠基的十七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燦爛的十七年。 正是在這十七年中,皇太極將大金改為大清,登基稱帝,嚴格說,他是大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 正是在這十七年,皇太極設立了三院八衙門(六部兩院:吏、戶、禮、兵、刑、工及都察院、理藩院)等政府機構,制定了有清一代幾乎所有的典章制度,如諸王、貝勒、大臣的等級官服和禮儀稱謂,甚至細到規定了大臣們門前栓馬柱的數量,這些機構和制度為有清一代所遵循,即使有變化,也是在皇太極基礎上的改變; 正是在這十七年,皇太極將一個危機四伏、風雨飄搖的後金政權,發展成為國力強盛的大清帝國。他平定朝鮮,征服蒙古,統一東北,五次大規模入關征明,將大清的影響推至中原腹地,就連萬里之遙的西藏都棄明赴沈陽朝拜,在皇太極的治下,蒙古正式劃入了中華民族的版圖。 如果說唐王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是大唐帝國的開創者的話,那麼,努爾哈赤和他的子侄們便是女真政權的開創者。當然,我們不能將努爾哈赤比作李淵,但我們卻完全可以將皇太極比作李世民。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建立大金,進軍遼沈,開疆拓土方面,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但用***的話來說,他是位只識彎弓射大雕稍遜風騷的一代天驕。而皇太極不但重武功,更重文治,武功卓著,文治更有建樹。 縱觀皇太極一生的治國方略,可用八個字來概括:殘明、聯蒙、優漢、易俗。在八字方略下,他繪就出了一幅幅令人驚嘆的歷史畫卷。一、卓越的政治家 繼位之初,他一改努爾哈赤對漢人殘酷鎮壓的作法,變單方面的鎮壓為以懷柔為主鎮壓為輔的策略,實行滿漢分屯居住,釋放奴隸,編戶為民,加速封建化過程,變奴隸制的生產關系為封建生產關系,極大地緩和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快將大金國從四面楚歌風雨飄搖困境中擺脫出來。 他注重文治,尤尊儒教,他改進女真文字,大量翻譯漢家典籍,下令女真子弟除騎射外必須讀書,他本人亦身體力行,每日習漢家經典不輟。在他治下的十七年,曾舉行四次科舉,遼東士子幾無遺漏,都被他吸收到女真政權中。他憑著傑出的軍事才能,利用漢官們忠君理念,設六部,定禮儀,成功地解決了三大貝勒與之同肩並坐汗權虛懸的局面,實現了南面獨尊,直至受群臣擁戴稱帝,由一個農奴制國家的大汗變成了一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建集權皇帝,避免了因努爾哈赤去世有可能發生的國家分裂。 他務於勤政,幾乎是事必躬親,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不顧個人安危,親赴錦州前線。 他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時刻不忘女真是以少馭眾,對八旗貴戚的奢侈之風進行堅決的斗爭,就連代善和代善的兒子也不放過。 他以身作則,勇於在群臣面前自責,並多次鼓勵群臣直諫。其身正,不令而行,正因為他的率先垂範,他批評起貴戚來,才能理直氣壯,被責者大都心服口服。二、傑出的軍事家 面對明朝的三面圍剿,他繼位之初,便首先以朝鮮為突破口,用兵朝鮮,解除了後顧之憂。接著,他聯合蒙古各部,擊潰了曾一度稱雄草原的成吉思汗後裔——林丹汗,迫其遠遁,最後客死青海。他出奇兵繞道蒙古,千里奔襲,從明朝防守薄弱的河北遷安一帶的長城突進,直逼京城,用反間計,借崇禎之手,除掉了炸傷努爾哈赤的明朝大將袁崇煥。 在他有生之年,已五次大規模入侵中原,每次都給明以沉重的打擊,明朝這棵大樹已被他殘倒。他生擒張春、洪承疇、祖大壽等,明朝的名將幾乎都敗在了他的手下。在努爾哈赤的基礎上,他建立蒙八旗、漢八旗,有清一代的軍事組織,在崇德年間,得以確立,並為後世所沿襲。 他注重軍紀,每次命將出征必三令五申,有犯者皆嚴懲不貸,他更注重攻心,以歷史上任何一個帝王都不可能具備的博大胸懷,招降了洪承疇。他等了祖大壽整整十年,最後終於招降了祖大壽,為後來吳三桂的降清奠定了基礎。對俘虜的明德王和監軍道張春,他一律恩養之,一養就是多年。 如果上蒼再假皇太極幾年,坐在燕京產城金鑾殿上的就不是福臨,而是皇太極,也就不會出現多爾袞、鰲拜等這些勛貴弄權的現象,更不會出現吳三桂的三藩之亂,中原民眾也許會少遭受許多苦難。 當然,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難免有玩弄權術,利用迷信手段,愚弄民眾,甚至錯殺無辜等缺憾,但瑕不掩瑜,對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來說,這些畢竟是小節。 遺憾的是他英年早逝,僅僅活了五十二歲,用漢官祖可法和張存仁的話說,帶著「大業垂成」的遺憾走了,走的非常突然。 皇太極的思想影響了整個有清一代。 多爾袞是在皇太極親手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努爾哈赤駕崩時,多爾袞還是個未成年的少年,僅十五歲。從那時起,他追隨皇太極左右,在皇太極的影響教育下,從一個未諳世事的少年,成長成為一個能征善戰頗有眼光的年青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進入燕京產後,他聯蒙優漢,很快平定了中原,順治年間所有的治國方略,都是皇太極既定方針的再現。人們現在所津津樂道的康乾盛世,也是在他的思想影響下實現的。輔佐康熙的是皇太極愛妃孝庄皇後,一個蒙古女子,十三歲的時候,便嫁給了皇太極,庄妃的所有治國理念都是在皇太極的耳濡目染下形成的,康熙前半生的成功,絕對是皇太極思想的成功。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女真人在文化方面是個十分落後只知騎射的野蠻民族,其實,這大錯特錯了。女真人早在唐朝時便在黑龍江流域創造出了燦爛的東北文明,他們建立的渤海國被當時稱為海東盛國,國都上京(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是當時僅次於長安的東亞第二大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與唐朝幾乎相同。 宋朝時,女真人第一次入主中原,這是他們第二次整體融入中華文明的過程。在這段時間內,女真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到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女真文字雖然消亡了, 但作為文化的主體意識並不會完全消亡。尤其是到了皇太極時期,由於皇太極本人的重視和大批漢官的歸順,女真的文化很快跨越了一大段歷史斷層,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沒有皇太極,後金真就有可能被迫退回大山中,沒有皇太極也就沒有後來的康乾盛 世,皇太極是一位繼往開來, 承先啟後,功澤盛世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

熱點內容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