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開封歷史故事

開封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7-31 17:20:30

A. 舉三個與開封景點相關的歷史或典故

開封,簡稱汴,現為河南省地級市,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中國版圖的中部,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
四分五裂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極為分散,很不統一。
此語出自《戰國策·戰國策卷二十二魏一》。
大意是,張儀(?——前310年,戰國時縱橫家,魏國貴族後代,曾先後在魏、秦為相)為秦連橫於魏國,對魏襄王(魏惠王之子)說:魏王的領土不到一千
里,士兵也不超過三十萬。從地形上看,魏國地勢平坦,沒有高山深川的阻隔,與四方諸侯交通便利,猶如車輪輻條都集聚在車軸上一般。從鄭國到魏國,不過百
里;從陳國到魏國,也只有二百餘里。人奔馬跑,還不知疲倦就到了魏國。魏國南與楚國接壤,西邊是韓國,北邊是趙國,東邊與齊國相鄰,所以士兵要守衛四方邊
界,以至於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連排列。運糧的河道和儲米的糧倉,不少於十萬。魏國的地勢,原來就是適合作戰的地方。如果魏國向南親近楚國而不親近齊國,那
齊國就會進攻你們的東面;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趙國就會由北面來進攻你們;不和韓國聯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和楚國親善,魏國的南面
就會危險了。這就是魏國所處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蘇秦所制定的諸侯國合縱的計策,是註定要失敗的。如果大王不臣服於秦國,秦國將派兵進攻河外,佔領酸棗(今延津)等地,並進一步威脅衛國奪取晉陽,那
么趙國就沒有能力南下支援魏國,魏國也就沒有辦法北上聯合趙國,合縱的通道就此斷絕,這時如果秦國威脅韓國來攻打魏國,韓國迫於秦國的壓力,一定會聽命
的。秦韓聯盟一旦形成,魏國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所以我替大王考慮,不如歸順秦國,這樣一來,楚韓兩國對魏國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沒有了楚韓的威脅,大王
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魏國也沒有什麼憂患了。 魏王說:以前是因為我太愚蠢,做了錯誤的決策,我願意做秦國東方的藩臣……
堯舜牧羊
「堯舜牧羊」這個典故出自《說苑·政理》,與梁惠王有關。大意是,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有一次,他去拜見梁惠王,自稱治理國家
可以像運轉手掌上的東西一樣自如。梁惠王哼著鼻子說:「你自己家裡的妻妾都管不好,種的三畝菜地也鋤不過來,治理國家會有這般容易?請問,你有何妙策?」
楊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當然有辦法。大王見過牧羊嗎?一群幾百頭的羊,讓一個牧童拿著鞭子去放牧,要東就東,要西就西,因為他會放養;相反,如果叫
堯牽一頭羊在前面走,又讓舜揮著鞭子在後面趕,他倆再賢明,連一頭羊也未必管得好,這樣就是亂的「開始」。我雖然管不好家裡的事情,但我像牧羊童一樣,各
有各的專長,他會牧羊,我會研究學問。
把治民比作牧人飼養牲畜,反映了封建專制下的官民對立,但是楊子的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領導工作中的辯證法。
一個牧童能管好一群羊,是因為他既有專長,又善於指揮羊;而堯舜雖是聖賢,牧羊卻是外行。而且一前一後,相互牽制,指揮不能一致,於是就連一頭羊也管不好。
擢發難數
成語「擢(音「桌」)發難數」的意思是說拔下頭發來數都數不清,多形容罪行太多,無法計算。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戰國
時,某一天,魏昭王派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魏國人范雎隨同前往。齊襄王聽說范雎有口辯之才,特地賜他金十斤和牛、酒,范雎辭謝不敢接受。須賈因此懷疑范雎
把魏國的機密泄露出去,回國後便把這件事告訴了魏相魏齊。范雎因此受到毒打和凌辱,幾乎致死。後來,范雎在魏人鄭安平的幫助下,改名為張祿,逃到秦國,得
到秦昭王的信任,做了宰相。後來須賈為魏王出使秦國,范雎聽說後,著破衣後隱藏身份到須賈居住的客館看望,須賈看到范雎衣衫不整甚為憐惜,留其用飯並取一
件粗絲袍服相贈。范雎走後,須賈得知秦相張祿就是范雎時,大吃一驚,於是就袒衣露肉,用膝跪著走,由守門人帶進相府謝罪,須賈說:我料想不到你能登上青雲
高位,我不敢談天下之事,我犯了很重的罪,請你把我放逐到蠻夷的地方去,是死、是活,任憑先生處置。范雎說:「你的罪有幾條?」須賈為了得到范雎的寬恕,
便竭力檢討自己罪過極多,說就好比拔一根頭發,數一條罪,這樣連著拔下去,擢發不盡,罪亦無窮。范雎說:「你罪有三,在大梁誣陷於我是其一。魏齊辱我於廁
中,你不制止,是其二。醉而往我身上溺尿,是其三。然而,你卻在不知我已身為秦相的數日前送我一件袍服,有念舊情之意,所以我饒了你。
猶豫不決、排憂解難
猶豫不決:比喻思想上有顧慮,而拿不定主意。排憂解難:指給別人排除危難。「猶豫不決」及「排憂解難」這兩個成語源自《戰國策·戰國策卷二十趙三》。
公元前258年,秦國的大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魏王應趙王的要求派大將晉鄙領兵救援,但後來魏王迫於秦王的威脅,命令晉鄙把大軍駐扎在兩國的邊境上。
與此同時,魏王又派將軍辛垣衍潛入邯鄲,通過平原君轉告趙王說:「秦軍之所以圍困邯鄲,是想讓趙國尊秦王為帝,如果趙王願意這樣做,秦國就會撤軍。」辛垣衍的這番話,使平原君與趙王「猶豫未有所決」。這就是「猶豫不決」的來源。
恰在此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路過趙國,他聽說辛垣衍勸說趙王尊秦王為帝之事後,就去對辛垣衍說:「秦國是個不講禮義、窮兵黷武的國家,他們常用欺
騙的手段來對待讀書人,把百姓當作奴隸。如果讓秦王毫無顧忌地稱帝統治天下,那我只有跳東海自殺了。我要讓魏、燕兩國出力幫助趙國。」
辛垣衍問:我是魏國人,先生怎樣才能叫魏國來幫助趙國呢?
魯仲連說:那是魏王還沒有看到支持秦王稱帝的害處,如果看到了,他一定會幫助趙國的。
辛垣衍接著問:讓秦王稱帝又有什麼害處呢?
魯仲連說:如今秦國是個有戰車萬輛的大國,魏國也是,彼此同樣擁有稱王的實力。只看到秦王打了一次勝仗,就想屈從並尊他稱帝,這樣做還不如鄒、魯兩個
小國寧死不屈的臣子呢。如今秦王的貪心沒有止境,如果他真的稱帝了,就要變動諸侯的大臣,撤換他厭惡的人,而重用他認為賢能的人,他還要把自己的女兒和那
些喜歡說別人壞話的女人嫁給諸侯做嬪妃。這種人一旦進入魏國大梁王宮,魏王還能泰然自若嗎?就是將軍您還能保住現在的寵幸嗎?
辛垣衍聽罷魯仲連的這番話,連忙向魯仲連拜謝道:「先生所言極是,我這就回國勸說魏王再也不提尊秦王為帝的事了。」
秦國的將領聽到辛垣衍被魯仲連說服的事情後,馬上退兵五十里。正好趕上魏公子無忌奪取了魏將晉鄙的軍權,並出兵援助趙國,秦軍就退得更遠了。
後來,平原君想送重金給魯仲連,魯仲連堅辭不受;並且說,天下賢士的作用就是「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這就是「排憂解難」的來源。
呂端大事不糊塗
「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個典故,常用來比喻做領導工作的人,應注重大事,不宜斤斤計較小節。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掌握原則,端正方向,又能寬厚待人,取得群眾的支持。
此典故出自《宋史·呂端傳》,北宋宰相呂端,字易直,宋時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區)人,至道元年(九九五年)繼呂蒙正(洛陽人,太宗、真宗時三任宰相,卒葬尉氏)為相。
呂端形體偉岸,儀表瀟灑,性情寬厚,能識大體,心胸豁朗。他兩次輔佐藩王,都因事受牽連而降職,雖屢次貶黜,未嘗以名利得失耿耿於懷。後為太宗皇帝賞
識倚重,驟然被提升到宰輔的位置上,太宗就猶恨任用之晚。呂端為政老成持重,有政治遠見,在重大的決策問題上能權衡利弊,舉措得體。與寇準同居相位,常常
謙讓他,同班臣僚奏對時多各持己見,互相攻訐(音「傑」),獨呂端一言不發。入相時,有人曾向太宗進言說:「端為人糊塗。」太宗答道:「端小事糊塗,大事
不糊塗。決意相之。」在以後發生的幾件事中,也充分表現了「呂端大事不糊塗」,如在處置西夏李繼遷之母一事上即充分說明這一點。當時,西夏李繼遷經常騷擾
北宋的西部邊疆,宋將士俘獲了他的母親。太宗想殺了繼遷之母,以泄心中之憤。呂端認為不能殺,他對太宗說:「以前項羽捉到劉邦之父,想烹了他,劉邦對項說
『別忘了也分給我一匙湯』。那些能成就大事業的人顧不上考慮家眷性命的安危,何況繼遷是兇殘的賊子呢?陛下今天殺了其母,明天就能生擒繼遷嗎?如不能,只
能增加仇恨,堅定繼遷與我朝對抗的決心。」太宗問:「那怎麼辦?」呂答:「應安置在延州,妥善照顧,以此招降繼遷,即使不能馬上逼其投降,也可讓他有所顧
慮,因其母的生死操在我們手中。」太宗採納了呂端的建議。
另外在太宗過世後,內侍宦官王繼恩陰謀廢除皇太子,被呂端及時發覺,果斷將王繼恩鎖在閣樓里,派人看守,同時奉真宗即位,貶逐繼恩。呂端在重大問題上能遠見卓識,當機立斷,證明了宋太宗力排眾議,知人善任,對呂端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孤注一擲
「孤注一擲」原指賭徒傾其所有作為賭注以決最後勝負。其廣義為在形勢危機的情況下,竭盡全力做最後一次冒險。多含貶義。
此成語出自《宋史·寇準傳》。宋真宗時,契丹大舉入侵,包圍嬴州,兵鋒直逼貝州、魏州,北宋朝廷上下震恐。參政知事王欽若等人主張放棄東京,請皇帝到
江南、四川避難,遭到宰相寇準的堅決反對。在寇準等人的督促下,真宗決計親征,來到澶州,渡河,登北城門樓,遠近將士望見皇帝御用傘蓋,雀躍歡呼,士氣高
昂,遂擊退契丹軍隊的進攻,訂立澶淵之盟。寇準因此得到真宗皇帝的厚遇。王欽若心裡很嫉恨寇準,一天朝見後,寇準先走了,真宗仍用眷顧的眼神目送其遠去。
王欽若說:「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功嗎?」真宗說:「正是。」王欽若說:「澶淵戰役,陛下不以為是恥辱,反說寇準對社稷有功,這究竟是為了什
么?」真宗很驚愕,問:「這是什麼意思?」王欽若說:「兵臨城下而被迫訂立和約,《春秋》引以為恥,澶淵的戰與議和,就是城下之盟。以天子的尊嚴而訂此城
下之盟,還有什麼比這更恥辱的呢?」真宗聽了,悵然若失,心中很不高興。王欽若又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博的人錢要輸盡時就鋌而走險,將賭資全部押
上,叫做孤注。陛下就是被寇準蠱惑做了孤注一擲的傻事,這是多麼危險啊!」真宗聽信了王欽若的話,對寇準日漸疏遠了。
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的普及率非常高,讀小學的孩童們都知道了。傳說從前有個杞國(今開封杞縣)人,整天擔心天塌地崩,自己沒有地方躲,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
不下飯。朋友見狀,很不放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罷了,你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還擔心天塌下來呢?」
可那個杞國人聽了更加憂愁,他說:「那麼,天上的太陽、星星和月亮若掉下來呢?」朋友耐心解釋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不過是發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也
不至於打傷人的。」杞國人又問:「如果地崩塌了怎麼辦呢?」朋友回答道:「大地,無非是泥土、石塊罷了,這些東西四面八方到處都有,沒有一點空隙。怎麼擔
心它們會崩塌呢?」聽了這番話,杞人方才安下心來。
唐代詩人李白在《梁父吟》詩中巧妙地應用了這個典故:「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李白藉此打消別人的顧慮,也算是對「杞人憂天」的正解。如
果用今天的觀點來觀察,杞人之憂並不是空穴來風、胡思亂想,很可能是從天體隕石和地震災害等自然現象引起的思考。說明杞人很有思想,很有預見性,應該防患
於未然。何況,看似可笑的杞人較早地有了憂國憂民的胸懷,為何不能看成是對杞國人的一種歷史的褒獎呢。 游刃有餘
庖丁解牛的典故,差不多家喻戶曉,由此衍生的成語「游刃有餘」的使用率也相當之高。可是你是否知道它產生在開封呢?戰國時期,有一次魏惠王下去視察,
看到了庖丁在宰牛。庖丁是魏都大梁(開封)著名的廚師,他在解剖牛時,動作和刀的響聲同音樂一樣有節奏,毫不費力地把一隻牛的骨和肉分割開來,手起刀落,
干凈利索。惠王十分驚嘆,問他:「你的手藝怎麼這樣高啊?」庖丁答道:「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我對牛的結構已經很熟悉了。開始時,看到的都是整條的牛,學
了三年之後,對牛的關節、筋骨,下刀方法,用力大小,全都心中有數。一刀一刀把它們分開,自然毫不費力。」惠王覺得神乎其神,就問道:「你的刀一定磨得很
快吧?」他笑笑說:「一般人用刀,一個月換一把,因為刀刃經常碰到骨頭。宰牛能手一年才換一次刀,因為它們只用刀來割肉。我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解剖幾
千頭牛,還像新刀一樣。其實,刀刃非常薄,在骨縫中間游動,肉就一塊塊地落下來。有時也要小心,聚精會神。」惠王聽了點點頭說:「講得好,我從中學到很多
有益的東西。」由此引申出成語——游刃有餘。
此成語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兩個道理。一是領導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善於發現人才和解決難題的好方法。二是勤學苦練,熟能生巧,摸清規律,才能游刃有餘,事半功倍。南轅北轍
這個成語還與魏王有關。不過這個是大臣善於講道理的故事。戰國時期,魏王想發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正到外地辦事的大臣季梁聽說後,立刻半路返回,衣服
顧不得換,臉也顧不上洗,匆忙來見魏王。魏王很奇怪,問他:「你半路回來,難道有什麼急事嗎?」季梁似乎答非所問:「是啊,我回來時,在太行山下看見一個
怪人。他駕著馬車朝北駛去,但他卻說要去楚國。我說,你去楚國不朝南走,怎麼反而朝北走啊?他說沒關系,他的馬好,跑得快。我說,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他又說,不怕,他帶的路費多。我說,你帶的路費多有什麼用呢?他堅持說,我的車夫本領高。我只好望著他搖頭嘆息:你的條件再好,方向不對,離楚國只能越來
越遠啊!」魏王聽了好笑,說:「天下哪有這么糊塗的人啊。」季梁接著說:「現在,您的志願是建立霸業,當諸侯的首領。可你用兵去打趙國,希望擴大地盤,抬
高聲望。您攻打別國的次數越多,離你的願望就會越遠,這和去楚國向北走一樣啊!」
故事裡邊有哲學。季梁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一定要勸住魏王不要出兵。用故事說道理,魏王容易聽進去。否則勸阻的結果也會「南轅北轍」。
明珠暗投
前不久看過的電視劇《漢武大帝》,讓我們重新記起了梁王劉武。他是被當作有當皇帝野心的人物塑造的,多虧竇太後的保護他才免於丟掉性命。其實,梁王是
個有才幹有雄心的諸侯王。他的封地在今開封一帶,禹王台的前身梁園就是他那時建造的。他不僅幫助漢武帝平息了諸侯王的叛亂,還發揚了戰國信陵君無忌招賢納
士的傳統,連枚乘、司馬相如那樣的大思想家、文學家都悉至門下。如果歷史給他機會,也許會是位不讓漢武的帝王呢。
「明珠暗投」的成語也是梁王尊重人才、胸襟開闊的一個範例。文學家鄒陽很有學問,因為勸阻劉濞不要起兵反叛朝廷,劉濞不聽,只好投身到梁王劉武門下做
了門客。可是有人嫉妒他,說了他不少壞話,結果梁王把他抓起來要殺掉他。鄒陽不服氣,就給梁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聽說世間最寶貴的明月之珠、夜光之
璧,如果暗中投到路上,人們不但不把它看成寶貝,反而按著寶劍斜眼盯著它。為什麼呢?原來是它沒有因由來到面前;用樹根、彎木做的車子,本來不好,可是被
顯赫人物看上,把它裝飾起來。所以,獻出最好的珍寶,如果無人介紹,可能無功反過。若有人引薦呢?即使枯木朽珠,人家也當功勞記著。由此看來,天下百姓貧
士,即便有堯、舜那樣的本領,伊尹、管仲那樣的才智,龍逢、比干那樣的心腸,無人引薦,也無法實現啊!」梁王看後很感動,放他出來,誠心尊為貴客。
這個成語與韓愈的《馬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明珠要找到識珠的人,投到路旁,別人會認不出來。識珠者如同伯樂,要有眼光和胸懷,識別人才,重用人才,讓明珠閃光。
之乎者也
這個成語的發明權歸屬宋太祖趙匡胤。卻說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了北宋開國皇帝。有一次他去南方巡視,車輦走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
雀之門」四個大字,很是奇怪,便問身旁的宰相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要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了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
「這是把『之』字當作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了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詞,能助得什麼事情啊?」這件事流傳到民間,有好事者就編成了諺語:「之乎
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此典故記載於宋朝文瑩編撰的《湘山野錄》中。這位「馬上皇帝」沒什麼文化,鬧出點笑話也未必可笑。不理解的事情就說出來,
比不懂裝懂、裝腔作勢要好多了。戲劇性的情節在於,正是這位文化不多的皇帝,後來搞了個「杯酒釋兵權」,使重文輕武的政策延續了許多年代。
「之乎者也」的成語典故恰好是今日朱雀園增添文化內涵的一個選題,那人物故事、相貌神態已經歷歷在目,宛如一組活靈活現的雕塑。開卷有益
開封城歷來就有讀書之人,讀書之風。這也許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文化底蘊的深厚。不過,追根溯源,功勞還得記在宋太宗趙光義的名下。趙光義很喜歡讀書,他
認為一國之君必須有豐富的知識營養。他曾讓宰相李昉主持編寫一部網路辭書。經多年努力,終於編成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據說,太宗
每天要看三卷《太平御覽》,如果因為忙,當天沒看完,第二天一定擠時間補上。有大臣對他說:「陛下既要處理國家大事,又要閱覽這部大書,實在太辛苦了!」
太宗答道:「只要打開書本,就能得到不少益處,我也就不感到勞累了。」成語「開卷有益」即由此而來。
多讀書,讀好書,增智強神,把古都建設得更美好,不是這個成語對今天的開封人最好的勉勵嗎?好書與文化同在,好書與魅力同在,好書與人生同在。
李勉葬銀
「李勉葬銀」典故喻指人與人之間要恪守誠信,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不求回報。
此典故出自《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五十六》。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淵的十三子李元懿,李勉少時喜歡學習,曾任開封府尉,後從肅宗李亨於寧夏靈武,擢監察御史;任期內,力勸肅宗帝勿殺俘虜。晚年居相位二年,卒年七十二,謚曰貞簡。
李勉在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781年)任永平軍節度使兼汴州刺史時,曾對南北朝時「汴州」城予以重修,奠定了開封城牆的基礎。
李勉雖貴為皇室子孫,但少時家境貧寒。有一次與一儒生共宿一客館,儒生染疾,病入膏肓。臨終,儒生拿出所帶銀子交給李勉,並說:請你在我死後,為我料
理後事,余資相贈於你,這事就我們兩人知曉。李勉堅辭不受余錢,但為滿足其臨終心願,答應了儒生的要求。安葬儒生時,李勉將剩餘之銀埋入棺材內。待儒生家
人尋到李勉表示感謝時,李勉打開儒生棺材把余銀如數還給其家人。這就是「李勉葬銀」的來歷。

摘自語文迷網,謝謝。

B. 開封歷史上的名人故事

崔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很值得人們思考。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開封的歷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家。字嗣宗。河南開封尉氏縣人。阮?之子。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與嵇康齊名,與其侄阮咸皆為「竹林七賢「之一。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與當權的司馬氏集團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原集已散佚,後人輯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晉代高僧。名遁,以字行。開封人。年25歲出家,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是空「,發揮般若學的性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謨生卒年待考。東晉大臣。開封蘭考人。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為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卒於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任上。謚文穆望採納

C. 開封歷史上有什麼名人

崔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長於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很值得人們思考。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D. 開封府仁宗皇帝的歷史故事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後。

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4)開封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早年經歷:天禧二年,趙受益進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紀》作九月),趙受益被冊封為皇太子,賜名趙禎。由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以輔導趙禎。

登基即位: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趙恆逝世。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皇帝位,由皇太後劉氏(章獻明肅皇後)代行處理軍國事務,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後去世,才開始親政。

勵志變革: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在趙禎的責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項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大都予以採納,並漸次頒布實施,頒發全國。

崩逝汴梁: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趙禎於汴梁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

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後來一度推行「慶歷新政」,但並未克全功。

其陵墓為永昭陵。謚號為: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民間流傳的「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來在包公劇中,以明君形象樹立。

E. 開封 傳說故事

1、聲震天中

清朝康熙年間,有父子二人逃難到開封,夜宿鼓樓下。府衙班頭見他倆可憐,收留在鼓樓上當差,父親擔任司鼓(司鼓就是定時敲鼓的人),兒子負責掃街。爺倆忠厚老實,手腳勤快,附近的居民沒有不誇贊的。大夥見面都叫他們「老司鼓」和「小掃街」,他倆的真名實姓沒人知道。

當時的文人騷客常在鼓樓大廳里聚會,吟詩作畫,揮毫潑墨。每逢這時,老司鼓總是悄悄坐在牆旮旯里閉目養神。小掃街閑不住,展紙磨墨,跑前跑後忙著伺候,眾人也都習以為常,誰也沒把他們爺倆放到眼裡,這樣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幾年。

坐鎮開封的河南巡撫閻興邦,巡撫就是一省最高長官。他見鼓樓年久失修,就全城募捐,費時三年,將鼓樓翻修一新。新鼓樓富麗堂皇,真叫氣派。這一天,閻興邦在鼓樓上大宴賓客,全城的風流才俊,書壇名家幾乎都來了。

閻興邦含笑拱手說:「重修鼓樓,千古盛世,美中不足,缺少一方巨匾來畫龍點睛。今天特地邀請諸位為此樓題詞書匾,流芳百世。」賓客們各個滿心歡喜,才思泉涌,暗下決心,要大顯身手,很快就遞上幾十張條子。閻興邦一一翻閱,竟然沒有一個中意的。

他皺著眉說:「諸位寫的全是『小橋流水『之情懷,獨缺『』大江東去『的氣魄,有勞各位再費些神思,人們這才明白,今天的酒席可不好吃,只得抓耳撓腮,絞盡腦汁,苦思冥想。閻興邦一直不見動靜,長嘆一聲:「唉,難道這么大一座古城,就沒有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嗎?」

眾人羞愧得無地自容,大殿里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忽然牆角響起一個蒼老的聲音:「大人,小人能獻丑嗎?」府衙班頭見是老司鼓,怕鬧出笑話,呵斥道:「今天是文壇盛會,你一肚子糟糠,湊什麼熱鬧!」

老司鼓上前幾步,彎著腰賠笑說:「聽說大人肚量大,小人說錯了,權當聽個笑話兒。」閻興邦見他相貌平常,可出言不俗,說:「不妨試試。」「聲震天中」如何?此言一出,滿屋皆驚。閻興邦笑著說:「請道其詳。」「華夏大地分九州,河南地處中州,開封在中州正中。

鼓樓在開封正中,這正是天下的中心,一槌擊鼓,聲震天中啊!」好一個聲震天中,大氣磅礴。閻興邦拍案而起,興奮得把老司鼓讓到座位上,親自斟了三杯美酒犒賞。老司鼓高舉酒杯,朝著眾人做了一個揖。說:「俗話說得好,『跟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下神』。

你們都是有學問的人,常來鼓樓以文會友。我在旁聽久了,腦瓜兒也慢慢開竅了。『聲震天中』這四個字我琢磨好久了,今兒被巡撫大人相中,我還得謝謝大家哩!」老司鼓這話說得十分得體,來客也面上有光,大殿里一片歡笑。

閻興邦興致勃勃地說:「現在就請書法高手當場揮毫,制匾高懸。」凡是能劃拉幾筆的,誰也不甘落後,真草隸篆,龍飛鳳舞。閻興邦挨著桌觀看,大聲說:「諸位真是妙筆生花,可惜的是字兒寫的太小了,和高大的鼓樓不太相稱啊。」眾人公推一位有名氣的老書法家。

寫出了半個人高的大字,閻興邦還是搖頭嫌小。正在大夥掃興的時候,一直端茶送水的小掃街插嘴說:「大人,我可以試試嗎?」閻興邦上下打量著他,問:「你是干什麼的?」「我是老司鼓的兒子,大夥都叫我小掃街。」閻興邦吩咐班頭捧來筆墨紙硯供他挑選。

小掃街從牆角撿起一把掃帚,笑著說:「還是我的傢伙得勁!」只見他拎了半桶清水,倒入墨汁攪拌,然後出了殿門,人們都蜂擁跟了出來。好一個小掃街,只見他束緊衣衫,用掃帚飽蘸濃墨,在紙上揮舞,運用自如,你想:這世間罕見的掃帚筆寫出的字還能小嗎?

閻興邦連生叫絕:「怎麼學得這樣一手絕活兒啊?」小掃街朝眾人深深鞠了個躬。「各位前輩常來這里切磋書法,即興揮毫,我在旁邊侍候,暗中用心揣摩,每天我把鼓樓四周打掃干凈後,就用掃帚蘸水在地上練字,一桶清水用完天還不亮哩,天天如此。」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眾人感慨萬分,再也不敢小瞧這爺倆了。不久鼓樓檐端懸掛一方巨匾,上書「聲震天中」四字,字體剛健,氣勢雄渾,站在城外都能看清。可是誰會想到這千古名句,竟然出自老司鼓和小掃街之手。

1948年開封第一次解放的時候,鼓樓和聲震天中巨匾不幸在戰火中損毀,關於這個匾是誰的題詞,又是誰書寫的,至今是謎,無人破解。

2、楊繼業發兵幽州救主

楊七郎因打擂闖禍,太宗聽信奸臣潘仁美讒言,竟不念楊家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戰血灑戰袍立下的汗馬功勞,將楊繼業貶謫雄州之後,遼國乘機出兵,設計困宋太宗於幽州城,當楊繼業手捧救駕詔書後,還是以國家大業為重,喚出八個兒子商量營救之策。

令公說:「萬歲,眾大臣、王爺被困幽州,若有閃失,不只大宋江山難保,黎民百姓也要遭殃……。」六郎站出:「請爹爹速發救兵。」七郎也嚷道:「上次孩兒打擂連累了全家,這次我要為爹爹爭氣,先立救駕之功。」

令公知道他武藝過人,能獨擋一面,便同意他帶騎兵先行。楊繼業隨後發兵救駕,自己同呼延贊押運糧草星夜向幽州進發。這個故事表現了楊家父子以國家大業為重,一心保衛大宋江山的崇高品德。

3、七郎闖幽州

宋太宗被困幽州,楊家父子發兵救駕,七郎為先鋒官帶五百騎兵先行。七郎風塵僕僕趕至幽州(今北京),不敢怠慢,馬踏遼營闖到城下,守城的主帥潘仁美卻不放他進城,因為在京城七郎打擂將潘仁美之子潘豹打死,他對七郎懷恨在心,逼他連殺三門。

五百騎兵此時只剩七郎單人獨騎,一路奔波又連番廝殺,如今是飢腸轆轆,精疲力盡。大罵:「潘仁美老賊,你竟如此狠毒!這豈不壞了國家大事,待我殺退遼兵,再與你算帳。」

4、大郎替主龍棚赴宴

遼國天慶王在金沙灘設「雙龍會」,圖謀趁機殺害宋太宗。楊繼業學漢職紀信救高祖離滎陽之計,詐獻降書與番人從西門迎受,聖駕從東門而出。天慶王用轉心壺讓延平喝下毒酒,延平剛飲下便知不好。

此時天慶王趁機要溜被延平一把拉住,一揚手臂,一隻袖箭直穿天慶王咽喉立即倒地死去。在這一戰中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賢王;三郎被馬踏如泥;四郎、八郎失落番邦;五郎出家為僧;六郎、七郎逃出虎口。

5、佘太君楊門選將

楊家熱血男兒經幽州一戰大部分已戰死沙場,僅六郎一人逃出虎口,回到京城與八姐、九妹處死了潘仁美,不料卻激怒了大宗,因潘仁美的女兒是太宗的妃子。於是六郎被貶謫河東服役,六郎在途中病倒,恰遇在五台山出家的五郎,想出詐死之計,謊報六郎病死,暗地送回楊府。

隱藏於後花園。時值邊關告急,朝中無良將出征。寇準認為六郎死的突然,便以守靈為名,身背朝靴,私下察訪,結果發現六郎「詐死埋名」。六郎向八賢王清罪,趙德芳一笑置之,並不介意:「現在三關被困,朝中無良將出救,還是由你出馬領兵掛帥吧!」

寇準說:「不妥,郡馬殺了潘仁美又詐死埋名,聖上豈能輕易饒過?依我看還是由千歲掛帥帶楊門女將到邊關解圍,楊郡馬暗中壓運糧草,待到三關破敵立功後,再奏明聖上將功折罪為好。」趙德芳認為寇準說的有理,於是請佘太君選將出征。

佘太君命楊洪擊鼓撞鍾聚將,楊家八個兒媳:張金定、李翠亭、華妾玉、於桂英、羅氏女、柴俊萍、杜金娥。余彩鸞及八姐楊延琪,九妹楊延瑛雁列兩廂,英姿颯爽,威風凜凜。喜得八賢王和寇準贊不絕口:「楊門女將,滿門巾幗,果然名不虛傳!」

佘太君巡視一周,目光停留在杜金娥身上,她弓馬嫻熟,武藝精湛,太君甚為鍾愛,當即便議定讓她同八姐、九妹隨軍出征。該故事顯示了楊門女將,滿門巾幗,為保衛祖國前赴後繼的英雄氣概。

F. 開封有什麼文化歷史

開封是享譽中國的著名民間藝術之鄉,享有「中國戲曲之鄉」、「中國木版年畫之鄉」、「中國汴綉之鄉」、「中國菊花之鄉」等美譽,境內有汴綉、官瓷、朱仙鎮木板年畫等精美工藝品,現存有廟會、燈會、鳥市、花市、夜市、風箏、斗雞、盤鼓、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北宋時期,都城東京開封城內刺綉工藝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開封雲集各地及異國的巧匠綉工,官辦的有文綉院,民間的有秀巷,汴綉即在此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近些年開封的汴綉獨樹一幟,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絨彩奪目,豐神宛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成為國內外遊客必買的藝術佳品。

(6)開封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稱,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東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汴京富麗天下無」、「東京夢華」的美譽。

風景名勝

開封境內的鐵塔、相國寺、包公祠、延慶觀、禹王台、繁塔等重點文物古跡,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及旅遊價值。開封作為河南三大石刻集中地之一,境內的名勝古跡中保存以及館藏有上自漢代、下至民國的各類石刻珍品1000餘件,是研究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科學技術和書法藝術的寶貴文物古跡。

G. 開封名人故事

包拯是安徽人
開封的歷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家。字嗣宗。河南開封尉氏縣人。阮?之子。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與嵇康齊名,與其侄阮咸皆為「竹林七賢「之一。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與當權的司馬氏集團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原集已散佚,後人輯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晉代高僧。名遁,以字行。開封人。年25歲出家,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是空「,發揮般若學的性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謨生卒年待考。東晉大臣。開封蘭考人。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為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卒於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任上。謚文穆
崔顥(?~754)唐代詩人。開封人。唐玄宗開元年間登進士第,開元後期出使河東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卿、司勛員外郎等職。崔顥年少為詩,名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現存作品,有幾篇色澤浮艷,內容輕佻者,可能是年輕時所作,後來從軍邊塞,詩風發生變化,表現出「出身事邊「和「報國赴難「的昂揚感情。如《贈王威古》和《游俠呈軍中諸將》,著力於人物意氣風度的描繪。詩中春草射獵、野中割鮮的場面,尤其寫得富有生氣。《雁門胡人歌》,寫秋日出獵、山頭野燒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時期從容醉酒的風習,極新穎別致。最有名的是七律《黃鶴樓》,李白讀後大為佩服,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宋代詩評家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崔顥詩》1卷,收錄詩40多首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開封人。初仕周,領洪州防禦使,加領義成軍節度。宋太祖即位,改領歸德軍節度。平李筠、李重進叛亂。太平興國四年(979),進封衛國公。卒後追封威武郡王,謚武烈
鍾嗣成(約1279~約1360)元代戲曲家。字繼先,號丑齋。開封人,寄居杭州。曾屢試不中,遂潛心閉門從事戲曲著述。其主要著作《錄鬼簿》,上下兩卷,初稿寫成於至順元年(1330),後又訂正兩次。不僅記載了元代名家輩出劇作如林的盛況,並且從理論上對雜劇作出了初步總結與概括,具有極高的價值。他還著有《錢神論》等7種雜劇,今皆不傳;今存散曲52首。

H. 開封歷史名人的故事

開封的歷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國魏文學家。字嗣宗。河南開封尉氏縣人。阮?之子。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與嵇康齊名,與其侄阮咸皆為「竹林七賢「之一。蔑視禮教,嘗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與當權的司馬氏集團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原集已散佚,後人輯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晉代高僧。名遁,以字行。開封人。年25歲出家,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是空「,發揮般若學的性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謨生卒年待考。東晉大臣。開封蘭考人。東晉成帝咸和三年(328),蘇峻發動叛亂,蔡參與平叛,遂遷任太常,賜爵洛陽男。後拜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成為東晉對抗北方勢力的主要人物。卒於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任上。謚文穆

I. 開封的歷史、傳說

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餘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於春秋時期,因鄭國庄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華。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餘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於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後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開封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時,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宋都東京,宋皇帝御旨:「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古代開封猶太人同漢、回民族保持著和睦的關系,按照本民族習俗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700餘年。由於歷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開封猶太人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獨特令人回味悠長的歷史。右下圖為開封龍亭。
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朝(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市東約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157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庄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兩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公元907年,後梁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北宋開封人口達150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遷都開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為周王駐藩開封。明代,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清代設開封府,清末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州,開封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悠悠文化宋都情
河南開封。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時常讓人品味不盡。漢代文學家司馬遷,唐代的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蘇軾等都寫過贊美開封的詩賦。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從中能夠想像那時的開封是何等的壯觀美麗。
日月如梭,歲月留痕,歷史上在開封建過都的有七個朝代。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據考證,五千多年前開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當時在這里生活的人主要以農牧為主,過著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這里居住的人進入奴隸社會。春秋時代,這里是鄭國的地方,鄭國公在此築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開封。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此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時 古都開封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局面,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那時的開封水運十分興隆,貫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當時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宋神宗時,由於宋朝開始導洛入汴水利工程,從汴口往西開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東西橫貫全河南省境內,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從開封向北,可通遼國的南京(今北京);從開封往西,經鄭州、西京、陝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經許呂、鄧州、襄陽、江陵,直達湖南和兩廣;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那時的開封是一個開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門類多、規模大、知名度高。久負盛名的歷代皇家寺院大相國寺、建於北宋供奉佛舍利的開寶寺鐵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觀之一的延慶觀、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台、興國寺塔、大雲寺塔、東大寺、古觀音寺、天主教河南總修院以及建於民國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寶珠寺等,宗教門類齊全。尤其是相國寺是開封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國許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如《水滸傳》、《西遊記》等,都曾編寫過有關相國寺的故事,歷經千年,至今香火不斷。
北宋開封的繁華盛景,除了文字記載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它像一部紀錄片,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八百年前北宋東京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風貌,成為後人研究北宋時各種社會風情和人文歷史的珍貴史料。在開封的歷史鏈條中,名人眾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顥、鍾嗣成、王延相等在開封寫下了各自的一頁。「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唱詞唱響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為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張伯行、虎門銷煙林則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近代又哺育了範文瀾、馮友蘭、尹達、鄧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
古都開封經歷了兵、火、水患,曾經失去了燦爛的色彩。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河南因地處上海、天津、漢口三個帝國主義侵略據點勢力范圍的交叉地帶,成為這三大據點的原料供給基地和外國商品傾銷的市場。開封是當時河南省的省會,首當其沖受到這種影響。抗日戰爭時期,開封被日軍佔領,淪陷達七年之久,受到了嚴重破壞。現在開封城下13米共埋藏著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觀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開封一度沉寂過,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沉睡了很長時間,幾乎被人們忘卻。但時代的步伐也把開封驚醒了,這個歷史古都展現出了新的風采。開封水資源豐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稱,包公湖、楊家湖等許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動人傳說又開始在人們心中盪漾起來。古代巍峨雄偉的宮宇殿堂經過精心修繕,形成了獨特的宋代特色。走進開封,耳邊是那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汴梁音韻,朱仙鎮的年畫,在明清時最盛,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齊名。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線條流暢,粗獷簡練,是中國木版套印藝術的珍品。開封的汴綉獨樹一幟,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絨彩奪目,豐神宛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成為國內外遊人必買的佳品。開封種植菊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時期就已經馳名全國,明清尤盛,綿延至今。「黃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來開封賞菊時親賦詩詞,留下「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在開封禹王台,至今還留有乾隆的詠菊詩碑。每到秋季,古城開封,秋風送爽,菊花飄香,到處繁花似錦,蔚為壯觀。「花以景襯,景以花容」,人們置身於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亂,香風十里動菊城。」如今煥發出新活力的開封享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綉之鄉」、「菊花之鄉」等美譽之稱。
在開封,能看到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徜徉在開發一新的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翰園碑林、天波楊府、開封府、大梁門,龍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台等景區。流連於燈火輝煌的夜市,身邊是國內外如織的遊人,耳邊是「中不中」、「得勁的很」醇厚的鄉音,讓心不禁熱起來,七朝古都開封在時代的浪濤里,再譜寫出新的篇章,煥發出璀璨的光彩。

熱點內容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