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對照

歷史對照

發布時間: 2021-07-31 17:26:27

Ⅰ 求世界與中國歷史對照大事年表

歷史年表(中外對照版)

.國史大事 國史朝代 西元 世界史分期 世界大事 備注
史前時代

前1500000年
前10000年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埃及歷法之始

黃帝 前3000年 上 金字塔時代(前3000-2500)
夏禹治水 夏(前2183) 前 2000年 1 巴比倫法典(前2100)
商代青銅器
甲骨文
商(前1751) 前1000年 +

周公制禮作樂
封建制度

井田制度
西周(前1111) 前900年 +
前800年

東周(前770) 前700年 古 建立羅馬城(前753)
前600年
孔子(前551-479) 前500年 佛陀誕生(前557-477)
前400年
孟子(前372-289)
屈原(343-277)
前300年
萬里長城 秦(前221) 前200年 時
張騫通西域(前136-126)
(前119-115)

佛教初傳中國(前2)
西漢(前206) 前100年 羅馬並希臘(前150)
蔡愔求經(65)
張衡(78-139)造地動儀

蔡倫造紙(105)
新(9年) 西元元年 羅馬帝國始(前27)
耶穌誕生(前4年)

東漢(25年) 100年
三國(220年) 200年
西晉(265年) 300年 日爾曼大遷徙
五胡亂華(311)
北朝(386-581)
東晉(317年) 400年 代 羅馬定基督教為國教(379-395)
西羅馬帝國亡(476)

南朝(420-589) 南北朝(420年) 500年 中 穆罕默德(570-623)
隋朝(589年) 600年
玄奘取經(596-664) 唐朝(618年) 700年
800年 古
遼興起(916) 五代十國(907年) 900年
北宋(960年) 1000年 I十字軍東征(1096-1099)
金興起(1115) 南宋(1127年) 1100年 時
成吉思汗興起(1206)
蒙古西征(1218-1224)

(1237-1242)

(1252-1258)
元 (1279年)

1200年 VII十字軍東征(1248-1254)
明(1368年) 1300年
鄭和下西洋(1405-1433) 1400年 代 哥倫布進入西印度群島(1492)
李時珍本草綱目(1518-1593) 1500年 近 麥哲倫繞航世界(1519-1522)
宗教改革(1517)

清(1644年) 1600年 宗教戰爭
1700年 工業革命(1769)
美國獨立革命(1776)

法國大革命(1789)

鴉片戰爭(1840)
甲午戰爭(1894)

1800年 代 維也納會議(1814)
明治維新(1868)

普法戰爭(1870-1871)

八國聯軍(1900)
七七事變(1937)
中華民國(1912年) 1900年 現 WWI(1914-1918)
WWII(1937-1945)
人類登陸月球(1969)

所謂歷史年表, 就是將有關歷史的資料依時間或年份先後排列,即將一件發生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歷史事件,以最簡單的形式,重點地記錄下來

。它們對於了解歷史起著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包括在維基網路內的歷史年表的一張清單.

世界史年表(包含了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年表)
中國歷史年表
夏商周歷史年表
秦漢三國歷史年表
晉十六國南北朝歷史年表
隋唐五代十國歷史年表
宋遼夏金歷史年表
元明清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歷史年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上海歷史年表
香港歷史年表
中國電腦科學大事年表
沖繩(琉球)歷史年表
台灣歷史年表
台北歷史年表
花蓮歷史年表
朝鮮歷史年表
越南歷史年表
日本歷史年表
法國歷史年表
英國歷史年表
加拿大歷史年表
美國歷史年表
波蘭歷史年表
猶太歷史年表
現代蒙古歷史年表
科學
數學大事年表

======中國與羅馬歷史大事對照年表==============

(公元前8世紀 — 公元5世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開始。
約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以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韓、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領地。
公元前449年,羅馬頒行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自稱「始皇帝」。
公元前218年-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
公元前149年-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城被摧毀。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西漢進入強盛時期。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羅馬內戰時代。

公元前119年,西漢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從此匈奴遠徙。
公元前73年-前71年,羅馬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

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對西域進行管轄。
公元前60年,羅馬龐培、克拉蘇、愷撒結成「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51年,漢宣帝劉詢召集石渠閣會議,討論五經異同。
公元前43年,羅馬安東尼、屋大維、李必達結成「後三頭政治」。

公元前33年,西漢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
公元14年-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公元69-9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

公元73年,東漢竇固擊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湮沒

公元92年,宦官鄭眾等因誅殺外戚有功而封侯,宦官開始用權。
公元96年-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

公元97年,東漢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甘英 至條支,臨海而還。
公元166年,大秦(羅馬)王安敦使者至漢朝。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大起義。
公元193年-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軍隊。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權授予境內自由人。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魏國。
公元235年-284年,羅馬社會陷入「三世紀危機」, 蠻族開始越境入侵。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短暫統一中國。
公元284年-305年,羅馬戴克里先進行改革。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佔長安,西晉結束,次年東晉建立。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83年,東晉軍隊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軍隊。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南朝開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除, 西羅馬帝國滅亡。

Ⅱ 世界歷史年表(中外對照版)

國史大事 國史朝代 西元 世界史分期 世界大事 備注
史前時代

前1500000年
前10000年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埃及歷法之始

黃帝 前3000年 上 金字塔時代(前3000-2500)
夏禹治水 夏(前2183) 前 2000年 1 巴比倫法典(前2100)
商代青銅器
甲骨文
商(前1751) 前1000年 +

周公制禮作樂
封建制度

井田制度
西周(前1111) 前900年 +
前800年

東周(前770) 前700年 古 建立羅馬城(前753)
前600年
孔子(前551-479) 前500年 佛陀誕生(前557-477)
前400年
孟子(前372-289)
屈原(343-277)
前300年
萬里長城 秦(前221) 前200年 時
張騫通西域(前136-126)
(前119-115)

佛教初傳中國(前2)
西漢(前206) 前100年 羅馬並希臘(前150)
蔡愔求經(65)
張衡(78-139)造地動儀

蔡倫造紙(105)
新(9年) 西元元年 羅馬帝國始(前27)
耶穌誕生(前4年)

東漢(25年) 100年
三國(220年) 200年
西晉(265年) 300年 日爾曼大遷徙
五胡亂華(311)
北朝(386-581)
東晉(317年) 400年 代 羅馬定基督教為國教(379-395)
西羅馬帝國亡(476)

南朝(420-589) 南北朝(420年) 500年 中 穆罕默德(570-623)
隋朝(589年) 600年
玄奘取經(596-664) 唐朝(618年) 700年
800年 古
遼興起(916) 五代十國(907年) 900年
北宋(960年) 1000年 I十字軍東征(1096-1099)
金興起(1115) 南宋(1127年) 1100年 時
成吉思汗興起(1206)
蒙古西征(1218-1224)

(1237-1242)

(1252-1258)
元 (1279年)

1200年 VII十字軍東征(1248-1254)
明(1368年) 1300年
鄭和下西洋(1405-1433) 1400年 代 哥倫布進入西印度群島(1492)
李時珍本草綱目(1518-1593) 1500年 近 麥哲倫繞航世界(1519-1522)
宗教改革(1517)

清(1644年) 1600年 宗教戰爭
1700年 工業革命(1769)
美國獨立革命(1776)

法國大革命(1789)

鴉片戰爭(1840)
甲午戰爭(1894)

1800年 代 維也納會議(1814)
明治維新(1868)

普法戰爭(1870-1871)

八國聯軍(1900)
七七事變(1937)
中華民國(1912年) 1900年 現 WWI(1914-1918)
WWII(1937-1945)
人類登陸月球(1969)
2000 代

什麼是歷史對照


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559年 安邑 山西夏縣、陽翟 河南禹縣
折疊編輯本段商
①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046年 亳 河南商丘、殷 河南安陽
折疊編輯本段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② 鎬京 陝西西安
東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東周分為兩個時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折疊

Ⅳ 求個從今古到現在歷史對照表

朝 代 起 訖 都 城 今 地
夏 約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商① 約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周 西周 約前1029-771年② 鎬京 陝西西安
東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秦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漢 西漢③ 前206—公元25 長安 陝西西安
東漢 25—220 洛陽 河南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洛陽 河南洛陽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吳 222-280 建業 江蘇南京
西晉 265-317 洛陽 河南洛陽
東晉
十六國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十六國④ 304-439 — —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西魏 535-557 長安 陝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隋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唐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五代
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後晉 936-946 汴 河南開封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十國⑤ 902-979 — —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遼 907-1125 皇都
(上京) 遼寧
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龍江)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清 1616-1911 北京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江蘇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註:

①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於殷,此後商也成為殷。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時期,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農民政權。公元23年,新王莽政權滅亡。公元25年,東漢王朝建立。
④ 這時期,在我國北方,先後存在過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六國」。
⑤ 這時期,除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外,還先後存在過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南平)、後蜀、南唐、北漢等國,歷史上叫做「十國」。

Ⅳ 中國歷史時間與世界歷史對照表

朝 代
起 訖
都 城
今 地


約前22世紀末至約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
安邑
山西夏縣

陽翟
河南禹縣


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

河南商丘


河南安陽


西周
約前11世紀-前771
鎬京
陝西西安

東周
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陽


前221-前206
咸陽
陝西咸陽


西漢
前206-公元25
長安
陝西西安

東漢
25-220
洛陽
河南洛陽





220-265
洛陽
河南洛陽

蜀漢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222-280
建業
江蘇南京


西晉
265-317
洛陽
河南洛陽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十六國
304-439
-
-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河北臨漳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北齊
550-577

河北臨漳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後梁
907-923

河南開封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後晉
936-947

河南開封

後漢
947-950

河南開封

後周
951-960

河南開封

十國
902-979
-
-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907-1125
皇都(上京)
遼寧巴林右旗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1206-1368
大都
北京


1368-1644
北京
北京


1616-1911
北京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南京

Ⅵ 中國、世界歷史年代對照表

1、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蘇美爾·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統一、蘇美爾的政治結構神廟、大經濟阿卡德統治、南部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古巴比倫王國的興起、漢謨拉比的統治、亞述帝國亞述國家的產生和演變、亞述帝國的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滅亞述。

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史詩、古代兩河流域的科技、巴比倫的天文學、巴比倫的數學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興起、腓尼基發達的經濟、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興亡、古巴勒斯坦的統一猶太教的產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階級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

四大吠陀婆羅門教的創立、列國時代的印度十六國的建立、摩竭陀國稱霸城市的再度興起、沙門新思潮佛教的產生與釋迦牟尼。

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周公制禮作樂、西周的宗廟祭祀、國人暴動與宣王中興。

三星堆文化、紛亂的東周、平王東遷、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清凈無為」的道家、孔子創立儒學、《考工記》問世、波斯帝國的興衰、波斯帝國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對外政策、波斯帝國的經濟、波斯帝國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國家的產生和早期王朝時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國時期的經濟社會、古王國的經濟、古王國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時期和人民起義、埃及的再度統一、中王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王國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

中王國的滅亡、新王國的盛衰強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國的冶金業和紡織業、發達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爭霸、新王國的衰亡、後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後期埃及前期的經濟、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對埃及的統治、埃及人民反抗。

波斯的斗爭後期、埃及滅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圖騰崇拜到自然崇拜、宏偉的雕塑建築和精湛的工藝、藝術、發達的天文歷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農耕社會、努比亞文化、凱爾邁文化、迦太基文明的興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擴張,迦太基的貿易和探險。

歐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邁錫尼的墓葬、特洛伊戰爭、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出現、城邦的形成、斯巴達城邦、國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國家形成、梭倫改革、希臘城邦的繁榮、希波戰爭戰後、希臘的城邦經濟、奴隸制度的發展

。城邦民主政治的發展、希臘諸城邦的沒落、雅典的海上霸權、伯羅奔尼撒戰爭、戰後諸城邦的危機、後期希臘城邦的爭霸和衰亡、古典時期及以前的希臘文化、希臘的宗教與神話、發達的戲劇、精美的建築和雕刻、史學的繁盛,哲學的興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亞洲人的遷入、奧爾梅克文明、特奧蒂爾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2、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歐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馬其頓的興起、馬其頓王國的興盛、腓力二世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達的社會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的專制統治、托勒密王朝的衰敗、塞琉古王國的專制統治、發達的塞琉古商業。

塞琉古的手工業、塞琉古的衰亡、馬其頓時期的文化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歐幾里得與幾何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日趨成熟的雕塑藝術、伊索寓言、古羅馬的王政時代、伊特魯里亞人、羅馬的氏族制度民主軍事制度、圖里烏改革、王政時代的結束。

早期的羅馬共和國、設立平民保民官、李錫尼一塞克斯圖法平民斗爭和新貴族的產生、征服義大利、羅馬共和國早期的社會經濟、羅馬的對外擴張、第一次布匿戰爭、第二次布匿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侵略西班牙羅馬的行省、統治羅馬

。共和國的沒落、西西里起義、斯巴達克起義、共和時代的文化、羅馬的宗教神話和祭司羅馬的建築藝術、朴實的歷史和哲學、強權獨裁時代的到來、米特里達梯戰爭、蘇拉獨裁龐培興起、前三頭同盟,愷撒獨裁後三頭同盟。

亞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統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跡、」西漢劉邦建西漢、漢武帝時代、漢匈和戰、司馬遷著《史記》。

孔雀帝國被佔領的時代、旃陀羅笈多創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森嚴的種姓制度、孔雀王朝後的印度、帝國時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詩《佛本生經》、孔雀帝國時代的建築藝術。

3、封建時期

公元元年~400年

歐洲(公元元年~400年)

羅馬帝國的建立、奧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維對內的政治制度、繁榮的「和平時代」、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盛、從黃金時代到三世紀危機、隸農制的盛行、皇權的進一步加強、羅馬的「黃金時代」、羅馬城市和商業的蕭條。

混亂的政治、統治後期的羅馬帝國、戴電里先統治、君士坦丁大帝獨裁、扶持基督教、繼續衰弱的帝國經濟、帝國的分裂、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基督教的演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馬克西穆斯之亂、四大「蠻族」掌權。

帝國時代的羅馬文化、自然科學的發展、唯心主義哲學的盛行、發達的史學、帝國時代的法學、羅馬的文學、羅馬的建築和雕塑藝術

亞洲(公元元年~400年)

東漢劉秀建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班固著《漢書》、蔡倫改進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三國鼎立時期的中國、亂世梟雄——曹操、建安文學、蜀國的建立、諸葛亮治蜀、孫權建吳、西晉和東晉的建立、「五胡十六國」興起。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兩晉的書畫藝術、陶淵明與田園詩、貴霜帝國的建立、開明的迦膩色伽、統治早期的薩珊、波斯帝國薩珊波斯的興起、薩珊和羅馬的戰爭、馬資達克起義、古代朝鮮箕氏、朝鮮新羅百濟建國、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繩文式和彌生式文化,邪馬台國大和國家的興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正在發展的美洲和非洲、瑪雅文明的興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興起、阿克蘇姆國統治,東非迦納王國的繁榮。

4、中世紀

歐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西歐封建關系的萌芽、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克洛維創建法蘭克王國、矮子丕平篡權、查理曼帝國形成、帝國的分裂、北歐海盜海盜時代的來臨、北歐海盜的擴張。

「無骨者」伊瓦爾和哈拉爾德、北歐海盜的覆滅、發達的航海造船技術、北歐的口頭文學、9~11世紀時期的西歐、加洛林王朝時期的法國農業、羅伯特王朝與加洛林王朝的斗爭、加佩王朝的建立與王權的式微、亨利一世統治下的德國。

俗權和教權之爭、盎格魯一薩克遜人征服英格蘭、十字軍東侵、十字軍東征的起因、克勒芒城宗教會議、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十字軍血洗耶路撒冷、薩拉T反擊十字軍、君士坦丁堡之災、法蘭西民族國家的形成、法國王權的加強、路易九世改革、腓力四世控制教權、巴黎市民起義。

路易十一統一法國、11—15世紀時期的英格蘭、諾曼底征服、亨利二世改革、《自由大憲章》的簽訂、獒國國會的出現、既特·泰勒起義、紅白玫瑰戰爭、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的爆發、竟雷西戰役、二十年的和平、聖女貞德、酉年戰爭的結束。

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菲特烈一世侵略義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開始、漢薩同盟的建立、媛尼斯和佛羅倫薩共和國、西班牙基督教王國的興起、暴死病黑死病的泛濫、黑死病的傳播路線、黑死病之後的歐洲經濟、黑死病的長期影響急劇下降的人口。

中世紀的基督教和西歐文化、羅馬教會教階制的演變、英諾森三世加強教權、異端運動的發展、大學的出現、哥特式建築的興起、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對外擴張、拜占庭帝國的瓦解、拜占庭的史學、中世紀時期的東南歐。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建立、尼曼亞統治塞爾維亞、阿爾帕德王朝時期的匈牙利、瓦拉幾亞時期的羅馬尼亞、中世紀時期的捷克和波蘭、捷克國家的形成、德國勢力的滲入、蒙古帝國大一統時期、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戰爭。

普亞斯特王朝時期的波蘭、金帳汗國統治時期、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輔羅斯公國、伊凡四世改革,立窩尼亞戰爭。

亞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賈思勰著《齊民要術》、北周立國、北朝開鑿石窟、南朝劉宋的建、立齊梁陳的更替、祖沖之求圓周率、山水詩勃興、劉勰著《文心雕龍》、隋朝一統、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創設科舉、煬帝開修大運河。

李春建趙州橋隋朝的滅亡中前期的唐朝貞觀之治玄奘西遊與鑒真東渡武周革命開元盛世造紙術西傳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唐朝的衰敗安史之亂、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黃巢大起義與唐朝滅亡、原始火葯的發明、詩歌藝術的頂峰、北宋的興衰、陳橋兵變、王安石變法、北宋和遼、西夏的關系。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宋詞的興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榮的南宋商業、朱熹集理學之大成、宗教大融合和禪宗盛行、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忽必烈稱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與《授時歷》、關漢卿與元曲、中前期的明朝。

明朝的建立、明初設內閣、朱元璋加強吏治、鄭和下西洋、大明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晚明景象、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與後金的戰爭、明末農民起義與明朝的滅亡、明朝的科技、長篇小說的繁榮。

中世紀時的伊朗、科斯洛埃斯改革、薩珊帝國、後期的對外擴、張薩珊帝國的滅、亡薩非王朝的建立、中世紀伊朗的史學和文學、發達的建築藝術、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建立、阿拉伯帝國的對外擴張、阿拉伯帝國封建制度的發展。

帝國的分裂和衰敗、大一統的蒙古帝國時期、、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伊兒汗國的衰敗、帖木兒帝國的曇花一現、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奧斯曼滅亡、拜占庭帝國、蘇里曼一世的擴張、土耳其的藝術、從笈多帝國到德里。

蘇丹時期笈多、帝國的盛衰、戒日帝國的興起、德里蘇丹時期的印度、印度教的出現、先進的數學、天文學、莫卧兒帝國早期、巴布爾創建莫卧兒帝國、阿克巴改革、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錫克教的興起、繪畫和建築藝術、新羅和高麗時期的朝鮮。

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的滅亡、後期新羅的土地制度、新羅的衰亡高麗王朝的建立和擴張實行柴田科制度和公田制高麗滅亡李氏朝鮮前期封建專制集權的加強壬辰衛國戰爭中世紀時期朝鮮的文化教育、繁榮的佛教、李朝世宗創制朝鮮字母。

日本的封建化改革、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奈良時代的社會經濟、平安時代的日本武士的興起、幕府統治和日本的統一、鐮倉幕府的創建、內外貿易的發展、,日本的戰國時期及統一。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紀時期的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帝國的建立、印加文化、瑪雅貿易,瑪雅人的社會結構。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時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國家的獨、立反抗十字軍的斗爭、阻止蒙古帝國西進、土耳其統治下的埃及、中世紀時期埃及的文化。

北非和東非馬格裡布的獨立、阿爾摩哈德朝的統一、東蘇丹諸國、衣索比亞王國、「桑給帝國」時期、桑給帝國發達的對外貿易、西非和南非迦納王國的興衰、馬里王國的崛起、桑海王國的獨立、桑海王國的衰敗,大辛巴威。

5、資本主義

1300~1600年

歐洲(1300~1500年)

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但丁創作《神曲》、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與《十日談》、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早期文藝復興的史學、義大利後期文藝復興、全才式人物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喬爾喬涅和提香。

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里、空想社會主義者康帕內拉、西歐各國的文藝復興藝術家、丟勒空想社會主義家、莫爾拉伯雷與《巨人傳》、文壇巨匠莎士比亞、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發展中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

哥白尼和天文學革命、科學巨人伽利略、數學的突破、物理學的重大發展、培根與哲學、宗教改革前的德國、發達的工商業、天主教會統治下的德國、處境不佳的騎士階層、城市的階層關系重重壓迫下的德國農民、德國宗教改革、馬丁一路德的早期宗教改革觀點。

(6)歷史對照擴展閱讀:

1、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落後的軍事力量無力抗擊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清政府統治時期中國和西方列強的戰爭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只有一次例外,即中法戰爭,還迫使法國內閣倒台,但是最終法國「不勝而勝」,取得了對越南的宗主權,還讓中國開放了西南口岸,允許法國在西南地區築路。

2、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位於世界中等水平,並逐漸受到資源限制和貧富差距加大的制約。廣東為GDP最高的第一強省,浙江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Ⅶ 中外歷史對照表

中世紀後期,歐亞世界有了一個不尋常的重大發展。一方面,伊斯蘭教帝國和儒家帝國閉關自守,愈來愈僵化;另一方面,歐亞大陸西端正經歷著一場空前的、徹底的變革。西歐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都在發生深遠的變化。向海外的大規模擴張就是西歐所具有的新動力的一個表現。

這一擴張給整個世界後來的歷史以極其重要的影響。它使西歐人控制了外洋航線,能夠抵達、征服南北美洲和澳大利西亞的人跡稀少的廣闊地區,並移居那裡;從而,改變了世界各種族傳統的地區分布。最後,通過擴張,西歐財富迅速增加、力量大大加強的19世紀時,已能滲入並控制位於中東、印度和中國的古老的歐亞文明中心。

所有這一切確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的一個地區成功地控制其餘地區,以前從未有過;因之,其影響必然深遠。世界達到了新的、獨特的統一。到世界歷史上的歐亞階段結束、全球性階段開始以前,地區間的聯系——經濟的、思想的和政治的聯系——已經形成;這種形成最初雖頗緩慢,然是平穩的、不可阻擋的。

這些重大發展有一個似乎有悻常理的特點,即它們是由歐亞大陸上一向最不發達、最默默無聞的地區引起並完成的。中世紀末以前,西歐大部分領域都很落後。在文化上,它從外界得到的多於它所能給予的;在經濟上,某些方面也很落後,它極想求得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自己卻沒有什麼可用以交換;在軍事上,可以肯定地說,東方對西方的入侵遠遠多於西方對東方的入侵。

那麼,如何解釋這一出乎意料的驚人轉變呢?為什麼西歐會突然成為世界事務中的一種原動力呢?僅從任何單獨的因素或事件——如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中,是不可能得到解釋的。11世紀時,維金人偶然發現北美洲;他們花了約一百年時間,試圖保持在那裡的拓居地,但失敗了。與此相反,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歐洲各國的人步其後塵,大批地、勢不可擋地侵入南北美洲。兩次事件的結局全然不同;這表明:在11世紀至15世紀的500年中,歐洲有了某些使它要求並能夠向海外擴張的發展。這些發展的性質及其進行的方式是我們現在要探討的題目。

一、好戰的基督教世界

歐洲的擴張在某種程度上可用歐洲基督教的擴張主義來解釋。與歐洲其他大宗教完全不同,基督教浸透了普濟主義、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從一開始起,基督教就強調四海一家,宣稱自己是世界宗教;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一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而且,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基督教會總是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基督教的好戰性源自猶太游牧民所崇拜的復仇和懲罰之神。基督教作家常用戰爭作比喻,將人間世界看作上帝與撒旦交戰的戰場。因之,絲毫不奇怪:基督教首領在執行"到世界各地去,將福音傳播給每一個人"(《馬可福音》16:15)的命令時,時常採用種種強有力的方法。

基督教世界的好戰也是對東方在較早幾個時期里頻頻入侵歐洲的一種反應。歐洲是歐亞大陸的邊遠地區,落後、人口稀少,早先常遭到野蠻的、信異教的印歐人、日耳曼人、匈奴人、馬扎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蹂躪。因此,中世紀時居住在這一大塊邊遠地區的歐洲人東臨信異教的斯拉夫和波羅的海諸民族、南迎穆斯林阿拉伯人。歐洲人的反應是發動接二連三的十字軍東侵;其中,矛頭指向"聖地"的幾次十字軍東侵最雄心勃勃、最舉世聞名,但是,也最不成功。13世紀時,基督教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立足點相繼淪於穆斯林手中,不過,其他幾次十字軍東侵取得了較持久的成果。約1100年前後,諾曼底人將阿拉伯人逐出西西里島。伊比利亞的基督教徒進行了長達二個世紀的反穆斯林的"再征服"運動;到1250年,已收復了除局促於半島南部一隅的格拉納達王國以外的整個半島。條頓騎士團在12和13世紀時,用利劍將基督教傳播到普魯士和波羅的海諸國家。

因此,歐洲有歷時很久的遠征傳統,海外擴張在某種意義上是這一傳統的繼續。早期的探險者及其支持者之所以要東征,部分地是出於宗教上的考慮。他們想到達印度和中國;自13世紀馬可·波羅東游以來,歐洲人已知道那裡有一些大國。歐洲人還知道,這些國家不屬於穆斯林,所以希望它們能同基督教徒聯合起來。此外,中世紀時有關約翰牧師的傳說也在人們中間長期流傳;人們傳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塊地方的人民信仰基督教,約翰牧師是他們的強有力的統治者。因此,好幾個世紀里,基督教首領一直嚮往能同約翰牧師建立聯系,從東、西兩方大舉夾攻穆斯林世界。歐洲人沒有找到約翰牧師,但是,他們確在非洲和南北美洲仍然碰見了一些奇怪的新民族——這些民族還未開化、不信教,因此,是適於征服、拯救、使他們歸依的合格臣民。

促使歐洲人開始海外冒險事業的動機很多,為上帝服務和尋求黃金可能是其中最強烈的動機。達·伽馬抵達卡利庫達時,曾向當地驚訝不己的印度人解釋說,他來這里是為了尋找基督教徒和香料。同樣,征服者伯納爾·迪亞斯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和他的同伴去美洲大陸,"是為了象所有男子漢都欲做到的那樣,為上帝和陛下服務、將光明帶給那些尚處於黑暗中的人們和發財致富。"北歐的新教徒之所以從事海外冒險活動,也是出於宗教上的考慮,只是程度上比起伊比利亞人稍微差一些。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在為美洲的殖民地進行宣傳時這樣寫道:

他們將得到的是有關我們宗教信仰的知識,

而我們將得到的是這一地區所擁有的那種財富。

這種好戰性和努力改變異端信仰的精神顯然是歐亞其他民族所缺乏的。確實,穆斯林用刀劍征服了遼闊的地區;在這一意義上說,他們也是好戰的。但總的來說,他們對自己臣民的宗教信仰漠然置之。通常,他們更感興趣的不是自己的臣民是否信奉伊斯蘭教,而是向自己納貢了沒有。穆斯林缺乏基督教徒那種必須將異教徒的靈魂從地獄中拯救出來的壓倒一切的熱情。同樣,佛教為印度以外地區所接受,與其說是因為僧人盡心竭力地從事傳教活動,不如說是由於愛好和平的旅行者和移民使印度文化逐漸傳播開來的緣故。佛教的傳播不是倚仗武力,而是憑借其教義和儀式的吸引力。

中國人在宗教上可能是最不教條主義的。早期去中國的基督教傳教士對他們在那裡所遇見的人們互相容忍的態度,都有著極深的印象。他們對中國人允許他們自由地傳播福音這一點,又驚又喜。1326年,佩魯賈的安德魯主教曾這樣寫道:"實際上,在這幅員廣大的帝國,普天之下所有的人,包括每個民族、每個教派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念自由自在地生活;因為他們持有這樣一種看法,或者更確切地說,持有這樣一種錯誤觀點:人人都能夠在他自己的宗教中得到靈魂的拯救。不過,盡管如此,我們仍可自由地、毫無阻礙地傳經講道。"傑出的義大利耶穌會會上利瑪竇曾在1582至1610年間居住中國,他對中國人的不好戰、不尚侵略和宗教信仰自由也同樣大為驚異。他寫道:

現在,我們對話宗教教派的探討即將結束。中國人中真正受過教育的那些人最一致公認的見解是,這些…信仰其實可以合並為一,所有這些信仰都是可以而且應該信奉的。當然,在作如此判斷時,他們也正在使自己和其他人陷於一個令人魂不守舍的錯誤,即相信談論宗教問題的不同方式愈多,對公眾利益就愈有好處。

……如果我們停下來細想一下,這一點似乎很出人意外,在一個幾乎可以說其疆域廣闊無邊、人口不計其數、物產多種多樣且極其豐富的王國里,盡管他們擁有裝備精良、可輕而易舉地征服鄰近國家的陸軍和海軍,但不論國王還是他的人民,竟然都從未想到去進行一場侵略戰爭。他們完全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並不熱望著征服。在這方面,他們截然不同於歐洲人;歐洲人常常對自己的政府不滿,垂涎其他人所享有的東西。現在,西方諸國家似乎已被稱霸世界的念頭消磨得精疲力竭,它們甚至不能象中國人在長達數千年的時期里所做的那樣,保持其祖先留下的遺產。

世界諸宗教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有著程度上的不同;這一點至今仍顯而易見。1958年,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遜市的衛理公會主教馬文·A·富蘭克林在論述控制宇宙的問題時也闡明了自己的立場;很難想像,這種立場是除基督教教牧人員以外的其他任何人所能採取的。他說:

假定其他某些星球上也有居住者,那麼,我們將不得不先去查明上帝是如何向這些"別的羔羊"彰顯自己,然後才能確定基督教會對他們負有什麼責任。猜想出他們對上帝的觀念如何、是否對上帝贊美得不夠、走否需要我們所知道的那種對靈魂的拯救,是件頗有吸引力的事。由此,也許會發現:基督教會必須將我們所知道的神、人相逢的經驗告訴他們,並向他們介紹能引導他們贖罪的基督的福音。不管所發現的外界狀況需要什麼,基督教會將一馬當先,非常勇敢地迎上前去。

二、新的智力水平

西歐擴張的智力背景比起其宗教背景要模糊不清得多。所謂"文藝復興時期的騷動"使個人主義和現世主義增長。神學和基督教會對現實生活的控制受到當時由個人探究得出的新的道德准則和社會准則的挑戰,並最終為後者所取代。有關人類本身的一種新概念已逐漸形成——它體現了對人類的尊嚴和創造力的一種新的信心。人類無須一心想著神對來世會作何判決,而只須發展自己生來俱有的潛力,尤其是思考能力。荷蘭的司鐸兼學者伊拉斯謨曾得意洋洋地發表了人類既非野獸又非野蠻人這一認識。他說:

現在,人之所以為人,就因為人具有理性。如果樹木或者野獸在成長,那麼真的,人當然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模樣。從前的人生活在森林之中,他們的所作所為沒有法律作指導,僅僅受其自然的需求和慾望的支配,其群體內部絕無秩序可言;因此,與其將他們看成人,不如把他們當做野獸。

對人類及其能力的新的強調,顯然比早先中世紀的觀點更有助於海外擴張。另一方面,這一點很易被誇大,故需認真糾正。實際上,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並不著重科學。當時一些最主要的人物看待事物,往往是從哲學和美學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持懷疑和客觀的態度。他們程度不同地保留了某些中世紀的思想方式。他們堅持相信和贊美那些怪誕的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他們繼續尋找哲學家的點金石。他們仍然相信星占學,並將它誤作天文學。宗教改革運動也沒有改變這種反人文主義者的傾向。16世紀時,路德和加爾文認為人類孤弱無助和腐敗墮落的觀點,正如人文主義者對人類的頌揚,是一種新的見解,而且其影響較後者要大得多。實際上,宗教改革運動代表一種只是在16世紀變得更強烈的反觀世主義和反求實主義的傾向。

從事海外擴張的伊比利亞的先驅者肯定不是人文主義者。例如,航海家亨利王子被他同時代的人描繪成是一個剛直、虔誠、勇武的禁慾主義者而非人文主義者。雖然他總是慷慨地資助海員和測繪人員,但是,對於學問和各種技藝並不感興趣。人們傳說,他曾在薩格里什興辦一所教授天文學和數學的學校,那僅是一則虛構的故事。有位研究歐洲擴張的著名歷史學家說:"不管對文藝復興作何解釋,……地理大發現的早期的進行是在中世紀的種種動機和設想的伴隨下,獨自開始的。亨利王子和他手下的船長們基本上都是中世紀的人。甚至哥倫布……從事他那舉世聞名的冒險事業時的思想大體上也是中世紀的,傳統的。"

因此,用"新的智力水平"所能解釋的與其說是1500年以前歐洲擴張的起因,不如說是1600年以後歐洲擴張的動力和具有不可抵擋的力量的緣由。不過。對後者加以解釋,其本身也非常重要。事實依然是,在西歐,曾有過一場思想騷動,而在歐亞其他地區則沒有。這一根本的不同之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中國,儒教繼續在社會中居支配地位。它尊崇老年人,輕視年輕人;尊崇過去,輕視現在;尊崇已確認的權威,輕視變革;從而,使它成為保持各方面現狀的極好工具。最終,導致了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氣氛,排除了思想繼續發展的可能;這一點有助於說明為什麼中國盡管最初在發明造紙、印刷、火葯和指南針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後來卻在技術上落後於西方。中國人在作出這些早期的發明之後,未能提出一系列科學原理。

歐亞其他國家的情況基本上與中國相同。例如,在奧斯曼帝國,穆斯林的學院為了強調神學、法學和修辭學而不惜舍棄天文學、數學和醫學。這些學院的畢業生對西方正在做些什麼一無所知,而且也毫無興趣去弄清楚。沒有一個穆斯林土耳其人會相信,一個信基督教的異教徒能教給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雖然有時也會出現某個富有遠見的人,警告人們要注意這種將奧斯曼帝國與鄰近的基督教世界隔開的思想的鐵幕所帶來的種種危險,但這樣的人極為難得。土耳其著名的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和網路全書編纂者卡蒂布·切萊比是其中的一個。他生活在17世紀上半世紀。因出身於貧困家庭,他未能受到正規的高等教育。不過,結果是塞翁失馬。他可不必對穆斯林的聖學進行表面的、析理過細的專門研究,而這種研究當時已成為土耳其教育的主要特點。他靠自學成材,這一事實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他何以會對西方的學問毫無偏見。

切萊比一生著述頗多。在土耳其艦隊於1656年遭到慘敗後,他編了一本簡明的海軍手冊。在該書序言中,他強調了掌握地理學和地圖測繪學的必要性。他寫道:

對於負責國家大事的人來說,地理學是一門必須掌握的學科。他們可以不清楚地球的全貌,但他們至少應當熟悉奧斯曼帝國及其鄰國的地圖。這樣,當他們必須派軍隊作戰時,就可以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入侵敵國和守衛邊疆也就會成為一件較容易的事。與那些對地理學一無所知的人商議,是決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取代地圖的效果的,即使他們是當地富有經驗的人。這類富有經驗的人大多不能粗略地繪出自己家鄉地區的地圖。

異教徒們因尊重地理學一類學科並加以應用,故而發現了美洲大陸,並能橫行於印度市場;這一事實,足以令人信服地證明學習地理學的必要性。

切萊比抓住了歐洲在思想方面的進步和其海外擴張之間的聯系。切萊比死於1657年,在去世前的最後一部著作里,他警告他的同胞們說,如果他們不放棄自己的教條主義,那麼,他們很快就會"在觀察這一世界時瞪起猶如牛眼一般的大眼睛"。他的預言頗有先見之明。土耳其人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宗教迷信中,並同其他非西方民族一樣,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基督教異教徒憑借自己的新學問,最終不僅成為美洲的主人,而且成為古老的伊斯蘭教帝國和德教帝國的主人。

三、擴展中的經濟

中世紀時西歐地區經濟的顯著發展是促使西歐向海外擴張的一個無可爭辯、顯而易見的因素。西歐地區迅速增長的經濟資源和生氣勃勃的活力使西歐能對哥倫布發現美洲作出巨大反響。這種反響全然不同於早先對維餘人探險所作出的反應,因為後者是微不足道、毫無成效的。這里應該指出,中世紀時期,歐洲經濟的發展並不是連續不斷的。從900至1300年,經濟穩步增長,但14世紀時,出現衰退,這由多種因素結合所致。這些因素包括:連年的糧食歉收和飢荒——1315年和1316年時,糧食歉收和飢荒的程度尤為嚴重;黑死病——它首次發生於1348至1349年,奪去了城市居民中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的生命,以後它又周期性地發生,持續了好幾個世代;英法兩國間的百年戰爭和德、意國內的其他沖突。不過,1400年後不久。經濟開始復甦,從那時起,經濟發展的趨勢通常是向上。

因此,西歐經濟除了在14世紀曾衰退外,在中世紀早期幾個世紀以後,一直保持相當穩定的增長。其原因之一是,1000年以後,外來入侵隨著馬扎爾人和維金人終止進攻而告停止。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使西歐免遭東歐那種因接二連三的外來猛攻所致的破壞;這種外來猛攻在東歐一直持續到17世紀末土耳其人慘遭失敗時為止。在那些世紀里,東歐對西方起著減震器的作用,從而大大幫助了後者的發展,這一點至今未得到充分認識。

這一點也部分地說明了在10至14世紀間中歐和西歐的人口顯著增長的原因。當時,那裡的人口約增長了50%;這一增長率在今天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但在當時,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面積大體相當的地區所無法與之相比的。人口的激增促使人們努力改進災業技術以支持人口的增長,而糧食的增長轉而又使人口的進一步增長成為可能。

歐洲提高農業產量的途徑有兩條。一條是發展細耕農業,即改進耕作方法。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從8世紀起,逐漸採用三輪制的耕作方法。這種方法使休耕的土地由佔耕地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減至三分之一,放大大提高了生產率。更有效地使用馬力也幫助了農業的發展。在古代,馬在農田裡派不上什麼用以因為那時所使用的軛在馬使勁拉東西時,會將馬脖子扼得透不過氣來。此外,由於沒有釘固蹄鐵,馬常常折斷蹄子,成為廢物。不過,到10世紀時,歐洲發明了架在馬肩上、不會扼住馬脖子的馬頸圈。另外,還發明了馬蹄鐵和串聯式馬具;後者可用來使一對以上的馬共同拉一車貨物。最後結果是,速度較牛快、能力較牛強的馬從此以後成為農業經營中必不可少的動力之源。

歐洲提高農業產量的另一條途徑是發展大面積耕種,即開發以前未耕種過的地區。12世紀時,法、德、英三國得到耕種的土地僅分別占各自全部土地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左右;這一事實頗令人吃驚,然而,是千真萬確的。當時,其餘的地方都是森林、沼澤和荒地。在小片已得到耕種的地區的周圍是大片尚未開墾、有待拓居的區域。歐洲的農民絡繹不絕地進入這些空無人跡的區域,清除森林、燒掉灌叢、排干沼澤,為犁和鋤頭開路。農民們不僅耕作他們所在地區中的處女地,而且還向東遷移,進入東歐和南歐的人口稀少的廣大地區。正如美國曾有過西抵太平洋的西進運動那樣,歐洲也有過東達俄國邊界的東進運動。例如,到1350年,在西里西亞已有1500塊新拓居地,由15至20萬名殖民者耕種。

新開闢地的召喚力鬆弛了農奴制的束縛。過去的種種勒索和限制已不能無限期地強加於人們,因為他們已知道,往東去,可得到個人自由和廉價土地。農奴主必須減少自己的要求,否則,就要冒農奴們紛紛逃跑的危險。確實,後來在15和16世紀時,農奴制曾被強加給易北河以東一向自由啟在的移民們。那時,糧食和林產品價格上漲、市場擴大,農奴主要趁此機會牟利,就必須確保勞動力的供應,為此,他們強制推行農奴制。但是,在此期間,西方的農民們大體上已自由起來,並保持了自由,只是種種約束的最終解除須待到 18世紀末即法國大革命開始後。農奴制的削弱是歐洲擴張的先決條件。它造成了一種更易變動的社會,這種社會能積聚起資本,為探險、征服和殖民提供所需的組織和自由的勞動力。因此,歐洲諸國從事海外冒險事業的成功的程度與其擺脫封建束縛的程度成正比,並非偶然。

人口的增長和農業的發展相應地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發展。剩餘糧食由船從新農田運回人口更稠密的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則向新開闢地區提供其所需的各種工具和製成品作為回報。於是,商業繁榮,城鎮興起,尤其是在波羅的海沿海一帶。經濟的這種發展極其重要。它表示西北歐開始崛起;這一趨向後來幫助英國人和荷蘭人在全世界使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黯然失色。

不僅歐洲內部的貿易在發展,而且歐洲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貿易也在發展。這時的國際貿易的發展也是隨著維金人終止劫掠活動而開始;維餘人多次侵襲歐洲的恐怖曾在9和10世紀籠罩從北極區到西西里島的歐洲沿海地帶。國際貿易發展的另一動力來自從11世紀起的十字軍東侵。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參加了這一次次的遠征;他們回國後仍垂涎於自己在東方所見到和享受到的種種奇妙的奢侈品。此外,十字軍東侵還使歐洲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得地中海,使地中海如在古代那樣,再一次成為東、西方之間的商船的大通道。國際貿易發展的第三個原因是,13世紀時,蒙古帝國建立,它把前所未有的統一強加給遼闊的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歐洲的商人,尤其是義大利人,利用當時的和平、安全和妥善護養的道路,幾乎直接與東方進行貿易。

貿易關系的擴大和加強產生了重大影響。歐洲經濟適應國際貿易的程度開始遠遠超過東方諸較為自給自足的帝國的經濟。歐洲的消費者和生產者變得習慣於並依賴於外國的商品和市場。隨著人口的增長,交易的規模也增大。人口壓力加之諸國家和城市國家之間的競爭的促進力,驅使商人們去尋找新的產地、新的路線和新的市場。他們的競爭態度截然不同於同時代的中國人;中國人雖曾航海數千哩,但完全是出於非經濟方面的原因(見本章第七節)。他們對貿易毫無興趣,只是將諸如長頸鹿一類的奇珍異獸帶回自給自足的祖國,以取悅他們的皇上。由於明顯的地理方面的原因,歐洲完全做不到自給自足,它迫切需要香料和其他外國產品。這一需要與迅速發展的經濟活動及蓬勃的經濟活力一起,最終使歐洲人航行於各大洋,使歐洲商人遍布每一個港口。

四、技術的發展

與經濟的擴展有密切聯系的是技術的發展,它是歐洲擴張的先決條件,因為歐洲人如果沒有適當的海船和航海設備,原本是不可能抵達印度和南北美洲的。歐洲人在發展航海裝備方面之所以能成功地取得技術上的重大進展,原因在於,中世紀時期,他們在改進各種工具和技術方面穩步地取得了雖並不驚人但極其重要的進步。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林恩.懷特教授評論說:"中世紀後期最可誇耀的不是那時的大教堂、史詩或經院哲學,而是有史以來首次建立的一種復雜文明。這種文明並非建立在揮污苦乾的奴隸或苦力的背脊上,而主要以非人力的動力為基礎。"為碾谷、伐木、排干沼澤和礦井而發明並使用的水車和風車,可代表這種"非人力"的動力之源。其他有用的發明包括木匠用的創、曲柄、獨輪小車、紡車和運河閘門等。確實,希臘人和羅馬人盡管在哲學和藝術上成就極高,但在以機器力量減輕人類的辛苦勞作方面,在長達千年的時間里所取得的成績卻還不及中世紀的歐洲人在短短數世紀里所取得的。這大概是因為歐洲較缺乏人力,而那種不發達的新開闢地的社會也頗需勞力,從而促進了發明的緣故。由於中世紀的歐洲人從奴隸或農奴經濟開始轉入由機器力量推動的經濟,西方的文化發展獲得了一種新的動力。

希臘語學者兼天主教樞機主教貝薩里翁曾在1444年寫過一封信,對中世紀時西歐人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作了有趣的說明。這位學者原先在羅馬住過多年,義大利手工業的先進水平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他給拜占庭摩里亞自治省當時的統治者君主坦丁·帕萊奧洛古斯去信,建議悄悄地派"四或八名男青年"前往義大利學習手工業技術,並學習義大利語"以熟悉他信上所說的東西"。貝薩里翁對排除手工勞動的水力鋸機的印象尤為深刻。他提到了"鋸木頭用的自動鋸機和運轉得極快、極整齊的水車"。他對水力風箱也念念不忘,他寫道,"在冶煉和分離金屬時,他們用的是皮風箱,這種風箱無須用手操作,便能膨脹和鬆弛,將金屬從原先泥土似的無用物質中分離出來"。貝薩里翁還談到,在義大利,"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學到煉鐵知識,這種知識對於人類極為有用且必不可少"。這封信作為一個證據,其意義十分明顯:中世紀時,西歐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是如此巨大,以致一個東方人首次建議應派學生去西方學習"各種實用的技藝"。

就歐洲擴張來說,最重大的技術進步表現在造船、航海設備、航海術和海軍裝備方面。在1200至1500年間,歐洲普通船舶的噸位增加了一倍或二倍。載重量為150至200噸的狹長槳帆船讓位於600至800噸的圓體帆船。13世紀時採用的艉舵迅速取代了舊時效率較低的側向操舵裝置。另外,同樣重要的是,14世紀時,葡萄牙人改制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夠更直接地逆風航行。船的構造和索具方面的這些進步表示原先在北歐、地中海和中東發展起來的船的一些優點已結合成一體。最後結果是,船的規模更大、速度更快、操縱更靈便。此外,經濟效益也更高,因為這時的船排除了100至200名劃手及其口糧和裝備,從而大大增加了載貨容積。

與造船方面的進步緊相連的是航海術的進步。在航海水方面,最重要的貢獻來自地中海地區。那時,中國人似乎已擁有磁羅盤,但是,至今不能確定,歐洲人是從中國人還是從作為中間人的阿拉伯人那裡獲得磁羅盤。也許歐洲人的磁羅盤是12世紀時由他們自己獨力研製成的,地點可能在義大利的阿馬爾菲城。無論如何,雖然羅盤對航海者來說,是一種最有用的儀器,但使用時,須得到其他幾種儀器的配合。星盤,即一種用以觀測天體高度的銅制刻度盤,早在800年以前便已為世人所知,但直到1485年前後,才首先由葡萄牙人在西方的航海中予以使用。這種儀器頗為昂貴,故很快被結構較簡單、造價較低廉的象限儀所取代。經度測定引起的問題不只一個。雖然用砂漏可大致地估計時間,但要精確地計算時間,只有待到17世紀伽利略發現擺動原理時。

航海者也得到了航海情報匯編和地圖的幫助。中世紀地中海水手的一些航海因是最早額准確的地圖,圖上清楚地標明了精確的羅盤方位及關於海岸線和港口的詳細情況。到14世紀時,繪制地圖的技術已有了相當的發展,發展的主要中心地在熱那亞和馬霍卡。中世紀時,一些博學的教條主義者老是爭論著人能否在赤道經受住致命的日光和翻騰的海水;與這些教條主義者的著作相比,中世紀的航海圖注重事實、客觀,使人耳目一新。以下這兩段話引自15世紀的航海圖,可作為圖上那些如實、精確的文字說明的例證:

Ⅷ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的圖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繪制的《海內華夷圖》。
賈耽在55歲時組織畫工繪制《海內華夷圖》,花了17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個巨幅唐代中國全圖。

熱點內容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
場合英語 發布:2025-07-12 06:32:53 瀏覽:782
物理的應用題 發布:2025-07-12 06:29:51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