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歷史發展
❶ 現代詩歌的發展歷史
現代詩歌的發展史還是特別厲害的,這個現代詩歌的發展史是特別特別厲害的
❷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史
西周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頭一件大事。《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三百零五篇詩。它按音樂標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舞曲。《詩經》的思想內容反映的社會生活非常廣泛。有的詩篇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剝削,反壓迫的呼聲,如《碩鼠》、《伐檀》;有的詩篇表達了對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於役》;有的詩篇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嚮往,如《靜女》、《蒹葭》;有的則表現了婦女婚姻的不幸,如《氓》。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在藝術上,《詩經》音調流暢,語言樸素,常用賦、比、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比即打比方,興是感物起興,先詠它物來引發情意。後世把《詩經》奉為學習的最高典範。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採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像,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優美動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懷詩《九章》九篇,以及《天問》等,共25篇楚辭作品。屈原的後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並稱「風騷」,垂範於後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游說之士蜂起。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寫作了大量以說理透闢、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為特點的論說散文,又稱諸子散文。諸子散文各具特色:《論語》雍容和順富有哲理性、《孟子》雄暢犀利富有鼓動性、《墨子》朴實謹嚴富有邏輯性、《荀子》淳厚富贍富有學術性、《韓非子》峻峭透闢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莊子》汪洋譎怪富有浪漫性。在諸子散文中,文學性最強當數《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與諸子散文輝映一時的,是以記言記事為主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國策》,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多出於各國史官之手。其中許多優秀篇章,情節曲折,人物生動,剪裁得體,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左傳》中的《鞍之戰》、《鄭伯克段於鄢》,或敘述激烈的戰爭進程,或表現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斗,在敘事寫人方面均很出色。《戰國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個性光彩,描寫技巧愈加高明,是歷史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幾乎無文學可言。除留存下來少數歌頌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諫逐客書》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優秀散文篇章。
兩漢崇文,大一統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學來歌舞昇平。於是一種以鋪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為主的文學樣式——辭賦便應運而生。賦是兩漢最流行的文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其體式導源於荀子的《賦篇》,並吸收了楚辭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的賦,尚未脫楚辭形跡,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氣大盛,產生了一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稍後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這些賦寫得鋪張揚厲:多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到了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是散體大賦中的煌煌巨作。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國強勢不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來抒情志、來刺時世。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面的名作。他們的創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制,對以後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❸ 我國的詩歌發展史是怎樣的
1、詩經:《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詞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2、楚辭: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
楚辭發展了詩詞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3、漢賦: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詞形式。
4、唐詩: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
5、宋詞:經過了唐詩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詩無以為繼。但是宋代詩人另闢蹊徑,也走上了不遜色於唐詩的另一高峰。唐詩重在自身感情的迸發,文辭華美,故顯得肥腴;而宋詩重在理趣,在平淡無華的詩句中見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顯其瘦勁。
北宋大家有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南宋出現了宋詩的頂尖的天才詩人陸游,酷肖李白的才華、強烈的愛國精神、多種的詩歌風格,使陸游成為宋詩第一人。同時期還有閑適自然的楊萬里,後來南宋末出現鬆散的江湖詩人群。
6、元曲:在元代登壇樹幟、獨領風騷的文學樣式是元曲。而人們通常所說的 元曲,包括劇曲與散曲。劇曲指的是雜劇的曲辭,它是戲劇這一在舞台表演的綜合藝術的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散曲則是韻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員,是繼詩、詞 之後興起的新詩體。
7、現代詩:「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8首,並提出「詩體大解放」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劉半農、劉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創作主力。
經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於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質朴,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嘗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兒》和郭沫若的《女神》。
(3)詩歌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詩歌起源: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虞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
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
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❹ 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詩體完備,流派各異,名家輩出,成就卓著。「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頹靡詩風,發出清新健康的歌唱,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宋詩總體成就不如唐詩,但別開天地,自有特色。對比而言,唐詩主情韻,開朗俊健,以境取勝;宋詩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勝。蘇軾是宋代文藝創作成就最為全面的作家,其詩說理抒情,自由奔放,發展了宋詩好議論、散文化的傾向。
明朝以後,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先後發起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他們盲目尊古,一味模擬,受到有識者的批評。
清中葉以後,考據學風盛極一時,影響到詩壇,遠離現實、重視形式和以學問為詩之風大熾,唯鄭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黃景仁獨寫哀怨之作較有特色。
道光、咸豐年間,內憂外患日益嚴重,龔自珍以詩為武器,揭露社會黑暗,抒發報國大志,成為近代詩歌史上開一代風氣的第一位大詩人,贏得了「三百年來第一流」的稱譽。
(4)詩歌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
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❺ 詩歌發展歷程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❻ 詩歌發展歷史的詳細資料.
所謂詩詞,是指主要以近體詩和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詩歌。通常認為,詩更適合「言志」,詞更適合「抒情」。
詩歌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它,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此外詩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現形式分為白話詩和文言詩詞,在近代新月詩社力求較好地繼承現代詩和古體詩的關系,在自由的同時強調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但新月派的理論及作品,未曾獲得讀者的普遍認可。按照文體背後的意識形態不同,又可分為新詩(西洋詩)與古典詩詞(中國詩)。
詞起於隋唐,流行於宋的一種文體,最早叫曲子,或曲子詞,是隋唐用燕樂伴奏的一種新詩體。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有令詞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❼ 詩的歷史發展
中國詩歌的產生久遠得可以追溯到沒有文字的遠古時期。《禮記》中記載了神農時代的一首祭祀歌謠:「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吳越春秋》也記載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獵的歌謠《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這些歌都是詩、樂、舞結合的典型例子,而詩、樂、舞的結合,正是中國詩歌產生時期的重要特徵。
公元前6世紀,《詩經》被編定成書,包括地方土樂的十五國風160篇,朝廷正樂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樂的頌40篇,共305篇,另有6首樂譜失傳的笙曲。產生地域包括現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北部。《詩經》中有反映宴會享樂的詩,如《小雅·鹿鳴》;有反映戰爭的詩,如《小雅·六月》;愛情詩的名作如《鄭風·子衿》;有諷刺現實的《魏風·伐檀》;還有一組反映周朝開國歷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四言為主、重章疊句的《詩經》顯示出我國抒情為主的民族文學特色,從它開始,我國詩歌走上了一條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詩也成為了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詩經》里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道德意識、真摯積極的人生態度,被概括為「風雅」精神,成為我國詩歌的最基本最深遠的傳統。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偉人屈原出生。西漢末年的劉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當中收錄肯定為屈原所作的《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離騷》,以忠君愛國為主題,以香草美人為象徵,以纏綿悱惻的感情,反復迸發的憤慨,塑造出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詩歌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直接影響漢賦的產生。又大量運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紛,誶,謇,傺」,帶有濃郁地方性色彩。楚辭突出表現浪漫的精神氣質,影響後世的李白、李賀、韓愈等詩人。香草美人的象徵傳統源遠流長,影響一直綿延到清代《聊齋志異》。
繼《詩經》、《楚辭》之後,漢代的樂府詩登上詩壇,這些詩歌由西漢的樂府機關和東漢的黃門鼓吹署在民間搜集而來。樂府詩長於敘事,《羽林郎》敘當壚美女反抗強暴,《陌上桑》敘羅敷拒絕太守追求,《艷歌行》敘妻子為遊子縫補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東南飛》敘一個凄美的愛情悲劇。詩人的筆觸各自深入各自的階層,合起來就充分反映出整個社會的真實面貌,既勸諫富貴又同情疾苦。漢代的樂府詩實現了四言詩向雜言、五言的過渡。
東漢的時候出現了文人群體創作的詩歌,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甚至產生完整的七言詩。現存最早的東漢文人詩是班固《詠史》,而他的《竹扇賦詩》是比較早的完整的七言詩。最著名的文人詩是沒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詩十九首》,寫的是遊子羈旅和思婦閨愁,因此鄉情和戀情就融匯在一起。同時當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討論永恆和短暫、人的心態和生命周期、悲傷和歡樂等問題。文人詩長於抒情,語言爐火純青、一字千金,直接影響曹植和陶淵明。
東漢末年建安時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並世而出。古直悲涼的曹操、便娟婉約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長的曹植,以及作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最後轉變,開辟了五言詩的廣闊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體《燕歌行》,曹植《贈白馬王彪》、《白馬篇》。建安詩人中曹植最受推崇,這是由於他文采華美,對五言詩發展有重大影響,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建安風骨」,就是建安文學特別是五言詩中的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它以作家慷慨飽滿的思想感情為基礎,形成志深筆長、梗概多氣、悲涼慷慨的特點。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特色成為建安詩風獨具魅力的標志。
曹魏後期正始年間,司馬氏掌權,一批文人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逸山林,以阮籍、稽康為首的七人,稱「竹林七賢」。阮籍的代表作是《詠懷詩》82首,開創中國文學史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詩中充滿孤獨苦悶,但政治高壓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興、象徵來寄託懷抱。嵇康的詩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獨立。總體來說,正始詩風轉變為詞旨淵永、寄託遙深,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面貌。
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西晉詩壇呈現出的藝術特色稱為「太康詩風」,表現為講究形式,描寫繁復,辭彩華麗,詩風繁縟。陸機的《擬古詩》就是華麗藻飾的代表作。太康詩風代表人物是三張(張協、張載、張亢兄弟)、二陸(陸機、陸雲兄弟)、兩潘(潘岳、潘尼叔侄)。他們詩中山水描寫成分大量增加,為謝靈運、謝朓等人的山水詩人的先導。同時期的左思憑著《詠史》八首開創借詠史以詠懷的道路,成為後世詩人效法的範例。
東晉建立後一百年間,詩壇被玄言詩占據,詩歌藝術的發展脈絡中斷了。一直到中國詩歌史上第二位偉人陶淵明出現,才使這個脈絡重新接上。他的詩歌源於《古詩十九首》,得阮籍之遺音而協左思之風骨,魏晉詩歌甚至中國古代詩歌的古樸作風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為結束一代詩風的集大成者,成為了一座里程碑。他開創了田園詩,如《歸園田居》、《飲酒》等,寫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質朴的語言中不露痕跡地表達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陶淵明是追求人生藝術化的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歸宿之一,為後世文人築起一個精神的家園。
東晉被宋取代,之後宋、齊、梁、陳交替,四朝偏安江南。南方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充裕的經濟條件使南朝的民歌呈現清麗纏綿的風格,代表作是長詩《西洲曲》,四句換韻,用連珠格,聲韻回環婉轉。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碩果,《敕勒歌》雄渾壯闊,是千古絕唱;代表作《木蘭詩》清新剛健,寫出一個女英雄的英風豪氣。
從南朝宋代的謝靈運開始,文人詩風發生轉變。他開創山水詩,特點是鮮麗清新,注重描寫刻劃物象,但由於精心琢磨,穠麗之極反若平淡,如《登池上樓》。他是開啟一代新詩風的首創者,影響著南朝整代的詩風。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沈約等人創立音韻嚴格的「永明體」,規定了四聲八病,主張要講究詩歌的音韻美。「永明體」代表詩人謝朓,繼續寫山水詩,避免了大謝的晦澀,情景融合,深婉含蓄,又講究永明聲律,音調流暢和諧。齊梁兩代形成蕭子良、蕭衍、蕭統三個文學集團,詩歌創作都是以宮體艷情詩為主,但南方詩人庾信滯留北方,把南方文風帶到北方的同時,自己詩風也集合了南北之長,窮南北之勝。南方的清麗和北方的勁健的結合,為唐代新詩風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備。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標志。初唐四傑、陳子昂初唐詩人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體詩——律詩,五律在宋之問、沈佺期手上最後定型。盛唐國勢強大,中國詩歌史第三位偉人李白登上詩壇,他以其絕世才華,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雲流水又變幻莫測,如《蜀道難》、《將進酒》等詩,骨氣端翔,無跡可尋又含蘊深厚。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的《燕歌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把邊塞生活寫得瑰奇壯偉、豪邁慷慨。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則把山水田園的靜謐秀麗表現得清麗空遠。
公元775年,爆發安史之亂。中國詩歌史上第四位偉人杜甫以動地的歌吟寫戰火中的人間災難,「三吏」「三別」把深沉的抒情融入敘事,是詩歌表現方法的一大轉變,標志著詩歌從盛唐詩風轉向中唐詩風。杜甫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其緣事而發開中唐元稹、白居易;文字奇崛開韓愈、孟郊、李賀、苦吟詩派;其七律律法開晚唐李商隱,成為後世典範。
中唐白居易有傷感蒼涼的《長恨歌》、《琵琶行》,韓愈有狠重粗豪的《石鼓歌》、《陸渾山火》,引出中唐詩歌高潮。但是到了晚唐,詩風再變,杜牧的詠史詩注入了深沉的歷史感慨。李商隱《籌筆驛》(七律)沉鬱頓挫,絕類杜甫,而其《錦瑟》《無題》等朦朧詩深入心靈世界,幽深窈渺,形成凄艷渾融的風格,成為唐代最後一位詩壇大家。
❽ 詩歌的發展史
一: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二《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暘、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採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詞在南宋已達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詩詞乃退居其後
❾ 詩歌的發展歷程有哪些
詩歌的發展歷程:
《詩經》→《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詩歌的起源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於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